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合集下载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摘要:艾思奇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的口号。

并通过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成功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初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原有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活动。

关键词: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

艾思奇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并从中创造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阐释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的口号。

他说:“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1]虽然艾思奇在这里用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但也不难看出这是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的一个初步。

艾思奇提出的“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到中国的抗战实践中,总结抗战的实践经验来发展哲学的理论,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毛泽东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2]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外哲学的精华,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来时就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其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许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并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论断去加以阐发,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534页),这当然是对的,但还应进一步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本质上和根本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上和表述形式上似应有所不同。

有的论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或理论成果。

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归结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个论点也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要拓展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不但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选自《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杨瑞森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xx“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疑本身就包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具有它的一切基本特性。

但二者又不能等同,因为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作为概念来讲,无论从外延和内涵上又都有自己的特性。

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

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

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作者:冯波郭晶婧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艾思奇在解放后,继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工作,无论是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还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和研究,以及由此参与的哲学论战,无不显示出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对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的忠诚。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局限,艾思奇在解放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借鉴。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概括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归纳他留给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贡献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46-05艾思奇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双向互动过程。

”[1]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以一位大众哲学家著称于世。

他热心为大众写哲学,热心让大众掌握哲学,在哲学通俗化、普及哲学方面贡献巨大。

他所著的《大众哲学》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放后,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他编写了哲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马克思主义普及和宣传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艾思奇宣传并深入研究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将毛泽东哲学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大众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上述过程中,艾思奇还参与了一些相关的哲学论争,这些论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强化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作用。

以下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概括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分析他留给后人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 新 时期 马 克 思 主 义 哲学 中 国化 的 发 展 .
哲 学 是 人 类 理 论 思 维 的最 高 形 式 . 一 个 民族 的精 神 支 柱 是 中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思 想 体 系 :另 一 方 面 是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与 新 时期 哲 学 研 究 与 发 展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面 向 中 国社 会 发 中国 传 统 哲 学 ( 化 ) 结合 , 判 地 继 承 历 史 遗 产 , 马 克 思 主 展 的 现 实 . 持 为人 民 服 务 , 社 会 主义 服 务 的政 治 方 向 , 持 文 相 批 把 坚 为 坚
在 1 1 — 99 , 涵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作 为世 界 观 和 方 法论 . 整 个 马 克思 主义 的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9 7 14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中 国化 的 主 要 成 是 理 论 基 础 而政 治 经 济 学 、 学 社会 主义 则 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在 就 是 由 以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政 治 家 做 出来 的 , 达 、 思 奇 等 科 李 艾
的 片 面 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宣 传 、 播 , 么 上 研 究 、 体 系 上 建 构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 始 真 正形 成 合 力 , 而 其 传 那 从 开 从 开创 了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 新 局 面 我们 现在 的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发 展 、 新 。 其 创 探 析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 化 问 题 应 从 两 个 方 面 理 解 :一 方 面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基 本 原理 与 中 国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形 成

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把握

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把握

次提 出 了“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中国化 ” 而且从 哲学 的角 ,
度 全 面 把 握 和 阐 述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基 本 框 架
思 主义 基本 原则 和基 本精 神上 , 马 克思 、 用 恩格 斯 所
奠 定 了的 、辩 证 法 唯物论 的 和政 治 经济 学 的科 学方 法. 来具 体 地客 观地研 究 中 国社会 经 济关 系 . 决 定 来
可 能性 , 克 思 主 义 q 国 化 的 实现 路 径 以及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通 俗 化 的 关 系。 马 -
[ 关键词 ] 艾思奇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基本框 架
基 本 思路 学理 方 法论
[ 中图分 类号 ] B 7 [ 2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0 — 9 7 2 1 ) — 0 2 0 0 4 6 1 (0 10 0 5 — 4 4
2 1 年第 4期 01 ( 总第 10期 ) 9
广 西 社 会 科 学
GUANGXISHEHUIKEXUE
N0. .01 42 1
( u l ieyNO 1 0 C mua vl , . 9 ) t
[ 文献 编 码 】o: .9 9 .s.04 6 1. 1. .1 d i 0 6 /i n10 — 9 7 0 1 40 2 1 3 js 2 0
和基本思 路 。 他从 哲学 角度系统地 阐述 了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 内涵 、 要性 和 可能 性 , 必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中国无产 阶级 在 中 国民族 革命 斗争 中的具 体任 务及
战争策 略。 问题 是在 于要能正 确地研究 和把 握中 国社 会 的客 观现 实 ,并 正确 地决 定 革命 的任 务 和战 略策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考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考
21 0 1年 1 2月 第2 8卷 第 6期
枣 庄 学 院 学 报
J RN AO HUA NI RST OU AL OF Z Z NG U VE I Y
De . O l c 2 l 源自V0 . 8 N0. 12 6
艾 思 奇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国化 思 考
接 受 马 克 思 主 3 / 有 “理 论 游 离 于 实 际 ” .时 和 “ 论 幼 稚 ”的 问 题 存 在 , 中 国 抗 战 的 理 而 实 际 , 要 正 确 理 论 的 指 导 。 “在 我 们 接 受 需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时 候 , 曾 经 把 它 当做 就 脱 离 实 际 的 空 理 论 来 接 受 的 , 国没 有 直 中
证 法 唯 物 论 在 中 国一 开 始 是 非 常 幼 稚 的 。 中 国 的无 产 阶级 没 有 在 自己 的 国 土 里 预 先
把 自 己 的 革 命 思 想 完 全 抚 育 成 熟 , 是 在 而
需 要 的 时 候 才 开 始 去 从 外 面 学 习 , 就 7 这 1 < -
艾 思奇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基本 观点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国化 观 点 主 要 表 现 在
以下 方 面 :
艾 思 奇 认 为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国 化 马
的 可 能 性 则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方 面 是 马 一
第 一 , 出 并 论 述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提 中 国化 的 必 要 性 和 可 能 性 。
接 产 生 系 统 的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 们 最 初 我 是 依 自己 的 需 要 , 先 进 的 国 家 学 取 这 种 从

艾思奇_毕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艾思奇_毕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的结合,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思想实践运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立足本国国情,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紧密围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问题,在中国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中间深入持久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普及宣传、普及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由此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体,是主导。

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播得更快、更远,实现理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艾思奇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先说艾思奇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毛泽东成功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对艾思奇的著作十分重视,并从中受到一些理论创作的重要启发。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毛泽东多次到红军抗日军政大学讲课,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创作。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写给正在西安同张学良谈判的叶剑英、刘鼎的信中,提出:“要买一批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哲学书,大约共买十种至十五种左右”。

他特别要求,“要经过选择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举的例子中便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从中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理论书籍的强烈渴求。

实际上,每当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时期,都会产生对科学理论的强烈渴求。

大革命的兴起时期是如此,大革命失败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也是如此,长征胜利后中国社会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替转换的时期更是如此。

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

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

第 3 期

波等 : 解放 后艾 思奇 对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大众 化 的贡献 及 其启示
1 毛泽 东哲学思想的宣传、 . 对 解释及其局 限
4 7
如 《 践论 》 《 实 、论持久 战》《 、改造 我们 的学 习》 《 、整顿 党 的作 风》《 于领 导方法 的若 干问题 》 该书的局 、关 等。
收 稿 日期 :0 2 0 — 6 2 1— 1 0
另外 ,辩证唯物 主义纲要 》 《 还紧密联系 中国革命 和建设 的实践经验 ,尤其注意结合 了毛泽东 的著作 ,
作者简 介 : 冯
波(9 5 , , 16 一)女 天津人 , 中国传媒 大学政 治与法律学院教授 , 硕士生导师;
郭 晶婧 ( 94 )女 , 西忻 州人 , 国传 媒 大 学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教研 部硕 士研 究 生 18 一 , 山 中
理, 概括解放后艾思奇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大众
识方法 的问题 。 在这个 提纲里 , 有意识 地在说 明 “ 我们 每一项原理 的时候 , 都特别着 重地指 出它在认识方 法
上的意义。” ] [ 2
化的贡献 , 在此基础上 , 分析他留给后人 的启示 。 在推 进马 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 和建设工 程 的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义理论界 , 重温艾思奇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化
哲学 中国化大众化作 出了重大 贡献 。“ 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 的过程 实 际上 就是理论 掌握群众 和群 众掌握 理 论 的双 向互动过程 。” ] [ 0世纪 3 1 2 0年代 , 艾思奇 以一 位大众哲学 家著称于世 。他热心为大众 写哲学 , 热心 让大众掌握 哲学 , 哲学通俗 化 、 在 普及 哲学 方面 贡献 巨大 。 他所著 的《 大众哲学》 已经成为 中国马克思主义 传播 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大众化 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

艾思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哲学理路

艾思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哲学理路

化 。 [] ”= ; 删所以, 艾思奇在其《 哲学的现状和任务》 一
文 中强调 : 现在 需要 来 一 个哲学 研 究 的 中国化 、 “ 现
l 从 概 念 、 畴 出发 阐述 什 么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范
实 化运 动 。 [] " 学 的 中国化 、 实化 ! ”48哲 3 7 现 现在 我们 要 来这样 的一个号 召 。 |1 在这 里 , 思奇一 方面 ” 39 4 2 艾 指 出 了哲学 的通俗 化 和 中 国化 、现实 化是 不 同的 ,
L i f I au Q n ( o ee f ri D lU i r t D lY n a 7 0 3 C ia C lg xs l o Ma m, ai nv sy a ,u nn6 0 , hn ) e i, i 1
[ bta t A iistepoero es izt no ri . trn rm ep udn ht ss i zt no ri , ehs A s c ] i q i h ine fh i c a o f x m Sa igf xo n i w a i i c a o f x s h a r s t ni i Ma s t o g ni i Ma m
哲学 中国化 的哲 学理路 里去 寻找 答案 。这对 于 弘扬
做到了中国化 、 现实化 , 是不能够获得相当成果 的。 然而在基本上 , 整个是通俗化并不等于 中国化现实
他坚持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 , 继续推进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 断发 展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具有 不
重 大 的意义 。

[ 要]艾思奇是我 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 和开拓者。他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这 一基本概念 的阐述 出发 , 摘 深入论证 了实现 马克 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 的三个步骤 , 而强调 我们 必须 坚持马克 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他 的这一哲学理路设计 进 对我们继续推进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具有 重大 的意义。 [ 关键词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哲学理路

学习艾思奇的科学治学精神心得

学习艾思奇的科学治学精神心得

学习艾思奇的科学治学精神心得学习艾思奇的科学治学精神心得学习体会学习艾思奇的科学治学精神心得精神心得治学科学艾思奇学习在记念艾思奇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不但要缅怀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色贡献,也应认真学习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从繁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上说,我们既要继续他在学术上的杰出成果,更要继续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治学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实事求是,即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实际之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艾思奇牢牢掌控这一精华,十分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说明中国的实际题目,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并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他以为,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不是书斋课堂里的运动,不是滥用公式的运动,是要从各部分的抗战动员的经验中吸取哲学的养料,发展哲学的理论。

然后才把这发展的哲学理论拿来利用,唆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我们要根据每时期的经验,不断地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而不是要把固定了的哲学理论,当作支配一切的死公式。

艾思奇的观点和学风,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熟悉不可能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要求不断解放思想、不懈探索。

不解放思想就没法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就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进程。

1950年,在清华大学讲授对峙同一规律时,艾思奇提出基本粒子不基本、依然可分的观点。

在坐的一些物理学教授根据当时所把握的专业知识,坚持以为基本粒子是不可分的,有人乃至以为艾思奇不懂自然科学。

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艾思奇的观点是正确的。

作为一位哲学工作者,能在物理学领域有如此创见,其中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寻求真理的勇气,正是理论创新与学术研究的第一要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兼容并蓄,容许不同意见,听取不同观点。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

南腾冲的蒙古族人 。与他们不 同的是 , 艾思奇以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于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插上了翅膀 。
当然 , 仅仅有治学研究思路 的引导是不够的。曾就读 于东南大 学哲学系的哥哥李生庄对哲学家的成长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哥哥以 家庭熏陶少年树忧国大志

哲学的抽象似乎一直没有真正难住艾思奇这位 出生于 国家边 宽广的哲学视野 , 以西方哲学 为基础 , 把革命理想 、 中外哲学 、 哲学 陲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青年。 这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熏陶。 这 大师和时代使命联系在一起 , 与弟弟畅谈未来 , 交流哲学心得 , 交流
对于一个 国家而言 , 1 9 1 0年或许 是个 比较平凡的年份 , 而对于 学一种 , 于国于 己, 方有着落处” 。 那是个 注重实用科学的年代 , 但哲

个家庭来说 , 或许显得尤为重要 。 因为在这一年里 , 每一个中国家 学家的父亲却说 , “ 哲学是一切学术的概括 , 欲究事物之至理 , 宜读
伦斯基政府 , 广泛 的群众基础保证 了俄 国十月革命之成功 ; 四是选 森提 出的革命方法也基本一致 。 在《 中国共产党纲领》 中还对党员 的
择影响范围较为广泛 的刊物 , 正式公布成立共产党组织 。他进一 步 来源进行了明确规定 : “ 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 , 并愿成为忠实 的党 指出, 这 四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必不可少的环节 , 只有完成这 四步 , 员者 , 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 I 生 别, 不分 国籍 , 都可以接收为党员” , 这 共产党才能在 中国大地上立足。在远离祖 国的情况下 , 加之没有任 体现一大后 , 共产党非常注重吸取不 同阶层 的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 以增强党 的群众基础 , 而这正与蔡和森所 提倡 的建党步骤 中 何共产国际组织的指 引和帮助 , 蔡 和森仅仅凭着 自己对马克思列 宁 产党 ,

抗战时期艾思奇与叶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影响及启示

抗战时期艾思奇与叶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影响及启示

范 围内, 而实践的革命斗争 中的某 些错误 , 因之一也是 其原
因为不能掌握正确 的方法理论的缘故 , 由于过去的某些痛苦 论研究者与实 际斗争 的结合有了更便利的机会 ) 因此 , 。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与辩证法唯物论实际应用的问题之被提起、 被

论争 的主 要 内容
抗 战时期艾 思奇 与叶青在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问题上 的 否中国化展开的。 ( ) 一 关于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内涵的论争 。 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涵问题上 , 叶青所谓的马克思主
湖北 社 会 科 学 2 1 0 0年 第 1 0期
抗战时期艾思奇与叶青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上的论争 、 影响及启示
田福 宁
(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天津 30 8 ) 0 3 7
摘 要 : 战 时期 艾思奇 与叶青在 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 问题 上 的论 争 , 抗 主要是 围绕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 内涵 、 马克 思主义 能否 中国化展 开 的。 这一论 争 , 对坚持和捍 卫马克 思主义理论 、 促进 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 —毛 泽东 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 推动 中 国 日 争的不 断胜 利产 生了重大影响 。 抗 战 重温这段 历 史 , 于今 天从 事马克 思主义 对 中国化研 究 的工作者 来讲 具有 深刺的启 示意义 。 关键词 : 思奇 ; 艾 叶青 ; 思主 义; 马克 中国化
实际斗争 中应用辩证法唯物论 的方法和理论。” 一方面 , 【 - 埸 由于过去的革命 实践 已证 明马克思 主义的“ 正确运 用” 中 是
国革命 发展和胜利的必要保证 。因此 , 需要在今天更强有力
克思主义 的先驱者。 叶青 即任卓宣 , 原名启彰 ,86 19 年生 , 早 年曾赴法国勤工俭学 , 与周恩来 、 邓小平等一起组织 和开展 共产主义 运动 , 曾担任 中共旅欧支部 的书记 , 并 叛变后却 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读艾思奇《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读艾思奇《大众哲学》

习和研读时 ,总被其吸引 ,不知不觉 中读完一章又一章 内容 ,也就是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大家解开了马克思 主义 的神秘面纱 ,掌握 了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吸 引力 和影响力 。不 仅如此 ,通过学习 《 大众哲学》 所掌握的思考问题、分 析问题 、解决 问题的方法 ,既能用于统筹安排好各科课程 的学习 ,研究谋划 学 习方 法和学习策略 ,也能应 用于 日常 生活 ,包 括处 理好跟 老师 同学 关系 等 ,对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世界观 、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百 科 论 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j 的 典 范
— —
读 艾 思奇 《 大众 哲 学》
辽宁 北镇 1 2 1 3 0 0 )
范乃心 ( 北镇市高级中学
摘 要 :艾思奇是我 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 育家和革命 家。《大众哲学》 为艾思奇 的代表 作,是 马克思主 义中 国化、大众化 的经 典文献 ,影响一批 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当前 ,青年学生研 读 《 大众哲 学》,不仅要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 本理论 ,J E-  ̄, v , 中理 解、感悟和践行 艾思奇忧 国忧民的爱国情 怀。 关键词 :艾思奇 大众哲 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艾思奇 ,原名李生萱 ,是我 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教育 家 和革命 家。《 大众哲学》 为艾思奇 的代表作 ,该书是我国上世纪 3 O年 代传播 马克思 主义最通俗 的理论著作之一 ,至今仍 多次再版 ,对广 大 青年了解 马克思主义 、认识马克思主义 、研究 马克思 主义发挥 了重要 作用 ,产 生 了极 大 影 响 。
《 大众哲学》 赞誉有加 ,1 9 3 7年 l 0月 艾思奇 奔赴延 安时 :毛 主席高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及启示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及启示

作者简介 : 国超 (9 5 , , 鲁 16 一)男 云南 昌宁人 , 山市社科联 , 保 研究方 向为社会学 。
① 内部资料. 思奇. 艾 生产发展 的规律性 . 3 . P5
保 山 学 院 学 报 21 00第 3期 历史 归根 到底是 生产发 展 的历史 ,并 且 首先是 人 民群 众 的历史 ,必须 从 生产发 展 的规律 的研 究 “ 着手, 必须 首先研 究劳 动人 民的生产 情况 和生 活情况 ”l5 l ̄。 3 r ' 艾 思奇 先 生对 马克 思主义 的群 众观 是 这样 阐释 的 , 同时也是 这样 身体 力行 地实 践 。 13 年 91
艾思奇作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 国知识分子 , 爱 在他走 向社会 的第一天起 , 自 就
觉 地选 择 运用 了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作 为批 判 旧 世界 、 创 新 时代 的武 器 , 马克 思 主 义 的大众 化 、 开 为 通 俗化 、 实化 、 现 中国化 做 出 了杰 出的 贡献 l 。 1 当前 , 国上 下正 在认 真贯 彻 学 习党 的十七 届 四中 ] P 3 全 全 会 精神 ,始 终 以思 想 理 论 建设 为 根 本 建 设 , 持 党 的思 想 路 线 , 放 思 想 、 “ 坚 解 实事 求 是 、 时俱 与
“ 九一八” 事变后 , 国民党反动势力对 内残酷镇压, 日本帝国主义妥协退让 , 对 国内军阀割据 , 民不 聊生 , 各种矛盾相互交织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广大人民群众 , 特别是广大爱 国青年在思想深处一 个巨大的凝问 :中国向何处去”种种疑虑, “ , 徘徊迷茫。 在这样的背景下, 艾思奇深知, 只有广大的 中国人 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行动起来 , 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中国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三十年代的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运动中,但主要是指“语言要中国化”,以“使听者明白”。

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他指出:“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艾思奇文集》(1),第387页。

)。

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科学说明的是毛泽东。

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阐述: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第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使之在中国具体化;第三,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等所作的经典性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和原则都用中国的民族语言重新加以表述。

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并赋予它以中国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变为现实。

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从认识上看,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这是前提条件。

否则,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内容上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包括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实际相结合。

从形式上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中国的形式和民族特色、风格、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中国形成了四大理论成果.第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并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四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化的体现和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中国的发展进步影响巨大,它的科学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摘要】艾思奇是一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重要探索的学者,他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思想具有时代价值,对中国当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思奇的思想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给未来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启示。

通过对艾思奇的探索与贡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他对中国当代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展望了艾思奇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启示。

艾思奇的思想将会继续引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探索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探索,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时代价值,推动作用,影响,思想展望,启示。

1. 引言1.1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

他也强调了批判精神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和整合。

艾思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需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真研究,艾思奇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和建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艾思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他的思想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艾思奇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原则。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

艾思奇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认为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摘要】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现实情况,探索革命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探索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艾思奇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

艾思奇的探索不仅加深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也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理论基础, 实践探索, 理论创新, 政治指导, 文化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 贡献, 启示意义, 理论体系, 有益借鉴1. 引言1.1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艾思奇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思想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艾思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艾思奇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许多独特挑战和困难,他对中国现实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和启示意义的观点和思考。

他在理论基础、实践探索、理论创新、政治指导和文化探索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洞察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前景。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理论基础:艾思奇对中国现实情况的深刻分析艾思奇认为,中国在当代世界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现实情况,找准发展道路。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 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贡献 •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 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影响与启
示 • 结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及影响
01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背景
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的思想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普 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当代启示
艾思奇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是一项重要任 务,艾思奇的思想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02
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中的贡献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阐述
坚持唯物主义
艾思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强调实践
艾思奇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艾思奇的实践经验和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问 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展望
艾思奇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 展望主要是基于他对中国社会和世界 形势的深刻分析和判断。
他认为,未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更加 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高人民群众 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2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9年3月V ol 32, No 2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19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李 青(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上,艾思奇是一位独特的先行者。

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写出了著名的《大众哲学》,成为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延安时期,他在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道路时最早提出和论证了“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问题。

解放后,他是努力推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和系统化的主要代表。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研究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索的历程与得失,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艾思奇;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9)02-0003-09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9.02.00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开篇曾经讲到:“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哲学博士卡·尼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使我们返回到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时间来说距离我们不过一代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在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

”[1]今天,当我们面对几十年前曾在我国青年中风靡一时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时,也有相同的恍若隔世之感。

当前在学术界回归国学热的大潮之下,新著和重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论著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除了早期的陈独秀、李大钊外,大概就只有毛泽东了,其他人的名字已逐渐在历史中隐去[2]。

但我以为,艾思奇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不应被淡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对我们当今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拓性探索与成果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有的事物”[4]。

可以说,将全部理论奠基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核心。

而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际地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从而改造中国与社会。

它内在地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此,艾思奇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经历了长期、艰辛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是从“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地的传播开始的。

那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

正如冯契先生指出的:“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在政治思想领域表现为‘古今中外’之争,其内容就是如何向西方学习,并且收稿日期:2017-12-25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7BZX003)作者简介:李青(1951-),男,云南腾冲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4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32卷第2期 对传统进行反省,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以便使中华民族走上自由解放的道路。

”[5]为此,中国人民经过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但是,受历史环境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素养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是当时被介绍到中国的主要是唯物史观,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和完整体系还知之甚少。

二是这一时期被介绍的唯物史观,大多来自日文翻译的二手材料,而那时的日语译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还相当肤浅,译介生硬,错漏不少。

三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还主要限于一般原理的理论性介绍,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体系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还未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更主要的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基本上局限于革命的上层知识分子,并没有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

而要使一种革命理论在中国生根开花,就必须首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接受,才能进一步付诸实践。

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众大多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也不可能自发地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决定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首先要做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工作。

当时,正是以艾思奇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哲学大众化”的口号。

但是,如何使高度抽象的哲学理论大众化?如何使源自西方的哲学被中国的广大民众所理解?这还是一个没有多少人敢于尝试的难题。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认为:“我们这个国家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

我们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对象。

”因此,他大力坚持和提倡在文化启蒙运动中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

他在1934年5月6日于上海《中华日报》上发表的《连环图画还大有可为》一文中提出,艺术大众化问题必须“触到大众真正的切身问题”,以为挣扎在困厄、苦闷生活境遇中的广大民众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论,鼓起他们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他坚信,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进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哲学”就是广大民众的“启明灯”。

但是,怎样才能使抽象、枯燥的哲学大众化、通俗化?怎样才让新哲学理论与民众“真正的切身问题”联系起来,触动他们的心灵?艾思奇曾经苦苦思索。

正是此时,鲁迅先生在同一刊物《连环图画琐谈》一文中提到:“艾思奇先生说,‘若能够触到大众真正的切身问题,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能流行’。

这话也并不错。

不过要商量的是怎样才能够触到,触到之法,‘懂’是最要紧的,而且能懂的图画,也可以仍然是艺术。

”仿佛一言通窍,豁然开朗:让民众“‘懂’是最要紧的”!否则一切都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传播新哲学不能使用西方传统的、书斋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也不能进行抽象的哲学议论,必须另辟蹊径。

艾思奇想到父亲对他的教诲:“为文不要陈义太高,选言太辟或用奇词奥义。

写文章应像白居易,要通俗,务使人人能读,妇孺皆识”①,于是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哲学的踪迹”,终于找到了一种用最通俗、直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方法。

借着在《申报》“流通图书馆读书指导部”负责《读书问答》专栏的机会,艾思奇以读书问答的形式发表了一系列新哲学论文。

一篇篇既可独立成文、联结起来又是完整体系的《哲学讲话》诞生了,一个个从浅显易懂、生动隽永的小故事引出的哲学道理拉近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与人民大众的距离。

这就是他1935年结集出版的《哲学讲话》——后因被国民党屡次查禁而改名的《大众哲学》。

该书一扫书斋哲学艰深晦涩、枯燥玄奥的缺陷,使新哲学的道理轻松地走到人民大众中去,展示了一种既能为中国人所理解、又分明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哲学,启发着人们“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特别①参见:艾思奇同志纪念文集编辑组.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92。

李青: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5是它揭示的“万物皆变”的宇宙观和“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改变世界”的思想,打动了许许多多青年的心。

所以此书一问世就深受读者喜爱,在民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仅解放前就印刷了32版,成为国统区白色恐怖之下的“秘密畅销书”,使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许多青年正是在《大众哲学》的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与贡献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中,贡献最大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里程碑。

而艾思奇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贡献,也是促进这一理论形成与完善的因素之一。

艾思奇1937年9月奉调延安,从此开始了近10年时间的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但是,党内在思想上并不统一,对“中国革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是不是‘狭隘经验论’?”“能不能真正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等问题,仍然有着诸多议论和质疑。

特别是1937年王明带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尚方宝剑”回国后,强制推行所谓“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路线,并“上纲上线”地批评毛泽东等人贯彻国际指示不积极,迫使张闻天在“九月会议”上做检讨,并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颐指气使。

虽然毛泽东对这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教条主义深恶痛绝,但是,此时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批倒王明一类言必称“马列”的夸夸其谈还不行,毛泽东深感自己的“工具不够”,所以他“一到延安就发愤读书”,尤其是哲学[6]。

也就是这个时期,艾思奇等一批上海地下党的理论工作者奉调前来延安。

毛泽东十分高兴,在欢迎会上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过去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现在我们把老虎请来了!”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不久之后,艾思奇被任命为抗大主任教员,后又调任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主任。

1938年9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延安成立了“新哲学会”,由艾思奇和何思敬主持,负责研究、翻译马克思主义新哲学。

艾思奇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1940年6月21日,“新哲学会”在延安举行了第一届年会。

艾思奇作了会务工作报告。

毛泽东在会上讲了话,充分肯定了“新哲学会”的贡献,还特别指出中国革命有了许多年,但理论活动仍很落后,这是大缺憾。

革命如不提高革命理论,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过去我们注意得太不够,今后应进一步加紧理论研究。

“新哲学会”的前途是光明的。

1939年初,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

参加的有艾思奇、何思敬、杨超、和培元,陈伯达共6人。

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地点就在毛泽东的窑洞里。

每次总是由毛泽东提出问题,让大家准备,而后讨论。

当时主要讨论《实践论》和《矛盾论》问题。

据当事人回忆,艾思奇发言最多。

毛泽东对大家的讨论和意见总是认真听取和借鉴。

后来,在毛泽东的带动下,中央机关也纷纷成立哲学小组。

艾思奇调中宣部以后,也参加中宣部的哲学小组活动。

当时组长是张闻天,艾思奇为指导员。

参加学习的有朱德、李维汉、徐特立、肖劲光、莫文骅等,以后又扩大到中央文委、中央办公厅以及杨家岭的机关、部队的同志。

每周学习前,艾思奇起草好提纲发给大家研究讨论,并在最后做总结性发言。

那时,艾思奇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这个小组在1941年初成为中央机关的学习模范。

①参见:李景源,孙伟平.怀念与思考: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

6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32卷第2期 1938年初,毛泽东给艾思奇写了一封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