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高考冲刺模拟练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新模拟冲刺试题2019年附答案详解(第11套—第14套共四套模拟冲刺试卷)
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111.考古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帝国的刑法不下20种,“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
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朝末年,帝国政府在七十万刑徒中遴选数十万人为基本构成,再加上官府奴隶的子弟,组建了一支精锐大军,这数十万刑徒军的战力非凡,以至于被项羽集团视为纯正的秦军。
材料反映了:A.秦帝国法律残酷、暴虐,加剧了阶级矛盾B.秦帝国法律细密,既管得宽又管得严C.秦帝国是犯罪成本极高而立功效益极大的社会D.秦法使秦国持续奋发并稳定强大2.茶叶生产在唐代获得迅速发展。
翻检《全唐诗》可知道,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
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位于今江西东北)对以上材料的推测可以得知:①唐代茶产地集中于南方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相对安定②唐代茶叶的兴起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③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化④唐茶叶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唐代运输业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富民”阶层,是中唐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是以经营农业为主,兼及工商的各行各业的致富者。
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
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的影响束缚了富民阶层的发展B.新经济因素产生推动了富民阶层的崛起C.科举选官制推动了富民阶层的发展D.富民阶层的发展推动传统抑商政策改变4.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据材料可知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D.学者主张从根本推翻宗法专制制度5.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期末冲刺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期末冲刺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记载,周初分封诸侯时,周天子要派人员协助诸侯运送族人及一应器物,同时还要派人员协助营建封国的都城。
此做法旨在A.提高诸侯的政治地位B.加强对诸侯的政治监督C.解决各诸侯建国的困难D.彰显周王的“天子”地位25.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经鄂州(武昌)人川,称“(鄂州)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唐、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这说明A.鄂州成为南宋王朝的经贸中心B.鄂州已发展为长江流域的大都会C.南宋时期的内河贸易十分发达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26.未朝熙宁年间修订的《舆服制》开始提倡服饰的简练、质朴、洁净、自然,反对过分豪华。
这反映出两宋时期A.君主集权统治加强B.社会节俭风尚盛行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D.理学影响社会生活27.下图是出自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的一张插图,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生产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D.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28.1882年李鸿章专折上奏:“(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该局(机器织布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_|.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这反映出A.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洋务派发展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后盾C.清政府对民间投资设厂持放任自流态度D.洋务派主张吸收民间资本实现求富理想29.康有为声称“凡两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
据此推断,康、梁两人A.意在以复占为旗帜谋求思想解放B.仍然未突破“中体两用”的桎桔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D.借“西学中源”说弘扬传统文化30.1924年初,国共双方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始了。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含答案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含答案一、选择题1、(2019·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而不是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 C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
”这表明陈独秀主张( )A.政党政治B.国民政治C.立宪政治D.社会主义答案 B解析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但材料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政党政治,故A项错误;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不可称为立宪政治,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立宪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6、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2)李仕才一、选择题1、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粮仓设蚤情况来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已经不匹配』当时政治中心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经幵皓南移,故c正确;大运河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显然不符合材斜主旨,故A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宋代,故B错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此时一直在北方,没有南移』故D错误。
2、《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 1,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元恶大憝(du 1,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 “刑兹无赦”和“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可知西周时期强调孝和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伦理,故答案选B。
孑L子首先提出以仁、礼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信、勇、义等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初步建立起儒家的伦理学说,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排除C;题干没有提及分封制,排除Do3、(2017 •山东淄博高三摸底)下列选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中不正确的是()A. AB. BC. CD. D 【答案】C【解析】梭伦颁布解负令是为了解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公民,王安石实行青苗法是为了限制商人、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符合结论“针对着农民面临的债务纠纷”的逻辑关系,故A项正确,与问题不符;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中道与孔子推崇的中庸,都强调过犹不及的道德 尺度,理性行事,与结论“理性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准绳”有正确的逻辑关系,故 B 项正确,与问题不符;两宋时期虽然商品经济繁荣, 但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与结论“资本主义萌 芽成为时代主流”没有相应的逻辑关系,故C 项错误,与问题相符;明清时不拘成法、风格奇特的画家群体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反传统反封建的表现,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等人开创艺术新时代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禁锢, 与结论“打破传统桎梏,创造多彩成就”有正确逻辑关系,故D 项正确,与问题不符。
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及答案(九)
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及答案(九)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2.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3.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4.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节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5.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6.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A.“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B.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D.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7.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8.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9.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10.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和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数的25%,这个国家在此时段内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以下是他对近代以来科学中心转移顺序的研究.根据你的判断,表中数码代表的国家依次应为()A.意大利、西班牙、英国 B.英国、德国、美国C.西班牙、德国、英国D.意大利、英国、美国1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B.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12.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B.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C.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D.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二、解答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材料二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3)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下表为四次改革情况简表.上表能够反映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写出其中两种趋势,并说明改革的历史原因.[选做题A]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选做题B]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木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并指明其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特点.【解答】材料“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说明后代的人们只是根据需要,来吸收孔子的思想中对自己有用东西,并未歪曲和篡改孔子的思想本意,故A项错误;材料“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强调的是儒学思想演变的时代性,而“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则强调的是儒学思想演变的主观性,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儒学思想主要是适应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故C项错误;材料“各取所需…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说明儒学体系的发展完善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故D项错误.故选B.2.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考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主要是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对外联系,抓住图片和材料的解说内容中多种文化交流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中国丝织技术传往世界各地不正确,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故选C.3.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考点】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重点考查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解答】A、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A项正确;B、由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分析得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失去关税自主权,故B项错误;C、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司法主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D、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A.4.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节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考点】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与认识.【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D项错误.故选B.5.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美国对中国的外交目标.【解答】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10月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并强调“依据当前亚洲形势”,所以体现不出美国“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故A项错误.虽然美国强调“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但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美国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西藏要求独立,所以美国支持西藏独立也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故D项错误.故选C.6.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A.“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B.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D.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考点】国民经济的调整.【分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的实质和成果.【解答】由材料“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可知,中共中央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由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可知,此时的调整仍是在坚持人民公社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故B项错误.由《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得知,说明当时的人民公社体制依然存在,调整只是解决当时经济困难的一种暂时紧急措施,农业所有制形式没有出现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1960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为此中共中央发布“紧急指示信”,故D项错误.故选A.7.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考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分析】本题考查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现代的服饰演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改良的旗袍、连衣裙.【解答】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由社论题目《服装模式宜解放》分析得知,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提倡穿西服、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故选B.8.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考点】苏格拉底.【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考查苏格拉底的人生价值观.【解答】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故选D.9.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解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由材料“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当时欧洲的工业品销往的主要是非洲和美洲,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可知,欧洲的掠夺遍及亚、非、美洲,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故选A.10.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和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数的25%,这个国家在此时段内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以下是他对近代以来科学中心转移顺序的研究.根据你的判断,表中数码代表的国家依次应为()A.意大利、西班牙、英国 B.英国、德国、美国C.西班牙、德国、英国D.意大利、英国、美国【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解答】A、1588年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丧失其海上霸主地位,其后长期落后于英国,故A项错误;B、1660﹣1730年德国处于封建四分五裂的局面,较之英国、法国远远落后,不可能成为科学中心,故B项错误;C、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德国,所以英国成为科学中心应早于德国,故C项错误;D、1540﹣1610年欧洲正处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的中心是意大利,这一时期产生了伽利略等科学家;1660﹣1730年,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牛顿建立经典力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直处于科学领先地位,故D项正确.故选D.1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B.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六)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六)【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题号一二附加题总分26 27 28得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难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清“康乾盛世”时期的两倍多,都城汴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然而北宋“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
造成这种现象的体制因素是()A.强干弱枝,地方兵权收归中央B.削弱地方官员的实权C.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D.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3.阅读右面统计图,其所揭示的本质问题是()A.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B.雅典存在严重阶级压迫C.雅典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D.雅典社会成员构成并不复杂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解除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的职务。
在这个企图落空后,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
可人们对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个人独裁的事实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
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5.辛亥革命后,各省咨议局改为省议会,各省都督改称省长,中央资政院改为国会,中国实际上在实行没有君主的立宪政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中国毕竟因为这场革命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的大门。
全国高考2019届高三仿真试卷(一)历史
全国高考2019届高三仿真试卷(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武王伐纣前,列举商纣大罪中有:只是听信妇人的话,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
以此鼓动各路诸侯要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
最终周军大获全胜。
这表明A.商朝末年分封制盛行B.西周主要依据神权维护统治C.商朝等级观念不强D.商代有明确的宗法观念2.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B.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C.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3.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
唐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
这一变化说明唐后期A.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B.人才选拔权限上移C.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D.监察机制趋于合理4.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
”这一概括意在A.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B.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C.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D.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5.“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休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五)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五)【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题号一二附加题总分26 27 28得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2.“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座位的变化B.儒家思想控制加强C.君臣关系的变化D.封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3.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这种观点不具备下列哪一项作用()A.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B.忽视了事物的客观性C.冲击了神学的禁锢D.遏制了个人主义思潮4.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A.联邦制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C.权力制衡原则D.两院制原则5.19世纪前期,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走私大量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
英国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扭转贸易逆差B.搜刮大量财富C.打开中国市场D.建立世界市场6.阅读1915年至1917年间俄国政治罢工参加人数表(单位:千人),这表明俄国()人数1915年1561916年3101917年(1、2月) 575A.各种社会矛盾难以调和B.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C.沙皇统治危机日趋严重D.临时政府社会管理无能7.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5)李仕才一、选择题1、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A.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皇权、中央集权都得到了大大加强,选项与史实不符。
故AB项错误。
从材料中看不出宋太祖和丞相之间矛盾尖锐。
故C项错误。
材料中宋太祖想要代替宰相副署签字,但深知官场运作程序的赵普却劝谏说,这是有关部门的职责,与皇上您无关。
可见官僚政治的传统对帝王的权力与行为都有一定的限制。
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根据材料“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可知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可以牵制君主专制,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2、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试題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対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臥本题答案为D项。
A项、B项和£项不是其原因,故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提分仿真试卷一【word版】.doc
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历史(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贵族社会中重要的邦交礼仪是朝聘礼,其礼仪程序贯穿着礼物互赠等。
到了春秋时期,礼赠主体由周王室向诸侯霸主转移;至战国时期,明尊卑、序上下的朝聘礼制逐渐被废弃,新的朝聘制度形成。
这一变化反映了A.礼乐文化的衰落B.争霸战争的需要C.分封制度的崩溃D.朝聘礼内容变化25.汉吕后尽专权横肆,吕后四年,曾有一诏书,说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命群臣公议替代的新皇帝。
霍光以后,汉昭帝崩,诏群臣议所立。
这表明A.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B.君主专制权力日益加强C.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D.传统政治习惯影响君权26.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
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A.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B.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C.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D.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27.下图为漫画家廖冰兄的作品《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1937年),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守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
该漫画意在说明A.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B.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C.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D.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28.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标准仿真预测卷(一)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一)标准仿真预测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
这反映出周代( )A.伦理政治的建构B.宗法观念的淡化C.神权政治的强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周人认为孝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还体现在宗族及姻亲诸侯的政治关系中,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宗法观念影响面广,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神权,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A25.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
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C.加强了专制皇权D.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解析:材料看不出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派遣职位低的官员去巡视职位高的地方官,并把他们的行为向中央汇报,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职位低的官员的自卑心理,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巡行郡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能防止官员腐败现象说法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26.《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
这反映宋代( ) A.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B.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C.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D.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解析:材料未涉及“勤俭”“爱民”等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任何与财政经济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陵墓建筑……”,体现了宋代思想的延续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建筑风格,故D项错误。
(全国I卷)百师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
状元考前提醒拿到试卷:熟悉试卷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答题策略答题策略一共有三点:1.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先做简单的、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题。
2. 先小后大。
先做容易拿分的小题,再做耗时又复杂的大题。
3. 先局部后整体。
把疑难问题划分成一系列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解决,每解决一步就能得到一步的分数。
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考试时,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多数学生很难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
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
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
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格式是否规范。
要学会“挤”分考试试题大多分步给分,所以理科要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文科尽量把要点写清晰,作文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
考试时,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发现错误后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
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
有的同学先把原来写的题解涂抹了,写新题解的时间又不够,本来可能得的分数被自己涂掉了。
考试期间遇到这些事,莫慌乱!(全国I卷)百师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冲刺考试题(五)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冲刺模拟练第Ⅰ卷(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聚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出。
贵族治人,其抟结不容涣散。
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A)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解析题干关键信息“其抟结不容涣散。
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宗法盖仅贵族有之”反映出宗族与贵族一体化的特征,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产生晚于宗法制,故B 项错误;据材料分析,平民阶层不是不重视宗法血缘而是没有能力去重视,对宗法关系没有了解,故排除C项;社会等级森严主要源于分封制,排除D项。
2.秦代九卿中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这一变化体现了( C) A.血缘政治的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C.政治制度的成熟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的变化指的是秦代家国一体化到唐代把皇室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去,这体现了政治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衰落了,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中国古代有两种经济措施,一个“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之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另一个“不让民间有穷人……侧重在为民制产”。
这两种经济措施分别是( B)A.重农抑商政策、编户制度B.盐铁专卖政策、均田制C.市舶使制度、均田制D.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政策解析编户制度是一种户籍制度,并非经济政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的盐铁专卖政策有利于抑制商人势力,“不让民间有过富”,唐代均田制为无地农民分配土地,符合“为民制产”,故B项正确;市舶使制度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进民间财富的增长,排除C项;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的进步思想,并未被政府采纳和实行,排除D项。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表中现象造成( B)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海关关税自主权的逐步丧失导致1858年关税税率的降低,A项与设问因果倒置,故错误;鸦片战争后随着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降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进口,而非出口,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与表中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遂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以为( D)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战败的主因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解析“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遂可大洋角逐乎”反映的是清政府用兵无纪律无谋略,这说明清政府军队存在指挥失误的问题,而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以上问题,反而把原因归结为武器装备不如英国,由此看来魏源认为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故选D项,排除A、B两项;魏源并没有从制度层面分析战争失败的根源,故C项错误。
6.“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的报关制度,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关税一律按照商人呈报的数量,而不是根据海关查验数量来征收。
”该报关制度( C)A.制约了外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B.促进了中国海关近代化C.冲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关税的征收依据商人呈报的数量,而不是根据海关查验的数量,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中国几乎丧失关税主权,这样外国商品大量倾销至中国,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关税主权丧失,中国政府失去关税管理的权力,并不能制约外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带有殖民地色彩,这并不利于中国海关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外国商品的倾销,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故D项错误。
7.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这三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B) A.国家财政枯竭B.市场供应不足C.群众生活受困D.党和政府形象受损解析20世纪50年代,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经济还比较落后,而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从“一五”期间的年均约42.3亿元猛增到1960年的约81.8亿元,联系当时的三年经济困难可知这时出现了市场供应严重困难的局面,因此中共中央发出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来缓解市场压力,故选B项;当时国家财政出现困难,但并未枯竭,排除A项;C、D 两项虽然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8.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以上认识的变化( C)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D.扫除了中国入世在体制上的障碍解析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还处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故B项错误;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关,故D项错误。
9.在古代雅典,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的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提议者将负其咎。
这主要说明雅典( A) A.政府权力受到公民监督B.公民拥有申诉权C.严格实行责任倒追机制D.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解析“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说明古代雅典政府权力受到公民的严格监督,故A项符合题意;B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只论述了追责机制,无法体现“严格实行”,故排除C项;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排除D项。
10.19世纪初英国启动金本位制度,基于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
英国政府还采取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类金融业务,英国的企业也通过资本输出的手段将英镑推向了世界。
这说明( D)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重商主义政策成就英镑的国际地位C.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D.国际货币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解析19世纪初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英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由此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19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重商主义流行于16~18世纪,B项的时间与题干不符;18世纪中叶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但材料不能反映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排除C项。
11.18世纪90年代,法国土地所有权碎化,之后的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1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50%,年均增长率只有0.5%,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
这一土地制度的变革( B)A.削弱了法国小农经济B.阻碍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C.促使法国封建统治加速瓦解D.推动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解析18世纪90年代法国土地制度变革使得小农经济成为法国农业的主体,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使得法国工业革命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也难以开拓农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延缓了封建统治的瓦解,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造成了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法国大革命的深入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为其他欧盟国家开创了一个“先例”,将会起到“示范效应”。
荷兰表示也应该收回对财政、移民等政策的自主权。
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对英国脱欧表示祝贺,并声称法国人民也应在欧盟成员国地位问题上享有决定权。
这说明( B) A.欧盟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B.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弊端暴露C.欧盟内部国家权利义务不对等D.逆区域化已成为新的时代浪潮解析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发展的表现,但不能说欧盟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削弱了一些国家的自主权,导致制度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弊端,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题干中英国、荷兰以及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不能代表普遍情况,排除D项。
第Ⅱ卷(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
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
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与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
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与保守状态划分选取,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
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
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
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
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