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热和冷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热风机、温度计等。

2.教学图片: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图片。

3.教学视频: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的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巩固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性质的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介绍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空气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现象,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随温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如气球的上升和下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前两课,对空气的存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空气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空气和温度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请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呢?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放在物体或环境中,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来得知温度的高低。

教师:很好!温度计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空气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吗?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气球,一个装满了冷水,一个装满了热水,并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展示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满了冷水,另一个里面装满了热水。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故事情境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拓展: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热空气和冷空气性质:热空气——温度高;冷空气——温度低影响: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热空气 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

热空气 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

热空气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醉清风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热空气》篇一日期活动名称热空气和冷空气执教者徐丹晴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感知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2、乐意尝试有趣的小实验,能大胆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环境创设玻璃牛奶瓶吸管气球水盆玻璃碗一元硬币胶泥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活动过程:一、会跳舞的硬币1、教师出示硬币这是一枚神奇的硬币,它会在玻璃牛奶瓶上跳舞。

你们猜猜看它会怎么跳舞呢?教师讲解玩法:将硬币放入水中浸湿,然后盖在瓶子口上,搓搓自己的手,发热了再用手握住瓶身,观察有什么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也试试呀?(分组操作)你看到了什么?硬币在干什么?把手拿开硬币还会跳舞吗?硬币为什么会跳舞?是什么让它跳起舞来的?小结:我们的手握住了瓶子,因为我们的手是热的让瓶子里的空气也变热了。

空气热了它就会膨胀(变大),空气在瓶子里住不下了它就往外面跑,把硬币顶起来了。

瓶子里的空气遇到了外面冷的空气所以又掉了下来。

二、观察实验:哪个气球鼓起来了1、教师出示两个没有吹气的气球,把它们分别套在牛奶瓶口上。

将瓶子放在两个玻璃碗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

2、哪个气球鼓起来了?为什么它会鼓起来?如果这个瓶子放入冷水中,气球会怎么样?3、你们想不想试试?发现了什么啊?4、小结:倒入热水后,瓶子里面的空气就变热了,气球里面的空气就变大了所以气球鼓起来了。

再放入冷水,空气就变冷了,空气就又变小了所以气球就瘪下去了。

价值分析:通过有趣的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操作进一步感知这个现象。

引起以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从而初步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一个环节幼儿对热胀冷缩的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观察试验进一步感知这个现象。

《热空气》篇二一、课文说明: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联系实际、体出问题——分组实验、自行探索——汇报研讨、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解释现象”这一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性质和作用。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

4.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5.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实验和观察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展示实验要求:方法、现象、结论4.提问:怎样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1)熟悉实验器材(2)理清实验步骤:①把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挂在细木棍两端,使木棍保持平衡;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③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发生的现象5.小应用:你能解释孔明灯往天空中飞的原因了吗?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1.布置实验—观察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展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步步参与(1).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板将瓶子盖上(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方法:点燃两支蜡烛,把纸蛇挂在火焰的上方现象:看到纸蛇在转动结论:证明热空气确实在上升4.小组共同参与:(1)认识器材:一根细木棍、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一根细线、一盒火柴(2)按照实验要求步步操作:(3)观察并记录:(4)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所以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推着纸杯往上翘,所以木棍就不平衡了。

1.动手参与:实验并观察(1)动手操作,小组合作(2)记录观察结果a.热瓶放在冷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上升,这样不断循环,使冷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b.冷瓶在热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下降流入冷瓶的较少。

冷热瓶中的烟全部充满需要较长时间c.原因分析—实验结论和观察。

每一个小实验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或小组合作下完成,参与度非常的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用所学的部分知识慢慢引导学生解释导入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

熟悉实验步骤,理清实验要求,做好实验记录,较好的完成实验并获得最真实的结论。

小学科学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征;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4.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五、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创造热气球升空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学生:从前我们都是如何把气球吹起来的?为什么我们吹进去的气能够让气球升上天空?2. 概念导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热空气和冷空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热空气会升起来,而冷空气会下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3. 学习任务(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份实验材料 - 一个空气球、两个塑料袋和一杯温水。

教师请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1:将一个塑料袋套在气球上,并放置在教室中央。

步骤2:用另一个塑料袋装一杯冷水,然后迅速倒入温水。

步骤3: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步骤4: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报给全班,并提出解释热空气和冷空气现象的理由。

4. 知识解释(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图示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解释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的原因。

教师让学生了解到,当空气受到加热时,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变得更活跃,空气的密度减小,使得热空气上升;而当空气被冷却时,分子动能减小,分子变得不活跃,空气的密度增大,使得冷空气下沉。

5. 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为什么热空气上升?问题2:为什么冷空气下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并回答问题。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热空气和冷空气》是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最后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探究活动1:让学生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

3.探究活动2: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4.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热空气和冷空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实验操作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认知: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科学探究: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科学态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和作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进一步拓展对空气的认识。
④设计一些相关的谜语或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空气科学实验视频: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空气科学实验的视频,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实验,这些视频直观地展示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须要预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动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收拾的《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欢送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淌的,空气的流淌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回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办法:通过试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有兴趣讨论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讨论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淌逻辑。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预备: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亮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预备好的孔明灯,提问:教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3、猜想,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4、学生研究、沟通。

5、请两位同学帮忙,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6、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回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讨论热空气是怎样流淌的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分组研究并答复。

我们先来讨论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淌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淌吗?试验1:感觉热空气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离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周围、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平安教导〕1.学生猜想。

指名学生答复。

2.谈话:刚刚,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试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试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淌的?6.学生答复。

7. 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淌的。

试验2:讨论热空气的流淌1、讲解并描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试验表明了什么?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淌,热空气回升。

2023-202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案

2023-202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案

2023-202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本节课将继续深入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同时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实验器材,如风扇、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记录本、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呈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特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是一节实验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到空气也有温度,不同温度的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科学实验有很强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知道空气也有温度。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3.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采用讲授法,老师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进行讲解。

3.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结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温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也有温度。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4.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2.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3.实验注意事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进行评价。

2.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3.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价。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 课的内容。

《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

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

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热空气上升” 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小学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热空气和冷空气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热力学原理。

在本文中,将为您提供一份小学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探索相关现象,并参与实验和讨论。

教学目标:1. 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和性质。

2. 观察和描述与热空气和冷空气相关的现象。

3. 参与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来说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黑板、粘贴纸、粉笔、马克笔、温度计、烧杯、干冰、水、篮球等实验材料。

2. 学生:课本、笔、纸、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可以播放一个有关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小视频,并简单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使用课件或黑板,讲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

三、现象观察(15分钟)1. 教师请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现象,并进行讨论。

2. 学生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写在粘贴纸上,并贴在黑板上展示。

四、实验探究(4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一块干冰,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干冰在水中会产生什么气体?为什么气体比空气要重?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而冷空气会下降?4.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和热空气具有向上升起的趋势的结论。

五、分组活动(3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与热空气和冷空气相关的现象进行研究,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该现象。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和思考,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4.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实验和发现。

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1(教案)

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1(教案)

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1(教案)【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1(教案)】引言: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本次教案将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帮助他们理解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明白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天气现象。

3. 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相关实验现象并进行简单分析。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和特征。

2. 纸张、铅笔、温度计。

3. 实验材料:气球、热水壶、冰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们观察地图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引导学生们重新回想起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气候特点。

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比较热,而有些地方比较冷呢?”请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答案。

2. 学习概念(15分钟)通过PPT展示,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和特征。

解释热空气是指温度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的空气,冷空气则相反。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和说明。

3. 实验探究(25分钟)a) 实验1: 热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们坐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热水壶。

请学生们用热水壶中的热气把气球吹起来,然后观察气球内部的变化。

鼓励学生们描述气球的状态变化,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气球会被热空气充满并浮起来。

b) 实验2: 冷空气的性质再次将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块冰块和一张纸。

请学生们将纸张放在冰块上,并观察纸张上的变化。

帮助学生们发现冰块会使纸张变冷,然后纸张会吸附周围的水汽,最终水汽聚集形成云雾。

解释冰块吸收了周围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下降,导致水汽凝结形成云雾。

4. 总结(15分钟)通过讨论和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征以及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帮助学生们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并解释与这些现象相关的天气现象,如气温变化、大气运动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感知到究理,安排了四个部分,从表象到成因认识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

第一部分,观察火焰上方自行转动的纸蛇感知热空气会流动,再通过观察火焰上方自制“热气球”上升的现象感知热空气会向上流动。

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第二部分,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在准备冷热空气后,观察冷空气上、热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再观察热空气上、冷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从而发现“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特性。

第三部分,通过制作并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中蜡烛火焰的情况,感知空气的流动就是热空气向上升的同时,冷空气不断补充的过程。

如果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无法及时补充时,空气流动就无法形成,此时塑料瓶罩内的蜡烛火焰就会熄灭。

从这个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来解释暖气片安装再房间低处,冷藏柜不加盖子的原因。

第四部分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析图,阐述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

并通过各种方式让空气流动制造风。

二、学情分析空气是有冷热的,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感知,学生也知道如何获得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方法。

但在学生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学生很难观察到无形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运动,更加不会想到让空气现形。

因此,本课就通过让冷、热空气中的热空气“现形”,让学生观察到“现形”的冷、热空气流动现象,从而认识到“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特点,并能试着去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冷热空气运动特点的现象。

三、学习目标●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时,冷空气会自动补充到原本热空气占据的空间。

●知道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就形成了风。

●能通过各种方法使空气流动制造风。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

难点:1.理解纸蛇的转动是因为热空气流动造成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依据由感知到究理,安排了四个局部,从表象到成因生疏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流淌的特性,并以此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

第一局部,观看火焰上方自行转动的纸蛇感知热空气会流淌,再通过观看火焰上方自制“热气球”上升的现象感知热空气会向上流淌。

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缘由。

其次局部,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淌试验,在预备冷热空气后,观看冷空气上、热空气下的状况下热空气的流淌状况,再观看热空气上、冷空气下的状况下热空气的流淌状况,从而觉察“冷空气向下流淌、热空气向上流淌”的特性。

第三局部,通过制作并观看空气流淌的简易装置中蜡烛火焰的状况,感知空气的流淌就是热空气向上升的同时,冷空气不断补充的过程。

假设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无法准时补充时,空气流淌就无法形成,此时塑料瓶罩内的蜡烛火焰就会熄灭。

从这个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热空气向上流淌,冷空气向下流淌的特性,并以此来解释暖气片安装再房间低处,冷藏柜不加盖子的缘由。

第四局部观看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淌规律解析图,阐述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

并通过各种方式让空气流淌制造风。

二、学情分析空气是有冷热的,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感知,学生也知道如何获得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方法。

但在学生过去的生活经受中,学生很难观看到无形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运动,更加不会想到让空气现形。

因此,本课就通过让冷、热空气中的热空气“现形”,让学生观看到“现形”的冷、热空气流淌现象,从而生疏到“冷空气向下流淌、热空气向上流淌”的特点,并能试着去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冷热空气运动特点的现象。

三、学习目标●知道热空气向上流淌,冷空气向下流淌。

●知道热空气向上流淌时,冷空气会自动补充到原本热空气占据的空间。

●知道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就形成了风。

●能通过各种方法使空气流淌制造风。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冷空气向下流淌、热空气向上流淌。

难点:1.理解纸蛇的转动是由于热空气流淌造成的。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讲授法:在实验前后,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空气发生器、冷空气发生器、温度计、气球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知识点等。

3.教学场地: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吹一个气球,用火烧气球,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例如:热空气使气球膨胀,冷空气使气球收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例如:热空气和冷空气分别对气球有什么影响?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热空气和冷空气除了对气球有影响,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说课稿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说课稿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认知尚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掌握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3.讨论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结果,总结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暖气调节、空调使用等。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热空气和冷空气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讨论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摘要:在现在的小学科学学习中,教师的教授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转换,学生学习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该文在理论分析、案例设计、实验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小学科学中自制改进实验教具“4+X”素养课堂的探究学习案例设计与实践,探讨如何利用自制改进教具优势,引导小学生完成概念进阶以及科学能力培养。

在全面分析教材之后,对实验教具进行改进,并对教学环节重新设计,实施过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以此验证案例设计中使用的方法有效性。

关键词:自制改进实验教具;“4+X”素养课堂;概念进阶;案例设计与实践一、问题的提出小学科学这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同时,科学教师的教学教法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

老师从单纯的输出知识,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究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能,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准备科学器材的工作较为繁琐,在压缩了教学时间的同时,也减少了学生课堂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热闹的实验中习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但这样的课堂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希望通过改进实验教具和课堂探究模式,来打造“4+X”素养课堂,实现科学概念的有效进阶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这里的“4+x”素养课堂中的“4”,指向了四大学习素养:学习力、合作力、思维力和应用力。

同时也指向了四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和实践学习,而“X”则是一个变量,指向科学知识体系、思想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以此来打造有温度、有思考、有实践、有提升的新样态科学课堂。

二、基于小学科学中自制改进实验教具的探究学习框架设计围绕着自制教具所开展的“4+X”素养教学主线,分为课前启智、探究促智、情境激智、实践融智四个逐步递进的教学环节,以此来提升孩子们的四大素养,也能很好地落实科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具体如下:一、课前启智,找准概念进阶起点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雨后的蜗牛、采集花坛的落花、了解巡逻车的结构等有趣的教学活动,或是课前学习单查阅资料,来达到课前的启智的教学目的,提升学习力,让课堂充满自主学习的“科学味”。

二、探究促智,助力学生突破难点在科学课堂中,以解决情境问题作为驱动,让孩子们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亦或是以小组间的互相质疑、优化方案,来达到合作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设置,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自主与深入。

三、情境激智,搭建思维进阶支架爱玩、爱实践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中巧创交通实战、材料花园、园丁总动员等课堂挑战,让孩子的思维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让课堂中的思考更加有效,达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实践融智,回归应用概念落地在科学课堂的实践作业中,是孩子课外的延伸学习,也是孩子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中结合地域文化,也可以通过APP引入电子课堂,结合iPad或电脑,打造智慧课堂,让科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并且给孩子们展现更多奇思妙想的时间、空间和条件。

让他们通过作业形式的创新,提升他们的应用力,也让我们的课堂回归应用,概念落地。

那么我的“4+x”课堂中的4步走方式,能够有效地落实了科学的核心素养,也让我们孩子心中探究欲望得以满足与实践。

三、探究学习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接下来,笔者将以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举例说明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该用。

《热空气与冷空气》一课共涉及四个教学活动:1.借助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两个实验,帮助学生建构热空气上升的概念;2.将集气瓶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收集白烟。

把冷瓶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了解热空气上升的现象;接着把热瓶放在冷瓶上,抽掉玻璃片,再次观察烟的流动,了解冷空气不会上升的现象。

借助烟在冷、热瓶中的流动状态,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3.制作空气流动装置,将塑料瓶的瓶底剪掉,一侧用垫片垫起,可以看到火焰晃动,当把垫片去除,火焰则会熄灭。

借助火焰的变化,观察空气的流动,建构风形成的概念;4.通过示意图,将冷热空气的流动与风建立起联系,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

结合课标和教材,可以看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现象。

2.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3.利用模拟图建构风的形成模型。

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常会遇到了以下困难:1.思维转换有难度: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冷热空气流动规律之前是有前概念的,学生普遍知道热空气会上升,但对冷空气会下降的概念比较模糊。

教学活动中的没有针对冷空气下降的这一教学难点,提供直观实验。

第一个实验中,热烟上升的实验现象明显,第二个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热烟不会下降的现象,反过来说明冷空气下降的结论,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转换才能得出。

2.教学难点未突破:要让学生形成风的概念,最理想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让学生在风形成的过程中能够直观观察到空气的线性。

但在制作空气流动装置活动中,学生仅能通过火焰的晃动情况,猜测形成了风,从概念建构的角度来看,显然不够具体形象。

3.整体教学碎片化:为了帮助学生建构风的概念,教材安排了多个指向单一现象的活动,但缺乏完整观察风的形成的整体实验。

需要学生以概念拼凑的方式重新整理,导致过程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引导痕迹,不利于学生自主建构风的概念。

综上,由于课本中几个实验操作较繁琐,思维转换有难度,实验现象不够直观明显,实验整体性不强,让三年级的学生在建构有关风的形成概念时,产生困扰。

因此,为了解决教具和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助力学生概念进阶,思明区的科学团队自主开发设计了探究风盒(图1)。

通过这一实验装置配合“4+x”课堂中的4步走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遇到的问题。

下面对探究风盒进行简要介绍,风盒分为“冷区”和“热区”。

“冷区”设有烟雾发生器和通风孔,利用干冰温度低的特点,制造冷空气,并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形成白雾,通过白雾流动的方向观察冷空气的流动,用于探究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热区”包括了烛台和上方的小风轮,点燃的烛台后,上方的小风轮会转动,用于探究热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冷区”和热区的中间,有一个可调节的通风孔。

利用这个自制改进教具以及“4+X”素养教学框架,笔者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如下。

课堂环节1:课前启智,实验导入激趣,建构气流概念。

教师抛出问题:“上节课学习了空气具有流动性,你们猜猜看热空气会朝哪流动呢?”让我们来通过实验,观察一下吧。

首先点燃蜡烛,放入热区,学生立刻看到上方风扇转动,再请学生把手放到上面,感受风扇上方的热气,结合视觉和触觉帮助学生加深对热空气上升概念的理解。

导入环节实验基于学生原有概念水平,以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学生概念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环节2:探究促智,关注知识盲点,推动概念进阶。

教师又问:“冷空气又是朝哪流动?你们能够设计实验来探究吗?”学生一般会想到使用冰块进行实验,但冰块产生的白雾少,而且很快会消失。

为此,我们引入干冰这一新材料。

首先在烟雾发生器中加入干冰,往里面滴加适量热水,就可以看到向下流动的白雾,接着,让学生把手放到冷区的下面,感受冷空气,从而引导学生建构冷空气下降的概念。

此环节设计针对学生认知模糊的概念,创新的使用了干冰,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建构冷空气下降的概念。

课堂环节3:情境激智,借力探究风盒,内化空气概念:当学生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后,老师出示海陆图,抛出问题:白天和晚上,海边的风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方向不一样?再出示海陆温度对比图,引导学生猜测可能与海陆的温度差有关,由此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此时,学生就会联想到利用风盒的“冷区”“热区”来进行模拟实验。

此时在“冷区”瓶内加入干冰和适量热水制造白雾,学生能观察到白雾正在向下流动。

“热区”的烛台已经点燃,打开中间的通风孔,学生可以观察到原本向下流动白雾,方向发生了改变——白雾向右流动穿过通风孔流向热区,蜡烛的火焰也在向右晃动。

实验很好地说明产生了横向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加上上方转动的风轮,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可通过思考,以通过画图的方式画出空气流动方向,建构风形成的模型。

至此,教师利用观察、替代性证据、画图等方式完成“利用模拟图推想风的成因”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课堂环节4:实践融智,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应用迁移。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提升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烟囱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多数都是锥型并且特别高?同学们都可以借助风盒中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生活中,有时候风力大有时风力小,那风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可以利用多头烛台增减热量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差与风力大小的关系,完成更深入的探究学习和更高层次的知四、实验教学效果分析以此可见,融入了自制改进教具以及“4+X”素养课堂的教学设计,让整个课堂由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提升学习力:学生能通过观察视频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力;通过模拟试验任务驱动,提升探究合作力;通过真实情景深度学习,提升思维力;通过生活应用,落地实践,提升应用力。

以此打造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科学学习能力的“4+x”素养课堂。

精心设计的自制改进教具更是具有以下几点优点:1.抽象概念具象化。

利用精心设计的教具,创新使用干冰这一新材料所快速产生的冷空气及白雾,让学生直观观察冷热空气流动的现象,结合一体化的实验装置,使学生原来的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学生知识概念的构建提供坚实支架;2.多重证据破难点。

基于教具开展的多个容量合适、难度梯度合理的探究活动,利用白雾、火焰和风轮观察完整的空气流动路线,助力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建构空气流动与风的联系;3.体系进阶建概念。

基于概念进阶理念改进的风盒和“4+X”素养课堂的教学设计,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对流,三个概念和四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实现概念进阶和能力培养。

六、活动反思利用自制改进教具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减少无关的操作时间,使宝贵的课堂时间都用在概念建构、进阶和深度学习上。

利用一体化的教具,获得全面的概念认知,进而达到概念进阶,是笔者在自制改进教具和“4+x”素养课堂研究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尝试。

尽管已经反复多次进行实践,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所设计的“4+x”素养课堂探究学习框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次是实验本身的局限性:(1)实验器材取得需要提前准备,且保存困难。

(2)实验器材都是高温或极低温,操作需要教师关注到位。

(3)实验引导痕迹较为明显,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拓展视野,借鉴其他专业或领域的思路或方法,多元素交叉,从而达到更好的深度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