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习作》(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
2.理清书籍内容的框架、把握要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办一次读书活动,要求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为低年级的同学推荐一本书。
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你的想法(同桌相互交流)2.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以用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介绍。
我们在用文字向别人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或推荐一篇文章时,常常会用到写梗概的方法。
写梗概,就是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学会写故事梗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看过的书、文章和影视作品,还能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品梗概的写法。
二、启发思路。
1.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说说你的发现。
(脉络清晰,写出了书的内容的基本框架,使用概括性语言,主次分明,过渡自然,语意清楚连贯。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构段方式、语言、立意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讲了几件事。
(2)引导学生把每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合并成段。
(3)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3.梗概要求。
(不能改变作品的中心思想;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保留作品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它成为通顺的、连贯的短文章。
)4.根据要求,挑选自己想介绍的书试写作品梗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本书。
2.写作技巧点拨。
第一步:读。
通过精读原作,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作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白就多读几遍,直到完全理解原作。
第二步:抽。
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抽取出原作各部分的大意。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1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一》习作教学设计张丽红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写具体,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的启示或感悟。
习作目标: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瞬间。
2、引导学生将第一次的经历写完整,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掌握如何把作文写好。
习作重难点:1、引导学生将“难忘”之处写详细具体,突出“第一次”。
2、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
习作准备:教师:一份利用学生们的童年照片制作的动画相册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童年难忘的“第一次”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营造写作氛围教师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总是给我们带来那激动而又难忘的感觉,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我们“第一次”的点点滴滴吧!(教师展示PPT,并播放课前利用同学们的照片制作的简单动画相片,学生边看边想想自己的第一次。
)二、自由说说,拓宽写作思路1、教师引导:是呀,从我们记事开始,就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第一次背上书包踏进校门;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受到批评;第一次帮父母做家务;第一次去外地旅游……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
在你经历过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哪一个?为什么让你忘不了?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说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
2、指名学生简要说说自己第一次难忘的童年经历。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的习作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在,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三、组内交流,分享写作材料:教师谈话:老师发现几个同学们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依然是那样津津有味,相信其他同学也有很多话想说吧,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聊一聊,将你第一次的故事说给你的小组的其他成员听,看谁说得最好。
老师给大家提两点要求:(1)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2)再说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讲清楚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让小组成员自荐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第一次发生的故事,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
语文园地1.学会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学习如何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3.了解生活中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1.学会在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学会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语言重复。
、交流平台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我们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
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因此,我们不仅要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而且要做一个善于阅读的人。
怎样才算善于阅读呢?那就是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要交流的内容——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以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导方法。
(1)课文的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预设: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实际来进行。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北京的春节》一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结束,老舍先生截取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来写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即使重点写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2)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预设:讨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区分文章的主和次。
教师要紧扣“文章主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这个关键句来引导分析。
明确:《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
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
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详略得当的好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习作
习作:家乡的风俗本次的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本次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选编本次习作的意图是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一步理解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并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重点:合理安排详略,表现出家乡风俗的特点以及魅力。
难点:能发现别人和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1.教师课前设计资料收集单,引导学生从风俗的由来、内容或活动形式、寓意以及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等方面搜集资料。
2.在学生完成搜集资料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班内交流。
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习作内容,列出习作提纲。
3.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详略安排,确定本次习作重点介绍什么内容。
4.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可以组织写相同风俗,或是习作内容相似的同学一起交流评改,互相启发。
1.教师设计“我最喜欢的风俗”调查问卷,学生收集整理家乡风俗资料,完成调查问卷。
2.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2课时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合理安排详略,表现出家乡风俗的特点以及魅力。
一新课导入1.教师课件出示诗词,学生读诗词并且说一说分别描写了什么节日的风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分别是写哪一个节日的。
2.师:春节、元宵节、重阳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为庆祝这些传统节日,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那么风俗是什么呢?3.学生交流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预设: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俗,用手中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含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情分析等)
策略
1.要把握好本单元人文主题的适切度,不要拔高要求。本单元的学习,重在了解民俗现象,对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既要注意避免对民俗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过度挖掘,也要注意甄别、筛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
2.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注意适当拓展教学资源。本单元的课文,涉及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笔下的内容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寒食节、藏戏,学生可能会比较陌生,教师可拓展相关的图文资料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第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不难看出,本单元阅读的关注点,就是表达的训练点。这样读写结合的单元,以读促写,读写联动,单元学习目标十分聚焦。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阶段。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一定基础,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等。那么,对于“分清主次,体会详写和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学生将在初中阶段得到怎样的提升呢?比如,在七年级,学生还要学习“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情景创设:本单元的情境创设既要考虑单元文本,也要综合考量语文要素及课后练习,还要统筹语文园地与习作安排。基于此,本单元的学习情境可以创设为: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作为小主人,怎样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家乡的风情风俗呢?在此情境下,学习主题可以确定为:“亘古通今,八方风俗来集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教案和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五、日积月累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想一想这首古诗的意思。不明白的 跟小伙伴交流一下。
1.出示古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了解乐府。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 构。汉代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 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它是 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学生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4.从这首诗中你得到哪些启发呢? 预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多好,我们一定珍惜时间,好好读 书学习,以免为老大时候碌碌无为而后悔。
5.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劝诫人们珍惜时间? 预设: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板块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无 论是读文章还是写作都要分清主次。在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 中心突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词句段运用”旨在 让学生了解一些习俗及其寓意,并学会在习作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 同的意思,为习作增色。“书写提示”则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书写 速度。“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长歌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反思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
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字词学习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
“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检讨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检讨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进行全面的检讨,总结研究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研究亮点在第一单元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亮点:1. 研究目标清晰: 第一单元的研究目标明确,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熟悉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理特点。
学习目标清晰: 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熟悉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理特点。
2. 教学内容生动: 教材中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图表,使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各个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
教学内容生动: 教材中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图表,使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各个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
3. 多样化的研究活动: 研究过程中设计了多样化的研究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地图绘制和报告演讲等,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中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地图绘制和报告演讲等,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研究问题然而,我们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1. 知识记忆不牢固: 有些学生在研究后容易忘记或混淆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强记忆和巩固。
知识记忆不牢固: 有些学生在学习后容易忘记或混淆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强记忆和巩固。
2. 研究活动难度不一: 一些学生反馈部分研究活动的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辅助材料来帮助理解和完成任务。
学习活动难度不一: 一些学生反馈部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辅助材料来帮助理解和完成任务。
3. 关注度不高: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可能缺乏吸引力,需要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关注度不高: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可能缺乏吸引力,需要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策略为了改进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提高研究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复巩固: 加强对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的复,使用记忆法和巩固练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词句段运用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通过书写提示,了解行书的字体特点,再照着写一写,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教学准备1.查阅、收集风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学习“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
课件出示: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4.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
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积累“髻、奢侈、眷恋”等词语,体会其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实际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词语盘点2. 交流平台3. 日积月累4. 口语交际5. 习作6. 语文园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积累“髻、奢侈、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实际中运用。
2. 教学难点:学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实际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课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词语盘点(1)学生自读词语,理解词语含义。
(2)教师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并进行讲解。
2. 交流平台(1)学生分享自己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进行点评。
3. 日积月累(1)学生背诵古诗《春夜喜雨》。
(2)教师讲解古诗的含义和背景。
4. 口语交际(1)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主题为“我向往的地方”。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口语交际,并进行指导。
5. 习作(1)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主题为“家乡的景物”。
(2)教师点评学生的习作,并进行指导。
6. 语文园地(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词语盘点2. 交流平台3. 日积月累4. 口语交际5. 习作6. 语文园地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并理解其含义。
2. 背诵古诗《春夜喜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的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3.交流学习心得。
①《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
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写得简略。
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围。
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
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略。
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选材,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都是“全部”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
1.什么是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
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审读题目,明确内涵。
本次习作要求大家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写自己参加过的一种风俗活动。
2.化大为小,选好切口。
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了题目要求和内涵后,就要学
会化大为小,选择一个最易于表现主题的切入点进行构思写作。
“家乡的风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整个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有几十天,但作者只选取了其中最具特色的几件事来写。
同学们刚才交流家乡的风俗的时候就提到了好几个方面,所以我们就要学会着重选择一个方面,用具体的事迹、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
可以写家乡的一种节日习俗,或者写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还可以写家乡的奇人俗事等。
3.抓住特点,细致描绘。
选好了文章的切口,同学们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较多或体验真切的内容来写。
有的风俗喜庆,有的风俗庄重,有的表达思念,有的传递孝道。
不同的风俗表达的内容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体会,抓住想要表达的风俗活动的特点,细致描绘,才能写出特色,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所写的是什么。
如:《寒食》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的景象,就是作者感受最深切的,也是当时寒食节最有特色的风俗。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某一风俗活动中常常有许多程序,有许多内容,在写作时就不能像记流水账似的从早写到晚或从开始写到结束,而应该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
如:《腊八粥》中作者在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一家人吃粥的情景。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如何进行写作。
四、搜集材料,构思思路
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本地的民俗风情,确定习作主题、选用材料、行文思路等,并试着列提纲。
1.我随爸爸去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略写)
2.路上,爸爸给我讲东汉时期青年桓景,在重阳节刺死瘟魔,带领父老乡亲登
高避疫的传说。
(详写)
3.午饭时,虽然没有菊花酒,但爸爸还是恭恭敬敬地向爷爷奶奶敬酒,表达了
我们对长辈的祝愿。
(略写)
4.下午,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爬山赏景。
(详写)
结尾:过重阳节,让我明白了每一个风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插茱萸、喝菊花酒、
登高预示着驱灾避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双九”蕴含着生
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1989年起,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是对孝亲敬
老的最好诠释。
(略写)
五、根据提纲,自行作文
1.学生根据自己所列的提纲,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化。
2.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六、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学生习作的内容,集体修改,教师适时指导。
2.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在草稿上自主完成习作修改。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4.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板书]
家乡的风俗
审读题目,明确内涵
化大为小,选好切口
抓住特点,细致描绘
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因为有前面几篇写风俗民情的课文作基础,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细细想来还是缺少突破。
虽然在交流回顾时我给了示例,表明家乡的风俗不仅仅指节日方面的,还有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等方面,但因学生对这些方面缺少了解和观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避开了这些话题,都写了较常见的节日来表现家乡的风俗。
现在过节的气氛变淡,少了过去浓厚热烈的节日气氛的冲击,同学们的感受也变得平淡了,笔锋也少了锐气,特点变得不像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