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病因病机-如东中医院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基础 第二节 病 机 学
《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 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 三焦辨证的。
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 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 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 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血行不畅 血脉淤阻
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阳上扰
实证 虚症
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 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 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病因概念: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分类: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病气等;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是指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又称“六 邪”。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1、 风邪(春季主气,多从皮毛而入,“六淫之首”)2、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3、 ②风性善行、数变;4、 ③风为百病之长;5^ ④风性主动。

6、 寒邪(冬季主气,伤寒一寒邪伤及肌表;中寒一寒邪直中于里)7、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8、 ②寒性凝滞;9、 ③寒主收引; 12、 ①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13、②暑性升散, 扰神耗气伤津;14、③暑多夹湿。

15、湿邪(长夏主气,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易招致湿邪为病) 16、①湿为阴邪, 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17、②湿性重浊; 18、③湿性黏滞; 19、④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20、燥) 燥邪(秋季主气,口鼻皮毛侵入,侵袭肺卫。

燥热相合,易发温燥 21、①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22、②燥易伤肺。

23、火(热) (夏季主气。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热多指外邪, 24、①火(热) 为阳邪,其性炎上; 25、②火(热) 易扰心神; 26、 ③火(热) 易耗气伤津; 27、 ④火(热) ⑤火热易致肿疡。

易生风动血;11、 ,燥寒相合,易发寒火多由内生) 2810、④寒性清澈。

暑邪(夏季主气,纯属外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病气概念:即疫病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致病特点:(1)病急骤,病情危重;⑵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病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①气候因素;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措施因素;④社会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七情概念: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异常才会成为致病因素)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中医护理基础-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基础-病因病机
肝胆气郁,胆汁蕴结—胆结石
的 形 ➢药物服用不当 成
长期腹用钙、镁、铋等药物—胃结石 长期服用碱性药物,某些磺胺类药物—肾及膀 胱结石
➢外感六淫,过度安逸
气机不利,湿热内生—结石
2、结石的致病特点 多发于六腑等脏器; 病程较长,症状不定; 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甚则发生绞痛。
第二节 病机
一、何谓病机
转归:邪盛正虚,正不敌邪,病势恶化,甚 至死亡。
邪正相持
含义: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邪气亦不 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
形成:多见于病之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转归: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病邪稽留于一
定部位(邪留、邪结),或为慢性病证。
正虚邪恋
含义: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 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 特殊病机。
七情致病特点:
与精神刺激有关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五脏气机
多发为情志病
皆从心而发
气血逆乱
怒伤肝 惊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影响病情变化
怒 喜 惊思 悲 忧 恐 则 则 则则 则 则 则 气 气 气气 气 气 气 上 缓 乱结 消 闭 下
➢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并走于上
血昏厥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
中医护理基础-病因病 机
第一节 病 因
一、何谓病因 病因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医学源流论》“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 谓之因。”
二、病因的内容
它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 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 因素等。
三、病因分类
外因 内因 其他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经验总结为世人所称道。

中医强调对于疾病起因和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这被称为病因和病机。

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知识中关于病因病机的概念和其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一、病因的概念病因是指导我们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或原因的总称。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环境、情绪、饮食、个体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中医中,病因通常被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1. 外因外因指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如天气变化、细菌病毒感染、创伤等。

根据中医理论,外因中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病变的主要因素。

不同六淫对应着不同的病症。

2. 内因内因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体质、情绪、饮食、习惯等。

中医强调内因对于疾病的影响十分重要。

个体体质、脏腑功能的平衡和失衡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

二、病机的概念病机是指研究和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

在中医中,病机的认识主要通过辨证来实现。

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病症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病机。

中医将病机分为表里虚实、寒热、气滞血瘀等多种类型。

1. 表里虚实表里虚实是中医常用的表述方式,指的是疾病在体内外的表现和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影响。

表证通常表现为外感病邪所致的病态,如发热、咳喘等。

里证则是具有独立发病机制,与体内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2.寒热寒热是指体内外环境和人体自身对热度的调节状态。

中医形容热性疾病为火热,冷性疾病为寒病。

疾病的寒热特点与病位、证候等因素相关。

3.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中常见的病机类型,指的是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不畅,导致病变。

气滞血瘀常见于疼痛综合征、瘀血病症等。

三、病因病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病因和病机的了解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医生通过准确判断病因病机,可以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1. 诊断通过病因和病机的分析和辨证,中医医生可以准确诊断疾病类型和分级,在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功能
功能
功能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Stag逆natio—n 气Of Q机i 当降不降反升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一、病因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到了内外因素的侵袭或损伤,导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异常。

这些内外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多种因素,被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而这些因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防御系统失衡,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二、病机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病机。

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

1.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疾病会对这些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病因:病因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

3.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与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等。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后在人体组织、器官上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例如炎症、结石、肿块等。

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病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

三、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思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有针灸、草药治疗、中药煎汤等。

中医通过针灸的手法调理经络、穴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以辅助调节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中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中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其基于五行学说、阴阳理论与经络脏腑学说,旨在通过身体的内外环境、心身状态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与治疗疾病。

其中,中医的病因学与发病机理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精准治疗的重要依据。

下面,本文将会从中医的病因学、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学中医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指外界因素引起身体的异常,而内因则是指身体内部因素引起身体的异常。

1.外因外因包括七情、饮食、气候、外伤、疫疠等因素。

其中,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果过度、长期地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就会导致身体的不适。

饮食是指人们日常摄入的各种食物,在中医中说服舒逆,调和阴阳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饮食不当,则会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

气候是指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如春寒、夏热、秋凉、冬寒等,如果身体不能适应这些气候,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外伤是指各种外部因素引起的身体损伤,如骨折、烧伤、创伤等,这些外伤在不同程度上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疫疠则是由传染病引起的疫情,如霍乱、鼠疫和致命的病毒性感染等,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内因内因主要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指遗传因素,也就是人一出生时所具备的天资,包括遗传性疾病和体质类型等。

后天因素则是指后天的生活习惯、环境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它们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如果身体的先天优势与后天环境不相容,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病因学的概述。

可以看出,中医的病因学非常综合,它关注的是人体从外到内的各种变化,强调动态平衡的调节与改善,具有指导治疗的实际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的发病机理。

二、发病机理中医的发病机理主要分为“过度不足”和“寒热虚实”两个方面。

前者强调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过度或不足,造成人体整体的失调;后者则是强调人体内部环境异常,导致身体功能失调。

1.“过度不足”“过度不足”是中医理论制定的一个核心概念。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学基础——病因病机

中医学基础——病因病机

第二节 发病原理
(二)正气 2. 正气旺盛取决于三个条件:
1) 脏腑器官形体等组织结构完好无损 2) 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充沛 3) 各种机能活动的正常及相互之间和谐
有序。
第二节 发病原理
(二)正气 正气的作用方式有三: 1)自身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维持阴阳的协调平衡。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逐邪外出。 3)病后或虚弱状态时的自我修复,亦 即自我康复。
暑为夏季炎热之气,属阳邪。暑邪致病一般多为 实热证。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等症。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是邪,具有上升,发散的性质。暑邪侵犯人 体引起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一方面耗伤津液, 另一方面气随津泄,而致津气两虚。甚至气随津脱。 故临床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伴气短乏力,甚至 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的中暑现象。
第一节 病 因
1.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属阴,侵犯人体,最易伤从阳气。
如:寒邪外束(伤寒),卫阳受损表现为恶寒; 寒邪中里(中寒),伤脾胃阳气表现为脘 腹冷痛,呕吐,腹泻,形寒肢冷。
(2)寒性凝滞 凝滞:凝结,阻滞,不通畅。寒邪致病,使人 体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往往发生疼 痛,即中医所谓“不通则痛”。 如:伤寒——头身疼痛;中寒——脘腹冷痛
第一节 病 因
1.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3)寒性收引
收引:收缩,牵引。寒邪致病,其 一表现为肌肤腠理收缩,汗孔闭塞的特 性。如:伤寒——恶寒,无汗,发热。 其二表现为筋脉牵引拘急的特性。如: 寒客筋脉——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风寒湿痹)
第一节 病 因
2.外寒与内寒区别,联系 区别: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
第一节 病 因
二、内伤七情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无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8/10
36
升降失常
气滞:气机郁滞,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逆: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 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冲逆于上 气陷:在气虚病变基础上,以气的上升不 及、升举无力
2018/8/10
37
升降失常
气闭:气的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 结聚于内,从而出现突然闭厥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导 致全身性严重气虚,出现功能突然 衰竭
2018/8/10
23
病因之五
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饮食、劳逸、七情内伤 等多种因素导致肺、脾、肾及三焦 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以致 水液停滞而成
2018/8/10
24
病因之五
痰饮的致病特点
阻遏气机 致病广泛多端
2018/8/10
25
病因之五
淤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 肿块 紫绀 出血 舌质紫暗 脉涩或结代
2018/8/10
2
病因之一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2018/8/103 Nhomakorabea六淫
治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区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2018/8/10 4
六淫 风
风为春天的主气
2018/8/10
5
六淫 风
治病特点
风为阳邪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2018/8/10 6
欢迎各位姐妹们 前来上课!
病因病机
钱蓓蓓
如东中医院
2018/8/10 1
病因病机
概念
• 病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机 制。病因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精气学 说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 基础,探讨治病因素的特性与治病特点, 阐述疾病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理 所在,为辩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六淫 寒
寒为冬天的主气
2018/8/10
7
六淫 寒
治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2018/8/10
8
六淫 暑
暑为夏令的主气
2018/8/10
9
六淫 暑
治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2018/8/10
10
六淫 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
2018/8/10
2018/8/10
39
2018/8/10
40
2018/8/10
41
2018/8/10
42
2018/8/10
43
2018/8/10
44
2018/8/10
45
11
六淫 湿
治病特点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为阴邪 易伤阳邪,阻碍气机 其性类水
2018/8/10 12
六淫 燥
燥为秋天的主气
2018/8/10
13
六淫 燥
治病特点
燥易伤津 燥易伤肺
2018/8/10
14
六淫 火
火为阳盛之气
2018/8/10
15
六淫 火
治病特点
火性炎上 火易消灼津液 火易生风动血
2018/8/10
38
练习题
1、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2、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 A、病情重,预后差 B、高热持续不退 C、易伤津耗气 D、扰动心神 E、传染性强 3、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 ) A、气乱 B、气陷 C、气上 D、气结 E、气收 4、与痰饮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 A、心肺脾功能障碍 B、肺脾肝功能障碍 C、肺脾肾功能障碍 D、脾肝肾功能障碍 E、肝肾心功能障碍 5、邪正盛衰决定着( ) A、病证的寒热 B、病证的虚实 C、病位的表里 D、气血的盛衰 E、疾病的类型 6、 机体局部之气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是( )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 名词解释:1、六淫 2、七情 3、气逆
2018/8/10
19
病因之三 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2018/8/10
20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思则气结
惊则气乱
2018/8/10
21
病因之四
饮食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劳逸
过逸 过劳 过劳
劳力
2018/8/10
劳神
房劳
22
病因之五
痰饮、淤血
痰饮与淤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 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成为一种致病 因素
2018/8/10 26
病机
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机理
正邪相争 阴阳失调 升降失常
2018/8/10
27
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与发病
1、正气不足 2、邪气侵袭 3、正邪相争
2018/8/10
28
正邪相争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表邪入里 里邪出表
2018/8/10
29
正邪相争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 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2018/8/10
30
正邪相争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 虚实错杂 • 虚实转化 • 虚实真假
2018/8/10
31
正邪相争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 正盛邪退 • 邪胜正衰
2018/8/10
32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与发病
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 协调,即“阴平阳秘”
2018/8/10
33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 • • • •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34
2018/8/10
阴阳失调
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1、 恢复平衡 2、阴阳亡失
2018/8/10
35
升降失常
升降失常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 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气的升降出 入运动紊乱,形成气滞、气逆、气 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2018/8/10
16
病因之二
厉气
• 疠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2018/8/10
17
病因之二
疠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 • •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疫气不同,发病各异。 传染方式各异 有一定的发生与流行条件
18
2018/8/10
病因之三
七情内伤
•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 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