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概述
邢幺吵吵已经“在阳沟里把船翻”,故 做出满不在乎样子,实则处心积虑准备肇 事。方治囯口是心非,迫于对方权势忍气 吞声又不得不为自己申辩。邢幺吵吵不忌 生冷的骄横之态,方治囯“软硬人”的性 格特点,只几笔客观的描述便跃然而出。
吴祖缃
吴祖缃(1908.4.5-1994.1.11),原名祖缃, 字仲华,十四岁时改名祖 襄,笔名吴组缃、芜帝、 木公等。代表作品 有《一 千八百担》、《天下太平 》、《樊家铺》等
江上“ 巨蟒似的 ”桥 ,桥下奔腾于黑暗中的 “ 凶恶的江水”,两岸野蛮的山峰,以及桥头破 败荒凉的神祠,共同构成一副阴暗凄郁的夜色图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渲染烘托了神秘 恐怖的气氛。
沙汀
• 沙汀(1904-1992)原 名杨朝熙,安县人。主要 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 记》、《还乡记》,短篇 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 、《老邬》,中篇小说《 木鱼山》等。有《沙汀选 集》(四卷)。
张天翼笔下的讽刺性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 第一类是从政治、道德角度讽刺中下层统治 阶级的虚伪和堕落,撕毁其假面具、《砥柱》( 笃信程朱理学的黄宜庵)、《脊背与奶子》(族 甚长太爷调戏任三嫂)
•
《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 官僚形象,对抗战的校级思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和暴露。同时,张天翼借华威先生形象隐约地揭 示了国民的弱点;重名分而轻实践,不顾民族大 局而膨胀一己。
张天翼
• 张天翼(1906— 1985),祖籍湖南湘潭, 生于南京。优秀的讽刺小 说家。张天翼的小说具有 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 基本讽刺主题。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 包氏父子》,中篇小说《 清明时节》,长篇小说《 鬼士日记》,童话《大林 和小林》《秃秃大王》
讽刺小说
张天翼继承了鲁迅讽刺小说的传统, 受到契诃夫、果戈理小说的影响,以讽刺 作为切入生活的利器,创造了“灰色”人 物系列,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 僚们庸俗、空虚、愚昧、可怜、可笑的生 活,在可笑中寄予了作者的批判和讽刺, 对下层民众思想中的愚昧成分进行了不遗 余力的讽刺,引人深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现代文学史——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成员: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主要刊物:蒋光慈的《拓荒者》、鲁迅和冯雪峰的《萌芽》月刊、鲁迅的《十字街头》、丁玲的《北斗》、姚蓬子、周起应的《文学月报》、洪深、沈起予的《光明》半月刊2.东北作家群1931年就一把事件后,对这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是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思念被侵略者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作品在他们笔下问世,他们被成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
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乡村》和《生死场》3.现代派30年代诗歌流派,刊物卞之琳的《水星》施蛰存的《现代》,戴望舒的《望舒诗稿》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的《汉园集》代表人物:施蛰存、男性、玲君、陈江帆、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土何其芳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边线处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4.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在浙江白马湖地区,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叶圣陶、俞平伯与李叔同等,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已形成一个“白马湖作家群”。
散文风格。
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代表作品有《白马湖之冬》《车厢社会》《猫》等。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大联合)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同一战线。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它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6.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阿垅、孙钿、化铁和牛汉等。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阿垅《琴的献祭》胡风《为祖国而歌阿垅《纤夫》孙钿《行程》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注意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老张的哲学》 (1928)
❖ 《老张的哲学》展示了北京 市民社会多方面的生活。作 品以老张为主人公,通过这 样一个卑劣的小人,居然从 “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 学堂”的教员兼小杂货铺老 板,一跃为南方某省的教育 厅长的荒诞故事,展示了当 时中国的政治腐败。
《老张的哲学》节选
❖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 文坛的注目。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简介
❖ 1929年,老舍告别欧洲而东归。 途中在新加坡逗留近 5个月,边 工作,边动笔写第四部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
❖ 1930年初,老舍回到祖国,历 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在 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 短篇小说。
❖ 吴太极:家里有个母老虎,一心想纳妾。 ❖ 邱先生:被家中大学毕业的老婆管着,很不自由。
《牛天赐传》
❖ 《牛天赐传》是继《离婚》 之后发表的一部长篇,讲述了 一个路边弃婴,被一个“老绝 户”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 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 于模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 过程。作品在审视市民社会陈 旧文化心态的主题方面,在以 幽默格调写灰色人生故事方面, 都可看作是《离婚》的姊妹篇。
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一天
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
都似乎与理不合。他的身量比
他的儿子还矮着一点,脸上可
比马威富泰多了。重重的眉毛,
圆圆的脸,上嘴唇上留着小月
牙儿似的黑胡子,在最近的一
二年来才有几根惨白的。眼睛
和马威的一样,又大,又亮,
又好看;永远戴着玳瑁边的大
眼镜。他既不近视,又不远视,
戴着大眼镜只是为叫人看着年
❖ 1、关注古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是这些中短 篇小说的首要主题。
❖ 30年代前中期,是中国社会世道丧失运作章法的阶 段。老舍对世风的恶化倍感痛心,以多重视角,古 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 。
文学史考试大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经典: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五)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
作为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写乡下人,多表现他 们纯朴的乡村灵魂,但是这类吃苦耐劳、忍辱负 重的性格,缺乏思想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抗争, 他们或是完全依附他人,或是“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而在沈从文笔下,却是赞赏多于批评, 鲁迅从现实和未来吸取小说的理想和激情,沈从 文却从遥远的古代去寻找他的诗情。
18
.
《八骏图》: 以犀利的讽刺之笔画出了八位教授的精神病态(性变态)。
受现代文明的压抑,他们生命活力退化,性意识已经严重扭 曲;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深处却醒靛不堪。 这篇小说中提出的“侍宦”观念,是沈从文答挞中国文化传 统的最着痛处的一鞭。虽然它取的只是性爱的视角,却涉及 到了中国文化生命力萎缩这一广泛的文化现象。 既要恢复生命的活力,又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这是沈从文 这类小说从反面呈现出的道德价值取向。
22
声音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 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
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
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43页。
23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1、湘西世界
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 层人民的本性,生命的庄严,人性的朴厚,人情的 纯美,是沈从文笔下永恒的主题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向两个方向延伸: 一个向原始的自然人性(《龙朱》、《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阿黑小史》等) 一个向摧折自然人生的社会现实(《萧萧》、《柏 子》、《贵生》、《丈夫》、《会明》、《虎雏》 等)。
1938年沈从文在湘西沅陵
13
.
建国后被迫离开北京 大学,在中国历史博 物馆为展品写标签, 后从事古代服饰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课堂讨论
• • • • • • • 从罗大佑的歌曲看京派小说 《鹿港小镇》 回忆: 废名《竹林的故事》 郁达夫《迟桂花》 现代文学的母题—— 传统-现代,城市-农村,利益-仁义,理性-诗意
六、东北作家群
• 1、背景: • “九一八”事变,东北 沦陷,一批作家逃亡到 关内,思念\仇恨,开 了抗日文学先河。
• 大量使用夸张、变形、 魔幻、荒诞、蒙太奇、 意识流、心理分析等 手法进行现实创作, 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 情绪和感受,常常使 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
• 白云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钟的走声是黑色的 • 我听觉派”没有产生堪称经典的杰作,但从它开 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 • “新”: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新异 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城市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 • 提问:与老舍的城市叙述比较? • 与左翼的城市叙述比较?如茅盾城市书写
二、普罗小说
• 1、代表性作家:主要是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蒋 光慈、洪灵菲、郭沫若、阳翰笙等。 • 2、立场: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旗帜。革命立 场。 • 3、题材:现实革命斗争,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 劳苦大众的痛苦和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 4、作品 • 《短裤党》(蒋光慈)、《地泉》(阳翰生)、 《流亡》三部曲(洪灵菲)、《到莫斯科去》 (胡也频)等 • 5、艺术风格:粗砺浓烈 • 6、不足: • (1)模式化:革命+恋爱 • (2)把现实的斗争神秘化、理想化、罗曼蒂克 化
• 2、代表性作家: • 萧军、萧红、端木蕻 良等。 • 3、代表作品: • 《生死场》、《呼兰 河传》 • 《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
• (1911年─1942年)
•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 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 市呼兰区)人 •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 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 笔名,另有悄吟笔名。 • 观看视频—— •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1936年逃离南京至陕北,毛 泽东赋《临江仙》词以示欢 迎: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 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 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 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二、丁玲的创作成就:
《莎菲女士日记》刻画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 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她寻求个 性解放,却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她追求灵与 肉统一的爱情,却又陷入失望和痛苦中。 《莎菲女士日记》以其性爱表现的真挚与大 胆,震动当时文坛;结构上采用散文式日记 体的形式,行文舒缓流畅;其细腻委婉、深 刻生动的心理描写,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 成就。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 度中》是早期运用现 代派手法的名篇。作 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 的一天,以挑夫流动 的脚步,将貌似互不 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 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 一起。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2005年中国 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林徽因。该图书讲述了林徽因早年 游学英伦,与诗人徐志摩恋情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一)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教学内容:这一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 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第二节论述丁玲、张天翼的小说 创作;第三节讲述新感觉派。
教学重点:新感觉派的概念;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必读作品: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 生》、艾芜《山峡中》、施蛰存《将军的头》、萧红《生 死场》《呼兰河传》。
代表作有: 《从空虚到充实》、《小 彼得》、《速写三篇》;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 《洋泾浜奇侠》;长篇童 话《大林和小林》、《宝 葫芦的秘密》等。
四、张天翼的创作成就:
短篇《华威先生》(《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第 1卷第1期,后收入《速写三篇》)。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第一节 热情追求光明的文学战...
巴金在《家》的“后记”中这样 说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在一
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 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 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 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 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 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 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 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 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 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 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 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来历
1927 年1月,为了进一步对无政府主义进行 “深的研究”,巴金赴法国留学。 1927年至1928年12月,巴金创作了第一部中篇 小说《灭亡》。开始使用笔名“巴金”。这笔 名曾被误以为是取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和克 鲁泡特金的首尾两字组成的。其实, “巴金” 中的“巴” 字是为了纪念与他处得极好的在法 国投水自杀的中国同学“巴恩波”,“金”字 是另一个同学从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 的起源和发展》的最后一个字信手拈来的。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
第一节 热情追求光明的文学战士巴金
(1904—2005)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04年11月25日出 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 地主家庭,父亲李道河曾任 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尧”是李家巴金这一辈 的排行, “棠”和“芾甘” 取自诗经中的《召南· 甘棠》 篇:“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他自称从母亲 那里学会爱,知道了爱与被 爱的幸福。因为受到了爱, 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拿来 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 的人做一点事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现代 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成员: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主要刊物:蒋光慈的《拓荒者》、鲁迅和冯雪峰的《萌芽》月刊、鲁迅的《十字街头》、丁玲的《北斗》、姚蓬子、周起应的《文学月报》、洪深、沈起予的《光明》半月刊2.东北作家群1931年就一把事件后,对这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是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思念被侵略者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作品在他们笔下问世,他们被成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
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乡村》和《生死场》3.现代派30年代诗歌流派,刊物卞之琳的《水星》施蛰存的《现代》,戴望舒的《望舒诗稿》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的《汉园集》代表人物:施蛰存、男性、玲君、陈江帆、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土何其芳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边线处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4.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在浙江白马湖地区,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叶圣陶、俞平伯与李叔同等,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已形成一个“白马湖作家群”。
散文风格。
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代表作品有《白马湖之冬》《车厢社会》《猫》等。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大联合)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同一战线。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它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6.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阿垅、孙钿、化铁和牛汉等。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阿垅《琴的献祭》胡风《为祖国而歌阿垅《纤夫》孙钿《行程》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注意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
30年代小说概述
《死水微澜》以四川为背景,以袍哥头目罗歪 嘴和农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 中也描绘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广阔社 会画面,使史诗性质与世态人情的描摹高度结合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邓么姑 、袍哥 (罗德生)罗歪嘴、蔡傻子、刘 三金、顾天成
死水微澜
丁玲
丁玲(1904—— 1986),原名蒋伟,湖南 临澧人。著名女作家。代 表作品: 《莎菲女士的日 记》、《梦柯》、《太阳 照在桑干河》 等。丁玲的 小说创作的特点:关注女 性命运,善于挖掘和表现 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文峰 犀利直露,个人叙事与社 会批判有机结合。
对“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评价
小说主要是在革命急变时期产生的思想大于 艺术,概念化、公式化的宣传性作品。把文学作 为为革命呐喊的工具,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效果 ,投合了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追求光明与革命的 兴奋心理,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但对生活的 挖掘缺乏深度,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往往以 先入的观念为主,以革命加恋爱的方式(革命的 罗曼蒂克)结构作品和表现人物,导致了概念化 和公式化的倾向。
•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一个“心 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 的叛离的绝叫者”(茅盾语)。莎菲 女性想追求异性之爱来排解苦闷而不 得,最后最想颓废。心灵和性描写大 胆直露,调子低沉,风格冷隽。
• (2)左联时期 《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此时期的小说创作 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继续关注女 性命运。短片小说《水》《田家冲》《1930年春 伤害》,长篇小说《韦护》《母亲》。
柔石
柔石(1902—1931 )柔石(1902~1931), 浙江宁海县人。原名 赵平复,门前曾有一 块小石桥,上镌“金 桥柔石”,所以就曾 以“柔石”、“金桥 ”为笔名。代表作有 中篇小说《二月》、 《三姊妹》、短篇小 说《为奴隶的母亲》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祥子悲剧的社会根 源:
• 第三、劳动者的美好人性被摧残。祥子 初到北平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坚韧、 顽强,无论严寒烈日,还是暴风雨中, 都咬紧牙关,拉车不止;把擦车、打气、 晒雨布看成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在曹宅 拉车出了事,失去了自己的全部积蓄, 当他留守曹宅时,却不动一针一线;虽 然自己从不乱花钱,却甘心为老马祖孙 二人买肉包子充饥。
2、老舍的创作
个性
在创作十年之际,老舍曾作过这样的分析: “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 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 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 就很容易明白我为什么要笑骂,而又不 赶尽杀绝”。
2、老舍的创作
个性
• 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苦难、贫穷 之中形成的个性气质,为老舍日后创作 所形成的笑骂、冷骂、醉骂的幽默风格,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从此老舍的母亲以惊人的毅力隐忍的行 为,以洗衣度日独挑全家的生活重担, 在艰难的境遇中,给老舍以温暖和永生 难忘的影响。她不仅含辛茹苦,终年操 劳,用血汗滋养着老舍长大,而且以善 良、坚韧、热情、勤俭、厚道的品质给 老舍以生命的教育。贫困和母爱渐次地 形成了老舍的个性品质,也潜在的决定 了老舍的创作个性。
3、早期作品
• 《二马》是将小说环境由北京移到了英 国伦敦。小说的主人公马则仁(老马) 和儿子马威(小马)在伦敦经营古玩店, 处处受到英国人的歧视和凌辱,作者以 诙谐幽默的笔调,批评了老马的令人啼 笑皆非的行为之后,对英帝国主义的政 策深表愤慨,对祖国的落后,衰败深表 忧虑,他认为要使祖国兴盛富强,必须 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3、早期作品
• 他模仿狄更斯“画稿子”,创作了《老 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
3、早期作品
•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一 个起点。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北京市民生活, 小胡同大杂院的场景,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 作品以老张的故事为主线,一方面揭露和抨击 军阀官僚统治是当时市民悲剧命运的主要根源, 另一方面也针砭了市民身上存在的消极的东西。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立意把幽默作为一种美学 品格来追求,他的幽默是使人啼笑皆非的幽默, 是微笑中藏着苦涩的幽默,是唤起人们同情的 幽默,是具有丰富语言技巧的幽默。
第二节 《骆驼祥子》
• 《骆驼祥子》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的最 具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也是一本最使他 满意的作品。老舍出身寒微,对穷苦人 有很深的同情心,他从1936年春就开始 收集资料,酝酿创作这部作品,积累了 十几年对洋车夫的生活观察,才写出了 《骆驼祥子》。
1、
祥子性格分析
• 祥子是二十年代军阀统治下北平的一个 人力车夫,他是由农村流入城里的破产 农民,在父母离世失去土地之后来到城 市,他怀有强烈的生活愿望,想凭自己 的力气和意志买上一辆人力车,做一个 自食其力的不受车主剥削的劳动者。
2、祥子悲剧的社会根 源:
• 但买车娶妻双重压抑,大大超出了他承 载的重负,小福子的死,击碎了他最后 一点希望的火花,开始吃喝、赌博、懒 散、狡猾、掏坏、打架、占便宜,出卖 人命,形容猥琐,举止肮脏,如同行尸 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 噬了他的灵魂。
3、其它人物: 3、其它人物:
• 3、其它人物: • 小福子是美与善的化身,被黑暗所吞噬。 她与祥子之间有一种纯真的感情,却未 能走到一起。母亲去世以后,为了照顾 酗酒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被迫嫁 给一个军官,又遭遗弃而沦为暗娼,曾 因此受到虎妞的辱骂,却不与之计较, 最后是贫穷和侮辱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
1、
祥子性格分析
• 祥子经过多次挫折之后,理想全部破灭, 小福子的死,又熄灭了他对生活的任何 追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自甘坠落。 他开始抽烟、喝酒、赌博,下白房 子……,原来那个正直、善良、老实、 忠厚、勤恳的祥子,已被生活的磨盘辗 得粉碎。
1、
祥子性格分析
• 最后终于变成了城市流氓无产者,变成 了一个穷途末路鬼,一个自私的赖汉, 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灵魂的行尸走兽, 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幕含血带泪的悲剧。
2、祥子悲剧的社会根 源:
• 第二,祥子作为个体劳动者本身的弱点。 狭小的生存方式铸成了他狭隘封闭愚昧 自私的思维方式,因而思想保守,只看 到自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好汉不求 人,各走各的路,不招人惹人就能平安 生存。
2、祥子悲剧的社会根 源:
• 他不想别人,不管别人,只想自己挣钱 与将来成功,为了自己,他竟不时伤及 同事,抢别人的生意,沿着个人奋斗的 路继续往下走,他隔膜了周围的人,周 围的人也隔膜了他,当强大的黑暗势力 向他压迫过来难以承受的时候,他得不 到同情、支持、友谊,终于堕落。
3、其它人物:
• 虎妞是人和厂主刘四的女儿,三十多岁 的老姑娘,相貌丑陋,好逸恶劳,长期 和车夫打交道,变得十分粗野、泼辣, 为帮助父亲治厂,耽误了青春,她对祥 子的爱成了对祥子的纠缠,构成了祥子 的家庭悲剧,
4、《骆驼祥子》的艺术
贡献:
• 第一,情节集中紧凑。作品的构思以祥 子为中心,以他拉车为主,以他买车的 “三起三落”展开情节,并通过祥子在 幻灭中堕落的线索,又勾画出各种不同 人物形象,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人生 图画。还通过祥子与兵匪、祥子与侦探、 祥子与车厂主、祥子与虎妞等人物的关 系描写,从各个侧面表现祥子的性格和 命运。
第十一章 30年代的小说 三
第一节 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
第二节 《骆驼祥子》
第三节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第一节 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
1、老舍的家庭
• 老舍(1899——1966),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北 京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清 庭守城卫士,八国联军进北京的 时候,不幸战死。
1、老舍的家庭
4、《骆驼祥子》的艺
术贡献:
• 第三,浓郁的“京味儿”。从开篇对于 北平洋车夫的“门派”交代,到虎妞筹 办婚礼的民俗叙写,从祥子拉车经过的 路线,到各个胡同,大杂院人们的生活 背景,是当时十分典型的北平下层社会。
第三节
1、《月牙儿》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月牙儿》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 为娼妓的主题,发出了对非人社会的血 泪控诉。作者以描写惨绝人寰的生命形 式,发出了对黑暗社会的批评和诅咒。
1、
祥子性格分析
• 他年轻力壮、吃苦耐劳、老实勤快,经 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自己的血汗换来 了一辆车,但是没有久,军阀的乱兵抢 走了他的车,甚至差点连命也赔上;他 又拼命攒钱,又因曹先生受迫害而牵连, 结果被孙侦探敲去了打算买车的全部积 蓄;
1、
祥子性格分析
• 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 的身心带来了磨难,但他还是用虎妞的 钱买了一辆车,不久由于虎妞的死,迫 使他卖掉了唯一的赖以糊口的人力车。
第三节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第二,善于剪裁,布局精巧。作者似手 记的形式,以“我”的回忆为线索,叙 写自己从七岁到最后沦为娼妓的事实, 容量较大,凝聚了两代人的血泪。情节 如一条呜咽的溪水,沿着时间顺序的河 道,漫漫的舒缓的展开,节奏井然,环 环相扣,层层相因。
第三节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第三,带有象征色彩的“月牙儿”贯穿全文。 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诗意的 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材料、 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 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 全篇十一处写月牙,从不同感情色彩的月牙, 带出不同色彩的图像,引出不同情韵的故事。 月牙是主人公苦难生活的见证人,又是她对美 好生活的一种愿望。
4、《骆驼祥子》的艺
术贡献:
• 在众多的人物纠葛中,祥子与虎妞的关 系是最重要的情节,是构成祥子悲剧的 一个重要因素,这样作品就把祥子与其 他阶层的人物和车厂、公馆、小茶馆、 大杂院、白房子等各种生活场景组织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4、《骆驼祥子》的艺
术贡献:
• 第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例如祥 子第一次买车的细节描写,“他手哆嗦 得厉害,几乎要哭出来”,这是以动作、 情状写心理。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 抢走后,他紧攥着拳头,只说了一句话: “我招谁惹谁了?”从语言写心理,托 出祥子在恶势力前面无可奈何的心理变 化。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小说着重刻画了拳师沙子龙开镖局,练 就了“五虎断魂枪”的绝技,威震西北 无敌手,创造出了“神枪沙子龙”的英 名,并开创了走镖事业。然而这些作为 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被时代的狂 风吹走了,于是沙子龙只得在表面上顺 应潮流,将镖局改成了客栈。
第三节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了,但他的内心深处仍 然与现实隔绝,视武艺为至宝,以“不传”断 魂枪绝技与时代抗衡,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独自一人练就,“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 表现了他在心灵深处对过去的留恋与眷念,在 狭小天地里自我叹息、自我欣赏,又孤傲执着, 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
2、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 :
• 第一,祥子所处的社会的地位决定了他 的悲剧命运。三年的挣扎与奋斗,用自 己的血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买了车,他满以为拉着自己 的车就可以走上独立的生活道路,但没 有想到无权无势,父母双亡,举目无亲, 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力车夫
2、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
• 在城里寸步难行,只能“等着一切人一 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祥子处在这样 的黑暗社会之中,只能被人任意欺侮、 损害,随时都有被那个社会榨干吞掉的 危险。
第三节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2、《断魂枪》
• 《断魂枪》发表于1935年,小说的故事 背景是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 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闭关锁国,以 天朝大国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着古 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传统文明,中国人 的“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第三节
第三节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月牙儿》在艺术上的新贡献; • 第一,抒情气氛较浓。老舍主张小说是“感情 的实录”,《月牙儿》正实践了这一观点。作 品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抒发 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在心理感受,抒写自己 生活的痛苦与不幸。小说没有呼天喊地的恸哭, 没有撕胆裂肝的惨叫,一切都是娓娓细说,悄 悄倾诉。作品呈现的是诗的语言,诗的情调, 诗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