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辅导之整体感知的方法

合集下载

试谈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的几种策略

试谈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的几种策略

地再 现 文本 的情 节 。复述 有 助于
提 高他 们 的 口头 表达 能力 ,是 口 语训 练 的一种 有效 途径 。我认 为
现 代 认 知 心理 学 认 为 。读 物
三、 畅谈 阅读 感 受
宜性 , 面 就叙事 类文 章 , 谈 整 下 谈 体感 知 的几种教 学 策 略。 复述故 事 情节 复 述 就 是 抓 住 记 叙 的要 素 , 根 据 学 生 自己 的理 解 来 组 织 语 言 ,关 注语 气语 调 的 同时有 条理


幅 , 量之 多是史 无 前例 的 。 数 它完 全 与教 材 有 机 地 融 合 在 一起 , 是 课 程 资 源 不 可 缺 少 的 组成 部 分 。 编者 精心 编排 的这 些插 图 ,目的 是 给 我们 的语 文教 学提 供最 为 便 捷 而 丰富 的教 学素 材 。记叙 类 文 章 中的插 图 ,多 数跟 文本 的主要 情 节 或主要 人物 有关 ,它能 帮助 我们 理 解课 文 内容 。实 际上 我们 可以在整体感知的环节充分利用 它 。 求 学生 读 了课文 之后 , 要 给插 图配 上题 目 ,从学 生 不 同的答 案 中了解他们 对文本理解 的深度 。 如给 《 烛》 中 的插 图拟一 个 标 蜡 题, 并说说 你 的理 由。 学生 所拟 的 标 题 精 彩纷 呈 :守 护 ” “ 祷 ” “ 、祈 、
了一 种摆设 , 目的性不 明 , 法 与 无
渡 时 的悲 壮情 感 ,这 样 的复 述是 有效的, 它能 激起 学生 的情 感 , 激 发 他 们深 度学 习 的兴 趣 。 然后 , 教 师 轻轻 一点 :让 你最 感 动 的是 哪 “ 部分 ? ” 这样 , 就很 自 地使 课 然 堂 教学 向纵 深发 展 ,复述 也 自然 成 了学 生研读 文 本 的基础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

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

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

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地了解。

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

对于文章的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不必理会没有弄懂的问题,只要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可。

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

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它的内容往往要几经反复细加琢磨之后才能确定。

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1)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

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

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4)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呈现“整体感知”的几种有效方式

呈现“整体感知”的几种有效方式

呈现“整体感知”的几种有效方式西安高新一中,孟文鹏“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得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本文拟提出几种常用的方式,就教于方家。

一.复述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复述内容。

观察其复述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是有条理的,还是凌乱的;是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信息,还是不得要领,鸡零狗碎。

通过复述,令学生呈现感知的收获,而教者也从中得到灵活施教的参考信息。

二.漫谈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随意谈谈对文章的感受,不提出任何限制,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倾吐自己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又会给其他人以启示,从而产生环环相扣,波波相连的教学效果,不独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由这篇文章联想到什么。

可以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的相关信息。

由其“联想点”,可以判断其“整体感知”的质量,同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拉通,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领悟。

四.换题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换个题目。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在呈现“整体感知”诸方式中,这是最常用,最容易出花子的一种。

学生所换题目,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一些精彩之作,甚至给人超过原题之感。

五.亮点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就内容,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中的某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

可设置以下几种问法:说说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人物;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请说说本文的大致思路等等。

六.提问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能否对文章提出问题,是衡量感知水平的可靠指标。

高质量的问题,反映了阅读者敏锐的感知能力。

记得97年在潼关中学,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有学生在通读之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说‘那朵’流星,为什么不说那颗?”问题一出,所有人均有眼前一亮之感。

【初中】教案分享:记叙文整体感知(附例题及解析)

【初中】教案分享:记叙文整体感知(附例题及解析)

【初中】教案分享:记叙文整体感知(附例题及解析)壹~知识梳理~[课时] 第1课时[复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复习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导策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以是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层次,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技巧的归纳。

具体地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粗知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要考点: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段意;2、补写故事情节;3、分析题目含义;4、归纳文章中心。

解题方法:一、文章内容概括或段意概括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或段的结尾,也有在段的中间。

一般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采用摘要法,即把文章或段中有主次之分的几层意思,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联合法,即文章或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二、根据文章内容补写故事情节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和题目的提示,其次,概括故事情节的大意,第三,用简明的词语进行归纳。

三、归纳中心思想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

1、一类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告诉读者的,要抓住文中表明中心思想的话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就是中心思想。

这类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1)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

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中心思想。

如《背影》。

(2)从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入手。

一篇文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

点题句,有的开篇点题;关键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有的是交待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对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

2、另一类是没有直接写明中心思想的,需要读者分析概括。

方法是: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略谈整体感知的几种方式

略谈整体感知的几种方式

略谈整体感知的⼏种⽅式整体感知,是指读完⼀篇⽂章后产⽣的⼼理感触,是对课⽂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要点进⾏⼤体上的领会和把握。

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的主观认识,综合运⽤学过的各种语⽂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宏观的理解。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也是我们经常利⽤到的⼀个教学步骤。

⽽我们通常使⽤的语⾔就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写了⼀件或者⼏件事情”。

笔者认为这种整体感知的⽅式失之简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其他⽼师的教学过程和⾃⼰的亲⾝实践总结了以下⼏种整体感知⽅式。

第⼀种:列图表列图表是⽣活中尤其在数学中⽐较常见的整体感知⽅式,同时它也是⼀种说明⽅法。

这种⽅式的特点是⼀⽬了然。

因此也常常被语⽂⽼师借⽤到教学中。

⼀般的做法是先列好表头,让同学们根据课⽂填写。

这种⽅式可以利⽤在随着时间推移事物或者⼈物发⽣改变的情况下。

如梅洪建⽼师在讲都德的《最后⼀课》中就列图表让同学们找找⼩弗朗⼠的前后的各种变化。

很多⽼师在讲郑振铎的《猫》的时候也⽤到了列图表的⽅式来找对三个猫的不同。

像其他的《看云识天⽓》,因为讲到了各种云的特点,为了让同学们感知各种云的特点⽤到说明⽅法之⼀列图表也很正常。

笔者认为这种⽅式合适在并列的事物或者因时间的推移事物有不同的课⽂中,作为对⽐的⼀种⽅式。

第⼆种:数轴数轴是数学⾥常⽤的概念。

⽽数轴很⼤的⼀个特点就是有前后之分。

所以数轴也常常⽤在历史的年限标明中。

⽽语⽂也可以借鉴数轴。

⼀般说来,也是⽤在有时间先后顺序的课⽂中。

那么有先后顺序为何不⽤语⾔直接叙述或者⽤图表呢?因为数轴会把各个点发⽣的事物标得很清楚。

直接问发⽣了什么常常是概括性的语⾔。

那要把事物标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能让学⽣更好的发现特点和规律。

⽐如在讲《喂――出来》的时候,我⼀直在想怎么让学⽣发现喂――出来出现了两次,并且这两次是有深意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类终有⼀天会⾃⾷其果。

明说吧!不好。

直接问,也不好。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导语:初一语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会介绍一套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2.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4. 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并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展开。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音视频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阅读、合作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步骤:1. 预习与导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短视频或故事化的导入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感知与理解通过短文、课文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理解。

可以采用配图阅读、多角度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互动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展示感知和理解的结果。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阅读、听说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4. 拓展与应用通过开展拓展活动,巩固和应用学生的所学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等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课程结束时,进行小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体会到学习的收获。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分享,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评价方式:1. 日常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讨论与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课后习题等方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小组项目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整体感知可谓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这一步做好了。

对后面通常将要进行的局部和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会起到很好的整体上的宏观把握作用。

反之,阅读文章的主旨、基调、思路、写法等方面的内容不明或不清,局部和具体的问题将得不到很好的深入探究。

最终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全文。

一、归纳中心,把握文章主题文章中心,也叫文章主题,亦称主题思想’、中心思想。

它存在于全文的整体之中。

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通读全文,从全文的所有段落、所有语句及其段与段的联系、语句与语句的联系当中推究出来。

当然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文体,表现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因此。

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也就不同。

总的说来,议论文的中心思想最易捕捉。

如,有的议论文采用论点式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拿来主义”就属于这一类。

它们的文章标题通常就是中心思想;有的文章标题只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但我们可以沿着标题所提示的思路去寻找,如“雷锋塔的倒掉”:还有的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主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中心思想:有的议论文虽然在中心论点统领之下还有分论点,但中心论点通常便是中心思想,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于开首第一段就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当然,凡议论文中心论点不一定都出现在导论部分。

有时也出现在议论部分;有时也出现在结论部分,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对待。

想捕捉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也可先从文章标题人手,然后,如若文章开头与结尾有议论文字的话,便紧抓这些议论文字不放去深入探究。

一般来讲,只要做到了这些,这类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便可捕捉到手。

但是,记叙文中更多的文章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体现中心思想的,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人和事的诸多因素中总体地去把握它们。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

抓住中心线索,逐步分析,了解事件所反映的意义和精神实质,从而达到对中心思想的掌握和归纳: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着重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这类课文的中心思想是由人物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文整体感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

(课前已做好准备)。

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文段)得内容一、整体感知得概念整体感知,就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得中心与主旨,把握作者得意思与思路。

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清楚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各个段落就是怎么写得与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总之,要把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要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确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才能够真确地做好每道题目。

二、考纲知识解读1、辨明文体,明确不同文体应该整体重点把握得内容:训练中应该与各类文体得阅读训练结合起来、2、认真领会标题与注释对文章内容得提示或概括作用,达到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得目得。

3、通过明确文章议论、说明得话题范围或记叙得中心事件来整体把握阅读材料。

4、抓住主旨句。

主旨句往往能直接解释文章得中心或主旨,具有极大得概括力、主旨句有得完整,有得不完全,阅读时要留心区分。

主旨句大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少量得在文章中间、有得文章虽无主旨句,但有对文章内各段段意概括得句子或词语,那么将能概括段意得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也就就是主旨、在议论文或说明文中可利用文中提示性得语言标志,如“总之”“一句话”“因此”“实质上“综上所述”等,便能很快找到中心句。

记叙文得议论、抒情部分,往往与中心有关,阅读时也要多加注意。

三、整体感知文中信息:信息世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得消息。

文章中得重要信息包括:(1)文中照应题目及画龙点睛得词句;(2)具有特殊含义或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得词语;(3)文中行文得线索;(4)作者隐含文中得思想感情;(5)作者富有创新意识得观点; (6)作品中得人物性格及形象。

四、文中信息得表现特征要快速、准确地感知、捕捉、归纳文中信息,应注意透露文章信息句子得基本特征。

这些语句一般就是:(1)标示时空转换、上下句(段)关系(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承接)、提示语境特征得提示语。

(2)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得概括语。

(3)显现人物情态、环境特点得描写语。

(4)信息较集中得主旨句、标题用语。

初中语文记叙文辅导之整体感知的方法

初中语文记叙文辅导之整体感知的方法

初中语文记叙文辅导之整体感知的方法阅读记叙文时,整体感知有助于咱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捉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整体感知的法子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法子(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含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捉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捉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咱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捉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咱们还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显明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

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对比含蓄,常常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常常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厚的内涵。

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窗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固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捉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入含义。

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必定了解后才能对比准确地找到。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杨献荣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初读一篇课文,应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

整体是个相对的概念,一篇文章是个大整体,其中的逻辑段、自然段是小整体。

因此,整体感知包括感知语篇和感知语段两个方面。

教材编者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人知水平,选进的课文中都有一些“点睛”式的词、句,将中心鲜明地呈现出来,学生不费多少心力就能感知到。

这也为指导整体感知提供了可以借用的抓手。

在感知语段方面,课标没作具体要求。

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一二年级重在学词学句,三四年级应向重点学习语段过渡,五六年级则重点学习语篇。

第二学段应该有感知语段内容的要求,提示相应的方法。

由于课标要求缺失,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年级阅读课堂几乎看不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段的内容。

学生从学词学句一下跳到学习语篇,跨度有点大,不利于夯实语文基本功。

在感知语篇方面,课标第一学段没有提出要求。

第二学段要求粗知大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第三学段要求“了解表达顺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大体把握诗歌的诗意,体会表达情感,能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粗知”“初步”“了解”“大体”,这些词语要求含糊,难以把握,加上没有与之相应的方法提示,教师难免感到茫然,很难有效落实。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各学段整体感知语篇、语段的要求和方法。

一、把语篇读成语段第一学段,虽然以识字、写字、读书、背书为重点,但在初读阶段应该有引领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意识,否则,低年级阅读教学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师可围绕课题,提出一两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完全文后理解一下课文内容,或用填空的方式,外化整体感知内容的结果。

如教学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小花鹿卖空气》一文,可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小花鹿为什么要卖空气?小花鹿是怎样卖空气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解答自己的疑问。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整体感知的方法:(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人+什么情况+事+结果。

(“人“特指主人公。

)(2)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材料组织特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3)插叙。

作用: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②丰富人物的形象;突出中心:③使结构曲折有致。

6、记叙线索及作用?(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2)以感情为线索;(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4)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记叙文结构层次主要有以下常用的方式:(1)时间的推移;(2)空间的变换;(3)时间、空间的交叉;(4)作者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5)故事情节的发展;(6)人物的意识流动。

8、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

9、题目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中心;(2)交代记叙的线索;(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交代文章的记叙对象,为全文做铺垫;(5)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和背景;(6)给人以震撼,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10、题目在文章有何作用?不仅要考虑题目的含义,也要兼顾题目在的作用。

11、方法有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2、概括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①感知关于人物的什么事;②把握人物的描写方法;③设身处地(假设自己就是这个人)地感悟;④尽量用三个以上的词语表述。

13、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类。

14、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

整体感知方法

整体感知方法

整体感知方法西安高新一中,孟文鹏“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得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本文拟提出几种常用的方式,就教于方家。

一.复述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复述内容。

观察其复述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是有条理的,还是凌乱的;是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信息,还是不得要领,鸡零狗碎。

通过复述,令学生呈现感知的收获,而教者也从中得到灵活施教的参考信息。

二.漫谈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随意谈谈对文章的感受,不提出任何限制,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倾吐自己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又会给其他人以启示,从而产生环环相扣,波波相连的教学效果,不独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由这篇文章联想到什么。

可以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的相关信息。

由其“联想点”,可以判断其“整体感知”的质量,同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拉通,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领悟。

四.换题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换个题目。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在呈现“整体感知”诸方式中,这是最常用,最容易出花子的一种。

学生所换题目,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一些精彩之作,甚至给人超过原题之感。

五.亮点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就内容,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中的某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

可设置以下几种问法:说说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人物;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请说说本文的大致思路等等。

六.提问法七.总结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感知,从而才可能用较简短的文字概括这种印象。

这种方法,目前被许多电视节目广泛采用,主持人在节目终了时,往往会请嘉宾用一句话收束心情。

学生耳濡目染,对此法应不陌生。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2011-11-09 12:40:34)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而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去建造空中楼阁。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一、辨体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

”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

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

”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

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

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

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

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中语文记叙文辅导之整体感知的方法
阅读记叙文时,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

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

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