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塘水利对城市及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杭州西湖为例
植物滨水景观研究——以西湖为例
林 , 滩上布满 了蒌蒿 , 笋也 开 始抽 芽 , 子 在水 中嬉戏 , 河 芦 鸭
而 此 时 的 河 豚 正 从 大 海 回 游 到 江 边 。描 写 的正 是 当 时 的 滨 同 姿 态 的 荷 花 , 背 景 为 耐 水 湿 的 香 樟 、 水 杉 、 地 松 。 其 垂 湿 水 景 观— — 由 桃 花 、 子 、 蒿 、 笋 共 同 构 成 的 滨 水 植 物 俨 然 一 副 中 国 山水 画 。 竹 蒌 芦
城 市 滨 水 景 观 ( it lf nw d 2a dcp ) 滨 水 湖 边 的 植 物 应 用 充 分 结 合 了历 史 文 化 但 同 时 也 继 续 发 展 着 Cywaai t e md 1 sa e 是 o n 六 “ 配 景 观 的 一 种 类 型 , 于 城 市 水 体 与 陆 地 过 渡 地 带 , 是 在 城 其 西 湖 现 有 的 文 化 。例 如 “ 桥 烟 柳 ” 苏 堤 春 晓 ” 置 了 垂 处 多
己 的 繁荣 , 因此 水 的 文 化 是 人 类 最 古 老 的 文 化 。不 管 在 任 很 成 功 的 案 例 。 我们 在 设 计 的 滨 水 植 物 景 观 的 时 候 要 满 足 看 中 国 的 山水 画 都 围 绕 着 水 、 物 而 展 开 , 轼 的 《 崇 的 游 客 都 喜 欢 在 西 湖 边 散 散 步 , 着 一 年 四 季 不 同 的 景 色 , 植 苏 惠 春 江 晓 景 》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蒌 蒿 满 地 芦 同 时 体 会 着 人 生 的趣 味 。 竹 春
处 , 其 滨 水植 物 配 置 、 对 色彩 搭 配 、 景 观 效 果 特 点 和 效 果作 出 评 价 , 结 了不 同形 态 的 水 体 在 西 湖 中 的 应 用 , 滨 水 植 物 其 总 为
西湖风景建筑与山水格局研究
目前,西湖风景区主要包括断桥、雷峰塔、三潭印月等十大景点。这些景点 内的风景建筑与山水格局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和特色,如断桥是白堤的标志性景点 之一,雷峰塔则位于夕照山南麓的夕照峰上,三潭印月则是由三个池塘和一座小 岛组成的景观。
2、西湖风景建筑与山水格局的 问题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湖风景建筑与山水格 局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景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 了巨大的压力。其次,一些景点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了景区内 的建筑与山水格局的不协调。最后,由于管理不善和维护不当,一些景点的风貌 和价值受到了影响和破坏。
西湖风景建筑与山水格局研究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引言
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其美丽的自 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西湖风 景建筑与山水格局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保护和利用西湖风景资源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3、对西湖风景建筑与山水格局 的建议
为了保护和利用西湖风景资源,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强对景 区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每个景点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其 次,应加强对景区内建筑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风貌和价值不受破坏。最后,应 加强景区内的环保工作,减少游客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古代西湖山水图的构图与美 学
古代西湖山水图的构图注重取景和布局,通过选取西湖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 观,如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映月等,来表现西湖的独特魅力。同时,构图 中的远近、虚实、疏密等元素被巧妙地运用,形成了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空间 效果。在美学上,古代西湖山水图追求的是“空灵”、“清逸”和“自然”,这 些特点使得西湖山水图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工程在景观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在景观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水利工程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还对于城市的景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利工程在景观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水利工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水利工程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水利工程还可以对城市进行排水和防洪。
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增长往往会导致城市地面的硬化,这会增加城市的内涝风险。
水利工程可以通过建设排水系统和蓄洪区,有效地减少城市的内涝现象,保护城市的安全。
此外,水利工程还可以为城市提供美丽的景观资源。
水库、湖泊和河流等水利设施不仅可以为城市增添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水利工程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水利工程在景观规划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水利工程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自然景观。
水库、湖泊和河流等水利设施可以为城市带来水的元素,创造出宁静的湖泊、宽阔的河流和壮观的水库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空间。
其次,水利工程还可以结合城市的特色和历史,打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
例如,可以将古代的水利设施与现代的城市建设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历史感和现代感的景观。
此外,水利工程还可以通过建设园林和水景等景观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态质量和居住环境。
水利工程在景观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还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生态质量和居住环境。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水利工程在景观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利工程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水利工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水利工程改变了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利工程在水利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水闸工程可以 改善水质,提 高水体自净能 力
水闸工程可以 创造优美的水 景,增加景观 的吸引力
水闸工程可以 促进旅游业的 发展,带动地 方经济
泵站工程在水利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泵站工程的选址和布局:考虑景观效果和生态环境 泵站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 泵站工程的运行和管理:注重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泵站工程的维护和更新:保证景观效果和功能的持续发挥
某地区水闸工程与水利景观规划的结合案例
水闸工程与水利景观规划 的结合方式
水闸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 案
水闸工程的建设背景和目 的
水闸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 的影响和改善
水闸工程对当地经济发展 的影响和促进
水闸工程对当地居民生活 的影响和改善
某地区泵站工程与水利景观规划的结合案例
泵站工程 的背景和 目的
泵站工程 的设计和 施工过程
水库建设对当地经 济发展的影响
水库建设与水利景 观规划的成功经验
和不足
某地区堤防工程与水利景观规划的结合案例
工程背景:该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需要建设堤防工程来保护居民和农田
工程目的:防止洪涝灾害,保护居民 和农田,同时兼顾水利景观规划
工程措施:建设堤防、疏通河道、种 植绿化、设置休闲设施等
效果评估:堤防工程有效防止了洪 涝灾害,同时提高了水利景观的观 赏价值,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 意识,提高公 众参与度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水利景观的文化价值
研究水利工程的历史 背景和文化底蕴
挖掘水利工程的文化 内涵,如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
结合当地文化特色, 提升水利景观的文化
价值
通过文化宣传和旅游 开发,提高水利景观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论文.doc
表附近空气潮湿,其对气候的造成潜在影响。
一个地区的空气、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会形成新的微循环,造成气候的改变,其最明显的表象就是气象学上温度、降水、风和雾等自然现象和一系列物态变化。
1.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大型的水利工程使土地被水体淹没,水在自然界的物态变化会吸收或放出热量。
广阔的水面产生的水蒸气蒸腾作用能够对其周边环境的气温起到一定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水的比热容很大,能够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最高气温降低,从而缩小昼夜温差。
更长远的影响则是改变年内和年际温差。
1.2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存在对降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降雨量会增加,这是由于水利工程形成的地表大面积水体造成的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所致。
其次是区域性降水分布会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使相应区域出现低温效应,从而影响周边降水分布情况。
相关的气象监测数据已经证明,水利工程所在地及附近地区的降水量会较少,距离较远的周边区域降水量增加。
同时,在背风向一侧的降水量会显著减少。
最后是对降水时间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形成的大规模水体是天然的气候调节体,以我国南方的水利工程项目为例,在夏季其周边空气温度低于距离较远的区域温度,水面温度又低于空气温度,再加上空气对流较少,空气层相对稳定,使得降雨量偏少。
冬季的情况则恰好相反,水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加剧了空气对流,造成降雨量增加。
1.3水利工程建设对湿度的影响水利工程形成的宽广水面显然会增加水体蒸发量,其上方和周围空气中的含水量增加,使空气的湿度和相对湿度远远大于正常状态下的自然界空气湿度。
这种影响的作用会随着与水利工程的距离增加而减弱。
结合相关监测数据来看,水利工程周边的空气湿度年平均量稳定在2%~3%。
1.4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温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自然界中的水体温度产生影响。
自然界中的水量从上游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减少,水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发生改变,在能量不变的情况下,更少的水量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水流和水温变化。
西湖水系历代整治与现代城市水系的建设
西湖水系历代整治与现代城市水系的建设作者:刘玲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1期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达了一个新水平,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相较经济建设要滞后。
建设生态文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一次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上重要的议程。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是我国生态文明、和谐的文化源泉,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都是一对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才是生态和谐。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是继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文明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水、林、田、湖”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治理是相契合的。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城市规划、建筑、生态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生态智慧是生态和谐一体的智慧源泉,古代生态城市的建设对现代城市的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生态智慧涵盖广泛,本文就古代生态城市中水系整治为论点,结合现代建设实践加以对比论证。
一、历史上的例证——临安(现杭州)临安在南宋时期为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
南宋建设重在经济,这也是推动城市规划制度变革的关键,也是不同于其他都城建设以政治为主导的一个最大特点。
临安城西紧邻西湖,历来就是一座风景城市。
西湖当属临安的城市名片,西湖历经晋、隋、唐、北宋整治至南宋形成“西湖十景”,名扬中外。
临安濒临钱塘江、连接大运河,水路交通方便。
西湖在古代原为钱塘江入海口的湾处,后由于海平面回落,泥沙沉淀,至此形成泥沙淤积而成的“潟湖”。
西湖成为内湖后,承担着城市的水利和生活功能,由于它的形成和泥沙淤积是分不开的,那么西湖的泥沙整治必将成为水系整治的重要一环。
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城区水环境治理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安全无保障、污染严重等种种问题,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品质,也直接制约了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分析了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所在,并相应提出相关综合治理的手段和举措。
关键词:生态文明;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1、引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步伐快速推进,经济大幅增长和城区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区水面率萎缩,传统排涝体系遭到破坏。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以“治水”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号工程”,目标是三年要解决突出问题,五年要基本解决问题,七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水环境的质变。
本文在此背景下,全面分析西湖区水环境恶化原因,研究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可行措施,从而为改善城区水环境的决策提供参考。
2、西湖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2.1 城区水患不断就西湖区而言,上泗地区上泗沿山河的排涝能力在10年一遇左右;转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不足5年一遇;南部平原沿江闸站机排装机3857千瓦,向钱塘江机排能力为77立方米/秒,设计机排能力能基本满足20年一遇排涝要求,但由于河道受阻严重,个别排涝站老化,实际防洪排涝能力仅在5年一遇左右,局部低洼地区不到5年一遇,难以满足外江高水位时的排涝需要。
2.2 水行政管理缺乏力度水行政管理体制、机构与职能不完善,未建立集供水、排水与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水务管理部门。
高效、快速的水环境污染综合执法机制还未建立,镇街与村社的属地责任不清晰,“河长制”责任落实不到位。
分区域开发建设中各建设主体各自为政,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方案设计阶段防洪技术审查或建设中涉水审批未能完全到位,致使一些新建基础设施或公建配套项目,未能完全满足防洪规划标准,建成没几年又得投入巨资开展应急性的工程措施进行补救。
西湖水环境治理研究
西湖水环境治理研究1引言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
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
杭州西湖是国际著名的城市景观湖泊。
西湖景区以其秀美的山水、璀灿的历史古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全国最佳风景旅游区。
近三十年来的西湖水环境治理,特别是2012年开始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对于西湖的保护、西湖水质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西湖水环境治理的实施,各种工程措施、管理制度的落实,群众保护西湖意识的不断增强,促使近十年来西湖水质不断提升。
2000年,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仅有50厘米,夏季西湖外湖的水体透明度仅有30厘米,而2012年西湖的水体年均透明度已提升为83厘米。
西湖水体质量的迅速提升,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
2湖泊治理的四个重要环节西湖作为一个城市湖泊,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环境负荷不断增强的不利因素下,这几十年来成功地进行了水环境综合治理,使得西湖水质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这在国内湖泊治理中是不多见的。
总结西湖治理的经验,我们认为西湖治理成功地把握湖泊治理的四个重要环节:截污、疏浚、引水、生态治理。
2.1沿湖的截污纳管截污纳管是湖泊治理的必要措施。
西湖作为一个城市湖泊,紧邻城市,沿湖的人口密度较大,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沿湖商业经济的开发,所产生的污水也随着增加,如果污水进入西湖,西湖水质将迅速恶化。
在1981年和1982年春季,西湖水曾经变黑发臭,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之后的几年中,沿湖铺设了污水管道,使得沿湖的污水管网在沿湖的道路建设中不断完善起來。
目前沿湖宾馆、饭店单位的污水都被接入污水管,沿湖已经没有污水直接进入西湖。
城镇化背景下小型陂塘的时空演变、保护与转型——以湖南衡阳雁峰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2-0085-06 收稿日期 2023-04-16摘 要 古代陂塘系统发展出多种类型,在不同的尺度下均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场地尺度下小型陂塘,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及时性,可以快速应对小尺度的旱涝问题。
然而当今快速城镇化的现象使得小型陂塘大幅度消亡,区域生态功能降低,城市应对洪涝和干旱的弹性显著减弱。
雁峰区作为衡阳城市建设的重心,该趋势尤为明显。
我们根据雁峰区城镇化的进程选取了1986年、2001年、2014年、2022年四个时间切片,通过ENVI与GIS对区域内小型陂塘及周边用地类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陂塘变化的趋势及消亡的原因,并根据城镇化侵袭过程中陂塘呈现的空间类型提出保护与再开发策略,并探讨其与现代雨洪系统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 陂塘景观 城镇化 时空演变 小微湿地 雨洪调蓄Abstract The ancient ponds system developed various types, which all played great ecological benefits under different scales, especially the small pond under the site scale, has strong flexibility and timeliness, can quickly cope with small-scale drought and flood problems. However, due to the phenomenon of rapid urbanization, small ponds have largely disappeared, regional ecological functions have been reduced, and the resilience of cities to cope with floods and droughts has been weakened significantly. Yanfeng District as Hengyang city construction center, the trend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According to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Yanfeng District, we selected four time slices, namely 1986, 2001, 2014 and 2022, and studied the changes of land types in small ponds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region through ENVI and GIS, we analyzed the trend of change and the reasons of disappearance of small pond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types of small pond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vasion, and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with modern storm-flood system.Keywords Pond landscape, Urbanizati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Microwetland, Rain and flood storage城镇化背景下小型陂塘的时空演变、保护与转型——以湖南衡阳雁峰区为例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t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Pon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A Case of Yanfeng District, Hengyang, Hu'nan Province陂塘作为一种在古代解决旱季灌溉问题的水利设施,一般可以认为是人工截蓄自然径流形成的小型水体,其营建体现出了古人的传统生态智慧[1]。
千金陂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抚州古城与中洲围景观演变研究
千金陂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抚州古城与中洲围景观演变研究千金陂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处著名的水利遗址。
千金陂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对周边城市和建筑景观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抚州古城和中洲围景观是不可忽视的。
抚州古城位于江西南部抚州市内,是我国一处历史文化名城。
它始建于唐朝,历经了明、清两代的一系列重要修缮和扩建,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建筑遗产和文化景观。
相较于其他古城,抚州古城规模较大,周围环绕着多条护城河。
经过考察研究,可明显发现抚州古城的护城河与千金陂水利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在千金陂水利工程建设之初,抚州古城的河道运河规划就开始实施,河道的宽度与深度也因丰水期而调整。
这为当时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可以明显发现,由于千金陂水利工程的存在,古城内外的流量、水质、水位等水文地理条件进行了重要的调整。
很大程度上,这些改变了当时城市的景观和人文文化底蕴。
其次,得益于千金陂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排水效应,周边众多的农村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这进而带动了该地区原有的庙宇、纪念碑和城市景观等的扩建和修葺。
抚州的城墙、门楼等,也得以更大范围地推展和建造。
另外,为了更好地修建千金陂水利工程,其间所保留的石材、青砖等建筑材料等,也应用于抚州古城的许多建筑中,非常有价值。
中洲围,是指抚州市区西南部的一处著名自然风光区。
相对于抚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景观,中洲围则更凸显自然之美、风景之胜。
对于中洲围景观的演变研究,不仅可以从大自然的角度上来探究其景观变化,更与千金陂水利工程的影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洲围围绕着一处靠近抚州市区的自然水域,自唐朝起,曾数遭规模瞬息万变、辉煌和衰落的变革。
其中,千金陂水利工程的建设则为中洲围的景观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且代表了中洲围风景改良的高峰时期。
千金陂水利工程蓄洪放水等作用不仅扩大了中洲围地区的灌溉面积,增进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让该地区的自然景观得以拓宽和完善。
杭州水利遗产作文
杭州水利遗产作文提起杭州,人们往往会想到西湖的湖光山色、灵隐寺的古刹钟声,又或是那繁华热闹的街头巷尾。
但今天,我想和您聊聊杭州那些不太为人所知却又至关重要的水利遗产。
在杭州的郊外,有一处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就是始建于唐朝的某灌溉渠道。
那时候,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靠着种植庄稼为生,可水源却成了大问题。
于是,勤劳智慧的先人们经过精心的勘察和规划,开凿了这条长长的灌溉渠道。
我第一次去探访它的时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
沿着乡间的小道一路前行,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湿湿软软的。
远远望去,只见一条宽阔的渠道蜿蜒在田野之间,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
走近了看,渠道的石壁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那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纹路,就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过去的沧桑。
渠道里的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水波轻轻荡漾着,发出细微的“哗哗”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它的故事。
我蹲下身子,用手触摸着那凉凉的水,感受着它的流淌。
水从我的指缝间滑过,那种轻柔的触感,让人心生欢喜。
沿着渠道继续往前走,能看到一座座小小的石桥横跨在上面。
这些石桥虽然不大,却十分精致。
桥栏上雕刻着一些简单的图案,有的是盛开的花朵,有的是飞翔的小鸟,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工匠们的用心。
在渠道的旁边,有一片农田。
田地里,农民伯伯们正在辛勤地劳作。
他们弯着腰,手中的锄头一起一落,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滴落,滴进脚下的土地里。
一位伯伯直起身子,用袖子擦了擦汗,笑着对我说:“小姑娘,这渠道可是咱们的宝贝啊!没有它,这庄稼可长不好。
”他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对这片土地和这水利工程的感激之情。
再往前走,有一个小小的水闸。
水闸的闸门已经有些生锈,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据说,在过去,每当洪水来临,人们就会通过这个水闸来调节水位,保护周边的农田和村庄。
我站在水闸旁,想象着当年洪水肆虐时,人们齐心协力守护家园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文化的自然Cultural_Nature
文_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林 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多义景观主持设计师地球的表面有两种类型的自然体系,一种是原始的自然, 表现在景观方面是天然的景观,包括山脉、峡谷、海洋、河流、湖泊、沼泽、森林、草原、戈壁、荒漠、冰原等,它们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这类自然是天然形成的,并基于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等自然因素而演变。
另一种自然是人类对原始的自然进行干预或改造后形成的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文化景观。
自从人类定居以来,为了生产、生活、精神、宗教和审美等需要就不断地改造自然,对自然施加影响,形成了一种在原始自然的基础上经人工梳理和改造的自然,如水库、运河、渠塘、农田、果园、园林等。
这是一种经过人工改造,需要人工维护和管理的自然,也是一种与原始的自然相互依托、互相影响、互相叠加的自然体系。
这类自然反映出人与土地的关系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记录着人类对土地的影响,具有文化的属性,是一种文化的自然。
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自然在人类干预的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一自然系统是一个对地表不断复写、不断叠加和融合的结果。
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最直接的大面积开发活动就是农耕。
拉丁文中,动词“colere”的主要意思是耕作培育,还有居住、抚育、养成等的含义,英语和法语的culture 和德语的kultur 都有耕作、 培育、作物或园艺的意思,由此派生的词汇也多与农业和耕种相关。
由此可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文化是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由农耕所形成的农业景观就是最直接的一种文化景观,经过农耕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系统就是面积最广阔的一种文化的自然。
人类在土地上定居,依赖的是农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
早在9000~10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了农业生产,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进步,农业区域不断地扩展,原始自然的环境也逐步被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所取代。
鉴湖、西湖、湘湖--钱塘江下游地区三大著名湖泊的景观演变与城市化发展启示
鉴湖、西湖、湘湖--钱塘江下游地区三大著名湖泊的景观演变与城市化发展启示郑曦【期刊名称】《中国园林》【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对历史上水利基础设施干预自然过程,改变区域景观,从而推进城市发展的规律进行了研究。
选择以钱塘江下游地区三大著名湖泊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鉴湖与绍兴、西湖与杭州、湘湖与萧山的湖泊景观演变与城市形态塑造的关系,并分析了三大湖与城市动态发展过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共同性包括:造湖为应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政府主导的大型水利工程、“山-湖-城”绝佳的景观格局;差异性包括:湖体类型和营造方式的不同、湖体尺度的利与弊、湖-城依存度的相关性。
提出了在人工干预下,整合了生态、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区域景观,能够作为城市构建的主要媒介促进地区城市化及可持续发展,为当代的风景园林实践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钱塘江下游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人工干预;湖泊景观演变;城市化。
【总页数】5页(P69-73)【作者】郑曦【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相关文献】1.景观湖泊水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以福州西湖综合整治提升水体水质为例 [J], 陈文田2.湖泊型旅游区文化景观策划与规划浅议——西湖传统文化景观解析与雪野旅游区规划实践 [J], 洪治中;3.区域景观体系作为城市化的媒介查尔斯河口城市波士顿的景观演变与城市发展[J], 郑曦;蒋雨婷4.西湖功能演变及其与钱塘江的关系 [J], 朱保土5.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式地产——浏阳西湖山庄度假酒店概念性规划 [J], 张剑飞;李晶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陂塘水利对城市及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杭州西湖为例
陂塘水利对城市及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杭州西湖为例19Urban-rural Water Environment陂塘水利对城市及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杭州西湖为例The Influence of Pond Irrigation Works on Landscape Patterns of Cities and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West Lake摘要:陂塘水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陂塘水利在防洪、蓄水、灌溉、济运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不仅有效调节了各地的水文条件,更深刻地影响了陂塘所在地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
杭州西湖是杭嘉湖地区重要的陂塘水利工程,也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的湖泊之一。
以杭州西湖为主要案例,认识陂塘水利对杭嘉湖地域景观及杭州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土地利用方法的历史、生态与美学价值,为维护中国城市及地域景观风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陂塘水利;景观格局;杭州西湖Abstract: Pond irrigation work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ancient China. The integrated function of pond irrigation works in flood control, water storage, irrigation and water transport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both the local hydrologic conditions 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s in different scales. Hangzhou West Lake is an important pond irrigation work in Hangzhou-Jiaxing-Huzhou Plain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lakes with mos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Hangzhou West Lake is taken as a main example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ond irrigation works in both urban and regional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valu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 use methods, which can be valuable reference to maintain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ties and regional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ond irrigation works; landscape pattern; Hangzhou West Lake中国兴修陂塘历史悠久。
水利工程对西湖景观的造就
水利工程对西湖景观的造就
邓俊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13(0)18
【摘要】杭州西湖的记载。
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
东人海,行八百三十里”。
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
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将近2000年的悠悠岁月里.西湖,从一个海湾的泻湖,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
成为一座设备齐全、管理完善的灌溉济运水库.到“人间天堂”、世界文化遗产地.贯穿着水利工程对景观的影响与塑造,体现着人与自然长期良性的互动。
【总页数】2页(P60,63)
【作者】邓俊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100048,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91;TV
【相关文献】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升西湖景观价值——以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申遗整治工程为例
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色校园景观的低影响开发景观途径r——以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文科楼雨水景观为例
3.植物是西湖千年不变的风景主体--《西湖园林
植物景观艺术》新书出版4.明代西湖的景观文化:明代公共工程背景下西湖园林发展5.以孤山为文化空间,探讨南宋时期西湖雅集之人事活动与西湖景观之营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
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
都铭;陈贇
【期刊名称】《园林》
【年(卷),期】2024(41)2
【摘要】圩田是古代杭州西湖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
圩田的发展在给西湖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后期从生产设施到观赏景观的转变提供了机遇。
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研究圩田背景下浙西水利景观的发展演化,全面考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历程与特点。
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传统对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影响,认为圩田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杭州“田—城—湖”关系的确立,推动宋代西湖水利设施建设,后期经过官民对西湖景观的整合,推动圩田作为审美要素在西湖风景营建中进行表达,使得西湖从非游观性的城郊水体向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共风景转变。
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圩田的治理贯穿了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整体过程;(2)基于水利功能的圩田特征及形态成为宋代西湖风景建设的景观基因;(3)围绕圩田与风景的博弈与选择,使得宋代成为杭州西湖从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关键时期。
【总页数】7页(P38-44)
【作者】都铭;陈贇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无形边界--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2.空间视阈下的传统城镇安全防卫体系营建研究——以宋代东京城防卫体系为例
3.多因素影响下景中村群体特征与规划启示——以西湖风景区为例
4.圩田景观视野下的宁波日月二湖传统风景营建研究
5.灌区的风景:国土空间开发视野下的传统风景营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湖论文——精选推荐
西湖论文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
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
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
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
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
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
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
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
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
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
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
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
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
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
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信息来源:不详信息作者:王向荣发布时间:2007-4-22“西湖西进”作为杭州市政府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重大工程引起了多方关注。
为保证“西湖西进”工程的科学性,保证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于2001年1月邀请了国内数家研究和设计机构进行“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经严格的评审后,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第一名,并被委托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本文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简明介绍。
一、西湖水面变迁西湖是由于泥沙的淤积,从钱塘江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内湖。
唐朝时湖面积约有10.8km2,比现在的5.6km2大近1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山麓。
北宋时,为治理被葑草湮塞占据的湖面,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
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几经周折,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
明弘治以后,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
清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km2。
公元1800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又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堆起了第三岛——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基本形成。
西湖自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至建国时,大部分湖面被淤泥湮埋,四周童山秃秃,荒冢累累。
50年代,国家对西湖进行了全面的清淤治理,形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水面布局。
从西湖的变迁历史中可看出,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城市建设侵占水面、西湖疏浚中挖出淤泥的堆积是西湖水面缩小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数十次的疏浚工程,西湖早已成为田荡。
二、“西湖西进”的提出西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景色成为人们向往的风景区。
但是,西湖的景观也有一些缺陷,其主要表现在水面空间以开阔为主,湖面基本上一览无余,景观层次相对单调。
另外,由于湖与山之间被大面积的陆地分隔,形成了西湖景区与山地景区的隔离,历史上山水相依的自然形态被破坏。
环湖诸景区中,北山、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热点景区,惟有面积最大的西山景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生态水利工程典范—苏东坡对杭州西湖的治理
生态水利工程典范—苏东坡对杭州西湖的治理摘要:结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大环境,本文梳理了宋代苏轼对西湖治理的始末,阐述作者了对该工程建设的思考,将其作为古代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供今人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西湖;生态;湖泊修复;宋代引言我国古代诞生了许多水利工程典范,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例,因其农业水利经济价值,为后人称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水利工程建设,更加强调生态价值。
在此,将宋代苏东坡对杭州西湖的建设作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宝贵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
其“人水和谐共生”的治理思路值得今人借鉴。
一、北宋前杭州西湖的历史发展西湖最初形成于晋太康年间,由于杭州近海,地表水以苦咸水居多,居民稀少。
至唐代,刺史李泌时期,修建工程引西湖水,作为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农业得以发展,人口逐渐增多。
至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其大范围疏浚湖泊,加高堤防,提高了西湖的容水量,使西湖发挥了重要的灌溉作用。
唐代的灌溉工程至北宋时期,逐渐荒废,在宋哲宗时期已损坏殆尽。
二、东坡治西湖1、治理背景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苏州出任浙西军区钤兼杭州太守,“至是,湖中葑田积二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矣。
运河失湖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潮,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
”针对杭州的水系情况,苏轼上任后疏浚盐桥河与茅山运河,在钱塘江南部建水闸,新开挖运河一条,该工程十月开工,次年四月竣工,解决了水系连通与河道航运问题。
同时在城内修缮了6座水库,采用胶泥制陶作为引水管道,输水蓄水,解决杭州百姓饮水问题。
2、当时西湖现状与治理必要性早在公元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西湖野草覆盖湖面约20%~30%面积。
18年后,野草覆盖面积达到50%,且淤积严重,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其作为当时杭州居民的重要淡水来源,治理工程是必须的。
苏轼在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四月上奏表章申明了理由,如不及时治理,二十多年后,湖面必将被野草封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陂塘水利对城市及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杭州西湖为例The Influence of Pond Irrigation Works on Landscape Patterns of Cities and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West Lake摘 要:陂塘水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陂塘水利在防洪、蓄水、灌溉、济运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不仅有效调节了各地的水文条件,更深刻地影响了陂塘所在地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
杭州西湖是杭嘉湖地区重要的陂塘水利工程,也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的湖泊之一。
以杭州西湖为主要案例,认识陂塘水利对杭嘉湖地域景观及杭州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土地利用方法的历史、生态与美学价值,为维护中国城市及地域景观风貌提供一定参考。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陂塘水利;景观格局;杭州西湖Abstract: Pond irrigation work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ancient China. The integrated function of pond irrigation works in flood control, water storage, irrigation and water transport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both the local hydrologic conditions 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s in different scales. Hangzhou West Lake is an important pond irrigation work in Hangzhou-Jiaxing-Huzhou Plain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lakes with mos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Hangzhou West Lake is taken as a main example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ond irrigation works in both urban and regional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valu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 use methods, which can be valuable reference to maintain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ties and regional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ond irrigation works; landscape pattern; Hangzhou West Lake中国兴修陂塘历史悠久。
传说共工“壅防百川”,夏禹之父“鲧障洪水”,皆是采用修筑堤埂抵挡洪流的方法,然“绩用弗成”。
夏禹发展前人经验,结合水势疏导与蓄水滞洪,“随山浚川”“陂障九泽”,完成了“平水土”“定九州”的功绩,深刻影响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进程。
春秋中期,楚国建造大型陂塘芍陂,使得“良田万顷余”。
东汉时期,陂塘水利向长江以南推进。
唐宋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推动了南方陂塘水利的发展。
及至元代,“官陂官塘,处处有之”[1]。
2 古代重要陂塘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陂塘水利以调节径流为主要目标,基本构造张雪葳王向荣*Zhang Xuewei Wang Xiangrong包括堤坝、陂湖、闸涵、溢流渠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为进一步认识陂塘水利的实用价值,本文将陂塘工程分3类予以讨论,分别是:作为区域水利枢纽的大型陂塘工程、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中型陂塘工程、与城市建设过程相结合的小型陂塘工程。
作为区域水利枢纽的大型陂塘工程一般凭借大尺度的地形地势修筑而成,着力于改造区域水文环境,在山地滞洪、沿海拦潮蓄淡方面有巨大作用。
其蓄水量可灌田数千余顷,并能兼顾地区航运用水。
大型陂塘能够促进地区开发、经济发展乃至市镇体系的形成,如淮南芍陂、绍兴鉴湖和汝南鸿隙陂等。
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中型陂塘工程能够影响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6-0019-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7-07-04修回日期:2017-12-07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中长期项目“城乡生态网络构建”(编号2015ZCQ-YL-02)、北京市共建项目“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共同资助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
数千年来,人们依据自然环境建造了各种农田水利工程,它们在推动古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的国土景观。
陂塘水利是古人通过筑堤拦蓄水流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它不仅能满足防洪、灌溉需求,还可以作为城市用水、区域交通的水源地,保证区域经济和市镇体系的发展。
延续至今的陂塘工程大多是当地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陂塘水利概述陂,通常指利用低洼地形,就近潴蓄径流的贮水工程。
塘,通常指筑坝形成的塘坝或塘河,有阻滞、导水的功能。
陂塘水利能够顺应自然地势,起到蓄水灌溉与潴水济运的作用。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wxr@一个或多个城市的水文环境,中型陂塘工程所形成的湖体与城市的关系更为紧密。
其蓄水量可灌田数百顷,对水运有重要作用,如余杭南湖、杭州西湖、慈溪慈湖、宁波东钱湖等。
若中型陂塘彼此连通,还可发挥联动功能,如扬州五塘、南阳六门-钳卢陂灌区等。
与城市建设过程相结合的小型陂塘工程一般汇水距离较短,蓄水量有限。
位于山麓平原的小型陂塘,多数与取土筑城、挖池浚壕相关。
随着城市扩张,这些小型陂塘很有可能逐步纳入城中,如福州西湖、许昌西湖、温州西湖、潮州西湖等。
2.1 远古聚落中的陂塘工程——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塘坝系统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塘坝系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上古时期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水利围垦灌溉工程遗址之一[2]。
地理研究表明,当时的良渚地区地势比今日低3m左右,沼泽遍布、洪涝频繁。
良渚塘坝修筑于良渚古城北面和西面,主要包括上坝、下坝和城墙堤塘三部分。
上坝坝体依托西北部山体,最高点海拔约50m,主要起滞洪、蓄水作用。
下坝位于山麓平原,包括孤丘连坝和塘山坝。
孤丘连坝总长约5km(人工坝体长度不超过1/5),坝顶海拔10m左右,连坝北侧地势低洼,是理想的蓄水与垦殖之地;塘山坝由人工筑成,海拔12~15m,坝体以北至山麓内,海拔约10~15m,能够进一步滞洪、蓄淡、取水灌溉。
此外,良渚古城有着完整的城墙、环城河、城内河道、水城门等水系和设施,充分显示了水利在远古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图1)。
2.2 作为区域水利枢纽的大型陂塘工程——寿县芍陂、绍兴鉴湖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以南。
芍陂创建于春秋中期的楚国,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
芍陂水源有三:西侧淠水是主要水源;中间龙穴山水,源流较短,水量较小;东侧肥水对芍陂水量起调节作用。
芍陂原地形为淠水、肥水之间的山谷洼地,洼地东部有高岗隔绝肥水。
芍陂沿洼地西、北侧修筑弧形长堤,与高岗相接,蓄水为塘,并通过芍陂渎与肥水相通。
“陂周回224里,灌田万余顷”[3],极大地促进了楚国的发展。
后因泥沙淤积、淠水湮塞、肥水失故道、龙穴山水上游多筑堤堰等原因,湖面逐渐缩小,但总体上管理有方:“存二十八门。
滚水坝一、水闸二,有义民、有塘长、有门头、有闸夫,启闭以时”[3],对区域滞洪、灌溉、供水、济运起到了重要作用(图2)。
现陂周12.5km[1],已纳入淠史杭综合利用系统[4],一直运行至今。
古鉴湖位于今绍兴市南。
古鉴湖所在的山会平原,受“山-原-海”地理环境的影响,雨季洪涝频发、旱季用水短缺,土地盐渍化。
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于山麓北界筑塘蓄水,湖周179km[1]。
中有横堤,东湖水位略高于西湖0.5~1m[6],东西二湖合称鉴湖(图3)。
鉴湖能够有效滞蓄稽北山溪,初步解除地区洪潦威胁,“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
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7]“比畔接疆,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岁”[8]。
鉴湖上还建有诸多的湖堤、闸涵,“或以通船舰,或以灌田亩,常杂而施之”[9]。
宋代,鉴湖不断受到围垦,再加上自然淤积、水文变化、复湖政策贯彻不到位等各种原因,鉴湖逐渐湮灭,绍兴地区水旱灾害骤然增加。
直到元、明两代又兴建了一些水利设施,水旱灾害才有所缓解。
图1 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塘坝系统示意图(改绘自参考文献[2])图2 芍陂工程示意图[5]122.3 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中型陂塘工程——丹阳练湖、余杭南湖丹阳练湖位于今镇江地区,创建于西晋末年,周回20km,灌田数百顷。
“是湖自西北高丽山发源凡四,合流而东……再折而南始潴为湖”[10]。
练湖利用丹阳县北洼地,四周筑堤蓄水而成。
唐中后期形成两级湖的形式,“北为上练湖,南为下练湖。
上高而下低,中界有长堤一道”[10],以节省湖底工程、保持水量、便于控制蓄泄。
练湖还通过闸涵设施与城内外运河联合运作:“堤之西南有涵洞十二,泄水以灌民田。
堤之南有闸四,泄水以济运河”[10],湖闸与城闸相为表里,“以纳江潮”[10](图4)。
由于自然淤积、管理松弛、人地矛盾激化、运河运输职能被海运、铁路运输取代等原因,练湖至清末时已基本湮废[1]。
余杭南湖位于今浙江余杭地区,创建于东汉。
余杭“西南北三面重山叠嶂……东若宣泄不舒,必致漫溢为患……余杭之人,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郭”[11],在县治南修筑上下南湖。
南湖利用高阜地势修筑弧形长堤,形成蓄水陂湖。
因地势西高东西,以鳝鱼港为界,筑南北隔堤,将湖体分为上下二湖,“南上湖周回32里,南下湖周回34里”[12]。
明代嘉靖年间,上湖占垦为田。
万历年间疏浚下湖,并于“湖心筑十字堤,分为四井,分杀南苕之暴涨”[11]。
南湖通过进水口(龙舌嘴、沙溪、石门涵)、溢洪道(五亩塍)、涵闸(汤公瀽,原名西涵)的相互配合,“蓄泄之法已极得宜”[11](图5)。
如今,南湖与上游的青山水库联合运作,在防洪抗旱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1]。
2.4与城市建设过程相结合的小型陂塘工程——福州西湖、南昌东湖福州三面环山,前临闽江,“涝则溪涧淫溢,加以海潮逆上,田庐有巨浸之忧;旱则一望焦土,求勺水不可得”[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