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D-1对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医学机能实验学综述论文题目: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班级:2010级口腔班姓名:闫子玉学号:2010508060262012年12 月 5 日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闫子玉综述(青岛大学医学院,2010级本科生)摘要:多囊肾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有约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近年来,该疾病的主要基因PKD1和PKD2的克隆测序陆续完成,对PKD的基因结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确进展,本文主要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多囊肾病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引言: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且进行性增大进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 PKD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
ARPKD 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发病率1/40000,多数早年夭折,很少存活至成年;ADPKD 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1/1000~1/400。
PKD有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约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因的10%,故近年来多囊肾病成为国际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
为早日攻克多囊肾病,国际上成立了多个协作组,如美国的多囊肾病研究基金会(PKR Foundation)[1]。
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为一种在易感人群中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多囊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综述如下。
一.先天性多囊肾分子遗传学基础目前已知的有3种基因突变导致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据报道其中2种最为常见,PKD1所占比例约85%;PKD2所占比例约15%;还有一种是PKD3,所占比率很小[2] 。
中国ADPKD患者PKD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
可能的致 病突变位点 C 6 1A、3 89 2 07 A 34 G。中国 A P D人群 P D1 因不存 在突变热点 。 DK K 基
[ 关键词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 。 ; K 基 因 ; 因突变 肾病 P D1 基
[ 中图分 类号] R 9 . 621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0 2—26 2 0 ) 1 0 0 — 2 6 X( 0 7 2 — 0 1 0
f g et w r aa , b eun i dsacigf m gnb kt maeacm a sn R sl ] i e am nso r m ns e l  ̄ ysqe c ga erhn o ee a k o p ro .[ eut A m df g et f a en y nn r n o i s r
维普资讯
山东 医药 2 0 0 7年第 4 7卷 第 2 l期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著 ・
中 国 A P D患者 P D DK K 1基 因突变 位 点 检测
萧 畔 丁 克 家 高 德轩 曹庆 伟 , , , ( 1山 东大 学第二 医院 , 东济 南 2 03 2山 东省立 医院 ) 山 5 03;
( / 3 . o h ua o p a u d C nls n w oe a e em tt n r e ce ic dn n o— 2 4 )N t o m tt nso w sf n .[ ocui ]T on vl  ̄ m ua os e d t t nl i oenn t i t o o p i a e d, u g
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与相关疾病
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与相关疾病
张梦泽;李国珅;赵欣童;铁璐
【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9
【总页数】6页(P1718-1722,1728)
【作者】张梦泽;李国珅;赵欣童;铁璐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北京 100191;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北京 1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1.3;R363
【相关文献】
1.磷脂酰肌醇3-激酶在血管新生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 [J], 权伟;张丽莙
2.眼科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护理 [J], 贺竹宁;汪春归;王海燕;王雨生
3.内皮抑素在新生血管形成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冯玉梅;冯怡;马清钧
4.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崔加敏;刘婷婷;孙芳玲;郭德玉;王文;石京山
5.妊娠中期孕妇镍和砷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J], 张亚萍;丁秀丽;邱慧英;杨晓棠;王任洪;牛静萍;魏巧珍;边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02T11:09:38.97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3期作者:刘铭扬1,王颖2通讯作者,罗兰2,孟江北3 [导读] 目前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刘铭扬1,王颖2通讯作者,罗兰2,孟江北3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摘要:目前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当前国内外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人体有极高的、不可逆的损害。
有相关研究表明:增进新的血管生成,促进血管网的循环效率,加强对心肌的供血量,减少梗死面积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显著,现对古今文献整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疗法;血管新生;心肌梗死;研究进展;针刺治疗;中药治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方法Research progress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Mingyang1,Wang Ying2Corresponding Author,Luo Lan2,Meng Jiangbei3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Shenyang 110847)Abstract: At pres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major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health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in the world. It has a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I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establish collateral circulation, restore myocardial blood supply and reduce the infarct area.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angiogen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remarkable. Key words: TCM therapy;Angiogenesis;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research progress;Acupuncture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Basic research;Clinical research;The research methods 基金项目:省实验(20180530079)作者简介:刘铭扬(1994-),男,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机理的研究通讯作者:王颖(1964-),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机理的研究。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出成人型多囊肾PKD1基因新突变
术通讯作者:宋畴(Email.'songf-558固263.net) 背景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AS)和Pralli
syndrome,PWS)分别是由于15q11.2-q13区内母源或父源等位
基因印记异常所致的多系统复杂性遗传病,两者发病率均约为1/1,5000。两种 疾病的遗传机制较类似,而临床特点各不相同。15q11.2-q13区的缺失、单亲二 倍体(uniparental disomy,UPD)以及印记缺陷是两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区 别仅在于发生在父源或母源区域。另外,AS还可由位于母源15q11.2-q13区的
(Nimblegen 2.1 M)进行杂交,富集PKDl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外显子及其邻接内
含子区域(外显子旁侧100bp),最后利用HiSeq2000(Illumina,San Diego,USA) 测序系统进行测序, 对测序读取的90 bp短序列使用BWA(Burrows Wheeler Aligner)软件包将过滤后的读序比对至NCBI数据库(Build 37)参考序列上,分 别使用SOAPsnp矛NGATK Indel软件分别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小的插 入和缺失(Indel)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在一个女性患者PKDl基因的外显子15
2.35
Angelman/Prader—Willi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临床分析
首都儿科研究所遗传研究室(100020)白晋丽瞿宇晋宋叻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100020)王立文陈晓波 解放军总医院儿科中心(100853)邹丽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00034)杨艳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100045)杨欣英
204
区域的补充,实现对PKl)I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区域全覆盖测序分析,简化了PKDl
PKD-1对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PKD-1对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10-24T13:50:14.8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作者:白承道[导读] 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是通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动态平衡来调节。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133000摘要:蛋白激酶D 1(pkd-1)是一种具有迁移、增值和分化功能的重要的信号传导的蛋白激酶。
pkd-1也是一个基因表达和血管生成的关键的调节酶,是心血管发育和肿瘤的进展中不可缺少的酶。
pkd-1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的信号来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本文对pkd-1对血管生成的相关基因表达,以及PKD-1调节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PKD-1;血管生成;VEGF1.pkd-1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相互作用调节血管生成的基因表达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是通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动态平衡来调节。
HDACs是抑制核小体的组蛋白乙酰化作用的关键。
在EC中高度表达的HDAC5和HDAC7,是pkd-1基板,从而调节EC的功能和血管生成。
VEGF介导的PKD-1信号也刺激HDAC7磷酸化和胞内积聚,从而靶向调节HDAC7的表达和VEGF诱导基因。
这些研究表明,pkd-1与特定HDAC相互作用起到控制血管生成的基因转录和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的分子开关功能。
2.内皮细胞VEGF通路中PKD-1的功能内皮细胞是血管生成的关键点。
VEGF与VEGFR2/KDR的相互作用也是正常血管发育的关键VEGF通过激活pkd-1 VEGFR2 / PLCγ/ PKCα通路,促进ERK的激活和DNA合成,使EC增殖)。
pkd-1通过VEGF通路,磷酸化酪氨酸463的过程,激活PLCγ刺激促血管生成反应),调节其动脉分化功能。
最近,有研究表明pkd-1通过磷酸化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调节哺乳动物血管张力,增加NO的合成。
子宫内膜癌中PK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癌中PK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赵彩琴;钮红丽【摘要】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 kinase D1 (PKD1)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and normal endometrium,and to investigat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SP and qRT-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PKD1 in 92 cas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and 48 cases of normal endometrium,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expression of PKD1 with the tumor differentiation and clinical stage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tissue.Western blo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KD1 protein in normal endometrial cell line and endometrial carcinorna cell line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Results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PKD1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endometrial tissues (P < 0.01),which showing a correlation to the degree of tissue differentiation and clinical pathologic staging.While,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KD1 protein in endometrial cancer cell lines was also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endometrial cells (P < 0.01),and the lower differentiation,the higher level of PKD1 proteinexpression.Conclusion PKD1 is highly expressed in endometrial cancer patients.The level of PKD1 expression may b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edicting the malignant degree of endometrial cancer.%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rotein kinase D1,PKD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qRT-PCR法检测9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4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KD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分析PKD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的关系.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PKD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细胞株及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K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PKD1 mRNA及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均有相关性,且组织分化程度越低,临床病理分期越高,PKD1的表达越丰富.PKD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也远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P<0.01),且癌细胞株的分化水平越低,PKD1蛋白表达的水平越高.结论PKD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灶中呈高表达,PKD1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以做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内膜癌;蛋白激酶D1;表达;病理诊断【作者】赵彩琴;钮红丽【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妇科 473000;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妇科 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高[1],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ChineseJoumalofMedicaIImaging・75・超声医学UhrasoundImaging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谢佳佳综述宾建平审校【关键词】靶向超声微泡;分子成像;新生血管化,病理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445.1.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1]是指将带有特定配体的靶向超声微泡经静脉注入体内,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使超声微泡选择性地聚集于靶组织或靶器官,并通过对比超声检查产生靶组织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显影的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
该技术标志着超声影像学从非特异性的物理成像向特异性的靶向分子成像的转变。
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应用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血管新生的相关进展作一简述和探讨。
1.血管新生、新生血管成像的“靶向目标"及靶向超声微泡的构建策略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指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创伤修复、缺血缺氧和炎症等情况下,原有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EC)经过生芽、迁移、增殖与基质重塑等形成新毛细血管的过程[2]。
在组织再生、发育和创伤修复过程中,血管形成是一个基本的生理过程,如各种创伤、溃疡、心肌梗死、慢性感染等愈合过程都需要血管形成的参与,但是在许多病理状态下也存在血管生成失调,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动脉硬化和实体肿瘤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3]。
因此,高敏感性、无创性、靶向性、早期定性或定量评价血管新生对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和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通过显示新生血管数量和空间分布来评估微血管对生长因子的早期反应,对指导向缺血局部组织输送促血管合成蛋白或基因是十分有用的。
对于肿瘤性疾病来说,及早显示新生血管则能早期发现肿瘤及微小转移灶,有利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而动态性地监测新生血管则可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效果[4]。
超声分子成像的关键是寻找“靶向目标”,并成功制备出与“靶向目标”具有高效、特异结合能力的靶向超声微泡。
PKHD1基因的研究进展
构及 1个跨 膜 区圆 。 基 于该 蛋 白跨膜 结构 。 F P C可充 当 细 胞 外相 互作 用的信 号通 路 的受体 。 以此保 护 细胞适 应外
界 刺激 。 F P C涉 及 细胞 间 的 黏 附 、 排斥 、 增殖 ; 细胞 中 的
亡, F P C涉 及 复 杂 的信 号 传导 介 导 上皮 细 胞 分 化 、 增 殖
P K H D1是 人 类 常 染 色 体 隐 性 遗 传 多 囊 肾 病 ( a u t o
s o ma l r e c e s s i v e p o l y c y s t i c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 A R P K D) 、 C a l o r i 、
且在 3 D胶 原 培 养 条 件 下形 成 囊 肿 样 结 构 。 此外 , 研 究 者用 mT O R抑制 剂雷 帕 霉素 可 以减 少 h l c d细胞 表达 来
F P C称 为初 级纤 毛 , 见 于 肾小 管 的指 壮 突起 。 此 蛋 白存 在于婴儿和成人 的肾脏 细胞 , 在肝 细胞 和胰腺也低表达 。
述 疾 病 表 型 之 间 的关 系 。 本 文对 P K H D1基 因 的 概
述、 P K HD1 基 因与纤 维 囊 性 病 的关 系及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述。
1 P KHD1基 因的概 述
胆 道 的 遗传 性 纤 维囊 性 疾 病 , 活 产 婴 儿 发 病 率 估 计 为 1 : 1 0 0 0 0 ~ 1 : 4 0 0 0 0 t 4 1 。 大 多数 病 例是 在 妊 娠 末 期 或 在 新 生 儿期 检测 强 回声 肾脏超声 伴 羊水 过少【 5 l 。 A R P K D的 临 床 表现 在 家族 内外 均 有较 大差 异 。 大约 3 0 %一 5 0%的患 病新 生儿 由于肺 发育不全 的呼吸功能不全 , 死于出生后不 久罔 。 只有 1 0 %~ 2 0%的A R P K D病 例 与 与 常 见 的 P K H D1
《2024年血清Dickkopf-1(DKK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血清Dickkopf-1(DKK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机制复杂且涉及到多种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清中特定蛋白质的水平与C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Dickkopf-1(DKK1)作为一种重要的Wnt信号通路调节因子,在骨骼发育、肿瘤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血清DKK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以期为C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CA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DKK1的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1. 血清DKK1水平比较本研究发现,CAD患者血清中DKK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DKK1水平较低,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DKK1水平较高。
2. DKK1水平与CAD严重程度的关系随着CAD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中DKK1水平逐渐升高。
经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DKK1水平与CAD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84,P<0.01)。
3. DKK1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本研究还发现,血清DKK1水平与血脂、血糖等指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
这提示我们,DKK1可能参与了CAD的发病过程,并与患者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血清DKK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CAD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中DKK1水平逐渐升高。
这可能与DKK1在Wnt信号通路中的调节作用有关,其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此外,血清DKK1水平还与患者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这提示我们DKK1可能参与了CAD患者的代谢过程。
PKD1表达下调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PKD1表达下调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部发生的血管壁分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
危急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因此寻找其发病机制及相
关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多囊肾病1(PKD1)表达的下调与主动脉夹
层的发生有关,因此本研究将从PKD1表达下调的角度研究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建立主动脉夹层模型,并使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手段检测PKD1的表达。
进一
步分析PKD1表达下调对主动脉夹层形成的作用机制,如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进行检测,以及对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评估。
三、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通过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研究PKD1表达下调在主动
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阐明PKD1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主动脉夹层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分子机制,为预
防和治疗主动脉夹层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同时,对于PKD1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机制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心血管系统药物的PKD模型研究进展
: / / h t t x b z . c h i n a o u r n a l . n e t . c n p y j
万方数据
3 8 8 立P K P D 模型 时 所 涉 及 的 临 床 或 实 验 评 价 信 息 来 区 分 的 。 软连接以效应室模型 为 典 型 代 表 , 是指借助浓度和效应数据 直接将 P 是将药 动 学 K和P D 联系起来 。 在硬连接模型当中 , 如受体 、 酶、 离子通道与 药 物 的 亲 和 力 ) 数据与体外实验结果 ( 相合 。 药效学数据本身 不 用 于 模 型 的 构 建 , 因而这种结合是 非直接的 , 称为“ 硬 连 接” , 间 接 药 效 学 模 型 即 为 其 中 一 种。 等 L i uX. Y.
体 内 的 药 动 学 和 药 效 学 进 行 了 研 究。 正常血压 大 鼠 ( WKY) 拟合结果表明 , 药动 学 符 合 三 室 模 型 , P D 模型为经典 S Ema x 模型 。 研究者用 P / K P D 模 型 分 析 了 心 血 管 效 应 与β 受 体 阻 断剂卡维地 洛 和 阿 替 洛 尔 在 健 康 受 试 者 血 药 浓 度 之 间 的 关 系, 以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效应指标 , 以A D A P TI I程 序 评 价
[ 7]
西北药学杂志 2 0 1 1年1 0月 第2 6卷 第5期 经验子模型来描述 。 最 终 简 化 后 的 模 型 验 证 了 现 有 的 假 说 , 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由肾素紧张素直接抑制的 。 2. 2 用 于 不 良 反 应 的 评 估 及 预 测 应 用 举 例 E. B e l l i s s a n t
] 6 等[ 研究了替米沙坦在原发性高血压 P K P D 模型有 : H a oK.
皮肤病中蛋白激酶D1研究进展
皮肤病中蛋白激酶D1研究进展顾静;刘保国;周萌;张海芳【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7(033)005【摘要】蛋白激酶D1是一种在体内多个重要器官广泛表达的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活动,在许多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PKD1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抑制其分化,对表皮伤口愈合及肿瘤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与UVB、ROS等影响皮肤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因此PKD1可能成为治疗某些皮肤病甚至皮肤肿瘤更有效的分子靶点.%Protein kinase D1 (PKD1) is one calcium-dependent serine/threonine kinases extensively expressed in multiple important organs and it is involved in multipl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various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bnormally expressed in tumor tissues.PKD1 promot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hibit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keratinocytes,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wound healing and tumor development.There i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PKD1 and ultraviolet B,ROS,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kin diseases.Therefore,PKD1 may be a more effective target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dermatoses.【总页数】4页(P304-307)【作者】顾静;刘保国;周萌;张海芳【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承德,067000;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邯郸,056000;承德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承德,067000;邯郸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河北邯郸,056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皮肤鳞状细胞癌及Bowen病中PGP9.5和Cyclin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聂建军;曾维惠;耿松梅;徐磊2.CD11c+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J], 杜林钗;刘兰英;王和生;吴文忠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损组织中C3d,C4d,IgG,IgG4及CD123表达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 [J], 邓敏; 周星雨; 张静; 李亚萍4.蛋白激酶C-βⅡ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姜乐临;叶凡豪;韩丝丝;黄时伟5.细胞间黏附分子CD146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J], 王喆;刘红;张福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KD1对HeLa 细胞中AP1的转录激活作用
PKD1对HeLa 细胞中AP1的转录激活作用邹志鹏;许万福;冯丽;柯志勇;邓凡【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0(39)15【摘要】目的研究蛋白激酶D1(PKD1)对人HeLa细胞中AP1转录激活作用,为探讨PKD1作用的AP1靶基因的功能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对照质粒pcDNA3.1、PKD1野生型质粒(pcDNA-PKD1)或无激酶活性突变型质粒pcDNA-PKD1-DN与AP1转录活性报告质粒pAP1-luc及内参照报告质粒pRL-SV40共转染人HeLa细胞,同时将对照siRNA(si-CTL)或PKD1 siRNA(siRNA-PKD1)与AP1转录活性报告质粒pAP1-luc及内参照报告质粒pRL-SV40也共转染人HeLa 细胞.转染48 h后,分别收集细胞裂解液进行Western blot 检测外源性PKD1过表达或内源性PKD1敲低状况,并以Promega双报告基因分析试剂盒测定AP1荧光素酶活性,计算AP1相对转录活性.结果 Western blot证实HeLa细胞中外源性pcDNA-PKD1、pcDNA-PKD1-DN过表达,而且siRNA-PKD1明显敲低HeLa细胞中内源性PKD1表达;双色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与对照质粒pcDNA3.1比较,pcDNA-PKD1过表达明显增强AP1转录活性(P<0.05),相反,与pcDNA-PKD1比较,pcDNA-PKD1-DN过表达则明显降低AP1转录活性(P<0.05).与之相符,与si-CTL比较,siRNA-PKD1对内源性PKD1敲低,也明显抑制AP1转录活性(P<0.01).结论 PKD1表达和激酶活性增强HeLa细胞中AP1转录激活,提示PKD1 可能通过AP1调控相关靶基因表达.【总页数】3页(P1945-1947)【作者】邹志鹏;许万福;冯丽;柯志勇;邓凡【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8【相关文献】1.siRNA表达载体对人HeLa细胞中caspase-8基因的干涉作用 [J], 赵行宇;张巍;吕士杰;沈楠;陈默然;田晶;任旷2.survivin启动子调控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HeLa细胞中stathmin基因的干涉作用 [J], 王燕;吴冰;苏海川;高萍;林芳;刘丽;任继鸿;赵辉;张惠中3.激活蛋白-2对Hela细胞中survivin的抑制作用 [J], 张梦杰;杨云龙;孙明;廖雅成;黄力维;李风知4.线粒体相关的间隙连接蛋白43与灰黄霉素在HeLa细胞中的作用 [J], 孙静汾;李卉;傅葵;吴素慧;尚海霞5.发动蛋白在EMCV感染Hela细胞中作用的研究 [J], 刘杨; 刘翊忠; 李琼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成人型多囊肾病PKD1基因突变筛选
中国人成人型多囊肾病PKD1基因突变筛选张兰;朱晓峰;李黎;罗建红【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025)006【摘要】@@ 成人型多囊肾病(Adult polycystic kidney dicease,APKD)是人类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8%~10%终末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已知有3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APKD,其中PKD1和PKD2已被克隆和测序[1、2] ,PKD3也已定位[3].85%APKD是因PKD1基因突变所致,国外已发现近50种不同的突变方式[4].国内朱世乐等曾用与PKD1位点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遗传标记,对中国人APKD家系成员作了单倍体型分析[5].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 筛选分析了中国人APKD病人PKD1基因的突变.【总页数】2页(P436-437)【作者】张兰;朱晓峰;李黎;罗建红【作者单位】310013,杭州,解放军第117医院;310013,杭州,解放军第117医院;310013,杭州,解放军第117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PKD1基因新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J], 张慧峰;于为民;郭永艳;吕艳;尚雁;薛晋杰2.与PKD1基因连锁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及在成人型多囊肾病中的应用 [J], 赵铖3.PKD1,Polycystin与成人型多囊肾病 [J], 石蓉4.靶向序列捕获联合高通量测序鉴定成人型多囊肾PKD1基因新突变 [J], 沙艳伟5.与成人型多囊肾病PKD1基因紧密连锁的三种微卫星DNA在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多态性研究 [J], 周勇;赵荣枝;沙莎;米力克扎提.巴吾东;郭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芎嗪调控PKCβ1减轻波动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川芎嗪调控PKCβ1减轻波动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王景尚;黄烨;殷惠军;孙明月;石颖【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5)016【摘要】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波动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及蛋白激酶Cβ1(PKC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共分为7组:正常低糖(N)组、稳定高糖(W)组、波动高糖(B)组、稳定高糖+LY333531(WL)组、波动高糖+LY333531(BL)组、波动高糖+川芎嗪(TMP)组和波动高糖+二甲双胍(MH)组.8 d后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及细胞PKC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组相比,W组和B组HUVECs总凋亡率、TNF-α、sICAM-1、AOPP含量、PKCβ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T-AOC显著降低(P<0.01),且W组和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应用TMP和MH干预具有与LY333531阻断相似的效应,可显著降低细胞的总凋亡率、TNF-α、sICAM-1、AOPP含量及PKCβ1蛋白表达(P<0.01),同时可显著升高T-AOC水平(P<0.01).结论波动性高糖状态具有显著加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效应,且该效应与PKCβ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密切相关;川芎嗪对波动性高血糖状态下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显著抑制PKCβ1的过表达进而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TMP) o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injury induced by high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and the PKCβ1expression.Methods HUVECs were incubated for 8 days in media containing different glucose concentrations:5.56 mmol/L (normal glucose,N),25 mmol/L (constant high glucose,W),or a daily alternating 5.56 or 25 mmol/L glucose (fluctuant high glucose,B).LY333531 (200 nmol/L) was pretreated on W group (WL) and B group(BL),respectively.Meanwhile,B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etramethylpyrazine hydrochloride (500 μmol/L) and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1mmol/L),respectively,which were called as TMP group and MH group.Cell apoptosis was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The concentration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AOPP and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in the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 were measured by ELISA method.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 kinase C (PKC) β1 in HUVECs was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N group,cell apoptosis rate (mainly late apoptosis),levels of TNF-α,sICAM-1 and AOPP,the expression of PKCβ1 in W group and B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or P<0.01),whereas T-AOC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1),all especially in B group (P<0.05 orP<0.01).Pretreated with LY333531,cell apoptosis rate,levels of TNF-α,sICAM-1 and AOPP,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 PKCβ1,were a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or P<0.01),meanwhile T-AOC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or P<0.01).TMP and MH manifested the similar protective effects as LY333531.Conclusion High blood glucose can induce HUVEC injury obviously,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KCβ1 over-expression.Tetramethylpyrazine can protect HUVECs suffering fluctuanthigh glucose obviously,and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effects of relieving vessel stress,alleviating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express ion of PKCβ1.【总页数】5页(P1969-1973)【作者】王景尚;黄烨;殷惠军;孙明月;石颖【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 100026;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R285.5【相关文献】1.洋参二醇皂苷对波动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研究 [J], 王景尚;黄烨;陈水龄;殷惠军2.外源性硫化氢通过调控瘦素/瘦素受体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J], 吴冬波;陈景福;许庆;林佳琼;廖静秋;吴文3.硫化氢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子1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J], 田飒;彭学军;何宇明;吴蓉4.黄芪甲苷干预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J], 程飞;陈景福;李诗成;刘静;陈丽珍;郭灼林5.二甲双胍调控自噬减轻高糖诱导滋养层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J], 相萌;张旭东;赵巧;赵宗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KD通过蛋白酶体通路增强HepG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开题报告
PKD通过蛋白酶体通路增强HepG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
开题报告
摘要:
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多囊肝病基因1(PKD1)在影响HepG2人肝癌细胞的放射敏
感性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PKD1能够调节HepG2细胞的蛋白酶体通路,从而使其对
辐射增加敏感性。
因此,PKD1可能成为潜在的放射治疗增强剂,并有可能在肝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正文:
背景:放射疗法是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但肝癌对辐射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因此,寻找可增加肝癌细胞对辐射敏感性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多囊肝病基因1(PKD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KD1还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调节。
方法:我们使用小分子化合物Gö6976来抑制PKD1在HepG2细胞中的激活,然后检查这些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我们还进行了Western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相关的实验来探究PKD1和放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我们发现,在使用Gö6976处理HepG2细胞后,这些细胞对放射线的敏
感性显著增强。
同时,我们观察到PKD1激活可以促进蛋白酶体调节亚基β5i(PSMB5i)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又可以协同放射线增强HepG2细胞的死亡。
我们还发现,PKD1
激活可以影响相关的信号通路,并调节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比例。
结论:PKD1在HepG2细胞中的激活可以增加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并且这种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蛋白酶体通路等信号通路来实现。
因此,PKD1可能成为肝癌放射治疗增强剂,并有可能在肝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KD-1对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摘要:蛋白激酶D 1(pkd-1)是一种具有迁移、增值和分化功能的重要的信号传导的蛋白激酶。
pkd-1也是一个基因表达和血管生成的关键的调节酶,是心血管
发育和肿瘤的进展中不可缺少的酶。
pkd-1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的信号来影响
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本文对pkd-1对血管生成的相关基因表达,以及PKD-1调节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PKD-1;血管生成;VEGF
1.pkd-1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相互作用调节血管生成的基因表达
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是通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动态平衡来调节。
HDACs是抑制核小体的组蛋白乙酰化作用的关键。
在EC中高度表达的HDAC5和HDAC7,是pkd-1基板,从而调节EC的功能和血管生成。
VEGF介导的PKD-1信号也刺激HDAC7磷酸化和胞内积聚,从而靶向调节HDAC7的表达和VEGF诱导基因。
这些研究表明,pkd-1与特定HDAC相互作用起到控制血管生成的基因转录和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的分子开关
功能。
2.内皮细胞VEGF通路中PKD-1的功能
内皮细胞是血管生成的关键点。
VEGF与VEGFR2/KDR的相互作用也是正常血
管发育的关键VEGF通过激活pkd-1 VEGFR2 / PLCγ/ PKCα通路,促进ERK的激活
和DNA合成,使EC增殖)。
pkd-1通过VEGF通路,磷酸化酪氨酸463的过程,
激活PLCγ刺激促血管生成反应),调节其动脉分化功能。
最近,有研究表明
pkd-1通过磷酸化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调节哺乳动物血管张力,增加NO的合成。
3. 肿瘤血管新生中的PKD功能
肿瘤的血管新生不仅对快速增长的肉眼可见的肿瘤,还是在的癌前阶段的微
小肿瘤,都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因此,它被认为是癌症不可缺少的标志。
新兴
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于肿瘤血管生成中的PKD功能。
PKD可以调节缺氧条件下的
肿瘤细胞VEGF表达/分泌和血管生成,这对肿瘤的恶性进展是必要条件。
研究表明,pkd-1促进生长,侵袭,以及胰腺癌的血管生成。
也有研究表明,饮食引起
的肥胖可以通过LPA / pkd-1信号介导的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进展。
4. 结语
pkd-1调节多种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PKD-FoxO1信号轴可以通过控制
EC CD36的转录,调整促/抗血管生成信号的动态平衡,调节动脉生成。
在体内,
该通路的激活可促进血管重塑和动脉网的功能稳定性。
精确的机制和功能值得未
来继续研究。
此外,EC pkd-1信号是缺血条件下促进动脉重组,改善组织灌注必
不可少的。
重要的是要了解pkd-1是如何与FoxO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相互作用,并启动表观遗传和转录程序,来控制动脉基因的转录和形态形成。
这将提供寻找
对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有效的新治疗靶点和策略。
参考文献:
[1]Ren,B.,Best,B.,Ramakrishnan,D.P.,Walcott,B.,Storz,P.,and Silverstein,R.L.(2016a).LPA/PKD-1-FOXO1 signaling axis mediates endothelial cell cd36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and proangiogenic and proarteriogenic reprogramming.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
[2]Ren,B.,Silverstein,R.,Yuan,R.,and Dong,L.(2016b).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kinase D1 signaling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issue ischemia via arteriotenic reprogramming.J.Invest.Med.64,915–915.
[3]Ren,B.(2015).Endothelial Cells:a key player in angiogenesis and lymphangiogenesis.MOJ Cell Sci.Rep.2:00015.
作者简介:白承道,男,朝鲜族,出生年月:1990年2月,籍贯:吉林龙井,延边大学麻醉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皮细胞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