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品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探讨

大学生品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探讨

大学生品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如果不能掌握品德教育的正确路径与方法,那么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品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理念导向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他们的品德素质,首先应该从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开始。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可能会存在差异。

因此,大学品德教育的理念导向应该坚持“立德根本、强化实践、创新方法、个性化发展”四个关键词。

立德根本是大学品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

要让大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追求高尚的品德,并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强化实践则是要将教育落地,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去实践,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创新方法则是要认识到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品德教育。

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

最后,个性化发展则是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之中,使得他们在接受品德教育的同时,得到更加广泛的成长。

二、模式探讨大学品德教育的模式应该以“培育品德感知、树立良好习惯、强化自我规范、提高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来探讨。

1. 培育品德敏感培育品德敏感是大学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

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高尚的品德,评价某些行为的好坏,形成敏锐和高度的品德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遇到和解决问题。

2. 树立良好习惯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出于习惯,因此,树立良好的习惯是大学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等。

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稳定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未来的发展能力。

3. 强化自我规范自律的重要性在于养成品德感知与良好习惯之后,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规范,避免出现道德误区。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蕴涵和路径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蕴涵和路径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2 0年第 7期 01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蕴涵和路径
陈龙 彪
( 茂名学 院, 广东 茂名 5 50 ) 2 0 0
摘要: 传统 的教 育理论和 教 育实践 不能充 分体 现 出教 师活 动的主 动创 造性 , 能充 分反 映 出学生 学 习的 不 主动性 , 成 了学生独立人格 塑造 上的 困难 ,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 陷入 十分尴 尬 的境地 。思想政 治教 育的价值 造 使 引导性和 内在超越 性对 主体存在 意识 的 自主 建构及在 对 象化 实践 活动 中批 判 力的 生成 具有 不可估 量的 意义 , 它还在 形成存 在 主体的 自律 思想品 质 、 求圆满人 格和提 升人 的精神 、 追 彰显 其人 生 意义 等方 面具 有不 可或缺
视大学生个体 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 ,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
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 是将大学生作为独立的、 自主 的、能动的个体 ,通过启发和引导其 内在的思想政 治需 求, 培育他们的独立性 、 主体意识 、 自主能力 和创造才能 , 使他 们 自觉构建和形成正确 的思想政治品质,以促进他们 自由而 全面的发展 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主体性思想

1 0・ 8
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 因素的负面作用,制约着 大学生 的 主体性成长。 传统社会中家族本位 的文化价值取向 , 在学生学
念。 深刻理解主体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涵, 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
生成长规律 , 树立科学 的主体意识 。 主体性问题集 中反映在如
何看待学生的问题上 ,这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 中的主体 地位 和注重对其主体意识 的培养 , 并
自由、 面发展 , 全 注重大学生创造性 的发挥和培养。

“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探析

“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探析
政 工 管 理
“ 9 0后 " 大 学 生 的思 想 道 德 教 育 探 析



贺 林 波
要: 随着知识 经 济时代 的到来和我 国 奉献 的精神 , 证 明了他们是敢担 当、 能担 当 自主 意 识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不 断 完善 , 高等 教 育 呈 现 出 的一代 。随着 1 9 9 0年 之后 出生 的大学生
增值税专用发票 管理制 度 , 对发票 传递进
行 明细规定 , 安排专 人按月进 行增 值税专 用发票的归集 、 整理和核对 。 建立增值税专 用发票使 用 登 记制 度等 , 降低 税 务风 险 。 管理好增值税 专用发票 , 既可 以使 企业 准 确地进行会计 核算 , 同时 又可 以及 时足额 抵扣进项税 , 提高经济效益 , 并且 防止 出现 漏洞使企业造成损失 。
的所 有 中 国公 民 , 由 于 中 国计 划 生 育 政 策 不怕失败 ; 他们强调独立 自主 , 敢于在激烈 的影 响 , 9 O后 普 遍 为 独 生 子 女 。 2 0 0 8年 , 的社 会 竞 争 中 展 示 自我 , 接 受 挑 战 。他 们
关键 词 : “ 9 0 后” ; 特征 ; 对 策
户账单展现形 式等需 求。资费套 餐形式 、 终端捆绑营销模式 、 优惠赠送等在 E R P系
配合 国家税 收体 制改 革 , 科 学认识 营改增
的趋势 , 全 面看待 营改增税负 的变化 , 主动 研究 、 提前 准备 , 向财税 部 门沟通汇报 , 争 取有利 的政策 , 减少 税改对 企业带 来的不 利影响 。 2 . 加 强财务管理 。在会计 核算上 , 要 根据增值税管 理 的要 求进行 价税分 离 , 规 范会计处理 , 统 一科 目设置及核算原则 , 修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摘要] 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行为模式的塑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德育工作不仅是当今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所在。

本文主要讨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完善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力求更好地解读道德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体现人的价值,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关键词] 道德德育教师德育德育方法一、道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道德”一词,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亦,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德素质是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人最重要的素质。

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实的道德品质作为基础,是产生不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的。

1997年,美国哈弗大学科尔斯教授出版《孩童的道德智商》一书,由此将“德商”二字引入大众的视野。

“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许多学者认为,“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平和、衷心、礼貌等各种美德。

科尔斯教授说,品格胜于知识,可见德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

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2000年,美利坚共和国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我们对世界的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立德、立业。

立德,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接受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善于和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

提倡化智慧为德性,重视发展个体的智慧与创造性,其核心就是提高年轻一代人的道德质量。

柔性管理理念下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

柔性管理理念下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从当前大学生的组成来看,当前国内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招收的大学生组成复杂,分布广,而高校对90后大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表现在部分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偏见。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学习能力提升了,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德育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因此,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作用不大,也不适合高校这一特殊环节。另外一些教师认为,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应该让专门的教师队伍去解决这个问题,与自身无关。导致一些教师在此方面的投入不够,深入程度也不够。
(三)高校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不够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一起冲击着90后大学生生的思想意识。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开展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还十分的传统和老套。没有很好的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求,由于忽视了学生个性程度的差异,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感觉德育教育课没有新意,没有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领悟能力、思想意识形态发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
柔性管理理念下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90后大学生这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如何加强的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等的管理,做好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在此背景下,从柔性管理理念下做好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入手,对高校抓好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了加强和应对的具体策略。
二、柔性管理理念下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的原则
从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种问题来看,要做好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就要充分了解学生90后大学生德育学习状态,在具体的德育教育设计上,要充分体现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独特的活动效果。这一过程,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试论“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

试论“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

试论“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近年来,“微时代”已然来临,各行各业都在迎接着这波微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90后”大学生更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以满足他们在微时代的精神需求。

本文试论“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

1.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在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校园教学、图书馆资源,他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到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这些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和传播速度很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新观点、新思潮的影响。

2.理论知识传播方式的革新由于新兴的媒体和技术,大学生接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纸质书籍、课堂讲义虽然依然重要,但网络课程、在线讲座、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的内容也开始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面对这样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获取更需要注重灵活性与主动性。

3.思想观念更新加速微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这种更新的速度十分快。

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现代化社会的主要接受者,却更容易受到这种新思潮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需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新和引导工作。

第二节“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探究1.构建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在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图书阅读以及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仍然十分重要,但是校园内外的多种多样的新媒体平台也应该被充分利用。

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充分重视实践环节。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缺位、德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隔离、教与学缺乏互动、德育目标抽象这四个问题,指出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道德关键所在,并详述了主体性自我育德的培养目标,最后提出高校实施主体性自我育德的六种方法:意识培养、双向沟通、环境熏陶、实践教育、直面社会和网络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然而,在当前传统的高校德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高校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缺位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德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忽视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忽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道德情感的沟通等,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诱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抵触状态。

(二)高校德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相隔离教育客体只有符合学生的道德实际,才能使高校德育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目前很多高校却出现了教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严重隔离的现象。

教师往往将德育客体设定为绝对高尚的理论,强制灌输,而不是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得认同感,很难将德育客体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三)教师与学生相隔离,教与学缺乏互动教师作为高校德育的直接且主要实施者,若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则很容易造成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缺乏交流与互动,不能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德育实践中,教师把学生视为德育理论灌输的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是作为被动者或客体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没有将品德养成看成是学生主动内化的过程,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或失效。

探索“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探索“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探索“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摘要:“90后”大学生作为受到社会各界热议的新一代群体,高校必须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问题、新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以积极态度迎接挑战,更地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网络从2008年起,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陆续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的教育对象。

“90后”大学生作为受到社会各界热议的新一代群体,他们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最大、市场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剧烈的特殊时代,高校必须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问题、新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以积极态度迎接挑战,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符合对象特点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更地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质“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过渡期。

一是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二是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过渡。

只有完成了这两个过渡,他们才算进入心智发展的成熟稳定期。

然而在这两个过渡过程中,他们具有一般青年具有的心智模式,即渴望得到成熟性的认同,希望得到成人化的平等对待,不希望被别人当成稚气未脱的孩子子和毫无社会阅历的学生。

“90后”具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但同时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既受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他们独立自主、做事有目标、有规划,有较高的自我预期。

“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看似矛盾的思想行为特征,对高校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挑战和要求。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1.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深刻把握“90后”价值观念的变迁当代的”90后”大学生也打上了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的烙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心理状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主体性德育实施的路径选择

主体性德育实施的路径选择
高等 农 业教 育 ,0 0 7 7:- 2 1 — , 35
Hi h r Ag iul r lEd c to 2 0— 7: - g e rc t a u ai n, 01 7, 3 5 u
主体 性 德 育 实 施 的路 径 选 择
吕一 军 , 义 清 胡
( 州科技职业学 院 , 江 温州 350 ) 温 浙 20 6
收 稿 日期 :0 00 —0 2 1 —5 2
作者简介 : 吕一军 , , 州科 技职业学 院 , 男 温 党委书记 , 教授 。研究 方向 : 高校 管理。
■ 高校领导 论坛 L A E SF R M I H R L A N N S IU E E D R O U I H G E E R I G I TT T S N N
摘要 : 主体性 道德 人 格 的培 养是 时代 发展 的要 求 , 也是 德 育现代 化 的要 求 。如何 积极 推 进 主体 性德 育 , 目前 我 国 高校 亟待 解决 的一 项 重要课 题 。应 充分认 清 当前德 育现状 和 问题 。 是 积极探 索主 体性 德 育 的有 效途 径和 方 法 , 实增 强德 育 工作 的现 实性 、 对 性 和 实效 性 , 力开 创 高 切 针 努
校 德 育 的新局 面。
关键词 : 主体 性德 育 ; 以人 为 本 ; 育模 式 德
中图分类号 :6 1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18 (0 0 0 .0 3 0 10 . 1 2 1 ) 70 0 .3 9
培养既符合社会需要 又具有道德 主体 意识和主 展 变化 一 方面 对传 统 的德 育理 论提 出了挑 战 , 一方 另
体能 力 的合格 公 民是 德 育 工 作 的 目标 和 追 求 。那 么 面也促进主体性德育理论的研究 , 促成了主体性德育 如何 提 高德 育 的有效 性 和针 对性 , 现德 育 的真 正价 思 想在 高校 德 育 中的确 立 。 实 值; 如何 在德 育 过程 中注 重规 范性 , 弘扬 主体 性 , 使人

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共6页

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共6页

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1 前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现阶段,“90后”大学生群体逐步壮大,而市场化的社会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家庭环境必然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成长。

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90后”大学生教育要在利益多样化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市场化的社会环境,冲击着“90后”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思维乃至话语系统。

影响着“90后”大学生对现实与虚拟关系的分析判断选择能力。

“90后”大学生群体越来越趋向小型化、分散化,这种个性化学习环境,影响着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多样化的家庭环境,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90后”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是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能弥补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能促进高校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有序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助力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及团队凝聚力的塑造。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方式上可以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种。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

所谓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隐性教育具有隐藏性,延后性、“非正规”性等特点,以各种文化的形式渗透在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课程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应用,具有间接性、有效性、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径的开放性以及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

“90后”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90后”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90后”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谢萍萍【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立足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和人的转型的时代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反思高校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与困境,审视“90后”大学生对开展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诉求,提出应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设置完整的德育课程、创新科学的德育方法等超越传统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人、社会和德育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The essay reviewed the challenges and dilemma in the post-90s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s current social and individual transformation. It, thus, suggested that a realistic path is to establish an ideal moral insight, set up complete moral educational courses and innovate rational methods of ethical instructions to advance the interaction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moral education.【总页数】3页(P61-63)【作者】谢萍萍【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48【相关文献】1.浅谈关怀道德教育对“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J], 王萍;李司单;吴迪2.90后大学生群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偏离的反思 [J], 刘冲3.基于传统道德观视角的90后高职大学生道德状况及对策——以广州某高职院校为例 [J], 刘文明4.师范院校“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J], 杨劲;程永生5.弘扬长征精神的道德价值,重塑"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 [J], 鲍中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和 “ 商 品拜 物教 ”观 念 的影 响 ,在 某 种程度
多元 的事实 , 我 国的道德教育从 主流方面看至今 还 处 于一种 传 统 的模 式之 中。 『 1 ] 这 种无 视 主体 性 的道德教育易导致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的萎 靡。以 “ 9 0 后 ”大 学 生为 主要 研 究对 象 ,多视 角探究实现 “ 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路径 , 建构
据此 ,德育要以人为本是适应 9 0后大学生发展
的新 趋势 和新 需要 , 是 走 向人本 化 的必 然追 求 与
结果
体。 这种德育的理论和实践 的状况 , 造成了本来
应当是充满 了人性魅力 的德育 , 变成毫无主体能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2 5
基 金项 目:2 0 l 1 年 浙汀 省教 育厅 思政 项 目 ( Y 2 0 1 1 2 0 9 8 3 ) 作者 简 介 :谢 萍萍 ( 1 9 8 1 一 ),浙 江湖 州人 ,讲师 ,主 要研 究方 向 :高 校 大学生 思想 道德 教 育 。E - ma i l :x i e p i n g p i n g @n b u e d u . c n
现 出对 自我 和 他 人 采 取个 人本 位 与 社 会 本 位 的
当前高校 的道德教育依然处于 “ 主体一客 体 ”思 维 模式 之 下 ,表现 为 :整个 德 育过程 将 教 育者奉为主体 , 视其为真理的化身 , 充当 “ 灵魂 的T程师”。受教育者则沦为顺从 、 受支配的客
双重 标准 对 比明显 , 自我意识 过 于 突出 的现象 ,
型 独 立 人格 。这 种 共 在 型 人 格具 有 以下 组织视为 2 l 世纪
教育 的 四大 支柱 之一 。当今 “ 9 0后 ” 大学生 在
点: 一是 个体 是 一个 独立性 的存在 , 他 能 以 自己 的独立 思考 、批 判思 维 去选择 自己的生 活方 式 、 价值取向; 二是这种独立性是以承认他人的独立 性 ,以人与 人之 间 的平 等 、公 正 为其 规定 性 的 ; 是 共生 性 是一 种新 的人 的结 合关 系 , 它 既包 含 着独 特性 、 多样性 的个 体 价值 ,同样也 显示 当代

现 实取 向 : “ 9 0 后 ”大 学 生开展 主体
性道 德 教育 之前提 反 思
( 一 )高校 传统 道德 教 育 的弊 端 与 困境
中提 出的 “ 以人为本” 理念 , 充分 凸显了大学生 的 价值及 其 主体 性 , 代表 着 时代 、 社会 发展 的新
趋 势 。当今 “ 9 0后 ”大学 生在 价 值判 断层 面 呈
马克 思认 为社 会 存在 决定 社 会 意识 。 德 育是 人 的一 种诠 释 ,其 作为 一种 “ 成 人 ”德兴 之学 无 疑 需要 在 培养 人 、 塑造 人 的过 程 中发挥 重要 的作 用。 社 会发 展 变化 的实践 需要 一 种理 性 的 、自由 的和创 造性 的独立 人 格 , 需 要 与之 相应 的道德 教 育 理念 和运 作 体 系 。然而 , 面对 社 会 开放 和 价值
第3 6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 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教 育 科 学 版 )
Vb l 3 6 No . 1
J a n . 2 01 4
J OURNAL OF NI NGBO UNI VE RSI TY ( EDUCAT I ONAL S CI ENCE EDI T I ON )
动性 、 没 有 道德 意 义 、枯燥 无 味 、 令 人厌 烦 的灌 输 和说 教 。马克思 主义认 为 , “ 人 的 自由而全 面 发 展是 人类 社会 发展 的终极 目标 , 也 是人 发展 的
最终价值诉求”, I 2 J 这亦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基 本原则。 传统的德育工作 由于受到 “ 科技理性至
“ 9 O 后” 大学生 主体性道德教育 实践 的 路径研究
谢 萍萍
( 宁波大学 科 学技 术学院 ,浙 江 宁波 3 1 5 2 l 2) 摘 要 :立足新 时期我 国社会转型和人 的转型的时代背景 ,运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反思 高校传统道德
教 育的弊端与 困境 ,审视 “ 9 0后” 大学生对开展主体性道德教 育的诉求 ,提 出应树 立 良好的德育理念 、
6 2
宁波大学 学报 ( 教育科 学版 )
2 . 生活化需求 。关注人 ,关注人 的现实生 活, 关注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 是人类社会
发展 的永 恒 主题 , 也 是教 育 的 f { J 发 点 和归 宿 。 “ 学
内在或更为本质 的方 面。我们所要培养 的 “ 9 0
后 ”大 学生 绝 不是单 子式 的独立 人格 , 而 是共 在
设 置完整的德育课程 、创新科学的德 育方法等超越 传统道德教育 的实践路 径 ,以实现人 、社会和德 育的良
性 互 动 和 发展 。
关键 词 :“ 9 0 后 ”大 学生 ;主 体性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 4 8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0 6 2 7( 2 0 1 4)O 1 — 0 0 6 1 — 0 3

上, 德育的价值功能被演变为培养 “ 科技人”“ 经 济人” “ T 具人 ”的手 段 和工具 。
传统德育的思想 和方法固定 、 僵化 , 造成受 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批判意识受到限制 , 削弱了其 在学习实践活动 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 ( 二 )“ 9 0 后 ” 大学 生对 开展 主体性 道德 教
育 的诉 求
个具 有可 操 作性 的 “ 主 体性 道德 教 育 ”系统 范
式 ,对 提高 新 时期 高 校思 想政 治 教育 的针 对 性 、 实效 性 具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义 。

1 . 人本化诉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 关于
进一 步加 强 和改 进大 学 生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意 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