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1.引入: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基本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概括: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4.深入分析: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地下森林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地下森林的形象。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
3.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等练习形式,检验学生对生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认知和感受的短文,以检查他们对文章思想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书籍:《地下森林断想》课本、相关教辅材料等。
2.多媒体:PPT课件、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等。
3.教具:生字词卡片、短文写作纸等。
七、结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地下森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意识。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吗?对森林有什么印象?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
(2)教师辅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分段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
4.分析写作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感受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3.品析精彩语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4.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赞美地下森林的情感的理解。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分析了课文结构,品析了精彩语句,感悟了作者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地下森林的认识,以及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
3.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保护地下森林的宣传标语。
(2)各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拓展延伸,讨论了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宣传标语。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二.教材分析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文章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
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五.教学准备(布置预习题)1.搜集作者资料。
2.给生字词语注音释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看到过地下森林吗?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出示课件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出示课件3)瘠薄愤懑孱弱孱头浩瀚无垠万籁俱寂沉湎词语积累。
(出示课件4)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孱弱:软弱无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万籁俱寂:形容非常寂静。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三)初读感知师:请同学们先标画出段落序号,大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章大致内容后,画出文章段落。
师:有谁愿意分享一下你初读的感受并分享一下你对段落的划分?请积极发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 课《地下丛林断想》教课设计内容预览:11地下丛林断想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瘠薄、沉沦、孱弱、铺天盖地、浩大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尝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怀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培育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领会作品引出的深刻真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课要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怀不分彼此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华、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成效。
3.着重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领会深刻而广泛的真理意蕴。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丛林,又称火山口原始丛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 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幽香迎面袭来,令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仍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日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丛林的赞歌 --《地下丛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
1963 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 8 年。
1972 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布第一篇小说《灯》。
1975 年第一版反应边境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限》。
1977 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 年发布短篇小说《爱的权益》,反应新的历史期间,青年们对不一样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 年第一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一代知青展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诵录音带,学生听读,累积词语。
多媒体显示瘠薄 (j bīó):土地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1988年英国剑翘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通过上面分析,相信你们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你能谈一下吗?
(多媒体显示结果)
赞美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赞美人类顽强与不屈。
作者感受到“文革”结束后我们国家和人民普遍表现出的获得新生、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惊醒,赞美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强大。
五、赏读语句, 品味语言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不但意蕴深刻,而且语言精美。本文的语言凝练优美、生动形象、充满激情,让人时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释题:断想即片段感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知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文章深刻而普通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1、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象了哪几幅画面?2、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3、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13、20、24自然段)(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三、品读课文,体会优美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1、提出品味要求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3、学生活动4、点拨:(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11、地下森林断想设计理念: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因此,本创意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
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
1.导语: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2.作者简介。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题解。
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怎么理解?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生词。
愤懑(mèn) 瘠薄(jī bó) 沉湎(miǎn) 孱(chán)弱窥(kuī)测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隐姓埋名袅袅烟云山崩地裂悄然无声装模作样万籁俱寂肃然起敬沉默寡言百鸟啾啾蔚为壮观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③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受?5.用简介的语言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模仿赵忠祥《人与自然》的声音,朗读: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这就是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作者驻足在地下森林面前,感慨万千……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感慨呢,我们一起来学析这篇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出示热带森林或雨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
教师: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森林的特点?学生: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教师: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学生:摇头,地下还有森林?教师: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导入设计3:【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一)预习检测1.积累字词黑黝黝..(yōu)袅.袅(niǎo)瘠.薄(jí)孱.弱(chán) 沉湎.(miǎn)狼嗥.虎啸(háo)钦.佩(qīn)愤懑.(mèn)怜悯. (mǐn )簌簌.(sù)2.掌握词语的含义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神秘与壮美,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3.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表达不畅、词汇贫乏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写作水平。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大自然的美有较高的感知能力,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运用提问、讨论、分享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导游、创编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2.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2.掌握文中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示范教案
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补充习题》完成
《同步测试》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
课题
地下森林断想(第1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小白板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 3.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X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X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某某。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
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
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3)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
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5分钟)。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1)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析:详见教参144页。
(2)“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
(3)“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
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P146。
(4)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
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
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
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
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