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论的日语口译教学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日语口译教学研究
模 因论 ( m e m e t i c s )是通过何 自然教授在 2 0 0 3年首次引入我 国 日语 口译教学 . 即在汉 日两种不同的语 言之 间实现语 言模 因的传 的 模因论是根据达 尔文进化论思想 阐释 文化 发展规律 的一种新 理 递与转换 对 于 口 译学员来说 . 在理解接受 的同化 阶段 就要进行信息 实现汉 日 两种语言 的互相转换 。因此在 日 语 口译教学中科院 论 虽然引入我 国的时 间不长 . 但是模 因论在 我国许 多领域已经掀 起 的转换 . 了研究热潮 笔者认为这 一理论为高校 日 语E l 译教学 提供 了新 的指导 采用模 因论进行指导 3 . 1 强化语言发音训练 理论和教学思路 名合格的 口译工作者最 基本 的要求是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需要 1 . 模 因 与模 因论 要求汉语语音声母 、 韵母 、 声调 模 因( m e m e ) 一词是动物学家 D a w k i n s ( 1 9 7 6 ) 在著作《 自 私 的基 因》 通过对发音方法和部位进行强化训练 , 语5 O 音 图发音需要符合发音标准 。加强两种语 言基础 知 ( T h e s e l f i s h G e n e ) 中首次提 出的。 他将模 因定义为“ 文化传播的单位 , 发音以及 日 使 自己的发音 达到标准 . 才能使语 言水平上升到语 言的句 或模仿 的单位 ”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 的大脑 之间相互传 染 识的训练 . 才能是语言水平 上升到流畅交 际的层 次 . 才能将语 言模 因更 而进行传播 ( 何 自然、 何雪 林 , 2 0 0 3 ) 。心理学家 B l a c k m o r e ( 1 9 9 9 ) 认 为 法层次 .
2 0 1 3 年 第0 5 期
科技 嚣向导
日本语の语アクセントの习得
論文の要旨論文題目英語話者による日本語の語アクセントの習得氏名レベッカ L.テイラー学位 博士(学術)授与年月日 平成24年3月26日英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はどのように語レベルのピッチアクセントを習得するのだろうか。
本論文は、アクセント型はどの程度語ごとに習得されるのか、アクセント付与はどの程度規則に従って行われるのか、そしてアクセント生成は日本語の経験量および個人差によってどのような影響があるかを調査するものである。
英語を母語とする学習者を対象に、日本語の経験量の異なる二つの学習者群に日本語の語を読み上げさせ、生成されたアクセント型を音声学の専門知識のある日本語母語話者に判定させるという調査を行い、標準語のアクセント型、拍数、品詞、発話環境といった諸要因の影響を分析した。
その結果、語がどのアクセント型で生成されるかは、日本語の経験量を問わず、標準語のアクセント型にはそれほど影響されないということが分かった。
同時に、少なくとも本研究の対象である軽音節のみで構成された語については、各学習者群が生成するアクセント型を語の拍数、品詞、発話環境から予測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という結果も得られた。
一方で各学習者のアクセント生成に関しては、ある程度の体系性が見られ、生成されたアクセント型と語の種類や発話環境がどのように関係するか、何が標準語から習得されるかについても、個人独特のものである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た。
これらの結果から、英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には、ピッチを語の特徴として解釈するのが困難であるためか、アクセント型を音韻表象にエンコードすることが困難であることが示唆される。
学習者間の大きな差異は、各学習者がアクセント型の音韻表象を持たないことにより、主に非予測的であるアクセント体系を持つ標準語から規則性を探ろうとした結果、形成されたのではないかと考えられる。
本論文で得られた最も重要な知見は、第一言語が同じ英語であっても、第二言語の日本語においては、アクセント型の特徴が類似するとは限ら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翻译模因理论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模因理论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摘要:翻译模因理论是研究翻译、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的理论。
文章主要论述了翻译模因理论与高校翻译实践教学、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史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翻译模因理论对高校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译模因理论;高校翻译实践教学;翻译理论教学;翻译史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等学校设置翻译本科专业。
2007年,为了进一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在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目前,已有158所高等学校获准招收MTI研究生,翻译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各路有识之士以此为契机对如何在高校进行翻译教学纷纷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笔者在下文中将以翻译模因理论为切入点加以探讨。
一、翻译模因理论模因(meme)起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是1976年由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
模因是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单位。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进行传播。
模因分共生模因(mutualist memes)和寄生模因(parasitic memes)。
共生模因与寄主互为生存、共同发展,而寄生模因将杀死其寄主而自行消亡。
在同一种文化中,模因是通过模仿来传播的,尤其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的。
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模因则需要通过翻译进行跨文化传播。
最早将模因与翻译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
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模因理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理论来解释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切斯特曼把有关翻译、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不同得语言流派对语言语义给予不同得解释,形成各种各样得翻译理论.经验论强调作者得权利,以忠实与作者为主题,译者只是“传声筒”,发挥着“转述者”得作用;唯物论和结构主义将视角转移到翻译交际过程得文本环节,强调译者重视原著本身得思想,译文必须给人和原著同样得感受;解释派哲学理论将焦点转移到读者身上,反映到翻译理论方面确实是“翻译确实是再制造”.总之,传统得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在对比原文与译文得基础上总结出一系列得翻译技巧.翻译活动涉及两个语言体系,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提出人类语言离不开人类得体验感知,是人得认知能力得一部分.因此,必须从人类得一般认知能力来研究语言.同样,人类得体验和认知必定先于翻译,译文也是体验和认知得结果.认知语言学得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重视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得互动关系,努力处理好文本、认知主体、译文、现实世界得关系,建立“解释得合理性”,倡导“翻译得和谐性”.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得视阈下,探讨新得日语翻译教学模式.一、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得认知缺失翻译得实质,在本质上同人类得其他理性活动一样,是一种带有目得性得、解决跨文化和跨语言交流中遇到咨询题得行为,这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和翻译技巧,对翻译任务得认知和体言.张喻认为:“脱离真正得交际语境,使翻译教学成为教师——学生得单向式传播,使翻译教学成为知识传播而非技能训练.”即教师成为翻译课堂得指挥者、操纵者和译文得评判者[1].长期以来,传统得翻译教学模式是以结果为中心得,不重视学习得过程,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得.在传统得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课堂上教师常常依照某教材得具体内容, 通过译例来阐述翻译理论,解讲某一技巧,然后依照该理论或技巧有针对性地从课本或其他教材选取一些例子让学生做,然后给出参考译文.尽管如此有助于学习者论文联盟在入门时期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却不利于培养他们得制造性和应变能力.在实际得翻译工作中遇到得文章和文体各式各样,内容也不像教材中那样单一,因此有得学习者译文得质量不高,非常难胜任翻译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给定翻译材料,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主动配合翻译教学.同样,教师决定讲评,师生不能进行必要得讨论和交流,不利于调动学生得积极性,容易使翻译课显得沉闷和乏味,极大地抑制学生得制造性思维,不利于翻译能力得培养和提高[2].这种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来看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得要求.二、现代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得内涵诠释我国得翻译理论具有漫长得历史.清代严复提出得“信、达、雅”原则对目前翻译事业得健康迅速进展起到重要作用,鲁迅和瞿秋白提出得“凡事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所以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得风姿”.之讲则起到非常好得指导作用.从翻译教学理念方面看,目前我国得翻译教育存在不够重视理论翻译得现象.很多人认为只要看明白外国文章,会写本国语言就能够从事翻译,因而缺少理论得支撑和指导.一些具有翻译经验得名家也认为翻译依靠得是实践、经验和译者得天赋,而不是纸上谈兵、空洞语言似得理论.他们从全然上对理论与实践得关系不够明确,导致无实践得理论显得空洞,无理论指导得实践也非常盲目.即使是对名家名篇得翻译,翻译理论不同,其翻译风格也会有非常大得差异.西方翻译理论自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咨询世以来,对当前得翻译研究注入强大得生命力.认知语言学得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得语言不是一个自治得体系,离不开人类得体验感知,语言能力是人得认知能力得一部分.因此,必须从体验得角度解释语言,从人类一般得认知能力来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翻译是人得一种认知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得认知,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制造性,翻译要注重语篇得整体性,达到翻译得和谐性.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得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思索认知语言学得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得认知主体所参与得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得,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得各类意义得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得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认知语言学得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得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得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得合理性”和“翻译得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得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得视角去审视翻译,它突出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得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得一个本质现象,认知语言学得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得制约作用.王寅将认知语言学得翻译观及模式要紧体现在: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翻译具有一定得制造性;翻译得语篇性;翻译得和谐性;翻译得两个世界[3].笔者认为其中“翻译得和谐性”既是翻译活动进行得原则,也是翻译得目标.语言交际得一个重要目得即达到人际和谐,翻译也应当力求达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得和谐.翻译本身涉及“人”和“本”,其中人作为有意识得主体,在认知“本”得时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本”作为客观存在得事物蕴含作者强烈得主观色彩.因此,翻译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得交流互动得结果.本文拟从“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翻译具有一定得制造性”、“翻译得语篇性”、“翻译得语篇性”这五点动身,对中日两种语言得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发觉更合理得外语翻译教学模式.(一)基于体验性得翻译教学从事翻译活动,必定涉及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首先,指作者得认知和理解来自体言活动,其次,译者和读者得认知和理解自体验,而且只有对文本进行体验性得理解,才能获得文本原来得创作意图.日语得“一割引、二割引”,汉语得直译为“减少一成、减少两成”,而地道得汉语表达则是“打9折、打8折”,显然二者有着明显体验上得认知差异.关于日语得拟声拟态语,要体验认识日本人对音声得感受.金田一春彦指出:“ア”和“オ”开头得拟声语表“粗大得东西”,“エ”音开头得拟声语不用于夸奖人,“カサカサ”等“カ”行辅音给人干、坚硬感,タ行辅音给人强烈感和男性感[2].译者只有准确捕捉和合理体验大自然得声音差异,在实际体验理解中日双语得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和正确翻译教学.(二)基于多重互动性得翻译教学多重互动包括认知主体与文本互动、认知主体与现实世界得互动、译者与读者得互动.不论是认知主体得人、认知主体所存在得现实世界,依然认知之物“文本”,均不能作为独立得存在,本来确实是“人中有文”、“文中有人”和“人在现实中”.因此,作为认知主体得人在“文本”和“现实”中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必须反复考虑“本文”和“译文”、“读者”和“译者”之间得关系.而且作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得“人”,必定受各种文化因素得妨碍和制约.为达到翻译得和谐性,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既要强调“认知主体”、“现实世界”、“文本”得互动,也要考虑文化因素.作为日本固有得“和语”词汇被给予深厚得日本文化内涵,汉语中没有相对应得词语解释,给翻译教学带来非常大得困难.“すし”一词体现日本得饮食文化,有人直译为汉字“寿司”,有人依照其紫菜包饭得制作方法而译为“饭卷”,近年有人依照其中国料理中发音得“四喜丸子”被译做“四喜”.作为译者,遇到如此得词汇会相当困惑.在进行上述日语词汇得翻译教学时,作为认知主体得“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诸如文本、译文、译者文化背景等方面得对比互动,然后选择确定更加合理得翻译,实现翻译得和谐性.(三)基于一定制造性得翻译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由于作为认知主体得人基于对事物得体验、文化背景、民族、教育层次、思维方式不同等,体现在翻译中,将源语言转换到目标语得结果也有差异.但作为源语言得文本通过译者得加工,都打上了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得烙印.因此,翻译具有一定得制造性,但并非所有得制造都合理客观,能够达到较好地理解原文和反映作者思想得翻译,发挥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得制造才能得到广泛得认可和应用.假如不是特指,日语一般不使用“一”这一数词,在句中无表达“多”含义得修饰语得情况下,日语名词本身表示单数“一”,但在汉译时,假如不添加“一张”、“一个”等数量词,句子就不自然.这时,作为译者应当发挥个人制造性,添加对应得数量词.(1)狐が井戸に落ちましたが、どうしても上がれなくて、困っていました./一只狐狸掉进了井里,如何都上不来,正在为难[5].这个地方得“一只”翻译做汉语时不得不添加,否则就会引起歧义.日语得形式体言在日语中起着将动词名词化得作用.缺少形式体言,句子不完整,意义不能清楚地表达.但汉译时,若一一译出来,则会显得啰唆,因此能够适当得删减.因此,在日语翻译教学时,有必要提醒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有度地制造性翻译.(四)基于一定语篇性得翻译教学翻译得认知模式在同意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点得基础上,提出“语篇为差不多层面”,形成部分与整体得和谐统一,认为语篇中个不词语句得理解和翻译离不开对语篇整体得功能和认知分析,必须深入体会和综合考虑句与句、段落和章节所反映得意义,注意前后得连贯性和风格得统一性.对科技文得翻译教学相当难.科技文章得专业性特别强,一般句子结构比起小讲简单,但列举产品规格时会以不完整得句子或图标得形式表达,专业术语和外来语较多.这要求译者熟悉所译文章涉及得专业,否则就容易出现原则性得错误.要翻译电脑方面得文章,要求明白些电脑得知识;要翻译气象方面得文章,就要具备气象方面得知识.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最难翻译到位.因为它不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得过程,更要译出作品得神和作家得风格特点[4].川端康成得小讲《雪国》在全世界基本上特别有名得作品,因此,有非常多译者尝试着对它进行翻译解读.其中对文章开头一句话得理解,就出现非常多种翻译.(3)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る.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号所に汽車が止まった.句(3)中得单单一个“国境”就出现过“国境”、“边界”和“县界“三种译文.从整片文章了解到,主人公是要去距东京300公里得新潟,那么“国境”得直译容易造成误会,“边界”也多用与政论文中对国境得讲明,因此,“县界”在这个地方更贴切一些.在进行科技文章、文学作品、政论文章、讲明文章、书信等语篇翻译教学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考虑语篇得整体功能,以及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得循环过程.(五)基于两个世界得翻译教学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所谓得翻译得两个世界指得是“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们是语言形成得基础,也是翻译生成得全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原作者所要表达得两个世界,并尽可能还原出原作者对这两个世界得认知.诗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得文学样式,不论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基本上伴随着人类得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得进展而进展.明治维新往常日本诗歌有汉诗和与和歌两种形式,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诗歌进展成为以下三种差不多形式:传统短歌、俳句、现代诗.诗歌具有高度凝练、富于想象、着重抒情等特点.对诗歌得翻译,既要了解作品得背景,又要熟悉作者得风格[3].日本名家松尾芭蕉得名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是一首脍炙人口得俳句.这首名句译者颇多,形式多样:“古池—青蛙跳进水里得声音”、“幽幽古池畔,青蛙跳破水中天,丁东一声响”、“古池塘,青蛙入水,水声响”,“苍寂古池塘,不咨询鸟雀喧、一蛙穿入水,丁东一声喧”等.仅从以上四种翻译能够看出,三个译者对眼前事物得理解、认知不一致,观赏得角度不同,所反映得“客观世界”不同.在进行诗歌翻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再现原作得艺术形象,并用鲜亮、生动表达原作,使读者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充分准确反映原作得“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四、结语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作为一种科学得翻译理念,能够调动学生得自主意识,有效地缓解目前翻译课课时严峻不足得咨询题.该模式从教学开始调动学生得主观能动性和制造性,突出翻译课得有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得培养,拉近理论与实践教学得距离.所以,翻译作为把一种语言文字含义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得活动,涉及认知主体、语言两个差不多主题.认知主体得人具有不同得思维方式,不同得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要引导学生合理翻译,提高学生得翻译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从事翻译教学工作者必须同意一定科学教学理念得指导,同时具备较高得母语和外语水平及渊博得知识,而且在继承国内优秀翻译理论得同时,运用国外先进得翻译理论得体系,改革翻译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们得翻译水平.。
模因理论与口译研究
到 自己的认知体系 中。然后 , 译者又担 当起主体 的角 色 , 把 同化了
的模 因用 目标语模 因重新进 行编码表 达并传播 给听者 , 听 者则对 译者重 新编码的模 因根据 自己的认 知体系进行解码 。如何对 源语
模 因进 行编码 , 最大限度地复制源语模 因并 同时让 新的宿主接受 , 正 是 口译 活动的焦点 所在 。另 外 , 口译 活 动本身 又是一个 涉及 语 言识别 、 理解 和产出的学 习过程 。影 响 口译 行为产 生 的因素有 三 个: 模仿 i m i t a t i o n 、 强化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 扩展 e x p a n s i o n 。对 语 言的
义所 在 。模 因与 口译 的联 系主要体 现在模因的传播和 口译 的过程
上 面。
译文 1 只能说是与 源语 模 因有着 近义的关 系 , 但 源语 当中的
对于译者来说 , 首先有说话者编码好 的源语模 因 , 然后译 者作 为受体根据 自己已有的认知 体系解码 说话者 的源语模 因 , 并 同化
其他语义并未能完全 表达 出来 , 所 以是 缺损 的。而译 文 2把 用 以
表达 的事物和语义都作 了译 化 , 因此语义 的对 等值 就大大提高 了 , 对于英文学 习者 , 可 以根据 自己的认 知百科信息对 Z h u g e L i a n g及 其蕴意做 出推理 。
同理 , 对于我姓李 , 木 子 李 的译 化 , 在 目标 语 模 因 中 找 不 到 相
译 的关 系及相 关 口译 策略技 巧 。阐述 了1 2 ' 译 理论 对 口译 实践 的重要 性
因的跨文化传播 。
例如 : C o c a C o l a 可 口可乐 、 B e n z 奔驰 、 Ma r l b o r o 万 宝路。 对 同义 的追求 也是 解决 口译 中常见的文化亏损现象 的有 效 出 路 。文化 亏损是指某一 民族 语言所特有的文化 内涵未能表 达或未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口译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日语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通过对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译实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与原则2. 日语口译的基本技巧(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语言转换等)3. 实际场景口译练习(例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口译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提高口译能力。
3.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活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技巧,如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语言转换等。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口译等。
4. 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口译心得,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日语口译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
2. 完成课后练习,对照教材进行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如词汇、语法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口译练习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际场景口译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和语言转换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复习课堂内容、完成实际场景口译练习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专业的日语口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音频/视频材料:提供真实的日语口译场景音频/视频材料,供学生进行听力练习和模仿。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让学生了解口译的基本要素。
2. 第3-4周: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技巧,如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语言转换等。
浅析如何提高日语口译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日语口译能力作者:陈知武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12期[摘要]处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与密切的当今时代,翻译,尤其是口译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日语口译能力成为促进中日两国交流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章阐述了日语口译的种类,总结归纳出日语口译的三个步骤,提倡采用多模态教学手段,重视影子跟读的训练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日语口译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日语口译能力;多模态教学;影子跟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120-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53 [本刊网址]http:∥在外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口译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要想胜任口译工作,除了需要具备丰富坚实的外语和母语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具有快速灵敏的反应能力和熟练的双语思维能力。
这是一种比较有难度的技能,只有通过有效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
在此,笔者想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一下日语口译方面的教学经验。
一、口译的种类(一)交互传译交互传译是口译种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发言者讲话告一段落后,由译者开始翻译。
交互传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各种会议、研讨会、商务谈判乃至政府首脑会议等大都使用这种口译形式。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不断增加,对交传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交传是在发言者停顿后,由译者进行翻译。
可发言者停顿的时机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在讲完一句话后停顿,有人在一段话后停顿,情绪高昂时有可能讲了很长时间才停下来。
交传译员需要随机应变,处理好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除此之外,交传译员一般情况下都坐在发言者的旁边,所以会受到现场气氛的影响。
因此,翻译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中日两种语言,还需要一些胆量和自信。
不能因为受到现场所有人的关注,就变得缩手缩脚。
日英翻译的名家小松达也先生经常半开玩笑地说:“翻译人员必不可少的三大条件是声音要大、要沉得住气、脸皮要厚。
“探究式讨论法”在日语口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施
行)商贸 口译 练习为主 , 拟各 种 口译现场 , 学生 分组 , 、 模 将 教师根 随着 中国和 日本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频繁交往 , 日语专业 已 据模拟 内容 , 学生在教师 引导下 , 问题解 决者 ” 使 以“ 的角色积极 经逐渐成 为众 多学生 所选 择和重视的专业 。在 当今 日语教学 中, 主动地参 与课堂研讨 , 出问题 , 提 分析 和解决问题I 让 学生扮演 , 《 础 日语》 基 是学 习 日语 的基本 , E语 口译》 而《 1 是真正 能体现 一个 不 同的角 色 , 相互 配合完成 口译任 务 , 师对其 口译结 果进行点 教 人 的实际应用 日语 水平 的高 低 。然而 日语 自身 的特点 以及 与汉 评 。具体操作 以“ 接待 ” 为例 : 语 的差异又造成 日语 口译 有相当的难度 , 如果不是 长期从事 口译 首先播放“ 接待 ” 内容录音 , 让学生在听 的过程 中解决预 习问 工作 、 并有扎 实 日语基 本功的人 , 无法 胜任 口译 。 日语 口译 的重 题 , 如生词 , 汉字的读音 , 整个 内容 的把握 。然后 , 以小组 为单位 , 要性是 不言而喻 的 , 但从 教学实践看 , t 口译教学还 普遍存在 对 “ 待” F语 接 内容进行翻译 , 在提 问一 组学生翻译 的过 程中 , 其他组 着理论 与实践相分 离的 问题 。传统 的 日语 口译教学方 式主要是 的学 生就 会发 现 , 同样 的中文 意思 或单 词 , 自己翻译 的 不一 和 采用注 人式教学方 法 , 以知识灌输 为主 , 于思维训 练和能力培 样 。例如 : 疏 汉语 中的“ 您好 ” 一词 , 它既可以是熟 人之 间的打招 呼 , 养 , 于强调课本 知识 和让学生死记硬背 。探究式讨论教学模式 也 可以是初 次见面时的礼貌用语 。但是在 日语 中 , 过 熟人之间的打 则 与此不 同 , 是一种适应 培养创造 型人 才的教学方 法 , 是在教师 招 呼是 “ c ” 初次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是“ 二 二与c 、 始幻 圭L 、 土 的引 导下 , 生围绕学 习 目标 主动 学 习 , 学 发现问题 , 通过学 生之 L <挡颗 、 圭亨 。 但是 在 日译汉 时都可 以 翻译 成“ L ” 您好 ” 。 间、 师生之 间相互交流 , 同探讨 、 共 展示 结果 , 使学生 主动地获取 出现这样 的问题 时 , 师引导学生积极 反思“ 教 为什么完全相 同的 知识 , 提高能力 的一种教学 方法 。以下谈 一谈 探究式讨 论教学 汉语 词汇 , 在不 同场合有 着不 同的翻译 ” 二允 c c什 么时候 , “ 二 土 法 在 日语 口译课程 中的应用 。 什么 场合可 以用 ? , ” 然后 教师进行 问题 的点评 。最后 , 以小组 为 2 探 究式讨论教学 法在 日语 口译 课程中的应用 单位 , 演不同的角色 , 扮 进行小组展示 , 学生有一 种置身于翻译 让 很多人认为 , 习外语 主要 是老师教 , 学 学生记忆 , 基础知识越 现场 的感觉 以保证 高效完成 口译 任务 。有些小组 利用 了新颖 的 扎 实 , 语学 习得 越好 。这 种想法只适用 于初级外语 的学 习 , 体态语 言的形式 吸引了学生 的 目光 , 外 口 引来 学生们 的笑声 、 掌声 与 译课 则是一 门实践性很 强的课 , 它要求 听 、 、 说 译三者 结合 , 进行 赞叹声 。一些兴趣广泛 、 知欲望强的同学表现出强烈 的学 习动 求 综合性 的训 练。怎样 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记 机 , 而平 时成绩 好 的学生学 习与创 新能力 也有 比较明 显的提 高 忆 和灵 活运用 日语呢?在 口译教学课堂 中, 笔者试 着将 课堂分为 在 整个 口译 课堂 中 , 教师 只是起到 点评 与组织课 堂 的作 用 , 两个 阶段进 行。 应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 , 表现 自己。 第 一 阶段 占总课 时的 1 , / 主要对学生进 行 口译 基本能力 的 3 总 结 3 训练 , 即培养 口译人 员所必备 的听力 、 理解和表 达三方面 的主要 本研究主要探讨 了, 究式讨论法在 口译课 中应用 。 口译课 探 能力 。在这 阶段 还可以穿插介绍 日语特点及相应 的口译对策 ; 的教学无 疑是学生锻炼 和施展 口译 能力 的一个重要 舞 台。尽管 口 译 不 同于笔译 , 需要直 接 的 、 它 瞬间 的反 应 。 听力 的训 练正 是 传统 的传 授教学法在 培养学生 的主动学习和实践 能力 方面有 劣 解决 了这个 问题 。如 : 每节课 的开始进 行大 约 1 分钟 的 日译汉 势 , 5 但他 也具有知识传 授的系统性 和快速性方 面的优 势 。一个 的听力训练 , 因为在 口译 中, 日译 汉相对 要 比汉译 日简单 , 只要把 课 堂里 , 不能只是运 用单一 的教学 方法 , 合理分配传授 教学法与 握大概 内容 的意思就可以 了。在听力训练的过程 中, 一遍 先让 探究教学 法两者 的教学 时间 , 得学生既有 扎实的理论基础 , 第 使 又 学生把整个 听力 内容 听完 , 马上进行提 问 , 回答听懂的 内容 , 这样 具有独立的见解与较强的探究创新能力。 训练 了他们 的脑记 和笔记 能力 。第 二遍 逐句听逐句翻译 , 整个 在 过程 中学生们可 以详细掌握单 词意义 的精 确性 和句 子衔接 间的 参考文献 : 内容 , 这样训 练 了他们 的词句 翻译 能力。第 三遍 , 把整体 内容 【】 再 1 布鲁克菲尔德(tp e B o k e )普瑞斯基尔(t hnPe i) Sel nD.ro f l 、 a id s p e r k e sU 进行播 放 , 学生把 片段的 内容 连接成整体 内容 , 样训练 了他 著, 、 堂译 让 这 罗静 褚保 王文秀合著者. 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课 堂教学中的 们 的概 括能 力 。听力 训 练之后 , 绍各 种 口译 的方 法和 对策 。 介 应用研究[ . M】 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1, ) 2 1( . 0 3 如: 口译 时 的注意事项 , 口译 内容 的加译 , 译 , 对 减 分译 , 译等 【 刘丽华, 合 2 ] 壕本 庆一. 口译教程 [ . M】 外语教 学与研 究 出版社, 0 , 2 9 0 等 。如 : 在讲到加译这个方法时 , 首先介 绍加译的几种情况 , 有加 ( : 5 2 0 6 2 — 1. )0 译关联词语 , 加译主语 , 加译 “ 屯岛 5、 、 一 ~ 允 <” “ 、 [ 袁 渊, 3 】 陈戟. 管理 学教 学方 法创 新初探 【. I 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 】 <札 否、 L< 墨为” ~- 等表示授受关 系的补 助动词 , 加译注释性 文社 科 版 , 0 , 0:6 3 . 2 3( ) — 8 0 1 3 词语, 加译其他词 语 等等 。然后 对各个加译 的情况进行 举例说 【 魏 丽春 . 于职业 大学 日语 口译教 学的几点 思考 . 江职业 4 】 关 鹭 明 。例 : 天带领大家参观镜泊湖 。翻译有些 固有名词或 习惯说 免信息传达 时出现 障碍 , 进行注释说 明。这句 [ 谢 凌玲 . 究式教 学方 法在 《 为 需要 5 ] 探 管理 学基础》 中的运 用探 索Ⅱ. 】 高 话 中的“ 泊湖” 日本客人来说是一个不熟悉 的固有 名词 , 镜 对 要把 教 论 坛 ,0 ( . 2 1 ) 14 镜 泊湖的每一个字进行翻译 。译文 : 日扫遵礼寸 为埸所c 今 镜泊 湖 亨 。镜 cr 、 办j 、 字 、 土 耋 力 泊{ 宿泊 c 、 主< 5字 匕 作者 简介 : 关春 园, 牡丹 江师范 学院 东方语 言学 院, 黑龙 江牡丹 5 01 湖 守 。镜 土 jc :墨岛 墨I 辉 0 、 = ) 、 为湖 0 j意味 亨。 江 17 2 第 二阶段 占23 /的课时 , 主要 以 日常事 务f 包括接 待 , 宴会 , 送
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_王颀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 rs 2006No .1[收稿日期]2005-05-17[作者简介]王 颀(1964-),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论、比较文化论。
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王 颀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要]随着日语专业口径的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不断扩充,口译课已成为专业必修课。
口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己成为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此作初步分析,并探讨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口译理论;口译教学;日语[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358(2006)01-0042-04 日语本科教学也开始进入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时期。
在不断扩大量的同时,保持教学质量、构建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今改革日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日语口译教学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口译教学的可能性。
一、口译的历史 口译的历史可以说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当人类开始语言交流时,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就学会了用手势、肢体语言,或者是双方都能心领神会的特殊记号进行沟通。
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彼此间用语言交流的机会日趋增加,于是就产生了对口译的需求。
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A .I .I .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terpreter de Conference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历史记载,14世纪口译开始出现,当时正值奥斯曼帝国企图征服亚洲。
为了扩大其领土,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现实需要,因此才产生了口译这一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随着世界各国间交流的不断增加,口译的桥梁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回顾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流史,也可以发现口译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模因论视阈下的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2011年3月第32卷第2期 外语教学Fore i gn Language E du cati onM a r.2011V o.l32No.2模因论视阈下的口译教学实证研究陈圣白(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衡阳421001;2.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83)摘 要: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也为口译教学研究提供了的新视点。
在口译教学中,语言模因的类型及复制、传播规律为口译教学中的口译理论介绍,口译技巧训练,译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和虚拟口译场景演练等教学环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通过教学实证研究,数据结果表明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的口译创新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口译知识向口译技能的转换,从而促进学生口译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口译;模因理论;口译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544(2011)02 0107 05Abstrac t:M e m etics is a ne w theory expla i ning t he laws o f the cult ural evoluti on.It reveals t he l aw o f the trans m issi on o f lan guage,and prov i des a fresh v ie w po i nt on the research o f the interpretation teach i ng.In the interpretation teach i ng,t he type, reproduction and trans m ission o fM e m e prov i des so m e new i deas f o r the study of severa l teachi ng li nks,such as the i ntroduc ti on of t he i nte rpretati on theory,the traini ng of t he i nterpreta ti on sk ill s,the cu lti vation of t he i ntreprete r s cross cu lt ura l co m municati ve ability and the exerc i se i n the si m u l a ted i nterpreta tion scenes.T he e m pir i ca l study show s tha t the new teach i ng m ode based on the M em e theo ry enhances the studen ts interpreti ng sk ills and comprehens i ve abiliti es i n a be tter way.K ey word s:i nterpretati on;M em e theo ry;m ode o f i nterpreta ti on teach i ng1.引言模因论是一种依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
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摘要】本研究以模因论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日语教学模式、资源开发、效果评估、案例分析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发现模因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日语教学实践,提升学习效果。
本研究总结了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特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研究,拓展了对日语教学的认识,为日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思路。
【关键词】模因论、日语教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估、案例分析、发展趋势、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学习者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来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和词汇。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效率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是通过模因(meme)来实现的,而模因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可以帮助解释文化现象的形成和流行。
将模因论引入日语教学领域,有望通过文化元素的传播和影响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针对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将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借助模因的力量来优化日语教学模式,开发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评估教学效果,分析实际教学案例,并展望未来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可以为日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促进日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模因论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通过研究模因如何传播和影响人类文化和行为,可以为日语教学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在模因论视域下进行日语教学研究,能够深入探讨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通过对模因如何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传播和演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日语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还可以为日语教学效果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模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传播情况,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模因的跨语种传播
模因的跨语种传播作者:李宇洲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摘要: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其意义为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
模因,即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化的基本单位,有着其基本的传播方式与特性。
本文对模因的跨语种传播作了些粗略的研究。
模因的跨语种传播的研究,对跨文化交流、翻译、贸易谈判、二语习得等,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及帮助。
关键词:模因;传播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44-02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语交流、跨文化交流是在我们生活中的比例在逐渐增大。
不同语言,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底蕴,各自价值的相互交流中充满了未知冲突的可能。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其意义为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
模因,即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化的基本单位,有着其基本的传播方式与特性。
对模因的跨语种传播进行研究,对言语交际的研究也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对外语交流、网络交际时代的模因传播特征会有所启发,对跨文化交流、翻译、贸易谈判、二语习得等,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及帮助。
以往我们总用固有的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模因论、模因的传播及模因的跨语种传播,对涉外交流的语言研究绝对有所裨益。
二、模因论与模因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何自然2005:54)。
模因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研究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模因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研究西南科技大学/汝秀花【摘要】模因论的引入为我国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引发对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和探究。
本文依据模因论,考查口译活动中的语言模因,从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和语言模因的类型出发,对口译教学中的理论学习、技巧训练、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培养和模拟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研究,探索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模因论 口译教学 训练策略一、引言“模因”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牛津大学著名演化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它从基因一词仿造而来,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
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代地相传下来,人类文化的传播实际是模因的传播。
2003年著名学者何自然教授将“模因论”引入我国,这是一种基于“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
目前,国内对模因论的探讨已涉及很多方面,如翻译、教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将模因论引入英语教学引发了诸多思考,许多以往被否定,被认为机械、不合理的传统教学方法需要重新审视评价。
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开展口译教学,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顺应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进行角色反思,促进教学,提高学生口译能力。
二、口译中的模因Heylighen (1998) 认为语言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阶段。
一个有效的模因“感化”受体,被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阶段。
模因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保留的时间越长;3.表达阶段。
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受众能够感知的有形体,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其他常见手段有文本、图片、行为等;4.传播阶段。
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这一媒介要有较强的稳定性以确保表达的传递不会失真或变形。
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
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模因(meme)是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模仿传授给后代的文化符号、信仰、行为方式等。
模因论则是基于这一概念,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传播和演化规律。
日语作为一门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通过模因论的视角来研究日语教学,探索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性。
首先,日语教学可以通过模因的传播机制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
模因具有传染性,容易通过模仿和学习传递给他人。
在日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传染性强的模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口语情景对话,让学生模仿其中的表达方式和语调,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通过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流行的日本音乐、电视剧等文化元素,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日语学习的热情,并加深他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其次,模因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学生之间的语言习得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得速度不同,这与个体接受和传播模因的能力有关。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材料。
例如,对于那些喜欢模仿和运用学到的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模仿训练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对于那些更注重理解和分析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语法解析和逻辑推理的训练。
另外,模因论还可以用来研究外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能力。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学习其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更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含义和背后的价值观。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模因,来帮助学生了解并适应日本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学习日本的礼仪和礼节,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日本的社交环境,还可以增进与日本人的交流和理解。
模因论的视角为日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
通过研究模因的传播和演化规律,可以设计更有趣、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理解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和文化适应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当然,模因论并非对日语教学的全部解答,还需要与其他教育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才能构建出更完善和科学的教学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下日语口译教学的改进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下日语口译教学的改进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目前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对改进和优化日语口译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索,以期对提升日语口译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建构主义理论日语口语翻译策略伴随着国际交流的常态化,国内兴起了一股口译学习热潮。
在传统的日语口译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的互动性等未得到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口译水平也未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随着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逐步得到重视并积极推广运用,为提升高校学生日语口译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是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在达到认知主义领域后的又一次突破,是当前世界上教育心理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
其理论原型最初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罗提出,随后经过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的不断改进下最终得以确立起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建立是由认知主体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不断自主构筑的过程,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也可以定义为“学习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行为,是学习者自主完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其内容既有结构性知识,又有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根据上述定义,学习者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时往往采取的是主动关注某些信息,忽视一些无关信息,这也表明了该过程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复杂性。
在实际进行学习时,知识体系的构成往往是双向的,学习者会根据自己已积累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比较,这属于知识再积累的过程。
由于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与知识构建方式都是不同的,存在多样的构建方式,而且会由于个人认知的差异,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不同。
二、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思维易受限制口译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拥有灵活反应能力与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中的问题点及应对策略
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中的问题点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点及应对策略。
在口译教学中,学生普遍面临词汇量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文化背景了解不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增加词汇练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
为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教师适时引入真实场景模拟练习,加强听力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希望为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同时展望未来,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
【关键词】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问题、应对策略、教学质量、建议、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下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日语口译技能的需求逐渐增长,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作为培养口译人才的重要平台,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的日语口译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但是在实际场景中往往无法灵活运用,导致口译能力难以提高。
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无法及时调整和更新,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口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口译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点,探讨有效的教学应对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以及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口译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口译教学的问题点和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为改进民办高校的口译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做出贡献。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获奖科研报告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获奖科研报告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该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单位,也可以说是复制模仿单位。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而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的语言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语言中任何字、词、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本文依据模因论这一理论,着重探讨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该理论对听说及写作教学极为重要。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外语教学一、引言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他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模因(meme)这一术语,认为模因就是在文化领域内人际间相互模仿并复制、传播开来的思想、主意或行为模式。
按照模因论的观点,模因是一种“病毒”,是一种思维病毒,可以从一个人的大脑传染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一个社区传播到另一个社区,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从一代人传承到下一代人。
这种“病毒”在传染的过程中,像基因遗传那样,能够发生变异,从而演变出各种行话、课堂教学用语、习俗、广告词等,这种演变出来的文化单位被人们相互传播,不断被人模仿、改编而成为模因(傅福英,2010:106)。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模仿,而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研究模因的传播、复制和演变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使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探讨模因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模因论视角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意义。
二、语言模因论与外语教学(一)模因论与模因的概念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论文
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论文摘要:“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模仿的特征,可以让人的观点和想法通过模仿得到传承。
语言既是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
“语言模因”及其传播阶段的特点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将“模因论”和外语教学方法相结合,探析“模因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教学方法引言“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该理论重点强调“模因”这个术语。
该理论是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Dawkins于1976首次提出来的。
“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单位,通过人们之间的模仿,使得人类的思想和观点得到传承。
“模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模仿性,它的生存和传播都必须通过模仿复制而进行。
“模因”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模因”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模因”传播的渠道。
将“模因论”运用到语言研究的领域,利用其可以模仿和复制传播的特点,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模因”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语言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通过语言文化进行传播。
任何字、词语、句型、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
1“模因论”发展的四个阶段“模因”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模因”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又是“模因”传播的媒介。
“模因”的成功复制和传播主要有四个阶段。
1.1同化同化是指将有效的“模因”进行转换,使它符合接受方的认知方式,从而进入接受方的记忆里。
在同化的过程中,接收方必须能够理解和接受“模因”,如果接受方没有选择接受,该“模因”就无法完成同化的过程。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保证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应该选择新鲜有趣的学习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主观上愿意接受,并进行模仿,最终形成语言模因。
1.2记忆记忆就是指模因在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
在记忆阶段,“模因”在接受方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与得到传播的机会是成正比的。
论日语口译教学技能训练
论日语口译教学技能训练
林韶南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口译技能的训练需要口译科任教师有高水平的日语实践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日语口译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预判能力、培养句型观、增加演讲操练、强化笔记训练、强化短时记忆训练、增多情境模拟练习这七个方面强化,反复进行操练,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总页数】3页(P176-177,181)
【作者】林韶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福建福清35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实践应用型日语口译人才的培养--论日语口译课程实践教学与改革 [J], 蔡蕾
2.日语口译教学技能训练探究 [J], 杨晓嫱
3.论创新意识在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关于日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J], 陈安丽;杨秀云
4.浅论日语口译教学技能训练 [J], 胡冬霞
5.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评《体育教学技能训练》 [J], 魏雅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模因论的日语口译教学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兴起了“模因热”,许多学者发表了与模因有关的论文。
模因的相关研究,形成了模因论,为语言发展变化、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教学方法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在以前研究模因的成果基础上,分析了模因与口译的关系,认为日语口译课程也可以参考模因论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此举将会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关键词】模因论;日语口译;日语教学
模因论(memetics)是通过何自然教授在2003年首次引入我国的。
模因论是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思想阐释文化发展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虽然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是模因论在我国许多领域已经掀起了研究热潮。
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为高校日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教学思路。
1.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一词是动物学家Dawkins(1976)在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的。
他将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何自然、何雪林,2003)。
心理学家Blackmore(1999)认为人类语言甚至大脑的发展都是由于模因的驱动。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何自然、何雪林,2003)。
谢朝群和何自然(2007)认为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
在同一文化中模因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
2.模因论与口译教学
翻译与模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马萧,2005)。
模因与口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即是模因,而口译围绕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
在不同文化环境对话下,模因如果要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就需要口译了。
模因与口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模因的传播和口译的过程上面。
Heylighten 把模因的成功复制分为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一个成功的模因要能够感染新的个体,进入宿主记忆当中。
(2)记忆(reten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要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
(3)表达(expression):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型这一过程。
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另外还有图像、肢体语言等。
(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的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它们应有很强的稳定性以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
图1 模因复制四个阶段与口译过程对比图
口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交际行为。
口译的过程分为三大环节,即语言信号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具体表现为源于输入→解码→记忆→编码→译语(目的语)输出,这一过程与模因的传播过程是相似的。
3.模因论在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日语口译教学,即在汉日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实现语言模因的传递与转换。
对于口译学员来说,在理解接受的同化阶段就要进行信息的转换,实现汉日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
因此在日语口译教学中科院采用模因论进行指导。
3.1 强化语言发音训练
一名合格的口译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需要通过对发音方法和部位进行强化训练,要求汉语语音声母、韵母、声调发音以及日语50音图发音需要符合发音标准。
加强两种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使自己的发音达到标准,才能使语言水平上升到语言的句法层次,才能是语言水平上升到流畅交际的层次,才能将语言模因更好地进行传播。
但是在发言练习中需要口译学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因此许多高校口译教学中都会开设语音课程或者发音训练课程,强化学生的语言基础。
3.2 注重跨文化交际
在口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口译是一种以交流信息意义为宗旨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语言交际活动,不能机械地将信息的来源语符号转换为目标语符号。
因此,口译是需要考虑到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语言含义、语体含义、民族文化含义等信息的综合性语言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即文化传递和语码转换的过程。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员除了要忠实原文,还应根据日本社会文化的特点,对不同的源语做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一名合格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工作中要实现语言模因与文化模因的同时传播,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除了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外,还要掌握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如语言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内涵,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典故等,以避免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解,真正达到翻译“信、达、雅”的标准。
3.3 加强阅读背诵能力
模因的复制过程是语言经过大脑记忆然后进行表达的过程。
因此,一名好的口译工作者要将汉日两种语言的知识熟记于心。
同时因为口译工作者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所以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训练是必须加强的。
因此对于高校日语口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选材必须是语言对象国的经典文章、或者是时代性强的时事新闻、或者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时尚信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需要组织安排背诵教学,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组合,使学生的口语贴近真实语言环境。
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增加仿真模拟实训
口译工作者的口译过程,是将不同的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其他甚至更多的宿主。
这一过程在前文中已经进行论述,而且上文提到的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一致的。
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大量的记忆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输出表达才是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中,准确而有效的语言表达是关键。
语言表达是口译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判断口译是否成功的关键。
所以,提高学生的汉日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成为高校日语口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传统教学模式因为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往往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佳。
所以在口译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真实的模拟场景,为语言模因的表达创设良好的氛围。
例如,学校兴建一系列模拟仿真实训室,提供模拟实训场地,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实现体验式教学。
另外,教师可以提供模拟口译现场的相关资料,通过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译练习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视译、交替传译和同声翻译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结束之后,必须花两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口译模拟仿真练习(影子练习等)。
如此一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安排适度的课后练习作业,学生的口译能力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4.结语
模因论为我国高等院校日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跟教学思路。
将模因论融入大学日语口译课堂教学,并与日语口译实训相结合,进行口译课堂教学步骤的再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安排,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日语口译教学的水平,进而提高日语学生的口译能力,为翻译界培养更多合格的日语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3]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4]高泽慧.模因论与口译及口译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10,(12).
[5]李明慧.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2,(3).
[6]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