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劲松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及建设路径

合集下载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作者:张蓉邢增东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第09期[摘 ; ; ; ; ; 要] ;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当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和途径。

如何拓宽和创新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是研究的重点。

[关 ; ;键 ; 词] ;传统文化;内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262-01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方式日益增多,人们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之国家政策的引导,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机遇。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乃中华智慧精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对国家的归属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加强华夏文化实力,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脊柱。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国家的发展方向紧紧联系在一起,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抓住我國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脉,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保持我们国家的民族性,同时又保持时代性,体现创新性,对新时代大学生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理性上对传统文化认可度高,但是普遍对传统文化难以感兴趣,针对这一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端正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高其归属感并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政策的导引对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及社会文化走向具有导向引领作用。

技术赋能新文科的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与实践理路

技术赋能新文科的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与实践理路

46 2023.4摘要:在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教育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深刻的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为重塑文科存在场域和实践模式提供了技术驱动,使得新文科建设的创变实践呈现出可视、弹性、精准样态。

可以从赋能感知可视的场景建设、赋能动态共享的教学设计、赋能精细驱动的方式实施三层逻辑,审视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的逻辑关系。

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的扩散机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从外部驱动到内生驱动、从线下教学到虚实融生、从单向支持到人机协同。

数智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的实现路径为:夯实新文科建设的技术支撑,创新文科建设新样态;完善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标准,优化数智技术赋能规制;遵从伦理新准则,消解新文科教育异化风险;重塑以人为本的理性认知,促进新文科教育理念更新。

关键词: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数智技术;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中图分类号:D64;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3)04-0046-08技术赋能新文科的内在逻辑、扩散机理与实践理路文/蔡劲松 董欣静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建构、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研究”(22V R C059);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基于智能信息技术的IAMOK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2021100002)作者简介: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100083;董欣静(通讯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10008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教育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深刻,探讨教育、科技及人才领域如何深度互动融合,数智技术何以赋能新学科群建设及其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而言,伴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交互式等数智技术全面渗入其场域对象,数智技术扩散已超越单一技术应用本身,衍生为技术革新赋能支撑下传统文科的结构性创变乃至颠覆性形态重塑。

河南大学:以文化传承创新助力立德树人

河南大学:以文化传承创新助力立德树人

河南大学:以文化传承创新助力立德树人作者:王明钦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9年第0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文化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传承和彰显了大学价值,凝炼和熔铸了大学精神,涵养和浸润了大学品格。

作为一所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高校,河南大学历来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以传统文化筑根,以革命文化铸魂,以现代文化逐梦,多种文化在校园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师生的文化自信不断坚定和增强,为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同。

传承“海纳百川、融贯中西”的传统文化,用历史积淀涵养河南大学人文底蕴河南大学始建于1912年,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

这里曾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后两场全国会试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

因此,这里也成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至今,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仍然屹立着两座石碑,被称作“贡院碑”,它们翔实地记述了河南贡院迁址、兴建、扩建和重修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結,在中国科举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自2012年开始,河南大学举办了“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通过2000余件古代学生课业、科举考试试卷、旧刚‘教育实物等的展览,传承和弘扬了科举文化。

2015年,该展览荣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

1936年,河南大学南大门建成后,学校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正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予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策略与行动的科学对接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策略与行动的科学对接

的“ 与时 俱进 ” 内涵 。如 中华 民族 “ 、 、 、 、 孝 悌 忠 信
礼 、 、 、 ” 八 德 ” 作 为 民族 文 化 传 承 的灵 义 廉 耻 的“ , 魂 , 学教育 应将 “ 德 ” 为 文 化传 承 的核 心知 大 八 作
“ 大力 推进 文化 传承 创新 ” 要求 , 的 向高 等 教育 赋
大学 文 化传 承 , 以 传播 基 于 本 民族 精 神 的文 化 应 和 知识 财富 为 内 容 , 潜藏 着 民族 传 统 和历 史 演 替
收 稿 日期 :0 1 2—0 2 1 —1 6
体行动上。世界上第一所具有 现代意义 的大学 ,
作者简 介 : 苗玉宁 (9 7 ) 女 , 16 一 , 山西临县人 ,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教育伦理 、 高等教育管理。

2 ~ 2
当属 1 8 0 8年 意 大利 的波 罗尼 亚 大学 。而 我 国官
消除 大学 发展 中现 存 的 研究 开 发 急 功 近利 、 学 教
内容形 式趋 同 、 师生之 间伦 理淡 薄 , 教学管 理 衙 门 作 风和 行政 管理 的官 本位 。
办 最早 的大 学是 1 9 8 5年 成 立 的北 洋 大 学 堂 。北
中图 分 类 号 :4 05 C 0~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6 2 1 )2— 02— 4 10 2 4 (0 2 0 0 2 0
党 的十七 届 六 中全 会将 文化 建设 作为 国家战 略的重 要 内容 , 全 面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文 化强 国做 对 出 了整体 部 署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对 高 等 院 校 提 出

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定位及策略 蔡劲松

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定位及策略 蔡劲松

2015.1□蔡劲松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定位及策略大学博物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高校发挥文化建设示范作用的重要窗口,是高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重要基地。

当前,我国大学博物馆建设虽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其认知与理念、研究与服务、育人与效果等都亟待提升。

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博物馆只有树立担当意识,在借鉴海外著名大学博物馆建设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的过程中,确立以文化育人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能定位与现代运营理念,形成文化育人、面向社会、开放办馆的共识,才能突破制约瓶颈,实现转型发展。

一、大学博物馆的文化认知与职能定位一般而言,大学博物馆的范畴主要包括各类高校所属博物馆、艺术馆、陈列馆、展览馆、标本馆以及纪念馆等。

从文化视域看,大学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表征,是一部融思想性、创造性、知识性、文化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立体教科书”,既承载着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的使命,同时也是传播大学文化、提升大学文化价值的重要窗口;从机构属性看,大学博物馆依托大学而存在,具有涵盖领域宽广、学科专业性强、学术研究实力雄厚、馆藏丰富等特点,它不仅是大学教育实践平台,更是大学公共文化传播机构,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形象和重要标志,是反映大学文化内涵、衡量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从职能看,大学博物馆具有专业教育实践、学术研究和学科传承、科学人文精神普及传播、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等重要功能,在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博物馆受基础条件、机制和观念等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大学博物馆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其问题与困境主要表现在:其一,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工作落后。

一般的大学博物馆大多缺乏健全的职能设置,如办公、安保、技术、展陈、典藏、资料、宣传、公共教育等部门;管理模式没有统一规范,对员工的管理停留在对待一般行政、教辅人员的传统经验管理上,较少考虑到博物馆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特殊性。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互联网上线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互联网上线
贡献 。
教授于丹讲述 月亮 的文化 意蕴 , 与南 开大 学教 授 陈洪 品读
《 红楼 梦》 同北 京航空航 天大学 教授姚 小玲 一起 锻炼 口才 , 从 1 月 9日 1 开始 , 网 民可以在互 联 网上 免费 观看 亿万 这些大学知名教授授课的视 频。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胡 占凡表示 , 文化是 民族 的血脉 和灵魂 , 是人 民的精 神 家 园, 是国家发展 的重要 支 撑。作为传 播社 会 主义 先进 文 化、 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建设者 的主阵地 , 大学有 责任进
向, 成为全社会建设社会 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 的坚 强阵地 。 同
10 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 , 第一次鲜 明地把文化 传承创 新作为高等学校 的重要职能 , 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 必须大力推进 文化传承创新 。六 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 国的宏伟 蓝图 , 在这其 中 , 保存 、 作为 传承 、 传播 和创造先进文化 的重要场所 , 大学承担 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
教育文化论坛
2 1 年6 0 1 期
学 习贯彻 六 中全会精 神加 强大 学 文 化 建 设
本报北京 l 月 7日电( 者张 春丽) 教育部 、 1 记 光明 日 报社今天在 京联 合举行 全 国高校 宣传 部长 “ 习贯 彻十七 学
智库论坛 、 征文竞赛 、 公益互助等社会活动 。 座谈会上 , 与会代表表示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大学文化建 设注入了强劲 的动力。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 长夏文斌 , 清 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向波涛 , 南开大学 党委宣传部部长吴
各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党委教工委 宣传部 门负责 同志 , 教 育部直属高校 和部分部 委所属高 校党委宣传 部门负责 同志 10多人参加了座谈 会。 2 座谈 会由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主持 , 本报副总编辑 李春林 出席座谈会 。

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活力所在——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

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活力所在——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

总第460期2019年第4期一、文化传承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内涵与内在活力《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蔡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

首先,请您谈谈在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中,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如何?蔡劲松:“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层面确立的“新时代”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时期。

从历史的维度看,文化是一所大学与生俱来的品格与基因,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存在的“活细胞”和“生命体”,是大学发展本质内核与价值诉求的综合反映。

这个意义上,“双一流”建设必然坚实地附着于大学发展之文化路径与“生命河床”,在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观照、引领下,在反思中聚合,在回归中超越,以大学文化的自强自信和传承创新,不断增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源动力。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于2017年1月24日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编者按: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艺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文化传播》学术集刊主编;主持省部级多项课题,出版学术专著《大学的文化逻辑———理念、议题、实践》《大学艺境———文化视野与公共艺术》《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文化育人与公共服务》《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等。

多次在北京、台湾等地举办艺术个展,数十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绘画及雕塑作品被海内外多所高校及文化艺术机构收藏。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这两份文件中,对于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

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

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作者:王金宝蔡海江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03期摘要: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与大学精神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大学追求真知的本质精神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思想源泉,现代大学制度是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有力保障,而大学自身独有的精神则是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123—03大学软實力与硬实力是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大学硬实力虽然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软实力相对滞后,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特色,使得大学精神难以得到有效彰显,直接影响了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和育人环境的营造。

因此,如何重塑、弘扬大学精神,并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进而培育并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是新形势下各高校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追求真知的本质精神是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思想源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思想前提,一所没有理念的大学不可能创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活动效果。

北京大学刚建立时,便确立了崇高的使命:“大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形塑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或者说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

在它的指引下,当年的北京大学群星璀璨,校园文化活动生机勃勃,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大学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精神动力。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从历史看,中世纪两所最伟大的大学中,波隆那大学以其法学著称一时,巴黎大学以其神学名垂后世。

中世纪大学强调“培养具有德性而非甘于卑俗的人,追求真知而非听命于意见摆布的人,践行伦理而非恣意而为的人,……一句话,大学乃在于培养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自由人”。

同样二战后,雅斯贝斯受命重建德国高教体系,他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强调学术自由和大学自主,认为自由是大学之生命的首要原则。

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有效途径——主题推进式教育

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有效途径——主题推进式教育

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这是“ ,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 ”要 “ , 促进 人 的全 面发 展和 适应 社会需 要 ” 。所 以 . 大学 所有 的职能 的落脚 点 和出发 点 , 该是 育人 。文化 的传 还应 承与创新 , 都需要通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能得以实现。 而文化 反过来也能 促进人 的发展 。我 国古代典籍 《 易》 周 中 的对文化 “ 乎人 文 , 观 以化成 天下” 的说 明, 阐释 的就是这个 道 理 。所 以说 , 文化 的传 承与创新 , 是其 职能 的表象 目标 , 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大学文化 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最终和实质目标。而东北林业大学开展 的主题 推 进式 教 育 , 核心 目 就是 “ 其 标 培养 德智 体 全 面发 展 的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事业 合格 建 设 者和 可靠 接 班人 ” , 可 以说 , 最终 目标上 , 在 二者是 一致 的 , 推进 式教 育是 主题 对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目标的深化与发展。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 用更 加 凸显 , 越 多 的国家把 提高 文化 软实 力作 为发展 越来 战略的重 要 内容 。面对 当今世 界各 种思 想文 化相互 激荡 , 面对 国家 发展 和人 民生 活改善 对 文化发 展 的要求 , 的 十 党 七届 六 中全会 从 国家发 展战 略 的角度 , 我 国文化 的发展 对 建设 提 出了新 的 目 和要求 。胡锦涛总 书记在庆祝 清华 大 标 学 建校 10周年 大 会上 强 调高 校要 大力 推进 文 化 传 承创 0 新 , 不 仅体 现 了中央 对 文化 传承 创 新 的高度 重 视 , 这 而且 赋予了大学新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 文化 创新 的重要 基地 , 高等 学校 如何 完成这 一重 要 责任 和 使命 , 已经成为 广大教育工 作者 面临的重要课 题之一 。 东北林业 大学近 几年来实施 的主题推 进式教育 ,根据 不 同学 生 群 体 的不 同特 点 ,开 展形 式 多样 的 主题 教 育 活 动, 符合 学生 成 长 规律 , 在实 现 了学 生 全 面成 长成 才 的 同 时 , 促 进 了大 学 校 园文化 的 建设 和 发展 , 而推 动 了大 也 从 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实现大学 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的有 效途径 。 所谓 主题 推进式 教育 , 就是 “ 照 以人为本 的原 则 , 按 根 据 大学 生 成 长规 律 、教 育规 律 和不 同 阶段 学 习生 活 的特 点, 在不 同 年级 、 同类 别 的学 生群 体 中把 具有 一 定 特征 不 的某 种基 本思 想作 为核 心 内容确定 相应 的教 育主题 , 阶 分 段、 分类 别 、 进式 、 级 化对 学生 进 行针 对性 强 、 递 层 目标 集 中、 主题 突 出 的社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体 系 的教 育活 动 ” 为 作 实 现大学文 化传承 与创新职 能的有效途 径之一 。东 北林业 大 学 自实 施 主题 推进 式 教育 活 动 以来 开展 的主题 推进 式 教育, 深化了职能 目标的实现, 强化了职能的内容 , 丰富了 职能 方法 , 增强 了职能 的实 效 , 得 了丰硕 的成果 。 取 深 化 了大 学文 化传 承与创 新职 能 目标 的实现 作为大学 的 四个 主要职能之 一 ,大学 的文化传 承与创 新职能 , 主要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而就像胡 锦 涛总 书记在 清华百 年校 庆讲 话 中指 出的“ 高等 教育 的根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大学文化传承遇到了重重困难,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文化传承的现状1. 传承困难。

在现代社会,大学文化传承面临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是外来文化的渗透。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对传统大学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加剧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困难程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2. 传承意识淡薄。

在当代社会,很多大学生对传统大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限,传承意识淡薄。

大学文化在当下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这对大学文化传承构成了严重的障碍。

3. 传承方式单一。

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方式多为口口相传和书面编修,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推广,导致大学文化传承的范围受限,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传承和保护。

1. 创新欠缺。

在当代社会,大学文化创新相对滞后,很多传统的大学文化内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引起学生和社会的共鸣,需要进行创新和更新。

2. 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并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对大学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挖掘,创新的热情和能力有待提高。

1. 注重文化教育。

大学应加强对大学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大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传承意识。

2. 加强创新教育。

传统的大学文化传承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大学应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进行创新。

4. 培养文化自信。

现代社会,大学应加强对大学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传承和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2期(总第206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21General.No.206收稿日期:2020-12-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GBC1317218);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190731);2020年齐齐哈尔大学党建研究课题(QQHRUDJ2020-26);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项目(YB201832)作者简介:孟庆阳(1981—),男,江苏赣榆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只有历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面对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与时俱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知识、观念等的接受方式更加灵活和多样,与传统社会相对封闭单一的接受方式有了极大的区别。

我们应该紧随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将理想和信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

(一)适应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实际需求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头条号平台、喜马拉雅FM 、抖音短视频等新的传播媒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

我们应该抓住时机,主动而为,更好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大学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作者:蔡劲松刘建新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1期摘要:大学文化传播是关涉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管理效度、传播效应、辐射影响等的范畴体系。

当下,针对大学文化“软实力”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不相匹配、大学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不强、大学文化的价值塑造和社会引领性不够等问题,应从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拓展、核心价值的传递与引领、社会责任的承载与担当等方面,深化对大学文化传播的认知,使其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自觉选择。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传播;社会责任大学文化传播的研究价值与内涵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积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历史地看,文化不仅是我国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更是一所大学与生俱来的“品格”与“基因”。

这种品格与基因不是一天造就的,它每天都处于积淀、传承和创新中。

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是大学发展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品格,它们根植于大学的办学历程,沉浸于大学的基本精神和发展脉络,不仅具有原发性、批判性、继承性,而且也具有延续性、创造性、传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无论自身的改革发展,还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都日益处于一个更加严峻的全球化、多极化国际、国内大环境之中。

大学文化理论及实践诸多重要议题,不仅是拘囿于高校自身发展的要素,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话题,更是一个关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社会文化构建、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对于当代中国高校而言,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积极承担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发挥大学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多重价值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系统地发掘、拓展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大学的文化品格,发挥大学文化传播的作用,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需要,也是大学文化多样性发展、大学自身文化本质诉求及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和路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既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又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更新。

本文将分析当前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文化传承的现状1. 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碰撞大学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之一,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快速变化,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之间产生了不小的隔阂。

而对于大学而言,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融入当代价值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取舍由于历史文化的厚重性,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常常陷入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取舍之中。

传承过多,就容易陷入僵化和守旧;而对创新过重,又容易摒弃了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也是大学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多元文化并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现实。

大学作为传统的文化殿堂,如何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凝聚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1. 发展多元文化研究为了推动大学文化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发展多元文化研究。

多元文化研究致力于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融,为大学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2. 强化与社会的互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大学需要更加主动地与社会进行互动,去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只有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3.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大学也需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

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文化可以更好地走进社会,与大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1. 推动文化教育改革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首先需要推动文化教育的改革。

文化课程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融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也要引导他们走向未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作者:刘鑫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高校文化传承,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发展。

高校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没有冲突,同时更便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

由此,本文针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一、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1.推动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工作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时代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地方高校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另外,高校文化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在进行学生文化传播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积极地进行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在整个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及创新,保证高校文化传承可以与时俱进,实现传播创新。

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由此高校可以利用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高校文化教育。

[ 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高校文化内容的规划,以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效的传承。

2.满足新时代高校文化的传播需求高校文化傳承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校文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可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校发展的需求,保证学校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认知。

高校在进行文化传承时可以充分借助当地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知识的讲解,实现了高校文化传播的需求。

[ 2 ]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以及现代产业发展,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诱惑。

在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高等教育的角色

在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高等教育的角色

在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高等教育的角色作者:铁铮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06期@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来说,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积极承担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价值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能使人的理想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能使大学及大学人的理想价值诉诸现实的一种基本精神、理念及实践体系,它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论“道”,更是实践建设层面的明德有为、知行合一。

我们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应当从建设维度和预期目标层面,自觉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到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一是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二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深入发掘中华文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通过高等教育实践与中外合作交流产生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三是涵养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拓展文化视野和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 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角色,可以用“对话桥”“建构库”“创新源”三个关键词概括。

“对话”为桥,取决于高等教育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体现在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精神传承、心灵融通等层面,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论坛上提出的“做实人文对话、做深教育对话、做细心灵对话、做好精神对话”,架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

“建构”成库,取决于高等教育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文化属性、文明特质,应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中更好地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建构多样开放的文明体系,积淀多姿多彩的文明成果,更好地为世界文明对话、人类文明共生发展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1,2021 Sum No.5172021年第1期总第517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传承、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信仰的重要依托与精神传承的灵魂,是构建全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尝试在融合建设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路径Thoughts on the Path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GUO Jin-lingAbstract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hinese nation's humanistic and spiritual in-heritance,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beliefs and the soul of spiritual inheritance,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build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for the whole nation.At present,there are four main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We can try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six aspect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sperity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Key word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path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汲取文化自信给予高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可以更好地培育高校师生的文化归属感,提升高校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构建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构建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构建作者:孙晓云蔡金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孙晓云,蔡金平(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探索一套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就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

教学实践证明,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态构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48-02收稿日期:2016-02-12知识时代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拥有创新人才就拥有竞争力,就拥有主动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

国外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早在1969年就开创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这个计划首次让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

受当前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冲击,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认为对大学人才的培养“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工作灵活性”[2];受雅斯贝尔斯的“全人”和洪堡“完人”教育理念的影响,德国大学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两个基本点就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外国很多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普遍注重大学生从人格到能力的全面文化素养的提升,将大学生创新素质放在文化创新的高层次。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分析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分析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文化传承创新视阈
下的分析
詹林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12(000)0Z1
【摘要】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内涵与价值的社会文化形态。

它是大学的灵魂,是由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协同系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传承创新始终是贯穿大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文化传承创新需要大学,大学需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与重大使命;大学文化需要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文化的活力本源与不竭动力。

大学在传承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化中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总页数】7页(P121-127)
【作者】詹林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公民身份视阈下共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J], 王海荣;闫辰
2.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从西南联大的文化魅力看当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J], 刘冬梅;刘刚
3.治理视阈下的营商环境:内在逻辑与构建思路 [J], 娄成武;张国勇
4.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J], 陈亮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陕西省农村B社区的疫情防控分析 [J], 陈露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简Biblioteka 餐香港·科技大学教 学 楼 群 公 共 空 间 : 休 闲 座 椅 、 咖 啡 与 简 餐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教学楼及公共空间:提供学习生活的交流与休闲
图宾根大学·柏林工大·鲁汶大学
荷 塘 月 色 : 藏 在 散 文 里 的 咖 啡 馆
北京·清华大学
北航艺文雅苑·阅读生活书房
◎ 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以什么为指导、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围绕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四点要求: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深刻的历史意蕴,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方向与 路径的指导性影响,意义重大而深远


坚持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统一的原则
大学文化:内涵、结构与定位
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文化育人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及建设路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蔡劲松 二○一四年十二月
个人简历
蔡劲松 1969年11月生于贵州
西安交大工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航管理学博士 现任北航宣传部部长兼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北航艺术馆馆长,研究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 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与管理、大学文化理论与实践、公共艺术等 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兄弟高校的文化景观建设项目 10余项 出版学术专著《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大学艺境:文化视野与公共艺术》 《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文化育人与公共服务》等3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已出版文学著作6部,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 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服 务人员、学生三类大学人的行为,反映的是与社会大众群体行为文化相区别的特殊 文化魅力,是大学人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折射,也是大学精神、办学 理念、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处于表层文化的维度。(丰富活动内涵,培育文化魅力)
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育人中功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3)从研究功效看,常常处于学者单纯的理论阐述“空对空”阶段,理论和实践 脱节,少有实践载体或路径检验理论体系,对于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应用价值不高
大学文化理论构建 与系统设计研究
文化视野: 大学文化特殊 跨界领域研究
大学公共艺术理论 大学文化景观建设 大学公共艺术传播 研究……
1963年由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及联合书院合并成立。 这里海山胜景、花木扶疏、生态和谐, 中西风格的建筑、蕴涵意趣的人文景观,相互掩映于全港最宽广的校园中。 1987年,著名雕塑家朱铭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仲门》, 落成在图书馆前广场“烽火台”正中, 寓意创造知识、凝聚智慧、传播文明之大门。(蔡劲松摄)
香港科技大学主楼广场雕塑《火鸟》, 已成为学校建校20年来创造奇迹、 成为亚洲高校综合排名第一的精神象征。 作品以飞翔之鸟为主体造型, 按日晷的原理在羽翼上标示出数字刻度, 阳光对不锈钢管的投影即是时间的指针, 在动与静中表达了科大人的薪火相传的信念。(蔡劲松摄)
以“博文约礼”为校训的香港中文大学,
大学文化:内涵、结构与定位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 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标定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基本理念:追求卓越、科学发展 核心要求:以师生为本
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传承创
新的实现途径,应遵循以下基本 原则

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 大学文化:一个跨领域的理论体系 ◆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抉择?
◎ 大学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办学的战略要求和 基本元素 ◎ 更宽阔的社会文化视阈、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的核心需求 ◎ 防止模式化、同质化、庸俗化倾向和精神上的
“贫血”
◎ 大学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适应性与 创新性
时空的雕琢与守望—— 法国巴黎,夜晚的夏乐宫(1937)和艾菲尔铁塔(1889)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存在于 现实物理世界与意象艺术世界的交汇点上, 它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构成社会学意义上 的结构模式、文化形态和文化景观。(蔡劲松摄)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创建于1477年,是北欧地区最古老的大学, 富有活力的精神文脉和文化传承一直是其综合实力的内核。 广场中乌大历史上杰出人物埃里克· 古斯塔夫· 盖谢尔铜像, 以及主楼窗前四座古典哲人雕塑, 见证了该校成为现代化世界百强高等学府的历程。(蔡劲松摄)
汇报提纲
一、大学文化:内涵、结构与定位
二、大学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以北航为例)
三、大学公共艺术建设和传播体系
四、结束语
◆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十八大报告对文化性质和作用的界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清华大学,镌刻有“行胜于言”的《日晷》景观。 凝结着时间的轨迹、人生的真谛、历史的意蕴, 无数青少年追逐的梦想。(蔡劲松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 文化景观与环境融为一体, 大学艺境反映学校的精神文化特质。(蔡劲松摄)













台湾·清华大学












台湾·政治大学
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
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集中体现特色鲜明的大学物 质精神成果和综合环境氛围,在传承与再造中不断实现自我 超越,贯穿并渗透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
大学文化:内涵、结构与定位
从哲学视角看,大学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主要体现在 :
大学是一种特殊而不可替代的创新型组织,大学文化是其本质属性; 大学文化是社会不断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大学文化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其核心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再造;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和贯穿于
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
大学文化深刻地反映着大学的历史、
现实和未来,以及作为主观的大学人
的精神轨迹与作为客观的大学组织的
发展轨迹。 ■ 大学文化作为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精神支撑,它不是一天造就的,
它每天都处于积淀、传承和创新中。
大学文化:内涵、结构与定位
大学文化的结构:四个维度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个由上述四个维度、层次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 大学:知识的守望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推动者……
■ 将大学之道放在文化、文化传承创新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大学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纽带和思想观念创新的源头,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孕育先进文化的基地和摇篮,理 应是时代的精神标杆、社会的理想高地。
大学文化:内涵、结构与定位
■ 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校级重点课题及项目: “大学文化的内涵、建构及系统设计研究” “两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大学校园人文艺术氛围生成机制及传播途径研究” “艺文赏析与体验”教育项目-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
诞生于1794年的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几乎与法兰西共和国同龄, 学校成立之初的宗旨是传授“教学的艺术”, 致力于在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的交融中提升办学质量。 巴黎高师已涌现出无数影响世界的人文和科学精英, 包括罗曼· 罗兰、萨特、福柯等杰出大师,
以及10位诺贝尔奖、9位菲尔兹奖得主。
历经200多年沧海桑田的洗礼, 巴黎高师的精神传统在其古老建筑及典雅雕塑的守护中, 时刻浸透出一种岁月留声、日新月异的文化意蕴。(蔡劲松摄)
北京大学《李大钊》铜像,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北大传统和精神的象征。 北大1977、1978级全体同学于1982年捐赠竖立。(蔡劲松摄)
西安交通大学北门内,《饮水思源》雕塑。 1956年交通大学内迁西安,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 学校的精神文脉也随之迁徙, 一代代交大人心灵的归属, 铸就为永恒的文化传承。(蔡劲松摄)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文化特征,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
大学文化的概念界定 :
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社会创新型组织的本质属性,是人
类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人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
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 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
大学物质文化: 处于表层文化的维度,是大学和大学精神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 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存在形式包括学科专业、师资队 伍、校园环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与手段、各种办学条件等有形事物, 不仅是大学历代师生长期建设的物质成果,同时也是师生劳动、智慧的收获与物化。 (夯实载体手段,培育文化基础)
许多杰出的教师和学者曾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工作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