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简称FTS)是一种由于心脏肺综合征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本文将从病毒的传播、症状的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来进行介绍。

病毒传播心脏肺综合征病毒属于一类分布广泛的病原体,其自然宿主是小型啮齿动物,如次林鼠、黑线仓鼠等。

这些啮齿动物可以通过尿液、排泄物及唾液传播病毒。

人类一般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接触或食入受感染啮齿动物的肉类而感染病毒。

此外,研究人员曾在医学机构从医护人员感染的患者身上检测出其呼吸道患者分泌物中的心脏肺综合征病毒,因此,病毒传播的途径还可能包括医疗设施及其周边环境。

症状表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到40℃以上。

•体温上升伴随身体不适、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皮肤及黏膜出现出血点、瘀斑和红斑等。

•血小板计数下降,可出现出血或瘀斑。

诊断方法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作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

其中,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是诊断的关键。

同时,除排除其他热带传染病的可能性外,还必须要对有FTS流行的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治疗方法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而治疗的核心之一是支持治疗和积极护理,这包括:•积极控制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给予血小板输注、血浆或全血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必要时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补液。

•针对症状给予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由于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防范FTS需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预防措施的建议:•减少与啮齿动物接触,不要捕杀或食用野生啮齿动物。

•在常出没据有心脏肺综合征病毒分布的地区的户外活动或工作中,应尽可能穿着防护服和手套。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及排泄物。

•在去医院就诊时,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从事有关野外生物学、医学或兽医等相关工作的经历或活动史,以便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该症状可能是由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这些感染会导致机体内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肿瘤也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特别是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癌药、抗生素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因此,在培训中,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医护人员迅速识别病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医护人员需要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黏膜、淋巴结等部位的检查。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血常规、骨髓穿刺、凝血功能检查、病原体检测等。

针对这些诊断方法,培训需要重点培训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检查手段,并对结果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只有通过准确的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治疗包括对病因的处理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对于感染性疾病,需要积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等。

对于药物反应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需要停止使用引起症状的药物,并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还需要考虑输注血小板、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

在培训中,需要对这些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强调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患者的饮食、卫生、心理护理等方面。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患者受伤,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疼痛评估等护理工作。

在培训中,我们需要对这些护理工作进行详细讲解,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36
38
注射部位瘀斑
五、 临床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
• 病程第4~6days,
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可无(轻型)
• 心率增快-预示休克的发生 • 持续数小时 至 6天(1~3天)
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有关
• 表现:短暂低血压或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
39
五、 临床表现 3. 少尿期
• 多于5~8d,持续 2~5d;
• (六)余邪未清,气阴两伤 • 临床表现;低热,乏力,纳差,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缓。 • 二、外治法 • (一)结肠滴注给药:恶心、呕吐症状重,口服汤药困难者,可用中药汤剂结
肠滴注;高热持续,可用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肠滴注给药。 • (二)外用:蜱虫叮咬局部可选用梅花点舌丹、六神丸、玉枢丹、新癀片等, 研细末醋调外用。
27
病毒作用,免疫损害
全身小血管病变
血液外渗
发热等
血小板减少
血管内 血液浓缩 HB 血容量不足
血管、血管外
充血、水肿 “三红”
ARDS DIC
出血
低血压 休克
“三痛”
肾衰
28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1. 休克的机制
•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有效血容量降低, 血液浓缩,血液循环淤滞,DIC •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 继发感染 大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多尿期补充不足)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2017.11.14
概要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 是2006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一种出血热疾病。 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胃肠及肝肾功能异常、意 识障碍,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及MODS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了解 病情和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等,有助于了解多脏器功能 损害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0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感染,采用抗病 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 轻病情。
病例分享与讨论
分享典型病例,分析诊疗过程,总结经验 教训。
问题与答疑
针对培训内容提问, 解答学员疑惑。
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 问,分享实践经验。
针对病例分享提问, 深入探讨诊疗思路。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评估培训 效果。
收集学员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 提供参考。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培训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
0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 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38岁,因发热、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 机构和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的敏感 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病例和疫情。
疫情分析研判
对上报的疫情数据进行及时分析研判, 评估疫情态势和风险,为防控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预警与响应
根据疫情分析研判结果,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 施。
鉴别诊断
与其发热性疾病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四环素
2.利福平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二)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 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一)、(二)项和(三) 项1项中的(1)、(3)。部分病例可能无法获 得明确的流行病学史。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三)项1项中 的(2),或(三)项2项中的(1)或(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 三)项2项中(3)、(4)、(5)中的任一项。
(一)病原治疗 1. 四环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
体IgM抗体阳性 (2)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
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
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同源性达99%以上 (5)分离到病原体
诊断标准
• 患者发热原因不明,入院次日仍持续发热,复查心肌损伤 指标呈上升趋势 ,追问其病史,患者家属诉入院前一周 曾有疫区接触史,当时未予重视。请感染科、肾科、血液 科、消化科等会诊后考虑患者发热原因为: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可能,予留取血液样本送检市疾控中心查新型 布尼亚病毒核酸,06-10结果提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 性。
(三)实验室检测
1.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瑞氏染色或 瑞姬染色)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 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并已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
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
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病原学
病原学
•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负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科,目前 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4个 属,印布尼亚病毒、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背景简介
• 2006年10月31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岁左右的农村妇 女出现高烧39.2℃、恶心,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前往乡村 诊所治疗。
• 11月3日晚,病情加重,被送到当地医院。 • 4日上午,又被送往位于芜湖市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因
抢救无效,患者于5日早上去世。 • 该农村妇女在发病前12天曾经被蜱叮咬过。
流行病学调查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 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
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 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 行检测。
ALT升高,3例LDH升高 转归:痊愈,无后遗症
BMC Infect Dis. 2014 Jul 3;14(1):366.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危重患者死亡率仍高(17.4%~30%)。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
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背景简介
病例的定义标准 诊断和报告

传染病学笔记 总结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传染病学笔记 总结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0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定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我国新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病毒)引起的。

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消化道症状及脏器功能损伤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休克、DIC等,甚至死亡。

可引起人-人传播。

【病原学】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单股负链RNA病毒·球形,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二、病毒稳定性1 对热敏感:60℃ 30min完全灭活2 对紫外线敏感,不耐酸3 对化学消毒剂敏感:乙醚、氯仿、甲醛【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长角血蜱1 扩散宿主:流行地区的羊、牛、狗和鸡2 患者:特别是有出血表现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二、传播途径1 蜱叮咬传播为主(主要传播媒介:长角血蜱)2 人-人传播:人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风险人群:·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旅游者·接触患者血液、分泌液或排泄物的家属、医务人员四、季节分布5-7月高发【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体外实验发现,血小板容易与SFTSV粘附,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临床表现】1 潜伏期:5-15天2 发热期:·急性起病·发热,38℃以上,重者可达40℃·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淋巴结、肝脾肿大·相对缓脉3 极期·少数病情危重·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若病情严重,可导致休克、呼吸衰竭、DIC4 恢复期·自限性疾病·病程2周左右,大部分预后良好【实验室检查】(一)常规检查1 血常规:WBC减少,PLT减少2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3 生化:LDH、CK、AST、ALT升高(二)血清学检查1 IgM2 IgG(三)病毒学检查1 病毒核酸:RT-PCR2 病毒分离:血清标本病毒分离应在BLS-3实验室进行【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1 流行病学史2 临床表现3 实验室检查(二)确诊病例1 RT-PCR检测核酸阳性2 病毒IgM阳性或IgG阳转或恢复期滴度4倍升高3 分离出病毒【鉴别诊断】1 败血症2 伤寒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一、治疗原则1 无特效治疗措施2 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二、治疗方法1 综合支持治疗·患者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皮肤清洁·病情较重患者,注意补液、补电解质·体弱者可给予胃肠营养、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2 对症治疗1 高热者:降温、退热2 明显出血者:输血小板、血浆3 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3 其它治疗·利巴韦林·中医中药【预防】1 患者隔离一般患者无需隔离,有出血者尽量单间2 医源性感染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时,做好隔离3 防蜱虫咬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由人感染并经蜱虫传播的新型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近年来,我国多地相继发现了SFTS的病例,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建立明确的SFTS诊断标准对于及时识别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全面评估SFTS 的诊断标准,并借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概述SFTS是一种由SFTS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和血小板减少。

在流行地区,尤其是与蜱虫密切相关的地区,容易出现SFTS的暴发。

由于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准确诊断SFTS至关重要。

二、临床表现SFTS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以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

患者起病急,体温常超过39℃,伴有肌肉酸痛、头痛、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常发现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甚至出现出血现象。

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表现。

三、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对SFTS的诊断标准尚无统一规定。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经验,可初步提出SFTS的临床诊断标准为:病程内出现发热,伴有血小板减少,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发热和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中SFTS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阳性也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四、治疗对于确诊的SFTS患者,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

及时输注血小板和其他相关血液制品,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对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个人观点对于SFTS的诊断标准,我个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提高对疑似病例的识别和筛查能力。

建立规范的诊治指南,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科普宣传也至关重要,以提高对SFTS 的认识和防治水平。

六、总结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我们对SFTS的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精品课件
中医治疗
• 本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初起邪犯肺卫,卫气同病,毒邪壅盛,毒损脉络, 重症可表现为气营(血)两燔,若热势鸱张,败坏形体,可导致正衰邪陷,中 医药应早期介入,根据本病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
• (一)邪犯肺卫 • 临床表现:患者有蜱虫咬病史,发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肌肉酸痛,
• 危重型:
精品课件
• 年龄>60岁
• T≥39℃,持续48~72h
• 有基础疾病
• 神经症状(精神萎靡)突出
• PLT<30×109/L,伴有各种出 血症状
• WBC<2.0×109/L,粒细胞 <1.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具备以上3项或以上者,均可按重型救治,危重型住院时 间长(3周以上),恢复慢(3-6个月),预后差。
精品课件
32
五、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持续3~7天;
稽留热和驰张热多见;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⑵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躁及抽搐等)。
精品课件
34
颜面充血
研细末醋调外用。
精品课件
肾综合征出血热
•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 由汉坦病毒(EHFV)引起,属人兽共患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
精品课件
23
一、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汉坦病毒
•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RNA病毒。 • ≥20个血清型(由于抗原结构的不同),我国主要为Ⅰ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由新型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出现散发流行。

该病症通常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出血倾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逝去。

由于临床表现非特异,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准确诊断SFTS变得至关重要。

1. 注重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在对SFTS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是SFTS的常见表现,而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则是其严重表现。

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包括是否接触过野生动物或患有SFTS的患者。

2. 实验室检查及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可能患有SFTS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

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常常能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但需注意的是SFTS早期可能并无明显的血小板减少。

还可通过核酸检测、病毒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来确定病原体。

3. 诊断标准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对SFTS认识的加深和实验室技术的不断改进,SFTS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目前,一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正在逐渐应用到SFTS的诊断中,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可能。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专业的文章写手,我认为SFTS的诊断应该注重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深入挖掘病理生理学上的变化。

密切关注诊断标准的变化和发展,对新的诊断方法保持开放的研究和应用态度。

总结:SFTS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传染病,准确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防控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密切关注诊断标准的变化和发展,可为SFTS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SFTS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及时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播。

虽然SFTS的临床表现并不特异,但通过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疾病的鉴别诊断流程

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疾病的鉴别诊断流程

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疾病的鉴别诊断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疾病的鉴别诊断流程在临床实践中,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疾病的鉴别诊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什么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什么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什么临床表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血小板较少导致的体征,对于这个特征,伴有的症状也是比较明显的。

一般来说会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呕吐等症状,这时候就要注意了。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

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

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合并脏器损害的患者,心、肝、肾功能检测异常。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其中: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病人发病第一周即表现有白细胞减少,多为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为30-50×109/L。

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

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

少数病人还有胆红素及血清蛋白降低。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季节分布
FTS全年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 季。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FTS,但以中老年人 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传播方式
FTS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接触患者血液 或体液也可能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 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肝肾功能异常等。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然后释放入血,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可侵犯 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血管内皮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受损为主,导致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等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
地域分布
FTS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以河南、 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份为主。
鉴别诊断要点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主要传染源是蜱虫,蜱虫叮咬携带病 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 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人粒 细胞无形体病可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的表现,但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 同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 会出现白细胞破碎现象。
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 ,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 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患者的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通常明显升高,且 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而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 计数正常或降低。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总结了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建立了 完善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新型治疗方法探索
抗病毒治疗
针对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点,研 发了一系列抗病毒药物,如核苷 类、干扰素等,通过抑制病毒复 制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调节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学
用肝素。 5. 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
刺激因子。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症支持 治疗
5. 对少尿患者,
应碱化尿液, 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 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剂。 如出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处理。
6. 心功能不全者,
应绝对卧床休息, 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背景资料
河南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 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
潜伏期 1~2周?
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
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的关键是提高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综合能力。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
床上可以试用,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
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
使用。 出院标准: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
La Crosse
牛: 流产、先天缺陷
内罗病毒属
人: 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内罗毕 羊: 出血性胃肠炎,、流产 羊病
蚊、 蠓

白蛉

白蛉病毒属
人: 胃肠炎、出血热
立夫特谷热
反刍动物: 坏死性肝炎、出血、

流产
汉坦病毒属
汉坦病毒、
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牧草虫
蕃茄斑点病毒属 650多种植物:各种各样的症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 病原学治疗: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继发感染者应用敏感抗生素。为重患者早期 应用免疫球蛋白1-2g/kg,分2-3日给予。
• 对症支持治疗:
•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钠血症 • 高热者:物理降温、药物 • 出血症状及血小板明显降低者:输注血浆、血小板等 • 保护脏器功能
• 并发症的治疗:肝衰、呼衰、消化道出血、继发细菌感染 • 糖皮质激素:无证据使用
一、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汉坦病毒 •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RNA病毒。 • ≥20个血清型(由于抗原结构的不同),我国主要为Ⅰ型
(临床症状较重)、Ⅱ型。 •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23
二、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170种脊椎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其他包括猫、猪、狗和家兔。 •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形成气溶胶,是最重要的
稽留热和驰张热多见;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⑵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躁及抽搐等)。
32
34
颜面 充血
35
球结膜充血水肿
皮肤粘膜出血
36
38
注射部位瘀斑
五、 临床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
• 临床表现:高热,或伴皮肤斑疹,便血,或见咯血,尿赤,小便不利,舌质暗 红,伴瘀斑等,舌苔薄黄,脉细数。
• 中成药:口服云南白药,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 (四)气营(血)两燔
•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夜寐不安,间有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发 斑,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途径)、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被鼠咬伤等)、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 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有较强免疫力。
24
二、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 有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广泛。 • 有季节性: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以5~7月为小高峰季节。家鼠传播者3~5
月为高峰。 •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绝大多数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 • 尿常规:半数以上尿常规示尿蛋白阳性,少数潜血阳性 • 大便常规:可有潜血阳性,警惕消化道出血 • 凝血功能:多数患者APTT延长 • 血生化: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CK-MB、AST、ALT升高,尤其以AST、CK-
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少数存在肾功能不全。 • 骨髓检查:三系增生正常,部分粒系活跃 • 脑脊液检查:WBC正常或轻度升高,糖、蛋白、氯化物正常。部分可检测出
• 肾脏内分泌功能紊 乱(肾 素、 血管紧张素2激活)
五、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天,多为2周(7~14天); • 三类主症:发热及中毒症状、出血及血浆外渗和肾脏损害; •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1
五、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持续3~7天;
分型
具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中的必备条件
• 普通型(轻型): • 年龄<60岁 • 无基础疾病 • 无精神萎靡 • 消化道症状轻 • 无出血症状 • PLT>30×109/L,WBC>2.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 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
• 病程第4~6days, 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可无(轻型)
• 心率增快-预示休克的发生 • 持续数小时 至 6天(1~3天)
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有关 • 表现:短暂低血压或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
39
五、 临床表现 3. 少尿期
• 多于5~8d,持续 2~5d; 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相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天,平均9天 发热期:
热程长,持续6-16天,平均10天左右。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 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 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体格检查: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常有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处孤立或2-3个淋 巴结肿大伴有明显压痛,表面红肿 多器官功能损伤期:
• 发热期皮肤出血点: 毛细血管受损、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及DIC 尿毒症 等因素引起凝血机制异常
30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3. 肾损害机制 •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 (免疫损伤及蛋白管型阻塞) • 肾间质水肿、出血
可与发热期重叠,多数在5-10天内,个别在2-3天内可出现肝、肾、血液系统、 脑、心、肺等器官受累。部分出现表情淡漠、烦躁、嗜睡、幻觉、抽搐、昏迷等, 以及消化道、脑、肺出血。死亡病例多在此期,丝网时间一般出现在发病后6~12天。 非死亡病例持续3-5天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化验指标逐渐正常。
• 表现为: 少尿(24h尿量<400ml ),无尿(24h尿量<50ml) 尿毒症;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出血加重; 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
• 尿中有膜状物为重症
40
五、 临床表现 3. 少尿期
• 多于5~8d,持续 2~5d; 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相关
有以上症状者均可按疑似病例上报。
诊断
确诊病例:
(1) 病毒核酸监测阳性 (2) 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增高4倍以上 (3) 标本检测到病毒IgM抗体 (4) 标本分离到病毒
鉴别诊断
• 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骨髓纤维 化晚期
• 血小板消耗增多:ITP、TTP、SLE、恶性淋巴瘤、病毒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 少、DIC、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
• (二)毒壅肺胃
• 临床表现:壮热不退,汗出,烦躁口渴,头痛,面红,恶心或呕吐,纳差,腹 痛,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洪大或脉缓。
•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 (三)毒损脉络
病原学
• 2011年3月16日中国CDC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关于SFTSV的论文,证 实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
• 病原体: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
病毒属(Phlebovirus) •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
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28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1. 休克的机制
•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有效血容量降低, 血液浓缩,血液循环淤滞,DIC
•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 继发感染 大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多尿期补充不足)
29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2. 出血的机制
25
26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是心、肝、脑等脏器。 基本病变: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病毒作用,免疫损害
全身小血管病变
血液外渗
血管内
血管、血管外
27
发热等
血小板减少
血液浓缩 HB
肾衰
血容量不足
低血压
充血、水肿
出血
“三红” “三痛”
休克
ARDS DIC
• 中成药:口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丹 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 (五)正衰邪陷
•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甚则神昏,谵妄;呼吸急促;少尿;汗出肢冷, 脉细数或微等。
• 中成药:口服苏合香丸,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 脉点滴。
• (六)余邪未清,气阴两伤 • 临床表现;低热,乏力,纳差,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缓。
中医治疗
• 本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初起邪犯肺卫,卫气同病,毒邪壅盛,毒损脉络, 重症可表现为气营(血)两燔,若热势鸱张,败坏形体,可导致正衰邪陷,中 医药应早期介入,根据本病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
• (一)邪犯肺卫 • 临床表现:患者有蜱虫咬病史,发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肌肉酸痛,
头痛,或咳嗽,或恶心,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薄腻,脉浮数。
•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如输入大量库存血)
肾综合征出血热
蜱虫叮咬
• 附着部位:蜱长附着在人体头皮、腰部、腋 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
• 处理:一旦发现蜱虫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 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箭 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 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 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头部留在 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 处理,并观察身体状况。
流行病学
• 2011-2014年,我国23个省报告SFTS共5352例,确诊2750例,主要集中在河南 (41.2%)、山东(27.67%)、湖北(11.16%)、安徽(6.51%)、浙江 (6.11%)等。
• 2013-2015年,山东省共报告1277例(死亡131例,死亡率10.25%),其中实验 室诊断870例(死亡96例,死亡率11.03%)。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2017.11.14
概要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 是2006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一种出血热疾病。 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胃肠及肝肾功能异常、意 识障碍,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及MODS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