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理论

合集下载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与个体之间时刻发生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行为靠社会契约来协调。

经济社会中的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是根据某种契约来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的行为。

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效用时,它们就成为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内容。

然而,这些契约如何达到,其效率如何,它们的经济效用如何得以改进和受到了怎样的限制等,这些都是委托-代理理论关心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6.1 委托——代理的基本概念1.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 relation)的概念最先源自于法律。

在法律关系中,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项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就发生了。

A称为委托人,B即为代理人。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代理人)以另一个人(委托人)的名义来承担和完成一些事情,更通俗地说,就是委托人出钱或付出相应的代价请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现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委托-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如今,委托-代理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它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前后,市场参与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具有相对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也可以这样说,委托-代理是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关系:代理人(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一方)因为相对信息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3) 股利支付 (dividend payment)
債權人將資金借給公司後,管理當局未拿這筆資金去投資,卻當做股利發放給股東。
(4) 投資不足 (under-investment)
債權人將錢借給公司後,若管理當局發現,專案所產生的利益只能歸債權人所享,則他會故意放棄原本有利可圖的專案。
五種能促使管理當局採取符合股東利益的行動,以符合股東最佳利益的方式:
(1)、解雇的威脅
可能引發管理人與外部股東之委託書爭奪戰 (proxy fight)
(2)、接收的威脅
(3)、管理激勵計劃
股票購買選擇權 (stock option)
績效配股 (performance shares)
代理理論之假設
(1) 代理人與主理人皆追求本身效用最大,即二者皆為自利者
(2) 代理人與主理人均為風險趨避者
(3) 代理人與主理人追求的目標不一致
(4) 代理人與主理人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一方比另一方多或少
一、股東與管理當局間的代理問題
財務管理理論一向假設公司經營之目標為追求股東之最大財富,然而代理關係的存在,使得經理人經營公司,可能不會使公司股東財富最大。其原因如下:
(1)不再賣力工作。
(2)做過多的享受:特權消費 (perquisites consumption)。
為了減少甚至避免代理問題的發生,股東會從事一些監督與約束活動,而從事這些活動所須支付的代價,稱為代理成本,包括:
(1) 、監督管理當局的費用
(2) 、組織結構的設計費用
(3) 、機會成本:因為組織結構化,致使管理者無法當機立斷,即時採取行動而產生獲利機會減少之機會成本。
2、衝突方式(對股東有利,對債權人不利)

代理理论——精选推荐

代理理论——精选推荐

理论的建立基础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action),研究此类问题的,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hidden action);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知识(knowledge),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知识模型(hidden knowledge)。

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理论的历史发展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代理理论综述

代理理论综述

代理理论综述本文对代理理论的起源,内容,产生等做了详细的综述,对代理理论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标签:代理理论两权分离代理成本一、代理理论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两权分离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何亚东、胡涛,2002;胡涛,查元桑,2002;戴中亮,2004;刘有贵、蒋年云,2006;金晶、王颖,2008),因为它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把企业的一切组成要素都看作是企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投入各种要素并在预算约束下采取利润最大化行为。

而这种厂商观过于简单,它无法解释现代企业的很多行为,也无法全面地理解企业这种经济组织。

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如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便深入研究企业内部的关系,分析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现代企业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代理理论的内容作为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的代理理论,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由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1972)、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发展的代理成本理论;另一个是委托代理理论,其结论来源于数学模型,并受到理论预测和实际观察到的合约之间差异促进。

三、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内涵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条件所决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交易范围扩大,资本积累增加,企业的规模也随之增大。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再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而越来越受到所有者所具有的精力、时间、相关知识、管理能力等相关因素的限制。

当企业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或亲自经营企业的效益并不能达到理想预期的时候,企业所有者将企业交给他人代为控制和经营,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便分离,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 不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 • 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政府组织问题 • 事业单位问题 • 金融领域
代理理论的拓展
• 多任务分析 • 共同代理理论 • 自然状态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的影响
3、委托代理理论 、
• 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 • 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委托 代理问题及其控制 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控制 –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隐含的前提条件
• 契约建立在自由选择和产权明晰化基础之上,,维 契约建立在自由选择和产权明晰化基础之上,,维 ,, 持契约的条件是代理成本小于代理收益 •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从而不存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 在偷懒动机, 在偷懒动机,即具有监督代理人行为的积极性 • 由于剩余索取权具有可转让性,委托人通过行使退 由于剩余索取权具有可转让性, 出权惩罚代理人违约行为的威胁是可信的
– – – –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不确定性和分散投资风险 科层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不对称 有限理性和个人能力的约束
两个基本假设和命题
• 两个基本假设
– 委托人对随机产出没有(直接)贡献 委托人对随机产出没有(直接) – 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
• 两个基本命题
– 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 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 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契约中, 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契约中,代理人 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 – 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过 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 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部分来达到最优结果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公众普遍利益的模糊性导致现实中 到底谁是委托者都很难确定,更不用说 有效控制代理人——即公共管理者了。
“委托——代理人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运用结果与 在私人部门中的运用结果相比较,在责任机制方 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难以确定谁是委托人或难 以发现他们的真正愿望是什么。公共服务的委托 人——所有者——是选民,但是他们的利益非常分 散,以至于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代理人——公共管 理者。对于代理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确 定每一个委托人可能希望他们做什么。没有对利 润动机的严重影响,没有股票市场,没有可与破 产相提并论的事情。如果委托人没有适当的手段 确保代理人实现他们的愿望,代理人极少有可能 付诸行动。如果说私人部门中也存在着代理问题 ,在公共部门中则更为严重。”——欧文·休斯
在公共机构运作中,作为代理人的政治 家、官僚与专业人员依据契约为作为委 托人的公民的利益而行政。
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作为代理人的 政府与委托人(国家立法机构或全体公民 、选民等)目标的部分不一致性及信息不 对称性就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 选择。
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或官员及政府部门雇 员作为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 获得的报酬;政府机构或官员作为代理人 做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 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 节并不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无知”。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 着明显的偏差 。
(3)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报酬由 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人从自身利 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己承担 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 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 法行为,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 常高;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个人(委托人)通过与另一个人(代理人)建立特定的协议关系,授权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来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是指授权或委托权力的一方。

委托人需要将一部分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代理人,以便代理人能够代表委托人进行特定的活动或决策。

委托人在选择代理人时需要考虑代理人的能力、诚信和动机等因素,以确保代理人能够忠诚、有效地履行委托。

代理人是指被委托执行某项任务或代表委托人进行某项活动的一方。

代理人在执行委托事项时需遵守委托人的授权和指令,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通常会根据合同、协议或规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

委托人在将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时,需要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并约定一些监督和约束机制,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同时,委托人也需要为代理人提供一定的奖励或激励机制,以提高代理人的动机和工作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概念还包括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存在差异。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意图,因此需要通过监督、考核和奖惩等手段来减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止代理行为的发生,委托人需要制定合理的监控和约束机制,同时也需要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奖励,以提高代理人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于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通过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制定合理的授权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等问题,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

代理理论与激励机制设计

代理理论与激励机制设计

代理理论与激励机制设计代理理论与激励机制设计引言:在组织中,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强调了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代理理论通常用于解释代理人(经理人、员工等)如何在代表委托人(公司、组织等)的利益和自身利益之间做出决策。

而激励机制设计则是为了通过提供适当的激励手段和控制措施,来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利益保持一致。

本文将探讨代理理论与激励机制设计的关系,并阐述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代理理论是由Alchian和Demsetz在1972年提出的。

他们认为,由于代理人的行为对于委托人来说是不可观察和无法完全控制的,而代理人又常常会追求自身的私利,从而导致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

代理理论强调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发生的冲突和博弈。

代理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可以通过契约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问题。

契约是一种合作协议,规定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通过契约,委托人可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防止其追求私利,而代理人则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和激励,以保证其为委托人创造最大的价值。

二、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激励机制设计是为了通过提供适当的激励手段和控制措施,来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利益保持一致。

激励机制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和方法:1. 契约设计原则:根据代理关系的特点和委托人的利益,设计合适的契约,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契约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以便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能理解。

2. 激励手段选择:选取合适的激励手段,以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创造价值。

其中,激励手段可以包括金融激励(如薪酬、奖金等)、非金融激励(如晋升、荣誉等)以及社会激励(如声望、信誉等)。

3. 控制措施建立: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期望和利益。

这些控制措施可以包括监督、考核和惩罚机制等,以防止代理人滥用权力和追求个人利益。

代理理论及其对公共管理的启示

代理理论及其对公共管理的启示

1、代理理论及其对公共管理的启示。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代理关系的主体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本人)和第三人(相对人)。

代理人是代替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被代理人是代理人替自己实施法律行为的人;第三人是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

改善和提升公共管理职能,促进行政效率,增进社会福利,是政府管理研究的永恒主题。

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模式更趋多元化、复杂化。

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的经验和知识,在公共管理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委托代理的理论分析与制度架构,曾主要应用于私人管理领域,但是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政府管理活动,并催生出许多新的、极富价值的公共管理模式。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项目,正是这种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并取得了重要的经验和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官僚制弊端的日益暴露,西方各发达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政府改革的浪潮。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是借鉴企业管理、私人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打破传统官僚制模式下以控制、监管为主要手段的公共管理模式,采取更为灵活、多元的管理模式。

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市场经济模式下最重要的合约制度之一,也被广泛借鉴于政府管理活动当中,成为公共管理运动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正如休斯等人的概括:“在许多国家中,合约行为早已超出提供有限的商品和服务的范围,而覆盖了公共服务的所有设计和方式,政府在这些领域表现得越来越像个合同转包商。

”合约制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

如,胡德认为把所有事务都诉诸合约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一部分;戴维斯把新合约主义模式看作是新公共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欧文·休斯认为新合约主义“只不过是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的比较极端化的表现而已”。

第八讲----委托——代理理论

第八讲----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雇主想刺激雇员选择在既定约束下发挥最大剩余
劳动x, 达到

maf(xx)s(f(x))
x
• 使满足式 sfx c x u
• 要求。在一般情况下,雇主希望雇员选择的x恰好满足 约束条件,即
sfxcxu
2020/8/5
• 将此式代人目标函数,就出现无约束的最大化问题
mafx (x)c(x)u
• 求解该问题只要所选的x使边际产量等于边际成本 ,即
掌握信息少(或具有 相对信息劣势)的市 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1、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 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 (1) 代理人必须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行为中选择一项预定 的行为,该行为既影响自身收益,也影响委托人收益。
• (2)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定付酬方式和数量的 权力,即委托人在代理人选择行为之前就能与代理人确 定某种合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报酬是委托人观 察代理人行为结果的函数。
2020/8/5
(二)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 1、实质是对策博弈
A在建立和维护委托——代理关系的过程中, 如何确立对A和B都有利的合同,是委托— —代理人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如 何确定对A和B都有利的合同问题,属于典 型的对策问题,因为A和B任何一方在采取 行动时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另外一方的 反应。
s (y ) c (x ) s (f(x ) ) c (x )
单个雇主与雇员的简单模型分析(3)
• 从雇员的角度看,劳动x必然是有成本的,成本记为 c(x),且c(x)与一般成本函数相同,总成本与边际成本都 随劳动量的增加而递增。于是,选择x 的雇员的效用等 于:
s (y ) c (x ) s (f(x ) ) c (x )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从代理理论研究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控制问题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作为出资者的股东完全相信企业代理人在使用资金和企业经营上的所做所为吗?另外,在企业内部组织的每一层次上,管理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那么下级在执行上级管理者决策时,有没有“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呢?怎样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解决这一问题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把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看作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关系可被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去执行某些工作或把一些决策权授予代理人。

委托人总是希望代理人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但是,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意志行事。

例如,企业经理出差时住高档宾馆,下级在执行上级命令时拖拉延误等。

委托方为了他的利益,必然会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管理,由此就产生了委托代理成本。

包括(1)代理人的报酬,(2)监督激励成本,(3)因为经营者不是业主而可能不及时采取行动所失去赚钱的机会造成的机会成本。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包括激励、认知、学习、能力等个人因素和文化、社会规范、价值观等环境因素。

对于委托人而言,要想以最低的代理成本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要从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着手,选择代理人、激励代理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代理人。

这样可降低在代理关系确定后发生的监督激励成本和机会成本。

聘用代理人时,要根据他的工作经验、能力、人品等等因素来确定其是否合适。

其次,要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于委托者并不确切的知道代理人在干什么,双方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

如果在契约中的约束规则十分完整、详细,对代理人的约束就强,相应的代理成本就低,但是代理人选择的空间缩小了,企业的行为会变的僵化,可能会丧失获利的机会,同时委托人会花费可观的监督费用。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代理理论( agen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斯( nesson)等人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假设:某个主体A是在另一主体B的管辖之下,而另一主体B又只能从事某些特定行为,不能从事其他行为, A只能根据自己对于B的所知以及自己控制B的手段来影响B的决策,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可分为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大类。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侧重于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主要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代理契约理论、代理人的剩余索取权理论和博弈论在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上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则侧重于从代理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委托人的有效监督问题,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构造信号传递模型的基础,主要包括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

随着经济生活中复杂性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问题具有代理人所不能充分获知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困难。

其原因包括内部人的利益驱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社会和文化习俗等。

委托—代理理论为代理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构造新的激励机制,使得监督成本变得很小或者没有,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人的积极性,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

委托—代理理论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并且产生了许多流派。

例如:合同理论学派、信息经济学学派、交易费用学派、委托—代理学派、博弈学派等。

委托—代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在职务设计、考核方式、激励方式、授权批准、员工培训、绩效评估、股票期权等方面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一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如果存在一个单独的第三方,使得代理人能够依靠信息优势去影响委托人的最优决策,就存在一种“代理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就是代理理论。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同一个交易伙伴网络中,由于其自身拥有的信息和掌握的激励相容的手段不同,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会出现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第五章 契约与委托——代理理论

第五章 契约与委托——代理理论

埃奇沃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现代契约理论。 他假设交易者在签订了契约以后,又可以找到 更好的机会重新签订契约,而且可以反复进行, 直到供求双方对现状满意不再继续签约为止。 埃奇沃斯认为:1,每一个经济行为者只能为自 利所驱使,他的行动与他所影响的其他人是否 同意无关,如果不同意可称为战争,如果同意 可称为契约; 2,当某些缔约者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而重新签 约时,在履约期内,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在契约 范围内进行的;
当商品描述精细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进一步的 加工难以产生可以想象得出来的种类,能够提 高行为者满足程度的配置时,这种商品就是阿 罗一德布鲁商品。 在阿罗德布鲁范式中,基本契约就是若干具体 数量单位的指定商品在指定的日期和地点进行 交易。按照商品一地点日期一事件组合的具体 报价,实现这种现货交易。
许多商品交易可以通过适当组合基本契约来实 现。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存在生产者和消费 者两种经济行为。生产者选择一个生产计划, 消费者选择消费计划。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各自的计划中按照给定的价 格确定他们每一交易中商品投入产出净价值之 和或净财富现值。 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就是由这种价格集、生产 计划集和消费计划集构成的,使得每个生产者 在生产可能集中有最大现值,每个消费者在预 算约束下达到偏好极大化,每一次交易中每种 商品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即达到一般均 衡。
在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每个经济行 为者只需要考虑他自己的目标(偏好或利润) 和价格就足够了。 阿罗一德布鲁模型依赖于理性预期,考虑了资 源可获得性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可能性的不确定 性,也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问题。 阿罗德布鲁范式就是在一般均衡交易模型基础 上建立的一套交易理论体系。
由于阿罗一德布鲁模型是个十分庞大的体系, 我们仅对其中有关契约部分的论述进行分析。 在阿罗一德布鲁范式中,商品概念很重要,因 为市场交易就是各种不同的商品交易。 一般而言,商品的区别不仅在于商品物质特征 以及获得和使用商品的地点与日期,而且在于 获得和使用商品的环境。商品的种类定得越精 细,可供行为者交易的范围就越大,也就是市 场契约集越大。

委托——代理理论:合约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合约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合约经济学一、本文概述1、委托——代理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委托——代理理论是合约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这种关系在决策和激励机制方面的影响。

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理解组织中的决策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设计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指导。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委托人(Principal)和代理人(Agent)。

委托人是指拥有某种决策权并委托给代理人的个体或组织;代理人则是指接受委托人的决策权,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的个人或组织。

委托——代理关系可以发生在任何形式的组织中,包括公司、政府、非营利组织等。

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决策和激励机制的方法。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通常不直接参与决策,而是将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

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的决策对于委托人的利益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委托人需要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来确保代理人的决策与其目标相一致,以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对于合约经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设计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指导。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合约是协调和约束双方行为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鼓励代理人采取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并降低代理人的风险。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为制定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是合约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组织中的决策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也为设计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指导,为实践中的决策和激励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合约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委托——代理理论是合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探讨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双方行为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研究和分析各种契约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首先,委托——代理理论对于理解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NO.3
对J/M模型的质疑
模型是否适用于美国之 外的企业?
J /M模型是否适用于美国之外的企业?
J/M模型的三个假设
对假设的质疑
代理人具有投机主义的特性; 股权分散的企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会造成投机主义行为; 投机主义和强制性服从是普遍真理,不受国界限制。
J/M模型本身具有局限性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利己行为不仅是可接受的,而且是必要的; J/M模型来自美国研究者,反映的是美国的经验。
修正J/M模型:针对投机主义行为
• 组织社会环境角度:代理人职前社会化与组织环境互动
• 组织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代理人的态度、பைடு நூலகம்值观和行为;
1. 组织社会环境角度
• 代理人的之前社会化会使得企业的独特态度和价值观发生改变。
• 互动作用不仅适用于代理人,也适用于委托人(通过与组织环境互动中形成的态度框
架降低委托人的信息劣势,提高委托人对经理人的认知理解和行为理解)。
Fishbein, M., & Ajzen, I.(1977).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 888-918.
• 代理人的职前社会化 • 组织的具体环境 • 代理人的职前社会化与组织环境互动作用(核心)
Simon, H.A. (1985).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The dialogue of psychology with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 293-304. Fishbein, M., & Ajzen, I.(1977).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 888-918. Lubatkin, M., Lane, P.J., Collin, S., & Very, P. (2001). A nationally Bounded theory of opportunism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working paper.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最早的观念是由Douglas McGgregor于1948年提出。

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早期,经济学者发现,当合作团队对于风险分担(risk sharing)问题有不同态度时就发生的代理问题。

代理理论是指现代公司中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开,利害关系人(业主)与经理人(代理人)间有利益背离之处。

代理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二:1.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当业主(principal)与代理人(agent)的企图或目标冲突时,或者当业主无法确认代理人时际行为时。

这是难解而且是双方必须面对的问题,业主通常是指董事会或资方,代理人是指专业经理人或劳方。

2.风险分担问题(risk sharing problem):这是业主与代理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有所不同。

由于风险的偏好不同,自然采取的应变动作就不相同。

所以公司要文化融洽,就要双方都有足够的政治素养与相互信任才能解决问题。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想法:业主与代理人之关系应该反应「有效率的信息组织」,以及「风险承担的成本」。

2.分析单位:业主与代理人的合约。

3.人性假设:人性自利,有限理性,风险规避。

4.组织假设:双方有部分矛盾;效率为成效之标准;双方信息不对称。

5.信息假设:信息是可以买到的商品,正式的信息制度扮演重要的角色,所谓「正式信息制度」是指预算、目标管理、董事会,组织可以投资在信息系统以用来监控代理人的投机。

6.契约问题:代理问题;风险分摊问题。

7.问题领域:业主与代理人部分目标与风险偏好之差异的相互关系上,例如领导、报酬、游戏规则等。

代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有二:1.业主与代理人有不同的目标2.业主不能决定代理人的行动是否恰当主要有两种代理问题:1.道德危机(moral hazard):是指代理人缺乏努力,代理人可能不致力于意见一致,也就是代理人畏缩。

2.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代理人能力的错误表现,可能因为业主在雇用代理人时,不能完全查证代理人的能力。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代理理论(agency cost)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的所说的代理问题。

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

其中。

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代理理论还认为,代理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代理人是否适当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它还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将利用签订代理契约的过程,最大化各自的财富。

而代理人出于自我寻利的动机,将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财富。

其中,一些行为可能会损害到所有者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理理论”读书笔记
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之上,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且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建立,而代理理论的发展正符合这一趋势。

本文将从代理理论的起源,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对代理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代理理论的起源
早在经济学经典论着《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财产不节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的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伯利和米恩斯(1932)提出了“两权分离”问题,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此时,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随后人们开始逐渐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注企业内部的运作结构及原理,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逐渐建立,代理理论逐渐形成。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两人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并认为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

它有三个形成条件:①有n≥2个具有共同目标愿望的队员;②所有成员协作生产,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③团队生产结果具有不可分性,即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算,因而
也不可能精确地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因此会产生偷懒(shirking)和搭便车(free一ridng)行为。

为了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就需要有人来专门从事监督工作,而为了监督者积极工作,就应该允许监督者占有剩余权益和拥有修改合约的权利。

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入的所有者,因为由非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入品的使用成本过高,由此,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而生(张维迎,1995)。

Jensen和Mecklin于1976年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构建了代理理论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代理成本理论。

作者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

当股东与经理人员都是效用最大化者时,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理人员不会总以股东的最大利益行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股东必须给予经理人员适当的激励,以及通过提高约束代理人越轨活动监督费用,可使得双方利益偏差有限。

另外,在某些情形下,为确保经理人员不采取某种危及股东的行动,由经理人员支付一笔费用(保证金)确保股东可以得到补偿。

此外,Jensen还对代理成本的概念进行了首次揭示: 在大多数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将分别承担正的监督费用和保证费用,另外,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之间存在某些偏差,这种偏差是一种剩余损失,代理成本的总和定义为:(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2)代理人的保证支付;(3)剩余损失。

据此,Jensen认为在大部分的情形下,外部融资者与经理人员签订一份合约来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经理人员如何运用资金获得适当的回报。

理想中的完美合约说明了在
所有可能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应付诸的行动。

从而保证股东利益在任何情况下能够得到保障[1]。

但是,未来是一种不确定状态,而且从技术上而言,完美的契约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凸现重要,它表明了谁将在不确定条件下拥有对企业的发言权。

随着代理理论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作为代理理论的另一分支也逐渐建立。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上完全以正规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更加形式化和抽象化,更符合西方学者所追求的科学定义。

与代理成本理论不同,它的所有的结论均来自正式的数学模型。

张维迎(1999)认为,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①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即在一个参数化模型中,对产出的分布函数不起作用);②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虽然有些间接的信号可以利用)。

两个基本观点:①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而使委托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代理人必须承担部分风险;②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可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方法达到最优激励结果。

这两个基本观点的通俗含义是:①经营者的报酬中必须含有风险收入,否则所有者的利益不可能达到最大;②当经营者的报酬全部是风险收入时,即完全享有剩余索取权时(此时经营者所有者合二为一),激励机制最优,所有者的利益能保证达到最大。

二、代理理论的运用机制
根据代理理论可以对现代公司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相关的解决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虽然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与企业的经营者经理人已经建立了相互的契约关系,但由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信息的不一致,
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和判断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真实水平,这时所导致的双方信息差距就严重影响了契约均衡点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一是让经理人自发的传递信息,二是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股东通过观察来获取经理人的信息。

让经理人有动力自发地披露自己的信息一般是通过激励相容合同入手。

在现代公司中,解决经理人在事后偷懒、内部交易等道德风险的重要机制设计是,在事前与经理人签订一份建立在可观测变量上的激励合约。

激励合约可以采取年薪、奖金、股权、股票期权或当收入低于一定的标准规定时辞返威胁等多种形式。

经济学家认为,在高额补偿情况下,经理人员必须考虑如果丧失工作机会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并且如果对经理人员的激励补偿是足够的,那么未来经理人员从自利行为中获得的边际收益高于从激励合同中边际收益的机会就非常小。

解决代理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就是通过市场竞争传递信号,从而能够对经理人员的效率和信息进行甄别。

这种解决思路与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竞争理论相关联。

竞争激励理论指的是竞争能产生一种非合同式的隐含激励 (implicit incentives),这种隐含激励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动力:(1)信息比较动力。

竞争可以让企业经理人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的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

(2)生存动力。

充分的竞争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生存或死亡,经理人员为了生存,在竞争面前只能发奋努力,提高效益。

(3)信誉动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成熟的经理人员市场,经理人员市场的存在给在位经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信誉传递机制。

三、代理理论评析
代理理论是典型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理论模型。

(1)从理论本身的构建来看,委托代理理论先通过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两个假设,构造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代理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面临的环境,找出解决问题的约束条件参与约束条件、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最后,在约束条件下,求解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解,解出委托人所设计的契约应具备特征,得出问题的答案结论。

尤其是这一过程借用数学模型,确保分析的逻辑一致性。

委托代理理论这一构建过程,是典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构建模式。

(2)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演化也充分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路径。

通过逐步放松理想模式的条件,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而一步一步接近现实,从而成为解释现实的有力工具的。

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体系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如资本结构理论就是在最简单的MM定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现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但该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假设条件,尤其是信息不对称假设,仍有待于完善。

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指契约形成以后的信息不对称,重点是道德风险问题。

而实际情况是,在契约履行之前就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即存在逆向选择问题。

此外,该理论还隐含地假设了委托人对产出没有影响,但现实中这种现象并不普遍。

委托代理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现代经济理论,为我们分析现实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框架,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对许多现实问题也作出了很有说明力的解释。

但我们在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时,必须充分注意委托代理理论的前提假设,及其所适用的条件。

比如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上市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时,由
于上市国有控股公司的特殊性,其委托代理关系既不是双边委托代理,也不是简单的多委托人、多代理人或多任务代理,而是多委托人、多代理人和多任务的综合代理。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去分析,更不能直接套用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而应该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开发出的相应研究模型,对中国现实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结论,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冯根福,闫冰.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04(6):85 - 92.
冯根福.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2004(12)
向荣,贾生华.对代理理论的综述与反思[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
郑志刚.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J].经济研究,2004(2):115 - 124.
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6
周志强;田银华;王克喜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模型、模式及其选择研究——基于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融合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
张维迎着.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