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话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论文
湖南——酸汤话
第一页:
大家对湖南方言第一反应可能是长沙话
但其实湖南方言是“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
第二页:
我们今天讲的呢,就是湘黔交界处的“酸汤话”
“酸汤话”主要分布在湘西南和黔东南交界处的山区,这里是苗族与侗族两大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据当地人解释,因这一带的苗族人喜欢吃酸,故称他们为“酸汤苗”,他们讲的话与当地汉族人讲的方言不同,当地汉族人觉得他们讲的话不顺耳、很酸,故称他们讲的话为“酸汤话”。
酸汤话的特点:语音平直、语义古朴
会同话大部分是平直、短促之调,三声四声很少。
听起来比较直接、粗鲁,所以也经常被人叫做“蛮语”
比如说:
【你今日还没有吃晚饭】普通话: Nǐ jīnrì hái méiyǒu chī wǎnfàn.
酸汤话:Nī jier[ə] hāi māoyōu qī yafān.
酸汤话没有zh和ch这两个需要翘舌的复杂声母
比如说:
【中山大学】:dōng san dai xio
很多方言词语背后都有一些历史故事:
比如说:
【解手】:上厕所的意思
来源:“湖广填四川”等历史性移民中,强制用绳子将人的手捆起来防止逃跑,人想上厕所就会央告押送的人“解开手”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酸汤话四级测试题:
【晓得】——知道
【港莫子】——说什么
【乃地】——哪里
【居居妹几噶】——猪猪女孩
【浃啸阿几噶】——假笑男孩
【勒把戏】——小孩
【勒死崽】——小崽子
【勒吊社】——小朋友
【茅斯】——厕所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去当地旅游,感受少数民族风情,突然想上厕所,你应该说“想解手,乃地有茅斯”,如果你说普通话,会被当地人说“放洋屁”。
“酸汤话”研究述略
清水江沿岸各 乡镇 及 湖南 省会 同县 的蒲稳 、 团等地 炮 的苗族所说 的话 。据 当地人 解释 , 因这一带 的苗族 人 喜欢吃酸 , 故称他们为“ 酸汤苗” 他们讲 的话 与当地汉 ,
表, 因此不作 评述 ) 该文 主要 对 “ , 酸汤话 ” 行 了静 进 态 描写 , 出了 “ 汤话 ” 列 酸 的声 母 、 母 、 调 系 统 , 韵 声 最 后附 同音 字 汇 。他认 为 “ 酸汤 话 ” 的声 母 共 有 2 2
举 了“ 酸汤话 ” 中的变调 情况 、 韵 调 的配合 关 系表 声
二 、 酸汤 话 ” “ 的研 究情 况
上 世纪 9 0年代 , 学 军先 生 发 表 了《 杨 黔湘 边 界
收 稿 日期 :0 0—1 21 0—2 8
及“ 酸汤话 ” 中的常见 词 汇 , 实际 上该 文 的讨 论还 停
话” 的研究 提 出 自己的思 考 , 以期 引起更 多学 者 的关
注。
塞音、 舌面中浊鼻音、 舌根浊鼻音和唇齿浊擦音, 韵 母 系统也有 “ 呼 ” 共 3 四 , 4个 韵 母 , 调 有 5个 , 声 分
别 为 阴平 、 阳平 、 声 、 上 阴去 、 阳去 。文章没有进 行历 时层 面 的探讨 , 它首次 为我 们 展示 了“ 但 酸汤话 ” 的 语 音 系统 。其 后 , 光 禄 先生 在 《 涂 贵州 省 志 ・ 汉语
多停 留在 共 时 层 面 的描 写 , 少 涉及 历 时层 次 的 分 析 。在 对 其语 音 系统 进 行 客 观 、 致 的 调 查基 础 上 , 其语 言 层 较 细 对 次、 系属 归类 等 问题 进 行 了进 一 步探 讨 。
关键 词 : 酸 汤话 ; 究 ; 述 研 综 中图 分 类 号 : 0—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4— 6 5 2 1 )2— 16— 3 H 0 A 17 7 1 (0 10 02 0
酸汤苗——精选推荐
酸汤苗五溪蛮地之天柱,有⼀少数民族——酸汤苗。
位于贵州黔东南之东的天柱县境内,集中居住在清⽔江下游两岸。
包括远⼝、⽵林、坌处、地湖、兴隆、⽩市、江东、瓮洞、⼤段,其居民都说酸汤话(少数会说侗话),有通于湖南怀化地区⼞⾳且两者间通懂。
讲酸汤话的地区,就是酸汤苗,也有⼈称“天柱苗”“下江苗”更有蔑视别⼈的称“酸汤佬”。
没有⽂字,究竟来⾃何处,不知,应是外来语与⼟语的融合。
估摸,形成于南宋时期,其⼤致源于四个⽅⾯:即⼀是祖先⾃⾏创造,⼆是改变汉语的声、韵、调,三是中古⾳韵,四是两字合⾳。
(1)、祖先⾃⾏习惯⽤语为了说明酸汤话的本民族特性,现举例加以说明——引号前为汉字,引号中为酸汤话语⾳,⽤拼⾳字母相拼。
讲话“gangwa”,做事“zousi”,我“eo”,看“náo”,站“jí”,追“páng”,赶“nian”,去哪“ker'nai”,靠“bén”,玩“hái”,握“niē”,砍“dò”,横、斜砍“puán”,甩“liáo”,整“gēn”,累“liá”,抓“wá”,啄“zà”,跨“jiā”,细“niè”,⽔“xū”,烫⼿的⽔(热⽔)“làixū”,沾“niá”,跳“biú”,弯“giú或gong”,挤“eá”,耕“niáng”,腌“wán”,吸“sō”,舔“liā”,跑“ziū”,⾛或⾏“hiěn”,柄“bà”,扎“zuán”,遮“dá”,捆“dáo”,挑“dán”,跛 “liá”,凹“wá”,凸“bóng”,去“ké”,咳嗽“káng”,(毒鱼的)毒“nāo”。
丢“xia”,卧“pà / pú”,窖“gáo kóug”,脸盆“bién jí”,多“búlá”,枝“kuá kua”,冰“giú zi”,雾“záo zi”,屎“bá ba”,起床“dī qī”,汗渍“gága”,丢失“dáo lou”,⽣⽓“niá hó”,扯谎“qia hóng”,害羞“yā gá/paqiu”,漂亮“bái zi”,中间“jín kan”,便宜“xiáng yīn”灰尘“pén pen”,脏“wolai”,羡慕“eái ié”,勤快“nén jín”,不认真/不讲究“lóu lá”,摔倒“bán gén”拐棍“bágún”,盖房⽡的长板条或船⽪“gái gó”,慷慨⼤⽅“Xā de”,⾻头“káo lōu”,这⾥“dái dí”,那⾥“gó dí”,哪⾥“nái dí”,沉渣“jió jio”批评“nià juán”,⼲净“qín qí”,不⼲净“lái dai”,劳动“niáng gong”,轮⼦“gún zi”,松树“jióng xú”,绳⼦“só zi”,⾛门窜门“sáo gá”,⽩天“ér dī”,夜晚“yá dī”,(⼥孩⼦话多)不检点“bè lè”,跷跷板“dēn’gáng”,懂事“zái háng”,脚⽓“lánsó”。
靖州大堡子乡酸汤话韵母的今读情况
4 遇摄合 口一等 端组 与精组 及泥 来母 与遇摄 合 口三等 . 的庄组合流读 为 [ u 韵 , 组绝 大部 分组读 为 [ ] , a] 非 u 韵 具体
¥ 说明 :
如下 : [ u 的有 , 租” t u ] “ ” t u ] “ [ o 、 读 a] “ [s 、 土 [ 、 努” n u ] o a “ [s9 ; [ ] 的例 子有 : [ 、 [( 、 初” t u ] 读 u 韵 铺 p u ] 枯 Iu ] 储 1 I
话称为“ 酸汤话 ” ?笔者 的发 音合作 人王纯 一老师 和靖州 县
④ c un n和 c 略带鼻化
在文 中, 、iO 、n c A a、O a 、u 0中出现的 A 、 、 一律记为 8 Qa 。
在下面 的阐述 中还会用到声调 , 以在此对声 调进 行简 所
单说明 : 酸汤话共有 5个声调 , 不包括轻声 。 阴平 34 1 上声 2 4
、
韵 母 系统
在下文 中将分别用 12 3 4 5来表示 。 . .. .
二 、 母 的 主 要 特 征 韵
大堡子乡酸汤话 共有 3 4个韵母 。
1 四呼齐 全。笔者 所 调查 的大堡 子乡 酸汤话 的 韵母 四 .
呼齐全, 没有撮 口并人齐齿的现象。例 如: 欲” “ 读为 y、 4
中图分类 号 : 7 . H1 2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0 0 0 0 9 —0 17 8 1 2 1 ) 5— 0 1 2
② a的实际音值介 于央 a和后 之 间。 ③ 所有 的鼻韵尾都 较稳定 。
大堡 子乡位 于靖 州 自治县 的西 南部 , 与贵州 的天柱县交
下:
酸汤话“照二归精、照三端”例证
酸汤话“照二归精、照三端”例证音韵学家黄侃提出的“照二歸精、照三归端”这一论断,在学术上尚未有定论。
本文尝试探讨湘黔交界处的一种特殊汉语方言(酸汤话)中的庄章组声母,为这一观点提供例证,并通过新老两派语音的对比,分析照二和照三的演变层次。
标签:酸汤话照母字演变酸汤话①是苗族同胞的一种汉语方言,主要使用区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
酸汤话是一种区别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的特殊方言。
笔者通过调查整理,得出天柱竹林酸汤话声韵调系统。
声母22个(包括零声母):p p? m f ? ?? s t t? n l k k? ? x ? ?? ? ? j w ?。
韵母32个:? ? i u y a ia ua ? o io e ue ai uai ei iau uei au i?u ?u eu an uan yn ?n ?n en on in a? ia? ua? o? io?。
声调5个:13(阴平)、31(阳平)、44(上声)、55(阴去)、33(阳去)。
一、庄章两组的声韵配合关系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庄组可拼二、三等韵,章组只拼三等韵,庄章两组都不能拼一、四等韵。
本文按十六摄分别列出了二、三等韵与庄章两组的拼合关系,据此讨论中古庄章两组声母在酸汤话中的演变及其条件。
四、结语通过分析整理《方言调查字表》,得出庄组和章组拼合关系两表,发现庄组基本上只能和二等韵相拼,章组基本上只能和三等韵相拼。
在酸汤话中,照二(庄初崇生)与精组(精清从心)同母,照三(章昌)与端组(端透)同母,很好地印证了“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这一论断。
与此同时,酸汤话也存在新老两派读音,对比两种语音,发现照三(章昌)在与开口韵(止摄除外)相拼时,声母分别由[t]和[t?]转化为[?]和[??],在与合口韵和止摄相拼时,声母分别由[t]和[t?]转化为[?]和[??],这反映出章组声母演变层次不同。
酸汤话双方言人的三类西南官话
酸汤话双方言人的三类西南官话作者:刘宗艳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09期【摘要】酸汤话群体一般是双方言人,家庭、村庄内部使用酸汤话,对外使用西南官话。
根据古入声的演变情况,他们的西南官话现已发现有三种类型: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型;古入声归阳平型;古入声归阴平型。
这种差异源于他们周边西南官话的差异。
双方言接触中西南官话是强势一方,接触的结果是二者之间联系密切。
酸汤话的许多文读与西南官话保持一致,当然部分也与普通话保持一致。
从声母和韵母很难判断酸汤话的文读是来自西南官话,还是来自共同语,但从声调的文白读可以明确判断酸汤话声调的文读总是与所接触的西南官话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酸汤话;西南官话;双方言人;语言接触一、酸汤话与西南官话的关系(一)酸汤话与西南官话交错分布的概况酸汤话分布在湘西南和黔东南交界处的山区,主要包括湖南省的会同、靖州、通道、芷江、新晃和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等县的部分乡镇。
这里在历史上为苗族与侗族两大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酸汤话的形成源于汉族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代移民。
酸汤话人的民族成分一般是苗族或侗族,所说的酸汤话主体为汉语,也混入了一些苗语、侗语成分。
因为酸汤话分布区内各民族的区域共同语为西南官话,所以传统的汉语方言分区中,酸汤话区主要归为西南官话区。
瞿建慧等认为酸汤话应归属湘语。
酸汤话的语音特征明显与西南官话相区别,但二者联系密切。
(二)酸汤话与西南官话相区别的语音标准李荣(1985)提出“西南官话的特性是古入声今全读阳平”这一语音条件将西南官话与其他的官话区分开来。
但这一语音条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酸汤话区的西南官话。
北部地区新晃县米贝乡为代表的西南官话比较典型,古入声归阳平;南部地区靖州县城的西南官话入声归阴平,靖州县藕团乡、通道县溪镇以及贵州黎平县的西南官话则是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但我们可以从李荣先生提出的语音条件推导出:西南官话的古入声字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演变的。
在确定西南官话的语音标准上,黄雪贞(1986)提出:“我们可以将西南官话的定义略加补充:古入声今读阳平的是西南官话,古入声今读入声或阴平、去声的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相似的,即调值与成都、昆明、贵阳六处的调值相近的,也算是西南官话。
酸汤话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论文
酸汤话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一、引言(一)黔东南处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誉为“民族文化原生态之州”。
在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主要居住着苗、侗两大少数民族。
湘黔交界之处,黔东南清水江畔生活着一支特殊的苗族分支---酸汤苗,也称“酸汤族”,这一支苗族说的是酸汤话。
酸汤话的语言比较独特,至今仍保留着诸多汉语的古音调;酸汤话的一些词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词法﹑句法也具有独特之处。
酸汤话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的一些苗族地区,但据专家研究考证酸汤话不是苗语,而是一种汉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片区的黔东南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方言岛现象。
黔东南天柱县白市镇持酸汤话的人口,据称有的由江西吉安迁徙而来,有的自称来自浙江临安(今杭州),另外还有的来自洞庭湖一带的生意人,酸汤话是居住在这一带人们交流的通用工具。
(二)目前,酸汤话方言岛范围正在逐步的缩小,融入全国共同语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语言统一符合世界文化统一的主流方向,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消逝也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
民族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而且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抢救、挖掘、保护、整理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必须承担起的历史责任。
酸汤话需要我们展开抢救性研究。
酸汤话的研究前人已有论及。
最初的报告如《苗语调查报告》(1960年),当中的描写有点过于简单;另如邵荣芬《切韵研究》中的分析,关于酸汤话的研究仅涉及个别问题,也不够深入;还有张力甫的论文《从中古音看酸汤话的语音特点及其方言归属》,当中关于酸汤话的研究也只对语音进行了辨析,有关酸汤话方言词汇的研究甚少。
本文主要试图就黔东南天柱县白市镇酸汤话的词汇问题进行探讨。
二、酸汤话的词汇及说明(一)词汇本文所指的酸汤话词汇主要是依据天柱县白市镇酸汤话中的词汇为主,字音音调以:妈22为1调、麻53为2调、马33为3调、骂35为4调,作为标准音。
1.太风(dai3 feng2)在古代汉语言中,太风于大风是相同之意,古人也读太风。
_永州方言研究_中的本字补遗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72009永州方言虽然属于西南官话,但是在方言口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其中很多古语词都是“有音无字”。
在研究永州方言的唯一著作《永州方言研究》(2002)中,张晓勤在记录这些古语词时都是用方框“□”代替的。
笔者经过考证,发现其中一些古语词可以写出其本字。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补充并考释出另一些古语词。
现把它们罗列如下:一、方框“□”所代表的本字:[t□ia53](《永州方言研究》第58页),意思是舔。
例:他把杯子里的奶油~完嘎了。
/他买了一根冰棒边~边走。
按:古语词意义例证:《说文·舌部》“~,歠也。
从舌,沓声。
”徐锴《说文系传》:“~,谓若犬以口取食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作嚃。
”《玉篇·舌部》“~,大食也。
”此字表示舔食。
与永州方言中意义相同。
从读音来看:《广韵·合韵》他合切。
透母今音[t□],古入声清声母字今多数读阴平和阳平,少数字读上声(注:这里的今音指在永州方言中的读音。
据张晓勤的《永州方言研究》。
下同)。
与永州方言中的读音一致。
[m n44](《永州方言研究》第73页),意思是想。
例:这个事我在心里~了一下。
/你讲的话我~了一下,认为不对。
按:古语词意义例证:《集韵》“~,心所在也。
”此字表示内心所在的地方,方言中引申为在心里想。
从读音来看:《集韵·耕韵》谟耕切。
耕韵今音[n],与永州方言中的读音一致。
搊[ts□u44](《永州方言研究》第194页),指用双手向上托。
例:我刚给女崽~嘎尿。
/你把裤子~上朅。
按:古语词意义例证:《希麟音义》卷五“~掷”注引《考声》:“~,以手指钩也。
”《慧琳音义》卷四十二“~掷”注引《考声》:“~,以手指钩也。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酸汤话中的读音研究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酸汤话中的读音研究○张雄(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摘 要] 中古知庄章声母的历史演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文章专题讨论中古知庄章声母在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的今读情况,进而探讨中古知庄章在湘黔边界地区的分化类型及分布特点。
[关键词] 知庄章声母; 酸汤话; 分化类型; 读音[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9-0019-06 酸汤话指的是湘黔边界酸汤苗地区以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绝大部分读不送气清音和无塞音韵尾为主要音韵特征,以湖南会同县的炮团、蒲稳、靖州三揪、通道江口以及贵州天柱县的远口、白市、瓮洞、江东等地的那类汉语方言。
中古知庄章声母在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的今读研究是酸汤话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根据已有的调查材料,主要阐述中古精知庄章四组声母在酸汤话中的今读主要类型进行划分界定,并分析今读类型的层次和演变。
一、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辖字情况本文所说的知组,指知、彻、澄三母,这是指传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名称,在等韵图中排在二等格和三等格,排在二等的习惯上称为知二,排在三等的称为知三;庄组,指庄、初、崇、生四母,在等韵图上排在二等格,庄组在传统三十六字母中属照组,又称照二;章组,指章、昌、船、书、禅五母,在传统三十六字母中属照组,因等韵图上排在三等,习惯上称为照三。
它们在等韵图上的具体位置如下表:表1 中古知庄章等韵图表齿音舌音一等精端二等照二(庄)知二三等照三(章)知三四等精端 本文所考察的知庄章组声母字依照《方言调查字表》,并且所收字是酸汤话中比较常用的。
表中把中古同摄、同声母、同开合、同等的字归为一类。
为了节省篇幅,把咸摄/山摄,深摄/臻摄,曾摄/梗摄归为同组,之间用“/”区别。
表2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辖字情况表 开口呼二三 合口呼二三假知庄章茶(彻)渣榨诈(庄)叉杈差差错岔(初)查调查乍(崇)沙纱(生)爹遮者蔗(章)车扯(昌)蛇射(船)奢赊舍(书)佘姓佘社(禅)傻遇知庄章猪株蛛著驻(知)除储厨柱住(澄)阻(庄)初楚础(初)锄助雏(崇)梳蔬所数(生)诸煮朱珠主注蛀(章)处枢(昌)书舒暑鼠输戍(书)薯殊竖树(禅)[作者简介]张雄,男,湖南新化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和汉语方言研究。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摘要:探究方言古语词,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追寻日常口语的渊源。
本文在这里选取陕北方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并考释如今仍保留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索该方言从古至今的历史流变。
在此,分三个角度进行讲述:第一,讲解方言古语词的界定、目前的情况及其探讨和思考的方式。
第二部分是该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陕北方言区的方言作为描写对象展开论述,从古语词的意义方面入手,结合古典文献,对陕北方言古语词一一考释。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方言;古词;考释;文化意义1、概述陕西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秦一统天下,统一文字,通用小篆。
汉代则由小篆演变成了隶书,到了唐代,隶书转变成了楷书,由此可见,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西安是陕西省的中心城市,有着十三朝古都的美称。
陕西方言是昔日的官方语言,在时间的洗礼下,较多的古代词言在现有的语言中存储了下来。
本文主要探究陕北方言词汇的源流关系,通过对陕北方言中的一些词的古今变化、文白异读等方面的考释,来分析这些日常用语的历史渊源,继而关注方言词汇的继承、发展与使用情况。
语言的划分与地理区域的划分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每个方言分区都对应着独具特色的语言。
各地方言在与共同语的比较之下都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因笔者属陕北人,对乡音有着独特情感,所以将以陕北方言区的方言为重点展开论述,进而探讨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深远的文化意义。
(一)古语词的界定关于方言古语词的界定,李荣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历史的产物,父子相传,总保留很多古代的成分,有些字虽然古已有之,却没有人认为是古语[1]。
比方‘人、马’等字最古了,甲骨文里就有了,我们不说它是古语,那是因为这些字古今普遍使用的缘故,有些不普遍使用的古语,只限于某些方言,这才说某方言保留古语”[1]。
语言的发展自古至今尚在延续,所以今天人们使用的方言中存留了大量的古语。
庆阳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例释
庆阳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例释庆阳历史悠久,是周先祖教民稼穑的地方,在庆阳方言中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现象,如果在教学中加以挖掘,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庆阳方言中广泛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作状语如:①他狗蹲在墙角,显得很丧气。
②她哭得牛吼天地。
③他叫人给巫治了。
这里①中的“狗蹲”,就是像狗一样蹲着。
②中的“牛吼”即像牛一样吼着。
③中的“巫治”即用巫术整治的意思。
这些都是名词作状语。
还有,“鬼哭狼嚎”、“驴声马叫”等语言中的“鬼”、“狼”、“驴”、“马”都是名词作状语。
2、名词直接用作形容词如:猴,庆阳人把轻佻叫猴。
例如:这个女子很猴。
如:猪,庆阳人把长相丑说是猪。
例如:我长得这么猪,你还说漂亮,简直是作践我。
如:牛,庆阳人把脾气犟叫牛。
例如:这娃牛得很,一点不听话。
这里的“猴”、“猪”、“牛”都可用“很”修饰,其实这已经把它当成形容词了。
3、使动用法如:干这样的事简直羞先人死了。
这里的“羞先人”即“使先人受到羞辱”的意思。
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落”、“闭”、“羞”都是使动用法。
二、庆阳方言中存在着破音异读现象破音异读是一种用改变字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其中,“王”作动词用,应读wàng,而不读wáng。
庆阳方言中可以说“洋芋吃起来很而。
”这里的“面”在庆阳方言中不读miàn而读mian,还有,“把煮出来的面条用凉水冰一下”里的“冰”不读bīng而读bíng,这些都是古汉语的破音异读现象。
三、庆阳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语如:褊,窄。
庆阳方言中用以形容地方狭小。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齐国褊小,吾何爱一牛”,“褊小”即狭小,看来“褊”的狭小意义在庆阳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
癯:庆阳方言读quē,普通话读qú,瘦的意思。
古风犹存的汤文化
古风犹存的汤文化汤作为一种美味的载体,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显示出耀眼的光辉。
在历代食客和文人的努力下,中国的汤羹已扩展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了社交、礼俗和文学的视域。
在古代汤也被称为羹。
最初的汤只是单纯的水煮载体,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一种液态食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汤,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古代烹饪技术的进步。
(一)汤羹发展史在菜肴并不丰盛、烹饪技能并不完美的上古时代,汤羹成了佐饭的最佳选择。
如《礼记》中讲“羹之与饭是食之主,故诸侯以下无等差也,此谓每日常食。
”上古时代的进餐仪式中也明确规定了汤羹的摆放位置,如《礼记》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肴右馔,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秦汉朝时,汤羹品类已很丰富。
《后汉书》中不仅描述了富裕者吃肉羹的场面,还记载了贫贱者食用菜羹的情况。
这些史料反映了汉朝人羹食的普遍性。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菜单和随葬汤羹,也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汤羹文化。
魏晋以后,汤羹品种与日俱增,不但入汤原料增多,烹调技艺升华,而且还渗透了很强的人文色彩。
除传统的肉羹和菜羹之外,又相继推出鱼羹、甜羹等。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北方流行的各种汤羹,并对前代的汤羹做了扼要的记录和总结,可见,当时的汤羹烹调技术已经非常到位。
唐宋以后,汤羹向高档和低档两个方向发展。
如《独异志》记载:“武宗朝宰相李德裕,奢侈极,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
”这是高档汤羹的典型代表。
对生活清贫的百姓而言,菜羹仍是其主要食馔。
总之,自从汤羹生成之日起,中华饮食园地中就始终散发着汤羹的芳香。
(二)羹汤礼仪古人解读烹饪技艺,总要把汤羹摆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并以调鼎的方式来展示羹的魅力。
其中“鼎”是加工汤羹的炊具,“调”是烹饪汤羹的手法,二者合一,则可以产生特殊效应。
如《史记》之中就记载了商汤初期,名土伊尹将调鼎的道理比拟于国事,向皇帝纳谏。
可见羹汤的意义已超越烹任的范畴。
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来客的尊敬,往往亲自动手调鼎,并将调好五味的羹送到客人面前,就连天子帝王赏赐大臣,也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心愿。
湘乡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探析aoyjq-精品
湘乡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探析aoyjq-精品2020-12-12【关键字】力气、传统、认识、问题、自觉、健康、发展、研究、规律、内涵、思想、力量、精神、资源、体系、载体、方式、特色、结构、水平、反映、关系、分析、形成、尊重、丰富、坚持、鼓励、保证、确保、指导、支持、创新、良心、真心、重要性李丽颖罗小军方言是一定区域的人们联系共同的生产活动、生活事物和表达个人的思维感受的必需手段。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指导人们行为活动的符号体系。
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别的许多文化现象的载体。
方言谚语是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广泛流传在人们口语中的具有知识性的、结构相对固定的俗语。
方言谚语通俗易懂,风格平白朴实,能真实、具体地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该方言区的各种文化特征。
本文拟以湘乡方言为例,对湘乡方言谚语中的农耕、饮食、处世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一湘乡方言谚语与湘乡的农耕文化湘乡市为县级市,属于湘潭市,处于湘中丘冈向湘江河谷平原过渡的地带,境内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很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城市,据市内一些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2800~2300年,湘乡市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原始的农业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
几千年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生产经验,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谚语的形式,世代口耳相传。
1.1 关于气象的谚语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一年的收成。
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反映湘乡气候节令规律的谚语,用来预测天气,指导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
例如:(1)惊蛰前鸣雷,四十八个日子天不开。
出境旅游海岛日本非洲中东美洲澳洲欧洲东南亚港澳台邮轮朝鲜韩国海岛港澳台印度日本柬埔寨新马泰瑞士意大利加拿大夏威夷美国南非土耳其埃及迪拜希腊法国奥地利荷兰澳大利亚尼泊尔韩国肯尼亚以色列尼泊尔泰国周边旅游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安徽江西上海跟团出游衢州绍兴嵊泗列岛双溪漂流天目大峡谷天目山天台山乌镇武义西溪湿地仙居象山新安江雁荡山瑶琳仙境浙西大峡谷千岛湖溪口普陀山企业团队安吉长兴仙山湖大明山东天目山富春江杭州杭州湾大桥杭州野生动物园横店影视城建德千岛湖兰溪丽水南北湖楠溪江洞头岛大龙湾跟团出游企业团队大金湖太姥山武夷山厦门跟团出游企业团队天柱山九华山绩溪牯牛降黄山国内旅游海南云南广西北京贵州陕豫湖南四川东三省晋蒙湖北江西西部青岛河南(2)光清明,暗谷雨。
福建民间药物谚语的医药文化内涵
并凝 结成 数 量 可 观
内容丰 富 的谚 语
,
,
口 耳相 传 至 今
这些
。
中药 谚语 多 以方言 形 式存 在 从性 质上 看
!
∗
,
既是 中原 医 药文 化 的延 伸
又 呈 现 地域 性 中药 文化特 征
。
本
文在 辑录 福建 民 间中药谚 语 的基 础 上 试 对 其 内容及 文化 内涵 做一 探 讨 直 接 承载 医 药知 识及 习 俗 注 重青 草药的正 确 运用
春花午时草莆田春花是一种用红纸剪成的纸花在莆田民间用途广泛多放置在碗菜果品上亲友互馈食物时也须贴上此花以表其诚午时草即端午时令采的香草用来煮汤沐浴因春花午时草使用都极短暂故多用于形容易过时的东西或指失宠的人和物
第十 二 届全 国中医 药文 化学术研 讨会 为 声而 吠
层递
。 。
补 语 介宾词 组
,
。
验方
,
,
对 人们 防病 治病 挥 了 重要 的作用
百病 可 预 防
”
不 少谚 语 反映
,
了人 民众 对 青草 药的认 同与珍 视
如
,
“
草药 居 家传
”
罗源
“
草 药能 治 大病
”
偏方
、
气死 名 医
“
”
泰宁
,
。
、
“
草药不 起 眼 治 病最 保 险
”
龙岩
,
、
“
偏 方 治大病
”
,
省力又 省钱
,
南安
教头 怕劈 柴
#
“
,
一 些 谚语 总 结了 药物 治 疗 感 冒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汤话方言词汇中的古语遗存一、引言(一)黔东南处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誉为“民族文化原生态之州”。
在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主要居住着苗、侗两大少数民族。
湘黔交界之处,黔东南清水江畔生活着一支特殊的苗族分支---酸汤苗,也称“酸汤族”,这一支苗族说的是酸汤话。
酸汤话的语言比较独特,至今仍保留着诸多汉语的古音调;酸汤话的一些词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词法﹑句法也具有独特之处。
酸汤话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的一些苗族地区,但据专家研究考证酸汤话不是苗语,而是一种汉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片区的黔东南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方言岛现象。
黔东南天柱县白市镇持酸汤话的人口,据称有的由江西吉安迁徙而来,有的自称来自浙江临安(今杭州),另外还有的来自洞庭湖一带的生意人,酸汤话是居住在这一带人们交流的通用工具。
(二)目前,酸汤话方言岛范围正在逐步的缩小,融入全国共同语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语言统一符合世界文化统一的主流方向,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消逝也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
民族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而且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抢救、挖掘、保护、整理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必须承担起的历史责任。
酸汤话需要我们展开抢救性研究。
酸汤话的研究前人已有论及。
最初的报告如《苗语调查报告》(1960年),当中的描写有点过于简单;另如邵荣芬《切韵研究》中的分析,关于酸汤话的研究仅涉及个别问题,也不够深入;还有张力甫的论文《从中古音看酸汤话的语音特点及其方言归属》,当中关于酸汤话的研究也只对语音进行了辨析,有关酸汤话方言词汇的研究甚少。
本文主要试图就黔东南天柱县白市镇酸汤话的词汇问题进行探讨。
二、酸汤话的词汇及说明(一)词汇本文所指的酸汤话词汇主要是依据天柱县白市镇酸汤话中的词汇为主,字音音调以:妈22为1调、麻53为2调、马33为3调、骂35为4调,作为标准音。
1.太风(dai3 feng2)在古代汉语言中,太风于大风是相同之意,古人也读太风。
意思是风刮得很猛很大。
2.大王(dai4 wang1)戏曲或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头领的称呼。
3.书(xu1)在许多京剧中都读这个音,这是古人最早的一种读法。
4.涞水(lai4 xu4)——烫(lai4)水意思是比较烫的水。
5.碗水(wan3 xu4)——剜水意思是用瓢去舀水。
6.前日(ji2 er4)意思是前天,今天的前两天。
7.昨日(cuo4 er4)意思是昨天,今天的前一天。
8.今日(jie2 er4)意思是今天。
9.明日(mie3 er4)意思是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10.后日(hou2 er4)意思是后天,明天的明天。
11.国家(guo4 ga4)意思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2.出嫁(qu4 ga4)意思是指女方嫁到男方家。
13.家婆(ga1 po2)意思是外婆。
14.待滴(dai4 di1)意思是比较近的处所,是指示代词这里。
15.各滴(ge2 di1)意思是比较远的处所,是指示代词那里。
16.乃滴(nai3 di1)意思是泛指任何处所,是指示代词哪里。
17.么滴(mo1 di1)——么的(di1)意思是什么。
18.揍么滴(zou4 mo1 di1)——做(zou4)么(mo1)的(di1)意思是干什么,做什么。
19.讲么滴(gang4 mo1 di1)意思是说什么。
20.日头(er4 diu1)意思是白天。
21.夜头(ya1 diu1)意思是夜晚,晚上。
22.吃夜饭(qi2 ya1 fan1)意思是吃晚饭。
23.吃饽饭(qi2 bo2 fan1)意思是吃午饭。
24.醸田(niang4 dian3)意思是种田。
25.醸工(niang4 gong2)意思是干活。
26.酿瞌(niang4 kuo4)酿告子(niang4 gao4 zi1)意思是睡觉。
27.脑壳(nao4 ke4)意思是头。
28.吹火(qu2 huo2)意思是人借助外物向火吹风,使火燃烧得更旺。
29.鸟官(diao3 guan1)意思是古人用来骂当时一些官员的话。
30.江边形(gang2 bian1 xing2)意思是河边,江边。
31.过江(guo4 gang2)意思是过河。
32.莫知(mo4 zhi1)莫晓得(mo2 xiu2 de4)意思是不知道。
33.昂脑壳(ang4 nao4 kuo4)意思是人比较迟钝,称作呆子。
34.癫子(dian3 zi3)意思是疯子。
35.么揍(mo1 zou4)意思是不可以。
36.人(en4)意思是第一人称我。
37.年(nin4)意思是第二人称你。
38.各(ge4)意思是第三人称他、她。
39.面半(mian1 ban4)意思是脸盆。
40.刚刚(gang1 gang)意思是杯子。
41.水牯(xu4 gu4)意思是公牛。
42.子牛(zi1 niu3)意思是母牛。
以上这些词汇就是酸汤话里常用的,他们的意思与现在的汉语意思都翻译在一起,以便大家能够更清楚的了解酸汤话的词汇。
三、酸汤话中的词汇属古汉语词汇。
黔东南天柱县方言中的酸汤话,在词汇中有与古汉语词汇相同的地方。
酸汤话属汉语的一种方言,酸汤话是酸汤苗使用的语言,是苗族的一个分支,这一支酸汤苗又是古代从江西吉安、浙江临安(今杭州)迁徙而来的,还有的是洞庭湖一带的生意人来此居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些苗族人在远口镇、白市镇和瓮洞镇安居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酸汤苗。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找出酸汤苗说的酸汤话是古代中原人使用的语言。
这样酸汤话的许多词汇和语言都属于古汉语词汇,大量的古汉语词汇都被酸汤苗说的酸汤话继承、遗存下来到现在。
“大王”中的“大”在古汉语里读“dai3”,酸汤话里的“大”也念“dai3”。
旧戏曲、小说中对山寨头领或妖怪头目的称呼。
例:“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
”《水浒传》第五回。
“正东南有座黑风山。
黑风洞内有一个黑大王。
”《西游记》第一六回。
“江”在古汉语的中古音韵里读“gang2”,酸汤话里的“江”也念“gang2”。
这里的“江”所指的是河,在酸汤话里没有“河”这个字,“江”指的是所有的河,不管是大河、小河都称江。
“斜”在古汉语中念“xia2”,酸汤话里的“斜”也念“xia2”。
斜在唐代诗歌里就已经出现了,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
“家”在古汉语中念“ga2”,酸汤话里的“家”也念“ga2”。
在酸汤话里常与称呼连用“~~家、家~~”,例:妹崽家、阿崽家、家舅、家婆。
“鸟”在古汉语中念“diao2”,酸汤话里的“鸟”也念“diao2”。
鸟在《水浒传》一书中出现很多,如:鸟人、鸟官、鸟蠢汉。
“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
”《水浒传》第三十回。
“书”在古汉语中念“xu1”,酸汤话里的“书”也念“xu1”。
在一些京剧里都读这个音,现在山东的一些地方都还法这个音。
四、酸汤话中的词汇在汉语中的不同。
天柱方言中的酸汤话属汉语方言,但是酸汤话中的词汇与现在的汉语词汇又有不同。
这里的不同,最主要是指代不明确,他们的“范围不同,外延过宽。
”①酸汤话用词是黔东南方言用词的一个缩影,这种用词就是黔东南方言的词汇量不足的一个表现。
黔东南方言词量的不足,就只能用这些词汇来代替更多的事物。
1.一词多义:酸汤话方言中,词汇量是比较少的,使得许多的词汇在指代上会出现很大的范围。
手杆:指手臂、手肘。
脑壳:脑袋、头。
老子:父亲。
娘娘:姑姑、姨。
姨妈。
衣服:泛指长袖和短袖衣服。
木头:圆木、方木、棺材。
缸缸:杯子、缸子。
钵钵:大碗、汤钵、小盆。
一下子:一会儿、不久。
捡柴:砍柴、拾柴。
2.词汇借用:在酸汤话里有许多的词汇是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用普通话里的词汇来进行借用。
工夫:精神、精力。
如:我莫有工夫同你看电视。
师傅:是对有一技之长的人的尊称。
如:药匠师傅、木匠师傅。
教书的:是专指老师。
如:他是教书的。
凳板:板凳、凳子。
如:拿个凳板来。
听讲:听话。
如:在屋好好听讲。
念书:读书。
如:你在乃滴念书?五、酸汤话词法、句法的运用。
1.一般陈述句,这是一种常见的酸汤话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各是教书滴。
他是一名老师。
各是药匠。
他是一名医生。
2.陈述句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在人物对话中,语气很重要,还与对话时的情景有关,一般认为是反问句,但这是陈述句。
各晓得么滴。
他什么都不知道。
3.一般疑问句中,在酸汤话里的“滴”字有泛指各种词汇的用法。
待是乃滴?这是什么地方?各揍么滴?他在做什么事?各是揍么滴的?他是做什么事的?他是什么人?年行乃滴?你去什么地方?4.有一种特殊的句式,缺少助词“的”,这是酸汤话里最常见到的现象,这是方言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不同的。
各老师姓么滴?他的老师姓什么?各书放在乃滴?他的书放在什么地方?(缺少助词“的”)5.一些词汇可以作为句子单独使用,这种情况在对话中是常见到的。
行家。
走亲戚。
丈公。
是对外公的称呼。
六、白市镇酸汤话与周边乡镇(远口镇、瓮洞镇)口音的不同。
白市镇地处湘黔交界,清水江从白市镇穿过。
上游与远口镇相连,下游与瓮洞镇相接。
且白市镇全镇人口都使用酸汤话这一种黔东南方言天柱土话,这是这一地区人们语言交流的主要方式。
为什么在这三个酸汤话最集中的乡镇也会出现语音音调的不同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地理位置、经济、民族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首先,我们从它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来看。
人们都说“十里不同音”。
的确,在这三个乡镇也是一样的。
白市镇属酸汤话最集中的一个镇,四周都是以酸汤话为主要语言交流方式白市镇东接湖南省会同县,南接远口镇,西接渡马乡,北接瓮洞镇。
远口镇的地理位置与白市镇不同,远口镇东接湖南省会同县,南接锦屏,西接兰田镇,北接湖南省新晃县。
瓮洞县。
瓮洞镇的东、南方的湖南省会同县和白市镇的人是以酸汤话为主要语言交流方式,西、北方得兰田镇和湖南省新晃县两地的人是以侗话,天柱客家话和新晃客家话为主要交流方式。
从这三个乡镇的地理位置来看,他们有多利不同的语言交流影响着这个地区。
其次,以它们的经济方面来看。
三个乡镇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同的,瓮洞镇被称为“黔东南第一关”黔东南第一关,如今虽已人查黄鹤,景扬烟飞,但涛声依旧,永留残碑。
瓮洞镇是明朝末年天柱建县后,首任知县朱緈设置的镇,瓮洞镇是清水江流入湖南的最后一个关口。
这里没新白市镇后,从此,便成了木排筏顺流而下。
舟穿梭江面的水码头。
到清朝康熙年间以后,清水江的运输业步入了它的黄金岁月,瓮洞镇的经济繁荣发展,形成了一个人口。
经济、政治共同发展的市镇。
经济发展了,就会有许多的商人来这里经商,其中有三帮老板(安徽徽州、江西临江、陕西三原、洛阳)频繁光顾。
还有几个领镇的,如:远口、坌处、白市的木商来此。
他们在经商交流中,语言是他们交流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