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大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精品

合集下载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第七章运动和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3.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4.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难点】1.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2.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力【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23,完成以下问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合作探究】演示一认识生活中的力现象甲人推车乙汽车拉拖车丙手提箱子丁人压弹簧戊磁铁吸引铁屑1.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什么?施加力的物体叫什么?答: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3.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有先后之分吗?答: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4.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出怎样的规定?答: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5.试着感受一下1 N的力有多大.答: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 N;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演示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如图所示,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观察松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答:松手后两个小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如图所示),观察发生什么现象?答:人推墙,墙受力,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3.由以上实验,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点拨】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2.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例如磁体吸引铁屑.【跟进训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24,完成以下问题: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合作探究】演示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捏橡皮(如下图甲所示),松开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压或拉弹簧(如下图乙所示),观察弹簧的形状(长度).1.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变化了吗?答: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2.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演示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小铁球会由静止开始运动.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如图所示),小铁球运动速度发生怎样的变化?答:运动速度越来越快.甲乙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如图所示),观察小铁球的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小铁球的运动快慢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4.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教师点拨】1.手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了眼睛看不见的形变.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或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但如果物体发生了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跟进训练】如下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25,完成以下问题:1.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合作探究】演示五力的三要素1.如图所示,大人和小孩用力拉弹簧,用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力的大小.2.如下图所示,用力压和拉弹簧,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力的方向.3.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推门的时候,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六力的图示小车受到了大小为20 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你可以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个力.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示例步骤(1)选定标度.(2)沿力的方向用适当长度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3)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4)标明力的大小(1)选定标度.(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3)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4)标明力的大小1.在力的示意图旁边选定一个标度,以它为标准画出表示这个力大小的线段的长度,这样表示力的图叫力的图示,这样一种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法.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力的图示描述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的两个要素(即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跟进训练】人推车前行,人对车有推力作用,同时,车对人也有推力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D ) A .完全相同B .大小和方向都不同,作用点相同C .大小、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D .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课堂小结力⎩⎪⎨⎪⎧⎭⎪⎬⎪⎫概念: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单位:牛顿(N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三节重力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三节重力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4.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自我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深度以掌握重力概念、大小和方向,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为主,不过分追求公式和计算,注重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作用力。
2.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表示重力。
2.利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了解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4.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讲解公式G=mg,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演示如何利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引导学生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讲解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会受到向地心的加速度。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同伴的表现给予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7.7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北师大八下).doc

7.7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北师大八下).doc

教案示例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一课时)【新课教学】1.惯性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课堂演示: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同学们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强调:从研究对象一原来的运动状态一运动状态变化情况.2.惯性现象请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一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受力情况一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观看录像片: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用;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研究对象:鸡蛋鸡蛋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鸡蛋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不变学生描述实验2和实验3中的现象.【课堂小【课后作业】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儿米处就关闭汕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R船后,仍然能与R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1)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2)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这种性质;(3)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研究对象一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受力情况一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学生练习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109页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行?问题在哪里?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ti己的见解./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复习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问题分析。

(3)能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4)能够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简单的力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速度与平均速度(1)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1)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速度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3)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速度和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力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及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知识讲解:(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速度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3)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简单的力学现象。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加速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力、力的单位2、明白力的作用成效3、明白阻碍力的作用成效的因素-----力的三要素4、会画力的示意图5、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成效2、通过实验探究阻碍力的作用成效的三要素3、体验模型法、转换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列举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重点:力的作用成效和力的三要素难点:力的三要素教学方法:情形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预案一、引入:教师:同学们,大伙儿差不多看到桌子上摆放了专门多器材,讲明这节课我们要动手做专门多实验,第一,让我们来给双手做做预备活动。

学生实验:捏橡皮泥竞赛学生:1、实验2、展现成果3、评比教师:橡皮泥什么缘故会变成各种形状?学生:用力捏的教师: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变化——称为力的作用成效。

今天我们就研究力的作用成效。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力的作用成效教师:刚才的竞赛,差不多反映了一种力的作用成效,是什么呢?学生:力能够改变物体形状。

教师:板书。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用桌子上的器材再来感受一下力能够改变物体形状。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提出新课题:力还能够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屏幕显现探究课题一〕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汇报成果:实验过程——现象——讲明的咨询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随时板书学生的成果结论。

师生:归纳、合并、得出成效之二——改变运动状态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差不多明白了力的两大作用成效,同学们能否再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生:生活举例。

〔二〕力的三要素学生实验:竞赛:谁的力气大?〔一女生、一男生分不掰握力棒。

〕教师:同学们都认可男生力气大,那么让他〔她〕俩再来比一比。

学生实验:刚才两名学生拿地板擦竞赛〔位置不同〕。

教师:什么缘故又是女生力气大了呢?教师:依照刚才的场景,同学们能否设立一个探究课题呢?学生:设立课题:阻碍力的作用成效的因素有哪些?〔屏幕显现探究课题二〕教师:下面同学们就开始实验探究。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

一、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器材磁铁、大头针、钩码、弹簧、小车、钢尺、气球,多媒体。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为主,结合阅读分析。

教学过程一、力是什么?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1、人举重物2、人推车3、推土机推土4、人拉弹簧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二、力的定义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施力物体——前面—物体受力物体——后面—物体(逐个展示)判别方法:看谁对谁的力前者为施力物体后者为受力物体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推土机受力物体——土大象抱木施力物体----大象受力物体----木〈学生〉3、有力作用的两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引导讨论)(1)以上讲的几个力,两物体都是相互接触的(2)以下几个力的发生,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放手后物体被地球吸引而落下(依学生情况决定是否要讲)大头针被磁铁吸引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左手打右手实验(学生)右手打左手,左手痛,因为右手对左手有了一个力。

右手痛,因为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一个力。

2、用气球压钢尺(实验)钢尺形变气球对钢尺有力的作用气球形变钢尺对气球有力的作用3、举例:脚踢砖块,把砖块踢出去了,脚也很痛四、力的作用效果(顺序可变)1、形变〈实验〉手拉钢尺钢尺弯曲手拉弹簧弹簧拉长手压气球气球形状改变2、运动状态改变(1)速度大小改变由静到动小车被推动由动到静小车被制动(2)运动方向改变头顶球的过程五、演示与思考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铁钉;(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WORD教案4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WORD教案4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WORD教案4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二课时)教学课题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授课地点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刻仪器材料小车、斜面、铁架台、毛巾、棉布、木块电脑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白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区别出惯性和惯性定律;③明白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坚持;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和分析惯性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观看实验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问题与猜想】力是坚持物体的运动,依旧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课堂演示:教师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教师问:小车什么缘故能滑行一段距离?又什么缘故停了下来?你能试分析一下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学生摸索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小车能滑行一段距离,是因为它具有惯性;停了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桌面给它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小车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制定打算】并摸索以下问题:1.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什么缘故?2.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什么缘故?3.实验中是否要用同一辆小车?【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的条件.引导学生摸索问题:指导学生按照教材图7-32安装实验器材,按上述打算,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的结果填在下表中.教师介绍:300多年前,闻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确实是通过如此的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的.后来笛卡尔又推出,运动的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并将沿原先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教师对惯性定律进一步分析明白得:条件: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接触面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毛巾棉布木板学生讨论.1.如此就保证了小车到达B处开始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2.便于比较.3.用同一辆小车.同学们安装好器材后;开始做实验.小车三次都在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到水平面上;每次水平面的表面不同,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毛巾,第二次换成铺棉布,第三次确实是木板.比较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形在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什么缘故?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③小车运动的长短与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的运动距离将会变长依旧变短?⑤依照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如何样运动?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109页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打确实是否可行?问题在哪里?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北师大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1教案

北师大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1教案

教案示例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二课时)
【问题与猜想】
力是维持物体的运动,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课堂演示:教师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
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教师问:小车
为什么能滑行一段距离又为什么停了下来你能试
分析一下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
题,并相互交流讨论;
小车能滑行一段距离,是
因为它具有惯性;停了下
来是因为它受到桌面给它
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小车
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
态.。

八年级物理七、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

八年级物理七、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课题认识惯性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提出问题】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新课教课堂演示:学】惯性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同学们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强调: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惯性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观看录像片: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研究对象:鸡蛋鸡蛋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鸡蛋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不变学生描述实验2和实验3中的现象.请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安全带的重要作用;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109页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行?问题在哪里?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见解.【课堂小结】(1)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2)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这种性质;(3)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课后作业】【教学反学生练习馈】。

力探究活动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初中物理

力探究活动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初中物理

力探究活动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初中物理活动名称:力探究活动时间:3课时活动对象: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初中物理学生活动地点:物理实验室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深刻理解力的概念;2. 帮助学生掌握物体运动中受力分析方法;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1. 实验仪器:吊秤、弹簧秤、弹簧、切米纸、各种物体的模型等;2. 实验材料:弹簧、物体、绳子等;3. 实验操作手册。

活动步骤:第一步:力的引入1. 开始课程前,让学生回答力的定义和特点;2. 进行力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图像形象地了解力的作用和方向;3. 学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实际上演示给同学看。

第二步: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重量)”、“用弹簧秤测量弹簧的拉力”、“用吊秤测量物体的重力(重量)”;2. 让学生观察仪器并操作,引导他们探索弹簧的拉伸性,弹簧拉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3. 根据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总结物体所受力的特点和方向。

第三步:分析实验数据1. 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物体所受的力和力的性质;2. 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所受的力与物体运动变化的关系;3. 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讲解知识点1. 根据分析实验数据的结果,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2. 让学生掌握如何用合成力和分解力的方法分析物体运动;3. 引导学生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小结与评价1. 让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并写下体会和收获;2. 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收集反馈;3. 回收实验器材和清理实验现场。

活动效果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经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操作,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力的特点和方向,掌握了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通过此活动,学生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合作意识和实验安全意识。

整个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北师大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4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研究对象:鸡蛋
鸡蛋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
鸡蛋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不变
学生描述实验2和实验3中的现象.
请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109页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行?问题在哪里?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观看录像片:
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
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
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用;
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

北师大版(京改)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六、《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京改)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六、《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运动与力的关系》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立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运动与力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要点,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要点。

运动与力的关系这一节在学生学习二力均衡和牛顿第必定律的基础上,指引学生认识理解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牛顿第必定律的实质应用,对学生举一反三的理解本章内容至关重要。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就需要学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否改变,成立“运动状态改变”的观点是要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课中教师力争经过研究活动中的猜想环节,指引学生对猜想内容加以归纳,并以实例剖析及游戏活动的形式,指引学生着手体验,在学生脑筋中成立“运动状态改变”这一重要观点,进一步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

另一方面,教材供给的资料拥有极大的开放性,特别是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分析,为教师课程的二次开发留足了空间,同时理论剖析对八年级学生而言仍是有必定困难的,因此教师经过实验,指引学生用实验加推理的物理研究方法,联合牛顿第必定律理解物体受均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规律,从而议论并演示实验,理解物体受非均衡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规律。

设计课外综合学习活动,指引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质中,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经过研究活动,认识力的作用成效。

2、经过议论推理、研究活动和事实剖析,理解现实生活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研究活动,培育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2、经过游戏活动和实例剖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育学生的剖析归纳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活动体验研究乐趣,培育合作精神,经过察看和剖析生活中不一样的运动现象,培育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崇高情操。

【教课重难点】要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

难点: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器械准备】电脑、展台及多媒体设施、自制PPT教课课件、实验仪器【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一、导入。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设计.docx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设计.docx




1
【器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盛有水的玻璃杯、2-3cm宽的纸条 【过程】:突然抽出玻璃杯下的纸条,观察现象; 【方法】:课件展示
2
【器材】:盛有水的玻璃杯、硬纸板、钩码 【过程】:迅速抽出舷码下的纸板,观察现象; 【方法】:课件展示
3
【器材】:木块、小车、钩码
【过程】:载有铁块的小车突然受阻静止时,观察现象 【方法】:课件展示
知识与 能力
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知道惯性定律的内容,能区分惯性和惯性定律;

3.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1、我们在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过程中,进行逻辑思维和语 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过程,体现我们 的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二、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形 成 性 评 价
知识与能力
认识和了解惯性现象,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实质性 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过程与方法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间自由发表想法和 建议,并积极的开展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应用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牛顿的整合
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重点内容是知 道惯性及其应用;难点是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 组 学 习 评 价 表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课程中的重点章节之一,主要涉及到运动的定义、运动状态、力的作用、力的分类、力的合成、力的平衡等内容。

很多学生对于这个章节的理解和掌握都存在不少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运动及其状态的概念,了解具体的运动分类和常见的运动描述方法。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常见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的描述方法。

•掌握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的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和受力情况分析物体运动的能力。

•能够通过探究和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得运动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到运动规律。

•能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现力的作用、力的合成和不平衡等力学原理,并据此加深对力学知识的掌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态度及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章节内容运动的概念与分类运动及其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的概念与分类力的本质、力的分类、力的单位、常见力的实例力的作用和效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的方向以及大小相等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合力与平衡多个力的合成、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教师讲解运动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力的分类,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2.引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要点。

第二步:拓展知识1.学生自主探究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和区别;2.学生探究不同物品的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力等力的实例,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第三步:合作探究1.学生合作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对多个力合成的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衡的概念和条件,了解平衡的种类。

第四步:巩固知识1.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2.学生小组合作解答关于本章节的习题。

第五步:课堂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效果;2.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及对物理学习的体会,以及自己能够做得更好的方面。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郭玉英主编)教案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郭玉英主编)教案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郭玉英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2.掌握力的概念和力的可叠加性;3.了解运动的变化与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4.学会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体的运动概念;2.力的概念和可叠加性;3.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4.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2.牛顿三定律;3.运动与力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运动变化与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2.牛顿三定律的具体应用;3.掌握力的可叠加性原理。

五、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2.归纳法:通过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3.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形象化地理解物理概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 学习物体的运动概念1.利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2.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掌握力的概念和可叠加性1.研究不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力的概念和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力的叠加原理。

4. 掌握牛顿三定律1.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和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的性质。

2.研究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认识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了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探究力的抵消和平衡原理。

5. 运动与力的关系1.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6.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掌握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思考今后的学习计划。

七、教学资源1.课件: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和运动的关系;2.实验器材:力的测量和可叠加性实验、滑轮实验;3.视频资料:Newton’s Laws of Motion,Force and Motion,Force and Inert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新课教学】
1.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1)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2)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这种性质;
(3)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
【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
学生练习
4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强调: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2.惯性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观看录像片:
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
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
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用;
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
研究对象:鸡蛋
鸡蛋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
鸡蛋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不变
学生描述实验2和实验3中的现象.
请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109页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行?问题在哪里?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课堂小结】
教案示例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惯性
授课地点
教室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