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演化

合集下载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摘要】在这篇文章中,将对中西方艺术发展进行异同辨析。

将比较古代艺术发展在中西方的差异和共同点,探讨中世纪艺术在两个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然后,重点分析文艺复兴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展示其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将比较现代及当代艺术在中西方的发展情况,探讨其中的异同之处。

分析当代全球化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比辨,将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异同进行总结,并尝试从中得出结论。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异同之处,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比较、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全球化、结论。

1. 引言1.1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概述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一直是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中西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各自拥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古希腊罗马艺术注重表现肉体之美和神话题材,而中国古代艺术更加注重象征性与精神性的表达。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宗教艺术占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艺术表现则更多体现出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艺术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中国艺术则更多沿袭传统风格。

现代及当代艺术领域,中西方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艺术形式和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当代全球化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愈加显著,艺术家们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异同,推动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新。

2. 正文2.1 古代艺术发展比较在古代,中西方的艺术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古代中国,艺术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等领域。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意境的表达,追求精神上的超凡境界。

而古代西方艺术则更多地表现为史诗、雕塑和建筑,讲究神话、历史和人物的塑造。

简述中外艺术观念的演变

简述中外艺术观念的演变

简述中外艺术观念的演变艺术观念是指不同文明中不同文化中社会共同拥有的观念,以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若说艺术观念是文明发展的镜像,那么,中外艺术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见证。

本文以简述中外艺术观念的演变为标题,通过研究中外艺术的发展史,探讨艺术观念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主要指的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

中国的艺术观念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了约四千五百年。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石刻艺术为主体的绘画以及一定程度上具有表现力的陶瓷艺术。

经过官方鼓励,艺术成就迅速提高,最终演变为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国画为主的综合艺术。

此后,中国的艺术观念更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拓展突破束缚,探索更大的可能性,如今中国的当代艺术观念已经趋于多元化,充满时尚和创新性,设计元素越来越多,令许多艺术家头晕两眼。

二、外国艺术观念的演变与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不同,外国艺术观念可以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时期推演起。

古希腊艺术以雕塑为主,画家拓展了空间认识,首创立体构图,形成“透视”的新的技术,把平面的图像转化成为立体的艺术感受。

罗马艺术以模仿古希腊艺术为主,并善于重复利用雕塑或细节,逐渐形成繁复而极富表现力的风格,直到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此时,文艺复兴开始兴起,出现了更新的艺术观念,把艺术的视觉表现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中外艺术观念的交流与影响近代中外艺术观念的演变,也受到了交流的推动和影响。

随着全球的交流,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近代西方艺术家以画家鲁迅、李斯特为代表,把古典西方艺术融入了中国,让中国艺术观念更加新鲜和多元,吸收了国际最新的艺术观念。

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也影响了世界。

最近,法国的美术馆开始收集中国的艺术品,英国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对古典的中国艺术表现怀有了感悟,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创造着受到国际认可的精品作品。

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中外艺术观念得以互相影响,不断发展和突破。

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

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

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今天,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同时艺术的审美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古代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在古代,艺术主要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得以表达。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尊崇神明,艺术创作往往以神话、宗教为主题,以表现神权和君王的荣耀为目的。

古希腊的艺术则追求人的完美和自由,注重人体的比例与和谐,艺术作品以雕塑为主要形式。

古罗马艺术则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艺术发展过程中,审美观念也逐渐演变。

在古代,审美观念往往与宗教信仰、社会道德有关。

例如,古埃及艺术追求神圣、庄严和秩序,古希腊艺术崇尚人的理性和自由,体现了个体的尊严。

这些审美观念与当时社会的宗教、价值观息息相关。

二、中世纪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中世纪是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对宗教信仰的热衷常常影响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基督教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宗教,因此宗教题材成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中世纪的壁画、彩绘玻璃窗、大教堂等建筑物都是对宗教故事和圣经中人物和事件的描绘。

此外,中世纪还有民间艺术,如民间舞蹈、音乐、绘画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民俗和习惯。

在审美观念上,中世纪的人们追求对上帝的虔诚和崇高。

他们把虔诚与美联系在一起,将美看作是一种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

因此,中世纪艺术作品常常体现出宗教仪式的庄严肃穆和明亮辉煌的色彩。

三、现代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进入现代,艺术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形式。

各种新的艺术运动如抽象艺术、现代主义、波普艺术等诞生,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

在绘画方面,从印象派的轻盈明快到表现主义的狂热与挣扎,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形式和色彩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变迁,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现代艺术追求个人的创新与表达,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的权利。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日益紧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互相借鉴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艺术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在互相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举个例子,中国画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出现了更立体、更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团演奏方式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创作出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和谐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整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使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东方元素又贴近西方审美的新型审美观念。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的武侠元素和西方的动作场景结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西方建筑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三、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带来了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中国艺术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展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创新。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比如,中国陶艺家开始尝试与西方的陶瓷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珠宝设计领域,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精细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华丽而独特的珠宝作品。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影响着艺术领域,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东西方绘画观念差异

东西方绘画观念差异

《星夜》梵高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

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

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

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

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

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1、奔马图1941年,纸本水墨130×76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比较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分析

比较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分析

比较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分析艺术观念是一种对艺术价值、艺术表达和艺术创作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中西方的艺术观念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审美理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观念受到了各自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在中世纪之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前,西方的艺术观念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艺术创作主要服务于宗教目的。

而中国的艺术观念植根于儒家思想,追求和谐、秩序和平衡。

因此,在历史背景上,中西方的艺术观念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二、审美理念的差异中西方的审美理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是古希腊的“美的观念”,主张追求美的真、善、美。

而中国的审美理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的美。

因此,在审美理念上,中西方的艺术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艺术创作的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创作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艺术着重于个人的创作表现,明确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而中国的艺术创作方式更注重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延续,追求匠人精神和协同创作。

因此,艺术创作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

四、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也对艺术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西方,个人的创作和艺术市场的运作更注重商业价值和个人表达的自由。

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更注重道德、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因此,在价值观上,中西方的艺术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观念在历史背景、审美理念、艺术创作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中西方艺术作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参照。

希望通过对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分析,可以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

中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

中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分别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以宗教和宫廷为主题。

在中国,古代绘画以壁画和国画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朝的洛阳壁画和宋朝的北宋花鸟画。

这些作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注重细腻的笔墨和色彩的运用。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壁画和马赛克艺术是西方古代绘画的代表。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文明的宗教仪式和英雄人物。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艺术成为了主导,寺庙壁画和佛像成为了主要的绘画形式。

而在西方,宗教画成为了主要的绘画题材,表现了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

著名的西方中世纪绘画家有高更、达·芬奇和拉斐尔等。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

在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明代是国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文人画和工笔画成为了主流,注重形神兼备和笔墨的表现力。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荷兰是绘画的中心。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人体和透视的精湛技巧。

近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中国,近代绘画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为主,形成了新式绘画的风格和技巧。

著名的近代绘画家有齐白石、徐悲鸿和张大千等。

而在西方,印象派、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运动的出现,使西方绘画摆脱了传统的限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自由的表现形式。

现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继续向前发展。

在中国,现代绘画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艺术家们尝试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

而在西方,艺术家们继续探索不同的风格和媒介,包括超现实主义、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等。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创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绘画艺术都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情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理解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理解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理解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对两者的一些理解:
1. 艺术观念和哲学背景:中国艺术注重追求和谐与自然的共鸣,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

而西方艺术则更强调理性和人文价值,这种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艺术家们开始将焦点从宗教和神话转向人类本身。

2. 审美意识:中国美术在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等关系中,较为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讲究“意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高度和谐。

而西方艺术则相对强调客观的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提炼出对崇高的人性的追向,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面。

3. 表现形式:中国绘画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形象思维和形式语言体系,如“求神写意”与“摹形写真”。

而西方绘画特别是古典艺术,注重自然真实的再现和模拟。

总的来说,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哲学背景、审美意识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不同方向。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形象塑造和视觉感染力,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透视法为科学基础。

而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象和精神传达,重视意境和气韵,追求主观精神的真实,源于大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一、绘画侧重点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画面空间表现和艺术审美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源于古希腊美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以写实为基础,注重物体的细节表现,例如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这些作品注重描绘客观世界,追求视觉快感和形式美。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气息。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画家的心灵美。

同时,中国绘画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注重对画面的解读和表达。

二、线条运用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明确、简洁、流畅的,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速写等,通过线条的表现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比例、动态等。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线条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气韵。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水墨画,通过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感。

三、透视法的不同透视法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透视法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通常是基于几何学原理,通过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没有明确的透视法,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第一讲 中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及其演变

第一讲 中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及其演变

第五节 中国关于艺术的观念及其演变
• 1. 古代:文人士大夫艺术与工匠职业艺术 • 2.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的引进 (+《文艺讲话》)
第六节 从美学到艺术哲学
From Aesthetics to Philosophy of art
这个讲演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
—— 黑格尔《美学》
第三节 艺术学学科的学理逻辑
• 1、具体的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和技艺研究 • 2、对艺术整体及各艺术门类的理论与历史的知识性研究 • 分类逻辑的悖论:各艺术门类的史论研究是否需要和这些 门类所属的学科相分离?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节 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关系
• 1、原理性的基础理论:艺术哲学、艺术美学。 • 2、本体性理论:艺术形态学、艺术语言学、艺术风格学。 • 3、功能性的研究维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 文化学、艺术人类学、艺术史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材料 学、艺术生态学、艺术传播学。 • 4、综合性的研究范式:视觉文化研究、图像学、符号学、 后现代研究、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等。
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Asthetik 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Asthetik的比较 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 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者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 国,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 待艺术作品。由于Asthetik这个名字的不恰当,说的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 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Kallistik。但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 学科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我们姑且仍用Asthetik 这个名称,就无妨保留。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 ,或 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的表达形式,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则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影响。

一、历史中的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西方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这一历史时期,东方的艺术品和文化艺术品通过商业贸易被带到了西方国家,如中国的瓷器、织物和文房四宝等。

同时,西方的艺术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东方,如古希腊的雕塑和罗马的建筑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热衷于学习和模仿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许多西方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东方的影响,如伦勃朗的《耶稣与妓女》中的装饰物和穆尔斯克人的描绘等。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互相借鉴。

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体系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建立起殖民地,将西方的艺术和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

同时,殖民地的艺术家也运用西方的艺术技巧和观念,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这些殖民地的艺术作品兼容并蓄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特点,成为了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

二、现实中的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如今,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艺术家、学者和文化机构的互访和合作成为常态,中西方的艺术展览、演出和研讨会相继举行。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艺术文化传统的国家,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在中国的影响越发显著。

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中国的艺术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许多西方艺术品被引进中国,而中国艺术品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中西方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相互学习、探讨和创作,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注入新的动力。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点:
1. 音乐风格和结构: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音乐通常注重和声和音调的变化,曲调比较复杂,而中方音乐则更着重于旋律和节奏感,曲调相对简单,讲究音乐的情感表达。

2. 艺术观念:中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艺术价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西方音乐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强调个人创作和表达,而中方音乐则更关注音乐的生活性和民间性。

3. 器乐使用:中西方音乐器乐构成也有所不同。

传统西方音乐主要使用弦乐器、管乐器和键盘乐器,而传统中方音乐则使用弦乐器、笛子、二胡等民间器乐。

4. 音乐语言:中西方音乐语言也有所不同。

西方音乐使用西方的音乐符号和音乐术语,而中方音乐则使用中文、数字和以唱名叫法的音乐记号。

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是自然的,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也是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哲学、审美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

然而,尽管存在着差异,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以期加深对两种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理解。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1.1审美目标的不同中西方对于艺术的审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理性的美成为主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意蕴被视为艺术的核心。

1.2审美标准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客观真实和逼真的表现,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在中国,强调艺术应该追求意境和抽象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审美。

1.3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雕塑、音乐等被视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物质性和感官上的直接体验。

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更多地注重绘画、书法、剪纸、景泰蓝等形式,强调艺术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相通尽管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2.1对于创造力的重视中西方文化都对创造力给予高度的重视。

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文人理论,都表达了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艺术家表达内在情感和创新思想的驱动力。

2.2对审美享受的追求中西方文化都强调审美享受的重要性。

无论是西方的“美的享受”还是中国的“享受艺术”,都体现了对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的追求。

2.3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中都存在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

无论是西方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人类情感的抒发,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对大自然的表现、人性的体悟,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正不断交流和融合。

历史上的西方艺术观念

历史上的西方艺术观念

历史上的西方艺术观念
西方艺术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以下是其主要阶段和特点:
1. 古希腊艺术观念:古希腊的艺术观念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类的理性和尊严。

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追求真实、完美和比例的表达,体现出对人体解剖的深度研究。

2. 古罗马艺术观念:古罗马的艺术观念受到古希腊的影响,但更注重实用性和虚荣心。

罗马艺术注重建筑和公共雕塑,强调宏伟和力量的表达。

3. 基督教艺术观念:基督教艺术观念在罗马帝国末期崛起,强调神圣、宗教信仰和灵性体验。

中世纪教堂建筑和艺术作品常常描绘宗教主题,强调虔诚、敬畏和奉献。

4. 文艺复兴艺术观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艺术变得更加人本主义和现实主义。

文艺复兴艺术家追求对自然的观察和再现,强调透视、比例和解剖。

5. 巴洛克艺术观念:巴洛克艺术追求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和戏剧性效果,注重运动、动态和壮观的效果。

巴洛克艺术作品常常充满宏伟和繁复的装饰。

6. 古典主义艺术观念:古典主义是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前期的一种艺术风格,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影响。

古典主义追求理性、秩序和均衡,强调对称和规范。

7. 浪漫主义艺术观念: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追求异国情调、超越现实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

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常常情感激昂、充满神秘和幻想。

8. 现代艺术观念:20世纪的现代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限制,注重反传统、创新和个人表达。

各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兴起,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

以上是西方艺术观念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和文化环境也对西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西方艺术观念的历史变迁

谈西方艺术观念的历史变迁

谈西方艺术观念的历史变迁摘要:就历时的角度来说,西方艺术在观念上可区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每一种艺术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适合解释特定种类的艺术。

现代艺术从形式艺术发展到观念艺术,抛弃了艺术品的概念,不再强调审美价值,本身即成了艺术理论。

关键词:艺术;再现;表现;形式主义;观念艺术美学用语就像隐喻,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要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这种隐喻性表达。

—— H·G·布洛克对“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涉及本质的观念问题,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应该抛弃的伪问题,它普遍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

迪弗在《艺术之名》中认为:“在这个由艺术显示并强化了的象征功能之外,人类命名为艺术的东西失去了同一性,分裂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以及数不胜数的风格和样式”川。

迪弗这里所说的艺术的多样性主要是就现代社会这一共时态来说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分化为无数的种类和样式,艺术之名不再具有整合的能力,共名的艺术受到了普遍的怀疑。

应对艺术之名失去同一性的问题,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情境逻辑”的概念,认为对这样一些价值概念,努力穷究其本质不如探讨其历史发展脉络。

任何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历史的所指,回到它的具体时代,在具体情境中探讨,是我们可以做应该做也是更具意义的事。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是按照波普尔的情境逻辑重构了艺术发展的特定情境,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艺术面貌,解释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在社会中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本文的写作也不期望能给出一个关于艺术的本质界定,只是希望通过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追溯,厘清艺术理论史上出现的主要艺术观念,尤其将重点放在疑问多多的现代艺术上,对其观念主张进行更深人的阐释,以对艺术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本文将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四种,每一种艺术观念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本质的把握,每一种艺术观念都适合解释特定样式的艺术,只有这样历时和整体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艺术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方式,它与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中西方的艺术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各自独具特色,相互影响并共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的对比1.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其艺术历史背景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结构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统治者崇尚文人雅士的审美理念,创造了文人画、山水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而在西方,封建制度相对较早瓦解,市民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艺术家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是中西方艺术历史背景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佛教、道教等宗教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广泛存在。

而在西方,基督教是主流宗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居多,尤其是宗教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3.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决定了艺术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国古代注重礼教思想,提倡稳重、内敛的审美观,强调“以文化服人”。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个性的发展,更加追求真实与创新,艺术作品更加直接表达个体的情感和观点。

二、中西方艺术时代发展的对比1. 古代艺术时代中西方古代艺术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

在中国,陶器、青铜器等古代艺术品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工艺技法,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艺术交流得以加强。

在西方,古埃及艺术、古希腊艺术等都是古代艺术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主题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灵感。

2. 中世纪艺术时代在中世纪,中国的艺术发展受到了佛教的广泛影响,宗教题材的绘画和雕塑充斥着整个社会。

与此同时,宋代的山水画和元代的文人画也逐渐兴起。

而在西方,中世纪的艺术主要以宗教题材为主,尤其是大教堂的建筑和壁画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中西方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艺术的再现和表现――中西方艺术本体论的观念演变及差异评述

艺术的再现和表现――中西方艺术本体论的观念演变及差异评述
师从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在继承老师模仿说的基础上抛弃了子虚乌有的理式以行动中的人为模仿对象把艺术的本质从绝对精神的模仿转化为带创造性的人性的模仿强调艺术按照应当有的样子去创造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突破了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观深化了模仿的内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00七年第三期
代言人’) , [, z剥去“ 灵感说” 的神秘外壳, 柏拉图实则
肯定了真正的艺术是“ 心灵生殖力” 的产物, 由此才 能触及审美主体灵魂中的高级因素, 达到真善美的 本体, 大有“ 为艺术而艺术” 的意味。
中世纪, 基督教神学思想压抑人性、 禁锢人的个 性意识, 表现说披着神学外衣而行。到文艺复兴, 人
中的人” 为模仿对象, 把艺术的本质从绝对精神的 模仿转化为带创造性的人性的模仿, 强调艺术按照
“ 有的 应当 样子”」 〔去创造,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 ’ “ 貌, 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突破了“ e ,1 3 艺
术模仿自 的传统观, 然” 深化了模仿的内涵。 从亚里士多德比较系统的模仿说建立以后, 西 方对艺术本体论的探讨总离不开模仿,批评家们 “ 凡是想实事求是地给艺术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通常 免不 了要用 到 ‘ 模仿 ’ 是某个 与此类 似 的语 或
最完整的体现’ ] , , ( 以天( 然) u 自 为人立法, 然 把自
看作人类社会的价值本源, 人以追求与 自然合一为 最高理想。延伸到艺术领域, 艺术即以主客体统一、 情景交融、 物我一体为终极归宿。“ 再现” 表现” 和“ 呈现出融合状态, 虚与实、 神与形、 空灵与充实、 神韵 与肌理都力求和谐相生。 因此, 中国的“ 再现论” 带有超越性 , 超越现实 意义上的模仿, 不求形似。不是不要形似而是让形 似升华。艺术追求的是某种奇妙的形而上的空灵或 与此相似的虚无、 神韵等, 它提升于具体的形象, 又 超拔于具象之外 , 可感而不可及。绘画讲究 “ 白 计 当黑”音乐认同“ , 此时无声胜有声”诗歌追求“ , 妙, 全在无字处” 这种画外之画、 , 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构筑的中国古典艺术特有的美学精神, 是以西方 “ 再现论” “ 、 表现论” 的范畴难以概括的。从另一个 角度讲, 也可说“ 再现” 概念在中国并不发达。古人 力求融人 自然, 难以想象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 自 然客体, 由此发展的艺术显见不会以客观世界为认 识对象, 也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样引极端科学之精神 于艺术及其理论中, 形成傅雷叹息的“ 只知高唱其 现代科学的精神观之, 中国的“ 再现” 在认识论上确 实较为薄弱, 只有体验缺乏认知使中国古典艺术在 科学观照下落后于西方。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一、西方艺术发展概要西方艺术源起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时期,雕塑艺术是一个主要的表现手段,我们可以从一些雕塑作品中一些很明显的特点:较少的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注重身体细节描绘,注重外部形体的刻画。

形体已经被塑造得十分逼真,但对于面部表情的刻画却显得不那么完美,虽然其“古风式”的微笑已经不再明显,但仍缺乏所谓“人”的特点。

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古希腊人对身体的崇尚,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希腊的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希腊雕塑题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神”为对象,而“神”理所应当是超越凡人的,要表现这种超脱,自然很难将人的喜怒哀乐施加在“神”的雕塑之上,所以,平静、肃穆反而更能体现一种庄严的伟大。

温克尔曼就曾在其《古代艺术史》中认为:“希腊雕塑是静默的伟大。

”但是,这种注重外在相对忽略内在精神的观念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改变。

古罗马后期开始,一些作品已经开始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这为当时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精神才得以体现,《蒙娜丽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它之所以被作为一幅名画来看待,正是在于它对表情的刻画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种对表情惟妙惟肖的刻画,使得当时的艺术家们发现,艺术的创作不仅注重外在,还要注重从外部来表现内在,即由外见内,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总的来说继承了古典,但同时,它在继承这一基础上有了变化,可以说,这种继承是一种回归,但又不是完全的回归。

静观这几个世纪的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事物的发展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前进其发生变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也是类似。

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流派的产生明显要比之前几个世纪都要快上许多,而不管是从浪漫主义还是到现实主义再到后来的现代派,无一不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产物。

到了十八世纪,艺术家们这种由注重外在转移到表现内心世界(以外在表现内在)的趋势更加明显,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固守古典,比如安格尔,仍注重人体,并没有通过形体注重人的内心世界,而鲁本斯和德拉克罗瓦则更加注重通过形体表现精神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演化
作者:张戈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人们对“艺术”一词并不陌生,但“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时代也会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人类的艺术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艺术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

我们要学习艺术、研究艺术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艺术观念在东西方的演化。

本文简要梳理中西方文化语境中艺术观念的演化发展。

关键词:艺术观念;东方;西方;演化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015-01
一、艺术观念在西方的演化
(一)技艺
在古希腊时期,各门类艺术空前的繁荣,也促使了思想家们对艺术的性质和功能进行反思,人类第一次有了“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在古希腊的先贤们看来,艺术首先是一种“技艺”,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

这与古希腊人对世界的朴素的认识有关。

因为他们把世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两个既对立又有差异的相互关联的世界。

他们看到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能把自然界的东西转化为人类世界的东西,而完成这种转化的就是“技艺”,也就是艺术。

例如把自然界的石头雕刻成人的样子。

所以,当时的艺术观念比今天要宽泛的多,赶马车、播种收割这些我们看来跟艺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在当时也是艺术。

所以,古希腊最初对艺术的理解是艺术是以“技艺”为特征的,代表人造世界,这里不光包括现在我们理解的艺术活动,还包括一些生产活动,诸如天文学、医学等在当代称之为科学的学科也包含在其中。

(二)模仿的艺术
在古希腊时期,与现代艺术观念相对应的艺术形式如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等已经非常发达了,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艺术形式有别于天文物理、几何、医学,有着共同的直观的特征,那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因而,古希腊人把艺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如天文、几何、制皮鞋等不模仿自然的艺术;另一类就是以模仿外部世界为特征的“模仿的艺术”,这一观念与我们现在对艺术的认识较为吻合。

那么,人们现在艺术观念与古希腊“模仿的艺术”观念相
吻合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现在的艺术是从古代艺术发展而来的呢;还是艺术本该就是这样呢?
(三)“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
正是由于古希腊人们对艺术认识的宽泛性(除了自然的东西,人类其他各种活动大都可以纳入艺术的范畴),给人们认识艺术、探讨艺术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实际上,古希腊人们对艺术还有各种各样的划分。

比如还有把艺术分为“实用的艺术”和“娱乐的艺术”;在古罗马又有把艺术分为“首要艺术”、“中等艺术”、“末微艺术”等。

古希腊人还根据是否需要体力劳作而把艺术分为自由艺术和辅助性艺术或粗俗的艺术。

因为辅助性艺术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一般是中下等人才做的工作,因而又被称作粗俗的艺术;而不需要大量体力的如绘画、诗歌、几何、天文等则被称之为自由艺术。

到了中世纪,大作家雨果又把艺术分为自由艺术、机械艺术、逻辑艺术、实践艺术四类。

而以往被称之为粗俗艺术的需要体力劳作的理所当然的被划分到机械艺术之列。

雨果把毛纺、军工装备、航海、农业、狩猎和戏剧都归属与机械艺术,它们都是直接服务于人们生活需要的行业。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艺术的分类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几位天才艺术家的杰出表现,使得机械艺术中诸如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也具有了与自由艺术相类似的地位。

现在我们回顾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关于艺术观念的不断演化,便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在今天很多被称作科学的学科在文艺复兴之前往往被规划到艺术的门类里。

这是因为这些人类活动都与规则和知识有关,因而被当作艺术来看待。

再者,虽然当时对艺术的限定很宽泛,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当作艺术来看待,但唯独今天看来跟艺术关系极为密切的哲学没有被提及到。

究其原因,是当时人们把人的思想活动和“技艺”相对立,而哲学正是思想活动的代表,因而也就被划分到当时的艺术之外了。

最后,对诗是否应划分到艺术之内,有着不同的争论。

柏拉图因为诗歌与灵感有关,是思想活动,所以不属于艺术。

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也是对现实及自然的模仿,因而也属于艺术。

(四)美的艺术
到了17世纪,法国诗人、作家佩罗提出了“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以和以往的自由艺术相区别,这在历史上是比较早的。

“美的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诗歌、音乐、雄辩术、光学和力学(击剑)。

这里除了击剑和光学以外,其它几类与我们现代的艺术概念非常靠近了。

美的艺术”真正成为现代艺术的概念是在18世纪法国理论家巴特的《内涵共同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的面世之后,人们才逐渐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

巴特所确立的美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而纯粹以愉悦、享乐为目的,包括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

而这五类也与以往的模仿的艺术相暗合。

巴特把艺术与美结合起来,确立“美的艺术”,有着重大意义。

虽然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魅力,把艺术与美结合起来讨论,但把美作为划分艺术的性质、范围和
种类的基本原则是从巴特开始的。

至此,艺术与科学才得以区分开来;艺术内部也有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划分;艺术也得以建立自己的体系,与手工业区分开来;也为进一步研究艺术的特征及部门艺术的特点提供了平台和基石。

模仿和美成为艺术的重要特征加以讨论。

二、艺术观念在中国的演化
虽然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很频繁,但外来文化的冲击往往会被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直到近现代西方文化在坚船利炮的轰鸣中全面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对艺术观念的理解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这里以古代和现代两部分来考察中国的艺术观念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对艺术的认识
在古代中国,艺的古文字为“兿”,有以人手扶草苗的意味,在《说文解字》中,艺的本子也被明确注释为“种”,含有种植的意思,可见早起艺术也有劳作的成分。

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先贤们不同,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积极参与艺术创作,而他们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从事的都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类的雅事,还有一些与艺术有关却要耗费体力的例如建筑、造像等活动就由以此谋生的匠人们去做。

因而,中国就形成了以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为代表的对艺术的认知。

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艺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用来“畅神”、“媚道”大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纯艺术”;另一类就是包括壁画、造像、雕刻、烧瓷等以此来谋生的服务于生活的艺术,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实用艺术”。

这两种艺术观念的对立也是很明显的。

直到魏晋时期,中国才形成了与今天想接近的艺术观念。

(二)近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引入中国
西方“艺术”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初期,由日本传入中国,继而被普遍接受,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王国维在最早使用“美术”概念的时候,跟我们现在和所说的专指造型艺术的美术史不一样的,更多的是指“美的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造型等在内的统称。

“美的艺术”传入中国后,蔡元培曾根据西方学术研究的实际,进一步把“美术”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1920年,蔡元培在《新潮》上发表《美术的起源》一文,指出“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

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象(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装饰品等)等。

广义的,是于上列各种美术外,又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

西洋人著的美术史,用狭义;美学或美术学,用广义。


应看到,“美的艺术”的引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创作甚至文化走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通过对中外艺术含义变迁的梳理,不难发现,艺术含义的确认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又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当“艺术”传入中国时,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而又系统完整的艺术概念了。

这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利用这一完整艺术观念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梳理、重构、从而使中国古代艺术具有了现代学科含义,使中国古代文化更加系统化,学科化。

但另一方面,用一个外来的体系概念来套具有几千年历史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艺术,难免会有鞋不合脚,造成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误读,掩盖了它原本具有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邹跃进.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H·H阿纳(美),邹德农.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蔡元培.蔡元培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