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离骚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de《闲情赋》赏析
陶渊明de 《闲情赋》赏析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留在后世人心目中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所谓的远离社会、回避现实、庄重肃穆之类。
所以,诗人凸现出的那种高傲超脱、不懂人情和老气横秋的脸谱与形象,就成为千余年来人们习以为常、难以消除的印记。
大约在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陶渊明27岁的时候,曾写了一篇《闲情赋》,却异常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以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赞美女性、热爱美丽、青春激荡、大胆追求爱情的另一面,也是非常活泼可爱的一面。
在这篇赋中,陶渊明以十分热烈的情感,抒写出了对一位品貌出众的美人的爱慕与追求。
因为思恋这位美人,追求者的魂魄在顷刻之间多次飞散,就好像乘船失掉了船浆,好像爬登山崖之时无物可攀,心神不宁,通宵失眠。
尤其是赋中所写的十愿,表现了诗人对美人如痴如狂的思恋。
但是,当意识到两人之间已被山河阻隔,苦苦思恋也是徒然之时,仍然能克制自己的情怀,把放荡的感情收敛起来。
因为这种青年男女非正式的结合是不合乎礼义的。
闲,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从门中有木,有防止、挡住之意。
其序文中‚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就是本赋的写作思路。
赋从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写法入手,可能有寄托诗人追求政治理想的用意,但占据主要篇幅的则是奔放的情思,是对纯真美好的男女爱情生活的炽热追求。
诗人的可贵之处,是所思慕的女子德貌双全,她是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女性形象,不是神女之类的幻想人物;赋中十个‚愿为‛,未得而先患失,真是痴心感人。
赋中所表现的这种思想感情,与南朝时期流行的色情艳诗绝然不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鲁迅先生曾经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憎恶(zēng wù)嗤笑(chī xiào)惬意(qiè yì)B. 惨淡(cǎn dàn)拙劣(zhuō liè)摇曳(yáo yè)C. 惊骇(jīng hài)感慨(gǎn kǎi)谄媚(chǎn mèi)D. 惩罚(chěng fá)憎恨(zēng hèn)哀求(āi qiú)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让人感到很拖沓。
B. 这部电影情节紧凑,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C. 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骄傲自大,让人敬而远之。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坚持阅读。
C. 在比赛中,他发挥出色,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D. 由于他经常锻炼身体,身体一直很健康。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范进中举》是鲁迅所著的一篇小说。
B.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C.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的一篇表文。
D.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5.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是()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6. 下列关于《水浒传》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讲述了宋江、吴用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B.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梁山泊排名第一的好汉。
C. 《水浒传》中的林冲因杀害恶霸而被迫上梁山。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
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
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
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
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
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
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
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
#高硕考研-汉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1)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离骚》的思想内容
Q: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主要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奸逆猖獗与朝政腐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一,屈原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开篇屈原描写自己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祖先还有宗族十分热爱,对此屈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
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
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出身高贵,高洁品行又少年得志的屈原深深地爱着楚国这片土地,即使在很久以后,他因为受到楚王排斥,小人陷害而放逐之时,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只愿意呆在这个既让他爱也让他痛苦的地方。
所以到最后,屈原选择死亡让自己永远留在故土。
第二,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等,他也赞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也许屈原是将这些贤臣作为奋斗目标。
因为永远将出国的兴与衰放在第一位,他对自己,对楚王,或者还对人民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从此,他积极地辅助楚王,倡导美政思想。
第三,放言无忌的批判精神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人民,不管楚国的未来,离间屈原与楚王,而楚王却忠奸不分,听信小人谗言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在外。
当屈原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欧阳修)(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欧阳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①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②失江路③。
夜深江月弄清辉④,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⑤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⑥去如飞。
【注】①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
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
②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
③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④清辉:皎洁的月光。
⑤阕:乐曲终止。
⑥短楫:小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2.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带花①欧阳修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偏爱元夕。
万重缯彩,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
宝檠②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
沙堤远,雕轮绣毂,争走五王宅③。
雍容熙熙昼,会乐府神姬,海洞仙客。
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
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
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注】①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到洛阳任留守推官,直到景祐元年(1034)任满回京,时年二十八岁。
该词作于词人自洛阳归京后的景祐二年至三年(1035--1036)之间。
②宝檠:华美的灯。
檠,灯架,代指灯。
③五王宅:唐睿宗五子之宅。
此处指汴京贵胄宅第。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上片以铺叙的手法具体描绘京城元宵节的热闹。
“万重缯彩”句写张灯结彩,“宝檠银钰”句写灯火辉煌。
B.“争走五王宅”写华美的车子争相奔走于王侯贵人们的府第,讽刺了以元宵佳节为机逢迎权贵的现象。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首先,诗中描述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他对宗国处境的担忧。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认为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都是因为君主的昏庸无道和权臣的奸邪误国所致。
其次,诗中还表现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他虽然遭遇谗害而被放逐在外,但依然心系怀王、心系宗国安危。
这种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君思想。
此外,诗中还通过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的方式,展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追求真理、光明的精神。
他坚持真理和光明,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这种精神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离骚》通过描述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对宗国处境的担忧,以及表现他对宗国的挚爱之情和对真理、光明的追求,体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部编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一)《三峡》(郦道元)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二)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三)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之体会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精准突破一 把握思想情感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 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 分析以及对感情基调的把握。
1.忧国伤时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6种情感类型
具体内容
举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应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典例3] (202X·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答案:“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 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 熟读周公的七月诗啊”。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 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精准突破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 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流露羁縻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 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并序》中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提示: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 时应该重点注意。
[典例2] (202X·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儿子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5个要点 (1)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偏 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深入体悟。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 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能等外在的情 势,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首先,《离骚》体现了屈原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愤懑和不满,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是《离骚》最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其次,《离骚》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中屈原自称为“美人”、“芳草”,表达了他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道德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最后,《离骚》还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总之,《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
这些精神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第一,大一统思想。
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
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
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
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
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艺术特色: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香草美人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香草美人名词解释古代文学“香草美人”:《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着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选,但它们又是上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
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资料拓展】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
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
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嗒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2、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3、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四种传奇剧木的合称,即《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
因作者是江西临川人,所居书斋名玉茗堂,四剧中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而得名。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得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请参考!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得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得诗人之列。
他得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得时代得社会生活,而他得诗歌得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得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得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得艺术风格关于杜甫得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得多种多样得形象都在“沉郁顿挫”得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得“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得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得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得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得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得含义。
动乱得社会现实,长期得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得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得人,其郁结于胸中得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得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得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得心情。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I﹑理解《离骚》的准确含义及英语译文,理解“香草美人”的含义,为赏析译文打下基础:“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从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就是从整体认识问题,暂时逃离骚乱的楚国,这就是‘离骚’。
”通常译为“Sorrow After Departure”.有译为“On Encountering Trouble”。
也可以直接写“Li Sao”.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在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从以上对屈原德行文采之评价,我们似乎可以闻到远古飘来的淡淡的芬芳。
诸如以上谈到香草香木的诗句,不下六、七十句,种类约有三十种之多。
他一再以兰蕙等香草来显扬君子修身养性所追求的「明德之香」。
II﹑了解屈原生平,以把握《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的背景。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
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诗人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
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如下列诗句中英文的比兴意义: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芬芳香草比品德高尚。
I make a belt of grasses sweet ,oh!And add to it clovers and thymes.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嫉妒比小人诽谤。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一、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
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
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
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
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
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
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陶渊明其一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主要感情
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主要感情。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或别后的思恋。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情深意长的激励劝勉,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长亭、短亭、北梁、南浦、阳关、古道、西风、芳草(春草,春草喻离恨。
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水、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
常用表达技巧:衬托(正面衬托-反面衬托),情景结合,对比,想象,虚实结合分类:送人宦游,送人贬谪,送人还乡,送人以言志举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追念往事,表达缅怀之情;追慕古代先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表达保家卫国的壮志;对统治者骄奢淫逸、无用小人的批判;抒发物是人非、历史变迁、朝代兴亡、昔盛今衰的感慨;臧否君王,对国家统一等重大题材蕴含深刻思考。
特点:与感时讽今紧密结合,借古人古事叫胸中之块垒;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借景物宣泄自己的情感;与总结教训相结合,用形象议论抒发人生感慨;整合出古今相连的多维时空。
手法:用典,对比,借景抒情,反衬,借古讽今等。
鉴赏咏史诗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I﹑理解《离骚》的准确含义及英语译文,理解“香草美人”的含义,为赏析译文打下基础:“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从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就是从整体认识问题,暂时逃离骚乱的楚国,这就是‘离骚’。
”通常译为“Sorrow After Departure”.有译为“On Encountering Trouble”。
也可以直接写“Li Sao”.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在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从以上对屈原德行文采之评价,我们似乎可以闻到远古飘来的淡淡的芬芳。
诸如以上谈到香草香木的诗句,不下六、七十句,种类约有三十种之多。
他一再以兰蕙等香草来显扬君子修身养性所追求的「明德之香」。
II﹑了解屈原生平,以把握《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的背景。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
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诗人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
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如下列诗句中英文的比兴意义: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芬芳香草比品德高尚。
I make a belt of grasses sweet ,oh!And add to it clovers and thymes.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嫉妒比小人诽谤。
《离骚》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离骚》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离骚》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离骚》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的心得体会1《离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
全篇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
这首气贯长虹的诗篇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执着追求崇高理想、毫不妥协进行斗争、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等方面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格尊严的强烈意识。
他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成为后世的精神楷模。
屈原一生追求“美政”,却屡遭谗言、嫉妒,面对腐朽奸党,独立不迁,横向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唤起了麻木灵魂的警醒与自觉,培养了人们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感。
尽管《离骚》晦涩难懂,佐之以《九章》、《桔颂》、《渔父》、《卜居》等篇章,其蕴含之深义、揭示之真理,显现出人格锻造之重要亦能略懂。
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当有启发。
结合自己之体会,略论一二,以策己,以示人,不当之处,待商榷。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伟大的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锻造之结果。
要当好一名优秀领导干部,锻造完美人格实在重要。
党员领导干部之人格,就是党员干部言谈举止、道德风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新时期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高尚人格的典范,他们的人格闪烁着夺日的光辉。
他们凭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忠于职守、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人格乃至献出了生命。
正因为有了他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才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现实当中,有些领导干部拒绝理想、躲避高尚、蔑视道德,要官之时脸不红心不跳,面对好处挖空心思以聚敛,身处官场灯红酒绿图享受,打着奉献清廉的旗号干着腐化之事,是为人之不齿。
五大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 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 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阵轻微的敲 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 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 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动作,来刻画环境 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作业:试分析下列诗中以动衬静的手法。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
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 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 包含着辩证法。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 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 的方法外,还用了以动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 (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 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 空山的幽静。
动物:杜鹃鸟 ——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 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常见的意象还有:
梅花 (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松树 (高洁 、坚贞 )、莲 (与 “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 (凄凉悲伤 )、鹧鸪鸟 (其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
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 家人想自己)等。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背井离乡; 山长水阔,有家难回; 久戍边关,遥至夜思家 (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 个重要节日。 •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 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 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作者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 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 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以说是中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雄奇 的诗篇之一。
从诗的内容来看,我认为全诗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到“虽体解吾 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抒写自己的身世、 抱负、政治遭遇中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的斗争决心,多是对现实中 已发生的事情的追溯,是全诗的基础。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 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揽余初度兮,肇锡余以 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 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 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 命字,郑重之体也。”(清顾天成《离骚解》),我认为屈原强调自己 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 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别国埋下了伏线。他自 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 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 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 所恪守的信条。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基
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的爱国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但是为坚持美 政理想,虽有凶险也不能妥协,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 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宁溘死而流亡兮,余不忍为此 态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孰异道而相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坚持理想,献身真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 之可惩”,纵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我的初衷,岂能因惩治而放弃我的 志向!由此可见,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
女媭用“鲧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执守, 与世浮沉。“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世并举而好朋 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她告诫诗人处在没有是非曲直的社会,是 不能过于孤忠耿直的,要接受历史的教训,否则就会像鲧一样“终然 殀乎羽之野”。女嬃的一番话让诗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与诗人 “依前圣以节中”的坚持真理的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 斗争生活的否定。于是他“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 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9-
贯穿着的,以崇高理想改造黑暗现实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为实现理 想不惜以身相殉的顽强意志,以及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更为后人留 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10 -
参考文献: [1] 于 非 《中国古代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2] 李振华 《楚辞》 远方出版社 2003年 [3] 易重廉 《中国楚辞学史》 湖南长沙出版社 1991年版 [4]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3-
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 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木兰兮,久揽洲 之宿莽。”江离、薜芷、秋兰、木兰、宿莽,均是指美好的品德。诗 人自幼就努力修养美德,锻炼才能,洁身处好,自我完善,珍惜每一 分每一秒,为报效楚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 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 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己, 以便奉献于祖国。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感情
[内容提要]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先把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熔为一体。《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屈原充满爱国 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在长诗中, 屈原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表白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叙述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的焦急与义愤,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 邪的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全诗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诗 的基础,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抱负、政治遭遇中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 想的斗争决心;第二部分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 第三部分诗人决心离开楚国去寻找明君,但最终他恐皇舆之败绩”,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屈原早已将自 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诗人的这一 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 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昏庸的君王信谗多变,不辨忠奸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谗而齌怒”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 遁而有他;余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群芳”随风转舵, 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 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这使得诗人完全处于孤立无 援的境地,空有满腹的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屈原对楚王的昏愦糊涂、 小人的妒贤嫉能愤怒的加以斥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6-
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 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 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联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 浪浪!”屈原涕泪沾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过在新的认识基础上, 他又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求索”。诗人乘上白龙、金凤,不顾日 暮途远,在太空开始漫游。他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 叩天门、下求佚女,虽然探求真理的道路遥远漫长,但诗人却是坚定 信心、毫不动摇。不过探索的结果却是“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 望予”,宓妃“虽信美而无礼”,媒人“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 固”。他上叩阊阖,帝阍不给他开门;下见宓妃,宓妃的态度暧昧无 礼;求简狄,苦无良媒;求有虞之二姚,媒人嘴笨又没有成功。这时 诗人认识到,原来天上人间同样是昏暗嫉贤、蔽美称恶,求明君而无 望!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 与此终古”。“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门深邃”“哲 王不寐”,这些现实,让诗人产生了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 途的想法。
-5-
己人格的清白。他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第二部分,从“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怀朕情而不发
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屈原在这一部分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 理想的道路。他在诗中织入许多神话传说,设为问对,通过上天下地、 入水登山的超现实描写,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境。
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端痛苦中,屈原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 在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 持自己的原则和永不反悔的态度?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的情况下 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诗人通过女 媭、巫咸、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内心冲突和抉 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第三部分,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到结束。在
-7-
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屈原在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况下决定离开楚国 去寻找明主贤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对楚国的爱让他没有离开楚 国。这一部分同样是诗人在幻想中的追求。
屈原在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况下,感到极度的苦闷徘徊,于是 去向灵氛问卜。灵氛劝勉他“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曰: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 宇”?可是诗人“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想听从灵氛 的吉卦,心中犹豫又狐疑不定。于是他又向巫咸请教,巫咸不但同样 劝他出走,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 而及早成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 夫百草为之不芳!”要趁着年轻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里女媭 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代表了当时世俗的想法,同时也 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表现。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 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寻找明主贤 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 害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最后,只 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既然没有人能同我实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前往他的居处。
最终,这首长诗在一片悲剧的氛围中结束。
《离骚》的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屈原通过对自己一生不幸政治 遭遇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忧愤痛苦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 真理、坚持崇高理想和坚忍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他那真挚强烈、 缠绵炽热的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 楚君为首的贵族集团的黑暗腐朽本质,无情地抨击了他们混淆是非、 善恶不辨、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尤其是诗中始终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在长诗中,屈原 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表白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叙 述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的焦急与义愤,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 的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它反映了时代斗 争的激烈、楚国政治的黑暗、广大人民的疾苦,以及诗人为国为民不 懈奋斗的平生。全诗绚丽多姿,波澜起伏,想象瑰奇,气魄雄伟,可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部分 思想 感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前340), 卒于楚顷王二十二年(前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