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检查监管 名词解释
银行非现场监管思考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银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发现 潜在的风险点和监管漏洞。
智能化监管报告
利用智能报表和可视化技术生成监管报告,提高监管效率和准 确性。
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
跨部门信息共享
加强银行监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 享,提高监管协同效应。
跨部门合作机制
完整的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特征提取
02
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如时间序列、财务指标等,用于构
建模型和进行预测。
关联规则学习
03
通过关联规则学习,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为风险预警
和识别提供支持。
风险模型构建
风险识别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风险模型,识别银行面临的各 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高非现场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总结词:监管政策的协调性是实现有效非现 场监管的关键,需要确保不同监管部门之间 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
1. 政策协调: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需要 协调一致,避免出现政策冲突或重复监管的 情况,提高监管效率。
05
非现场监管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监管技术
智能化风险评估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银行风险进行实时评估,包括信 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银行非现场监管思考
2023-11-07
目录
• 银行非现场监管概述 • 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 • 非现场监管的技术与工具 • 非现场监管的挑战与对策 • 非现场监管的发展趋势 • 银行非现场监管案例分析
01
银行非现场监管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银行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通过收集各银行机构的业务数 据和相关信息,运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以反映银行机构的业务状况和风险程度,从而达到有效监 管的目的。
小议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
小议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题目一: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介绍和意义分析非现场检查(Remote Examination)是一种在没有直接接触被检查对象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工作的方法。
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是指采用计算机网络、在线数据管理、无纸化文档流和电子审计等技术手段,以搜集、整理和分析银行机构的财务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为核心内容的审计工作。
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非现场检查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化手段节省了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使审计能够更加深入和具有针对性。
其次,非现场检查提升了审计标准化程度。
通过提前设定检查范围、确定检查方式及程序,使审计结果更为准确和独立。
最后,非现场检查强化了涉银行机构的反洗钱管理和风险管理。
银行机构需要独立、公正、持续性的财务会计监督,才能防范和降低风险,有效应对风险。
在完成本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及它在进一步提高银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改进审计效率和监管水平方面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银行机构及其相关利益方合理运用非现场检查技术提升审计管理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题目二:银行会计的数据分析方法随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数据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手段,被广泛运用于银行业审计中。
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根据银行的财务会计信息、问题风险等数据进行判断,进而提出有效解决思路。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银行财务数据,对银行会计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应用思路和应用效果,进而对现代银行管理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在银行会计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依据经验与剖析来发现很多问题,提高审计和监管的效能,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和有效性,从而形成建设性意见,为银行监察、管理和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因此,银行会计的数据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银行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题目三:如何应对银行会计的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是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流程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的非现场监管
6、金管局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的关系。 个案主任对金融机构进行连续不断的非现场监管, 一旦发现其业务有不寻常的变化情况或风险状况有所提 高,他可以建议对其进行现场检查,并在获得有关高级 经理同意后,将相关分析转交负责现场检查的人员。现 场检查人员会就个案主任的分析到该金融机构进行现场 检查。检查重点在于查阅金融机构的内部档案、检查相 关操作程序的可靠性、审查内控能力及与相关负责人详 细讨论具体风险。之后现场检查人员会把检查结果通知 个案主任,从而达到持续监管的目的。
2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一)非现场监管的概念和作用
1、非现场监管的概念。 非现场监管又称“非现场监测”、“非现场监控”,是 按照审慎监管原则进行银行监管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具体 而言,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通过收集有关金融机构经营 管理相关数据材料,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如各种模型与比 例分析等),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 状况以及合规情况等,发现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 其稳健性进行评价。监管部门通过非现场监管,能够及时、 持续监测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并能为现场检查提供 依据和指导,使现场检查更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合理分配 监管资源,发挥现场检查的最大效力。
22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的非现场监管
4、金管局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工作流程。
市场信息
年报、 半年报
1
6
2
定期报表
5
3
4
例外报告
调查表
2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的非现场监管
4、金管局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工作流程。 (1)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制定与修改
非现场监管工作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
– 资本充足率汇总表 – 表内加权风险资产计算表 – 表外加权风险资产计算表
其他:1张 分地区情况表 4部分
– 资产负债简表 – 利润简表 – 贷款行业情况简表 – 五级分类情况简表
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介绍(续)
特色报表
设计目的
– 针对特定类别机构的业务状况、风险特点 – 体现特定监管要求 – 新的监管要求
日常监管分析(续)
简要分析G11表(2) 贷款行业分布变化
– 重点关注的行业可因行而异 – 以国家宏观调控和高风险行业的贷款为重点 – 出现较大或异常变化需要及时了解详细情况 – 异常变化既是审核重点,也是风险分析的基础
日常监管分析(续)
简要分析G11表(3)
与G01资产负债项目统计表和G03各项资产减 值 损失准备表之间的表间校验关系
报表审核(续)
纠正
– 填报错误的退回机构重新报送 – 机构报表填报人员定期培训 – 落实、完善制度
记录
– 及时记录审核发现的问题、异常变动分析 等情况
– 整改情况汇总归档
报表审核(续)
资产负债表的审核
反映机构整体经营情况的报表,原则上其 他报表相同项目应与此表数据为准
重点审核的报表
监管指标
体现监管法规的要求 风险分析判断的需要 风险评级和合规监管的需要 满足不同数据使用者的需要 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风险分析和管理的需要
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介绍(续)
监管指标
核心指标 辅助指标
资本充足 信用风险 盈利性 流动性 市场风险
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介绍(续)
政策性银行
进出口银行信贷结构情况表、农发行信贷结构情况表
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方法、内容与流程讲座
CBRC-HB
1
6
2
5
3
4
步骤1-5 的资料、
报告
定期报表、 非定期调查
银行额外 提供的
资料
收集、分析资料
与银行管理层会谈
更新骆驼 (CAMEL)评级
深入分析风险点及成因、 更新 制定监管计划和对策 银行概况
CAMEL
非现场监管报告
银行概况
1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
2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
© 2006 年 7月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业务培训
三、监管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调整与改革 1、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的发展过程
CBRC-HB
—— 1989年,人民银行提出“开展报送稽核”; —— 1995年,人民银行颁布了《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
定》,初步建立起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制度; —— 1996年12月,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
有针对性地规划监管工作 及制定现场检查计划
1
6
2
5
3
4
16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
© 2006 年 7月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业务培训 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的非现场监管模式
4.香港金管局非现场监管在风险为本监管框架中的作用。
CBRC-HB
1
6
2
5
3
4
有选择地参与现场 检查过程
17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
© 2006 年 7月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业务培训
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的非现场监管模式
4.香港金管局非现场监管在风险为本监管框架中的作用。
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方法
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方法银行业监管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要求银行根据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状况持有足够的资本,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
资本充足率监管旨在确保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本水平,以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2.风险管理监管风险管理监管是银行业监管的重要环节。
它通过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监督和评估,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银行能够及时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风险管理监管的方法包括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审查、对风险状况的评估和监控等。
3.业务合规性监管业务合规性监管是银行业监管的基础。
它确保银行在开展业务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行业标准。
业务合规性监管的方法包括对银行各项业务的审查、对合规制度的监督和检查等。
4.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监管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监管是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要求银行公开披露其经营状况、风险状况和财务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以便存款人和投资者了解银行的经营情况,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监管的方法包括对银行信息披露内容的审查、对信息质量的监督等。
5.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是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手段。
现场检查是指监管机构派员到银行进行检查,以便直观地了解银行的业务状况和风险情况。
非现场检查则是指监管机构通过对银行提交的报表、数据进行审查和分析,评估银行的业务风险和财务状况。
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以确保银行遵守相关法规和风险管理要求。
6.跨境监管合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境金融交易日益频繁,因此跨境监管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国家之间的监管机构需要相互协调,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以确保跨国银行在各国均遵守相应的监管要求,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7.行业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机制是指银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范、促进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形象等方式,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银监局非现场监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2010-07-10 19:52:39)转载▼取消贷款限额之后,货币政策调控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
这一转变促使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发生变化,逐步采用统一标准对商业银行的运营予以监控,整个银行业的运作逐步向规范化、国际化迈进。
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银监会承担了对商业银行的主要监管责任。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作为银监会非现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总量和结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目前的非现场监管中与信贷有关的指标主要包括: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贷款总量的要求根据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至少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增长,尤其是信贷资产增长要与银行资本总量相匹配;二是存贷比的制约,贷款增长要与存款相匹配,以保证充足的流动性。
(一)资本充足率2004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从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标准和程序、信息披露等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并提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必须建立在各项资产损失准备充分计提的基础之上,对市场风险也提出了资本要求。
《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监管迈向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1、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8%;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4%(1)资本的构成资本总额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组成。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资本扣除项包括商誉、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核心资本扣除项包括商誉、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资本投资的50%、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资本投资的50%。
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方法、内容与流程讲座
三、监管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 调整与改革
(三)监管周期综合评价阶段
监管周期综合分析阶段-风险评估 监管部门主监管员运用非现场风 险矩阵表,对法人一个监管周期内 的七大风险进行定性的非现场综合 分析,识别银行风险薄弱点与趋势, 并依此提出现场检查立项,并征求 现场检查处意见。
(三)监管周期综合评价阶段
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衔接的五个 环节:
三、监管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 调整与改革
• 改革的原则: • 一是以风险监管为目标,推动银监会 监管业务流程和非现场监管机制的革 命或创新。 二是无论在总会、还是在银监局,均 有必要以法人机构监管为对象进行现 场检查、非现场监管职能和机构(或 岗位)的分设。 三是法人为主,合理授权。根据银监
三、监管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 调整与改革
一、非现场监管概论
1、非现场监管定义(之二) 非现场监管又称“非现场监 测”、“非现场监控”,是按 照审慎性原则进行银行监管活 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具体而言, 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通过 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
一、非现场监管概论
2、非现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 基础性作用
—— 风 险 识 别 和 预 警 作 用
三、监管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 调整与改革
• 2、目前非现场监管工作存在的主 要问题 作为银行监管的两大基本手段 之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 管,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突出 的表现为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不足。 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监管对象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流程
数据分类
按照监管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类,便于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数据整理与处理
数据清洗
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去除异常和错误数 据,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转换
将数据统一转换为标准格式,便于后续的数 据分析和处理。
数据整合
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监 管数据集。
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
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 风险等。
01
控制措施
包括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降 低不良贷款率、改善流动性状况等。
02
03
动态调整
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市场环境 的变化,对风险控制策略进行动态调 整。
风险处置策略
风险处置策略
在发现商业银行存在较大风险 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以
化解风险,保障金融稳定。
处置方式
包括对商业银行进行接管、撤 销、重组等。
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程度。
风险报告
将风险评估结果形成报告,向上级监管部门汇报,并通知商业银行 。
现场检查
01
检查计划
制定详细的现场检查计划,明确 检查的时间、地点、人员和内容 。
检查实施
02
03
检查报告
按照计划进行现场检查,收集相 关证据和资料,核实商业银行的 风险控制和合规情况。
目标
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 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监管原则
01
02
03
依法监管
非现场监管必须遵守相关 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确 保监管行为的合法性和合 规性。
公正透明
非现场监管工作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
定期报告与反馈
定期报告
按照监管要求定期向银行机构和非现场监管部门提交监管报告,反映非现场监管的工作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非现场监管结果和风险状况反馈给银行机构,促进其改进内部管理和加强风险 防控。
03
未来趋势
未来,非现场监管将继续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数据驱动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效率。
02 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
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
通过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方式,识别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
风险评估
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确定 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
非现场监管工作主要内容和工作方 法
目 录
• 非现场监管概述 • 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 • 非现场监管的工作方法 • 非现场监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非现场监管案例研究
01 非现场监管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现场监管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 析金融机构的数据和信息,评估其风 险状况和合规情况,并采取相应监管 措施的一种监管方式。
监管标准不统一
总结词
监管标准不统一是影响非现场监管工作 的重要因素,需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 。
VS
详细描述
监管标准不统一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机 构之间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存在差异,这可 能导致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等问题。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 ,明确监管规则和要求,加强监管协调和 信息共享,提高监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 性。
合规风险评估
评估金融机构面临的合规风险,提出风险防范建 议。
浅析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中的难点和策略
浅析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中的难点和策略1. 引言1.1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成为监管部门的一种重要手段。
非现场检查是指监管部门通过远程技术手段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检查,而不需要实地走访。
这种检查模式具有高效、便捷、节约资源等优势,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新常态下的非现场检查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的定义和背景,分析非现场检查中的难点,并探讨应对策略。
还将探讨信息化工具在非现场检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非现场检查的有效实施。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推动非现场检查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的定义和背景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是指监管部门在不实地到场的情况下,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企业或个人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这种检查方式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的背景是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且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传统的现场检查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易受干扰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入非现场检查方式。
同时,新兴技术的大力推广也为非现场检查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非现场检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施非现场检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
首先是信息安全问题,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可能会受到攻击或泄露。
其次是数据真实性问题,如何确保企业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此外,监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也会影响到非现场检查的效果。
针对上述难点,应对非现场检查中的策略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能力。
其次是加强数据监管和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
同时,加强监管部门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托公司的非现场检查包括
信托公司的非现场检查包括信托公司的非现场检查包括:1. 背景介绍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责任。
为确保信托公司的健康发展和规范经营,监管机构需要对信托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估。
其中,非现场检查是一种常用的监管方式,通过远程查询和分析信托公司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以评估其风险状况、合规性和运营情况。
2. 非现场检查的目的非现场检查旨在掌握信托公司的真实情况,发现潜在风险,确保其合规运营。
具体目的包括:- 评估信托公司的资本充足度和运营风险,确保其不会对金融系统稳定性造成风险;- 监测信托公司的资金运作情况,防范违规操作和资金挪用;- 检查信托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其风险管理和合规能力;- 评估信托公司的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促进信托行业的健康发展。
3. 非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数据分析:监管机构通过获取信托公司的财务报表、交易数据、合同信息等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评估方法,检查信托公司的风险水平、运营情况和合规性。
(2)合规审查:监管机构对信托公司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包括对其内控制度、业务操作流程、风险防控机制等进行全面评估,以发现合规风险和违规行为。
(3)业务审查:对信托公司的各项业务进行审查,包括信托产品的设计和销售、资产配置情况、收费标准等,以评估信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
(4)风险评估:对信托公司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信托资产的质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以了解信托公司在面临不利市场情况时的应对能力。
4. 非现场检查的意义和影响(1)加强监管力度:非现场检查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及时了解信托公司的运营情况和风险状况,加强对信托行业的监管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2)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对信托公司的合规性和业务操作进行审查,非现场检查可以规范信托市场的秩序,防范和遏制违规行为,促进信托行业的健康发展。
(3)提升信托公司的运营水平:非现场检查可以帮助信托公司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合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非现场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非现场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现场监管工作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现场监管工作是指通过摄像头、监控设备等技术手段对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录像,从而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针对当前社会面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和意义1. 目标:建立健全非现场监管工作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安全生产。
2. 意义: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实施可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三、实施方案1. 技术支持:加强监控设备的建设和更新,提高监控设备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确保监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数据管理: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控数据进行及时存储和分析,形成有效的监管报告和分析结果,为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法律保障:加强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合作,明确监管的法律依据和程序,确保监管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4. 人员培训: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监管水平,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实施。
5. 社会宣传:加强对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监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预期效果1. 交通管理:通过非现场监管工作,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交通管理效率,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升城市交通环境。
2. 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3. 安全生产:加强对安全隐患的监管,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总结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实施是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上述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为建设和谐、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议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
浅议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摘要:当前银监局的监管手段主要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管理、风险控制的逐步到位以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非现场监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银行非现场监管监管一、非现场监管的概念及内容所谓非现场银行监管,是指监管当局运用现代化的监管工具,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对银行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判断和预警,以及时掌握银行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风险因素和突出问题,并采取防范和纠正措施的监管行为。
非现场监管作为一种事前监管,其目的在于认识、监测与控制银行业务的内在风险。
通过非现场监测,阅读和分析审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包括公开信息在内的有关信息,审查和分析银行的财务状况等手段,监管当局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
非现场监管常常能反映出银行潜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间隔时期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发现风险并在其恶化之前迅速要求银行拿出解决办法。
由此可见,非现场监管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业监管流程的主线,也是构建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手段。
2004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着手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现场监管工作标准和程序,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功能。
二、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概况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督,主要是银行机构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状况的资料和报表,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监管报告。
根据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现场稽核暂行规定》,我国的非现场监督制度主要包括风险性和合规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风险性监督,主要考核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状况。
(2)合规性监督,主要核查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额、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等。
我国的非现场检查非常重视对银行的风险性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场监管在这方面的缺陷。
我国银行的非现场监督制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来分工实施的。
什么是非现场监管?
Adversity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of growth. People who can accept adversity bravely will grow stronger day byda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什么是非现场监管?导读: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化手段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0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化手段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是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的两种手段和方式。
所谓非现场监管是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的各种统计数据、报表和报告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非现场检查监管者应具有在单一和并表的基础上收集、检查、分析审慎报告的手段。
非现场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审查和分析各种报告和统计报表。
这类资料应包括基本的财务报表和辅助资料,详细说明银行的各种风险和财务状况,监管当局应有能力从其附属的非银行机构中收集信息。
银行监管者应充分利用公开发布的信息分析资料。
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使用这类报表检查审慎监管要求的遵守情况,如资本充足率。
非现场检查常常反映出潜在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间隔时期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发现问题并在问题恶化之前迅速要求银行拿出解决办法。
不管是定期进行还是在问题发生时进行,这类报表将用来了解个别机构或整个银行体系的总体发展趋势,并作为与银行管理部门进行讨论的基础,报表还应作为计划检查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使短时间的现场检查发挥最大的效力。
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浅谈
第八讲: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郭雳【学科分类】经济法【出处】金融法苑【写作年份】2002年【正文】非现场检查是指金融监管机关通过对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有关资料,依法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掌握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状况,及时有效地把握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改进政策方针,使金融机构的运作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受到各国重视并被广泛采用,有着其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规模庞大、体系复杂的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令监管当局原有的现场检查应接不暇,然而要增加雇员、添置设备必然引起监管成本的上升;况且“蜻蜓点水"式的现场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问题,更不要说加以解决了。
其次,数据通讯、处理技术的革新,显著地降低了信息传递、处理的成本,为非现场检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一来,监管人员就无需再事倍功半地在金融机构间疲于奔命,而可以气定神闲地按动鼠标,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监控,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了。
一、非现场检查的法律依据和内容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银行规定,在其开户的金融机构必须定期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以反映其经营、财务、损益、资产负债比例等情况。
根据提交的报表资料,日本银行按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重点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如银行经营策略、适应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新业务的开辟及资产负债表外交易、为达到资本充足性标准所采取的措施等。
此外,日本央行还要监控被检查银行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借此准确判断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我国引入非现场检查的时间不长,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如商业银行的数量较少,对非现场检查的需求不足;金融电子化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满足技术上的要求等等。
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如监管风格趋向保守,对新生事物不够敏感.不过,进入90年代,非现场检查在我国仍有长足的发展.《商业银行法》第6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以此为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在1995年4月5日发布的《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定》(银发[1995]]95号,以下简称为《暂行规定》)中对非现场检查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规范。
保险基础知识:保险监督管理方法
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对保险监督管理对象进⾏监督管理的⽅法主要有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两种。
1.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分⽀机构派出监督管理⼩组到各保险机构进⾏实地调查。
现场检查有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两种,临时检查⼀般只对某些专项进⾏检查,定期检查要对被检查机构做出综合评价。
现场检查的重点是被检查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是否完善,财务统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保险投诉是否确实合理。
为保证现场检查管理的质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建⽴清楚的、与检查频率和范围有关的规定,同时制定必要的检查程序和处理⽅法,以确保⼯作的严格进⾏,保证既定指标和检查结果相统⼀。
现场检查⼀般分为检查准备阶段、检查实施阶段、报告与处理阶段、执⾏决定与申诉阶段、后续检查阶段等5个阶段。
2.⾮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和分析保险机构各种报告和统计报表,依据报告和报表审查保险机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要求的执⾏情况。
⾮现场检查能反映保险机构潜在的风险,尤其是现场检查间隔阶段发⽣风险的可能,从⽽提前防范风险。
由于⾮现场检查要汇总分析各类报表资料,从中既可以发现个别保险机构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把握整个保险系统以及市场体系的总体趋势,还能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业务咨询⼯作提供依据。
为确保⾮现场检查⽅式在保险风险监督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要求保险公司的报表具有时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西⽅发达国家,⾮现场检查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应⽤。
⽽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报告信息资料和数据准确性差,使风险分析和评估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
为有效发挥⾮现场检查的作⽤,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报表,每个保险公司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按⽉、季、半年、年向监督管理机构报送。
⼀般来说,资产负债表按⽉报送,反映资产流动性的报表按季报送,反映经营业绩的报表按年报送。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收到这些报表后,对保险公司的各种风险进⾏评估,如果发现问题,便责令保险公司⽴即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