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笔划分析
历代名家临《爨宝子碑》
历代名家临《爨宝子碑》作者:王学良倪弘来源:《书与画》2018年第02期《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东晋大亨四年(405)四月立。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市)被发现。
咸丰年间被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移置城中武侯祠,现存曲靖一中爨碑亭内。
碑高183厘米、宽68厘米,碑文共13行,每行30字。
碑尾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
在书法史上,《爨宝子碑》与较晚的《爨龙颜碑》称为“二爨”。
《爨宝子碑》书风独特,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古朴奇巧,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魄雄强。
用笔以方笔为主,遭劲凝重;结字拙朴坚实,拙中有巧,每一个字的处理都是因字而形;整体参差错落,各得其所。
此碑无论用笔、结体还是章法布局,都有着不少鲜明的艺术个性,处于一种似隶非隶、近楷非楷的中介状态,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爨宝子碑》被发现时正值帖学没落而碑学大兴,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来的奇古厚朴的味道,立即引起书家极大的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
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
康有为也对《爨宝子碑》推崇备至,称其如“端朴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沈增植临《爨宝子碑》沈增植(1850-1922),一作曾植,字子培,号乙盫、寐叟,浙江嘉兴人。
清末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精帖学,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
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
虽得力于包世臣,但其在艺术上的成就却远超包世臣。
此件临作在行笔上,采用包氏惯用的侧锋,然则沈增植行笔力能扛鼎,线条厚重.爽利;线条中段起伏顿挫,极具内涵。
临作较之原碑,来得更为顺畅、古拙、浑厚以及野逸。
齐白石临《爨寶子碑》齐白石(1864-1957),原名齐纯芝,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
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
《爨宝子碑》用笔结体在隶楷之间,因而整体有着浓厚的隶书意味,康有为评其:“端朴若古佛之容。
爨宝子碑的通临
爨宝子碑的通临
《爨宝子碑》刊刻于东晋,是典型的半楷半隶字体。 《爨宝子碑》有大量的三角形点。这种三角形点,我们也可以在《龙门二十品》当中见到。 与《爨龙颜碑》所不同的是,《爨宝子碑》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对比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在临写《爨宝子碑》时,可能会向两个方向拓展: 一是向北碑楷书方向靠近。二是向隶书方向靠近。 如果是向隶书方向靠近,你不妨直接就将《爨宝子碑》当作是一块隶书碑刻来看待。 我这次作业使用8CM方格纸,用纸7张四尺对开条幅。
Hale Waihona Puke
【魏晋南北朝书法】——《爨宝子碑》(二玄社超清晰扫描,附晚自习方法精解)
【魏晋南北朝书法】——《爨宝子碑》(二玄社超清晰扫描,附晚自习方法精解)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
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杨旗田(今麒麟区越州镇)。
咸丰二年(1852)移置曲靖城内,现在存于曲靖一中爨园内爨碑亭。
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
碑额题衔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碑下端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
全碑共400字。
除题名末行最下一个字残缺外,其余均基本上完整清晰可见。
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记录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
滇人袁嘉谷曾为碑亭撰书一联“奉东晋大亨,宝子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
实际上立碑至现在,已有将近1600年历史,碑文共有388字。
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
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陆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爨氏作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
至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
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
“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
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在“爨宝子碑”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
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 ( 《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
与《爨龙颜碑》相较,此碑字数较少,石碑较小(高1.83米,宽0.86米),故后人称《爨宝子碑》为“小爨”。
爨宝子碑的书写特点书法笔法特征
爨宝子碑的书写特点书法笔法特征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爨宝子碑的书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爨宝子碑的书写特点点此碑字中点的形态颇多,但多写为三角形,显得凝重峻利。
用钢笔临写时不必刻意摹写似毛笔效果,意到便可,然应注意其大小向背之变化。
横此碑字中的横画,不似东汉八分书横的俯仰多变,而多硬拙平直,有隶书遗韵但不作典型之“蚕头燕尾”状。
如P 7的“春”等有平行排叠横画类的字多以角出角落,而显得翩翩起舞,富有装饰美。
临写时应注意发力的峻爽,不作刻意的逆锋,在笔的行进过程中保持中锋效果。
竖此碑字凡取悬针笔势的竖画末端常带缓弯,甚至有个别字如P8的“令”字的末点也做如此处理。
P9的“王将”字中“ ”之垂露竖也写成慢弯,强劲稚拙,充分显示了边陲少数民族的刚毅、不易屈服的心理特征。
但临写时不应过分追摹,那样会显得造作花哨。
撇捺此碑字中撇捺画多取上翘状处理,尽现峥嵘风骨,有些字的捺已似成熟期楷书的笔势。
如P17的.“人”字。
转折此碑字凡横折处皆成直角,而凡有“口”字的地方或扁方或长方、正方,因字结体需要灵活处理,这样显得其四角周密,而有密不透风的坚实空间造型感。
该碑“口”字之四角垂直与唐朝欧柳楷写“口”字时的上宽下窄状迥异。
小爨之可贵且难得处,在于其朴厚严谨,含蓄古逸。
整篇临写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仅学其表面的雄强粗犷而写得狂怪邪险,失去了纯正高古的气息与品格。
而应以蕴藉之笔,意在隶楷之间。
对于字中的精彩的重点的笔画应如狮子搏象全力以赴,不要有含糊刻板之病,力求做到精神焕然。
我的这件临作,用的是普通Ⅰ形王者书法笔,主要是以凝练的线条追求一种清峻之气,而不刻意地描头画脚,由于打上界格加强现代装饰性而淡化了大小对比稍显规整。
临习时力避“刻、板、滞、结、僵”诸病,力求“醇、雅、灵”之境界。
交通:到达曲靖后,步行至第一中学院内即可。
爨宝子碑的艺术特色艺术价值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
教程《爨宝子碑》临摹全攻略
教程《爨宝子碑》临摹全攻略《爨宝子碑》,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气魄雄强,奇姿尽现。
究其渊源,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
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
因此备受历代碑学推崇,至今仍延续着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那么,我们在临习《爨宝子碑》是,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爨宝子碑》的结体特征01/方形块状结构《爨宝子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其结字亦多为方形结构,或呈正方形,或呈长方形,或为扁方形。
用笔内敛,多处蓄势状态,一般不作长枪大戟似的舒展,更无放纵恣肆之笔意。
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端朴若古佛之容”,形容其字体精神宛若古刹之佛,神采威严,古茂朴厚。
正方形结体。
在该碑中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呈正方形状,如图“治”、“枪”等字,形同四角饱满的块状,没有成熟楷书的中宫紧收、四周纵放的体态,显得端整、结实。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长方形结体。
该碑中长方形结构的字有左右组合、上下组合、独体字等。
(1)左右组合。
在一般隶书中左右结构的字通常写得很开,呈扁方形,以此与“蚕头燕尾”笔法呼应协调。
而在此碑中,左右组合的字也有取纵势的。
如“情”、“弱”等字,取纵势以显陡峭、峻拔。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2)上下组合的字多取纵势,如“素”、“驾”等字自然生动,似山峰林立,给人以阳刚之气。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独体字,如“束”、“与”等字,敛多纵少,显得精力内藏。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扁方形结体。
由于《爨宝子碑》书法处在由隶向楷过渡的动荡变化时期,因此该碑中有些字结体保留了隶书的横势,呈扁方形状。
它不像某些隶书中靠“蚕头燕尾”的主要笔画(或我们常说的字中主笔)横向舒展笔势,而是靠字本身的偏旁部首等组合成扁方形的块状。
这种组合方式主要体现在左右或左中右结构的字中。
如“何”、“如”等字,都是靠左右部件自然组合成扁方形,并没有夸张某些横画,整个字仍然以敛为主,横平竖直,难得之处在于其平而不呆板,直而不僵死,有“中实之妙”,一笔一画都追求力感。
爨宝子碑解说词
爨宝子碑解说词篇一爨宝子碑解说词嘿,各位朋友!今天咱要来唠唠这超有个性的爨宝子碑。
这爨宝子碑啊,就像是书法界里的“怪咖”,特立独行地站在那儿,让你一眼看过去就忘不了。
你瞧它这模样,那字体像是被施了魔法的小精灵,在石碑上肆意地舞动。
笔画粗的地方,感觉像是大力士的胳膊,充满了力量;而细的地方呢,又宛如发丝,精致得很。
我第一次看到这碑的时候,心里就琢磨,这写字的人是不是喝醉了酒,然后拿着笔在石头上一顿“瞎画”,可这“瞎画”咋就画出了这么独特的韵味呢?也许人家这是达到了一种咱凡人难以理解的境界,就像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
这碑的历史啊,那可老长了。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就默默地待在某个角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脸上刻满了故事。
我曾幻想过,如果我能穿越回那个时代,站在刻碑的工匠旁边,看着他一笔一划地雕琢,是不是能偷学个一招半式呢?不过也许人家会嫌我太笨,把我给轰走,哈哈。
说到这碑上的字,和咱们平常看到的那些规规矩矩的书法可不一样。
它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野孩子,不受拘束。
有的字歪歪扭扭,像是在跳舞,可这舞跳得又那么有节奏感。
你看那个“之”字,写得像一条蜿蜒的小蛇,在草丛里穿梭。
这要是让那些传统书法大家看到,说不定会气得吹胡子瞪眼,大骂这是“离经叛道”。
但咱换个角度想,这也许就是创新呢?就像现在的一些时尚潮流,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怪,后来不也慢慢接受了吗?在文化传承方面,这爨宝子碑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就像一个文化的宝藏箱,里面装满了那个时代的秘密。
从这碑上,我们能窥探到当时人们的审美、文化习俗等。
我觉得它就像是一本立体的史书,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记载有趣多了。
你想啊,史书上写当时的文化风貌,可能就几句话,可这碑上的字,是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仿佛能让我们看到古人穿着古装,在它面前驻足欣赏的场景。
而且啊,这碑的发现过程说不定也充满了戏剧性。
也许是某个农夫在耕地的时候,不小心一锄头下去,就把这沉睡多年的宝贝给挖出来了。
《爨宝子碑》:文字艺术风格的现代思索
《爨宝子碑》:文字艺术风格的现代思索发表时间:2018-01-04T13:42:56.80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11月作者:武超[导读]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不可或缺的瑰宝,从它的气势,线条,用墨,到结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摘要: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不可或缺的瑰宝,从它的气势,线条,用墨,到结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有些现代设计流派中传统书法元素逐渐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适应现代设计潮流的同时,更映射出独特的文化和特色。
关键词: 爨宝子碑、设计、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经典民族符号之一,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融入,使文字艺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人们有所了解、有所理解。
另一方面,传统文字艺术又能给现代设计输入新鲜血液,注入创新思想。
《爨宝子碑》作为书法艺术的精品之作,是云南书法艺术的瑰宝,体现着云南淳朴特色。
同时,该碑中隐含着的时尚气息使它成为现代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富有现代气息的《爨宝子碑》《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是碑刻艺术的精品之作,此碑现存于云南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
该碑反映了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是研究中国书体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
碑文字体横与竖又方又厚,点画、短撇、短竖和短捺均呈三角形,长撇和长捺大多为圆笔,方与圆结合,厚重与灵动相兼。
从碑体文字含有的精神来看,其中隐含着我们极力追求的创新性。
《爨宝子碑》不是名家所书,作为与“书圣”王羲之同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作品,却与东晋名人书家那种严守法度、书卷气形成鲜明对比。
其碑刻大量使用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融入汉碑风格,是当时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体,它的创新性使它成为隶书向楷书过度中独树一帜的书法作品。
这种创新性与现代创新不谋而合,现代设计人从中不断吸取《爨宝子碑》结构的巧拙、萌态,使《爨宝子碑》在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建筑设计等等中与现代接轨,在文化创意上有着全新的展现,让创意在传统上尽情的发挥。
三国两晋时期方笔铭石隶书演变略考——兼论《爨宝子碑》
注释: ①《郛休碑》虽然出土于北方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但碑 主郛休是在南乡太守任上去世的。据考证,南乡郡主要管 辖今襄阳、十堰一带。而且从碑阴所列的名单看,皆为其 南乡治下籍的故吏。因而可以判定该碑的书写者应为南乡 郡文吏书佐。晚清以来,学者如康有为多将《郛休碑》与 《谷朗碑》因相似而将二者并列为“南碑”,但没有进一 步分析其原因。其实二者都是同一时代、同一个区域的产 物,而和西晋主流的洛阳铭石隶书书风迥异。 ②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年,第244页。 ③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244页。
6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北魏]嵩高灵庙碑(局部) 拓本
就形成了方笔铭石隶书新的或者说进一步分 化的契机。借助这种契机,方笔铭石隶书在云 南爨氏统治区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代表作 即刻立于东晋晚期的《爨宝子碑》。
在 书 法 史 学 界,《 爨 宝 子 碑 》是 魏 晋 时 期方笔“铭石书”隶书的代表。那么其方笔隶
[三国吴]谷朗碑(局部) 拓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书的特征从何而来的呢?从远处说,方笔隶书 “铭石书”用笔之“方”可追溯到汉末的《张 迁碑》《鲜于璜碑》等。从今处来说,《爨宝子 碑》方笔隶书“铭石书”源于三国西晋时期一 种边缘的铭石书法类型。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首 先,在三国、西晋时代,在长江上中下流域的 益州、荆州、扬州普遍存在着一种互相近似而 与北方不同的复古铭石隶书书风。其次,这种 铭石隶书特点是:与北方铭石八分隶书书风不 同,南方方头铭石隶书风更多地吸收了汉末形 成的新隶体元素,形成了一种隶书与楷书杂糅 的特色;在用笔上,大大减弱了隶书特有的翻 挑飞扬之态;受类似《天发神谶碑》铭石篆书 的影响,笔画方厚平直。在书法史学界,这种 “铭石书”被称为方笔隶书②。再次,这种方 笔铭石隶书最晚在三国后期与西晋之交的《郛 休碑》《谷朗碑》就已形成,很可能导源于三 国吴,故康有为有“南碑当溯于吴”的结论。最 后,长江流域方笔铭石隶书的存在说明三国西 晋时期,“铭石书”在复古类化的同时,还存在 着分化的过程,而且这种分化蕴含着很强的地 域性内涵。
爨宝子碑书法鉴赏
爨宝子碑书法鉴赏爨宝子碑书法欣赏:爨宝子碑书法鉴赏1爨宝子碑书法鉴赏3爨宝子碑书法鉴赏5《爨宝子碑》背景: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
滇人袁嘉谷曾为碑亭撰书一联"奉东晋大亨,宝子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
实际上立碑至现在,已有将近1600年历史,碑文共有388字。
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
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爨氏作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
至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
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
"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
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在"爨宝子碑"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
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爨宝子碑》内容: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
君少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
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
淳粹之德,戎晋归仁。
九皋唱于名响,束帛集于闺庭。
抽簪俟驾,朝野咏歌。
州主薄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
宁抚氓庶,物物得所。
春秋廿三,寝疾丧官。
莫不嗟痛,人百其躬。
情恸发中,相与铭诔。
休扬令终,永显勿剪。
其词曰:山岳吐精,海诞陼光。
穆穆君侯,震响锵锵。
弱冠称仁,咏歌朝乡。
在阴嘉和,处渊流芳。
爨字难写,写好爨宝子碑体更难
爨字难写,写好爨宝子碑体更难名师名家名人坛2017-05-26爨[cuàn]笔画三十本意:1、为烧火做饭分爨,分居异爨。
2、灶,“客传萧寒爨不烟。
”“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
其二,是源于军事。
来源于(百度汉语)爨文化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
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爨氏重视文化。
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
可见爨氏雄长南中,除通过与当地诸夷通婚联姻加强氏族势力外,爨氏凭借自身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优势而取胜,当不会是无稽之谈。
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两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并大量使用厂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和俗(异)字。
此外,两爨碑为典型的汉碑风格,其碑文采取了前序后铭的汉碑格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
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现存于曲靖一中。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现存于陆良贞元堡小学旁。
后人因其碑形大小,将爨宝子碑称为“小爨碑”,而把爨龙颜碑称为“大爨碑”。
有人曾对两爨碑进行比较研究。
认为小爨碑的碑刻文字较充分地体现了碑刻书法从隶向楷过渡的转折嬗变特点,所以爨宝子碑的碑刻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较大。
而大爨碑系统追溯了爨氏的族源及其迁徙路线,以及爨氏进入南中后从其始祖爨肃到爨龙颜九代世袭的历史,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因此爨龙颜碑的历史研究价值要更大一些。
从两爨碑中,人们不仅可以找到魏晋南北朝时爨氏统治云南的一些历史线索,而且还可以探寻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现象。
论《爨宝子碑》的书法艺术[权威资料]
论《爨宝子碑》的书法艺术摘要:《爨宝子碑》书风极具个性,给人以浑厚、朴拙的总体印象,然而其中蕴藏的清健和灵秀却似乎被忽视。
从新的角度对其线条、结体、章法进行细察和分析,能发现《爨宝子碑》另一面的骨格和内韵,它清健、灵和,蕴藏着一种自然可爱、原生态的柔美。
关键词:《爨宝子碑》书法清健灵秀原生态《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爨宝子碑》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其书风极具个性,给人以浑厚、朴拙的总体印象。
然而其中蕴藏的清健和灵秀却似乎被忽视,因此造成人们对此碑书法的片面认识和误解。
贬低者认为此碑失之粗野,一些崇尚者也容易走入误区,在临习中过多地追求其个性、拙重等外在特征而缺乏其内韵。
《爨宝子碑》气韵高古,正如云南近代名士李根源先生对其的评价:“下笔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
”[1]其中蕴藏的清健的骨格和灵秀的内韵,值得我们发现、赏析。
一、线条瘦硬挺拔,方中寓圆《爨宝子碑》的线条乍看“拙重”、“方”、棱角突出。
然而细察之,瘦硬、骨肉适中,刚健如铁,方中寓圆,线条富有弹性与灵动感,显得瘦硬挺拔,流美自然。
“唐以前人书,没有运指的,都是运腕力,运全身之力达到笔端,所以画象钢铁,只见其笔力惊绝”。
[2]《爨宝子碑》的线条粗细适中,且蕴含丰富的变化。
但是由于原碑与拓片的差异,拓片中年代早晚、质量优劣的差异,往往线条的粗细存在差异。
从原碑的和年代早、质优的拓片看,线条瘦硬挺拔,方圆变化丰富:两端较方,偶尔寓圆,笔锋铺开,棱角自然突出,类似方笔隶书,“不仅表现了刀与笔的交汇之趣,而且大有头角峥嵘的气象”;[3]中间稍细,笔锋裹住,线条圆润含蓄且呈屈铁下弯的走势,具有篆书的挺拔感与婉通感。
两头圭角呈方,中间笔势呈圆,整体给人清健、灵和的气息。
《爨宝子碑》单字研赏堪称绝妙
《爨宝子碑》单字研赏堪称绝妙
晋故振威将军
建宁太守爨府
君之墓
君讳宝子字宝
子建宁同乐人
也君少禀瓌伟
之质长挺高邈
之操通旷清恪
发自天然冰絜
闲静,道兼行苇,
淳碎之德,仍晋
归仁丸臯唱于
名郷束白集于
闺庭。
抽簮俟驾,
朝野泳歌州主
薄治中别驾举
秀才本郡太守
宁抚氓么物物
得所春秋卄三
寑疾丧官莫不
嗟痛必百其躬
囚
山嶽吐精海诞
陼光穆穆君侯
震响将将弱冠
称仁詠歌朝莭
在阴嘉和处渊
流芳宫宇数刃(仞)
循得其墙馨随
风烈耀与云扬
鸿渐羽儀龙腾
凤翔矫翮淩霄
将賓乎王鸣鸾
都督文礼都督
董徹省事陈奴
省事杨贤书佐
李伪书佐刘儿
幹吏任升幹吏
毛礼小吏杨利
威儀王
吉祥鸟留言:编辑不易,差错难免,敬请有心人批评指正!。
《爨宝子碑》的奇特
《爨宝子碑》的奇特东晋南北朝,以北碑南帖著称。
然而,云南的边陲却有两碑特别,《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
南朝禁碑,百余年间几乎少有碑刻,居然在离遥远的政治文化中心,少有文化熏陶的偏僻地方冒出了文化瑰宝,出现足以与北碑媲美的碑刻,实属书法幸事。
今天就讲其中的一碑《爨宝子碑》,这块有着迷一般的石碑,在元之前没有任何记载,首见于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但也没人引起注意,在地下沉睡了1373年,于清光绪年间(1778年)才得以重见天日。
据说,出土后此碑石曾被人用作做豆腐的压石板,让邓廷桢之子云南曲靖府主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才有从豆腐板变为国宝的故事。
我们发现,此碑至少有五个特别:一是地位特别。
它是南朝禁碑的漏网之“鱼”,是在南朝帖统天下中冒出的南碑“大鱼”。
其实,《爨宝子碑》并非名碑名刻,有些野气,有些粗糙,按照白蕉先生的说法,是一群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
不像《张猛龙》、《郑文公》、《石门铭》那样名声显赫,一直以来被视作北碑的经典碑刻而名扬四海。
真正领悟到此碑的魅力,当属阮元,他称此碑为“滇中第一石”。
康有为紧随其后,他在《广艺舟双楫中》中说:“南碑数十种,只字片石,皆世稀有,既流传绝少,又书皆神妙,较之魏碑,尚觉高逸过之。
”他还说:《爨宝子碑》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是为南碑之最也。
”也有不同评价的,比如白蕉先生认为:“六代离乱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是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毛桃,包(包世臣)、康两人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
”我们不管他们如何评价,放到当下审视,我们认为此碑不失为汉隶之间的一朵奇葩。
用八个字形容:“自由生趣,奇正无度”。
二是笔法特别。
虽说依然是隶书的气质,或者说隶法为主,兼顾楷法。
按理来说,隶书是很难容楷法的,但此碑特别,我们明显感受到,它的“隶”,已不是前后汉之隶,那种以圆厚、精气内敛为主,而是方笔铺毫成为主流笔法,加上特殊的起笔和收笔技巧,蚕头燕尾的长横演变为两头上翘的方头带角的长横,成为隶书独特的波磔,显得非常有个性,又非常别致。
论方笔隶书《爨宝子碑》的书法意义与审美特征
论方笔隶书《爨宝子碑》的书法意义与审美特征纵观中国书法史,魏晋不仅作为书法艺术自觉发展时期,更是书体递嬗演进的完成阶段。
这一时期的书体样式、技法手段、风格流派均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辉煌呈现,成为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书法高峰,影响深远。
此时,区别于篆隶古体的新体书法——楷书、行书、草书均已形成并迅速发展成熟,尤以张芝、锺繇及“二王”在书体、书风上树立的新典范、开创的新传统为统领和风向。
一、《爨宝子碑》的方笔隶书特征《爨宝子碑》出土于云南东部曲靖市,东晋(405)碑刻,处在上述书体发展和书法风尚的时代背景下,又是怎样的字体特征?其书法风貌形成又是渊源何处?我们以为,首先应明确《爨宝子碑》作为“铭石书”的用途和性质,进而追溯汉晋铭石书书法传统以及时代书法风尚来探明其书写意图和取向;其次缕析其书体特征,对比相应的书体规范,以明书体类属。
我们知道,书法作品因载体、功用不同,而采取的书体风格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汉代就归纳前代有“秦书八体”,魏钟繇则有“三体书”,一曰“铭石书”,二曰“章程书”,三曰“行狎书”,皆因用途不同,而书体也不同。
“铭石书”就是碑刻所用的书体,“章程书”则是书写奏章所用,传钟繇《宣示表》、《贺捷表》等皆是此体。
《爨宝子碑》正是典型的“铭石书”。
启功先生认为古代书写者为表郑重,在书刻形式上主要有以下三种:(1)以圆转为郑重;(2)以方整为郑重;(3)以古体为郑重。
圆转者多指篆书,在通行隶书的汉至魏晋等碑额便是因严肃、郑重多采取古体篆书,东晋时期,新书体已经流行,篆书、隶书显然已成古体。
《爨宝子碑》作为铭刻书法往隶书古体追求,更是在情理之中,而其用笔和结字上的方整表现亦为铭石书郑重之要求。
在楷书已形成甚至发展成熟的时代,将《爨宝子碑》作为书体演变——隶楷过渡之参照,显然是不严谨的。
应该说,《爨宝子碑》的书风完全是因其铭石书的用途和要求,书丹、刊刻者的具体选择。
可以想见,《爨宝子碑》的书风,与当时的日常书写是有区别的,我们有必要对铭石书的书写传统进行梳理。
[古佛,宝子碑,容]古佛敛容――《爨宝子碑》临摹解析
古佛敛容――《爨宝子碑》临摹解析书法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积淀深厚、包容多元、体系完整等特点,而且存在着严格的序列,以及能够自我调节的机制。
这正是书法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但与此同时,又存在恒定的审美核心。
这就使得每个时代既有不同的风格取向,彼此间又存在某种关联。
这是中华文化同生共荣的特点。
在此前提下,书法具备了二元性特点,实用与艺术,技术与文化,……。
正与奇无疑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正”即是正脉,无论是就书体还是审美而言,都有代表性的碑刻相对应。
这是临习书法的正道、大道。
“奇”即奇出,在浩如烟海的书法碑帖中,亦有许多小径和旁支,甚至是另类,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特征。
这当中,《爨宝子》可谓首屈一指,成为“奇”的典范,令人印象深刻。
可以这样说,《爨宝子》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但又绝不是一个偶然――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作者,成就了特定的风格。
特定的时间。
《爨宝子》立于405年(东晋安帝乙巳年),正处于非常特别的三百年。
中国艺术在魏晋时期发生了非常显著而深刻的转变。
概而言之,第一,艺术自身超越了儒家关于诗教和礼乐思想的界限,被当作一种独立于政治和社会伦理之外具有自身价值形态的范畴,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艺术品格;第二,形成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形态和样式,如书法、诗歌、绘画等,而且在这些领域,魏晋时期达到了典范和顶峰,如王羲之的书法、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第三,魏晋时期形成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持续至今;第四,产生了探讨艺术内在规律的大量理论著作,如书论、诗论、画论等,有些甚至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代表性经典,如刘勰《文心雕龙》、谢赫《古画品录》、嵇康《声无哀乐论》等,成为后世追慕的典范,由此出现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系统范畴、概念和标准,如“气韵”“风骨”“神”“妙”等。
魏晋时期的艺术发展,后来被称为“自觉时期”,充满新奇和热情,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