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背景资料
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 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疑似出血热病例。
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
发生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背景资料
2009 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病例 血样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属 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型病毒,并命 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初步确认该 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因子。
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 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 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措施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 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 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 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 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个人防护措施 —防蜱
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 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 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 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 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驱避剂进行防 护。
背景资料
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 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疑似出血热病例。
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
发生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背景资料
2009 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病例 血样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属 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型病毒,并命 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初步确认该 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因子。
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 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 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措施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 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 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 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 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个人防护措施 —防蜱
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 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 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 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 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驱避剂进行防 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ppt课件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在这些省份的 丘陵、山地、林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 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能确定。部分 病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不十分明确,可能为7至14天。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 出血倾向明显者预后较差。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减少,1-3×109/L.嗜中性粒细 胞减少,淋巴细胞多正常。血小板降低30-60×109/L。
2 、尿常规:多数病例有蛋白尿。少数病例有镜下血尿 或肉眼血尿。
3、生化检查:LDH、CK、AST、ALT升高,尤以 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 BUN升高。 4、病原学检查: (1)、血清可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 (2)、血清可分离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5、血清学检查
(1)、 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性;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有病区生活或
旅游史或发病前两周内有蜱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二)、疑似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
2、有发热和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表现;
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病毒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以及急性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检测,确定引起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症为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
热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能确定。部分 病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不十分明确,可能为7至14天。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 出血倾向明显者预后较差。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减少,1-3×109/L.嗜中性粒细 胞减少,淋巴细胞多正常。血小板降低30-60×109/L。
2 、尿常规:多数病例有蛋白尿。少数病例有镜下血尿 或肉眼血尿。
3、生化检查:LDH、CK、AST、ALT升高,尤以 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 BUN升高。 4、病原学检查: (1)、血清可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 (2)、血清可分离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5、血清学检查
(1)、 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性;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有病区生活或
旅游史或发病前两周内有蜱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二)、疑似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
2、有发热和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表现;
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病毒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以及急性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检测,确定引起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症为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
热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分享PPT概要
4
生化:谷丙转氨酶181.9U/L,谷草转氨酶344U/L,白蛋白37.9g/L,总胆红素10.1umol/L,肌酐61umol/L,尿素4.2umol/L,钾 4.05mmol/L,钠142mmol/L,氯100.4mmol/L,钙2.06mmol/L,肌酸激酶288U/L,CK-MB33.9U/L,淀粉酶122U/L,乳酸脱氢酶747U/L,羟丁酸脱氢酶455U/L,脂肪酶78.9U/L。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分享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郭宗兵 2017-08-18
病例介绍
患者袁某,女,56岁,退休工人,济宁市泗水县人 主诉:反复发热5天。于2017-06-02入院。 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2℃,伴畏寒、全身肌肉酸痛,无寒战、头痛、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社区门诊就诊,诊断不详,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对症治疗3天,疗效欠佳。1天前就诊于本院感染门诊,完善血常规、尿常规、呼吸道病毒系列、EB病毒抗体等辅助检查,诊断“感染性发热”,给予奥司他韦胶囊(75mg bid)、热毒平颗粒(1袋 tid),疗效欠佳。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稀水样便,体温38.5℃。入院当天早晨体温39.0℃。
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卫生部门从蜱虫中毒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或将被认定为一种新型病毒。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且可以治疗,病死率很低。目前未发现人传染人的病例。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抗体总阳性率为40.24%,其中羊、牛、鸡、犬、猪的阳性率分别为62.78%、 52.97%、45.56%、8.73%、1.45%。 • 传播途径:
• 媒介传播,蜱虫叮咬 • 接触传播,据报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被污染的衣物可能是造成人传人的重要
原因 • 室内气溶胶传播不能排除 • 其他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 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劳动者及赴该类地区旅游、户外活 动者感染风险较高。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蜱叮咬史和野外活动史。
精选ppt
8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天,平均9天
发热期:
热程长,持续6-16天,平均10天左右。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 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 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化验指标逐渐正常。
精选ppt
9
分型
具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中的必备条件
• 普通型(轻型): • 年龄<60岁 • 无基础疾病 • 无精神萎靡 • 消化道症状轻 • 无出血症状 • PLT>30×109/L,WBC>2.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 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
精选ppt
3
病原学
• 2011年3月16日中国CDC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关于SFTSV的论文,证 实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
• 病原体: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
病毒属(Phlebovirus)
•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 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 媒介传播,蜱虫叮咬 • 接触传播,据报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被污染的衣物可能是造成人传人的重要
原因 • 室内气溶胶传播不能排除 • 其他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 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劳动者及赴该类地区旅游、户外活 动者感染风险较高。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蜱叮咬史和野外活动史。
精选ppt
8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天,平均9天
发热期:
热程长,持续6-16天,平均10天左右。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 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 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化验指标逐渐正常。
精选ppt
9
分型
具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中的必备条件
• 普通型(轻型): • 年龄<60岁 • 无基础疾病 • 无精神萎靡 • 消化道症状轻 • 无出血症状 • PLT>30×109/L,WBC>2.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 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
精选ppt
3
病原学
• 2011年3月16日中国CDC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关于SFTSV的论文,证 实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
• 病原体: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
病毒属(Phlebovirus)
•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 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ppt课件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 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 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1975年正式命名, 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 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 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胚胎期传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可见:
表情淡漠, 相对缓脉, 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及皮疹。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可有
间质性肺炎、 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 形体科、无形体属。 无形体科是一类主要感染白细胞的专性 细胞内寄生革兰阴性小球杆菌,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原学
其中对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无形体属 (Anaplasma)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人粒细胞
无形体病;
埃立克体属(Ehrlichia)的查菲埃立克体(E. chaffeensis),引起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HME); 埃文氏埃立克体(E.ewingii),引起埃文氏埃立克 体感染; 新立克次体属(Neorickettsia)的腺热新立克次体 (N. sennetsu),引起腺热新立克次体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ppt45张)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 案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 ,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 、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 、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 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 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 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 预后较差。
)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 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
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 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
病相鉴别。
•
出院标准
实验室检测
•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 验室检测方案》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 ,并进行实验室检测。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 抗体滴度对比检测。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 当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 工作。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 ,应当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检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 构反馈检测结果。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 毒(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 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 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 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 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 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 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 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 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 ,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 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 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 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 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 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 成锅柄状结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了解 病情和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等,有助于了解多脏器功能 损害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0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感染,采用抗病 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 轻病情。
病例分享与讨论
分享典型病例,分析诊疗过程,总结经验 教训。
问题与答疑
针对培训内容提问, 解答学员疑惑。
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 问,分享实践经验。
针对病例分享提问, 深入探讨诊疗思路。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评估培训 效果。
收集学员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 提供参考。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培训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
0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 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38岁,因发热、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 机构和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的敏感 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病例和疫情。
疫情分析研判
对上报的疫情数据进行及时分析研判, 评估疫情态势和风险,为防控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预警与响应
根据疫情分析研判结果,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 施。
鉴别诊断
与其发热性疾病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流行病学
• 2011-2014年,我国23个省报告SFTS共5352例,确诊2750例,主要集中在河南
(41.2%)、山东(27.67%)、湖北(11.16%)、安徽(6.51%)、浙江 (6.11%)等。 • 2013-2015年,山东省共报告1277例(死亡131例,死亡率10.25%),其中实验 室诊断870例(死亡96例,死亡率11.03%)。 • 2013年以来,山东省SFTS报告例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肾综合征出血热
蜱虫叮咬
• 附着部位:蜱长附着在人体头皮、腰部、腋
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 • 处理:一旦发现蜱虫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 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箭 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 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 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头部留在 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 处理,并观察身体状况。
病原学
• 2011年3月16日中国CDC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关于SFTSV的论文,证 实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 • 病原体: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 病毒属(Phlebovirus) •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 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治疗
• 病原学治疗: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继发感染者应用敏感抗生素。为重患者早期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2017.11.14
概要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 是2006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一种出血热疾病。 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胃肠及肝肾功能异常、意 识障碍,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及MODS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布尼亚病毒
➢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 可感染小鼠 ➢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胚胎期传播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应当 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 作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检测 结果
➢ 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 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 标本采集时可进行一般性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 长袖工作服)
➢ 采集后应当将标本置于防漏容器中送检,注意不 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
➢ 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时,应当在生物安全Ⅱ级 及以上的实验室开展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当按照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 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 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表》
➢ 2010年9月12日,国家疾控中心从病人身上分离 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 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
➢ 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
(三)临床表现
➢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起病,体温多在38℃以 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 程可长达10天以上。大多数有恶心、呕吐及食欲 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表现明显。查体常有颈 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 痛及相对缓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精品课件
中医治疗
• 本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初起邪犯肺卫,卫气同病,毒邪壅盛,毒损脉络, 重症可表现为气营(血)两燔,若热势鸱张,败坏形体,可导致正衰邪陷,中 医药应早期介入,根据本病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
• (一)邪犯肺卫 • 临床表现:患者有蜱虫咬病史,发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肌肉酸痛,
• 危重型:
精品课件
• 年龄>60岁
• T≥39℃,持续48~72h
• 有基础疾病
• 神经症状(精神萎靡)突出
• PLT<30×109/L,伴有各种出 血症状
• WBC<2.0×109/L,粒细胞 <1.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具备以上3项或以上者,均可按重型救治,危重型住院时 间长(3周以上),恢复慢(3-6个月),预后差。
精品课件
32
五、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持续3~7天;
稽留热和驰张热多见;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⑵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躁及抽搐等)。
精品课件
34
颜面充血
研细末醋调外用。
精品课件
肾综合征出血热
•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 由汉坦病毒(EHFV)引起,属人兽共患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
精品课件
23
一、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汉坦病毒
•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RNA病毒。 • ≥20个血清型(由于抗原结构的不同),我国主要为Ⅰ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季节分布
FTS全年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 季。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FTS,但以中老年人 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传播方式
FTS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接触患者血液 或体液也可能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 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肝肾功能异常等。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然后释放入血,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可侵犯 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血管内皮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受损为主,导致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等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
地域分布
FTS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以河南、 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份为主。
鉴别诊断要点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主要传染源是蜱虫,蜱虫叮咬携带病 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 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人粒 细胞无形体病可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的表现,但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 同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 会出现白细胞破碎现象。
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 ,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 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患者的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通常明显升高,且 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而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 计数正常或降低。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总结了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建立了 完善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新型治疗方法探索
抗病毒治疗
针对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点,研 发了一系列抗病毒药物,如核苷 类、干扰素等,通过抑制病毒复 制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调节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36
38
注射部位瘀斑
五、 临床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
• 病程第4~6days,
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可无(轻型)
• 心率增快-预示休克的发生 • 持续数小时 至 6天(1~3天)
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有关
• 表现:短暂低血压或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
39
五、 临床表现 3. 少尿期
• 多于5~8d,持续 2~5d;
• (六)余邪未清,气阴两伤 • 临床表现;低热,乏力,纳差,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缓。 • 二、外治法 • (一)结肠滴注给药:恶心、呕吐症状重,口服汤药困难者,可用中药汤剂结
肠滴注;高热持续,可用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肠滴注给药。 • (二)外用:蜱虫叮咬局部可选用梅花点舌丹、六神丸、玉枢丹、新癀片等, 研细末醋调外用。
27
病毒作用,免疫损害
全身小血管病变
血液外渗
发热等
血小板减少
血管内 血液浓缩 HB 血容量不足
血管、血管外
充血、水肿 “三红”
ARDS DIC
出血
低血压 休克
“三痛”
肾衰
28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1. 休克的机制
•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有效血容量降低, 血液浓缩,血液循环淤滞,DIC •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 继发感染 大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多尿期补充不足)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2017.11.14
概要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 是2006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一种出血热疾病。 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胃肠及肝肾功能异常、意 识障碍,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及MODS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课件
预后与预防
1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2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接触感染源,提高自身免疫力
3 治疗: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 议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4 康复: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 合治疗,注意休息,合理饮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
01 患者A,女性,45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免疫应答:病毒感染后, 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
血小板减少
抗体:病毒感染后,机体 产生抗体,导致血小板减
少
细胞损伤
病毒感染:发热伴血小 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体 主要是病毒,病毒感染 可导致细胞损伤。
01
细胞凋亡:发热伴血小 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体内 细胞凋亡增加,可能导 致细胞损伤。
03
02
免疫反应:发热伴血小 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体内 存在异常的免疫反应, 可能导致细胞损伤。
胃肠道症状:恶心、 呕吐、腹泻等胃肠
道症状
皮肤黏膜症状:皮 疹、黏膜出血等皮
肤黏膜症状
其他症状:如乏力、 肌肉酸痛、关节疼
痛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的病理机制
病毒感染
1
病毒类型:汉坦病毒、 登革热病毒、埃博拉 病毒等
2
病毒传播途径:呼吸 道、消化道、皮肤接 触等
3
病毒入侵:通过细胞 受体结合,进入细胞
04
血管损伤:发热伴血小 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体内 血管损伤增加,可能导 致细胞损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表现:发热、 血小板减少、出 血等症状
01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
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 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
血小板减少
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
14
临床特点
该病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2周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
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 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 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 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46
100
单侧
例数 比例
30
65%
腹股沟
例数 比例
39
85%
17
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 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 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 30×109/L。
16
浅表淋巴结肿大
部位
未提及 腹股沟
例数
3 5
比例 (%)
6.52
10.8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颈部、左腋窝及腹股沟 1
2.17
双侧腹股沟 双腋窝及锁骨上
5
10.87
1
2.17
右侧腹股沟
12
26.09
右颌下淋巴结
1
2.17
左侧腹股沟
15
32.61
左颈部,左腋窝
1
2.17
左颈部及双侧腹股沟
1
2.17
左腋窝
1
2.17
合计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 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
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
9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 毒病诊疗方案》,
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 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
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
稿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 等卫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
病因尚不明确,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4
背景资料
既往至少怀疑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
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已被锁定为一
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
5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Bunia 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 和分节段负链 RNA病毒。
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
的而得名。
6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 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
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1975年正式命名,
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
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7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15
临床特点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 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 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 预后较差。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 良好。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650多种植物:各种各样的症状
媒介 蚊、 蠓
蜱
白蛉
蜱
鼠
牧草虫
1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
1. 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 2. 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
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 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2
背景资料
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 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病例557例,死亡18例 (3.23%)。 山东省卫生厅9月10日通报蜱虫致病情况,截至9月9
日,山东省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182例,死亡 13例(7.14%) 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病 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 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
1
背景资料
2004年~ 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 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 的病人。
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当年共报10例,1例死亡, 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 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
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
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 查。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发热起病,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
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里主要是指是由一种
新布尼亚病毒(Bunyaviridae)引起的新发传染
病。 • 经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病毒分离、全基
因组测序、血清学等)研究,证实病原体为一 种布尼亚病毒科新病毒。
11
11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属
La Crosse
内罗病毒属
新疆出血热、内罗毕 羊病
白蛉病毒属
立夫特谷热
汉坦病毒属
汉坦病毒、
蕃茄斑点病毒属
Tomato spotted wilt
宿主及疾病
人:发热、脑炎 牛: 流产、先天缺陷
人: 出血热 羊: 出血性胃肠炎,、流产
人: 胃肠炎、出血热 反刍动物: 坏死性肝炎、出血、 流产 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3
背景资料
河南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 能损害为主要特点,
潜伏期 1~2周?
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
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及脑
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
期传播。
8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2010年0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 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 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
血小板减少
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
14
临床特点
该病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2周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
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 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 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 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46
100
单侧
例数 比例
30
65%
腹股沟
例数 比例
39
85%
17
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 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 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 30×109/L。
16
浅表淋巴结肿大
部位
未提及 腹股沟
例数
3 5
比例 (%)
6.52
10.8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颈部、左腋窝及腹股沟 1
2.17
双侧腹股沟 双腋窝及锁骨上
5
10.87
1
2.17
右侧腹股沟
12
26.09
右颌下淋巴结
1
2.17
左侧腹股沟
15
32.61
左颈部,左腋窝
1
2.17
左颈部及双侧腹股沟
1
2.17
左腋窝
1
2.17
合计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 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
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
9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 毒病诊疗方案》,
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 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
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
稿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 等卫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
病因尚不明确,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4
背景资料
既往至少怀疑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
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已被锁定为一
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
5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Bunia 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 和分节段负链 RNA病毒。
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
的而得名。
6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 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
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1975年正式命名,
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
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7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15
临床特点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 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 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 预后较差。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 良好。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650多种植物:各种各样的症状
媒介 蚊、 蠓
蜱
白蛉
蜱
鼠
牧草虫
1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
1. 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 2. 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
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 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2
背景资料
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 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病例557例,死亡18例 (3.23%)。 山东省卫生厅9月10日通报蜱虫致病情况,截至9月9
日,山东省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182例,死亡 13例(7.14%) 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病 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 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
1
背景资料
2004年~ 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 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 的病人。
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当年共报10例,1例死亡, 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 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
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
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 查。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发热起病,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
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里主要是指是由一种
新布尼亚病毒(Bunyaviridae)引起的新发传染
病。 • 经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病毒分离、全基
因组测序、血清学等)研究,证实病原体为一 种布尼亚病毒科新病毒。
11
11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属
La Crosse
内罗病毒属
新疆出血热、内罗毕 羊病
白蛉病毒属
立夫特谷热
汉坦病毒属
汉坦病毒、
蕃茄斑点病毒属
Tomato spotted wilt
宿主及疾病
人:发热、脑炎 牛: 流产、先天缺陷
人: 出血热 羊: 出血性胃肠炎,、流产
人: 胃肠炎、出血热 反刍动物: 坏死性肝炎、出血、 流产 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3
背景资料
河南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 能损害为主要特点,
潜伏期 1~2周?
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
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及脑
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
期传播。
8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2010年0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 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