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记忆与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章记忆与学习
第⼋章记忆与学习
第⼀节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记忆的早期研究
(⼀)艾宾浩斯和节省法
1.实验材料:⽆意义⾳节
2.实验⽅法:节省法
3.量化指标:节省量(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与初次学习时间的⽐值)
·节省量=(OL-RL)/OL
4.关注点:时间因素如何影响遗忘过程
(⼆)巴特利特和再现实验
1.实验材料:
·故事、散⽂和图画等有意义材料
2.实验⽅法:
·重现法:让同⼀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较,来测试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法。
·系列再现法:⼀个⼈的再现信息传递到⼀个⼈,另⼀个⼈再再现的⽅法。
3.实验结果:
·系列再现过程及⼀变化的趋势:趋向于习惯性表征的变形,精⼼组织,简单化,命名,细节的保存。
4.关注点: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信息从⼀个⼈传到另⼀个⼈时是怎样被扭曲的。
5.巴特利特再认实验的意义
·任何的学习和记忆都是在已有图⽰的基础上进⾏的,拥有不同经验的⼈在解释、记忆和回忆相同材料时的⽅式是⾮常不同的。
(三)我国⼼理学家的研究
1.曹⽇昌图形记忆变化研究——再认法
2.我国遗忘曲线研究
⼆、学习的早期研究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活中的应⽤
局限性
(⼆)斯⾦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活中的应⽤
斯⾦纳的理论
理论的应⽤实例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法
(⼀)回忆法
1.系列回忆:
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学习和回忆。
·系列位置效应
2.⾃由回忆
·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单词
·实验结论—⾃由回忆遵循的规律
·实验中仍存在系列位置效应
·在⾃由回忆时会采取⼀些策略帮助学习和记忆
·试图对材料进⾏组织、重新排序以促进提取
3.对偶联合回忆
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刺激、反应),然后呈现刺激项⽬,被试回忆反应项⽬。
·提出者:卡尔⾦斯·实验材料:配对的项⽬材料(词)
·实验⽅法:
·检验法:呈现刺激对—刺激—回忆反应项
·预期法:呈现刺激项—预想反应项--呈现刺激对
(⼆)再认法
1.含义
指测验中同时向被试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扰材料,让被试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法。
2.测验⽅法
·(1)是/否再认测验
·操作⽅法:两项选择测验
·缺陷:猜中概率⾼
·(2)迫选再认测验
·操作⽅法:多项选择测验
·优点:减少猜测概率
15 第⼆节记忆的类型
⼀、多记忆存储模型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
1、含义:
指感觉刺激停⽌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
2、感觉记忆的特点:
它的容量⼏乎容纳了所有进⼊感觉器官的信息,但保持时间只有0.5~3秒。
3、实验研究:
整体报告法
局部报告法
1960年,斯波林部分报告法实验证实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4、信息编码:
完全依据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性。
(⼆)短时记忆
1.含义
·对信息保持⼗⼏秒到⼀分钟的记忆。
2.特点
·(1)对信息的储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2)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18
3.短时记忆的编码
·以听觉编码为主
·确切地说,是AVL单元的编码
·实验依据:字母短时记忆任务中,提取错误往往发⽣在⾳似字⽽⾮形似字上,如M,N ·视觉编码机制
·实验依据:汉字材料实验中,形近字的⼲扰最⼤。
(莫雷,1986)
(三)长时记忆
1.含义
·保持⼀分钟以上时间的记忆。
2.类型:(1)图尔⽂根据所储存信息的类型,将长时记忆化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佩威奥从信息编码的⾓度将长时记忆分为表象系统和⾔语系统两个系统。
20 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区别
1.记忆容量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限的,可以保持⼀⽣;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2.⼲扰因素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扰因素有所不同。
识记材料的语义性对长时记忆有影响;项⽬呈现时间的长短之影响长时记忆;分⼼任务、材料长短对两种记忆都有影响。
(1985)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根据记忆的意识性标准,1985年格拉夫和沙赫特⾸先提出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分。
(⼀)概念
·外显记忆:通过有意识的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记忆(回忆、再认)
·内隐记忆:通过对⽆意识的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记忆(词⼲补笔)
(⼆)⼆者区别
·个体差异:对外显有影响,对内隐不明显
·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对外显没影响,内隐有影响
·两类记忆的加⼯特点不同:勒迪格(1990)
·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的并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的过程,是⽆意识的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
前瞻记忆:指对未来要执⾏的⾏为的记忆,即对某种意向的记忆。
回溯记忆:指对过去发⽣的事件的记忆。
·研究成果
1.成功的前瞻记忆需要回溯记忆
2.单向实验性分离的假设
3.薄弱的多重记忆系统假设
四、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错误记忆
①指错误的声明⼀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过的记忆。
②1995年,勒迪格和麦克德莫特提出了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德泽—勒迪格—
麦克德莫特范式(简称DRM)后,错误记忆才真正开始作为⼀个相对独⽴领域被探讨。
·真实记忆
·是指正确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过的事。
2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关系
·实验程序的相似性:都是先学习,再测验(再认和回忆法)。
·理论解释的共通性: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也可以在⼀定程度上解释真实记忆。
·神经⽣理过程的⼀致性:都与左颞叶区⾎流增加有关。
·共同的影响因素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由安德伍德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学习阶段被试通过对学习项⽬的加⼯从⽽激活了这些实际上并未呈现的关键项⽬,并在后来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表现出了对这些项⽬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
模糊痕迹理论
布雷纳德和雷纳1995年提出的,理论认为,字⾯及要点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
P453 五、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概念
·客体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过程。
⼀般的各类记忆都属于客体记忆。
·元记忆:是对⾃⼰的记忆活动所进⾏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对⾃⼰记忆系统的认知。
(⼆)元记忆的提出
·元记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哈特在斯坦福⼤学所作的关于知晓感的博⼠论⽂。
·元记忆是⼀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个体的元认知能⼒就是记忆者对⾃⼰记忆状态的评估能⼒和已这种评估为依据的对⾃⼰⾏为的调节和控制能⼒。
(三)元记忆的理论假设
纳尔逊和奈伦斯(1990)指出,⼈类的认知过程应区分为两个⽔平,元⽔平和客体⽔平。
相应的⼈的记忆也应区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依据元⽔平和客体⽔平之间信息流⽅向的不同,记忆信息加⼯存在两种关系和作⽤,即控制和监测。
(四)元记忆与客体记忆的关系
在记忆信息加⼯的不同阶段,元记忆的监测与控制发挥着不同的作⽤。
1、识记阶段:
·学习前,监测---对实际项⽬难以的预见性判断
控制---预先选定加⼯模型
·学习过程中,元记忆的监测与元记忆的控制
2、保持阶段:
·主要的元记忆活动是维持
3、提取阶段:
·个体开始、继续或终⽌过程中使⽤。
·遗漏性错误、替代性错误
从元记忆⾓度概括记忆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第⼀,决策前准备
第⼆,最佳策略选择,
第三,被是运⽤某已选定决策,
第四,在策略运⽤过程中进⾏监测和评价,
第五,改进元策略以新策略代替
第六,反应前准备阶段,确定反应标准/反应阈限
六、其他记忆种类简介
(⼀)⾃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是个⼈⽣活事件的记忆。
·当代国外记忆研究的热点。
(⼆)⼯作记忆(working memory)
·是Baddeley等⼈1974年提出的⼀个概念,主要⽤来描述暂时性的储存与加⼯。
第三节内隐记忆
被试并⾮有意识地知道⾃⼰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然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内隐记忆的提出
31.启动效应的研究
·定义:由于近期与某⼀刺激的接触⽽使对这⼀刺激的加⼯得到易化。
·知觉的Stroop启动实验
·种类:重复启动、间接启动
·测验⽅法:词汇确定、词的确认、词⼲补笔
记忆的启动实验—词⼲补笔
·启动效应=学过字填对的概率-未学过字填对的概率
2.遗忘症的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遗忘症患者在完成传统的再认和⾃由回忆任务时存在明显的障碍。
在某些间接测验形式下,成绩却与正常⼈接近。
(不⼀定总是保持正常)
·后续实验研究表明,测验的内隐或外显的性质决定了遗忘症病⼈是否表现正常的保持。
·当给被试外显的指导语时,测验成绩就会受到影响;
·给被试内隐的指导语时,被试就可以表现出与正常被试同样的启动。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多重记忆系统说
1、基本理论
·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系统所组成的,⽽每个⼦系统⼜由若⼲特定的加⼯过程组成。
·同⼀⼦系统内的加⼯过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系统中的加⼯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为指标。
·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系统。
2、学说的发展
·内隐记忆的知觉表征系统。
(图尔⽂,1985)
·“内隐记忆的各测验间应是随机相关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测验间应是随机独⽴的”。
·图尔⽂将记忆表征系统细分为字词系统、结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实验结果: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标的两种线索成中等程度的相关;在内隐测验中,⽆关
·实验结论:外显与内隐记忆,两者是不同的
3.认知神经科学的论证
·神经⼼理学家在另⼀个研究层次上,利⽤正电⼦发射层扫描技术,以不同的推理逻辑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
·例如:斯奎尔把记忆分为两类:
·陈述记忆:是唯⼀能进⼊意识中的可以觉察的记忆。
它涉及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结构,必须依赖⼤脑⽪质及⼀些特殊区域。
(外显)
·程序记忆:是只能通过记忆系统的操作来实现的记忆。
其启动效应可能是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所有主要神经节中的⼀种特性。
(内隐)
4.作⽤
·优势:能较好地解释遗忘症患者的记忆分离现象
·问题: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是什么?
(⼆)迁移适当加⼯理论
1、理论的基本观点(勒迪格等提出)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个单⼀的记忆系统,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过程不同⽽已。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由此提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理加⼯类型来区分,并区分了概念驱动过程和材料驱动过程两种加⼯过程。
2、基本概念
·概念驱动过程主要通过对刺激项⽬意义和语义信息的加⼯来完成测验;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
·材料驱动过程则主要依赖对刺激项⽬表⾯特征和知觉特征的分析来完成测验;内隐记忆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
·优势:对正常被试在直接和间接测验间的许多分离现象提供了解释
·不⾜:对遗忘症患者的分离现象解释不理想
三、内隐记忆的实验⽅法
(⼀)分离逻辑的⽅法学含义
·分离逻辑认为:可以找到某些指标以对应内隐记忆,同时⼜找到⼀些指标以对应外显记忆。
·直接测验:指导语上明确要求有意识地回忆
·间接测验:不要求有意识的提取,⽽是通过⼀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间接推断。
·任务分离的逻辑:
假设完成不同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因⽽参与的⼼理加⼯过程也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测验任务便可以揭⽰不同的⼼理机能。
(⼆)任务分离中的间接测验
1. 词⼲补笔
·词⼲补笔是学习⼀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单字的头⼏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个字母⽽构成⼀个有意义的单字。
ele___·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系列单字后,把缺⼀些字母的残词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
E__e__
2. 知觉辨认
指在实验中,被试⾸先学习⼀系列单字,然后要求在速⽰条件下对学过的单字以及⼀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辨认。
那⼀种辨认效果好?8
模糊字辨认
·指在测验时所呈现单字的字母很模糊,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字。
50 实验研究---雅各⽐实验
·实验材料:反义词
·实验变量:⾃变量有两个,即
·实验⽅法:分为再认法和知觉辨认法(组间)
·实验条件:分为三个⽔平(组内)
⽆上下⽂ xxx—冷
有上下⽂热---冷
产⽣条件热---
因变量:正确反应概率
(三)从任务分离到加⼯分离程序
5 1、任务分离程序存在的问题
·两种测验的可⽐性问题。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是两种不同的测验,两种测验任务可⽐吗?
·任务分离逻辑假设的问题
·假设直接测验的结果代表外显记忆过程,间接测验的结果代表内隐记忆过程。
5 2、加⼯分离程序的提出
·分离在⼀个记忆任务中的意识和⽆意识成分的贡献
·基本假设
·意识性提取和⾃动提取是彼此独⽴的加⼯过程;
·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样的;
·⾃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样的;
·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动提取则是由对有错。
553、加⼯分离程序的实验步骤
·加⼯分离程序的两种实验条件:
·包含条件:意识成分和⽆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因⽽他们是协同关系。
·排除条件:意识成分和⽆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因⽽他们是对抗关系。
5 4、加⼯分离程序的计算
·R=P(旧|包含)-P(旧|排除)
·R表⽰被试利⽤意识性提取完成测验的概率。
·A=P(旧|排除)/(1-R)
·A表⽰被试利⽤⾃动提取完成的测验的概率。
57雅各⽐的实验
·实验材料:变位字/视觉呈现词、听觉呈现词、新词
·实验程序:·学习阶段:两个词表,并且听觉词明确要再认;
·测验阶段:·包含条件--三种词均进⾏“新”“旧”判断
·排除条件—仅听觉词做“旧”再认,其他“新”
·实验结果:对于变位字:R=0.51,A=0.59
对于视觉呈现词:R=0.11,A=0.42
585、加⼯分离程序的评价
·从实验逻辑上结束了对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依赖;
·在⼀定程度上摆脱了分离逻辑⾯临的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记忆任务的内部⼼理加⼯过程不纯净的问题;·为分离⾃动的和意识控制的记忆加⼯提供了⼀个有效的途径。
四、内隐记忆的应⽤研究
(⼀)内隐记忆的临床研究与应⽤
·抑郁患者的⼼境⼀致性记忆(MCM)研究
·内隐记忆特点在脑外伤患者记忆康复中的应⽤
(⼆)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记忆研究
·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
·内隐的性别刻板研究
·社会信息及以是否具有更前内隐性
(三)⼴告中的内隐记忆研究
60第四节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的概念
·内隐学习是指被试在并未主动地寻求的情况下,⾃动的、⽆意识的获取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国际上第⼀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的论⽂,是美国⼼理学家雷伯于1967年发表的⽂章《⼈⼯语法的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的研究⽅法
(⼀)⼈⼯语法范式
提出者:雷伯
基本原理及实验
1.⼈⼯语法(artificial grammar)——最早是⼼理语⾔学的⼀种研究⼯具。
在⼼理语⾔学研究中,需要类似于⼈⼯概念的刺激材料,它既可以⽤来模拟⾃然语⾔,⼜不容易受到知识经验的⼲扰。
(控制)
2、⼈⼯语法范式的特点
以⼀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被试是否发⽣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3、⼈⼯语法范式实验举例
·实验阶段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两部分
·在学习阶段:
雷伯向被试呈现字母串,分别以外显或内隐的指导语引导被试对其学习。
·外显的指导语是规则发现,要求被试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
·内隐指导语是记忆,要求被试记住所呈现的字母串
·测试阶段:
要求被试判断⼀些新的字符串是否也符合原来的语法规则。
·实验结论
·被试记忆的字符串越多,对新字符串分类就越容易
·被试对新字符串的分类成绩显著⾼于随机⽔平,这表明被试习得了语法规则
·记忆组被试的成绩⾼于规则发现组,且记忆组的分类操作⽔平远远⾼于外显⾔语报告反映的语法知识所能解释的范围,因⽽限定状态语法的学习是内隐的
67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分析,经典⼈⼯语法范式实验中的⾃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结合⾃⼰的经验谈谈⼈⼯语法范式实验研究结果对语⾔学习有什么启⽰?(⼆)序列学习范式
1、序列反应时任务
提出者:尼森和⽐勒姆1987年提出的
实验的程序:以反应时为指标
测试:4321234121---随机序列---4321234121
实验结果:随着练习的次数的增多,被试反应时会下降;
变为随机序列,反应时就会⼤幅上升;
再次恢复序列规则,反应时⼜回到原来较快的⽔平。
结果说明:1.被试的反应时下降是由于习得了序列结构规则,从⽽可以预测下⼀刺激位置并使反应得以易化的结果。
2.外显测试中,给出⼀个刺激,要求被试直接预测下⼀个刺激的位置,发现
被试对序列规则没有外显的掌握。
结论:序列规则的学习被认为是内隐的;内隐学习的量可以由被试对规则序列反应时和对随机序列反应时的差来衡量。
2、矩阵扫描任务
提出者:利维基设计并提出的(1987)
实验程序:学习阶段: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四个象限中出现的数字矩阵,其中⼀个⽬标数字每次出现在不同的象限中。
⽬标刺激出现的规律是预先设定的,但被试不知道。
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在呈现了6次刺激后按键判断⽬标刺激将要出现在哪个象限。
3、序列预测任务
提出者:库什耶、克雷尔曼斯、雷伯(1991)
实验程序:
(1)规则:实验要求被试在观察了顺序呈现的五个项⽬后,预测第六个项⽬可能出现的位置。
每个项⽬可能出现的位置有三个,第六个项⽬的位置可以由第⼆和第四个项
⽬出现的位置推断出来。
(2)实验阶段:被试接受2430次符合上述规则的预测试验;改变原有的规则,第六个项⽬所出现的位置为按上述规则推断所得位置的下⼀个位置;让被试在第六个项⽬
位置随机的条件下进⾏972次预测试验。
实验结果:阶段⼀,被试预测的正确率越来越⾼,达45%,⾼于随机⽔平(33%);
阶段⼆,正确率跌到随机⽔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预测正确率⼜稳步上升;
阶段三,预测正确率始终维持在随机⽔平上。
结论:被试对序列结构的习得是内隐的。
(三)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提出者:布罗德本特1977年的研究
基本实验:城市交通系统控制实验
糖⽣产任务和⼈机交互任务实验
实验结果与说明:操纵系统的能⼒与⾔语表达分离,被认为是内隐学习的表现。
(四)信号检测范式
杨治良1991年的实验
⾃变量:有⽆回忆、信号和噪⾳之⽐
因变量:回忆的正确率
实验结果
在不同的情况下,被试的辨别⼒指标d’上有显著差异,⽽反应倾向β却相当稳定。
验证了内隐学习是⼀个不受诸如动机、意志等意识因素⼲扰的学习过程,即在内隐学习过程中,⼼理状态相当稳定。
三、内隐学习的特征
⾃动性:内隐学习会⾃动发⽣,⽆须意识的⼲预和探索的努⼒
抽象性:能够抽取事物本质
理解性: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可以相互促进
抗⼲扰性:稳定不受影响
三⾼特征:⾼选择⼒、⾼潜⼒、⾼效率
四、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区别
(⼆)内隐与外显学习的联系
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
都具有学习特异性
都需要有注意资源
⼆者存在相互作⽤
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作⽤
1、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阻碍
外显学习内隐学习
促进
2、内隐学习对外显学习的影响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五、内隐学习的应⽤研究
1、语⾔的内隐学习
--形成良好的语感
2、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
--将内隐训练与外显训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