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训练教案
初中古诗词赏析实例教案
初中古诗词赏析实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诗词的一些基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诗文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
二、诗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等。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学生举例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赏析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理解。
3.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学生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诗词鉴赏》专题。
具体内容包括:1. 《静夜思》——李白2.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3. 《登高》——杜甫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诗词的美。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对仗、意象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诗词鉴赏笔记本、课外古诗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美丽画面,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词讲解:(1)讲解《静夜思》,分析其韵律、对仗、意象等特点。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讲解《登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
(2)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专题《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2. 鉴赏方法与技巧:韵律、对仗、意象思想感情爱国情怀3.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鉴赏短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5.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古诗词鉴赏专题的教学内容应精选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诗词,涵盖不同的时代、风格和主题。
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训练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训练一、引言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加强诗词的鉴赏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以及审美情趣。
本教案将以鲁迅的《庐山谣》为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欣赏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庐山谣》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2. 掌握《庐山谣》的基本意思和核心词句;3. 分析《庐山谣》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4. 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庐山谣》内容,并与学生讨论对该诗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a) 背景介绍:向学生简要介绍《庐山谣》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提醒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b) 课文解析:逐一解析《庐山谣》的每个词句,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组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选取《庐山谣》中的一首诗,深入研读和鉴赏,并准备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要求包括以下内容:a) 诗词的意义和主题;b) 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c) 读后的个人感受和启发。
5. 拓展训练:a)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模仿《庐山谣》的创作风格,自行创作一首诗词,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b) 联想训练:围绕《庐山谣》中的景色和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或故事。
c) 朗诵比赛:定期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庐山谣》及其他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诗词鉴赏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此外,通过创作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针对初三学生的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与欣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或富有情感表达的古诗词,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描绘的美景或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点和背景故事,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二、学习韵律与格律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韵律与格律的基本知识是进行古诗词鉴赏与欣赏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对比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和韵律之妙。
同时,要求学生在鉴赏中注意诗词的押韵、平仄、句式结构等要素,培养学生辨别并欣赏韵律与格律的能力。
三、注重意境与情感表达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更是一种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意义。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培养学生从情感角度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多角度阅读与解读古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解读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阅读思维。
可以通过解读作者的生平背景、社会背景、作品风格等,分析古诗词背后的文化与时代内涵。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五、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开展古诗词朗诵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创造能力等等。
专题04 描摹意境画面-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技法解读及实战演练
请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 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仿佛擦拭过一般
明净。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句意: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 过一般明净。据此抓住“篱下黄花”“秋容”等意象, 紧扣“开遍”“如拭”等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恰 当的语言描绘出词中所展现的画面即可。
返回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简要描述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答:寒夜里客人到来,围炉煮茶,以茶当 酒,火苗刚刚映红炉子,竹炉里茶汤沸腾, 屋外寒气逼人,屋内温暖如春。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前两句的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火炉 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水在湖里沸腾着”。由诗意可知,诗 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沸腾,主 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屋外寒气逼人,而屋内 温暖如春。由此可见一幅其乐融融的寒冬夜饮图。
答题 模板
本诗描绘了一幅……(时间)……(地 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
03 实战演练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答: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
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
返回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一幅什
么样的画面。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赏析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表达技巧和情感,深入领会诗词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诗词中的意象解析。
2. 诗词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词所蕴含的情感理解。
教学难点:1. 诗词中古代典故的理解。
2. 诗词深层意境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
2. 相关文学鉴赏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谈论诗词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了解有多少?他的诗词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诗词的大意。
2. 让学生结合注释,解析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解释其寓意和艺术效果。
3. 讲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 深入剖析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如作者对狩猎的热爱、对壮志未酬的感慨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课堂互动。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意象、典故、表达技巧和情感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使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分析了诗词中的意象、典故、表达技巧和情感。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诗词时,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钱塘湖春行》等经典古诗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诗词的韵律、对仗、意象等基本知识。
重点: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美景,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高》为例,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鉴赏古诗词。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意象、情感等,示范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其他古诗词,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意象情感韵律对仗2. 《登高》鉴赏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其意象和情感。
对比《钱塘湖春行》与《登高》,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钱塘湖春行》与《登高》都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但情感表达和韵律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
3.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关键环节。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专题教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分析并理解重点古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梳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借助经典案例,实践古诗词鉴赏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重点古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古诗词深层意境的理解。
2. 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运用。
3. 个性化解读和审美价值的提升。
1. 课堂导入:回顾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总结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为学生提供鉴赏的依据。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点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知识点。
3. 深入研究一位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古诗词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赏析文章和诗人研究,评估其古诗词鉴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训练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训练教案设计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本节课的教材分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篇目是以课标推荐背诵的89首古诗词为主。
8 9首古诗词分散到7-9年级六册语文书内,有些是必讲课,有些出现在课外古诗词里。
这些诗歌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写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友人送别诗等.
三、考点分析:
近7年来,甘肃省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以课标推荐背诵的89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复习时,对89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对于画面描述答得不够全面、简洁、优美。
五、复习目标: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六、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诗文鉴赏教材第四章《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二节《山水田园诗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所选古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中的美。
2.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词。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意境、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古诗文鉴赏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内容,引入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接着讲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山水田园诗进行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鉴赏》2. 内容:王维《山居秋暝》:意境、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意境、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山水田园诗特点:自然景观、生活情趣、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结合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山水田园诗,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可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等书籍,了解不同时期的山水田园诗特点。
诗词赏析画面描述教案
诗词赏析画面描述教案教案标题:诗词赏析画面描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如何通过画面描述来赏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选取数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图画,与每首诗词的意境相符。
3. 准备纸张、彩色铅笔和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重要性,让他们了解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幅画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物、情感和意境。
主体活动:1. 选择一首经典诗词,如《静夜思》。
2. 向学生朗读诗词,帮助他们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展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图片或图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物、情感和意境。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使用绘画工具在纸上画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画面。
6. 学生完成绘画后,鼓励他们互相分享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总结活动: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词赏析和画面描述的感受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总结如何通过画面描述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提供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多地运用画面描述来赏析诗词。
教学延伸:1. 继续选择其他经典诗词,进行类似的画面描述活动,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词,并通过画面描述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境和情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和画面描述的准确性。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估,包括对诗词意境的表达和创造力的展示。
教学资源:1. 选取的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2. 相关的图片或图画。
3. 纸张、彩色铅笔和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反思:在这个教案中,通过结合诗词和画面描述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练习教案
时刻:6分钟
示例:远处近处都有黄莺悠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他们忙着衔泥筑巢。好一幅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图。
翻译:几只早出生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不知是谁家刚会飞的燕子差不多开始衔啄春天的泥粒,筑建新巢。
注意此题与以往题目考察的异同:
1、都更加关注意境的描写,更加关注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
2、有了字数的限制;
3、考察的句子也许不是名句。
示例:青溪曲折,两岸充满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间,春意浓郁,犹如这清清的溪水一样绵长。
演练:
发挥想象与联想,描述“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图景(许多于40字)
示例:
如水的月色里,劳动归来的诗人,肩扛沾着几星泥土、几根草叶的锄头,表情悠然地走在深密的草丛里。
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练习教案
六、评判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摸索、研讨、归纳,把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判任务
要点归纳
通过品读、摸索、研讨、归纳,把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复习指导
内容:请同学们品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发挥想象,描画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新题型挑战
阙题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பைடு நூலகம்照衣裳。
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做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
题型对比:
1、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做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
诗歌鉴赏画面情境描绘教师完整版
诗歌鉴赏画面情境描绘教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诗歌鉴赏------画面(情境)描绘一、常见题型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句”所展现的情景。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句”展现的画面。
(不超过40字)二、答题思路1、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2、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 (忠实于原诗)3、语言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4、注意字数。
三、描绘图景要注意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要求优美。
三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
四是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2点:一是描摹事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答题格式】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思想(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实战训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现的情景。
(2分)⑵“家书抵万金”传送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⑴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最新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专题。
本节课将涉及多个古诗词作品,包括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教学内容将涵盖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结构分析、诗词意境的把握、诗词表现手法的鉴赏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难点:对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古诗词鉴赏教材、PPT课件。
学具:学生笔记本、文具、小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音乐和诗词朗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背景介绍: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
3. 诗词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
4.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5. 表现手法鉴赏: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随堂练习:给出古诗词鉴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结构、意境把握、表现手法鉴赏等关键词和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结构和表现手法,并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答案:示例作业:我选择了李白的《将进酒》这首古诗词。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首联和颔联写景,颈联和尾联抒情。
首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颔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高堂明镜和白发两个意象,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
初中语文古诗全景赏析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全景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欣赏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2. 能够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2. 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认知和感受。
二、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如押韵、对仗、平仄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形象,如意象、景物、人物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抒发感情等。
三、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如爱情、友情、自然、哲理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四、古诗的赏析案例(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古诗赏析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
五、学生赏析分享(10分钟)1.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古诗赏析成果。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赏析,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以及主题和表现手法,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在赏析案例环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锻炼了自己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环节,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赏析和写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古诗,避免误解和片面理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024年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专题,主要包括《静夜思》、《水调歌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古诗词。
详细内容涉及《静夜思》中作者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水调歌头》中作者苏轼对兄弟的牵挂及对人生的感悟;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诗词背诵: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词鉴赏:a. 分析《静夜思》的意境,讲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比喻手法。
b. 解读《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美好祝愿。
c. 探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民的同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鉴赏专题2. 板书内容:a. 《静夜思》:意境、比喻手法b. 《水调歌头》:美好祝愿、人生感悟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抨击现实、同情人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b.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b. 开展古诗词鉴赏讲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c.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诗词,积累文学底蕴。
初三语文教案拓展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初三语文教案拓展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案一:拓展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于诗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重要性。
二、学习诗词鉴赏的方法(15分钟)1. 分析诗词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诗词的字数和字体排列,理解其特点和情感表达。
2. 解读诗词的意境:通过阅读诗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对诗词作出个人理解。
3. 理解诗词的背景: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诗词有关的历史背景或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美和深意。
4. 比较不同诗词的风格:选取几首风格各异的诗词,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辨别不同风格的能力。
三、诗词鉴赏实践(3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读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鉴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词进行鉴赏,并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和讨论。
3. 教师引导:教师挑选一首经典诗词,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就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四、巩固与延伸(20分钟)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2. 听诗欣赏:播放现代诗词的音频,让学生聆听并写下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 诗词背诵:布置一首古代名诗的背诵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背诵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总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注意诗词欣赏,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案结束。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适当调整内容和时间安排。
)。
2024年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024年最新九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章节,内容包括《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钱塘湖春行》等经典古诗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意境美、情感美的领悟。
难点:古诗词鉴赏方法及技巧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自然美,进而引出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登高》,讲解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2)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学习《钱塘湖春行》,引导学生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词,指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如《静夜思》。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师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要点:韵律、对仗、意象意境美、情感美2. 代表作品及特点:《登高》:豪情壮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钱塘湖春行》:喜悦心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静夜思》的韵律、对仗、意象,并概括其意境美、情感美。
(2)从课本中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2. 答案:(1)韵律:五言绝句;对仗:前后两句对仗;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意境美:宁静的夜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感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人教版)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经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
在今年年终考试题中,出错率高得分率低的几个题型中,恐怕诗词鉴赏题是首当其冲的了,而这却是我们东营市中考题中的必考题,要提高我们的中考应试能力,古诗词赏析不容忽视。
这节课就领着大家来学习此专项,好不好?相信我们40分钟后一定有一个大的进步是不是?2、了解考纲中考命题实施细则(关于古诗词)课件21、考试范围……古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本内或课本外。
2、考试内容及要求(1)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
(2)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细则解读1、古诗词材料出自课本内或课本外,一般是课本外。
课件32、重点是浅易的古代诗词。
3、“初步”,说明难度不会太大;“浅易的”说明所选篇目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因此重点关注唐诗;“鉴赏”,是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形象(意境)、主题(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
难点:如何鉴赏,学会鉴赏的方法。
3、明确学习目标课件4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导航,方法指津。
1、诗词鉴赏题一般是自选角度,但并非无章可寻,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不管考察什么内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都要写出,再结合以上表达要求,大家可参考这样一个公式,即:课件5本诗运用修辞或手法,写出了内容或效果,表现了作者主题或思想感情。
请大家思考并讨论: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修辞和手法有哪些?经常遇到哪些作者的思想感情?请集思广益,看那个小组记住并积累的又多又准!2、小组回答并补充,看课件加以订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画面描述专项训练教案设计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本节课的教材分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篇目是以课标推荐背诵的89首古诗词为主。
8 9首古诗词分散到7-9年级六册语文书内,有些是必讲课,有些出现在课外古诗词里。
这些诗歌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写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友人送别诗等.
三、考点分析:
近7年来,甘肃省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以课标推荐背诵的89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复习时,对89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对于画面描述答得不够全面、简洁、优美。
五、复习目标: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六、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 ,并能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