_史记十五讲_评介

合集下载

史记·平准书(15)全文

史记·平准书(15)全文

史记·平准书(15)全文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1 。

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2 ,靡得而记云。

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3 ,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

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汤武承弊易变4 ,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为治5 ,而稍陵迟衰微。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6 ,徼山海之业7 ,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8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分为(三)〔二〕等:黄金以溢名9 ,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

无异故10 ,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注释〕1 龟、贝是以龟甲、贝壳为货币;金指黄金、白银、赤铜(金三品),都是以重量为单位(或镒、或斤),不大讲究外形(虽然也铸为一定形状,只要重量不变,破坏其原形状,币值不减);钱、刀、布是形状不同的铜质(一般杂有铅、锡等杂质)货币,外圆内方者为钱;形如刀者名刀;《索隐》引《食货志》说:货币首长八分,足支八分形如(此为方肩方足布,亦有圆肩圆足、尖肩尖足等不同形状的布),与前文盐铁官布中的布不同。

2 高辛氏:即帝喾(k ,库)。

传说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尧的生父。

3 长庠序:庠序之中以年长者为尊,不似庙堂之上以爵位、权势为尊,所以长庠序是时世安宁、崇尚礼让的表现。

庠序,学校名。

《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少年读史记——15《汉武帝的故事》

少年读史记——15《汉武帝的故事》

少年读史记——15《汉武帝的故事》
主要内容
汲黯曾在朝廷上,当着汉武帝的面,批评他:“内心的欲望很多,却在表面上大做仁义的文章!”
武帝气得拂袖而去,连朝会都不开了。

主要内容
武帝胸怀大志,从一坐上帝位就告诫自己,要成为像尧舜那样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

主要内容
汉武帝虽然年纪轻轻就即位,但他心里却很明白:如果想做出一番大事业,就要用对治国的方针,而且要用对治国的人才。

汉武帝用人标准是惟才是举,其在位期间曾于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两次颁布求贤诏。

主要内容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击溃匈奴、开拓西域、征服朝鲜,创立太学,开拓西南和闽越,开辟丝绸之路。

今天的故事讲完了,积极向上,追求成就是一件好事。

但是一定要有度,还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15次课笔记

15次课笔记

2017年3月12日第15次课《司马迁和史记》,主要知识点有:1. 秦代的唯一作家是李斯,《谏逐客书》是他的代表作。

2. 司马迁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

3. 《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战斗性。

4.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受宫刑。

6. 司马迁主要生活在汉武帝执政时期。

7. 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圣”。

8.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史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9. 《史记》共计130篇文章。

其中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和表10篇。

(注意:同学们在复习《史记》的知识时一定要把《史记》和《诗经》区分开。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诸侯国地方特色的音乐,也称国风,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篇。

颂是宗教寺庙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10. 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鸿门宴》。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

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

《史记》点评

《史记》点评

《史记》点评《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部作品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史记》的价值无可估量。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史识和卓越的文笔,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同时,他还善于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揭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线索。

其次,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司马迁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生动的文笔,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此外,《史记》中还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这部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再者,《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司马迁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司马迁还通过对人物的褒贬评价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总的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史学和文学作品。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线索,还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史记》中汲取智慧、感悟历史、领悟人生。

因此,我强烈推荐每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都应该认真阅读这部作品,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好书推荐:《史记讲座》

好书推荐:《史记讲座》

好书推荐:《史记讲座》作者: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18年第01期《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欲读历史,必绕不开《史记》。

《史记讲座》由“司马迁其人”“《史记》其书”和“名篇解读”三部分构成。

韩兆琦教授通过几十年的研究,采用新材料、新视角带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司马迁。

作者不仅描述了司马迁的生平,陈述了他为李陵说话的原因,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和影响,还系统地分析了司马迁与汉武帝之间的矛盾。

韩兆琦教授说,《史记》是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史记讲座》不仅陈述了《史记》的基本常识,还揭示了它的悲剧内涵。

作者细致地概括了悲剧人物的类型,探究其悲剧的原因,归纳《史记》悲剧的风格特征,让我们切身体会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

除此之外,他以娓娓道来的方式阐述了《史记》对中国古代小说、古代传记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以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为例,后代许多长篇小说的主题,如忠奸之争、歌颂侠义、宫闱秘史和才子佳人,在《史记》中已见端倪。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史记》中的名篇进行了文本细读,包括《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游侠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李斯列传》和《高祖本纪》。

借助韩教授的解读,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变得平易近人,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尤其是作者对人物的分析,紧扣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老到、精炼、准确,令人信服。

史學大师钱穆有言:“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读史使人明智,这就是吸引我翻开《史记讲座》的原因。

作者:韩兆琦推荐书友:万丽君来源:《宁波日报》责任编辑:刘怡然。

第十五讲 介词

第十五讲  介词

(2)介词“为”还可以表示被动,读Wéi,如:

“而身为宋国笑”

“止,将为三军获”
2、连词,用于原因分句句首,表原因。 ①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②为平贫,乃假货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3、动词,做谓语,有宾语,其含义笼统,须在具体前后文中理
解。
①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③女为周南,召南乎? 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四、与 (介词 连词 动词 语气助词) 1、介词 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词组用做状语。“和,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例二《荀子.劝学》: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2)二是它的宾语可以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 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①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②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③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④左右以君
贱之也,食以草具。
⑤宫之奇以其族行。
⑥余船以次俱进。
⑦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注意:其他的意义一般都是从“凭借”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因此,各用法之间的界限有时就不很明显,例如:
第十五讲 介词
介词是一种起标记、介绍作用的虚词,不能单独 充当句子成分。而是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 性词组的前面,并与之组成介词结构,共同作动 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跟动作或性状 有关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等。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 与、由、自、从、向、在、用、被”等,这些介 词的常见用法大部分都保存在现代汉语里,掌握 起来并不困难。

史记文学短评

史记文学短评

史记文学短评
摘要:
一、史记简介
1.史记的作者
2.史记的成书年代
3.史记的内容及历史价值
二、史记的文学特点
1.史记的叙事风格
2.史记的人物刻画
3.史记的文学影响
三、史记的短评
1.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史记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3.对史记文学价值的评价
正文:
【提纲】一、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史书,作者司马迁,成书于西汉时期。

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共计130 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提纲】二、史记的文学特点
《史记》的叙事风格独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变迁。

在人物刻画方面,史记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如黄帝、尧舜等远古圣王,商鞅、吕不韦等变法名臣,以及卫青、霍去病等战将。

史记通过这些人物展示了我国古代历史的波澜壮阔,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文学才能。

【提纲】三、史记的短评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史记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班固的《汉书》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到史记的影子。

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史记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文学财富。

《史记》原文全解读

《史记》原文全解读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内容涵盖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

对于《史记》原文全解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其文笔优美、语言精练、表达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描写人物、叙述历史事件等方面,《史记》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排比、夸张、借代等,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史记》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通过对《史记》的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

此外,从文化角度来看,《史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

通过对《史记》的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以及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和发展趋势。

总之,《史记》原文全解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文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和特点,以及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平说古文 《史记》名篇精讲

平说古文 《史记》名篇精讲

平说古文《史记》名篇精讲《史记》是我国先秦至汉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古代史书中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名篇,无疑是这部史书中最为卓越的章节之一。

下面,我将用中文对《史记》的名篇进行精讲,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价值和内涵。

《史记》名篇之一是《太史公自序》。

它是史书的开始,作者司马迁在序言中阐述了他写作史书的初衷和用心。

司马迁以自己的身份为史官,对历史进行了庄严的宣告,表示要以史为鉴,铭记过去的经验教训。

他还强调了史书的重要性,称之为“将以观前人之所以久远者,并以昭厥怀”. 这一名篇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史书写作的责任感,为整个《史记》注入了崇高的使命感。

《春秋穆公世家》是《史记》中的又一个名篇。

这篇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文章描绘了鲁国统治者穆公治理国家的各种方式和他对儒家思想的赞赏。

通过对穆公的生平事迹进行细致刻画,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孔子思想的崇敬和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优秀君主的形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它详细记述了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和西楚的兴衰历程。

作者从项羽少年时期的英勇和机智开始,到击败秦国,建立西楚帝国,再到失败与自毁,以及个人悲剧的结局。

整篇文章贯穿了个人和国家的兴衰之道,通过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一种对权力欲望和后果的警示,令人深思。

《陈涉世家》也是《史记》的一篇名篇。

它详细描述了秦末乱世中草根领袖陈胜的起义和对秦王朝的挑战。

陈涉在这篇文章中被描绘成一个正直勇敢、激发民众力量的英雄。

文章通过对陈涉起义和领导革命的历程的叙述,强调了个体的努力和奋斗对于改变时代和社会的重要性。

以上只是《史记》中几篇名篇的简要精讲,整本书中还有其他优秀章节。

这些名篇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彰显思想理念和传达价值观念等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无论是对历史的理解,还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这些名篇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古代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史记》的简介

《史记》的简介

《史记》的简介
《史记》是一本很厉害的书,里面讲了很多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

书的作者叫司马迁,他是一位很聪明的大叔,写了好多好多历史故事呢!这本书有好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不同的人物和事情。

有的讲了帝王,有的讲了将军,还有的讲了一些聪明的人,他们做了好多有意思的事。

我听爸爸说,《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大历史书呢!它里面的故事,有的让我觉得好神奇,像那些古时候的英雄,打仗打得好厉害!也有的让我觉得好感动,像那些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勇士,他们都特别特别勇敢!
我最喜欢里面的“列传”部分,因为有好多好多不一样的人物,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拼成了一个大大的历史书,里面的每个字都好像在告诉我一个过去的世界,真有意思!嘻嘻,我以后也想写一本属于我的《史记》呢,讲讲我自己和我身边的故事,嘿嘿~
—— 1 —1 —。

《史记》的评价

《史记》的评价

《史记》的评价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自问世以来,《史记》一直受到历代学者和读者的推崇和赞誉。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史记》的评价非常高。

其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司马迁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力求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同时又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史记》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著作,为后世历史研究和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同样备受赞誉。

司马迁的文笔优美生动,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同时,《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和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史记》也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著作。

此外,现代学者对《史记》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例如,鲁迅曾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突出了其文学特色。

而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也认为,《史记》是一部“极重要的史料,而又是一部极好的文章”。

这些评价都表明了《史记》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史记》作为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备受推崇和赞誉。

史记解读 名家书评

史记解读 名家书评

史记解读名家书评
史记解读,名家书评。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被誉为
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史学
观点和深刻的历史分析,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记录和解读。

而在当代,许多名家学者也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书评。

名家书评是对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进行评价和解读的重要形式
之一。

在对《史记》进行书评时,名家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历史价值、史学意义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述。

首先,名家们会从《史记》的历史价值入手,探讨其中所记载
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他们会指出《史记》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认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了后人了
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其次,名家们还会从史学角度对《史记》进行评价,探讨其中
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对于后世史学研究的影响。

他们会指出司马迁在
《史记》中所呈现的历史观念和史学方法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此外,名家们还会对《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进行评价,探讨其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他们会指出《史记》以其雄浑的叙事风格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名家书评对于《史记》的解读和评价,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为后人在研究和传承《史记》的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史记历史评价解析

史记历史评价解析

史记历史评价解析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历史文献的巅峰之作。

它由司马迁所著,成书于西汉初期,被列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严谨的史料考证,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将中国历史分为了纪传体和志传体两部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刻的评价。

本文将对史记的历史评价进行深入解析。

一、严谨的史料考证史记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而闻名。

在史记中,司马迁广泛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通过严密的甄别和考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司马迁注重多方面的史料对照,尽量避免史料的片面性和偏见,力求给读者呈现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图景。

例如,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商纣王等各个时期的各种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二、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史记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更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特叙述的结果。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本身,还对事件的成因、经过和影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

他深刻思考了历史的背后逻辑和内在规律,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将这些思考呈现给读者。

史记中所体现出的司马迁的思考和叙述方式,不仅仅使历史事件更加丰富和有趣,还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历史启示。

三、深刻的历史评价史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评价。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他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如对于商纣王的形象,他认为纣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对商朝的覆灭负有很大的责任。

同时,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负面评价也是十分严厉的,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他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极权主义者,采取的政策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这些深刻的历史评价,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种总结和评判,更是对历史背后道德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总结: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具有严谨的史料考证、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深刻的历史评价等特点。

史记述评原文与解析

史记述评原文与解析

史记述评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由东汉末年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收录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这部作品在古代中国历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写作风格独特,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即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传记相互结合,从而使叙述更加生动鲜活。

在《史记》原文中,司马迁以严谨的史实和流畅的文笔,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

他还通过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观点,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在《史记》原文中,司马迁以“自其变者谓之”、“此变谓之”等方式进行述评,展现了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的独到见解。

通过他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人物的内在动机,从而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十分独特。

他认为秦始皇一方面有着非凡才能和决策力,能够推动并实现中国的统一;另一方面,他也批评了秦始皇大肆焚书坑儒等残暴行径,指出了他的暴政造成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种描述中,司马迁既客观地展现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又针对其执政手段的不妥作出了明确评价。

另外一个例子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他分别评价了二者在领导能力、用人策略和军事才能等方面的差异。

他认为刘邦具有卓越的智谋和善于用人,因而成功地击败了项羽,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较高,认为他是真正具备统治才能的君主。

而对于项羽,司马迁则指出了他好大喜功、缺乏稳重和从容应对外敌的能力。

这种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忠实呈现,又体现出了作者对人物个性和才能的独到洞察。

通过《史记》原文的阅读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人物。

司马迁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度评述,使得史书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历史记录,而是具有生动性和思考性的文学作品。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华文明制度文明发端于<br> <br> 黄帝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是<br> <br> 河姆渡文化 D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是<br> <br> 农耕经济的发展 D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是<br> 河姆渡稻谷和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出土D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朝代兴亡史,其中有个简洁明白的真理是<br> 民心向背是第一位 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br> 夏朝华夏族是指是汉族的前身中国历史上开始跨进了封建社会是<br> 战国时期在中国揭开了封建王朝的帷幕是<br> 秦王赢政实现了统一,在咸阳建都称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是<br> <br> 采用郡县制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是<br> <br> 陈胜、吴广率众起义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政治相对稳定时期带有普遍性是<br> 重视知识文化、重视知识分子西汉“文景之治”,文帝深知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唐太宗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提出著名论断是<br>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历史上清代出现的盛世是<br> 康雍乾盛世 D盛世的实现,起决定作用是<br> <br> 君主的品德修养自知、知人、善任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号称“轩辕氏”即车辆的发明者是<br> 黄帝西汉时期,开拓中西交通通道被人誉为“丝绸之路”的人<br> 张骞明朝永乐时期,在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堪称壮举的是郑和下西洋中国几千年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是地理相邻的原因经济互通有关的原因思想文化融汇的原因<br>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册封和羁縻府州制度相结合) D在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岳飞和于谦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br> C在中国古代社会,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开始主宰中国是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建立清代的“康雍乾盛世”<br> C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制度的核心是用礼制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上下层劳动人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br> D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其中“卧薪尝胆”是指<br> 秦穆公用人不拘一格,成为西方霸主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天楚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灭吴复仇 D在中国历史第一次建立了大统一专制帝国,成为皇帝制度的创始人是<br> 秦孝公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汉高祖刘邦D汉武帝刘彻 B隋唐在官吏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br> 军功制养士制察举制科举制 D中国古代主要经济形式是以农业为主体以手工业为主体以商业为主体以农业和手工业并重为主体<br> A现存第一部反映古代军事思想的著作是<br> 《周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 A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例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br> <br> 秦赵长平之战汉匈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D古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变革是钻燧取火,教人熟食制作简单的石器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br> D秦汉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形成了体系化的祭祀制度盛行选择时日吉凶纸的发明改变了文字刻写器物以及布帛,竹简的历史讲气节,重信义,社会风气成为重要特点<br> C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思想繁荣的鼎盛时代是夏代周代春秋春秋战国<br> D儒家的开创者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br> A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贡献五经》的研究和整理《系统地提出了“人学”的思想观点提出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又是有影响的教育家<br> A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r> 关于“天道”的起源和法则关于“人道”关于“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道法自然” C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屈原、宋玉的楚辞汉代的汉赋司马迁的《史记》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br> C唐朝有一位作起诗来天马行空,笔不着纸,被称为“诗仙”的是<br> 王维高适李白白居易<br> C唐朝一位诗人被称为“诗圣”的是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韩愈<br> C把古典小说推向艺术颠峰,成为永远不朽的名著是<br>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D当代大书法家启功称为“墨皇”是<br> 张芝B 钟要、卫见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 C隋唐绘画走向繁盛时代,称为“画圣”的是展子虔阎立本C 吴道子李思训<br> C 标志中国史学正式开端是<br> 商朝有典与册的历史典籍孔子整理修订创作《春秋》左丘明《左传》司马迁的《史记》 B宋代有两个代表性历史著作除《通志》外,还有<br>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元末九城志》《河南志》《吴群国经续记》 A我国在地图测绘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代表作是<br> 四川荣县的《九域守令图》西安碑林的“华夷图”“禹迹图”苏州文庙的《地理图》康熙五十七年绘制的《皇契全图》D医药名著《本草纲目》作者是<br> 战国名医扁鹊东汉名医华佗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C标志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商品涌入城乡外国商品倾销,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劳动力进入工厂清代以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为直接目的洋务运动产生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br> D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传播西方近代学说的启蒙思想家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br>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签定<br> D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革命道路是<br> 进行大规模的工农群众斗争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进行南昌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br> D“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提出是在党的<br> <br>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B( )时代,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br> <br> 黄帝时代()时代主要贡献在原始农业和原始文化方面<br> <br> 黄帝时代尧舜时代炎帝时代孔孟时代<br> C“古史辩”的创始人(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br> 钱玄同顾颉刚胡适徐旭生<br> B( )尤以陶塑艺术造型之优美和技巧之纯熟特别引人注目。

_史记十五讲_评介

_史记十五讲_评介

·书评·《史记十五讲》评介杨燕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中图分类号:K204.2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6-0136-0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古典名著以及研究论著,引人注目。

尤其是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典籍与文化讲座别具一格,延伸了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受到公众的好评。

国家图书馆的文化讲座,十年来已举办了五百多场,主讲人都是国内各学科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用通俗演讲的形式传播知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精选讲座,分集出版,嘉惠社会大众,值得赞赏。

2010年4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的《史记十五讲》是对一部典籍名著举办系列讲座的尝试,引起社会关注,全国各地赴京办事的出差人员,闻讯也到馆听讲,听众场场爆满。

主讲人张大可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史记》研究专家,他的讲题内容系统地全面解读《史记》其书,评介司马迁其人,角度新颖,点评到位,使人开窍。

今结集出版,值得推荐,我也乐于向《史记》研究专家和广大读者推荐这部优秀图书。

一《史记十五讲》,共十五个专题,宏观解读与微观抉发相结合,系统评说与重点专题相结合,构成了一本专书导读一部典籍名著的个性特色。

从1980年以来,30年间研究《史记》的学术论著有150余部之多,许多课题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反复解读,几乎至于题无剩意,而《史记十五讲》仍然翻出了新意,这就是本书的个性特色,例如《史记》作为“无韵之《离骚》”的文学性问题,不仅许多论文、论著列入专题讲到它,而且中国各种文学史也列有专节评介,但如何评价司马迁文学理论的建树,多是语焉不详。

《史记十五讲》首次提出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先驱者,便是从宏观角度做了深入的挖掘,开拓了新领域。

《史记十五讲》前十个专题全是着眼于宏观视角,气势磅礴。

第一讲“导论———《史记》民族的凝聚力与研究现状”,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评介《史记》,角度新颖而大器,指出《史记》是一部人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升华了人们领悟的境界,品读《史记》豁然开朗。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酝酿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重点突出,内容和间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能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却也不会觉得乏味。

此书从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为第一讲,讲述了中国的古史,从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从而引发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并发展了原始的农耕经济,促进文明进步。

这也是文明的开始,从而就是源源不断的中国历史的继续和发展。

依照朝代的顺序,接着讲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的更替,讲出了朝代的形成和更替,讲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秦朝的兴亡,并对此引发思考。

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兴衰,更好地了解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以及文化的传播,还有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对文明传播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关系也采取了一些方针。

书中讲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讲到中国大一统之后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提出了民族关系中的问题。

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

书中不仅提到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也有政治层面的,经济层面的,科技方面的。

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体会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璀璨光芒。

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

从而我们能全面看到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这本书只有十五讲,但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的精华,让我们能用最少的精力去了解最多的信息。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事件,中国的历史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我们不能亲眼看到过去的时代带来的辉煌和成就,但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

也看到中国历史得以传承的价值。

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仅仅以数字取胜,而是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各种不可磨灭的价值,让中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得以进步和发展。

《史记注解》之秦始皇本纪15

《史记注解》之秦始皇本纪15

《史记注解》之秦始皇本纪15其东观曰: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

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

阐并天下,灾害绝息,永偃戎兵。

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

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

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

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在始皇帝皇帝向东巡查的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二十九年,皇帝在春季出发,到东方的边疆去巡视;到达了海边,于是登上了之罘山,观看日出的壮丽景观。

眺望美丽的风景,跟随一起出游的大臣不由得想到了过往的岁月,诉说着当下生活的美好。

皇帝刚继位的时候,对内整治朝纲,对外诛灭强敌;国力强盛,天下为之震惊,消灭了六个强大的诸侯王;兼并了天下,免除了百姓的困苦,永远的消除了战争的灾难。

皇帝圣明有德行,有规划的治理天下,每天都临朝听政从来没有怠慢过;建立了明确的规范,设立了举行礼仪的器具,都清楚地讲明了用途。

大臣们遵守自己的职责,都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事情都得到了良好的解决;百姓得到了教化,没有地区远近的区分,这样的事情就算在上古时代也是没有的。

各种规范已经制定,后来的君王不需要改变,就能够将皇帝的伟大功业传承下去;大臣们称赞皇帝的功德,恭敬的赞颂皇帝的伟大,请求皇帝在之罘山刻石立碑。

三十年,无事。

三十年,没有发生重大的事情。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

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惧,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米石千六百。

三十一年,将十二月改称为嘉平;赐给天下百姓,一百户平均分六石米和两只羊;始皇帝想要微服私访咸阳城,护卫皇帝的四个武士对此表示很担心,皇帝晚上在兰池地区遇到了刺客,处境略显窘迫,侍卫诛杀了刺客,咸阳城内大范围搜捕了两天;米价一石为一千六百千。

史记品评语言

史记品评语言

1.一些名人对《史记》做个怎样的评价2.史记的语言特点1、特点1)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

而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2)《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

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距离并不很远。

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于生活气息。

4)此外,《史记》写人物语言时,常常借语言内容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对待秦始皇出巡,项羽和刘邦的态度截然不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表现了他的坦率,不假思索,也表现了先秦三东六代和复仇的心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一方面表现了下层人的农民要求参政,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刘邦的贪婪,妄想。

2、简介《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史记的语言特点1、特点 1)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评·《史记十五讲》评介杨燕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中图分类号:K204.2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6-0136-0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古典名著以及研究论著,引人注目。

尤其是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典籍与文化讲座别具一格,延伸了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受到公众的好评。

国家图书馆的文化讲座,十年来已举办了五百多场,主讲人都是国内各学科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用通俗演讲的形式传播知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精选讲座,分集出版,嘉惠社会大众,值得赞赏。

2010年4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的《史记十五讲》是对一部典籍名著举办系列讲座的尝试,引起社会关注,全国各地赴京办事的出差人员,闻讯也到馆听讲,听众场场爆满。

主讲人张大可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史记》研究专家,他的讲题内容系统地全面解读《史记》其书,评介司马迁其人,角度新颖,点评到位,使人开窍。

今结集出版,值得推荐,我也乐于向《史记》研究专家和广大读者推荐这部优秀图书。

一《史记十五讲》,共十五个专题,宏观解读与微观抉发相结合,系统评说与重点专题相结合,构成了一本专书导读一部典籍名著的个性特色。

从1980年以来,30年间研究《史记》的学术论著有150余部之多,许多课题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反复解读,几乎至于题无剩意,而《史记十五讲》仍然翻出了新意,这就是本书的个性特色,例如《史记》作为“无韵之《离骚》”的文学性问题,不仅许多论文、论著列入专题讲到它,而且中国各种文学史也列有专节评介,但如何评价司马迁文学理论的建树,多是语焉不详。

《史记十五讲》首次提出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先驱者,便是从宏观角度做了深入的挖掘,开拓了新领域。

《史记十五讲》前十个专题全是着眼于宏观视角,气势磅礴。

第一讲“导论———《史记》民族的凝聚力与研究现状”,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评介《史记》,角度新颖而大器,指出《史记》是一部人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升华了人们领悟的境界,品读《史记》豁然开朗。

从第二讲到第六讲,依次阐释《史记》的百科全书内容,对史学、文学的贡献、价值,以及写人艺术,共五个专题,层次井然地解读《史记》为什么是文史名著的特质,深入浅出,见解深刻,表述流畅,十分耐读。

第七讲,司马迁悲壮抒怀,揭示《史记》的悲剧性;第八讲,秦汉之际天下三嬗,讲历史大事变;第九讲,评说楚汉相争,讲兴亡之变;第十讲,论秦皇汉武,说雄主。

这几讲都是阐释司马迁写历史“通古今之变”的大专题、大节目,共同的重心是领悟司马迁的历史观,学习司马迁洞察时与势的方法,以提高个人的学术修养和反思历史的思维能力。

《史记十五讲》中“西汉盛世时期的三大冤案”、司马迁写雪耻故事、写妇女形象,这三个专题特点是宏观立论,微观挖掘。

例如三大冤案,晁错、周亚夫、窦婴,他们都是位列宰辅的大臣,有功于国,显赫一时,皇帝的左右手,突然之间也有冤案降临,并都发生在盛世,主上英明,而非昏暴,这样的鲜明背景,确实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制度瓶颈下的司法冤案无可避免。

司马迁所写雪耻故事,演绎的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能屈者才能伸,说的是忍辱负重的精神。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避免不了他面临的黑暗时期,面对厄运,如何对应,不是消沉,而是积极进取。

司马迁笔下的妇女形象,展示了女性在政治、在大义、在事业各个方面不让须眉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高于圣人。

《史记十五讲》最后两讲集中译介司马迁其人。

司马迁不只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进步思想生动表明司马迁还是一位思想家。

司马迁的成长道路,收稿日期:2012-10-06作者简介:杨燕起(1933-),男,湖南攸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63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第32卷第6期2012年1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6Nov.2012造就了他是身兼史学、文学、思想的一个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留下的《史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史记十五讲》,篇幅不大,只列了十五个讲题,对于百科全书般的《史记》,似乎显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要讲的课题很多。

但综上所述,对十五个讲题的剖析,主讲人抓住了关键课题,宏观的视角,微观的挖掘,深入浅出的表述,基本上阐释了《史记》其书,以及作者司马迁其人的整体精神,也表现了主讲人厚积薄发的功力。

行文畅达,娓娓道来,主讲人的感情和音容笑貌融入其中,可读性强。

学术性与通俗性完美结合,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能读懂,亦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

二在上述推荐的基础上,仅就本人的粗浅认识略作评议。

第一,根柢书。

这是张大可教授在经过多年艰辛的研究之后,对《史记》的性质与作用,所能作出的深情、宏观、而且独具识见的结论。

从讲座内容的分析看,所谓的“根柢书”应该从历史、文化、哲学、精神、学术等多方面去体会。

《史记》以纪传体整理出自黄帝至汉武3000年间的史事,形成为表述中国历史发展的源泉根基,后代之正史由之而生,《史记》是中国历史的根柢书。

《史记》以多地域、多层面、多角度,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社会等内容纳入记述范围,正如《史记十五讲》所说具备“体大”、“思精”的特点,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柢书,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史记》以变化发展的历史观,强调由民族融合而走向统一,尤其是大力宣扬与歌颂大一统思想,为炎黄子孙之所企盼,乃蕴涵着中国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哲学,当然也是这方面的根柢书。

司马迁自身以及《史记》所叙人物的奋发、创新、坚毅、勇敢等等的优秀品质,鼓舞着后代人们去立身扬名,或成就功业,或效死疆场,或秉公立法,或发奋著书,他们成为了后代人效法的榜样,《史记》成为人们品德修养的根柢书而备受赞扬。

《史记》本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在学术上汇百家而为一家,“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继《春秋》而为当代立法,自成体系,在学术上成为根柢书,也是情理之所系。

由于是“根柢书”,它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于不研究司马迁和《史记》,就不知文化研究从何谈起”,其说法,当不会认为是一种危言耸听。

本人还以为,《史记》从思想到内容,究其实是要表述出一种国家学说,所以提出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如果从国家学说的角度来立论,那么,《史记》更应该成为历代帝王及当政者,最必须加以研读的“根柢书”。

第二,自觉。

这是指史学的自觉。

《史记十五讲》说,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们没有自觉地将历史单独地进行有体系的研究”,而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承担着“自觉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们“是自觉的历史学家”。

依我个人的体会,谈及史学的自觉是有一个认识过程,故而大可教授在讲座中提及“自觉”,是极具科学价值的。

20世纪80年代中,一位在《史记》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长者,曾对我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撰述自觉的第一人,当时我觉得很新颖,故将“自觉”二字记得很深。

90年代初,在安徽师大召开的《史记》研讨会总结时,有学者说中国文学的自觉形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而《史记》肇其端。

我接着发言称中国史学的自觉的标志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于是一位朋友当场反驳说中国史学的自觉标志是刘知几的《史通》,不是司马迁的《史记》,我没有再说话。

会后我感到疑惑,难道长者说的“自觉的第一人”不对吗?经过两年的思考,我写了一篇叫《司马迁的<史记>与中国史学的自觉》的文章,发表在《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上,因为没有听到不同的声音,我才平下心来。

我说这些话,意思是想告诉大家,形成认识《史记》是史学自觉的标志,是有一个探索的历程的。

而大可教授的讲座,以新颖的视角,是在巩固、提升和发展这一历程,是非常可贵的。

从讲座涉及的内容分析,我以为《史记十五讲》是以《史记》创作的宗旨———究天人之学,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百科全书的通史内容———备载天地万物,囊括国家大政,展现古今社会,辨章一切学术,纳入遗事旧闻;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构成的独立史体的创立;“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加之网罗天下放佚旧闻之后大规模文献整理为基础的“实录”精神等方面的《史记》研究成就。

认定它们是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地位,规范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创立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树立了中国史学的进步历史观,从而彰显出《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而这一切,正是史学自觉的突出表现。

大可教授的论述是坚实有力的。

第三,人为主体。

关于这个问题《史记十五讲》有较为广泛的论述,它提及《史记》以人为主体的同时,还提到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物为中心,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本。

在评述一书之缺略待补时说“《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主体地位”,将人为中心与历史主体联系起来;另一个地方说,“《史记》在史学研·731·杨燕起:《史记十五讲》评介究对象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人本位,以人为中心”,是将人本位与以人为中心联系了起来,表述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都体现出人为主体的核心思想。

在通过全面考察之后,对此一思想有过深入阐发,撮其旨大约有:(1)改记事为写人,突出人的作用,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革,由神的历史进入了人的历史,首次体现历史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发展史;(2)贯通古今,全面展现了古今社会;(3)以人为本位,创立了独立的纪传体史书体例;(4)锤炼了写人艺术,创造了历史与文学统一的范例;(5)以史为鉴,寓褒贬,别嫌疑,明是非,成为人们提高素质修养的必读教科书。

这是从历史哲学、叙述体系、史书体例、艺术成就、借鉴作用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史记》编撰以人为主体的价值,仔细阅读,对诱导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史记十五讲》对以人为主体没有停留在相关的理论发挥上,在特别的专篇论述写人的艺术之后,以七讲的宏大篇幅,实际展现出通过对人物事迹的记述与描写的分析,体现出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与时代风貌,其中有天下三嬗的秦楚英雄,有马蹄声碎的楚汉相争,有千秋评说的秦皇汉武,有西汉盛世的三大冤案;以及诸多传主人物慷慨悲歌的壮烈情怀,和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的雪耻故事,以及灼灼其华的众多妇女形象,人史相辉,声情并茂,分析入里,品评细微,文词优美,运笔流畅,同样表现出以人为主体的寓论断于叙事般的点染笔法,是一段段、一篇篇耐读的好文章,比起那些只将《史记》记述内容当作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看待的讲坛来,更具备着甚为贴切通俗的史学与文学的韵味,值得赞叹!第四,创新意识。

《史记十五讲》是面向广大普通读者听众的,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学术研究的成果、心得及时代的要求,讲座中自然会闪烁出创新思维的光辉。

前面推荐意见中提到的关于《史记》作为“无韵之《离骚》”的文学性的问题,讲座从宏观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挖掘,就有很好的创新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