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舞台的藏族民间舞

合集下载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11、锅庄舞(即圆圈舞)是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

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

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3、踢踏舞,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改进完善,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

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4、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将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5、还有西藏的宫廷歌舞、后藏的大鼓舞和前藏的腰鼓舞等。

藏族舞蹈服装有什么特征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加上了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服装起着装饰和烘托舞蹈表现的作用,并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唐卡、彩陶、国画等资料上看到舞蹈艺术和服装的发展情况。

早在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随着“跳神舞”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饰艺术。

时代发展至今,舞蹈的服装,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

因此,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在主动性上受到了舞蹈主体的约束,舞蹈服装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与编导密切的配合。

要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和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有着歌舞海洋之称的西藏,不但各地区、市、县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

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旷,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

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像藏族弦子舞。

毛上舞台的藏族民间舞——由《天上西藏》谈起

毛上舞台的藏族民间舞——由《天上西藏》谈起
化 的多 样 性 和深 厚 底 蕴 。最 后 一部 分 是 表 现藏 历 新
年, 各种独具特色 的庆贺活动和庆祝仪式 , 体现着藏
族人 民和谐 和睦 的安稳 生 活 。
西藏昼夜温差大 , 气候较为寒冷 , 虽然藏族人 民
习惯 于 穿着 长 靴 , 但 依 旧不 能 时刻 抵 抗 寒 冷 , 于 是 跺
渴望 ; 而在 舞 台上 的表演 中 , 此 种 一样 的动 作 和形 式
动 的表现 , 来展现广大藏族农 区的风土人情 , 以及对
于新农 村欣欣 向荣 的繁盛 景象 的热 切 向往 。 斯姆钦 姆
是藏族的宗教节 E t , 神秘的藏传佛教充斥着藏族人 民 的真诚信仰 , 绚丽多彩的宗教艺术表现着西藏雪域文
绪的宣泄是否到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体现出一个 民族最强悍的生命力之旺盛的传统文化特征; 是一个 民族精神面貌的总体体现及人性本质的真情流露 ; 能 唤起欣赏者心底最朴素与最本质的审美欲望 , 从而将 情感投入其中。” 由此可见 , 用情感来打动人 , 是 中国 民族 民间舞蹈最看重的一点。诚然 , 舞台上情感 的宣 泄与现实生活中情绪的表达固然不 同, 舞台上对于情
影响 , 在 以前 藏族 地 区的交 通 不 便 , 运 输 货 物 只能 依
群 文天地 ・ 2 O l 5年第 5期
群 文 研 究
靠人 力 , 藏 民们 身 背 沉重 的物 品行 走在 山 区 , 为 了缓 解重 量 的强 大压力 , 身体 幅度 会跟 随着 呼吸 有规律 的 上下 轻微 颤 动 , 再 加上后 背 承重 , 松胯 、 弓腰 、 曲背 、 颤
态 的宗教 祈 神 、 求福 , 以及 与 人 们 生产 生 活 息息 相 关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藏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舞蹈,它源于藏民族的传统宗教和民间文化,是藏族人民表达情感、追求心灵自由的重要方式之一。

藏舞不仅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也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赞誉。

本文将介绍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富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形式。

一、基本动作藏舞的基本动作包含了多种元素,如身体动作、手势、脚步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舞蹈的整体形态。

1.身体动作:藏舞的身体动作通常注重柔和、流畅和协调。

舞者通常以挺直的身体姿势开始,通过身体的起伏、弯曲和扭动展现舞蹈的情感表达。

身体的动作丰富多样,既包括了自然的行走和转身,也有富有代表性的姿势,如跪拜、弯腰等。

2.手势:藏舞中的手势又称为“明月”,是舞者表达情感和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手势的动作优雅、流畅,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常见的手势包括掌心向上表示祈祷和奉献,掌心向下表示呼唤和接受等。

3.脚步:藏舞的脚步动作独特而富有韵律感。

舞者通过重心的转移和脚步的齐步奔跑、滑行、跳跃等展现出舞蹈的活力和魅力。

脚步动作通常与音乐的节奏相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二、特点藏舞作为西藏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宗教性质:藏族传统宗教对藏舞具有重要影响,藏舞常常与宗教仪式、庆典和祭祀活动相结合。

在这些场合,藏舞发挥着传递祝福和祈福的作用,舞者通过舞蹈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虔诚。

2.文化遗产:藏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藏舞的修习和传承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舞者通常通过传统的口传和示范学习。

这一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藏舞得以保存并且传承至今。

3.多样性:藏舞的多样性是其魅力之一。

西藏地区辽阔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族群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藏舞风格和类型。

例如,藏区的农耕舞蹈、战舞、恭贺舞等都展示了独特的风格和舞蹈形式。

4.装饰性:藏舞不仅通过动作和姿势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还通过舞衣、头饰、饰品等装饰物来营造舞蹈的氛围。

藏族民间舞蹈作品

藏族民间舞蹈作品

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介绍一些藏族民间舞蹈作品。

首先,《锅庄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是一种集体舞蹈。

舞者们手拉手,围成一圈,随着音乐的节奏,踏步、转身、跳跃,展现出一种粗犷、豪放、热烈的氛围。

锅庄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其次,《弦子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它以弦子乐器伴奏,舞者们手持弦子,边弹边舞,展现出一种柔美、抒情、细腻的风格。

弦子舞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舞姿优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此外,《热巴舞》也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

它是一种以铃鼓舞为主体的舞蹈,舞者们手持铃鼓,边敲边舞,展现出一种热烈、欢快、奔放的氛围。

热巴舞的节奏强烈,动作粗犷,给人一种豪放、热烈的感觉。

最后,《果卓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另一种形式。

它是一种以藏族古老的祭祀仪式为基础的舞蹈,舞者们手持法器,边唱边舞,展现出一种神秘、庄重、神圣的氛围。

果卓舞的节奏缓慢,动作细腻,给人一种庄重、神圣的感觉。

总之,藏族民间舞蹈作品丰富多彩,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藏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藏族舞蹈1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藏族舞蹈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藏族民间舞一、教材分析1、音乐舞蹈史诗一般指结构宏大的,以音乐,舞蹈,诗歌,舞台美术为艺术手段,概括地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表演艺术形式。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与演出,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和亲切指导下,集中了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各方面著名艺术家的智慧集体创作而成。

作品形象地概括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历程。

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展现出秋收起义的革命风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反饥饿,反内战的人民怒潮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伟大场面,以及各族人民在天安门前见证新中国诞生的场景,是一曲中国革命的颂歌。

2、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塌腰,上身松弛并向前倾,特有的高原环境造成了藏族民间舞“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律规则。

藏族舞蹈主要表演形式有“弦子”“踢踏”“锅庄”。

二、教学内容1、欣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

2、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及形式。

3、藏族舞蹈基本动作。

三、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了解音乐舞蹈史诗的体裁。

2、通过欣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了解中国革命历程,产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从而更热爱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通过欣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各少数民族舞蹈片段,分辨及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的风格特征,加深对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的印象。

4、通过欣赏藏族的民间舞蹈,感受藏族的音乐特点和舞蹈风格。

5、通过学习藏族舞蹈律动及几个基本步伐的,能够掌握动作名称并较好地跳一个藏族舞组合。

四、重难点重点:了解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体裁,体会音乐舞蹈的无穷魅力及藏族音乐与舞蹈的特点,掌握藏族舞蹈基本动律特点,能够抓住音乐的特征。

难点:要求学生在舞蹈中膝部保持松弛、曲伸和颤动,并由膝部的曲伸和颤动加上重心的移动以带动上身晃动。

舞蹈《山歌》赏析

舞蹈《山歌》赏析

舞蹈《山歌》赏析舞台上,灯光昏暗,音乐响起,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者缓缓走上舞台。

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肃穆,仿佛身临其境。

这场舞蹈名为《山歌》,它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品之一,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

《山歌》舞蹈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山歌为主题,把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展示了中国山区民族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内涵。

整个舞蹈呈现了一幅巍峨的山岳和纯朴的山区生活画卷。

舞蹈开场,舞者们缓缓起舞,仿佛行走在一条山脉之间。

他们的舞姿舒展流畅,身体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相得益彰。

通过天然的动作和自然流动的舞步,舞蹈将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农耕劳动等具体生活场景神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山歌》舞蹈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舞者们在形态上也更加注重表现出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身体动作。

他们通过自身的舞姿,展现出不同地区的山歌舞蹈的特点和风情。

像是川藏地区的舞者们会以高耸的姿势、翻滚的动作以及快速的身体转动来表达他们的激情与豪迈,而云贵地区的舞者则更加婉约从容,展示出他们的温文尔雅。

《山歌》舞蹈的寓意也很丰富。

舞蹈想要向观众们传递一种关于山歌的思考与理解。

山歌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歌形式,它不仅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更是关于生活的歌颂。

舞蹈通过精巧的编排,以舞蹈表达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整个舞蹈的编排充满了变化,从缓慢优雅的起舞到高潮部分的快速转动,再到最后的大团圆舞蹈,舞者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技巧和激情。

同时,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也是整个表演的亮点之一。

音乐旋律优美,配合着舞者们的舞姿,在舞台上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舞蹈《山歌》通过独特而细腻的动作,让观众在舞台上感受到了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山歌文化。

舞者们用身体语言展示了中国山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内涵,让观众沉浸在那片山水之间。

这是一场触动心灵的舞蹈表演,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舞蹈《山歌》所展现的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山歌文化,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个老阿佳藏族舞蹈简介

三个老阿佳藏族舞蹈简介

三个老阿佳藏族舞蹈简介
1. 阿佳藏族舞蹈《陀罗尼舞》:这是一种传统的藏族舞蹈,通常在特殊的宗教和庆祝活动中表演。

舞蹈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藏族服装,手持经幡和铃铛,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唱诵,快速转动身体,展示出优美的舞姿。

这个舞蹈具有宗教和神秘的意义,被认为可以祈求祥和、幸福和福气。

2. 阿佳藏族舞蹈《格鲁舞》:这是一种极具独特风格的传统藏族舞蹈。

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鲜花和珠宝,舞姿婀娜多姿。

舞蹈中融入了藏族民间艺术和宗教元素,通过动作的起伏和舞姿的展示,表达出对自然、生命和和谐的崇敬和赞美。

3. 阿佳藏族舞蹈《唐卡舞》:唐卡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唐卡舞是以此为灵感创作的一种舞蹈。

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手持唐卡,以舞蹈的形式展示出唐卡中的内容和图案。

舞蹈中融入了藏族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通过舞蹈的形式向观众传递文化和历史的信息。

藏族弦子舞《翻身农奴把歌唱》音乐说课稿范文

藏族弦子舞《翻身农奴把歌唱》音乐说课稿范文

(封面)藏族弦子舞《翻身农奴把歌唱》音乐说课稿范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藏族是一个拥有400多万人口的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区域中,藏族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

其中在四川巴塘地区形成的弦子舞,就是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

藏族民间舞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过去由于长期受黑暗的奴隶制度的统治是原来的藏族舞情绪低沉,动作紧缩,自从藏族同胞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使得藏族舞蹈无论是在形式上或表现手法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弦子舞《翻身农奴把歌唱》就是歌颂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的。

2、教学目标:a、通过藏族弦子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藏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舞步,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

b、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表演舞蹈的能力。

c、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是体现一种内涵,尤其是民族舞蹈,更要舞出本民族的文化与特点。

所以弦子舞的难点是:怎样把握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与连绵的曲伸,做好了这一点,弦子舞的味道就出来了。

二、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的教学目标,用视觉观察模仿老师的动作,听觉来把握乐曲的旋律、节奏,用感觉去体会“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背景及心情,从心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说教法由于藏族舞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也有一些种类的差异,以及弦子舞与藏族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密切关系,为了学生能够更准的抓住弦子舞的特点,攻克舞蹈难点,我操用了以下的教法:1、视觉图想法:藏族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对于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学生能更深的体会到这一点,我早网上查到了许多他们吃、穿、舞蹈的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

藏族民间舞

藏族民间舞

藏族民间舞《金色的弦子》第一部:过门3×81.三步一靠。

4×82.退踏步。

4×83.胸前向外撩手短剧4×8+4(重复短剧4遍)(1)、屈膝,上身前倾,双手随身体摆动在胸前做向外撩手动作4次接搓脚开手动作。

1×8(2)、慢撩手起脚2次接搓脚开手动作。

1×8(3)、慢撩手接侧身八位撩手、侧身二位撩手。

2×8+44、退踏步。

2×8第二部分:1、三步一靠转身、五位手踢吸步短剧7×8+2(重复短剧4遍)(1)三步一靠右左各一次接后撤前踏起脚步一次接三步一靠一次。

2×8(2)转身侧点地盖手接三步一靠一次。

1×8(3)反方向转身侧点地盖手接后撤前踏起脚步。

1×8(4)五位手踢吸步。

2×8(5)慢撩手起脚三次接后撤前踏起脚步。

1×8+22、开合手旁点地接弦子走步短剧6×8(重复短剧2遍)(1)主力腿向旁迈一步,动力腿旁点地,屈膝下旁腰,手做开合动作。

2×8(2)弦子舞基本走步,2个八拍转身一次。

4×83、退踏步。

2×84、开合手旁点地接弦子走步短剧6×8(重复短剧2遍)动作同上第三部分:1、后撤有踏步。

3×8+42、退踏步。

4×83、双手扶胯三步一撩短剧6×8+2(重复短剧4遍)(1)双手扶胯身体左右摆动接撩高手。

1×8(2)退右脚高撩手转圈。

1×8+2(3)弯腰曲膝走步,双手由下至上打开。

1×8(4)左右撩手转圈。

1×8(5)三步一撩。

1×8(6)左右撩手转圈。

1×84、退踏步。

3×8站立双手打开结束。

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热巴鼓的运用

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热巴鼓的运用

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热巴鼓的运用藏族舞蹈作品《布衣者》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在舞蹈过程中,热巴鼓作为主要道具,充当着一条线和一幅骨架的效果,在表现作品主题、塑造舞蹈形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节就热巴鼓在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的表现为出发点,用以剖析热巴鼓作为舞蹈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故事构成、情感营造以及动作衔接上的具体运用。

1 故事结构中的运用在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热巴鼓作为构成作品主题元素之一,起着叙述者的作用,该作品通过布局合理的叙事结构铺展开来,以一种线性的叙事方法把一幕完整的剧情交代给观众,这很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与审美。

《布衣者》分为四个篇幅,分别是迎神、流浪、表演和传承,对应到具体舞蹈中热巴鼓的表现,就是通过祭鼓、走鼓、击鼓、神鼓四部分。

其中,迎神是开篇,流浪是发展,表演是高潮,传承是收尾,通过对老艺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来重点突出民族技艺传承这一故事核心。

虽然《布衣者》也和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一样,在故事表达中会受到舞台空间、时长等因素的制约,但在该剧中,因为热巴鼓的运用,让相对简单的舞蹈作品也变得层次分明、剧情清晰起来。

1.1 “迎神”中祭鼓的运用在《布衣者》的最开端,一群年轻的藏族青年舞蹈演员在一位老热巴的带领下,举行一种藏族迎神仪式。

领队的舞蹈演员手捧哈达,在舞台的中心来回转圈,意为呼唤和招揽四方神仙,其他舞蹈演员们在舞台中心外围成一圈整齐的滚动并轻轻的站立起来,从圈内纷纷拿起热巴鼓,然后再弯下腰慢慢的走动,以表达出一种虔诚的信仰。

在这段开篇舞中,热巴鼓作为迎神的一种乐器或者叫做法器,在藏族的迎神仪式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通常还会出现在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节目之中。

《布衣者》中热巴鼓的使用,也真实还原了传统藏族舞蹈中的热巴鼓舞,在藏族民间,人们在进行这类舞蹈的时候,需要参与舞蹈的人先沐浴、净身,在跳舞之前,还需要对举行舞蹈的场地进行商议、祭拜等,意思是争得负责这块土地的神仙的同意后才能得到神灵的保护。

藏族传统舞蹈《牦牛舞》

藏族传统舞蹈《牦牛舞》

藏族传统舞蹈《牦牛舞》藏族传统舞蹈《牦牛舞》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

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牦牛舞就是其中之一。

牦牛舞是藏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和汉族的狮子舞有些相似。

牦牛也是由演员套上服装扮演的。

表演时一般需要五个人。

一个人扮演牧民,另外四个人扮演牦牛。

首先是扮演牧人的演员登场。

边跳舞边朗诵一些诗歌。

诗歌的内容不一,包括祈祷丰收、祝愿和平之类的。

之后,由演员扮演的牦牛会上场,牦牛由两个演员扮演。

一黑一白两头牦牛。

关于白牦牛和黑牦牛的象征意义,说法不一,有的说白牦牛象征前藏地区,黑牦牛象征后藏地区;有的说白牦牛象征温顺和善良,黑牦牛象征勇猛和彪捍。

最后,牧人会在牦牛的角上套上哈达,表演也就结束了。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

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

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

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

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

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

《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

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

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舞蹈《母亲》

藏族舞蹈《母亲》

舞台天幕上巨大的念珠蜿蜒垂下,经过舞台直至台口,曲曲折折的像是河水?是道路?还是人生的旅程……一位藏族老阿妈正从那源头之处走来,她斑白的头发,沧桑的皱纹,佝偻的身体,仿佛生命已逝去大半,但是她的舞动中却蕴含着无限的深情与活力。

她时而高大伟岸,像喜玛拉雅山一样坚毅;时而深沉平静,像纳木错湖一样宽容。

虽然岁月在她身上留下苍老的印痕,她却依然在每每回头之时,露出慈爱的微笑……这就是张继刚和卓玛共同塑造的母亲。

母亲,有无数的作家、诗人、画家、歌唱家赞颂过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她都是如此神圣,然而每一个人对母亲又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以肢体语言刻画一个既符合观众审美期待,又不失个性的母亲形象,并非易事。

作品一开始,一个身穿粗布藏袍的老妪的背影出现在舞台上,这是一种舞蹈作品尤其是独舞作品中并不多见的女性形象,这使观众的情绪有所触动,一个老去的、在无私的付出与给予之后、耗尽了生命能量的母亲,怎能不对观众的心灵造成撞击。

随后,藏族民间舞的体态特征自然而然地成为塑造形象的基础。

松腰坐胯,上身松弛,这个体态本身就带有衰老的感觉,编导提炼了这个特点来塑造藏族老阿妈的形象,并且使用了一个让人难忘的姿态来刻画人物个性,那就是大幅度压低上身,前倾90度的姿态,这是作品中最典型最精彩的一个姿态,也是作品的动作动机。

只有对母亲的伟大有足够深的感悟,才能选择这样一个姿态去表现这种伟大,才能理解这个姿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一一正是这身体的低矮反衬了心灵的伟大,这种对比如此具有张力,母亲的形象也因此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她的付出与美德都包含其中,这个压弯了腰的苍老的母亲形象是编导对所有母亲最动情的赞颂。

在第一段中,大部分动作都没离开这个核心姿态,表现出了母亲的苍老。

然而,年老的母亲不是一个母亲生命的全部,她在每一个儿女的心中是永远年轻的。

为了传达这活跃丰实的生命,编导在第二段精心设计了另一个翩翩起舞的“年轻母亲”。

弦子的优美流畅在这个舞段中把年轻生命的欢愉美好充分地传达出来,膝部的轻颤与曲伸使动作充满了深情。

藏族舞——弦子舞步组合

藏族舞——弦子舞步组合

藏族舞——弦子舞步组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

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2、掌握藏族舞基本动作要领。

体会藏族舞蹈动作颤、晃、踢踏等动作风格。

3、通过学习藏族舞的基本舞步——弦子类舞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学习藏族舞的基本舞步——弦子类舞步教学难点:体会藏族舞的风格三、教学准备:录音机四、教学流程:(一)舞蹈基本功练习芭蕾的基本手位,体会动作中头、肩、躯干和双腿之间的协调关系。

提高综合练习能力及动作的美的表现力(二)复习弦子类舞步单撩、双撩、三步一撩、单靠、长靠、三步踏靠(三)新课教学(动作要领)1、齐眉晃手配单靠节奏:两拍右脚丁字步靠在左脚右前方,同时右手晃到额前。

反之,左脚丁字步靠在右脚左前方,同时左手晃到额前。

注意:靠的时候,身体稍侧,过程中身体重心往下。

2、齐眉晃手配长靠节奏:四拍第一拍右脚向右侧走一步,第二拍左脚向右前方走一步,第三拍右脚在往右侧走一步,第四拍左脚丁字步靠向右脚。

同时两手左右打开,左手做齐眉晃手动作。

反之,向左四拍,动作同上。

注意:在走动过程中膝盖有柔韧,身体重心先往下沉,后向上。

3、齐眉晃手配单撩节奏:两拍第一拍右脚原地踏,两手同时左右打开,第二拍左脚单撩,同时左手做齐眉晃手。

反之,左脚原地踏步,右脚单撩,右手做齐眉晃手。

注意:撩的时候脚形是自然勾脚4、齐眉晃手配三步一撩节奏:四拍前三拍,左右脚交替往前或往后走,同时左右手向两侧打开,第四拍,左脚或右脚是一个单撩,同时左手或右手做齐眉晃手。

注意:在走动过程中屈膝,身体重心下移。

5、晃盖手配带双颤的单靠节奏:两拍第一拍,左脚向前走一步,同时膝盖屈膝颤动,第二拍右脚丁字步靠到左脚右前方,同时膝盖屈膝颤动,手在两拍过程中做晃盖手。

反之,往后动作同上。

6、前后摆手配退踏步节奏:三拍第一拍,右脚先往后点步,右手向前摆动,左手向后摆动,第二拍左脚原地踏步,左右手回到身体两侧,第三拍,右脚往前踏一步,同时,右手向后摆动,左手向前摆动。

藏族民间舞弦子舞

藏族民间舞弦子舞

藏族民间舞弦子舞藏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而其中有一种舞蹈被称为藏族民间舞弦子舞,它是一种富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藏族舞蹈。

本文将介绍藏族民间舞弦子舞的概念、起源、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藏族民间舞弦子舞是藏族传统婚俗礼仪中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通常在结婚庆典、藏历新年等重要场合中表演。

舞蹈的名字“弦子舞”来源于藏语,意为“丧钟”。

这个名字暗指舞蹈中独特又富有韵律感的动作,使得整个表演如同鸣钟般庄重而悠扬。

藏族民间舞弦子舞起源于藏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信仰。

在藏族传统婚俗中,弦子舞是新娘家族向新郎家族献上最高礼仪的一种表达形式。

舞者通常是新娘一方的女性亲友,她们身穿藏族传统服饰,手持手鼓或细长的铜铃,配以轻盈的步伐和独特的舞姿,在舞台上展现出藏族女性的温柔与婉约。

藏族民间舞弦子舞有着独特的舞蹈特点。

首先,它以缓慢、轻柔的动作为主,展现出一种宁静和均衡的美感。

舞者的舞姿优雅柔和,舞步轻盈自如,给人以舒适的美感。

其次,舞蹈以手持铜铃为特色,铜铃的声音和舞者的动作相互呼应,增加了舞蹈的韵律感和层次感。

最后,舞蹈中的舞者们往往配合着歌唱,歌声悠扬动听,与舞蹈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使人陶醉其中。

藏族民间舞弦子舞除了其美妙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首先,弦子舞是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该舞蹈代表着藏族人民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忠诚和珍惜,从而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弦子舞还体现了藏族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在舞蹈中,每个舞者都需要紧密配合,形成一个默契的整体,这也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最后,弦子舞还是藏族婚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美好祝愿,丰富了婚礼的仪式感和庆祝活动的气氛。

总而言之,藏族民间舞弦子舞是一种富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舞蹈形式。

它以缓慢、轻柔的动作和铜铃的音乐为特色,展现出藏族女性的温柔和婉约,同时也代表了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以及社会和谐与团结的精神。

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及肢体语言特色

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及肢体语言特色

《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及肢体语言特色:》摘要: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源自民间的舞蹈,1、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1、对传统的“原生态”的民间舞要进行创造性的解释玉树民间舞蹈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一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

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蹈经受住了考验,世世相传、生生不息。

玉树民间舞如此,中国民间舞亦如此。

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玉树民间舞那样直接、生动、极富感染力,他还能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

因此,研究玉树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玉树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源自民间的舞蹈。

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并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承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同时又是情贯古今的艺术,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情感,并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地方特色。

对待民间舞的界定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仿佛只有民间所传承的“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否则便不是民间舞蹈而是创作舞蹈。

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原汁原味”。

从美学理论上,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我国的演艺性民间舞停滞不前。

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

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工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民间舞技艺的提高和审美发展。

当然也要防止随意性,因为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有特定的民族、地域、风格。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五彩三江源》就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再现了玉树浓郁的民族风情。

藏族踢踏舞蹈的风格特征

藏族踢踏舞蹈的风格特征

藏族甘孜踢踏舞蹈的风格特征摘要:甘孜踢踏由于保留了民间舞蹈传统而自成一派,舞步充满了跳跃性,活泼而欢快,音乐也多运用传统的藏族民间音乐,其形式不拘一格,因此成为藏族踢踏舞蹈的重要组成,其风格特征也代表了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征。

本文通过对甘孜踢踏舞音乐、动作、节奏以及技巧等方面的阐述,结合甘孜当地的风土民情,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征,从而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踢踏舞的同时,把握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征,促进维护藏族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发展。

关键词:藏族踢踏舞;风格特征;甘孜踢踏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拥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种类繁多。

在藏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藏族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

每年的“望果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藏族人民都会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刚柔相济的舞蹈进行庆祝。

颇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独具表演性的各种鼓舞和集体自娱性的弦子、锅庄等,都是备受藏族人民喜爱和广为人知的舞种。

本文以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征为内容,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对踢踏舞的渊源,流派,风格特征等作一次深入的梳理和挖掘,为更好地表演和创作藏族踢踏舞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也希望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并保护这一民间舞蹈艺术。

一、藏族踢踏舞的概述(一)藏族踢踏舞的渊源藏族踢踏舞又叫堆谐,“堆”在藏语中是高地的意思,“谐”指的是圆圈舞。

“堆谐”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流域上游的拉孜、定日、萨迦县、昂仁、日喀则及阿里一带,后来逐渐在拉萨盛行。

“堆谐”作为藏族的古老民间圆圈舞,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以游牧和农耕为主的时期,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人们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一天劳动进行放松,自创了一种节奏一致,舞步统一的舞蹈,这便是早期踢踏舞的来源。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藏族踢踏舞被当时的藏剧团带到了拉萨雪顿节上表演,热情、活泼、洒脱的舞蹈风格得到了拉萨人民群众的喜欢,开始不断推广,并逐渐流行起来。

青稞香舞蹈笔记

青稞香舞蹈笔记

青稞香舞蹈笔记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几乎离不开青稞,青稞是藏族人民生命的一部分,人们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

因此,田露决定将青稞搬上舞台,再现藏族人民真实的劳动情境,歌颂藏族人民真挚、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德。

《青稞》紧紧把握住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即通过队形调度与舞者体态展现藏族文化特色。

作品中将青稞道具堆放在舞台中央,演员们拉手成圈,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舞蹈,再现了藏族果谐的原始形式。

果谐是藏语音译,“果”意为圆圈,“谐”意为舞,合起来意为圆圈舞蹈,是藏族群众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古老的民间歌舞,主要在西藏山南地区流传。

尤其是每年藏历七八月间的望果节期间,藏族人民为庆祝青稞和小麦的成熟,祈福丰收,会在收割的田地之间跳起果谐。

在《青稞》中,人们在原汁原味的藏族音乐伴奏下,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展现了藏族人民纯朴热情、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

《青稞》真实再现了藏族人民的劳动场景。

作品在运用藏族民间舞跺踏、颤踏等传统语汇的基础上,融入了撒种、捡拾、收割、堆放等真实的劳动动作,将观者带入到青藏高原那片充满生机的青稞田间。

舞蹈开始时,编导设计了两位藏族劳动者在舞台中央播撒青稞种子、翻土的情景。

与此同时,将群舞意化为土壤,演员们含胸俯首、跪趴在地面,跟随着播撒青稞种的节奏不停地翻滚,分散至舞台的各个空间。

土壤在劳动者的呵护下,由凝固到松软,由萧条到复苏,展现了雪域高原随着春天的脚步逐渐复苏的态势,昭示着人们内心的希望与美好。

随后,从舞台的不同空间,出现了弯腰捡拾青稞穗的劳动者,他们认真仔细地捡拾,唯恐有遗漏。

这些场景真实地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纯朴与虔诚。

同时,作品第二段主要以收割青稞为主要情境,在藏族民间舞颤膝动律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活中收割、捆扎、堆放等劳动语汇。

表演者在圆圈队形的旋转与行进中,逐一俯身闻青稞的味道并将青稞抱至怀中,在俯仰之间表达丰收后的喜悦。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能够使表演者与观者形成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触以及精神的交融,它源自于创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深刻的生命感悟。

舞蹈世界《山歌》舞蹈鉴赏800字

舞蹈世界《山歌》舞蹈鉴赏800字

舞蹈世界《山歌》舞蹈鉴赏800字10月25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在山东省会大剧院启幕,并举行了第一场评比。

评奖活动将持续3天。

本届“荷花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南市人民政府、中国舞蹈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山东省舞蹈家协会承办,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南市舞蹈家协会协办。

在当晚的第一场评比中,共有13个作品亮相。

这些作品既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有对人民美好生活和真挚情感的艺术化描绘。

《瑶山夜语》舞出了一曲贺州土瑶的古老神秘恋歌,展现了土瑶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个老阿佳》通过描绘藏族同胞间的真挚友谊而表现出当地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粤绣悦美》在灵动与纤巧之中将广东岭南地区的钱鼓舞与粤绣文化融于舞台之上。

《货郎小小俊翠花》对“海阳大秧歌”中典型人物“货郎”和“翠花”进行艺术提炼和发展,塑造出淳朴可亲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山东民间舞的无比魅力。

傈僳族舞蹈《深山里的女高阿妈》依托舞蹈化的艺术语言,歌颂了共产党员张桂梅立德树人的感人事迹。

汉族舞蹈《一条大河》用丰富的安徽花鼓灯动作语汇转译出大河奔涌不息的涛涛盛景,在抒发家国情怀的同时也勾画出民间舞蹈的诗画意境。

藏族舞蹈《山歌》以纯正浓郁的藏族舞蹈语汇,将藏家儿女对党的拳拳深情从雪域山脊传至千里,声声不息。

本次活动还特别开设了第二现场,邀请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和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苏冬梅担任点评嘉宾。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奖,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推出了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培养了大批舞蹈创作与表演人员,有力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13届“荷花奖”花开泉城,注定是一场与济南的美好相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上舞台的藏族民间舞
作者:扎西拉巴
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5期
搬上舞台的民间舞剧大多是由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改编而来的,搬上舞台后的民间舞蹈,进行表演的场地空间发生了转变。

从更大的诉求空间上讲,是民间舞的传统精神宣泄方式发生了空间上的转移,原生态的宗教祈神、求福,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寄托,在民间舞舞台化后均发生了迁移。

单就舞蹈动作语言而言,无论是原生态的原始民间舞语汇,还是舞台艺术加工后的民间舞语汇,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由于发生舞蹈行为的磁场区域的转换,再加上舞者们在舞蹈时内心的情绪变化,由此会产生出一个相互作用的空间场域。

一模一样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田野作业下,只是为了表现对于神灵的信仰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在舞台上的表演中,此种一样的动作和形式纯粹只是一种对于原生态的还原态势。

舞台上的民间舞蹈显然已经失去了宗教的气息和意义,更加突显的只有对于表现过程的另一种再现。

由西藏自治区政府负责,西藏地区对外进行宣传推广当地民族文化的舞蹈专场晚会《天上西藏》,是将民间舞蹈搬上舞台的经典之作。

《天上西藏》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以西藏地区的五大传统节日为背景进行编排创作的,五大节日分别是:雪顿节、赛马节、望果节、斯姆钦姆和藏历新年。

西藏传统的雪顿节是藏戏传统的盛会,藏戏是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的藏族传统剧种,第一大部分通过展示藏戏中丰富多彩的面具和不同剧目中的角色,以及高亢的唱腔和独特的舞韵来体现藏戏的魅力。

以赛马节为背景的第二部分,通过展现草原上疯狂的赛马活动、独具牧区特色的歌舞、男女恋情的热烈释放,来传达藏北草原的民风民俗、人们的幸福生活和当代西藏牧民们的精神风貌。

第三部分望果节,望果节是雪域高原的盛大节日,通过对于人们在秋收时期的各种体育、娱乐和歌舞活动的表现,来展现广大藏族农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对于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的热切向往。

斯姆钦姆是藏族的宗教节日,神秘的藏传佛教充斥着藏族人民的真诚信仰,绚丽多彩的宗教艺术表现着西藏雪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最后一部分是表现藏历新年,各种独具特色的庆贺活动和庆祝仪式,体现着藏族人民和谐和睦的安稳生活。

西藏昼夜温差大,气候较为寒冷,虽然藏族人民习惯于穿着长靴,但依旧不能时刻抵抗寒冷,于是跺脚这一日常行为成为了藏民们脚部取暖的一种好方式,久而久之,这一习惯性肢体动作便演变成了“堆谐”中的“跺脚”舞蹈动作。

其次,藏族人民的服饰也由于气候原因颇具特色,氆氇是他们身着服饰的主要原料。

但氆氇是非常有分量的,再加上各种珠宝制成的藏饰,一身行头可谓是相当之沉重。

由于长年穿着这样的长袍,藏民们行动不便,自然形成了身体向下的下垂感,身体重心也随之偏低。

在行走的过程中,手臂会随着身体自然地左右摆动,时间一久,便被藏民们运用到了舞蹈身体语言之中。

再次,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以前藏族地区的交通不便,运输货物只能依靠人力,藏民们身背沉重的物品行走在山区,为了缓解重量的强大压力,身体幅度会跟随着呼吸有规律的上下轻微颤动,再加上后背承重,松胯、弓腰、曲
背、颤膝、“一边顺”的体态自然而然形成,这些基本体态也就演变成了现在藏族民间舞蹈基本体态。

从《天上西藏》这部典型之作可以看出,如果说所有的舞台均具有艺术性的话,那么舞台表演性民间舞则因它独特的多样性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发光发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不同的民族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们逐渐渗入到民间舞蹈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内涵,舞蹈编创者们将民间文化运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搬上舞台,让观众们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深刻洗礼,使之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升华。

多样化的风格所带来的文化必定也是充满多元化的,从这个角度上分析,舞台民间舞的多样表现性来源于对于民族文化表达的丰富性,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编创者们尝试着运用艺术手法将民间舞蹈舞台化,不仅是为了传承该民族文化,更是为了传达民族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

我们在欣赏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通过对于舞蹈意蕴的领悟所感受到一定的时代精神,可见,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它们对于精神信仰的把握不同,而造就出舞台民间舞蹈在传达深层精神时所带来的多元性。

与其他舞种不同的是,舞台表演性藏族舞在表演的过程中格外重视舞蹈剧目对于情感和情绪的宣泄作用。

由此分析可得出两个方面: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民族气质中与生俱来的民族精神情感;舞者们所表演的舞台组合和剧目中本身带有的情节性情感。

舞台表演性民间舞能否打动人心、引人入胜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否完美,对于情绪的宣泄是否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体现出一个民族最强悍的生命力之旺盛的传统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总体体现及人性本质的真情流露;能唤起欣赏者心底最朴素与最本质的审美欲望,从而将情感投入其中。

”由此可见,用情感来打动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看重的一点。

诚然,舞台上情感的宣泄与现实生活中情绪的表达固然不同,舞台上对于情绪的表达并不能像在生活中表达来得更为真切和热烈,舞台上舞蹈剧目是要依据一定的剧情设置和艺术手法的处理来进行情感表达的,在真挚的情绪宣发过程还要稍有舞台性的收控。

舞台表演性民间舞对于情绪的掌控,可以通过对于现实生活与舞台艺术之间的关系把控来得以实现,将二者关系处理得当,便会为舞台表演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青海省玉树州民族歌舞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