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透过文章平和含蓄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的意蕴。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大家还记得给少年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二、阅读课文1、作者与作品简介2、教师范读,学生圈点勾划读书。
3、重点词语。
4、课文写了哪些内容?(1)阿长名字的由来;(2)“切切察察”的毛病(3)对“我”管束很严;(4)摆成“大”字的睡相(5)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6)元旦吃福橘(7)懂得很多道理;(8)讲“长毛”的故事(9)给我买《山海经》;(10)对长妈妈的怀念5、理清课文层次:本文可分为几段?各段都说了写什么?一、(1—2)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
二、(3—18)关于长妈妈的一些事。
三、(19—29)为我买《山海经》。
四、(30、31)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是怀念之情。
三、重点研读,探究真情阅读课文19-29段,回答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并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她平时切切察察,懂什么?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和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言部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产生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1.2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内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2.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2.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3 教学时数1.3.1 本文预计教学时间为2课时。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1.2 《阿长与山海经》写于1926年,最初发表于北京《莽原》半月刊。
2.1.3 文章回忆了鲁迅童年时期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2.2 文章主题2.2.1 通过对阿长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尊重和感激。
2.2.2 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2.2.3 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表达了作者对改革的强烈渴望。
2.3 写作手法2.3.1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2.3.2 通过插叙手法,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丰富。
2.3.3 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教学内容3.1 阿长的形象3.1.1 外貌描写: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眼睛大而有神。
3.1.2 语言描写:口头禅是“咱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3.1.3 行为描写:关心作者,为作者买《山海经》。
3.2 鲁迅对阿长的感情3.2.1 儿时的不耐烦和讨厌:认为阿长限制了他的自由。
3.2.2 长大后的理解和感激:意识到阿长的关爱和付出。
3.2.3 对阿长的怀念:回忆儿时的美好时光,感慨万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人?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童年时光,因为那时我们天真无忧。
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他文章写道:“我上高中时在外地。
人一走,留在家乡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书。
往昔美好故事,亲切人物,甜醉情景,就想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回忆。
谁能使过去一切复活?那去世外婆,不知去向挚友,妈妈乌黑卷发,久已遗失那些美丽书,那跑丢了蓝眼睛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我们熟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关于他童年文章,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将美女蛇故事讲得生动而又诡秘人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他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课堂实录一、介绍作者及《山海经》【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鲁迅及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鲁迅简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收录了十多篇回忆性文章。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作品简况: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2.《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
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深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3.把握欲扬先抑的手法,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运用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他很有影响的人物。
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共同来认识一下长妈妈。
<二> 整体把握1.长妈妈名字叫什么?提示:无从知道。
2.长妈妈长得什么样子?提示:生得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3.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几件事?重点写什么?提示:①喜欢切切察察,常惹风波。
——饶舌多事②管“我”很严,喜欢“告状"。
——以她的方式关心③睡觉爱在床中间摆“大”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说出阿长的性格特点;2、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把握作者对阿长的感情;3、把握文章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提高通过细节分析鉴赏人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读、速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会通过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和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难点: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长妈妈。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去看看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二、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3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一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该书共收回忆性散文10篇,均作于1926年。
各篇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副题作《旧事重提》,依次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鲁迅当时可能设想日后出书就以《旧事重提》为书名,也符合以回忆往事为主要内容的实际。
但《旧事重提》终究显得直白,因此在1927年5月间编集准备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认为散文成就最大,作家蜂起,佳作迭出,或记人,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有所长。
但《朝花夕拾》一书,融记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寓思想性、战斗性于知识性、史料性之中,的确写得风格别具,与众不同。
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账,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
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
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
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
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过去多次有关散文写作的讨论中,常常提到散文姓的问题。
散文姓“散”不无道理。
作茧自缚,画地为牢,难以写出好的散文。
但散文又忌“散”,如果跑野马,放断线风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肯定也不是好散文。
散文要求的是: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
“长毛”与长妈妈何关?这好像是突如其来。
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
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6、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及作者的感情。
【自主先学】一、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3.问题导航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你能概述一下吗?4.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请家长签字:5.资料链接: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就有提到。
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二、预习检测(一)字词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粗拙.()疮.疤()诘.问()惧惮.()震悚.()惊骇.()掳.掠()懿.()2.根据拼音写汉字烦suǒ() jié()问霹lì()孤shuāng() huáng()急渴mù()3.需补充的词语:(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是鲁迅的一本集,其中收录了十多篇回忆性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6.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过程与方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教学重难点】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走进作者: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
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知识链接鲁迅作品短篇名章《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二心集》文选、《呐喊》文集《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三、预习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chuāng()疤震悚()jié()问空前()惧dàn()惊骇()孤shuāng()粗拙()zhòu骂()掳走()2、加粗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淡薄薄弱薄厚 B.妥帖请帖碑帖C.憎恶好恶深恶痛绝 D.空前空席空中楼3、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概括主要内容和理解文章主旨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骇.(hài)疮.疤(chuānɡ)掳.(lǔ)诘.问(jié)惶.急(huánɡ)霹雳..(pī lì)孀.(shuānɡ)震悚.(sǒnɡ)二、词语释义诘问:追问,责问。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渴慕:非常思慕。
惶急:惊慌急迫。
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三、语句解读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因为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所以他对阿长充满了感激、怀念、尊敬的感情。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情感,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爱戴、敬爱、祝福。
四、作家作品(多媒体)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五、语文知识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主要表达方式:叙述和描写。
合作学习五、解答课后练习。
六、解答基础训练题目。
下节课准备:分析人物形象,怎样安排材料,分析详写和略写。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5篇)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5篇)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可以说是一个粗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
而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
文中作者从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1、理解、积累字词;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1、运用探究式学法,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2、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3、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逐步走进阿长的心灵,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感受生活中质朴的爱。
(三)、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3)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长辈的情感;(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2.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人物性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全文、人物关系图、相关历史背景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翻译的问题。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概括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细节描写:(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所学到的描写方法。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六、教学过程:7.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对阿长的描述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8.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文章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描写手法;(2)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1
二、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一)学生自己阅读第二段第四层内容,重点讲解这部分内容。(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了解一下。
二、介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买本书来看看,或者上网查阅一下。
3、文章的基调感激,怀念,尊敬
4、写作特点:先抑后扬源自六、教后反思1、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感情。
2、领会阿长的性格特征。
课前
准备
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预习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内容。
3、思考课后练习一,形成书面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都知道这个故事与中秋节有关。那么,大家知道嫦娥奔月这个故事出自哪本古籍吗?
三、课文讲解。
1、讲解课文生字
骇()掳()悚()惶()急疮()疤()
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
2、分段,写段意。
第一段:(1-2)交代阿长的身份、来历。
第二段:(3-29)回忆阿长的有关事迹。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
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背景音乐)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二、整体感知: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3、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的一等奖说课稿
《阿长与〈山海经〉》的一等奖说课稿《《阿长与〈山海经〉》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阿长与〈山海经〉》的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以双重眼光——儿时的眼光和写作时的眼光回忆了自己的保姆阿长。
文章围绕阿长选取了七个具体的事例,塑造了一个命运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农村妇女形象。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她对鲁迅倾注了一片心血,是作者心中值得怀念和感激的人。
我考虑到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所以我为学生设计的情感价值目标是:感悟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又因为这一单元是以叙事作品为主,因此,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我安排了两项:一是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二是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今后能顺利地阅读此类的文章,我设计了三项过程和方法目标:一是体会语句的深厚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方法;三是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而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教学中的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提出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下,通过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领悟这篇文章的双重眼光以及欲扬先抑的写法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大量采用了复述法以及类比法,实质上是为突破难点所设。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预计用三课时授完,而本文的第二课时最能体现我的教学思路,因此,我将在下面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与设计。
二、说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导入。
教育艺术论上说:“精彩的导入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旋律;是情感的起搏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神话传说、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等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述神话、传说、地理、民族、物产、习俗等内容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2.2 教学重点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探讨其反映的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2.3 教学难点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等知识,以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分析其反映的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3.4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个神话传说进行分享,全班同学一起讨论。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海经》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四、课后作业4.1 完成练习题:(1)简述《山海经》的基本内容。
(2)分析《山海经》中的一个神话传说,阐述其反映的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4.2 预习下节课内容:深入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等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授,也有学生的互动讨论。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山海经》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指导:阅读领悟法、互动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憎恶()惧惮()粗拙()掷()震悚()chuāng()疤孤shuāng( ) jié()问 pī( ) 雳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诘问:
惧惮:渴慕:。
毫不相干: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3、了解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三:问题导学。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
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
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你童年生活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是谁,还记得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吗,与大家分享一
下吧。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