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
36字古诗词
36字古诗词答案参考: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2、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3、长相思·一重山五代:李煜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译文: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4、长相思·汴水流唐代: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译文: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
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5、长相思·花似伊宋代:欧阳修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译文: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全文翻译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全文翻译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月儿如钩。
深院里长着寂寞的梧桐,锁着寂寞的清秋。
那剪不断梳理却又乱了的是离愁。
唉!是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赏析】
以“无言”起首,寂寞孤独感醒人眼目,再加以“独”字强调之,非孤独寂寞至极者难以道出。
孤独者偏欲登楼,正因伤心人别有怀抱,不可与人者,只可面对自然也。
“月如钩”三字如画,背景为一片明朗的夜空,正与词人之心互为观照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寂寞”关照上文之“无言独上”,总是宇宙之内,只我一人而已之意,并以“寂寞”提领下片之意象:深院中的梧桐,深院中关锁的清秋,“梧桐”、“深院”为实,“清秋”为虚,虚实相映,实以象之,虚以广之,正见一切言外之象也。
下片写心境,写离愁,写上片反复强调了的寂寞感、悲哀感。
人类的感受是抽象的,特别是一种心绪的感受,很难道出。
词人将这种抽象化为具象的丝缕,纷乱如麻,剪也剪不断,欲要梳理好却又霍然散乱。
这是以具象说抽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以人类的某一种感受来说另一种感味,并且说这种离愁的感受,是不同于人们已经表述过的能够以词汇表达出的滋味,譬如酸、甜、苦、辣、咸、淡等等,也不同于疼、痒、麻、胀等的生理感受,词人指出,这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滋味。
这是以抽象说抽象。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沉默无语,独自爬上西楼,天边残月如钩。
深秋时节,栽有梧桐的院子,格外冷清。
各种离愁别绪,既剪不断,也理不清。
心里莫名的难受,却又表达不出来。
【赏析】其一,这首词是李煜被软禁时所作,抒发亡国愁绪。
《新五代史·卷62》记载:“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他热爱诗词字画,生活骄奢放纵,喜谈佛禅玄理。
961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继位,向宋王朝纳贡,以保平安。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975年,李煜兵败投降,被押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囚禁在一处庭院。
期间,留下了《浪淘沙》《相见欢》等许多名词,成就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978年,因词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犯忌,被宋太宗毒死。
其二,这首词情景交融,声韵和谐,感情悲痛沉郁。
上阕渲染氛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眺望,一钩残月浮现在天空中。
深秋时节,庭院幽深,梧桐叶黄,无处话凄凉。
下阕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别绪,让人心乱如麻;剪不断,也理不清。
国仇家恨,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总之,“无言”的寂寞神态,“独上”的落寞身影,残月“如钩”,院门紧“锁”;看似自由自在的登楼赏月,其实是迫于无奈的虚度年华。
心里面的悲苦,难以言表,也无人可倾诉。
【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的造诣很高;其中,《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感怀故国情怀,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词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
初二下册古诗文(课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初二下册古诗文(课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及注释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十国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1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古诗如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前言】《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翻译】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古诗词鉴赏《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古诗词鉴赏《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相见欢古诗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古诗注释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李煜【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凉的秋色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的思绪。
那悠悠愁思(丝)的另一种滋味涌上心头。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2]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3]离愁:指去国之愁。
[4]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诗词赏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持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但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不过,“寂寞”的不但仅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但仅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个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相见欢李煜翻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楼头明月犹如镰钩。
长着梧桐的深院,好像锁闭着寂寞的清秋。
千缕的情绪剪也剪不断,越想理清越烦乱,说是一般的离愁,可还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留在心头。
【集评】宋·黄升:“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花庵词选》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别是’句甚深”。
(《古今词统》卷三)明·茅暎:“绝无皇帝气,可人可人。
”(《词的》卷一)清·王闿运:“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湘绮楼词选》)现代·俞平伯:“自来盛传其‘翦不断,理还乱’以下四句,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惋之神矣。
”(《论诗词曲杂著》)【赏析】根据黄升的推测,此词也是降宋之后的作品。
“几曾识干戈”的后主,从耽于声色狗马、琴棋书画的风流君主,沦而为阶下之囚、备受凌辱囚困于小楼的“违命侯”,前后真有天壤之别。
俯仰楼头之际,但见梧桐寂寞,清秋被锁,惜物实是自惜,悲秋实为自悲,透露出一片孤苦、寂寞、凄凉、冷落之情。
离愁,既是对“车如流水马如龙”、春风得意的上苑宫廷生活的留恋,又是对“三千里地山河”南唐小朝廷的缅怀。
但离愁毕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抽象感受,词人遂用纷乱无绪的丝缕比喻,且加以发挥。
纷乱的丝缕快刀斩不断,快剪也剪不断,即便是灵巧的纤纤双手也理不清,反而会越理越乱,比喻新警,非常人所能想,堪称离愁妙喻、绝唱。
“剪不断”接连三个三字短句,节奏感强烈,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接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九个字作结,促节曼声,疾徐相配,余音袅袅,更有绕梁三日之妙。
以浅易质仆的文字而能淋漓地表现自身如此复杂、且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离愁,实为词中神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文学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诗句及读后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诗句及读后感《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全文如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表达了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通过描绘西楼、残月、梧桐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
他用“锁清秋”三个字,将自己的离愁别绪与清秋之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心中无法排遣的苦闷。
下阙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离愁别绪的纷繁复杂,难以理清。
最后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李煜内心深处真实感受的直接抒发,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让他倍感折磨。
这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李煜深切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和痛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词人。
他的词作内容主要以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为主,词风哀婉悲凉、意境深远。
具体特点如下:情感真挚深沉:李煜的词作大多是在亡国之后创作的,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亡国之痛融入到词作中,情感真挚深沉,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悲痛和哀伤。
语言自然流畅:李煜的词作语言自然流畅,多采用白描、比喻、夸张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意境深远:李煜的词作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凄美、悲凉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伤感。
题材广泛:李煜的词作题材广泛,不仅有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还有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追求等,内容丰富多样。
李煜的词作具有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深远、题材广泛等特点,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名句欣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名句欣赏
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解释: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出处: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文及译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2)剪,一作翦。
3)离愁:指去国之愁。
4)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简评: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诗意与解释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诗意与解释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原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诗意: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鉴赏: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
是悠远的文学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宋词如从古韵中袅袅走来的婉约女子。
她明丽如花。
柔美如诗。
千年酝酿的缠蔓愁结里。
那一丝忧郁。
那一缕情思。
总让人在夜阑人静时分悠悠醒来。
伴她在寒夜如水。
冷月如霜中慢慢品味生活的真谛。
宋词就这样被人们迷恋。
广阔的社会生活。
剧烈的时代变迁。
丰富的个人情感。
都被人们委婉地留在了宋词的字里行间。
更呈现出宋代阴柔隽永。
雄浑豪迈的文学盛况。
宋词历来与唐诗比肩而立。
人们代代相传。
直到今天。
仍时时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带给心灵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姓名:徐磊作品:《宛在水中央->的美丽读法》《建筑设计表现》《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技术大全》《乙酉大吉“中华名人书画作品大展”精品集》《经济法概论》《Linux系统下C 程序开发详解》《楚辞的美丽读法:一人独洒一江愁》《儿童百科知识启蒙2--老虎和狮子谁更厉害》《只是当时已惘然:唐诗的美丽读法》《无言独上西楼》《天可汗时代:大唐帝国政界往事》《中华名人书画作品大展精品集-乙酉大吉》。
目录。
一江春水向东流碧云天。
黄叶地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伊消得人憔悴无可奈何花落去庭院深深云破月来花弄影梦后楼台高锁故国晚秋的怀古中秋绝唱醉人的赤壁寂寞沙洲冷生死两茫茫春归何处?孤馆春寒看斜阳山抹微云秦学士两情若是久长时应折柔条过千尺渔父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堪怜咏絮才一怀愁绪。
无言独上西楼几年离索只有香如故生子当
如孙仲谋看取灯火阑珊处《黍离》之悲词中长度之首问世间情是何物无名氏的风采空独倚东风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