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课题1 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课堂笔记第二单元
初一语文上册课堂笔记第二单元
一、预习笔记
1. 了解本单元的课文主题,包括文学体裁、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等。
2. 扫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出关键段落和语句。
3. 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音形义,做好预习笔记。
二、听课笔记
1. 跟随老师讲解,做好重点知识的笔记,如文学常识、生字词解释、重点句段分析等。
2. 做好课堂讨论的记录,记录讨论的要点和结论,以便课后复习。
3. 记录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三、复习笔记
1. 复习课文主题、文学体裁、作者介绍等背景知识。
2. 结合课后练习题,回顾文章的大意和重点内容。
3.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加强理解记忆。
4. 定期复习课堂笔记,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拓展学习
1.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背景等内容,拓宽知识面。
2. 尝试对课文进行赏析,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4. 通过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加深理解和记忆。
总之,初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需要注重预习、听课、复习和拓展学习四个方面。
通过做好课堂笔记,加强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笔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 2HgO2Hg+O2↑二、模拟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用红磷与空气反应,消耗瓶内氧气使气压减少,通过测定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得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因为生成的P2O5有腐蚀性,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色火焰,放热;②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倒吸进入集气瓶中,水位上升约占原来空气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4P+5O22P2O5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实验成功的关键:a红磷稍过量。
(目的:为了完全消耗瓶内氧气)b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有一部分水残留在导管中测量结果偏小。
3.待红磷熄灭、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A熄灭——红磷熄灭,说明氧气已消耗完;B冷却——红磷燃烧放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过早打开测量结果偏小。
4.在集气瓶底装水的目的:吸收有腐蚀性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并加快集气瓶冷却。
5.不能用铁或铝代替红磷,铁、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此实验要求生成物是固体不能是气体。
木炭和硫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了CO2、SO2气体,气体体积不变,气压不变,不能产生气压差;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因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6.此实验还可以证明氮气的哪些性质?a.难溶于水(物理性质)b.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7.实验完毕发现水位上升少于原来空气体积的1/5,其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未消耗完;b、.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待红磷熄灭冷却过早打开弹簧夹;d、.玻璃导管预先未装满水,试验后其中残留了一定量的水。
初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堂笔记初一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1. 作者简介。
2. 生字词。
- 瘫痪(tān 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文中指作者双腿不能动。
- 暴怒(bào nù):极端愤怒。
- 沉寂(chén jì):十分寂静。
- 捶打(chuí dǎ):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 央求(yāng qiú):恳求。
- 神色(shén sè):神情。
- 敏感(mǐn gǎn):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 诀别(jué bi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 淡雅(dàn 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 深沉(shēn chén):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 烂漫(làn màn):颜色鲜明而美丽;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3. 文章主旨。
- 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悔恨、愧疚之情。
4. 写作特色。
- 细节描写: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通过“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和对儿子的关爱。
- 借景抒情:文中多次描写秋天的景色,如“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里的景色描写既象征着母亲的美好品质,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 作者简介。
-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2. 生字词。
- 信服(xìn fú):相信并佩服。
- 分歧(fēn qí):(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笔记一、课程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的读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以及数的运算,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运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读写阿拉伯数字。
2. 掌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按照大小排列数。
3. 理解数的顺序概念,能够在给定的数列中找出规律。
4. 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阿拉伯数字,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概念。
2. 教学难点:数的顺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2. 教具:数字卡片、数轴、练册、小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快速识读阿拉伯数字。
2. 讲解数的大小比较:利用数字卡片进行实际比较,教授数的大小顺序。
3. 操练数的大小比较:组织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的练,加深理解。
4. 引入数的顺序概念:通过数轴和数列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规律。
5. 进行数的顺序练:设计一些数的顺序练题,巩固学生对数的顺序概念的理解。
6. 讲解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小黑板和彩色粉笔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方法。
7. 练加法和减法运算:组织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练,熟练掌握运算技巧。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课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研究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课后布置练册上相关练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答题准确率以及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七、延伸拓展1.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比较和顺序概念。
2. 给学生更多的练机会,巩固数的读写和运算技巧。
3. 设置趣味性小游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阿拉伯数字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概念以及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有了初步的掌握。
但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更多地设置生活实例,增加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课堂笔记一、字词积累1. 生字-琥:hǔ,组词“琥珀”。
-珀:pò,组词“琥珀”。
-嗡:wēng,组词“嗡嗡”。
-脂:zhī,组词“脂肪”。
-拭:shì,组词“擦拭”。
-渗:shèn,组词“渗透”。
-俯:fǔ,组词“俯视”。
-番:fān,组词“一番”。
-埋:mái,组词“掩埋”。
-澎:péng,组词“澎湃”。
-湃:pài,组词“澎湃”。
-怒:nù,组词“怒吼”。
-吼:hǒu,组词“吼叫”。
-餐:cān,组词“餐厅”。
-划:huá,组词“划船”;huà,组词“计划”。
-晌:shǎng,组词“晌午”。
-辣:là,组词“辣椒”。
-渗:shèn,组词“渗透”。
-挣:zhēng,组词“挣扎”;zhèng,组词“挣钱”。
-番:fān,组词“一番”;pān,组词“番禺”。
-埋:mái,组词“掩埋”;mán,组词“埋怨”。
2. 词语解释-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等多种颜色,质地坚硬,可做装饰品。
-飒飒:形容风雨声。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二、课文内容理解1. 《琥珀》-主要内容:本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了对化石的科学知识。
-段落结构:-第一部分(1-12):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第三部分(18):琥珀的科学价值。
-写作特点:采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合理地推测了琥珀形成的过程。
2. 《飞向蓝天的恐龙》-主要内容: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证实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笔记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笔记
第一章生物与非生物
1.什么是生物?
答: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繁殖、运动、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
2.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生物具有生长、繁殖、运动、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并且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3.什么是非生物?
答: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的物体,如石头、金属等。
4.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区别?
答:生物具有生命活动,能够生长、繁殖、运动、呼吸、排泄等,而非生物则没有这些生命活动。
此外,生物还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非生物则不能。
第二章植物
1.植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植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并且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合成有机物等生命活动。
2.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
答: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
3.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答: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并通过茎和叶脉将它们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分。
4.植物如何繁殖?
答:植物通过种子繁殖,也可以通过扦插、分株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第三章动物
1.动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动物具有运动能力、感觉能力、呼吸能力、消化能力等基本特征。
2.动物如何进行运动?
答:动物通过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实现运动。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
3.动物如何感知外界环境?
答:动物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类型的感觉器官,以适应其生存环境。
九上化学同步课时训练+学霸笔记 2.1.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保护空气
7.近几年来某县空气质量不断好转,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的是( B )
A.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 B.污染治理不达标的家具厂晚间生产 C.“煤改电、煤改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绿色出行”,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8.(枣庄中考)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枣庄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改
善,但测得目前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仍是PM2.5,下列做法应该继续提倡的
源的是( B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二氧化碳
2.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B ) A.用作灯泡的填充气 B.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C.用作粮食的保护气 D.用于制氮肥
3.医学上常用“冷冻法”治疗咽喉炎,其冷冻剂是下列物质中的
(A) A.液态氮
B.液态氧
C.液态空气
D.液态二氧化碳
考点 2 保护空气
防治措施:(1)加强大气质量监测;(2)使用 清洁 能源;(3)积极植树、造
林、种草。 注 意:虽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给环境造成极
大的危害,但二氧化碳无毒,也不会污染空气,目前暂不列为空气污染物。
02 基 础 题
考点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青海中考)空气中含量少并常用于制作霓虹灯、闪光灯等多种电光
2020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课时训练+学霸笔记
化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保护空气
01 学霸笔记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 气:可以供给
呼吸
持 燃烧 ,如气焊、宇宙航行等。
,如潜水、医疗急救等;支
氮 气:(1)化学性质:化学性质 不活泼 ,不支持燃烧。(2)用途: 制造硝酸和氮肥;用作 保护气 ,如作食品包装的填充气;用液氮制造 低温环境。
初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课堂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二、字词积累。
1. 易错字音。
- 瘫痪(tān huàn)- 暴怒(nù)- 沉寂(jì)- 侍弄(shì)-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央求(yāng)- 诀别(jué)- 淡雅(yǎ)- 高洁(jié)- 烂漫(làn màn)- 翻来覆去(fù)2. 词语解释。
-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2段)- 内容: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默默地承受着“我”的怒火。
- 作用:通过描写“我”的状态和母亲的表现,为后文写母亲对“我”的关爱做铺垫。
2. 第二部分(3 - 6段)- 内容: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答应了,可母亲却突然病逝,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 主题体现:这部分集中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她想通过看花让儿子重新振作起来,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
3. 第三部分(7段)- 内容:“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明白了母亲的话的含义,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 作用:结尾处通过描写“我”去看花,照应前文母亲的提议,同时升华了主题,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四、人物形象。
1. 母亲。
- 关爱儿子:母亲在儿子双腿瘫痪后,默默忍受着儿子的暴躁,处处关心儿子,想办法让儿子走出困境。
- 坚强:面对儿子的不幸和自己的病痛(文中暗示母亲身体也不好),母亲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努力给儿子生活的希望。
- 细心:如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笔记
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笔记一、知识点概述空气,这个看似无穷无尽且无处不在的气体,实则蕴含着许多未解之谜。
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空气,却对其中的成分和性质了解甚少。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空气的化学性质和组成,以此开启我们对化学世界的探索之旅。
二、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为氮气和氧气。
除此之外,空气中还包含如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其他气体。
各种气体的比例因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空气的组成相对稳定。
三、空气的性质1.无色:空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气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空气的存在,但可以通过流动和压力变化等特征感知其存在。
2.无味:空气是一种无味的气体,我们无法凭借嗅觉感知其存在,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来感知。
3.存在于地球表面:空气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包裹着整个地球,对地球的温度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4.重要的资源:空气是我们呼吸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
同时,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空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辐射,从而保持地球的温度。
3.稀有气体在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是制造激光器、电子元件和特殊合金的重要材料。
4.水蒸气是空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对地球的温度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总结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初步了解了空气的化学性质和组成。
空气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和现象却十分丰富。
通过对空气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一、基本概念
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如水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如铁生锈。
二、实验部分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使水倒吸入密闭容器中,根据水倒吸入密闭容器的体积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氧气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和与其它物质的反应。
3.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三、重点知识
1. 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各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
候条件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是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的重要物质。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原理。
4.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确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没有确定的性质。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改变。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不同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方法。
1. 集中注意力。
- 在阅读时,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中。
例如,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关闭电视、手机等可能干扰的设备。
2. 连词成句地读。
- 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要把词语按照语义组合起来,以句子为单位快速阅读。
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要把这一整句快速理解,而不是逐个读“秋、天、的、雨”等。
3. 不回读。
- 尽量克服回读的习惯。
如果读了后面的内容忘记前面的,可以继续读下去,因为有些内容在后续阅读中会自然理解,回读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
4. 带着问题读。
二、课文内容。
1. 生字词。
- 汛(xùn)期:江河水位因降水集中、冰雪融化等季节性上涨的时期。
- 间(jiàn)隔: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文中指搭石之间的距离。
- 谴(qiǎn)责:责备,严正申斥。
- 懒(lǎn)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 协(xié)调有序: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文中指人们过搭石时的动作很有秩序。
- 人影绰(chuò)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2.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
- 第二部分(第2 - 4自然段):描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
-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体现了乡亲们的协调有序和互相礼让。
- 第三层(第4自然段):写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会互相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体现了乡亲们的尊老爱幼。
-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 主题思想。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课堂笔记嘿,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四上语文那第二单元的课堂笔记,就像翻开一本五彩斑斓的画卷,每篇课文都藏着小故事,大智慧,咱们一块儿溜达溜达,看看里头有啥好玩意儿。
首先啊,咱们得说说《古诗两首》。
第一首,哎呀,那简直是穿越千年的对话,诗人站在山巅,望着远方,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接让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爬山爬到顶,啥烦恼都看不见了,只剩下满眼的风景和心胸的开阔。
咱们学这诗,不光是背背句子,更要体会那份豪情壮志,想象自己也是那壮志凌云的少年郎。
接下来,第二首诗,讲的是月亮的故事,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起来就让人想起小时候,晚上睡不着,盯着窗外的月亮发呆,心里头琢磨着,那月亮上是不是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呢?这诗啊,温柔又带点小忧伤,让人忍不住想家,想亲人。
咱们得学会从诗里读出情感,感受诗人的那份细腻和深情。
再往后翻,就是《秋天的雨》了。
这篇课文,简直就是一幅流动的画卷,秋雨绵绵,落叶纷飞,那画面美得让人心醉。
作者用文字描绘出了秋天的味道,有果实的香甜,有菊花的淡雅,还有那份淡淡的凉意和宁静。
咱们读的时候,就像是在雨中漫步,感受着秋天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心里头也跟着变得柔软起来。
紧接着,《听听,秋的声音》这篇,就更有趣了。
它不光是用眼睛看秋天,还用耳朵去听。
树叶沙沙响,是大自然在唱歌;大雁嘎嘎叫,是它们在告别。
这些声音,平时咱们可能都没怎么留意,但课文一写出来,嘿,还真有那么回事儿。
咱们得学会用心去感受,去聆听这个世界的美好。
然后啊,还有《花钟》这篇课文,简直是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大揭秘。
不同的花儿,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就像是大自然设置的一个个闹钟。
咱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在花海中穿梭,看着一朵朵花儿慢慢绽放,感受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奇迹。
最后啊,别忘了《蜜蜂》这篇课文。
小蜜蜂们勤劳又聪明,它们能飞很远去采蜜,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这篇课文不仅让咱们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还教会了咱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蜜蜂一样勤奋努力,不怕困难。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一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一课的课题是《观潮》,本文记叙了作者去钱塘江观潮的经过及看到潮水的景象。
以下是这节课的笔记:1. 我会写的生字:午wǔ 声调为上声,发音时,调值是35,口形由半低到高,声音短促。
潮cháo 声调为阳平,发音时,调值是35,口形由中低到高,声音短促。
据jù 声调为去声,发音时,调值是51,口形由全开到收拢,声音由响亮变为低沉。
堤dī 声调为阴平,发音时,调值是55,口形始终不变。
阔kuò 声调为去声,发音时,调值是51,口形由开到收拢,声音由响亮变为低沉。
笼lǒng 声调为上声,发音时,调值是214,口形由半低到低再到高,声音短促。
罩zhào 声调为去声,发音时,调值是53,口形由半开到收拢,声音由响亮变为低沉。
余yú 声调为阳平,发音时,调值是35,口形由中低到高,声音短促。
抵dǐ 声调为上声,发音时,调值是214,口形由半低到低再到高,声音短促。
复fù 声调为去声,发音时,调值是53,口形由半开到收拢,声音由响亮变为低沉。
易yì 声调为去声,发音时,调值是53,口形由半开到收拢,声音由响亮变为低沉。
2. 多音字:号:háo(号叫) hào(号召) 据:jù(根据) jū(拮据)3. 近义词:顿时——立刻依旧——照旧颤动——颤抖屹立——矗立依旧——照旧恢复——复原4. 反义词:宽——窄强——弱快——慢涨——退出——进起——伏风平浪静——惊涛骇浪5. 词语解释: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rén shān rén hǎi:形容人非常多。
齐头并进qí tóu bìng jìn:指几方面不分先后地一同进行。
山崩地裂shān bēng dì liè: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语文
第二单元课堂笔记语文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二单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语文知识和技巧,同时也能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主题,希望能帮助你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个单元的内容。
1. 课文内容概述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包括了古诗词的鉴赏和写作技巧,古文阅读和篇目改写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 古诗词的鉴赏与写作技巧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背景,还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和写作古诗词。
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而通过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3. 古文阅读与篇目改写除了古诗词的学习之外,这个单元还包括了古文阅读和篇目改写的内容。
通过阅读古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通过篇目改写,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对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古诗词和古文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学习语文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在知识文章格式下,这是一篇对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语文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
文章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古诗词的鉴赏与写作技巧以及古文阅读与篇目改写的学习内容,并在总结回顾部分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笔记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笔记1. 字词- “守株待兔”的“株”,它指的是树桩。
这个字左边是个“木”,就像树的一部分,右边是个“朱”。
可别把“株”写成“珠”哦,“珠”是珍珠,和树桩可没关系。
- “待”在这里读“dài”,是等待的意思。
它还有一个读音“dāi”,比如“待会儿”。
2. 故事内容-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在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有一只野兔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树桩上,就死了。
这农夫可高兴了,他想:“哇,这么容易就得到一只野兔,那我以后就不用这么辛苦地种田啦。
”于是,他就天天守在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再有野兔撞上来。
可是,他等啊等啊,再也没有野兔来了,他的田里长满了野草,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这个农夫可真是太傻啦,他以为幸运会一直降临,却不知道这只是一次偶然的事情。
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做事,不然就像这个农夫一样,最后啥也干不成。
3. 寓意理解- 这就好比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作业,就想着考试的时候能靠运气考好,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得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每天都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呢。
1. 字词- “陶罐”的“陶”,它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东西。
这个字右边是个“匋”,看起来有点复杂。
“铁罐”的“罐”,是一种金属做的容器,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缶”,右边是“雚”。
- 文中有一些描写神态的词很有趣,像“傲慢”,铁罐总是那么傲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陶罐。
还有“谦虚”,陶罐就很谦虚,它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 故事内容- 铁罐和陶罐被放在同一个地方。
铁罐特别骄傲,老是对陶罐说:“你看你,那么脆弱,一摔就碎,我可结实了。
”陶罐呢,很谦虚地回答:“我知道我没有你那么坚硬,但是我也有我的用处啊。
”过了很多很多年,人们发现了它们,铁罐因为生锈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而陶罐却还是完好无损。
这个故事就像一场比赛,一开始铁罐觉得自己肯定赢,因为它觉得自己很强壮,但是最后却是陶罐笑到了最后。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堂笔记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行星,它们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是最外层也是最薄的一层。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
最内部的地核则是地球的热源,它分为外核和内核。
通过了解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居住的这颗行星。
二、地球的内外圈层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内外圈层。
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的外圈层,它主要由氮气、氧气等组成,起到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的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的作用。
而地球的内圈层则是围绕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种存在形式,包括大洋和陆地。
三、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动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动。
地球的地壳被分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它们不断地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各种地壳变动,如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了解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动对我们预测和减轻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正确利用这些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地球的生态平衡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每个生物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应当保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这个我们居住的行星。
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外部结构、内外圈层、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及地球的生态平衡。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我们要关心地球,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个人心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地球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五年级第二单元课堂笔记上册
五年级第二单元课堂笔记上册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 生字词。
- “汛”:汛期,注意右边“卂”的写法。
- “间”:多音字,在“间隔”中读“jiàn”。
- 课文理解。
- 主题:课文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的情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 重点语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句话含义深刻,表面上写搭石任人踩踏,实际上体现了搭石是乡亲们情感的纽带。
- 生字词。
- “璧”:和氏璧,与“壁”区分,下面是“玉”。
- “臣”:注意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折。
- 课文理解。
-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强大,经常侵犯别的国家。
- 主要内容: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 人物形象分析:- 蔺相如:有勇有谋,顾全大局。
在“完璧归赵”中,他看出秦王无意换城,就以璧有瑕疵为由拿回和氏璧,并以死相逼,让秦王斋戒五日,然后派人从小路送回赵国;在“渑池之会”上,他逼秦王击缶,维护赵国尊严。
- 廉颇: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但他居功自傲,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知错就改,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 生字词。
- “冠”:多音字,在“冠军”中读“guàn”,在“鸡冠”中读“guān”。
- “俯”:与“府”区分,“俯”是俯身的意思,从高处往下看。
- 课文理解。
- 说明方法: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如“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二十四千米每小时。
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是七十二千米每小时。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走进物质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观察实验的方法是:重点观察试剂颜色、气味、状态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2、实验现象描述的三忌:①、把将生成物名称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
②、脱离实验实际。
③、片面描述实验现象。
3、观察实验分三个阶段: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4、【“物理、化学”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还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判断: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表示方法:文字表达式:▷例如:硫酸铜+(读作:和)氢氧化铜→(读作:生成)氢氧化铜+硫酸钠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有: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液体的沸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密度。
】 二者区分依据和判别依据: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同时对物体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和仪器测定。
(例如水的沸点由灯加热,而后用温度计测量)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实验、查资料、实地调查)→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交流★正确的闻气体的方法:闻气体是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能直接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实验: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现象:燃着的木条深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
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
(描述性质一般用:可以、能够、容易、和不能、不容易、不可以等。
)点燃带火星的木条深入氧气,木条复燃。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支持燃烧,两种气体本身不燃烧,无可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空气的成分: 氮气(N2)(78%), 氧气(O2)(21%),
稀有气体 (He、Ne、Ar等)0.94%,
二氧化碳(CO2)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
二、混合物 纯净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各物质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原理:红磷燃烧耗尽了氧气,容器内压强减 一、空气(拉瓦锡: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少,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
(2) 文字表达式: 红磷 + 氧气
P 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2O5
(3)药品要求:①药品有可燃性或与氧气反应,②生成 物不能为气体
1.氧气(1)性质: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的气体,不易溶于水。②化学性质:较活 泼,能与许多物质反应,有助燃性。(2) 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1)性质: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的气体,难溶于水。②化学性质:不活泼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用途:① 制硝酸、化肥,②作保护气,③制冷剂。
3.稀有气体(混合物 氦气(He ) 、氖气(Ne)、氩气(Ar)等。 (1)性质:①物理性质:无色、无 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稳定。 (2)用途:①作保护气, ②电光源
四、空气污染与防治
1.空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CO2) ,(2)酸雨(SO2 NO2 ) ,(3)臭氧空洞(氟利昂) 。 2.空气污染物及来源 (1)污染物:①粉尘,②有害气体 CO 、 SO2 、NO2 (2)污染物:①工厂废气,②汽车尾气,③化 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测,②消除污染 物,③治理废气④植树种草,改善 环境。 4.计入空气污染物的项目: CO 、 SO2 、NO2 ,可吸入颗粒物 (PM2.5 ,PM10 ),O3 5.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利用 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小结】空气、纯净物、混合物
【练习】《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