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_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雨巷1导学案

雨巷1导学案
整理导学案
户县第四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 雨巷 》导学案 1 日期:2015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主备人:王新文 备课组长:孟艳 【学习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背诵本诗。
2、分析诗歌中心意象,体会诗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笔记、反思
1)预习内容 (1) 《雨巷》最初发表在 1928 年《 》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 说《雨 巷》 “替 新诗 的音节 开了 一个 新纪 元” , 戴望 舒也 因此 诗获得 “ ”的称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2)字音 彳亍( ) 寂寥( ) 颓圮( ) 彷徨( ) 惆 怅( ) (3)词语释义 彷徨: 太息: 彳亍: 颓圮: (4)背诵《雨巷》全诗 2、背景知识 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 年 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 年参加共青 团。1928 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 诗歌。1941 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逮捕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 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 年春北上至解 放区。1950 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 《望舒草》 《望舒诗稿》和《灾 难的岁月》 。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 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 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 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 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 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 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 定的普遍性的。 自学方案、方法指导 1)诵读,整体感知。 ,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品味诗歌意象。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主备赵德霞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1、朗读感悟法2、讨论法、点拨法学习重难点:1、感受音韵美,,把握诗歌意象美。

2、领会作品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储备读课文,把你不认识,不明意义的字、词语,通过查找工具书把它们整理积累出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如《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

三、这首诗和前面的《沁园春长沙》不同,是现代诗歌,请同学们查资料,初略的了解其特点。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现代诗派简介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19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03 《雨巷》导学案

03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同教学重点【学习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的记忆》。

戴望舒曾在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从中汲取了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以及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

《雨巷》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诗中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也是些革命青年中的一个,他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因此,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3、修辞------反复( 1 )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 2 )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 3 )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领会其实质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雨巷》教案八篇

《雨巷》教案八篇

《雨巷》教案八篇《雨巷》教案八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导入】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戴望舒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2.个性化朗读(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追求)飘过我身旁到了篱墙(照应)走尽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继续追求)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

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学生答问]:“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雨巷》导学案1导学案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工具,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入探究一个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以《雨巷》为例,将介绍一个完整的《雨巷》导学案。

1. 感受雨巷的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雨巷》的世界,我们可以先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来感受雨巷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一下雨巷的样子,用形容词或诗句来描述它的氛围。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雨巷》的主题。

2. 理解《雨巷》的主题在讨论《雨巷》的主题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雨巷》是一首描写什么情感的诗歌?”“作者在《雨巷》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和思想?”等等。

通过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讨论,让他们理解《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技巧学生还应该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比如韵脚、节奏、修辞手法等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可以提高他们对《雨巷》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加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探讨诗歌的背景《雨巷》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柳永之手,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雨巷》时,我们应该将这首诗歌放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下来看待。

就这首诗歌的产生、作者、风格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懂得诗歌也是依附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5. 拓展阅读学习《雨巷》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选择一些与《雨巷》相关的作品,比如“越女剑”、“春江花月夜”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雨巷》导学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雨巷》这首诗歌,包括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雨巷晨读在线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赏析】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渴望和他想见,眺望远处,发现玉梯横断,被阻隔而无法相会。

眼前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

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

就像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含蓄委婉的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

原名戴梦鸥。

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背景介绍:《雨巷》创作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革命高潮中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出现新的希望,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预习检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巷:雨巷.()巷.道()悄:悄.悄()悄.然()结:结.实()结.构()欣赏诗歌一、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并思考一下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二、鉴赏形象: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诗歌中的意象总结意象的意蕴: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般的姑娘: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语言等方面。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雨巷”“丁香姑娘”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绘画美。

2、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

(2)探究诗歌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 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2、写作背景《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意象分析(1)“雨巷”: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巷?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她象征着什么?(3)“我”:“我”在诗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艺术特色(1)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的押韵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音乐美。

(2)语言特色: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

(3)象征手法:诗歌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雨巷”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否存在多种解读?2、交流分享:诗人的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六、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将《雨巷》与其他现代派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2、诗歌创作:模仿《雨巷》的艺术特色,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雨巷》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通用6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通用6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案中自学导引部分,整体感知诗歌 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品”——分析意象,赏析语言;“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作用 (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低沉,迷濛,凄美的氛围)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本诗的意境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暗淡朦胧凄迷的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3、品味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或短语的好处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d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e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例句分析a:反复辞格的使用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强调雨巷的幽深和深邃,和哀怨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形式上使语调舒缓) 4、诗歌中的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来赏析 (这是一位清新淡雅,楚楚动人,轻盈空灵,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 5、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姑娘? (结合丁香花的特点和本诗的感情基调分析;结合本诗的意境来分析;结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来分析;深化到本诗的主旨) 四、拓展提高: 任选《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小节改写为散文,要求符合本诗的意境,字数100字左右 (要求:语言优美,意象全面,意境吻合,符合感情基调) 五、小结: 在这梦一般的叹息中,在那幽幽的眼神里,我们欣赏完了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再次聆听专家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试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来体味两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一苇之航):①品读《诗经蒹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背诵《再别康桥》第一节和第七节,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将下面的一段散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要求符合情境,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往何处?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雨巷学案教师版

雨巷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了解戴望舒诗歌的创作风格3、从诗歌三美的角度理解诗歌4、把握诗歌的意象二、过程与方法1、朗诵2、由意象感受意境3、分析综合法三、情感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诗歌朗诵的兴趣,并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知识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使他获得了“”的称号。

2、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展开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

革命青年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3、闻一多倡导“三美”理论,主张现代诗歌创作要有、、。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使他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2、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展开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革命青年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闻一多倡导“三美”理论,主张现代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二、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2、根据拼音写汉字人心huángjuáng(惶惶)liáo(寥)若晨星彷huáng(徨)纰miù(缪)辉huáng(煌)未雨绸móu(缪)冠冕堂huáng(皇)(谬)miù论(惆)chóu怅纺chóu(绸)(稠)chóu密3、解释词语(1)彳亍:慢步走,要走不走的样子。

高中语文教案-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案-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
重庆市大足一中 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刘朋飞 审定人:张庆 - 1 -
《雨巷》之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
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读与鉴赏体味诗歌所具有的音韵美及画面美;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二、课前预习案
1、初读
读准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字音字形辨识:
彷徨( ) 寂寥( ) 惆怅( )
颓圮( ) 彳亍( )
2、诗歌助读 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怎样理解赏析这些意象? 第一步:找出主要意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跟意象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步:分组讨论这些词的特征:
第四步: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和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3、个性解读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为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一、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所有表达技巧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学习重点】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所用表达技巧【学习难点】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知识清单】1、辨识加点字音,关注画线字形:彷徨..(páng huáng)寂寥.(liáo )惆怅..(chóu chànɡ)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凄清2、词语释义:①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②哀怨:悲伤怨恨③静默:寂静,不出声;肃立不作声④凄婉:形容声音凄切婉转二、教材探究:1、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在文学上受到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9年,其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成为他的成名作,诗人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其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又因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所以诗歌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积极。

(2)了解背景《雨巷》产生于1927年夏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巅峰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出现。

《雨巷》就是他们这种心境的反映。

(3)信息链接A、丁香花,开在仲春,色白或紫,外形单薄细弱,易凋谢,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他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成为写愁的传统意象,是美丽、孤高、忧愁的象征。

B、丁香是愁品唐代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之父)用它来表现愁情。

《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探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1、字词识记雨巷()巷()道撑()着彷()徨()寂寥()彳()亍()惆()怅()凄婉()颓()圮()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注意感情基调)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徜徉《雨巷》,品味精读一.鉴赏形象: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2.《诗两首》之《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点难点】1.诗中思想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知识】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杭县人。

1923年秋入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商隐,后者如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导学案4

《雨巷》导学案4

《雨巷》导学案4
二、《诗两首》导学案
孙艳红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1/ 1。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磅礴大气,什么是洒脱悠扬。

今天我们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板书:雨巷)。

我相信,它一定会把大家带进另一番情境。

也许有人不信,那好吧,让我们走进“雨巷”来倾听一下那优美的旋律吧。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简历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富顺一中校本教材语文必修一《雨巷》导学案【课程标准】《雨巷》戴望舒因本诗获得了“雨巷诗人”称号。

全诗以“雨巷”和“丁香”这两个主要意象为基础,以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形象,营造了飘渺虚幻、哀婉朦胧的意境。

诗人通过“我”在“雨巷”中对梦一般的“姑娘”的期盼、接近、远去、留恋、期盼,寄寓对世界、人生朦胧的伤感、如梦的期待、寂寥的心境和虚无的苦涩。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意蕴深远,情感复杂,可作多元解读。

【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现代诗派及象征主义;2、品味“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等意象,概括全诗的意境;3、品析“我”、“姑娘”这两个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4、能结合背景分析诗歌的情感主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运用多媒体、探究法,以朗诵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

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一)知识清单1.现代诗派简介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诗人。

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本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教学中要加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

预习案一、教材辅读五、走近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戴朝安,笔名有艾昂甫、江思、望舒等;生于1905年,1950年在北京病逝;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歌;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他的望舒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多情潇洒。

戴望舒生于3月5日,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作者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

又称丁香、洋丁香。

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

因为它的高洁、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故称之为“丁香结”。

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句。

六、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3、文体知识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4、整体感知(1)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并加以尝试。

点拨:情感应该是缠绵、幽怨的,语气应是低沉、舒缓的。

(2)理解文意,理顺文脉,列出结构。

第一部分(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第二部分(2-6):“我”遇见丁香姑娘。

第三部分(7):“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凄婉()颓圮()2、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彳亍()太息()惆怅()颓圮()迷茫()七、给全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预习自测参考答案:1、pánghuang jìliáo chìchùchóuchàng qīwǎn tuípǐ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太息:叹息。

惆怅:伤感,失意。

颓圮:坍塌,破败。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迷离恍惚。

3、略。

探究案------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文本解读1、赏析第一节①“我”有什么特点?(孤独,彷徨,寂寞。

)②“悠长”“寂寥”有何象征意义?(象征了当时黑暗现实的沉闷。

)2、赏析第二节①姑娘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外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

内心:忧愁、哀怨、彷徨。

)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比喻姑娘?(略)3、第三节对刻画姑娘的形象有何作用?(这一节进一步刻画了丁香姑娘的形象,即“我”期待的姑娘同“我”一样彷徨又迷茫。

)4、第四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上的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曲一样,听起来和谐悦耳,加重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5、第四节到第六节写姑娘“走近”“飘过”“远了”“消散”,有何含义?(上述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情景,象征理想的缥缈、空虚、破灭。

)6、首尾两节字面基本相同,只是把“逢着”改为“飘过”,为什么?(诗人只轻巧地把“逢着”改为“飘过”使得诗歌在基本的重复之外又有变化,让人联想全诗,前面是时间的开端,后面是时间的结束,更加感到诗人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探究点二:意象与意境1、请找出诗中两个绝美的意象,并谈谈你的理解。

(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妙曼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花是我国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开在仲春时节,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外形单薄细弱。

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用它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本诗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朦胧恍惚迷离的意境。

分析略。

)探究点三:表现手法1、本诗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有何作用?(本诗多次运用重叠和反复,诗句的重叠和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而且每节第三行、第六行押韵,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2、诗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性?(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

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点,从而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在本诗中,“丁香”象征美丽、高洁与忧愁,阴暗潮湿的“雨巷”象征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黑暗现实,“丁香姑娘”其实象征着诗人美好而渺茫的人生理想。

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及意蕴。

)训练案一、基础训练题1、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冷寞踟蹰踯躅蹒跚B、凄婉愁怅颓圮坍塌C、寂寥彳亍悠长唉怨D、彷徨迷茫篱墙静默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是()①像梦中/飘过②一支/丁香的③我身旁/飘过这/女郎④她/静默地/远了,/远了⑤到了/颓圮的/篱墙⑥走尽这/雨巷A、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②⑥D①②⑤3、下列对《雨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向()A、“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用它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B、“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不可求的理想。

D、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二为一,构成一个凄美的意象。

4、填空:《雨巷》创设了一种意境,塑造了一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手法抒发了作者。

参考答案:1、D。

冷漠,惆怅,哀怨。

2、B。

③我身旁/飘过/这/女郎,⑥走尽/这/雨巷。

3、B。

“雨巷”象征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黑暗现实。

4、朦胧(梦一般凄婉迷茫)孤独伤感(迷茫感伤又有期待)象征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提升题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1)(2)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1)下面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参考答案:1、D。

没有悲观意味。

2、(1)A(不是“心甘情愿”)(2)C(同情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