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翻译研究
探源冰心的翻译思想与特点
汉翻译领域 , 译介 内容涉及 8 国家 的 5 个 O 多部文学作品 , 时间长达 6 0余年 。冰心译
作 的数 量 之 多 , 续 时 间 之 长 , 人 叹为 观 持 令
作 为在 文学创作 与翻译两方 面都有涉 猎 的人 , 冰心与鲁迅 、 巴金 的翻译风格 有相 通之处 。冰心 的文学创作风格深受 翻译 E 作 的影 响,同时 又使其 翻译作 品更具 文学 功底与积 累。冰心 的翻译风格简洁 、 清新 、 雅致 , 既有 中国古代 的诗韵 , 又吸收 了西方 文化的部分特点 。这些翻译作品的文字语 言有鲜明的特色 ,这一方面与冰心深厚 的 古典 文学素养是息息相关的 ,另一方面又 是受 到以所译 泰戈尔作 品为代表的翻译文 学 的影响 。 五四运动之后 , 国提倡使用 白 我
在 巾同文学发展 历史上 ,冰心不仅是 著名 的文学 家 、 作家 、 散文 家 、 诗人 , 还是一
位杰出的翻译 家。从 2 0世纪 3 0年代 至 8 0
年 代 ,冰 心 以极 大 的热 忱 与精 力 投 入 到 英
理念 , 在音乐性方面则更难表达。 在文学作 品 中,音乐性是艺术价值 的主要构成 因素 之一。 其实冰心是过于谦虚 了, 尽管这些 文 学作品翻译难度很大 ,但是在冰心 的处理 下, 往往语言生动 , 表达到位 , 非常传神[ 2 1 。
冰 心 选 材 的 内容 侧 重 于 自然 、儿 童 与 迅提 出“ 以信为主 , 以顺 为辅 ” 而赵景深则 永 、 丽 的 特 点 , 加 上 内容 倾 向 于为一位女性作家 , 冰心始终秉承着 指出 ,宁错而务顺 , “ 毋拗而仅信” 在翻译T 自然 的和谐 、 。 感情的亲切温柔 、 色调 的一丝
浅谈冰心散文的修辞艺术——兼谈散文翻译中的修辞处理
浅谈冰心散文的修辞艺术——兼谈散文翻译中的修辞处理姜丽(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冰心的散文以抒情见长,语言表达注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独具特色。
她的散文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时只有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才能传达出其作品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散文;修辞;翻译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2一0046一02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成名最早、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女作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
沈从文曾这样说过:“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
”很多人研究过冰心作品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冰心散文的修辞艺术,同中,“慢慢的倾侧”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我们体味“荷叶”对“红莲”爱惜之情。
尽管“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的打着”,也“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雨点不住的打着”与“无力的水珠”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对比风雨的无情展现了荷叶对红莲的爱护。
文章结尾处赋予荷叶、红莲新的内涵,并时结合冰心的译作和对她的散文作品的翻译谈谈翻用一个明喻表明:“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一母亲呵!译中的修辞处理。
冰心散文以抒情见长,在语言上注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例如其散文《笑》中:“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
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
弧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
这段文字中一幅静寂乡村、悠然生活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
她在写景散文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活力和动感。
再例如在《红莲》中,她这样描写风雨中红莲飘摇的景象:“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试论冰心的《先知》翻译
东方 苏菲精神 、 由火样燃烧 的感 情 、 圣经》 由《 所启示 的奇特想象力 。在表达 中, 他作为一个艺术家胜过作 为一个作 家, 他象是在用艺术家的画笔而不是 用作家 的笔进行创作。 他擅长描写 , 不象一般作家和诗人 只会 因循守旧 , 出一 写 些 流行 的肤浅 内容。他 的创作发 自内心 , 以其才智创 造出许多富于个性 的画面。他 的大部分描写都是从晨曦 、 黑暗、
关键 词 : 述 文 化 蕴含 隐喻 宗教 哲 学观 念 自 由限度 翻 译 语 文 描
中图分类号: 1 . H3 9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8 3 2 ( 06 0 — 0 5 0 1 0 - 4 12 0 )6 0 6 - 8
汉纳 ・ 胡里称 :无疑 , 法 “ 纪伯伦是 一个 思想家 , 而且是个大思想家 , 时他 能发表许 多独 到的见解 , 有 尤其 在《 先 知》 一书 中, 阐述了许多高尚而富有哲理性 的教诲。令 人遗憾 的是 , 一巨大的智慧被感情所支配 , 他 这 为驰聘 的诗 的 想象所限制。他追求的只是反叛倾 向 , 而反叛本 身总是超越限定的。尽管他批判社会 , 却并未致力于对它 的改 良 , 而 只是想摧毁它 。 因此 , 他的立场多半 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 , 而积极的立场要 比消极的立场更难立足。 纪伯伦具有 由
象为译写现 象, 考察文化 因素在 翻译 实践 中的地位 , 以意 象为翻译 单位 , 而不是 句子 , 是一 个重要 的开放 空
间, 这构成冰心翻译 实践的光亮。 第二部分集 中考察纪伯伦原作 中的隐喻 , 尤其是 宗教式 隐喻 的翻译 , 纪伯伦 的 多文化特征造成 了隐喻翻译的 困难 , 而冰心在 翻译 实践 中往往 采取 消解和字面维持 的策略。12 9 0年代 的 白话文运动展 示了更 多背景性 制约。 第三部 分更进一步考察纪伯伦原作 中一些宗教哲学观念的翻译 , 冰心似 乎并不成功地 处理 了这些 宗教哲 学观念 , 这一现 象应 当引发Z. 的思考。第四部分 , ,J ' t q 余论 , 结合冰心在 12 90 年代的创作 , 谈论冰心在翻译 中的 自由和敏捷 , 大胆的书写活动 , 和 以及相关的翻译 现象的理论探 索的前景。
冰心的资料
冰心的资料一、冰心简介冰心(1900年10月25日-1972年3月27日),原名谢婉莹,字嫣然,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翻译家、教育家、文化活动家。
她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新时期的巴金”,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之一。
冰心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书香世家,早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从小聪明好学,对文学十分感兴趣。
1921年,冰心13岁时,她加入了安徽孙中山幼年支部,开始接触中国革命思想。
1923年,冰心考入北京大学,就读于英文系。
在大学期间,她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开始写作。
冰心的文学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曾涉及社会、历史、革命等多个领域。
与夏丏尊、萧军、丁玲等作家齐名,被誉为“巾帼文学”的代表。
二、冰心的主要作品1. 小说作品冰心的小说作品以描写女性命运为主题,题材广泛,风格独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伤逝》:这是冰心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女子在战争年代失去亲人的悲痛与挣扎。
•《雨巷》:这是一篇描写上海小巷和小人物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城市的生活和人们内心的情感。
2. 散文作品冰心的散文作品写实而深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雁过留声》:这是冰心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寒夜》: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以寒冷的夜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了人的思念之情。
3. 散文随笔冰心的散文随笔风格清新自然,触动人心。
她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传达给读者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生活与艺术》:这是一篇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随笔,表达了冰心对艺术的认识和态度。
•《读书与健康》:这是一篇关于读书对人健康的影响的随笔,探讨了读书与身心健康的联系。
三、冰心的影响冰心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也关注了社会问题和民众命运。
冰心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复兴,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片“冰心”在亚非——从阐释学谈冰心与翻译
了 冰 心 的 翻 译 宗 旨 、 者 素 质 、 译 原 则 和 译 诗 特 译 翻 点 , 者 集 中总 结 了 她 的 翻译 特 点 和 翻 译 批 评 观 。 后 两 篇 文 章 都 对 冰 心 的 翻 译 成 就 作 了 比 较 系 统 的 宏 观 综 述 。至 于 冰 心 倾 亚 非 而 薄 欧 美 文 学 作 品 的 翻
冰心是 我 国现 代 文学 史 上 最 负 盛 名 的 文学 家 之一 。她不仅 在 文学 领域 影 响甚 远 . 翻 译 方 面也 在 别 有 风 致 。作 为 中 国 新 文 学 运 动 第 一 代 开 拓 者 , 冰 心 是现代 女作 家 的 开 山人 之 一 , 生 在 小说 、 文 、 一 散 诗 歌 和 儿 童 文 学 四 大 方 面 卓 有 成 就 , 文 学 界 称 为 被
响 了冰心作 为译者“ 厚亚非薄欧美”的翻译选材宗 旨; 以及进 入文坛 3 0年 , 方在译界 显才 贤的翻译特 点。在文化过
滤 方 面 , 心 既 尊重 原语 文 化 又 重 视译 语 文 化 , 求 归化 和 异 化 平 衡 的 翻译 原 则 , 而进 一 步认 识 翻 译 是 冰 心 文 学 冰 寻 从 剖作的补充和延续。
第2 2卷
第 5期
一 厅 冰 心 "在 亚 非
从 阐释 学 谈 冰 心 与翻 译
程
提
“
香
张 德 让
( 徽 师 范 大 学 外 围 语 学 院 , 徽 芜 湖 2 0 3) 安 安 41 0
要 : 代 阐释 学对 译 者 主 体 性 研 究 有 很 大 借 鉴 意 义 。 冰 心 在 理 解 和 阐释 过 程 中 , 先 结 构 和 视 域 融 合 , 接 影 现 其 直
文献综述
冰心翻译和创造性叛逆研究文献综述07英教本3班杜素绘 0401070327创造性叛逆表明译者具有创造性和主体性, 文学翻译即是译者对文本语言、审美对象、风格等的再创造。
冰心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能做到游刃有余,充分彰显了她作为翻译主体所具有的创造性。
分析冰心翻译时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学习她的翻译方法,更好地把它们有机地应用到自身的翻译实践中去。
一、研究的历史发展1.对于冰心翻译原则在学术界上是比较盛行的。
在林佩璇的文章《冰心的翻译与翻译观》中,作者指出冰心的翻译原则可以归纳为“顺,真,美”,进而分别从“顺”,“真”,“美”三个方面结合冰心的译作展开讨论和分析,最后充分肯定了她的这一原则为她的翻译活动以及中国译坛所作出的贡献。
另外,陈瑜在其作品《论冰心翻译中的“东方情结”》中指出:冰心在中译英时,遵循了异化原则,旨在向英语读者介绍她为之骄傲的辉煌中国文化;而在英译中时,她采取了归化原则,以使译文符合中国当时的诗学规范,易于中国读者接受。
2.随着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黄忠廉在其作品《冰心与翻译》中对冰心清丽的译风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冰心此译风形成的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源于其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又得益于翻译文学的感染;另一方面冰心从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中汲取养分,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文的凝炼的、当时被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这更有助于其译风的形成。
3.关于对冰心翻译作品的研究相对而言就显得薄弱一些。
庄文泉在其文章《论冰心的<吉檀迦利>翻译》中,探讨了冰心翻译《吉檀迦利》的方法,最后总结出冰心的翻译标志着个性化翻译的成就, 避开了语言学的翻译标准, 揭示了更多的翻译实践的效果问题。
创造性叛逆属于近年来翻译研究的新方向,因此以前对于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比较少,总的来说体现在对创造性叛逆的理据的研究。
刘爱玲在其作品《论文化因素与翻译中的创造性》中指出创造性叛逆的理据主要在于语言文化差异、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三个方面,并对鲁迅的小说英译本中运用创造性叛逆的实例进行研究,揭示了创造性叛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析冰心在《吉檀迦利》中的翻译艺术
浅析冰心在《吉檀迦利》中的翻译艺术摘要:本文从翻译艺术的角度对冰心的《吉檀迦利》译本进行浅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汉语和英语各自的优势,以具体的翻译实践来分析当两种语言不能完全对等时,如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改变劣势;第二部分则评析译者如何熟练运用“三化”的方法,以传达原文的意美;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译者如何对宗教式隐喻加以处理,既保留原文中的宗教意象,又能彰显译文的哲理性和文学性。
关键词:译语优势、等化、浅化、深化、宗教意象参考文献:翻译的艺术试论冰心的先知翻译《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的顶峰之作,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被称为“敬献给神的祭品”,也是最能代表泰戈尔创作风格和思想观念的作品。
泰戈尔以轻松、欢快的笔触描绘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他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思想与印度传统宗教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诗人的宗教”。
他曾自述:“‘我的心灵最初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清高孤傲,绝对不受任何宗教的丝毫影响。
”他的信仰“既不是一个正统的虔诚的人的宗教,也不是一个神学家的宗教,”而是“一个诗人的宗教”,一个“艺术家的宗教”。
而他作品中的“神”,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只是是泰戈尔个人的心灵之神。
他认为,神就是无所不在的实在——梵,梵是唯一的“实在”,是以人格化形式出现的神。
因此,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中,表现为世间万物的生命形态,也就是泰戈尔所说的,“没有世界,神是幽灵;没有神,世界一片纷乱。
”英国诗人Coleridge说过:“Prose is words in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散文是编织得最好的文字,诗歌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修辞。
)但是,面对这样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伟大作品,我们对其译本的评析不应仅局限于译文的信、达、雅或形似与神似,还要关注作者意欲传达的人生哲理。
一、发挥译语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由于西方文字多是形合文字,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实现对等,因此西方翻译理论家提出了“等效翻译理论”。
冰心翻译研究的生态途径
2 l 年 O 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1 26, . No.1
1 月
J u n lo n n Un v r i ( o ilS in e ) o r a f Hu a ie st S ca ce c s y
J n 20 12 a .
冰 心 翻 译 研 究 的 生 态 途 径
宋 晓 春
(. 南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长 沙 1湖 湖 教 育 学 院 , 南 长 沙 10 1 . 湖 4 08 ) 1 O 2
[ 摘 要 ]以 冰 心 翻 译 为 例 , 察 翻 译 研 究 的 新 途 径 一 生 态途 径 对 具 体 翻 译 活动 的 阐释 力 , 出以 下 结论 : 考 得 生
S ONG a — hu Xi o c n ,
( . l g fF r i n La g a e s u is 1 Co l e o o eg n u g t d e ,Hu a r l n v r iy e n n No ma i e st ,Ch n s a 4 0 8 U ag h 1 0 1 2 Co l g fFo eg a g a e s u is . l e o r i n L n u g t d e ,Hu a ie st ,Ch n s a 4 0 8 e n n Un v r iy a g h 1 0 2,Ch n ) ia
态视 角 下 的 冰 心 翻 译 体 现 出整 体 性 生 态 哲 学 的基 本精 神 、 在 关 系和 实践 路 径 ; 翻 译 选 材 上 , 心 轻 欧 美 而 重 亚 存 在 冰 非 , 现 了对 翻 译 生 态 整 体性 的 自觉 维 护 ; 翻 译 和创 作 共 生 与 互 生 、 持 而长 的存 在 关 系呈 现 了 整 体 性 生 态 哲 学 体 她 相 的核 心 特征 , 种 共 生 与 互 生 的 生 态 存 在 关 系得 以 实现 主 要 得 益 于冰 心 至 诚 无 息 致 中 和 的 生 态 伦 理 观 ; 她 的 翻 这 在 译 实践 和翻 译 论 述 中也 处 处 体 察 出她 “ 德 行 而 道 问 学 , 广 大 而尽 精微 ” 尊 致 实践 至诚 之 道 的路 径 。 [ 键 词 ]冰 心 翻 译 ; 态整 体 观 ; 生 与 互 生 ; 态 伦 理 关 生 共 生
互文性视角下看冰心译者主体性——以《先知》为例
41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5期总第814期No.15,2020Total of 814《先知》作为纪伯伦代表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在东西方世界均有其影响力。
书中智慧更是永不过时,给每一个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程度的启发。
同时,《先知》也是冰心首部译介作品,对其后来的翻译实践有重要启发意义。
冰心在美国朋友家中初读原作有感便于次年着手组织译介,说明《先知》在语言或思想上有其魅力之处。
换言之,冰心与纪伯伦的互文性记忆方面有着某种默契,促使冰心产生记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沟通。
无论是作为原文读者还是译者身份,冰心在这个庞大交织的互文性网络空间中,既和纪伯伦、原文本进行对话,也和译文、译文读者进行对话。
一方面识别互文片段,理解纪伯伦的写作意图;另一方面结合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和译入语言文化环境,灵活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产生新的互文文本。
因此,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翻译实践,跨越限于文本之间的语符转换研究,将冰心、纪伯伦、《先知》以及相关互文本置于联动的互文性对话中,看冰心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者带来新的启发。
1 互文性视域下冰心多重身份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指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
因此,每个文本都是互文本,借助引用、参照、典故等互文性指涉手段与前文本进行跨时空对话。
翻译活动中,译本相较于原文本而言也是一个互文本,成为完善和补充原文本互文性织网中的又一个织体。
译者必须紧随原作者之笔,追踪另一文化圈内的互文性线索,以求准确解读和传译原作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2]。
因此,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翻译《先知》的过程,要跳出译者这单一主体身份,或者仅聚焦原作和译作两个文本之间的研究。
而是从开放、动态、对话的层面,看冰心如何完成原文本阅读、原文本阐释以及新文本生成这三个互文性活动。
冰心外国文学翻译成就与翻译观
生I I J l : l 。细数其外 国文学翻译 成就 , 1 9 3 1 年, 冰心翻译 著名的纪伯 觉得又容易又顺利 , 又往往会不 自由自主地落下眼泪” , 从这可以
伦散文诗集——《 先知》 , 在 翻译《 先 知》 的过程 中, 冰心运用 了多 种 看H ; , 冰心之所以翻译《 先知》 , 是因为《 先知》 所表达出来 的思想 , 引 修辞技巧 , 如叠字 、 儿化音等 , 以不断提高 自己的译文效果 , 使得《 先 起 r 冰 心 的共 鸣 , 在 审 美标 准 上 , 冰心 与 纪 伯伦 有 一 定 的共 性 , 所 以 知》 译本 更加接近作者的风格 , 遵循原文 的基本韵律[ - _ r m 。1 9 5 5年 至 才会选择翻译该作品。 除此之外 , 在冰心翻译的外 国文学作 品中, 泰 1 9 6 5年十年期 间, 冰心一共翻译了五十多部外 国文学作 品, 这些作 戈尔 的作品占据了很大部分 , 之所 以冰心翻译如此之多泰戈尔 的作 品来 自八个国家 , 包括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民间故事 、 书信等多种文学 品 , 源 于泰戈尔在文学作 品的感情表达上 , 与冰心有着天然 的契合。 形式 , 其 中最多涉及 的是泰戈尔的作品 , 这些翻译作品的完成 , 奠定 对此 , 冰心 阐述道 : “ 泰戈尔是我心仪已久 的诗人 , 在翻译他 的诗集
陆师 学 堂 ( 1 8 8 7 ) 、 江 南 水 师学 堂 ( 1 8 9 0 ) 、 威海卫海军学堂( 1 8 9 0 ) 、 天 续派出留学生赴英 、 法、 德学习。在政府的倡导下 , 选派学员赴 国外
津军医学堂( 1 8 9 3 ) 以及一些鱼类学堂等 。仅仅 1 8 9 0年一年 中所 成为一时的风气 , 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设立的海军学校 ,就为中国海军培养了 1 3 0 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
冰心的短篇小说翻译风格研究——以《喀尔布人》为例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Rahindranath Tagore)是印度现代著名的孟加拉语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戏剧、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随笔等都在人类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泰戈尔作为“孟加拉中短篇小说的开创者”(董红钧,1997:88),写下了近百篇被他视为“宠儿”的短篇小说。
《喀尔布人》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讲述的是小女孩敏妮与兜售小商品的喀尔布人拉曼之间建立的跨越年龄的友谊。
拉曼因与人发生冲突入狱之后,敏妮渐渐将他淡忘了,但是拉曼一直惦记着她,在她出嫁时来看望她,原来漂泊异乡的拉曼也有一个像敏妮那么大的女儿,他将自己对女儿的爱也倾注在了他的小朋友敏妮身上。
一、翻译家冰心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教于燕京大学、北平女子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黄忠廉等,2001)。
冰心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女性翻译家。
冰心对泰戈尔的作品十分喜爱,冰心曾言:“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
这时我才懂得小说里有哲学,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现了。
”(范伯群,2009:126)作为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最重要的翻译家,冰心对泰戈尔作品的理解最为透彻,也是中国最善学泰戈尔之人(陈珊,2018)。
由于对泰戈尔的仰慕与喜爱,冰心在思想、写作、翻译风格等方面都受到泰戈尔的影响。
冰心受到了泰戈尔“爱”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爱”的哲学的自觉歌颂者。
在她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中,冰心歌颂着对于母亲、儿童和自然的爱。
当译者风格与原文作者风格相似或相近时,译文越能成功。
冰心选择的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多是反映底层人民苦难或反映种族压迫的,《喀布尔人》表达了对于穷苦的喀布尔人的同情和对于他那崇高父爱的赞美。
因此《喀尔布人》这样一个充满脉脉温情的故事无疑是深受冰心喜爱,也是冰心所擅长的翻译题材。
冰心本人对翻译风格也有自己的解读,她在《译书之我见》中说道:“西国的文法,和中国文法不同;太直译了,往往语气颠倒,意思也不明了。
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学意义——读《译书之我见》有感
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学意义——读《译书之我见》有感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学意义——读《译书之我见》有感第31卷第4期2010年7月闽江学院JOURNALOFMINJIANGUNIVERSITY Vo1.31No.4July2010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学意义读《译书之我见》有感林佩璇(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冰心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坛卓越的作家和诗人,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冰心翻译观在《译书之我见》一文得到集中体现,其中观点侧重译文文字的审度,关注读者及其对译文的感受,具有修辞学意义.借接受修辞学理论,对冰心翻译修辞观进行初步总结与研究有助于全面探索冰心翻译思想. 关键词:冰心;修辞;翻译;接受;读者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821(2010)04—0014—04 现代汉语词典将名词"观"释义为"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因此,"翻译观"便是对翻译的认识和看法.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涵盖语言学,文学,文字,文化,哲学等领域.近年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范式.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教授根据现有文献对中国传统译论所涉及的主题进行以下分类:(1)有关翻译方法,包括翻译名义问题,直译与意译问题,信达雅问题,神似化境问题;(2)有关理论问题,如读者与译者问题和可译性问题;(3)涉及不同翻译题材,如宗教翻译问题,文学翻译问题,实用翻译问题;(4)涉及翻译批评问题,汉语欧化问题和翻译选材问题.…但翻译观阐释仍纷繁复杂,不仅因为翻译学的综合性本质,更因为翻译观的生命力体现在翻译理论家的观点表述上.翻译观表述大致分为翻译原则的归纳和翻译观的具体阐释.前者如严复的"信, 达,雅",刘重德的"信,达,切";谭载喜的"东张西望"法和"瞻前顾后"法;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和"三化"(深化,浅化,等化)原则,冰心的"顺,真,美"翻译原则;后者则分散在翻译家针对翻译的评论文章中.翻译观阐释是翻译理论家长期翻译实践和慎重思度后的理论话语归纳.广义修辞学认为,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l2修辞的功能可以体现为:话语建构的方式, 文本建构的方式同时还参与人的精神建构.L3因此, 翻译观中的语言表述不仅体现翻译家的翻译理论思想,也是翻译家学科倾向,人生经历的映照,是翻译家内在思想的外化.从翻译观语言表述的字里行间可以窥探翻译家的内在精神建构,这是切实认识翻译理论家及其译论的最佳途径.一,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元素在大多数学者眼里,修辞研究首先聚焦于语言. 王希杰认为,修辞学首先是"只研究交际活动中的语言问题,……其次,只研究和提高表达效果有关的语言问题,而不是一切语言问题"_4J.虽然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并不针对所有语言,但可以确定的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一定是语言.近年来中国修辞学界的主导思想突破修辞学仅限于语言层面研究的藩篱,将研究方向转向对修辞活动及活动过程各因素的关注.接受修辞学将修辞定位为"表达与接受互为对象的双向活动"J,并从美学角度将修辞活动阐释为 "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互动的言语审美活动".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翻译过程涉人语言转换的同时,也涉及接受修辞的几大要素,即文字,表达者和接受者以及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问的互动.冰心的翻译观大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散见于她为每本书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和一些小短文中,其中《译书之我见》是冰心翻译思想集中体现的文章.文中首先体现对"文字"的重视;再收稿日期:2010—05—08 作者简介:林佩璇(1973一),女,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第4期林佩璇: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学意义——读《译书之我见》有感l5者是对阅者,即翻译修辞活动中的接受者的关注,继而延伸到对翻译效果的关注.冰心翻译观中的关注点与修辞活动诸因素不谋而合,具有修辞学意义,同时体现冰心翻译观阐释的独到之处.1.文字:冰心翻译观的突破口冰心在《译书之我见》开篇便着重提到"文字", 她说:"……我在杂志和报纸上,常常理会得在翻译的文字里头,有我个人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文字"是《译书之我见》的关键词,总共10OO多字的短文中"文字"一词先后出现14次.《译书之我见》全文分三个方面论述,每部分起始处有相当于引子的概述性话语,为方便分析,摘录如下:(1)在外国文字里面,有许多的名词和字眼,是不容易翻译的,不容易寻得适宜的中国字眼和名词去代表的;因此那译者便索性不译,仍旧把原字夹在行间字里.(2)翻译的文字里,有时太过于参人己意,或引用中国成语——这点多半是小说里居多——使阅者对于书籍,没有了信任.(3)有时译笔太直了."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J''文字"以词汇的形式体现于具体文本,是文本最基本物质构成.词汇是句子,段落,篇章的最小构成单位,也是保证句子,段落与篇章的修辞效果的关键,因而词汇同时是话语修辞的基本构成. 翻译过程涉及两类文字,来源语文字和目标语文字.冰心有关"文字"的翻译观表述以"外国文字"作为来源语,"汉语"作为目的语.以上三个要点皆直接关涉"文字".着眼点分别是"外国文字" (来源语),"翻译的文字"(目的语)和目的语的"译笔".表象上看,冰心关注具体某些词类,如来源语文字中最难翻译的词类,以及目的语中内在文学内涵丰富的成语.细读冰心翻译观要点可知,第一点针对翻译中"欠额翻译现象"展开讨论.因中西文化差异大,有些外国词汇在翻译中不容易找到对应字眼,翻译这些词汇时经常会出现译文承载信息小于原文信息量的情况.冰心认为,有些译者遇到不容易翻译的字眼时采取消极态度,直接用原文字代替译文,影响译文的"信".《译书之我见》一文第二要点谈及译者对译文内容把握不够严格,译文中随意添油加醋.从翻译"技"的层面看,译文中随意"参入己意"使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 发生超额翻译现象.第三点冰心围绕"译笔"展开讨论.所谓"译笔"指的是译文的文笔,涵盖文字风格,顺畅度等方面内容.谈及"译笔",冰心说:"西国的文法和中国的文法不同;太直译了,往往语气颠倒,意思不明了."L】叫因此冰心所言的"译笔太直"很大程度上指译入语语内句法重组问题.奈达给译人语语内重组下了这样的定义:"重组的过程就是对转换过的文本进行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特征层面的组织,以便使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欣赏译文."(The processofrestructuringinvolvestheorganizationofthe lexical,syntacticalanddiscoursefeaturesofthetrans—ferredtextSOastoprovidemaximalcomprehensionandappreciationonthepartoftheintendedaudience.).来源语到目的语转化过程中,若没有恰当处理重组问题,译文语气将变得生硬,拗口.更严重的是它将带来不同程度的翻译失误.翻译界研究者曾提出这样观点:"从实践上说,在完成对原文的分析和语际转换之后,译文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译人语语内重组的成败."_l因而,译人语语内重组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翻译中的重中之重.冰心对于"文字"的此番讨论实际上发掘了"文字"翻译的正确方法.她将"文字"纳入翻译活动中来讨论.由于"文字"属于修辞范畴,冰心翻译观的提出以"文字"为突破口和着眼点,确立了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基调. 2.阅者:冰心翻译观的直接关注对象"文字"是冰心翻译观的切人点,但不是其讨论核心.涉及"文字"问题之后,冰心随即将焦点转到翻译过程的行为群体——译者和读者身上.冰心对译者和读者的关注角度不同,但讨论方法一脉相承, 都通过批评某种错误翻译行为(译者行为),点明错误翻译行为导致的结果是影响读者的感受,进而引出"关注阅者感受"的重要性.冰心陈述的第一种错误翻译行为是:"对于那些不容易找到适宜的中国字眼和名词去代表的外国文字,译者便索性不译,仍旧把原字夹在字里行间."-l显然,冰心对这种翻译行为持否定态度.冰心从译文需"达"的角度论证此行为的错误性.她首先分析当时读者群的现状和真实需求:"现在我们中国,教育还没有普及,认得字的人,比较的已经是很少的了,认得外国文字的人,是更不用说的."【lJ 接着指出,正因为认得外国文字的人少,译文的通俗性才更显示迫在眉睫的重要性.因此,"既然翻译出来了,最好使它通俗"_l.最后冰心采用反面论证, 阐明不改正这种错误翻译行为将导致"译文上行间字里,一夹着外国字,那意思便不连贯了,不明了,实在是打断了阅者的兴头和锐气".冰心谈及的另一种错误翻译行为是:"翻译的文 16闽江学院第31卷字里面,太过地参以己意,或引用中国成语."L1这一翻译行为导致"使阅者对于书籍,没有了信任"?.这个层面的讨论一样先陈述译者的错误行为: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律性不高,添加一些原文本没有的信息,致使译文在内容上"不信"于原文. 冰心在批评这种错误行为的同时指出其严重后果, 即破坏读者对译者或译文的信任感.至此,冰心讨论焦点从翻译主体译者转移到翻译活动的接受者——读者身上."阅者"是冰心翻译观继关注"文字"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焦点.以上讨论貌似批判译者的错误翻译行为,以译者为讨论中心.实际上,冰心阐述两种错误翻译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翻译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而在招致的后果中读者是直接受害者.因而,读者才是冰心翻译观关注的对象.冰心在此展开两次翻译批评是为引起人们对翻译活动中"读者"的重视.冰心翻译观以"文字"人手,跨越对翻译过程译者行为的要求,抵达对接受者的关注,凸显其人文特色和修辞特色. 3.从读者到翻译活动的积极接受:冰心翻译观的落脚点与对"文字"的关注度相比,冰心更关心翻译过程中的行为者,即译者与读者;与译者相比,冰心更关注读者,即翻译修辞活动中的接受者.可见,冰心翻译观凸显的是对读者的重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以接受者的姿态出现,翻译涉及两次语言修辞表达. 第一次语言表达由原文的作者完成,原文作者是表达者,译者是接受者;第二次语言表达由译者完成, 译者是表达者,读者是接受者.冰心对读者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翻译过程接受行为的关注.这个论断可以从冰心翻译观每个要点结尾部分得到验证.回顾冰心对错误翻译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评判和描述, 谈及最后的结果时,冰心说:"那意思便不连贯了,不明了,实在是打断了阅者的兴头和锐气"'l;"因为一字而贻误全篇,便抛书不看了";"读者对译文没有了信任"r21],说明冰心翻译观最终落在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上.传统翻译观侧重翻译方法或译者行为的讨论. 冰心翻译观体现了别样关怀,即对读者和读者接受的关注.冰心将读者奉为翻译实践活动过程的"上帝",将读者群对译文的感受作为翻译标准和衡量翻译的价值尺度.这进一步说明她关心的是接受者阅读译文之后的后续反应.冰心翻译思考中不仅有文字,更装着对译者,读者以及两者行为互动的关怀. 文字,译者,读者(读者的反应)在冰心翻译思想中链接成完整翻译修辞活动的三大要素.而读者及读者的反应是翻译活动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用冰心的话说,即"为什么要译书?简单浅近地说,就是为供给那些不认得外国文字的人,可以阅看诵读"】. 冰心将翻译看作一个能动的活动过程,同时将读者纳入翻译语境,使之与译文,译者处于同一层面语境.翻译在冰心眼里是能动的,包含两大群体(读者与译者)的有效交际活动.译文和读者及其对译文的反应形成互相映照的关系.如果翻译过程中出现词汇翻译不当等错误,将导致译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受阻,由译者,读者,译文三者建构起来的交际活动就此中止.由于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修辞活动,不关注读者的感受最终招致的结果将产生消极的翻译修辞效果.冰心指出消极修辞效果可能性的同时,正是希望翻译修辞过程最终能取得积极修辞的效果,即译文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 冰心翻译观一改先前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边缘化地位,将文字和读者,译者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并在动态语境中讨论翻译活动的宗旨.从这点上看, 冰心的看法与接受修辞学对接受的重视异曲同工, 与接受修辞学之于传统修辞学研究的转向很相似.21世纪以前,中国修辞学界"过予集中地投向了修辞信息的表达者,或修辞信息的物质承担者(话语材料),而冷落了修辞信息的接受者"J.在此背景下,接受修辞学提出接受之于表达的重要性:"表达者提供获取言语交际最佳效果的可能性,接受者完成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接受不仅实现表达的价值,而且对表达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接受既是修辞活动的结果,也是它的前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作为表达者的译者在译文创作中固然起着重要作用,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看,接受者对于译文的接受行为和认可丝毫不比表达者的行为重要性来得逊色.从修辞活动最终抵达的交际效果看,接受行为成功与否是衡量一次修辞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正如谭学纯所言:"所谓最佳交际效果,在表达者哪里,只具有可能性;在接受者那里,才具有现实性."因此,冰心对接受行为的关注即对翻译修辞活动效果的关注,也是对翻译修辞活动在最大限度上取得最佳修辞效果上做出的理论上的思考和努力.冰心翻译观从另一层面上看,为美化翻译效果做出了努力.二,冰心翻译修辞观的确立及展望冰心翻译观阐述先后关注文字,读者及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这三者恰恰是修辞活动的组成要素. 第4期林佩璇: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学意义——读《译书之我见》有感l7综观《译书之我见》一文主要观点,与修辞相关的语言表述如"文字","阅者","阅者的兴头,锐气"频频出现,修辞话题贯穿其各部分阐释,翻译与修辞在冰心翻译观中达到血溶于水的境界.修辞不仅是冰心翻译观的特质,也是冰心翻译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使冰心翻译观与其他翻译家的翻译观区别开来,笔者将修辞与翻译并置,并尝试将冰心翻译观重新定位为冰心翻译修辞观.冰心翻译修辞观形成有两方面内在原因:首先,翻译,修辞都与语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冰心翻译修辞观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础.再者,冰心作为文学家,诗人的身份和经历决定了冰心在关注翻译技巧的同时,也关注翻译过程的措辞等修辞问题.冰心翻译观体现强烈的语词意识和修辞意识,其独到之处在于将修辞观点结合到翻译思考中,使翻译思考从简单的词语语言物质材料方面的转化提升到能动的群体互动审美的层面.与此同时,翻译思考在多层面上同时展开,讨论空间得以敞开,思考范围更全面.由于与修辞接轨,冰心翻译观具备更广泛的指导性意义.同时,充分认识冰心翻译观的修辞学意义使我们在全面了解冰心翻译思想的历程中又前进了一步.注释:[1]朱志瑜,张旭:《中国传统译论研究:主题与分类考察》,《东方翻译)2009年第2期.[2][3]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25—59页.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6—7页.[5][6][23][24][25]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1412页.[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绪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8][10][13][14][15][16][17][18][19][2O][21][22]陈恕:《冰心译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657,658,657,657,657,657,657,657,657,657,657,657页.[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3510页.[11]Nida,nguageandcllltllre——contextin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12]轩治峰:《论翻译过程中的译入语语内重组》,《商丘师范学院)2007年第1期.TheRhetoricalSignificanceofBingXin'STranslationOutlook——RemarksonMyViewsonTranslationofBingnLINPei.xuan(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Fuf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 Abstract:BingXinisnotonlyanoutstandingwriterandpoet,butalsoapreeminenttr anslator.MostofhertranslationviewsarereflectedinheressayMyViewsonTranslation.Theviewst hatputtingstressonwording,read—ersandreaders'responsetotranslat-ionsfromMyViewsOD,Translationhaverhetoricalsignificance.Onthebasisof thetheoriesofReceptiveRheorics,thethesiswillgeneralizeBingXin'Srheto ricaltranslationviewsanditwillbehelpfulforafullunderstandingonBingXin'Stranslationthoughts.Keywords:Bingxin;rhetorics;translation;reception;reader(责任编辑:武文茹)。
介绍冰心英语小作文
介绍冰心英语小作文
English:
Bing Xin, born as Xie Wanying, was a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poet, and translator. She was one of the first female Chinese writers to gain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Bing Xin was also known for her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nd she often wrote her work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er English writings primarily include essays and short stories, and they showcase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Bing Xin’s English writing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implicity, clarity, and profound insights, making them accessible to a global audience.
中文翻译: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是中国第一批获得国际认可的女作家之一。
冰心以她在英语方面的精通而闻名,她经常用中英双语写作。
她的英语作品主要包括散文和短篇小说,展示了她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
冰心的英语作品以其简洁、清晰和深刻的见解而著称,使它们得以被全球观众所接受。
王,谢旧齐名翻译
王,谢旧齐名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王佐良和谢冰心两位翻译家可谓齐名一时,他们的翻译成就举世瞩目,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翻译风格及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总结他们的翻译精神,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一、介绍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和成就王佐良(1906-1991),原名王兆桂,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精通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言,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谢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翻译家、作家。
她精通英、法、日等语言,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她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二、分析王、谢翻译风格的异同1.相同点:(1)忠实原作:王、谢两位翻译家都十分注重忠实于原作,力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风貌和意境。
(2)注重文学性: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字的优美和文学性的表达,使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不同点:(1)王佐良:擅长诗歌翻译,注重形式美和音韵美,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
(2)谢冰心:擅长散文翻译,注重表达原文的情感内涵,强调译文的情感传递。
三、阐述王、谢翻译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1.拓宽了翻译领域:王、谢两位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我国的翻译事业。
2.提升了翻译质量:他们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忠实于原作,为我国翻译质量的提升树立了典范。
3.培养了翻译人才:王、谢两位翻译家还致力于翻译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王、谢翻译精神的意义王、谢两位翻译家的成就,离不开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们的翻译精神包括:忠实原作、注重文学性、拓宽翻译领域、培养翻译人才等。
丛林之书 译本对比
丛林之书译本对比丛林之书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童话,它的故事中充满了冒险,友谊和成长的主题。
然而,由于该书是在20世纪早期被写的,丛林之书的多个译本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差异。
现在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备受欢迎的丛林之书译本,看看它们在翻译和阐释上的不同之处,并理解这对读者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译本是由中国著名作家冰心翻译的。
冰心是一位擅长诗词和散文创作的作家,她的翻译注重对原文情感和思想的忠实还原。
在冰心的译本中,丛林之书的语言更加古老而正式,这与原书中传递的古老神秘感相得益彰。
冰心的翻译注重保留了各角色的独特个性,通过他们的口吻和对白来突出他们的特点。
这样的翻译风格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并从中感受到它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力和情感。
与之相比,第二个译本由一位年轻的译者团队合作翻译。
这个团队致力于将丛林之书的故事注入现代化的元素和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他们采用了更加简洁明了的语言,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这个译本还增加了许多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和道德启示。
尽管这两个译本在翻译风格和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保留了丛林之书原本的精神和核心故事线。
无论是冰心的古典翻译还是年轻译者团队的现代化翻译,都努力将故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传达给读者。
对于读者来说,选择哪个译本来阅读丛林之书具体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阅读偏好。
如果你喜欢古典的文学风格和更加深入的角色描写,那么冰心的译本将非常适合你。
如果你喜欢更现代且更易懂的表达方式,并希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解释和指导,那么年轻译者团队的译本将是你的选择。
无论选择哪个译本,读者都会被丛林之书中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和对友谊、责任和成长的思考所吸引。
这两个译本的出现让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为更多人带来了这部经典童话的魅力。
无论是在古典还是现代翻译风格中,丛林之书都能给读者带来愉快和启发,成为一本不可错过的读物。
冰心--笑的翻译选词---文学欣赏与翻译
一片幽辉,只浸着
墙上画中的安琪 儿。——这白衣安 琪儿,抱着花儿, 扬着翅儿,向着我 微微的笑。
Everything in the room was blurred by a haze of light except the angel in a picture on the wall. The angel in white was smiling on me with a bunch of flowers in his arms, his wings flapping.
冰心认为译文中失真经常是由于遇到一些难
字而无法准确地翻译,她明确指出不要索性 不译或跳过去,要因时制宜,参看上下文的 意思,取那最相近的中国字眼翻译出来;或 用括号将原字圈起来,附在下面,以备参考。 这似乎是细节的问题,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察 觉到冰心翻译时认真的态度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住了,窗帘后 隐隐的透进清 光来。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 patter, 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window curtain..
推开窗户一看,
呀!凉云散了, 树叶上的残滴, 映着月儿,好似 萤光千点,闪闪 烁烁的动着。
translator
张培基,中国著名翻译家, 杰出教授,先后在解放军洛 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任教,系福建福州人 代表翻译作品:《为奴隶的 母亲》 《明朗的天》 《鲁迅传》 《徐悲鸿一生》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英语声色词与翻译》《英 汉翻译教程》
笑
雨声渐渐的
建国前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建国前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关键词:建国前;女性译者;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一、建国前女性译者的角色和地位从1912年的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短短只有37年时间,我们国家却经历了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和四年的解放战争,基本上属于千疮百孔和百废待兴的经济社会状况,然而在中国翻译事业却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给后世的翻译发展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十九世纪中国晚清时期,继而随着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与西方列强在文化领域的沟通和交往日趋频繁,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下,创作思想和翻译理念也得到孕育、苏醒并迅速成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冰心、赵萝蕤、吴弱男、薛琪瑛、薛绍徽等,她们向中国读者们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涉及语言包括英、法、德、俄、日、意、西班牙等,翻译的题材内容多样,体裁更是涉及诗歌、戏剧和小说。
而且她们的翻译水平之高,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获得了高级别的奖励。
冰心因为翻译了纪伯伦的《先知》而被黎巴嫩授予国家级勋章,赵萝蕤因为翻译了艾略特的《荒原》而被授予“彩虹翻译奖”和“中美文化交流奖”。
二、建国前女性译者的研究概况和译作推介建国前,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女性属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在家庭和社会中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在文化文学领域处于被忽略和被漠视的地位,所以导致女作家或女性译者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女性的翻译思想和创作主张自然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公正的对待,当然也就少有研究女性翻译家的文章或著作。
只是近些年来才有一些关于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论文,下面做一简要摘要和归纳。
中国的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开始进入翻译界并有成形的翻译作品问世,基本上集中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间。
赵萝蕤(19121998)是浙江德清人,关于她的翻译活动介绍出现在温中兰编著的《浙江翻译家研究》一书中,包括她的生平简介、翻译思想和翻译年表,一目了然,便于我们了解并研究其翻译主张。
冰心《成功的花》原文及赏析
冰心《成功的花》原文及赏析冰心《成功的花》原文及赏析成功的花(是编者加的题目,在原书中以序号编排,为“五五”)是选自《繁星》的短文,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冰心《成功的花》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功的花》原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词语解析:“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
“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美丽。
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当别人亮出自己辉煌的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欣赏的,但人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慨。
“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
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
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
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泪泉”、“血雨”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花”指的是人,“芽儿”指的是未成功之前,“泪泉”是指付出的努力,“血雨”是指道路上的艰辛。
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看到成功者无比荣耀的一瞬间,还要看到成功者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过程,从而激励自己,也积极地去付出,奔着那个成功的目标奋进。
《成功的花》原文解析: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冰心版《吉檀迦利》的翻译特色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冰心版《吉檀迦利》的翻译特色
柳燕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5)5
【摘要】《吉檀迦利》(Gitanjali)是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影响最大的一本散文诗集,他因该诗集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文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作家。
《吉檀迦利》的中译本颇多,有冰心、吴岩、白开元、林志豪等译本。
其中,冰心译
本为公认的最经典的译本。
文章着眼于冰心译本,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原则,对《吉檀迦利》冰心译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进行量
化分析,旨在评价原语文本在译文中的移植复现质量。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柳燕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冰心翻译研究——以《吉檀迦利》为例
2.论文学翻译中的非文本因素——以《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为例
3.论冰心的《吉檀迦利》翻译
4.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
下《吉檀迦利》冰心译本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心翻译研究作者:张林熹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冰心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一名杰出的翻译家。
本文重点研究冰心翻译方面的成就。
作者通过分析冰心的经典译作《吉檀迦利》初步总结其翻译技巧、特点和翻译观。
关键词冰心翻译技巧翻译观吉檀迦利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A Study of Bing Xin's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Gitanjiali"Abstract Bing Xin is not only a renowned contemporary writer and poet in China, but also a prominent translat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her achievement in translation field. Through analyzing her classic translation of Gitanjiali, the author draws an initial conclusion of he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principles.Key words Bing Xin; translation skill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Gitanjiali0 引言泰戈尔是冰心最仰慕的外国诗人,而《吉檀迦利》又是泰诗集中她最喜爱的一本。
在《邀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文中,冰心说道:“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美感的诗词,都浸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飘渺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泰戈尔著,冰心译 1996:8)。
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译者如遇知音的喜悦与信仰圆满的激动。
《吉檀迦利》字面上虽是敬神之歌,实则是一曲生命之歌,它歌唱生命的枯荣,生活的悲欢。
诗中充溢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牵挂,对人生理想的求索,对爱与童真的颂扬。
而这些都与冰心的思想不谋而合。
整部诗集清丽柔美而又节奏明快,冰心的译文更是如同萦绕心绪间沁人的香气,在芬芳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那份恬淡与真挚之美。
1 译文分析本部分选取了《吉檀迦利》的部分典型译文段落进行分析,以总结冰心翻译实践中的常用技巧及翻译观。
1.1 用心选词冰心的翻译不仅用脑,更是用心。
细细品味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细节,每一处选词都是经过精心考量的。
就连最普通的词汇,她都会译出诗意:“corner” “隅”,“evening” “薄暮”,“remnant of cloud” “残云” 等。
有的词更是需要在充分领悟原文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这对译者的文字功底有着极高要求。
下面选取几例来欣赏:(1)…no more coyness and sweetness of demeanor.译文:不再畏怯娇羞。
(泰戈尔,冰心译 1996: 58-59)“sweetness of demeanor” 多是褒义用法,但译者结合语境,考虑到前文的“no more”,因此借用“coyness”的含义,译作“羞”,“sweetness of demeanor”作“娇”,“娇羞”一词褒贬皆可,并与畏怯形成适宜的搭配。
(2)… to be tosse d and lost and broken in the whirl of this fearful joy.划线部分译为“回旋激荡,消失碎裂”。
(ibid: 78-79)“toss”一词尤不好译。
冰心是在该词原意基础上进行延伸,因为后文有“whirl”一词,所以可做“回旋”之意来讲,并且为了和后面四字词搭配还增补了“激荡”,更是将原本单薄的含义得以升华。
从整体形式上来说,四字词语的成双搭配给人以整饬之美,既文采斐然又通俗畅晓。
(3)Waves rise up and sink again, dreams break and form.译文:波起复落,梦破又圆。
(ibid: 80-81)冰心的译文几乎可以说是超越了原文。
四字词精炼、圆润、简明、雅丽。
对称的美感,读起来就像是中国古诗,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产生互文的效果。
浓缩的语言给人以回旋的余地,简单的八个字给我们带来的意境和遐想却是无穷的。
1.2 行文流畅冰心称泰戈尔的文笔流丽,而她的译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者与译者的风格、情操如此相近,这是多么可贵而难得的良缘啊!但凡读过译文的人,相信都会被那清新自然,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所打动。
这种自然之美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冰心灵活运用语序调整、增补等翻译技巧造就的。
(1)He it is who weaves the web of this maya in evanescent hues of gold and silver, blue and green, and lets peep out through the folds his feet, at whose touch I forget myself.译文:就是他用金、银、青、绿的灵幻的色丝,织起幻境的披纱。
他的脚趾从衣褶中外露。
在他的摩触之下,我忘却了自己。
(ibid: 82-83)原文是结构复杂的长句,在冰心的笔下变为三个简练的短句,却不失半点优雅。
行文流丽,不露任何翻译痕迹。
特别要指出的是“and”分句中其实隐含倒装,正常语序应为“and lets his feet peep out through the fold”,这一点并不易察觉,却逃不过冰心的慧眼。
(2)keeping steps with that restless, rapid music, seasons come dancing and pass away—colors, tunes, and perfumes pour in endless cascades in the abounding joy that scatters and gives up and dies every moment.译文:季候应和着这急速不宁的音乐,跳舞着来了又去—颜色、声音、香味在这充溢的快乐里,汇注成奔流无尽的瀑泉,时时刻刻地在散溅、退落而死亡。
(ibid:80-81)冰心的译文可谓泰诗在另一种语言中的重生。
她抽丝剥缕,把原本杂糅的聚合用最清晰最质朴的语言展示出来,我们读到的是诗之美,更是自然之美。
(3)My eyes have seen and my ears have heard.译文:我的眼睛看见了美丽的景象,我的耳朵也听见了醉人的音乐。
(ibid:16-17)前文谈到“我”接受到节日的请柬,生命的祝福。
这时的“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觉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
所以如果仅仅把“have seen”,“have heard”译成“看到了”,“听到了”不足以表达“我”当时激动,欣慰的心情,与上文的语境不符。
冰心的增补可谓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文句式,又补足了其意到言不到的“缺失”信息。
1.3 语言清丽,意境悠远无论创作还是译作,语言清丽都是冰心的一贯风格。
从小以大海相伴的冰心对烟台海边的一草一石,一沙一沫都有着无限情愫。
而这缕缕情丝都通过沙沙的笔尖,流淌在清丽悠扬的文字里。
(1)The leaves rustled overhead; the cuckoo sang from the unseen dark, and perfume of babla flowers came from the bend of road.译文:树叶在头上萧萧地响着;杜鹃在幽暗处歌唱,曲径里传来胶树的花香。
(ibid: 60-61)(2)I surely know the hundred petals of a lotus will not remain closed for ever and the secret recess of its honey will be bared.译文:我准知道莲花的百瓣不会永远闭合,深藏的花蜜定将显露。
(ibid: 108-109)以上两例是原文与译文的完美契合,就如冰心自己所说的“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飘渺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小到每一个词,每一种意象,大到意象组合成的意境,文字间流淌着的是泰戈尔诗中的空灵之美。
冰心用最清澈明丽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意境悠远的画卷,将汉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冰心还善于在译文中融合中国诗词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成语结构、叠字、对偶等。
这种中西合璧式的创新加强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也使语言变得更简练、整齐。
(3)Days come and ages pass…译文:日来年往(ibid: 82-83)(4)Days and nights pass and ages bloom and fade like flower.译文:夜去明来,时代像花开花落。
(ibid: 92-93)对仗成语的灵活运用给人以简洁清爽之感,更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此外,叠字,特别是叠字成语的应用使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重复拖长的音韵也从侧面营造了悠远的意境。
(5)Among hurrying crowds shall I stand before thee face to face?译文:在营营扰扰的人群中,我能和你对面站立吗?(ibid: 86-87)2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冰心在翻译实践中擅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读者利益为中心,同时也尊重作者和原文,采用中庸之道,直意译相结合。
冰心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著译文字多达两百多万。
无论创作还是翻译,她都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以及对生命的热忱和对信仰的执着。
而长久以来,人们仅将冰心作为文学创作大家来研究,却忽视了她在翻译方面的贡献。
对冰心来说,创作和翻译互为灵感的源泉,两个领域的发展并驾齐驱。
她的文学影响跨越国界,她的翻译作品也大多是公认的精品,为我国文学界送来一阵新风,同时也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作为一个尝试,本文通过对冰心经典译作的分析,初步总结归纳了冰心的翻译技巧、特点和翻译观,以期引起翻译界更多学者对冰心翻译作进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1] 冰心.我的童年[A].记事珠[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 冰心.我和外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1990(2):108.[3] 陈恕编.冰心译文集[C].冰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4] 范伯群.冰心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5] 方锡德.冰心论集[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6] 林佩旋.冰心的翻译与翻译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2):73-78.[7] [印]泰戈尔.泰戈尔抒情诗选[M].冰心,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