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下册说课稿

合集下载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

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三、目标分析: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四、教法选择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轴的定义、特点以及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数轴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将数的大小关系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使得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简单化。

通过学习数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并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对实数的大小比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数轴的认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对于数轴上的加减运算、乘除运算等基本运算规则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数轴的定义,掌握数轴上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轴的定义,数轴上的基本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数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决带有绝对值、相反数等复杂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数轴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从而引出数轴的概念。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数轴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数轴上的基本运算规则。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数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决带有绝对值、相反数等复杂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合作探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轴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章节的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部分。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后续学习代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学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数运算能力,但对于负数和分数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和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他们的运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如温度的变化)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应用。

2. 新知讲解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

在讲解过程中,会穿插一些例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则。

3. 练习巩固然后,我会安排一定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提升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说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数轴是实数的一种几何表示,它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既直观又便于理解。

数轴不仅可以表示正数和负数,还可以表示零和正负数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大小、距离等。

它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部分学生可能对数轴的概念和应用还不够理解,尤其是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数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数轴的概念,掌握数轴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在数轴上表示各种实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数轴上点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数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数轴上点与实数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数轴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引出数轴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数轴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

2.讲解数轴:讲解数轴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不同的实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1《正数与负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接着,通过数轴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正数和负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数轴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同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和数轴的引入,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通过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正数和负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数轴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并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绝对值的概念及其性质。

绝对值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具有鲜明的几何特征。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绝对值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绝对值的性质,从而使学生掌握绝对值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轴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绝对值的理解还较为模糊,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具体例子和几何直观来加深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学习方式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并能运用绝对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绝对值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数轴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绝对值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绝对值的概念:结合数轴,讲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绝对值的概念。

3.探究绝对值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绝对值的性质,并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4.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绝对值的知识进行解决,巩固所学内容。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说课稿(全册A3打印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说课稿(全册A3打印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说课稿(全册A3打印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书共分为6章,分别是:平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整式的加减。

本册书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缺乏一定的经验,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整式的加减等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整式的加减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绝对值》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第四个小节的内容。

绝对值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表示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这个概念在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实数的概念,还与代数、几何等多个数学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后续的学习中,绝对值的概念会不断出现,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数基础,对于数轴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理解。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定义,掌握绝对值的性质,能够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绝对值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以实例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绝对值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体验绝对值的概念。

3.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性质,能够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包括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以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相反数和绝对值之后进一步深化对有理数运算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如整数、分数、相反数和绝对值等,也对算术运算的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

然而,对于减法,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直观的理解,如“减去一个数”在他们脑海中可能还停留在数轴上的移动,而减去一个有理数实际上是在数轴上向左移动这个数的绝对值。

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逐渐理解和接受减法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减法的法则,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的概念和法则,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有理数减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册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计算3 - 2,引导学生思考减法的本质是什么。

2.讲解与演示:讲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概念,并通过数轴演示来说明。

3.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例子,如5 - 3、7 - (-2)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有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温度变化等。

5.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有理数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五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五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五篇1.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

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

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教材分析与处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学生分析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有理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有理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有理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整数的基础上,引入负数和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有理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自然数和整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负数和分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性质,能够运用有理数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负数的概念和性质,有理数的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导学生认识负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

3.巩固新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识。

4.拓展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有理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希望大家喜欢!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通用)篇1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复习课,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复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理数作为中学阶段的入门章节,非常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

一方面,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

另一方面,有理数的学习为学习实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代数式四则运算工具性内容。

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

因此有理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对_有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有理数的知识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确定为: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

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0分钟的初中数学说课稿8篇

10分钟的初中数学说课稿8篇

10分钟的初中数学说课稿8篇10分钟的初中数学说课稿8篇说课稿需要注重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归纳和总结,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案,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反馈。

需要注重授课措辞和形式的规范,语言准确、清晰流畅,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表达能力。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10分钟的初中数学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10分钟的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篇1)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学习·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三、说教法学法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法、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具体过程设计如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习,让学生做·教师巡视·学生完成习,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安排这样的练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全班两个组,比赛看哪一组算的快,当a=101,b=99时,第一组求a2—b2的值,第二组求(a+b)(a—b)·教师巡视,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第三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习·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第四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五、说板书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10分钟的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篇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

人教版(2023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2023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2023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为人教版(2023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是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学生的一本数学教材。

全册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时,涵盖了各个数学知识点和技能。

二、教材特点1. 渗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2. 突出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教材以建立数学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为主线,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将数学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4. 手把手教学和启发性教学相结合:教材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步骤和实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材,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

2. 培养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学基本概念: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数学运算:包括四则运算、数的比较、数的性质等基本运算和性质的掌握。

3. 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性质的掌握。

4. 等式与方程:包括等式与方程的理解与运用。

5. 数据统计: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的研究。

五、教学方法针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教材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2. 练法:通过大量的练题和题目的解答,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3. 实践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评价手段,包括课堂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

数学说课稿初中优秀4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优秀4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优秀4篇篇一: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一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立方根第一课时。

对于新教材,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

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可以看成是以后学习代数内容的起始章,是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的基础,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而无理数的概念正是由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引入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平方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无理数,为后面学习实数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个性活泼,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数学问题已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但班上的这些学生结构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三)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②掌握立方根的性质;③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④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⑤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⑥通过学习立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解题的能力。

⑦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⑧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教材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二、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

初中数学说课稿和教案

初中数学说课稿和教案

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平方根》。

首先,我要从教材分析开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平方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我要介绍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能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然后,我要介绍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教学方法。

我将会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平方根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平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学习。

最后,我要说一下课后反思。

课后,我会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看看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8篇说课稿是教师将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细节进行表达和解释的一种教学文稿,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逐一分析和说明,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理性反思和教学经验的分享。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希望你喜欢。

初中数学人教版说课稿范文篇1写说课稿一定要有正确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说教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

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同学们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引导同学们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二同学们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

但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下册说课稿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说课稿目录第一章有理数 (3)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3)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7)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1)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17)1.2.2 数轴说课稿(一) (22)1.2.2 数轴说课稿(二) (27)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31)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36)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42)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49)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54)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58)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61)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64)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72)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79)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83)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86)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89)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91)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95)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97)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02)2.1 整式说课稿一 (102)2.1 整式说课稿二 (105)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109)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114)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16)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16)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0)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25)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31)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36)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38)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40)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 (143)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145)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50)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54)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63)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63)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67)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70)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76)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79)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181)4.3.1 角说课稿(一) (184)4.3.1 角说课稿(二) (189)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194)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197)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 (202)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213)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216)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1.1 正数与负数(板书)。

我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1、说教材: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正、负数的概念;难点确定为负数的概念。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实际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4、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采用了引导启发法和讲解传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这是因为初一的学生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与学生自己归纳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

5、说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5)布置作业(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那么都记作3℃,这样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

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忚。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

于是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这些例子。

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我将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

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

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同时指出,0不仅仅是表示“没有”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教师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美好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

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

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同时这种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4)而在总结反思,发展情意的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

(5)布置作业最后,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并将作业进行分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各位老师,以上说课只是我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准备时间充分的话,我会在教学过程这一模块进行更多细节的探讨,让本节课的内容讲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好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初中七年级〘数学〙的第1章第1节人民教育出版社〘正数与负数〙是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我将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数0表示着怎样的意义及能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因为授课的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数学有了一定的概念,但因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类:①认知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②能力目标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③情感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新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②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教学对象分析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学生特点:学生刚刚升初中,基础不一,为了能让学生都吸收本节课的知识,我采取了以下教法与学法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我采用了讲授法与发现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及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1)引入课题(2)新课讲解(3)课堂练习(4)知识小结(5)布置作业下面进行详细阐述:1)引入课题(3min)创设情境,兴趣导入首先展示一张标有气温的地图,同时说“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气预报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就接着说,“那你们看看这张地图上的数字,它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其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提出:“那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义吗?”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入本节课所要讲解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