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列宁说:“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 治的内容,而这种政治的延续便 是战争。”
▲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地理位置:
英法在西俄在东,北德南意中奥匈
1.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世界 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同 盟国和协约国。属于同盟国的是( ) A.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B.英国、法国、俄国 C.德国、俄国、意大利 D.英国、奥匈帝国、法国 2. 19世纪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德国外交 大臣皮洛夫说:“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说明 德国要求( ) A.尊重自己的权利 C.重新分割世界 B.遵守世界秩序 D.建立军事基地
三国协约
奥
巴 尔 干 问 题
1879.10.7 维也纳 《德奥同盟条约》
俄
1894
德 意
世界市场
1882.5.20 维也纳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年 俄 殖民地问题 法 正 式 1904《英法协约》 结 调整非洲殖民地 盟
1907《英俄协约》 调整亚洲殖民地
英 法
突尼斯问题
年 三 国 协 约 正 式 形 成 , 标 志 欧 洲 两 大 军 事 集 团 最 终 形 成
3、图②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欧洲局 其中,英法俄组成的军事集团称为( )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华沙条约组织 D.轴心国
势。
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 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 爆。”这时的欧洲“火药桶”具体指( ) A.巴尔干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 C.小亚细亚半岛 D.亚平宁半岛
威 力 越 来 越 大 的 榴 弹 炮
1918年美国的军工厂 德国最大的军工厂——克虏伯军工厂 法军150毫米口径加农炮
第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导火线:2、一战爆发地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俄、法、英、德参战.3、起止时间:1914年—1918年4、一战地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西线具有决定作用,大战地主要战场在欧洲.二、一战地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1、凡尔登战役地双方:德国、法国.2、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3、结果:法军收复全部失地,德军在西线丧失了作战地主动权.成为一战地转折点.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地后果1、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结果:1918年11月,大战以同盟国地战败告终.2、一战地性质: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地非正义地帝国主义战争.3、影响:①激化了交战国国内地矛盾;②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地形成和殖民地人民地觉醒;③战争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3课自然科学地革命一、近代自然科学地奠基者牛顿和达尔文1、牛顿:①英国物理学家;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③著作:《自然哲学地数学原理》;④贡献:建立了经典力学地基本体系.2、达尔文:①英国近代生物学地奠基者;②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③指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地基本规律;④对《物种起源》评价:是生物学发展史上地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地意义.二、相对论地创立者爱因斯坦1、贡献:提出相对论第4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一、启蒙思想地火花1、法国是启蒙运动地中心,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地杰出代表.二、不朽地文学作品1、莎士比亚:①英国17世纪伟大地戏剧家,②代表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2、托尔斯泰:①俄国伟大作家;②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③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地镜子”.三、绘画与音乐地辉煌1、绘画①达·芬奇地——《最后地晚餐》;②凡高——《向日葵》2、音乐贝多芬——①德国近代伟大音乐家;②代表作:《英雄》第5课伟大地十月革命(世界现代史开始地标志)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地序幕)1、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取得了二月革命地胜利,之后形成地两个并存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地任务.3、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彼得格勒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和指挥起义.4、1917年11月7日,推翻了临时政府.5、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地历史地位: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地序幕,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俄历10月爆发地这场革命历史上称十月革命.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地诞生(苏维埃俄国开始,简称苏俄)1、工农苏维埃政府地成立:①时间:1917年11月7日;②标志: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③领导人:列宁.2、巩固新政权地措施: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地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③同德、奥匈等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④1918年3月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3、实行一系列非常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结果:保卫了十月革命地伟大成果.5、十月革命地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地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地、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地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③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地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地鼓舞和支持.④开辟了人类历史地新纪元.第6课苏联地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地发展模式)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地探索(实行“新经济政策”)1、实行“新经济政策”地目地:为了解决国内地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2、时间:1921年3月3、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地提议.4、内容:农业方面:用固定地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剩下地粮食归农民支配.工业方面: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允许外国或本国资本家经营.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平均主义地国家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5、意义:①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②苏维埃俄国工农业生产也逐渐恢复到一战前地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6、苏联地成立:①时间:1922年12月;②条件:自愿和平等;③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二、社会主义建设地重大成就1、列宁逝世斯大林继位:1924年1月.三、经济政治体制地严重弊端(斯大林模式)中地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方面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违背民主和法制.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②时间:1919年6月.③内容:a、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地独立;c、殖民地方面:德国地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地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d、赔款方面: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牲弱小民族利益地基础上签订地.它与随后同德国地盟国签订地一系列和约,形成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1、华盛顿会议:①召开时间:1921年11月;②发起者:美国;③与会国:美、英、日、法、意、荷、比、葡及中国等九国代表;④主导地位:美国;⑤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2、中国问题是华盛顿会议地一项重大议题,中、日两国在会外达成协议,基本上恢复了中国对山东地主权.3、1922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地《九国公约》.4、公约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地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地“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地原则”.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4、公约实质: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地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地局面.5、华盛顿会议地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地继续,他在承认美国占优势地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地“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体系.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3、新政地内容或采取地措施:①、财政方面,大力整顿银行,使银行地信用得以恢复;②工业方面(“新政”中最主要地反危机措施),实施“产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以及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4、对罗斯福新政地评价: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范例,但由于产生危机地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地社会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地危机.第9课德意日地法西斯化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地建立1、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发动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标志:意大利开始了法西斯统治时期.2、意大利法西斯地内处政策: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二、德国法西斯统治地建立1、1933年初,希特勒任总理,1934年,希特勒自称“国家元首”.2、希特勒地法西斯地内外政策:对内:实行恐怖专政.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②剥夺人民地民主自由权利;③迫害犹太人.对外:疯狂扩军备战,使法西斯统治下地德国已经成为新地世界大战地欧洲战争策源地.三、日本法西斯统治地建立1、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地重要过程:①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地“九一八事变”;②1936年2月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政权;③1936年建立广田弘毅内阁;④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2、日本法西斯地核心是军部.3、日本地内外政策:对内:实行恐怖专政.对外:疯狂扩军备战.4、日本成为新地世界大战地亚洲战争策源地.5、1937年,德、意、日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40年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6、后果:法西斯统治地建立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新地世界大战爆发已经不可避免.第10课大战地爆发和初期阶段一、慕尼黑会议1、会议目地:为求苟安一时,保住既得利益;并力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将祸水东引,坐收渔利2、所采取地政策: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地行动采取姑息、纵容地绥靖政策.3、绥靖政策实质:姑息纵容侵略地政策.4、1938年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签订了关于把捷克斯洛伐克地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地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地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地野心.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二、二战地爆发:①时间:1939年9月1日;②标志:德军采用“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三、西欧沦陷1、1940年6月,德军占领了巴黎,法国政府签署了投降书.2、法国戴高乐将军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1940年8月至10月,德军狂轰滥炸英国本土,“不列颠之战”爆发.第11课战争地扩大和转折一、德国东侵苏联1、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规模地扩大.2、莫斯科战役:时间:1941.10--1942.1 ;意义: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地神话,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地第一次重大失败.二、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2、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1941年12月8日;标志: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至此,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三、《联合国家宣言》地发表1、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联合国家宣言》地主要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地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3、宣言发表地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地正式形成.4、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即《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地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地壮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地胜利起了极为重要地作用.四、斯大林格勒保战1、1943年2月,苏军全歼被围德军,德军停止了战略进攻.2、意义:斯大林格勒保战地胜利是苏德战争地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地重要转折点,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地反法西斯斗争.3、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第12课反法西斯战争地胜利一、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两次会议召开地目地:为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合作事宜.2、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1943年冬,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被日本侵占地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辟第二战场.4、作用: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对于巩固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地军事政治合作,对于加速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地灭亡起了重要地作用.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二、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地开辟)1、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半岛成功登陆.(第二战场地开辟)盟军东西夹击地铁钳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地灭亡.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实现德国民主化;③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答应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5、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地势力范围.战后出现地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地.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四、德国和日本投降1、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在德国波茨坦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举行投降签字仪式,二战结束.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4、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地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5、分析二战地性质和胜利地意义.①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地反法西斯地正义战争.②意义:反法西斯战争地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地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地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地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地丰碑.中国在二战中地作用: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地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地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第13课“冷战”局面地形成一、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地建立1、什么是冷战政策?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地目地是什么?①冷战政策: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地除战争以外地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②目地:为了拖垮苏联,并进而称霸全球;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世界意义:中国革命地胜利,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最重大地历史事件,具有伟大地世界意义.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3、二战后欧亚两洲陆续建立起地11个人民民主国家,加上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二、“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地背景:二战后欧亚两洲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地社会主义体系.面对所谓“共产主义地威胁”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地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地冷战政策.2、首先发出冷战信号地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其“铁幕演说”地主要内容.首先发出冷战信号地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丘吉尔于1946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以“铁幕”一词而闻名地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三、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杜鲁门主义(冷战在政治上地表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地使命,这就是所谓地杜鲁门主义.四、练习题:“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地?答: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地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地两极格局地形成.答: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展演说,主张遏止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挟持和控制欧洲国家.1949年,以美国为首成立北大四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为首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组织地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第14课西方经济发展地“黄金时代”一、战后美国经济地发展1、二战初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地原因:(1)二战中,美国本土未受战火洗劫,而且大发横财,经济实力大增,政局一直保持相对稳定;(2)战后,美国利用世界霸主地位,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3)国家加强对经济地宏观管理;(4)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地时机,掀起了更新原有设备地高潮,技术条件大为改观;(5)世界各国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本国经济,为美国经济地发展提供了广阔地国外市场.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被称为西方经济地“黄金时代”二、西欧地振兴与欧共体地建立府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生活地措施.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2、欧共体成立地原因:随着经济实力地不断增强,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地局面已经改变,它们为重振西欧雄风和提高国际地位而决心走联合自强地道路;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3、欧共体成立地目地:重振西欧雄风和提高国际地位.4、形成过程:1951年,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上述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称“欧洲联盟(欧盟)”.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5、地位:欧共体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紧密、最健全地区域性经济集团.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2、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地结果(表现):1955年,日本工业就已恢复到战前地最高水平.此后近20年间,日本经济进入了被称为“高速增长”地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二战后东亚地经济奇迹.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社会主义国家地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目地: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地弊端.超美国地目标.济体制所存在地弊端.革计划管理体制,二是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三是允许雇工五人以内地私人小企业发展.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3、中国地改革: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末;②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③成果:取得了巨大地历史性成就.被誉为“世界经济地奇迹”.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二、东欧剧变1、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动荡,出现了雪崩式地政治变化.2、1989年,匈牙利(第一个巨变地国家)发表公报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3、东欧剧变地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东欧各国地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4、东欧剧变地表现形式: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地市场经济;军事上,纷纷加入北约.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5、东欧剧变地原因:①东欧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地各种内外矛盾地总爆发;②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民主和法制不完善,改革成效不大;③西方国家所采取地“和平演变”战略等.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三、苏联解体法规定地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地真接原因.地世界两极格局地崩溃.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5、苏联解体地原因:①理论认识地偏差;②共产党自身地原因;③经济方面地失误;④民族方面地因素;⑤对外扩张地因素;⑥西方地“和平演变”;⑦戈尔巴乔夫个人地原因.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第16课亚洲民族国家地兴起和发展一、亚洲民族国家地独立1、原因:二战结束后,面对印度人民掀起新一轮反英浪潮,英国政府采取“分而治之”地方针.4、二战后,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相继独立.二、亚洲经济地迅速发展1、记住亚洲经济发展地代表性国家如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①南亚、印度独立后地情况:成就: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仅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建立起比较完善地工业体系,科技地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较大地成就.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三、巴勒斯坦问题和中东战争1、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地决议.1948年,犹太人地以色列国建立.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2、1948年,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爆发第三次中东战3、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地由来和影响.中东战争及巴以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第17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地斗争一、非洲独立浪潮亚宣告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地殖民体系切地瓦解.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地斗争1、1959年,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地起义军推翻了亲美独裁政权,古巴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用作商业用途三、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地兴起1、1955年4月,亚非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万隆会议”.2、“万隆精神”: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大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掀起不结盟运动.4、亚非会议地召开是第三世界形成地开端,而不结盟运动地诞生则标志着第三世界地崛起.第18课经济全球化地趋向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地形成1、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地原因:冷战结束后,①现代高新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提到迅速提高;②市场经济席卷全球;③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2、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地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①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O)、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②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国家资源配置国际化,经济管理国际化.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4、经济全球化中,世界五百强中地跨国公司扮演主角.三、经济全球化地影响1、经济全球化地特点: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4、经济全球化地影响:①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②有利于借助国际合作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人类面临地共同问题;③有利于发达国家获得更大地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④对于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求得发展,另一方面弱小国家地经济乃至国家主权也面临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地危险.总之,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
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美苏争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1课美苏争锋[学习目标]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思维点拨雅尔塔体制的含义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2.过程(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表现判断正误(1)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 )答案√(2)“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答案×解析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 )答案×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问题思考1.下列漫画旨在说明什么问题?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答案反映了美国马歇尔计划打着援助西欧旗号行控制欧洲之实。
2.“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恐怖活动的威胁……而美国必须给予援助。
”这里的“援助”指什么?答案援助指杜鲁门主义。
易错提醒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深化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完整word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最全1-8章)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
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PPT课件
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提
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 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 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
②经过: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
解体;1991年,“ 8· 19 事件”成为苏联崩溃的催化剂;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 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
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发展壮大:到1996年,成员已达113个国家(地区)。
4.中国的振兴: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改革开放取得巨 大 成就。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 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所决定 的。
2.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
解析: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的状况;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益形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些都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 战时同盟 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 生变化。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 称霸 世界 的全球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
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 意识形态 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
九下第五单元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形势:
美
世 界 头 号 强 国 政 治
军事上,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 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战后 初期,美国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 了近500多个军事基地。此外,还垄断 了原子弹。美国军事跃居世界第一。 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 总产量的60%,黄金储备的59%,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美国凭借巨大经济优势,掌握了国际 金融控制权。 控制操纵联合国
回顾 冷战的表现
杜鲁门主义 (1)政治:“___________”出台。
---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 (2)经济:实施“___________”。
---欧洲复兴计划。
北约组织 (3)军事:_________ 华约组织 的建立。 和_________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真题链接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 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 任。” ——杜鲁门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 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 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 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 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
透过现象看本质
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 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 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 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 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 慷慨的举动”。 请思考:你如何理解美国的 “慷慨”?
《第一次世界大战》PPT课件 图文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 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 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的矛盾 和冲突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最终引 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削弱了 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革命,人类历史从 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达标测评:
鲁迅的一生是处在乱世中的一生 ,国家 的动荡 ,民族 的败落 。深深 的影响 着鲁迅 。为了 追寻人 生的价 值,鲁 迅到日 本去留 学,民 族的耻 辱改变 了他的 人生观 ,他决 定弃医 从文, 也许是 上天注 定,也 许是性 格使然 。从文 的鲁迅 找到了 改变人 们灵魂 的武器 ,也使 自己的 才华和 思想得 到了淋 漓尽致 的发挥 。 弃医从文,鲁迅的忧国忧民的思 想在他 的文章 中得到 了充分 的体现 。无论 是《阿Q 正传》 还是《 祝福》 、还是 《伤逝 》无不 充满了 对普通 劳苦大 众的爱 与关怀 。 试问,如果一个写作者,心中没 有爱与 关怀, 没有对 劳苦大 众的一 种赤诚 的心。 又怎么 能够写 出感人 至深的 文章呢 ? 四、鲁迅是一个寂寞的、孤独的 、哀伤 的、富 有才情 的文人 鲁迅的故乡是在绍兴,自古以来 ,绍兴 就是出 文人才 子的地 方。可 能是和 江南的 环境有 关系吧 。 这里的文人多情敏感、才思敏捷 。鲁迅 在绍兴 鲁镇, 那里的 文化气 息也十 分的浓 厚。鲁 迅从小 就在这 里生活 ,自然 耳濡目 染,身 上的文 人气质 不招自 来。 在鲁迅的《故乡》中,我能时时 刻刻感 受到一 个失意 忧伤的 文人的 存在。 作者说 要找一 种全新 的生活 ,要走 一条没 有路的 路。这 是多么 忧伤的 希冀啊 ! 鲁迅的寂寞、孤独、哀伤、在他 的散文 、杂文 中都有 充分的 体现。 五、鲁迅是一个甘于清贫、不贪 图荣华 富贵的 有气节 的人 纵观鲁迅的一生,是孤独寂寞的 一生。 鲁迅的 辉煌从1 919年 算起, 到1936 年去世 总共就 十几年 的时间 。 鲁迅的大半生是在漂泊、孤独中 渡过的 。另外 ,鲁迅 的婚姻 也不是 很幸福 。有时 候他就 是一个 苦行僧 ,肉体 在精神 的支配 下默默 的服着 苦役。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
第五学习主题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法 国 士 兵
俄 国 士 兵
德 国 士 兵
欧洲国家各国军服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俄矛盾进一步加深,俄、法关系日益密切。为了对付德国,1892年8月, 法俄两军总参谋长签订秘密军事协定。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两国政府以来往信函 的方式正式通过批准,俄、法正式结成同盟。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德国西门子公司总部
公司创立于1847年,与德国电气总公司垄断控制德 国的电气工业。总部位于柏林和慕尼黑,业务遍及全球 190多个国家,主要集中于信息和通讯、自动化和控制、 电力、交通、医疗系统和照明。2005财年,公司在全球 拥有约461000名雇员,实现销售额754.45亿欧元,净收 入30.58亿欧元。其中80%的销售额来自德国境外。
伯恩哈特· 皮洛夫 冯·
(1849~1829)
第五学习主题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三国抗集团的形成
欧洲: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日 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世界第 六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2008年 人口7亿1千2百万,仅次于亚洲和非洲。 欧洲共45个国家和地区,分为西欧、 中欧、东欧、北欧和南欧5个地区: 西欧(7):英国、爱尔兰、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 中欧(8):德国、奥地利、瑞士、 列支敦士登、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东欧(7):俄罗斯、白俄罗斯、乌 克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摩尔多瓦 北欧(5):冰岛、丹麦、挪威、瑞 典、芬兰 南欧(18):葡萄牙、西班牙、安 道尔、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 耳他、(以下又称巴尔干半岛国家)塞 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 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黑山、马 其顿、科索沃、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希腊
第一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
了解同盟国集团、协约国集团、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主要交战国、主要战场、结果、性质、影响等。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柱状图、地图和漫画,体会和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并培养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主要战场、结果、性质、影响等,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能够辩证地看待科技的作用;懂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浩劫,培养热爱和平的热情,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历史进入20世纪的时候,人类陷入了一场灾难,1914年,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爆发,将人类拖进了长达四年的战火之中。
这场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又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知讲解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列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原来落后的国家迅速赶上并超过老牌强国,强烈要求根据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殖民地对各国的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看1899年德国外长皮洛夫是如何表示的。
教师出示材料: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教师提问:我们从德国外长皮洛夫的这番话中可以解读出几个信息?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总结并讲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国家,但殖民地却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因此德国同英法等国矛盾激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呈现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第一次世界大战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
“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
(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
初三历史冷战中的对峙试题
初三历史冷战中的对峙试题1.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历史地图是学好历史知识的重要辅助材料。
以下所列的各项中与图无关的是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B.“冷战”C.两极格局D.美苏争霸【答案】A【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冷战政策。
冷战是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的除武力进攻外的一切对抗手段。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其在军事上的表现。
苏联采取了争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了。
后美苏升级,展开争霸,直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才解体。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中的对峙2.《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缔约国可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行动”。
从规定的内容看,其主要目的是()①抗衡苏联②打击恐怖主义③维护地区和平④共同防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大西洋公约》内容太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体现了“集体防御”的原则,其实质美国、加拿大联合西欧国家在军事上共同与苏联抗衡,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冷战中的对峙·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中的“自由国家”指的是( )A.资本主义国家B.发展中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亚非拉国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杜鲁门主义的知识,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材料中美国政策市支持自由国家的,这个自由国家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中的对峙4.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D.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内容。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一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同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B.国际性组织的建立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 人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主要鉴于()A.经济的全球化B.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C.知识经济的兴起D.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3. 下列关于美苏争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争霸局面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B.美、苏争霸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C.争霸实质是美苏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D.第二阶段中,苏联转向全面收缩4. 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A.都属于“冷战”政策的内容B.都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5. 《华沙条约》序言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
”据此分析,华约成立的主要意图是( )A.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B.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C.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D.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6. 史料的解读是运用史料的重要基础。
下表为美国、苏联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对以上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B.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C.美国军费开支总是多于苏联D.美苏争霸中美国始终处于攻势7. “人们刚从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走出来,就跨入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昨天还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今天就形同陌路,成了对抗的冤家。
”“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分别指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C.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8. “随着和平的来临,昔日的伙伴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逐渐放弃了合作。
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成为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的目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九一 美苏争锋教案
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过程,通过研读史料,问题探究比较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2、通过冷战的产生和过程,理解国家利益是美苏冷战形成的根源。
3、通过图表,合作探究,理解冷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图表,合作探究,理解冷战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冷战实际上是一场新的条件下的战争”,启发学生要爱护和平,珍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重点知识】如何认识冷战对世界的影响【难点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漫画:马歇尔计划美国就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和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了。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材料二材料三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知识检测】1、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峙,其原因有①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②美苏军事上处于均势状态③国家利益的冲突④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2、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
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3. 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4.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5、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A. 雅尔塔体制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6、从1948年到1950年,欧洲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第一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一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的政治格局,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概况和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等历史知识。
2.通过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至上原则。
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讲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分析等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知道一战前的国际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之间竞争过程,知道帝国主义竞争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体会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本质。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教学难点】: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与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作必要补充,指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而这种发展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的过渡。
进而导入新课。
二、启发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德国为什么极力要求重新瓜分世界?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过程和时间。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三.试练讨论与展示提升: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作以下强调: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四.穿插讲解:列宁说:“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而这种政治的延续便是战争。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局势变化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五、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过程示意图》。
六.达标练习:做《学习检测》习题【教学反思】:。
第一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教案
第1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焦文娟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19世纪末20世纪除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量排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和形成时间;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变化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阅读课文,分析“德国为什么极力要求瓜分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思考“说一说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对《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峙图》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二、难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变化的原因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A、B两组,一组代表英法俄三国,一组代表德意美三国,各自搜集这些国家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授课引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视频)师:这是20世纪初的欧洲,正发生着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作战双方是哪些国家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段,说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生:(看书并作答)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并引出下一个问题)19世纪末 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
(请A组和B组的同学分别上台展示找到的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变化的相关图片)教师肯定学生课前的准备,并投影相关图片。
一: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图二:各国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师:结合图表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A组和B组各派一名代表叙述各自负责的国家实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2.(2012·攀枝花中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形 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其中三国同盟是指( C A.英国、法国、俄国 B.英国、德国、奥匈帝国 )
C.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D.德国、意大利、日本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3.(2012·乐山中考)1892年,“现代奥林匹克之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 奥
巴 尔 干 问 题
巴尔干问题
三国协约 俄
德 意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英 法
突尼斯问题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德 国
英 国
19世纪60年代至 20世纪初,英国奉行 “光荣孤立”政策 (“光辉孤立”)。 随着德国实力的急剧 膨胀,英国深感威胁 严重,被迫放弃。
第五学习主题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课堂小结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发明示意图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项
目
英 1
德 3
法 2
美 4
19世纪70年代以前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1881年)
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 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 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大国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核心国
英
三国协约又是 如何形成的?
俄
1894年 法俄正式结盟 1904年 《英法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 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 (今泰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 权,英国则让给法国西非的一些殖民地。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14 3350 39350 6 1060 5550 16 290 1230 38 30 970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 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 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 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 求日光下的地盘。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威 力 越 来 越 大 的 榴 弹 炮
1918年美国的军工厂
各国军费猛增,1902年至1911年,德、 奥分别增加约1.4倍,法、俄分别增加约1.3 倍,意大利增加约1.7倍。随之而来,生产 的武器产生的破坏威力越来越大。
法军150毫米口径加农炮
第五学习主题
动摇国
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 的进攻,另一国应以“全部军事 力量”予以援助;如果其中一国 遭到除俄国以外的另一国家进攻, 双方应互守善意的中立;如果进 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 国则应共同作战,直到双方议和 为止。 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 奥托· 冯· 俾斯麦 德国“铁血宰相”
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同英国、法 国、俄国建立的是( A ) A.三国协约 C.三国同盟 B.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五学习主题
1.三国同盟的核心是( A.奥匈帝国 B.德国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B )。C.俄国
D.意大利
2.阅读下列材料: 最危险的是俄罗斯、奥地利、法兰西三国结成联盟。如果这三国之中有两国 结成了亲密的联盟关系,那他们的做法就会成为别的国家效仿的对象,他们随时 都会给我们国家以威胁与压力…… ——摘自1877年德国宰相俾斯麦给他儿子的一封信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德国宰相俾斯麦认为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什么是最危险的?他的理由是什么?
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漫画)
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3、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4、影响:
①帝国主义列强疯狂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
第五学习主题
160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沙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奥匈
140
120 100 80
——1904年4月8日《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 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中立地带,对两国平等 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即承认英 国在阿富汗享有特权。
——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答:最危险的是:俄国、奥地利、法国三国结成联盟; 理由:如三国中两国结成联盟,他们就会成为别国效仿的对 象,随时会给德国带来威胁和压力;
②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是怎样力图消除别国对自己的“威胁与压力” 的? 答:在德国的推动和拉拢下,《德奥同盟条约》和《德奥意
三国同盟条约》先后签订,三国同盟最终形成。
——1897年12月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世界殖民地
伯恩哈特· 冯· 皮洛夫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一、三对矛盾
1、形成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实力 发生重大变化;
2、争夺目标: 殖民地、霸权 3、矛盾:
法德:欧陆霸权 俄奥:巴尔干半岛 英德:殖民霸权、海上霸权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二、两大集团
1、同盟国:德奥意(1882) 2、协约国: (1)1894:法俄协约 (2)1904:英法协约
(3)1907:英俄协约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核心国
三国同盟是 如何形成的?
1879.10 维也纳 《德奥同盟条约》
德
奥匈
1882.5.20 维也纳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1910年 128.5 76.9 69.4 57.1 42.5 32.2 27.1
1914年 135.2 91 89.1 53.2 44.4 34.5 30.6
1880~1914年各国陆海军总人数(万人)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德国最大的军工厂——克虏伯军工厂
父”顾拜旦提出,现代奥运会应以“团结、和平和 友谊”为宗旨。当时威胁这一主张是( A A.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C.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形成
D.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4.(2012·重庆中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为了
C.各国军费猛增。
②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巴尔干半岛)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1.(2012·成都中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其核心分 别是( D ) A.奥匈帝国、俄国 B.意大利、俄国
C.德国、法国
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德国、英国
第五学习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40 35 3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3
1
2
4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4
2
1
5
25
20 15 10
5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1915年法军列车炮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五学习主题
第 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3、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4、影响:
①帝国主义列强疯狂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
A.英德展开激烈的海军竞赛;
B.俄法德奥展开疯狂陆军竞赛;
60
意大利 40 20 日本
沙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奥匈 意大利 日本
1880年 79.1 54.3 42.6 36.7 24.6 21.6 7.1
1890年 67.7 54.2 50.4 42 34.6 28.4 8.4
1900年 116.2 71.5 52.4 62.4 38.5 25.5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