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味鲜肥美的螃蟹当做美食

合集下载

吃螃蟹正当时

吃螃蟹正当时

吃螃蟹正当时作者:潘英媛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年第11期潘英媛“秋风起,蟹脚痒”。

正是一年吃螃蟹的好时节,各大产地的螃蟹也慢慢端上了餐桌。

让我们就一起开启品尝螃蟹的美味之旅吧!古人食蟹二三事食蟹在我国历史悠久。

从西周开始,历代都有吃蟹的史话。

魏晋南北朝时有“鹿尾蟹黄” 一菜,隋代谢讽在《食经》中记载了“成美公藏蟹”一肴。

隋炀帝有一种专用菜叫“镂金龙凤蟹”,是在糖醉蟹上面盖一张镂刻龙凤图形装饰的工艺菜。

张俊进奉给宋高宗的筵席食品中,就有“螃蟹酿枨”、“洗手蟹”、“螃蟹清羹”等蟹馔。

然而,明代以前都以清水煮蟹为多。

直到清代美食家袁枚还是认为“蟹宜独食”,“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而“从中加鸭舌,或鱼翅,或海参者,徒夺其味,而惹其腥恶” ,是“劣极”的“俗厨”所为。

清代李渔说过:“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达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

他还说:“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其好处是“气味与纤毫不漏出蟹之躯壳,即入于人之口”。

食蟹营养价值高此外,据实验证明,螃蟹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例如含丰富的蛋白质,较少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蟹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

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钠、镁、硒等营养元素。

螃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等。

而且螃蟹还有抗结核作用,吃蟹对结核病的康复大有补益。

螃蟹有清热解毒、补骨添髓、养筋活血、通经络、利肢节、续绝伤、滋肝阴、充胃液之功效。

对于淤血、损伤、黄疸、腰腿酸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吃蟹注意事项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吴礼浩提醒,吃螃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不食用生螃蟹。

螃蟹要煮到熟透才能吃,开锅之后继续煮20~30分钟左右,才能起到消毒的作用。

在吃的过程中,要记得去掉螃蟹的鳃、胃、肠、心这些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藏有大量的病毒、细菌、污垢等。

2.死螃蟹不能食用。

古代人对螃蟹的称呼

古代人对螃蟹的称呼

古代人对螃蟹的称呼
古代人对螃蟹的称呼丰富多样,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不同朝代,螃蟹的称呼各具特色。

如先秦时期,螃蟹被称为“蟹”;到了汉代,人们称之为“蟹胥”;唐代则称为“螃蟹”,这一称呼沿用至今。

此外,古代螃蟹的称呼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江南地区称之为“虫蟹”,四川地区称之为“沙蟹”等。

古代螃蟹称呼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螃蟹作为食物,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被视为美味佳肴。

此外,螃蟹还具有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螃蟹有“八足八钳”,寓意“八方来财”,因而将其视为吉祥物。

在古代民间传说和故事中,螃蟹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水浒传》中,宋江等人曾在螃蟹船上起义,螃蟹成为英勇革命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螃蟹称呼逐渐演变。

语言的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使螃蟹称呼变得更加简洁、形象。

如现代汉语中的“螃蟹”,既体现了螃蟹的特性,又便于口头传播。

此外,现代螃蟹称呼还受到地域差异和行业术语的影响。

例如在餐饮行业,螃蟹被称为“大闸蟹”,以突出其独特风味。

总之,古代螃蟹称呼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从古至今,螃蟹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称呼的演变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阳澄湖大闸蟹蟹宴演变史

阳澄湖大闸蟹蟹宴演变史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品蟹文化,从魏晋时的毕卓开始,影响着古人的品蟹观。

此种吃蟹,被文人雅士视为高雅闲适的情趣。

这种情趣,后来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成为金秋的风流韵事。

秋深,菊瘦,蟹肥,于是,持螯赏菊,饮酒作乐,成了别的季节所没有的一种人生优雅享受。

“无酒不欢,无蟹不宴”“无蟹不成席”不仅被江南民众所熟知,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俗,大闸蟹也成为中秋餐桌上必备的珍馐。

魏晋之前的时期,对于蟹还称不上“品”,所以也无蟹宴一说。

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

”何为“蟹胥”?晋吕忱《字林》:“胥,蟹酱也。

”蟹胥,是历史资料中记载古人最早的吃蟹品种。

因为那时的饮食中,酱是比较流行的。

可见,古人吃蟹,从蟹胥开始。

后来,随着物质与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吃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魏晋时期开始,吃蟹开始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毕卓(字茂世)嗜酒,间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这种人生观、饮食观影响许多人。

从此,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而且渐渐发展为聚集亲朋好友,有说有笑地一起吃蟹,这就是“蟹宴”了。

隋唐时期,蟹宴走进皇室,地位空前提升。

隋朝时期,有一道名菜叫“镂金龙凤蟹”,据《清异录》记载,此菜是在糟蟹、糖蟹的壳上面贴上用金箔刻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而成。

相传,这一奢侈的名蟹菜肴,是隋炀帝所创。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大闸蟹交易网。

到唐代,糖蟹更受欢,后此蟹菜为贡品。

黄庭坚曾写过“海馔糖解肥,江醪白蚁醇”的诗句。

苏舜卿也说:“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宋元时期,出现《蟹经》和《蟹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本关于蟹的专著。

宋朝人创作出了蟹肉、蟹黄包子等多种蟹粉名点;元朝新增了“蜜酿蝤蛑”、“芙蓉蟹斗”等品种。

宋代著名美食家林洪说:“……尖脐蟹,秋风高,团者膏,请举手,不必刀,羹以蒿,尤可饕。

宋朝时吃螃蟹已成风潮

宋朝时吃螃蟹已成风潮

【大历史】宋朝时吃螃蟹已成风潮《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曾让太湖蟹一炮而红,近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来袭,其中红膏呛蟹、蟹粉狮子头等螃蟹美食再度入选。

其实,吃蟹这种饮食风尚早在宋朝就已盛行。

<宋仁宗吃蟹患病症>宋朝爱吃螃蟹的大腕无疑是宋仁宗。

宋仁宗从小爱吃蟹,吃起来就刹不住车。

由于螃蟹性寒,宋仁宗没有节制,竟吃出“风痰之症”:头晕眼花,四肢麻木,咳嗽吐痰,还经常便秘。

彼时,真正掌权的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刘太后。

刘太后见小皇帝吃坏身体,当即下令:“虾蟹海物不得禁御!”宋仁宗想让太监宫女偷偷去外面买螃蟹,但大家都不敢答应。

此时,抚养宋仁宗长大的杨太后看不下去:“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于是她常偷偷弄螃蟹给宋仁宗吃。

宋仁宗长大后,对杨太后很感激,对刘太后则心怀怨恨。

<欧阳修为吃蟹搬家>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也很爱吃螃蟹。

退休前,他给大儿子写信称颍州(现安徽阜阳)西湖所产的螃蟹好吃且价钱便宜,他晚年一定要搬到阜阳。

后来,欧阳修真的在西湖边盖了房子,喝酒吃蟹,悠游终日。

苏东坡也是爱吃蟹的典型。

他在《老饕赋》中描述自己爱吃的6种美食,其中有“嚼霜前之两螯”、“蟹微生而带糟(即醉蟹)”,两种都跟螃蟹有关。

而最爱吃蟹的宋朝官员当属钱昆。

皇帝问钱昆想去哪儿当知州,他回:“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通判权力很大,钱昆不想受其制约。

而至于螃蟹,这是他的最爱。

<杭州成立行业协会>宋朝百姓也爱吃蟹。

周密的《武林旧事》描写南宋都城杭州的饮食市场,说城里卖蟹的商贩太多,以至于居然组织了一个名叫“蟹行”的行业协会,可见当时爱吃蟹的市民之多。

洪迈《夷坚志》里还提到事例:浙江湖州有沙姓医生,其老母亲“嗜食蟹”,每年螃蟹上市,一天要买回几十只,放到瓮里,看哪个爬出来,就先把它扔进锅里。

她一辈子吃的蟹可堆成一座蟹山。

此外,江苏昆山有位姓沈的画家爱吃蟹,还擅长烹蟹,他光靠画画不能养家,就一边画画,一边煮蟹卖钱。

古人品蟹_皆是风雅

古人品蟹_皆是风雅

古人品蟹 皆是风雅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追溯往昔,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吃蟹历史了。

在距今 5000 多年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上海地区崧泽文化的遗址里曾发现的大量的蟹壳,而在《周礼•庖人》里记载的“青州之蟹胥”,就是中文典籍里关于螃蟹的最早记载。

然而时代不同,古人吃蟹和如今的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人将吃蟹与饮酒作诗、登高赏菊列为金秋等同的风雅之事。

在《世说新语》中有过一段关于吃蟹品酒的描述:“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 如此率性的闲情逸致,正是古人吃蟹的风雅。

古人吃蟹爱饮酒,诗仙李白以黄酒配蟹,兴到浓处更是赋诗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东坡居士苏轼也赋诗道“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红楼梦》里,那个柔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也在吃蟹之后呷下一口白酒,并赋诗《螃蟹吟》“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酒与蟹的缘分当真妙不可言。

《周礼•庖人》里记载的“青州之蟹胥”,据说是一种螃蟹酱。

早在两千多年前,螃蟹已经被作为一种食材出现在祖先的筵席上了。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升了一步。

之后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都是有关蟹的专著,中国人对蟹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丰富。

因为对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吃蟹”渐渐衍生到与亲朋好友相聚甚欢的 “螃蟹宴”。

说起 “螃蟹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描述可谓是热闹又有趣。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先写李纨和凤姐伺候贾母、薛姨妈剥蟹肉,又吩咐丫头取菊花叶儿桂花蕊儿熏的绿豆面子来,准备洗手。

这时,鸳鸯、琥珀、彩霞来替凤姐。

正在谈笑戏谑之际,平儿要拿腥手去抹琥珀的脸,却被琥珀躲过,结果正好抹在凤姐脸上,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螃蟹的食用历史与人类饮食习惯

螃蟹的食用历史与人类饮食习惯

螃蟹的食用历史与人类饮食习惯螃蟹作为一种美味可口的海鲜,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风味独特,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在人类的饮食习惯中,螃蟹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螃蟹的食用历史以及它对人类饮食习惯的影响。

一、螃蟹的食用历史螃蟹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螃蟹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螃蟹的食用方式和烹饪技巧。

当时人们喜欢将螃蟹烹煮成各种口味丰富的菜品,如清蒸螃蟹、红烧螃蟹等。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螃蟹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被赞美为“中国十大名蟹”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螃蟹的食用方式也逐渐丰富多样。

在宋代,人们开始将螃蟹用来制作螃蟹黄糕、螃蟹馅饼等甜点。

明清时期,螃蟹成为了贵族宴席上的珍馐美味。

而到了现代社会,螃蟹则成为了广大人民的餐桌上的常见食材。

二、螃蟹与人类饮食习惯的关系螃蟹与人类饮食习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螃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

它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肝功能,延缓衰老等。

因此,人们常常将螃蟹作为健康饮食的选择之一。

其次,螃蟹的独特风味与口感也受到了人类的青睐。

螃蟹的肉质细嫩,鲜美可口。

它的蟹黄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人们常常将螃蟹用来制作各种美食,如螃蟹粥、螃蟹炒饭、螃蟹煲等。

螃蟹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使得饮食更加多样化。

此外,螃蟹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常常通过捕捞或养殖螃蟹来维持生计。

这一产业链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三、螃蟹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螃蟹的美味不仅受到中国人的追捧,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喜爱。

在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螃蟹更是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特色菜。

当地的螃蟹制作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但同样美味可口。

在日本,螃蟹也是备受欢迎的食材之一。

人们常常将螃蟹用来制作寿司或烧烤。

在欧美国家,螃蟹则多用于海鲜餐厅或高档餐馆的烹饪中。

螃蟹的文化解析

螃蟹的文化解析

螃蟹的文化解析一、螃蟹的地位螃蟹作为美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早在唐朝时期,螃蟹已经成为了贵族名流的宴席之一,被誉为“江都一味珍羞”。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更是对螃蟹的品质和味道大加称赞,称其为“江味”。

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螃蟹凭借着其丰富的营养成分、鲜美的味道以及观赏性等优势,被列为极为重要的一类食材,被广泛地用于烹饪菜肴、制酱和各种点心等。

螃蟹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一系列有关螃蟹的节庆活动中,例如:“立秋吃螃蟹”、“中秋吃月饼赏菊赏蟹”、“重阳登高赏菊吃蟹” 等。

二、螃蟹的象征意义除了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应用,螃蟹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许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1.与季节传统有关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螃蟹开始肥美的时间。

因此,螃蟹有着代表“立秋”“季节变化”的象征意义,并被当做立秋节的特色美食。

螃蟹也成为了表达“时令”和“节日”之类的重要元素。

2.与家庭圆满有关螃蟹的形态圆润饱满,寓意着丰收、圆满、团聚的美好祝愿,因此,吃螃蟹在中华民俗中有团圆、和睦、幸福的寓意。

同时,螃蟹在食材选择上也需要制造和包容,这与家庭、人际关系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3.与文化印记有关螃蟹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从印章、绘画、文学到传统戏曲,螃蟹都是大量使用的文化元素。

例如,清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的《螃蟹图》、元朝文学家贯休的《鹤和蟹》、明代的《金石拟声》等作品中,均融合了螃蟹的形态与神韵,使得螃蟹这一文化符号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拓展。

此外,在传统工艺中,螃蟹图案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元素,例如木雕、玉雕、漆器等。

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作者:李科来源:《新天地》2018年第11期每年从9月底到11月,海蟹多肉、河蟹多黄,正是一年之中最肥美的时候,正所谓“壳薄胭脂染,膏腴琥珀凝”,螃蟹在古代就有人间美味的美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说过,蟹螯就是仙丹;宋代诗人陆游则说,螃蟹之肥可以让他的昏花老眼恢复光彩。

那么,咱们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螃蟹的,古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在九月底到十一月这段时间吃螃蟹的。

周人爱吃酱螃蟹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周礼》时就提到,周代人用珍贵的好菜来祭祀,所谓的珍贵好菜之一,就包括螃蟹肉酱。

而且这种螃蟹肉酱在当时是产自青州一带的,从地点判断,这是海螃蟹。

也就是说,汉代人认为国人食用螃蟹的历史要从周代开始,那也就是距今3000年以上了。

不过从考古发掘的证据来看,我们的祖先在吃螃蟹这个问题上的发端比文献记录中的周代,还要早上很多年。

比如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上饶县仙人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就发现了螃蟹的碎骨跟乌龟之类的动物遗骨在一起,也就是大约在7000到8000年前,我国原始居民们就已经开始吃螃蟹了。

在魏晋时期,蟹肉酱很是流行过一阵子,随后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腌制螃蟹的方法,糟蟹、糖蟹等名菜从此流传开来,到了隋朝时甚至成为了专供巡游江都的隋炀帝的贡品菜。

在蟹菜逐步从单一的蟹肉酱发展到复杂的菜品的同时,螃蟹的吃法也深深嵌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南北朝成书的《世说新语》中就讲过一个关于吃螃蟹的经典传世故事,这就是晋朝名士毕卓喜好饮酒吃蟹,他曾经说过“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的名句,这螃蟹从此伴随着毕卓这副吃态,从此就成了后世1800年间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吃螃蟹的风气由此带动,愈加在中华大地普及开来。

吃螃蟹成为一件高雅的事最早的关于古人对几月吃蟹的最早认识,大约是南北朝时期,当时成书的《齐民要术》,就已经在介绍螃蟹腌制法时明确提到,选好螃蟹需要“九月内,取母蟹”。

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

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

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作者:朝暮来源:《高中时代》2016年第10期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蟹黄肥。

每年九十月,“蟹是母的肥”这个如同咒语一般的句子在每个馋虫食客的耳边不时鸣起。

其实螃蟹爬上中国人的餐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古人对螃蟹的鲜美,作诗咏赞者颇多,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到后来,吃蟹、赏菊、饮酒、赋诗四位一体,更是风雅无比。

试想,酒香月朗,菊瘦蟹肥,与二三知己,持螯举觞,岂不快哉!古人吃蟹最看重蟹螯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周礼》中载有“蟹胥”,据说就是一种螃蟹酱,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螃蟹已作为食物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筵席上了。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

后来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都是有关蟹的专著,中国人对蟹的知识更丰富了。

《易经》上说:“离为蟹,外刚而内柔也。

”所以有人说你“内柔外刚”,千万别沾沾自喜,那是说你像螃蟹。

最早古人吃蟹,是最看重蟹螯的。

晋朝大酒鬼毕卓就说过:“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文学家李渔也曾经赞叹道:“蟹螯这个东西,直到终身,一天都不能忘怀。

”当然也有不爱吃蟹螯的,这人叫刘承勋,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

一见到螃蟹,他就捡圆壳胖蟹掰开吃蟹黄。

有人问他:“蟹黄好吃吗?大家不都吃蟹螯吗?”刘承勋吃得满嘴流油,回答道:“十万个蟹螯,也顶不上一个蟹黄。

”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刘承勋也得了个外号,叫“黄大”。

文人们对螃蟹可是情有独钟的,写螃蟹的诗歌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大画家倪瓒,他写了本《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其中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方法。

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

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

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就糟蹋了。

古老的美食文化螃蟹在中华料理中的地位

古老的美食文化螃蟹在中华料理中的地位

古老的美食文化螃蟹在中华料理中的地位古老的美食文化——螃蟹在中华料理中的地位美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螃蟹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料理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它不仅是美味的食材,更是一种象征着丰收与繁盛的文化象征。

本文将以螃蟹在中华料理中的地位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中国美食文化的密不可分关系。

一、螃蟹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螃蟹作为一种食材,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

早在《诗经》、《书经》、《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螃蟹的记载。

例如《尚书·周书·大学》中就曾提到:“春夏之分、螃蟹要脆;秋冬之序、豆羹要醇。

”这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不同季节食材的不同特点,螃蟹作为春夏季节的特色食材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螃蟹在传统节日中的角色中国传统节日中,螃蟹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以中秋节最为著名,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一家团圆,品味月饼,共赏盈月。

而在南方地区,螃蟹也成为中秋佳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将螃蟹视为中秋时节的美味象征,寄托着对丰收和团圆的美好祝愿。

三、螃蟹在中华料理中的独特地位1. 螃蟹独特的风味螃蟹作为中华料理中的一种重要食材,其独特的风味为中华料理增添了深厚的味道。

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香辣,螃蟹的肉质鲜美,香味四溢,口感细腻,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无论在江南水乡还是北方大饭店中,螃蟹都是一道餐桌上的佳肴。

2. 螃蟹的烹饪技巧中华料理讲究烹饪的技巧和刀工的精湛。

而螃蟹在中华料理中的烹饪也有独特之处。

比如,蟹黄炒饭、蟹黄汤、蒸蟹、炒螃蟹等等。

这些烹饪技巧既能将蟹的鲜美味道发挥到极致,又能让食客在品味蟹的同时体验到中华料理的独特魅力。

3. 螃蟹的象征意义螃蟹在中华料理中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象征。

螃蟹的硬壳和柔软的内肉成为了古往今来人们喜爱的比喻,被用来形容美女的皮肤光洁,内心柔情的一面。

螃蟹也被赋予了吉祥、团圆、丰裕等寓意,成为人们在饮食文化中追求幸福美好的象征。

古代吃大闸蟹的书

古代吃大闸蟹的书

古代吃大闸蟹的书
(实用版)
目录
1.古代吃大闸蟹的历史
2.古代关于大闸蟹的文学作品
3.大闸蟹在古代的象征意义
4.现代人对大闸蟹的看法和食用方式
正文
大闸蟹是我国的一道美味佳肴,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人们就非常喜欢食用大闸蟹,关于大闸蟹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

古代吃大闸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捕捉大闸蟹,并研究出了各种烹饪方式。

在唐代,大闸蟹更是成为了宫廷美食,受到皇室贵族的喜爱。

宋代诗人苏东坡就曾写下“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擎绿好加餐”的诗句,赞美大闸蟹的美味。

除了历史悠久,大闸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

如《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大闸蟹,贾宝玉曾为大闸蟹题诗:“蟹壳黄而蟹螯红,泼醋擂姜兴欲狂。

”这说明大闸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在古代,大闸蟹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由于“蟹”与“谐”谐音,大闸蟹被视为和谐的象征,常出现在节日庆典等场合。

同时,大闸蟹的八只脚还被视为八方来财的象征,寓意着财运亨通。

如今,大闸蟹依然是人们喜爱的美食。

现代人对大闸蟹的看法和食用方式与古代有所不同。

现代人更注重大闸蟹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喜欢清蒸、炖汤等烹饪方式,品味大闸蟹的原汁原味。

总之,大闸蟹在我国的历史悠久,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一定的文化
内涵。

古代蟹的吃法

古代蟹的吃法

古代蟹的吃法古代中国的螃蟹主要分为江蟹、河蟹和海蟹三大类,其中以江蟹最为著名。

江蟹肉质鲜美、味道醇厚,因此备受推崇。

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螃蟹的赞美更是滔滔不绝,他们用各种方式来品味螃蟹,以感受螃蟹的鲜美和独特之处。

在古代,螃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材,它可以通过各种烹饪方式来进行美食的制作。

古人们在食用螃蟹的时候,会根据螃蟹的性味、形态和季节特点来进行烹饪。

在《随园食单》中,明代周密有一首描写螃蟹的诗句:“余以瑶池咸可翫也,曹州蟹尤胜之。

癞蟹皆宜寻彼鹅桥之浦,白蟹必问此烟雨之家。

”这表明古代人们对螃蟹的偏爱。

古代人们对螃蟹的烹饪方法也颇为讲究,主要有清蒸、红烧、白灼、蒸锅蟹等多种做法。

首先是清蒸螃蟹,将螃蟹放入笼屉蒸熟,这样可以保持螃蟹的原汁原味,让人可以充分品尝到它的鲜美味道。

而红烧螃蟹则是在烹饪蟹的过程中加入酱油等调料,烹制成红亮的颜色,增加了螃蟹的风味。

白灼螃蟹则是将螃蟹放入开水中焯熟,配以蒜蓉等调料,口感清新爽口。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蒸锅蟹的做法,是将螃蟹与腌渍的配料一起放入蒸锅蒸熟,再配以花雕酒,醇香可口。

除了这些传统的烹饪方法外,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就是将螃蟹放入米酒中进行腌制。

这种吃法是在螃蟹的产季时,将螃蟹放入米酒中浸泡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去除螃蟹身上的腥味,同时还能增加螃蟹的香味。

腌制后的螃蟹肉质更加鲜美,成为美味佳肴。

此外,在古代的宫廷中螃蟹也是一种常见的宫廷美食。

宋代《玉堂清点》中就有一份“和蟹加味羹”的食谱,这是一道以螃蟹为主料的美味菜肴,又名“和鲮蟹香轧丸羹”,其做法是先将螃蟹煨熟,去除壳后,剁成茸,加入调味汁打成鲮蟹馅,然后制成丸子,再入清汤中滚煮,最后加入调料,烹制成美味的螃蟹羹。

另外在古代,螃蟹也被用来腌制成蟹黄。

腌制蟹黄的方法也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是将螃蟹切开,取出蟹黄,加入适量的食盐和白糖进行腌制。

腌制后的蟹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以用来烹制各种美味佳肴。

腌制蟹黄是古代人们对螃蟹的又一种独特吃法,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螃蟹的深厚热爱。

我国历史上的名品螃蟹介绍

我国历史上的名品螃蟹介绍

我国历史上的名品螃蟹介绍我国历史上的名品螃蟹介绍俗话说,秋风起,螃蟹肥。

九十月是吃蟹的最佳季节。

当你手持螃蟹,回味古时的蟹名品及文化,蟹味会美上加美。

清代吃蟹名家“蟹仙”李渔在《闲情偶寄/蟹》中曰:“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李渔为何那样嗜蟹,没人清楚,但国人吃蟹,历史却十分悠久,文化意蕴也很浓厚。

说起我国的蟹文化,与吃一只肥肥的螃蟹一样滋美。

翻开我国吃蟹的历史长河,有史可查的是从西周开始,宋代傅肱撰写的《蟹谱》对此有所记载与陈述。

而蟹成为历代名品菜肴,则从秦汉南北朝时起。

据《食典》记载,“蟹胥”是最早出现的历代蟹名菜肴。

《周礼/天官/庖人》曰: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

这段话后,东汉郑玄注:“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

”何为“蟹胥”?晋吕忱《字林》曰:“胥,蟹酱也。

”《释名》曰:“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

”这种蟹酱,用海蟹制作,非常美味。

“蟹胥”,是历史资料中记载古人最早的蟹名品之一。

因为那时的饮食中,酱是比较流行的。

可见,古人吃蟹,从蟹胥开始。

后来,随着物质与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吃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人不单单是吃蟹胥了。

吃蟹的方法也多了起来,螃蟹的名品菜肴也不断出现。

“镂金龙凤蟹”,是隋唐五代时期最出名的一道蟹品菜肴。

据《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

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

”相传,这一奢侈的名蟹菜肴,是隋炀帝所创。

“糖蟹”,是唐代最出名的一道蟹品菜肴,被定为贡品。

黄庭坚有诗咏这道名品:“海馔糖解肥,江醪白蚁醇”。

苏舜卿也曰:“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

”“洗手蟹”,是宋元时期最出名的蟹品菜肴。

据《东京梦华录》、《蟹谱》记载,此菜的做法是取活螃蟹洗净,加盐、酒、生姜、橙皮、花椒等调料腌渍而成,洗洗手拿起就能吃。

古人秋天吃蟹的故事

古人秋天吃蟹的故事

古人秋天吃蟹的故事什么?你今年还没有吃大闸蟹?看到旁友们的螃蟹从中秋节吃到国庆节,大快朵颐半个月,羡慕嫉妒恨?古人有个说法“九黄十膏”,也就是农历九月份吃雌蟹,十月份吃雄蟹是最佳食蟹时间,口感也会最佳。

折算过来,也就是十月中旬到十一月吃螃蟹,才能真正吃到好螃蟹,真正体会螃蟹的美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人秋天吃蟹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食蟹的历史食蟹在我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中华民族是较早懂得吃蟹的民族。

从西周开始,历代都有吃蟹的记载。

这张上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只是记录了一名小男孩正在吃螃蟹摄影/沃特·阿鲁法特(Walter Arrufat)《周礼·天官冢宰》中有“荐羞之物”的话语,东汉郑玄解释说:“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青州之蟹胥……”所谓“蟹胥”,就是今天的蟹酱。

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螃蟹已作为美味佳肴出现在我们祖先的餐桌上了。

北魏时期,同样有把作为贡品的螃蟹端上餐桌的记载,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

”东晋时期,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毕世茂,其嗜蟹如命,后人誉之为“蟹神”,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其说:“得酒数满百斛船,四时甘味知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便足了一生矣。

”魏晋仕人放荡不羁,狂妄任诞,潇洒自由的风度在他的这番话中也可看出一二。

荒淫且精于吃喝玩乐的隋炀帝也同样喜食螃蟹。

“隋炀帝诸郡进食饤牙盘,又有缕金凤蟹,为食品第一。

”(唐·杜宝《大业拾遗录》)“炀帝幸江都,吴中项糟蟹、糖蟹。

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缕龙凤花云贴其上。

”(宋·陶毂《清异录》)豪华的餐具,精致的饰物,独特的造型,可谓色香味形俱全了,称之为“食品第一”,实不过分。

录》)豪华的餐具,精致的饰物,独特的造型,可谓色香味形俱全了,称之为“食品第一”,实不过分。

正在制作的糖蟹唐代帝王中也有嗜蟹者。

南宋名菜——螃蟹清羹

南宋名菜——螃蟹清羹

南宋名菜 蟹清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农历十月的一天,杭州凤凰山皇宫北大门——和宁门,在钟鸣鼓响中缓缓打开了。

宋高宗赵构端坐在御辇中,由卤簿仪仗及殿布三司统制的将官军士簇拥着,鼓角轰鸣,千乘万骑,来到了清河郡王张俊的王府(在今之杭城清河坊),张俊受宠若惊,率家人跪伏迎接。

在恢宏的王府大厅上,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宴会,在婉转动听的丝竹乐声中开始了。

华衣锦带的仆人们川流不息,端上了进奉皇上的各种南宋四时干鲜果品、腌腊鱼肉、海陆肴馔250盘(种)之多。

满案的金盘玉碟、官窑名瓷,使这些精心制作的名菜、名点及果品更加显得高雅、名贵。

在这众多的菜肴之中,有一款秋令美羹显得特别应时,它就是用江南著名的美味湖蟹制作的“螃蟹清羹”。

我在1984年夏,担任杭州八卦楼南宋名菜研究顾问时,曾与原八卦楼名厨叶杭生合作考证、研制“螃蟹清羹”一味,获得成功,得到海内外食家的称誉,赞为难见之作。

现在正是菊香蟹肥的金秋时节,故特向读者诸君介绍这款上了御筵的金秋美羹制法,让这道南宋皇帝吃过的名菜,也端到大家的餐桌上散散香。

此菜的具体做法是:取肥壮的活湖蟹两三只,在沸水中氽熟,踢出蟹肉、蟹黄、蟹膏,撕成碎片。

另用活土鸡一只,最好是三黄鸡,熬取淡鸡汤,取其中一汤碗煮沸,放入水发香菇丝、嫩笋丝各香醋、精盐少许,稍滚,再放入蟹肉等,然后用湿淀粉(最好是绿豆粉或马蹄粉)勾以流汁薄芡,即可用汤盘装之上桌。

此菜菇之鲜于一羹之中,不放味精而鲜味迥异、营养丰富,含有高蛋白及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易于消化吸收,又具开胃健脾作用,是秋令健体之美羹。

其味一经品尝,即知当年之身价,果不虚负盛名,愿君莫失时令飨之。

楼南宋卦楼名厨蟹清羹内外散散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吃螃蟹的历史

吃螃蟹的历史

吃螃蟹的历史螃蟹作为一种美味可口的海鲜,在人们的餐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吃螃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食用螃蟹,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吃螃蟹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方式。

中国是一个螃蟹资源丰富的国家,而且中国人对螃蟹的热爱可谓是有目共睹。

中国人吃螃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

据史书记载,商代的人们已经开始将螃蟹作为一道美食来品尝。

而在当时,螃蟹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材,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螃蟹逐渐走进了普通人的餐桌。

尤其是到了宋代,螃蟹的食用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宋代文人墨客对螃蟹的热爱可谓是有口皆碑。

他们不仅喜欢吃螃蟹,还将螃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宋代的文人们常常以螃蟹为题材创作诗词,将螃蟹的形象与自己的心境相融合,赋予了螃蟹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人们对螃蟹的热爱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江南地区的螃蟹种类丰富,口感鲜美,因此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而且在南方地区,人们对螃蟹的烹饪技巧也非常讲究,常常以清蒸、红烧等方式来烹制,使螃蟹的味道更加鲜美。

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吃螃蟹的传统。

比如,在美国的南部地区,人们对螃蟹的热爱也是非常高涨的。

路易斯安那州的螃蟹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每年的螃蟹节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品尝各种美味的螃蟹,并享受欢乐的时光。

而在欧洲的一些地区,比如法国和意大利,人们也喜欢吃螃蟹,并将其作为一道传统的节日美食。

吃螃蟹的方式也因地区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是将螃蟹煮熟后,用锤子或者手指将蟹壳敲碎,然后享用蟹肉。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则更喜欢将螃蟹剥壳后,将蟹肉直接食用。

吃螃蟹的历史虽然久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螃蟹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

比如,如今已经有了螃蟹火锅、螃蟹粥等新的吃法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美味的螃蟹。

吃螃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不仅在中国,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螃蟹有着深厚的热爱。

历史人物与螃蟹的典故

历史人物与螃蟹的典故

历史人物与螃蟹的典故
以其绝世味美和悠远的蟹文化,深得古今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并留下了众多的咏蟹诗篇华章,为后人食蟹之余平添几分韵味。

今天,就为大家讲一讲那些与螃蟹有关的名人轶事。

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蟹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啖蟹佐酒,“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诗仙那一副持螯举觞之态,疏狂晕乎之状,尽在寥寥诗句之中。

苏轼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

”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令人可掬。

难怪食蟹之后,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感叹。

陆游
宋代陆游爱啖螃蟹,写道:“传方那鲜烹羊脚,破戒尤惭擘蟹脐。

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

”他说刚动手擘开肥蟹时,馋得口水淌了下来,持螯把酒,昏花的老眼也亮了起来,真可谓嗜蟹近痴。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螃蟹的由来_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螃蟹的由来_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螃蟹的由来重阳节是我们都熟悉的日子,这一天有很多的风俗活动哦,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螃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螃蟹的由来,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螃蟹重阳佳节吃螃蟹是一种民间习俗。

1:农历的玄月初九,称为“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玄月初九是两阳相会,因此又称“重阳”。

而这个节日期间正是吃大闸蟹的时候,唐朝开始已经有了这个习惯,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嫰姜。

特别应该提到,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重阳佳节吃螃蟹已经普遍了,说明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御制序云:“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

(宋·韩琦《九日水阁》) 2:这种节日吃大闸蟹一般都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江浙一带以及两广等地区这种习俗比较盛行!据记载,特别在清代及民国年间,姑苏、扬州、杭州、芜湖、南京、北京、长沙等地,一到重阳,除了居民自家吃蟹之外,还亲朋相邀,文人雅集,吃蟹赏菊。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

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

说重阳蟹最美有两层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鲜美,蟹黄肥厚;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套保暖衣,送上几只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冲上一杯暖暖的姜茶,让老人家暖暖和和过秋冬。

重阳节吃螃蟹的由来大概从唐代开始,重阳又增添了食蟹:农历的玄月初九,称为“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玄月初九是两阳相会,因此又称“重阳”。

(清·郑燮《留秋》)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扬州好,重九快我曹。

毫无疑问,这天的螃蟹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食物,而且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同正月十五吃汤圆、蒲月初五吃粽子等一样,曾经是过去很多地方和人家不可或缺的风物。

附庸风雅,明朝人的食蟹文化

附庸风雅,明朝人的食蟹文化

附庸风雅,明朝人的食蟹文化附庸风雅,明朝人的食蟹文化明朝吧明朝人的生活是很有品味的,明朝人为了吃蟹发明了像西方餐具般精巧的蟹八件,明朝人闲暇之余还喜欢听高雅的昆曲,明朝人看书便有了最早的小说及中国的五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榜》,明朝人对生活的品味还体现在典雅的明式家具上,等等……金秋十月,正是江南吃蟹的旺季。

在明代,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赏菊吟诗啖蟹时,人人皆备有一套专用工具,苏沪杭俗称“蟹八件”。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

国人食蟹的历史,最早又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从《周礼》和晋代《字林》记载可知,我国已有两千七八百年的吃蟹历史。

自古以来,食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

在明代,能工巧匠即创制出一整套如西方餐具式的精巧食蟹工具。

据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

故称之为“蟹八件”。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美食家》)。

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白银制作。

因为从坚韧度来说,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及银,而铜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说,上乘的“蟹八件”也应该是白银制的。

其工艺极为精巧,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有点像文房中的水盂。

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

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圆形或荷叶形状的盘,盘底下有雕成龙状的三足。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造型美观,闪亮光泽,精巧玲珑,使用方便。

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或乳白胶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好像是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

吃螃蟹的历史

吃螃蟹的历史

吃螃蟹的历史一、古代人类对螃蟹的认知螃蟹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古代人类出现之前,它们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

古代人类对螃蟹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商朝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捕捞螃蟹,并将其作为一种美味佳肴。

二、螃蟹的地理分布和种类螃蟹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和海水中,主要包括梭子蟹、毛蟹、青蟹等多个种类。

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因此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食用体验。

三、螃蟹的食用历史螃蟹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材,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螃蟹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螃蟹被视为阳性动物,与阴性的月亮相对应,因此在中秋节这一重要节日中,人们常常会赏月同时品尝螃蟹,来表达对家人团圆和美好生活的祝福。

四、螃蟹的烹饪方式螃蟹可以用多种方式烹饪,最常见的是清蒸、红烧和炒煮。

清蒸螃蟹是最能保留蟹肉鲜嫩口感的方式,而红烧螃蟹则更加突出了螃蟹的鲜美和香味。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将螃蟹磨成蟹黄酱,用来蘸食其他菜肴,增加风味。

五、螃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螃蟹的喜爱和认知也在不断发展。

在中国,螃蟹文化逐渐形成,并与其他传统文化相融合,如诗词、绘画等。

螃蟹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独立、自由、敏捷等多种象征意义。

六、螃蟹的营养价值螃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

它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还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和补充能量。

因此,螃蟹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材。

七、螃蟹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螃蟹需求的增加,螃蟹资源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螃蟹资源,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限制捕捞数量、设立保护区域等。

同时,人们也在研究螃蟹的养殖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八、吃螃蟹的文化习俗吃螃蟹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它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在中国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吃螃蟹,以象征迎接春天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味鲜肥美的螃蟹当做美食
导语:据文献记载,在早期中国,爆发最大规模的一次蟹灾是在春秋,地点是吴国。

闹蟹灾的那些年,人们也不是没有吃蟹的习惯,我国早期文献《周礼》...
据文献记载,在早期中国,爆发最大规模的一次蟹灾是在春秋,地点是吴国。

闹蟹灾的那些年,人们也不是没有吃蟹的习惯,我国早期文献《周礼》和《汲冢周书》中就有有关吃蟹的记载。

历史上记载的蟹灾
《礼记·月令》上说,孟秋时节,阳气弱,阴气盛,此时“介虫”就会出来毁坏水稻。

“介虫”据东汉郑玄的注释其实就是螃蟹。

《礼记》是记载岁时大事的文献,作者在书中正儿八经地提到介虫一事,可见这事发生的概率不会太低。

据文献记载,在早期中国,爆发最大规模的一次蟹灾是在春秋,地点是吴国。

《国语》曾记载了一次越王勾践与宰相范蠡的对话,其中提到,今吴国稻蟹不遗种。

也就是说,吴国当时正发生非常严重的蟹灾,整个吴国粮食作物因之减产,甚至到了连明年春播的种子都留不足的地步。

不过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在春秋之后的几千年类似的蟹灾却再无什么人什么文献提及,按照中国人凡事必书的史学传统,书上没了文字,那蟹灾也就是消失无疑了。

于是问题又来了,这蟹灾当年闹得如此风风火火,怎么突然就消失了?
最早文献上记载的吃蟹
闹蟹灾的那些年,人们也不是没有吃蟹的习惯,我国早期文献《周礼》和《汲冢周书》中就有有关吃蟹的记载。

《周礼·天官·庖人》说:“疱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

”话中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