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实验09
《普通心理学》实验一知觉实验
3. 图像呈现 1 分钟,被试通过屏幕观察彩色负后像,在觉得后像消失后迅速按红色反应键。 主试屏幕上将在对应色光位置下方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间,被试继续实验,直至实验结束。
4. 完成以上操作后,继续重复步骤 3 两遍。 5. 实验结束后,主试根据提示选择是否保存本次实验结果数据。
【结果】
红
绿
蓝
时间(ms)
3. 检测实验台连接状态:主试屏幕上显示硬件已连接,移动标志杆(中间)自动移动并复 位。复位结束后移动标志杆将停止在距离两中心固定标志杆垂直距离+150 毫米处,此 时数字显示屏幕显示+150 的数据。
4. 实验时,主试先按动实验仪面板上的前进按键“▲”(此时后退按键无效),使移动标志 杆离开校准位置,数字显示屏上将随时显示移动标志杆与固定标志杆的垂直距离,移动 的距离由主试者自行掌握。当移动标志杆离开校准位置后,后退按键“▼”有效。主试 位置调整完毕后,被试开始实验。
根据表格提供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条件下每个被试附后像的延迟时间。
【讨论】
分析为什么彩色后像的色调的近似补色。
1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二、深度知觉
【实验目的】
比较单双眼在辨析远近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值的准确方法。
【实验材料】
JGW-E 型心理实验台、深度知觉实验仪、通讯线、手键
【讨论】
1. 箭羽线夹角的大小与视错觉量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 2. 视错觉量是否存在个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结果】
序号
箭头线长度
给定线段长度 调试后线段长度
序号
箭头线长度
1
16
2
17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 记忆
内江师院教心系
普通心理学
1、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 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一般说来, 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的外界信息,首先要转换 成各种不同的记忆代码,即形成客观物理剌激的心理 表征。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内江师院教心系
普通心理学
2、保持 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 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 还可能遗失,出现遗忘。 3、提取 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才是有意义的。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日常所说“记得”指的就是回忆。再认是原刺激呈现 在眼前的辨认出来。有各种线索可以利用,需要的只 是确定它的熟悉程度。
内江师院教心系
普通心理学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二节 感觉记忆 第三节 短时记忆 第四节 长时记忆的习得 第五节 长时记忆的保持 第六节 长时记忆的提取
内江师院教心系
普通心理学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 过程,即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 再认)。 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 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向脑内存储信息到再 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内江师院教心系
普通心理学
(2)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 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 又叫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 内容的记忆。当某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 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 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情绪记忆具有鲜 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 绳”。 (4)运动记忆 是以自身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 记忆。如对书写,劳动操作及某种习惯动作的记忆。 3、按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实验九 注意的分配
实验九注意的分配(一)实验目的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
注意分配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
条件之二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联系。
注意分配能力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得到训练发展的,其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
1.验证被试同时做两件事的可能性。
2.测定被试的注意分配能力。
(二)实验的仪器和材料注意分配仪。
(见图9)图9:注意分配仪(三)实验程序1.准备工作:正式实验前,主试将注意分配实验仪在桌上放好,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
并设置仪器的工作方式档为6。
检测仪器是否正常。
2.正式实验:(1)主试将仪器的时间设置开关“T”设置为1,将工作方式开关“W”设置为1,显示方式开关“D”设置为1。
告知被试进行声音实验,当被试听到高、中、低三种声音时,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压对应的高、中、低3个声音键,反应越快越好。
当被试准备好后,按启动键开始测试。
当工作指示灯闪烁时,声音停止,表示测试时间到。
(2)主试将仪器的时间开关“T”仍设置为1,工作方式“W”为3,显示方式“D”为3。
告知被试进行灯光实验,当看到8个灯光键任一个亮时,用右手食指尽快按压对应的灯光按键,反应越快越好。
被试准备好后,按启动键开始测试。
当工作指示灯闪烁时,灯光键停止发光,表示测试时间到。
(3)主试将时间设置开关“T”设置为1,工作方式“W”为5,显示方式“D”为5。
告知被试进行注意分配测试,一边听声音,一边看灯光,并按上述(1)、(2)做相应的反应。
要两边兼顾,反应越快越好。
被试准备好有,按启动键开始,时间到后声音、灯光皆停止。
(4)记录被试的测试结果。
三个测试全部结束后,主试将显示方式开关“D”分别置于6、7、8三个位置,分别记录被试的注意分配值Q、各种操作的正确反应次数和错误反应次数。
(5)按下仪器的复位键,换另一被试,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普通心理学》实验二注意实验
5.被试使用探笔,由首行首位开始,依次探触 0 所在的点位。每次被试探触一个数字时 (无论该数字是否为 0),实验仪面板指示灯亮,并伴随一短暂提示音,表示该数字被试已 探测完毕。所有测试行结束后,探触实验仪下端“END”触点,本次实验结束。
被试通过屏幕观察双关图形并在觉得变化时按任意反应键,注视屏幕上分别记录被试在第一 分钟、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的被试反应次数及每次反应的间隔时间。同步显示的实验结果记
3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录在【结果】表格中。 3.当被试 3 分钟实验全部完成,呈现实验指导 2,如图下图所示,被试阅读完毕并确定已完 全理解指导语所述内容后,按任意键继续实验。
【结果】
实验进行的时间分段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注:如表格行数不够,请自行补充
根据表格提供的实验数据:
比较每个被试在第一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分钟注意起伏的次数及其在有意志努力情况下注意起伏的次数
【讨论】
注意起伏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4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三、注意的分配
【实验目的】
验证注意分配的可能性,测定被试的注意分配能力。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普通心理学》 实验二 注意实验
一、注意广度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
【实验材料】
JGW-E 型心理实验台
【实验程序/步骤】
1.进入实验目录界面首页,按数字键“09”,选中“注意广度”实验图标,按 Enter 键, 主试进实验界面,如下图所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 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 产生了动机。
如:热时寻找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孤独 时寻找朋友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不同人:同种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 同种动机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 如同一个班级 学生学习动机各不相同;同是想减肥,但是不同 人选择方式不同。
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 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例如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
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如为目标一直努力学习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
同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占 主导地位,叫做主导动机,有些占从属地位,叫 做从属动机。 如,对于努力工作,有的人的主 要动机是为了养家糊口,从属动机是为了使自己 生活更有意义。有的人则相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 机产生不良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效果与动机往往并不 一致,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能力,机遇等因素影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价值观:主体就客观事物对自身及社会的意 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与动机: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 心,它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对个人 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引导个体不断努力,不 断完善自己,个体对这种目标价值看得越高,动 机就会越强。
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书
颜色视觉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hue)、明度和(brightness)饱和度(saturation)。
色调取决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越高,则彩色越鲜艳。
颜色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三维空间的颜色立体(color solid)来说明。
颜色立体的垂直轴表示明度的变化;圆周上的不同角度代表颜色的纯度越鲜艳,离轴心越近越接近于灰色。
颜色的混合可分为两种:相加混合(additive mixture)和相减混合(subtractive mixture),或者称之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在色光的刺激下,人眼视网膜感受到的是两种不同光波的直接叠加,产生了相加的效果;而颜料的颜色是因为吸收了其他波段光波,只反射某个波段的光波而产生的,所以颜料的混合产生了相减的效果。
颜色对比(color contrast)是指不同颜色并列或相继出现时,视觉与单一颜色出现时有所不同。
尤其是彼此互补的两种颜色并列时,其对比效果更明显。
马赫带(Mach band)就是人们在明暗变化的交界上,容易感觉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更暗的线条。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人的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视觉刺激消失一段时间之后感觉仍然暂时留存的现象称之为后像(afterimage)。
后像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正后像(positive afterimage),特征是原刺激消失后遗留的后像与原刺激相似。
另一种为负后像(negative afterimage),一般是原刺激色的互补。
一、目的了解颜色视觉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使用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三、方法1.选中左侧实验列表“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中的“颜色视觉”,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演示内容目录窗口。
主试就可依次呈现相关的图片与背景知识。
2.了解颜色的基本特性、颜色立体、颜色混合、颜色对比、马赫带、颜色后像等理论和概念。
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汇总
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汇总
1.束缚实验:将被试关在一个小房间里,身上绑了一些绳索,并被告知这是为了进行心理学研究。
随后,研究人员开始对被试进行各种测试,最终发现被试在绝望和恐惧中度过了整整四天。
2. 权威实验:被试被告知,他们是为了测试记忆力而参与实验。
实验者要求被试向另一个人发出电击,如果那个人回答不对问题的话。
尽管被试听到那个人发出的惨叫声,但是,只要实验者告诉他们继续进行实验,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出更强的电击。
3. 赢家效应实验:被试首先进行了一项智力测试,然后被告知
他们的得分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接下来,他们进行了一项“新颖性实验”,其中实验者等待被试发明一些新的想法。
结果,被试往往会产
生出比没有获得好成绩的被试更多的想法。
4. 逆境成长实验:研究者对一组成年人进行了一项实验,鼓励
他们写下自己在生活中克服挑战的经历。
在经历了这样的积极回忆后,被试报告说,他们对挑战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未来更有信心。
5. 社交规范实验:研究人员在大学校园内对学生进行实验,调
查他们对社交规范的了解。
结果表明,学生们普遍对社交规范存在认知偏差,而这一偏差又与他们的社交成功度相关。
- 1 -。
《普通心理学》实验(训)课教案
《普通心理学实验》实验(训)课程教案实验(训)名称 项目一 实验分组 实验(训)类型 演示型( √ ) 验证型( ) 设计型( ) 综合型( )实验(训)学时 2 分组情况 多 人( √ ) 单 人( )实验(训)仪器设备 心理学实验设备 实验(训)耗材 实验台打印纸教学目标 (含思政目标)教育目标:了解基础实验仪器的功能及实验室的常规制度 思政目标:能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有约束才有权利实验(训)要求 实验预习:收集学生信息,统一注册实验用户实验报告:记录每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步骤,维护方法 实验数据:无实验技术 教师演示实验内容实验(训)进度安排 学时分配 一、介绍课程本课程系统地总结普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展示普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发展变化,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普通心理学实验教学所应当完成的任务。
普通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实验,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基础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继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加深心理实验对于心理学学科发展以及心理学学习意义的认识,促进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学习实践以及生活、10分钟社会实践的联系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课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本课程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的理论内容;进行实验时,必须遵守指导教师的指导,按照实验步骤,爱护实验器材,遵守实验室规程,按照实验程序与实验方法等要求认真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束后,认真仔细实验记录,认真统计分析,按照要求撰写心理实验报告。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比例为平时成绩占40%(出勤、课堂表现4次、作业4次),期末成绩占60%(6次实验报告)。
采取五级评分制,优秀(100-90分)、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一、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验三、实验原理: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结合了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人格的维度理论,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的研究出发,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E维度: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N维度: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P维度:精神质(psychoticism)。
该问卷包括四个分量表,各量表的意义如下:E量表:测量性格的内、外倾向N量表:测量情绪的稳定性上两个量表均为双极量表,也就是说分数高与分数低都有意义,但两极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只有程度的区别。
如E量表分由低向高的变化,代表由内向转外向的一种程度上的变化,非常内向——内向——比较内向——内外向平衡——比较外向——外向——非常外向P量表:单极量表,即:只有P分高时才有意义,P分低被认为是正常。
L量表:原本为一个效度量表,测量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同时,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L分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成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性别:女性偏高;与民族有关等。
四、实验目的:掌握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
五、实验内容:(一)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评定方法(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评分标准(三)测验的记分(四)结果的解释(五)撰写实验报告六、实验器材:艾森克人格问卷、答题纸、铅笔、橡皮。
七、实验步骤:1、依据预定的参试人数在安静、整洁、无干扰的教室内施测。
2、发放问卷后,主试说明指导语,请被试依次回答问题,回答不需要写字,在每个问题后面的“是”或“否”中选择一个。
这些问题要求被试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3、完成了所有题目后,根据问卷的要求进行积分。
并将原始分转化为T分数。
八、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一)测验的记分1、分数划分标准: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56.7-61.5分或38.5-43.3分之间为倾向型,而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
心理学实验报告_9
心理学实验报告摘要: 通过对镜画仪实验结果的分析来检验练习对迁移的影响。
分析的结果是: 练习对学习迁移有积极的影响, 即先前的学习可以促进后来的学习。
一、实验方法.1.实验目的: 采用前后测验法检验优势手镜画练习对非优势手练习的作用。
3.实验器材: 镜画仪4.实验步骤:(1)被试面对镜子坐好。
调整平面镜使境内图案正对被试;调节遮板, 使被试不能直接看见图案板, 只能看见镜中的像。
(2)被试非优势手执笔, 主试发出“开始”, 被试先用探笔触一下记时圆点, 然后在六角星双轨内尽快画一遍, 要求不能接触双轨任何一边, 探笔接触双轨边一次, 就算一次错误, 由计数器自动记录。
被试画完一遍再触一下记时圆点, 电子秒表显示画完一遍的时间, 主试将次数和时间记下。
(3)被试再用优势手做镜画练习10遍, 做法同步骤(2), 主试做好每一遍记录。
(4)被试再用非优势手做步骤(2)一遍, 主试记录。
5.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非优势手(左手)首次画图结果表2 优胜手(右手)画图结果二、实验结果分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的迁移作用。
因而先是用非优势手画图, 后再用优势手画图练习, 最后再用非优势手画图, 这是实验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程序。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检验迁移的效果。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 如反应定势等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那么本实验所得的结果反映的迁移类型是属于哪种呢?迁移的效果是否明显?从表面和被试的报告看并不一定能客观的反映实验的本质, 因而需要对数据的分析以便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验结果。
下面就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来源: 表1和表3)。
(2)计算练习后非优势手的平均使用时间TT=(110.172+124.864)/ 2=117.518(2)计算进步率(182.814-117.58)/182.8142=35.6%从进步的结果来看, 进步明显,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在镜画仪实验中右手练习对左手有正迁移作用, 而且迁移效果明显。
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汇总
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汇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下面是普通心理学中的若干个实验和研究,它们揭示了心理学的某些方面。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者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他的实验是基于小孩们的智能发展情况。
皮亚杰把小孩子分成了四个年龄组,分别是0-2岁、2-7岁、7-11岁和11岁以上。
在每个年龄段,皮亚杰都向儿童展示不同的物品,并记录他们的反应。
结果表明,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
他们开始能够从人物和事物中区分出不同的颜色、形状和物理属性。
当孩子长大后,便开始懂得代理、运算和逻辑推理。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提斯进行的。
他在1971年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内部开始了这个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类在监狱环境下的行为,通过此来探索监狱制度中的一些问题。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把他们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
治疗组的参与者被拘留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而对照组则被安置在合适的房间里。
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表现与监狱中的情况相近,对照组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态势。
该实验揭示了监狱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和不人道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米尔格伦的附属效应实验在1954年, Y莱昂·米尔格伦(Leon Festinger)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人们在团队工作的时候对他人的看法与态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米尔格伦把参与者分成了三组,并让参与者协作完成任务。
结果显示,参与者的个人价值观和团队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可以影响到他们对其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该实验分类的高度影响到了人们在团队工作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证明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
华生和凯库的DNA研究詹姆斯邱欣尔弗雷德里克·奥尔顿医生通过发现5-溴尿嘧啶和N-甲基基氮嘧啶都有与配对鸟宿主的数量成正比,推测DNA遗传信息的转移是通过差异配对而实现的。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知觉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涉及我们如何通过感官接收信息并解释这些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相关理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训活动。
本报告将详细记录实训过程、实验结果以及个人感悟。
二、实训目的1. 理解知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知觉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3. 提高对日常生活中知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视觉知觉实验- 实验一:颜色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颜色混合的原理和视觉错觉。
- 实验方法:使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观察物体,记录颜色变化。
-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对物体颜色的感知有显著影响,出现了一些视觉错觉现象。
- 实验二:图形识别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图形识别过程中的注意力和记忆作用。
- 实验方法:观察一系列图形,记录识别正确率。
- 实验结果:发现当图形复杂度增加时,识别正确率下降,说明注意力和记忆在图形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2. 听觉知觉实验- 实验一:声音识别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人类对声音的识别能力。
- 实验方法:播放不同声音,要求参与者识别声音来源。
- 实验结果:发现人类对声音的识别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声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 实验二:双耳分听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双耳在听觉知觉中的作用。
- 实验方法:分别向左右耳播放不同的声音,要求参与者报告听到的声音。
- 实验结果:发现双耳在听觉知觉中起着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声音识别的准确性。
3. 触觉知觉实验- 实验一:温度感知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温度感知的差异。
- 实验方法:使用不同温度的液体,让参与者感受并描述温度变化。
-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人的温度感知存在差异,可能与个体生理差异有关。
- 实验二:压力感知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压力感知的敏感性。
- 实验方法:在手指上施加不同强度的压力,要求参与者报告压力大小。
- 实验结果:发现压力感知的敏感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
2009级心理学实验准备
2009级实验心理学实验计划开设项目
1、信号检测论
2、心理量表
3、速度知觉
4、时间知觉
5、选做实验(感知觉):
a)两点阈
b)听觉绝对阈限
c)明度差别阈限
d)视野测试
e)暗适应
f)痛觉阈限测试实验
g)大小常性实验
h)深度知觉实验
i)空间知觉实验
6、短时记忆视觉编码
7、生物反馈、测谎
8、Stroop
9、自主设计实验思路报告
10、选做实验(机房):
a)评价法
b)迫选法
c)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d)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e)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11、内隐
12、加工水平
13、警戒
14、注意集中
15、概念形成
16、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结果
17、选做实验
a)注意分配实验
b)记忆广度实验
c)学习曲线实验(迷宫学习、镜画学习)
d)学习迁移实验
e)心理差异量测量
f)认知方式的测量方法
g)动作方位辨别实验
h)职业能力选择实验
i)似动现象实验
j)双手协调调节实验
18、完成自主设计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共17个)
1.韦伯定律一、目的为了产生最小可觉差,一个刺激必须增加它本身数值的一个常定的分数,用数学式表示即为,这就是韦伯定律(Weber'sLaw)。
这一关系式得出的数值称为韦伯分数(也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韦伯定律是能过差别阈值的研究而得出的。
这一定律只是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保持。
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应用心理物理法来测定听觉道的韦伯常数,并验证只有在中等强度刺激的情况下才符合韦伯定律。
二、仪器与材料音频讯号发生器一台,耳机一付,记录纸三、程序1. 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人耳对音调的差别阈值。
常定刺激法又名为正误示例法和次数法,即用围绕着阈值的一组固定的物理刺激值,用随机方法呈现,并计算每个物理刺激值的检测频次。
本实验中还采用二类判断标准,即要求受试者回答比较刺激是比标准刺激大还是小。
2.实验中确定600Hz音调为标准刺激,选择5~7个围绕600Hz音调的其他频率刺激为此较刺激,要求被试回答比较刺激是比标准刺激大还是小。
每个比较刺激要与标准刺激配对多次,于是可获得一个"较大"反应的概率估计以及相应的"较小"反应的概率估计。
3.将获得的每个比较刺激频次数据用手画曲线方法在图上(见图5-1),也可用下表5-1来表示一个被试在用二类判断时所获得的判断一个比较刺激在音高上是"高于"或"低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比。
4.用相同程序与方法测定 300HZ 音调的韦伯常数。
5.用相同程序与方法测定120the音调的韦伯常数四、结果1.用直线内插法先求出图 5-1中判断百分比为 25%、 50%、75%的各点。
2.判断百分比为50%的点就是主观相等点,即表示在这点上没有可能辨别到差别。
3.判断百分比为100的点为完全的辨辞别,在主观相等点同完全辨别之间的一半即为75%这一点就是差别阈,即韦伯常数。
4.从图5-1与表5-1中测得,对于60ZHz音调的主观相等点为600@.ZHZ,不肯定间距为5.4HZ,差别阈即韦伯分数为2.7HZ,常误为 0.2ZHZ。
普通心理学实验大纲.doc
普通心理学实验大纲.doc河西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标准普通心理学实验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
普通心理学实验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方法。
普通心理学实验是《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重复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2.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全面思维能力。
3. 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能够较好地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4. 通过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5.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内容心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了解,感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注意实验,动作技能实验,阈限实验,错觉实验,气质实验。
(四)教学时数20学时。
本课程学时列入《普通心理学》总学时计划。
(五)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1.力图将经典研究和前沿进展交织铺陈,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实验心理学各领域中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2.把具体实验和逻辑方法有机整合,突显出科学思维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注重实验程序、方法和仪器的掌握和练习,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迈出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有效指南。
二、本文实验一瞬时记忆实验实验时数:2学时实验目的:证实瞬时记忆现象及其性质。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实验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实验在普通心理学中,记忆原理是研究人类记忆方式和机制的一个重要领域。
记忆原理实验旨在揭示人类记忆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
下面将介绍两个经典的记忆原理实验。
实验一:串联效应串联效应是记忆中一种现象,指的是人们对列表中前面的项目记忆更好。
这一效应被认为是因为前面的项目有更多机会进行重复记忆。
为了研究串联效应,实验者可以进行如下实验:1.设计实验材料:将一系列无关联的词汇随机排列,构成一个列表。
每个词汇呈现的时间间隔应保持一致。
2.实验过程:将实验被试分为两组,每组进行两次实验。
-第一组:让被试在列表呈现完毕后离开,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回忆刚才看到的词汇。
-第二组:让被试在列表呈现完毕后进行一项干扰任务,比如做几道简单的数学题,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回忆刚才看到的词汇。
3.数据分析:比较两组被试的回忆结果。
如果第二组被试的回忆结果比第一组差,则说明存在串联效应。
实验二:容量限制效应容量限制效应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时存在容量限制,当超过容量限制时,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会下降。
为了研究容量限制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实验:1.设计实验材料:使用一系列不同长度的字母组成的列表,长度可以从2个字母开始逐渐增加。
2.实验过程:让被试观看列表,并在列表消失后立即回忆所看到的字母。
每个长度的列表重复多次,以获得平均的回忆准确率。
3.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长度列表的回忆准确率。
如果随着列表长度的增加,回忆准确率下降,说明存在容量限制效应。
这两个实验都是经典的记忆原理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可以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
《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实验1、恒定刺激法目的:通过测定重量差别阈限,学习恒定刺激法。
实验仪器及材料: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高5cm直径4cm的圆柱体一套共8个其中100克两个,88克,92克,96克,104克,108克,112克各一个。
实验程序:1.排出各对刺激呈现的顺序:将7个变异刺激(包括100克的一个)各与标准刺激(100克)配成一对,每对比较10次,为了消除时间误差,10次中有5次先呈现标准刺激,另5次先呈现变异刺激。
全套重量共比较70次。
对刺激呈现的顺序,以及每对刺激中标准刺激先呈现和后呈现都按随机原则排列。
2.被试坐在实验台被试侧,右手伸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主试用粉笔在测试面上放刺激物处标出位置,为要让被试的前臂在被试侧桌面上的位置保持不变,也应将被试前臂接触桌面的位置用粉笔标出来,以便休息后仍可回到原处。
3.实验开始时要向被试做示范操作:被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圆柱体慢慢上举,使它离开测试面2cm,2秒后就放下(这时胳臂肘不要离开桌面)呈现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最好不要超过1秒,以免被试的第一个质量感觉消退,当被试防下第一个重量后,主试立即插上第二个重量。
二次比较至少间隔5秒,以免各次感觉互相干扰,主试呈现刺激时,切莫让圆柱体碰被试的手。
4. 实验开始,主试给被试以下指示语:“现在请你一对一对地比较圆柱体的重量。
当你听到我把圆柱体放在测试面上时,你就用刚才要求的方法轻轻地把它提起,注意这时地重量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住这个感觉。
当拿起第二个圆柱体时,就用你对第二个圆柱体的重量感觉与第一个的重量感觉进行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些就说“轻”;如果你觉得重些就说“重”;如果分不清轻重就说“相等”,这样一共要比较几十次,每次比较后必须做出判断,判断的标准要尽量前后一致。
请注意要用第二个圆柱体的重量去比第一个圆柱体的重量。
要你判断,第二个比第一个是轻、重、还是相等。
普通心理学思维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人工概念形成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个体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活动,了解个体如何通过观察、分析和概括等认知过程来形成新的概念。
实验材料:1. 人工概念图片集(包含81张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不同的图形、数量、颜色和边框等属性)2. 实验指导手册3. 实验记录表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流程,确保其理解实验要求。
2.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
3. 第一组为实验组,将进行人工概念形成实验;第二组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
4. 实验组接受以下步骤:a. 观察人工概念图片集,记录下所有图片的属性。
b. 对图片进行分类,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组。
c. 分析各个分组的特点,寻找共同点。
d. 形成人工概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概念。
5. 对照组接受以下步骤:a. 观察人工概念图片集,记录下所有图片的属性。
b. 对图片进行分类,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组。
c. 分析各个分组的特点,寻找共同点。
6.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人工概念测试,考察其概念形成能力。
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 实验组在人工概念测试中,概念形成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3. 实验组在形成人工概念时,更多地使用了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等认知策略。
讨论:1. 人工概念形成实验表明,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通过观察、分析和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形成新的概念。
2. 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形成人工概念时,更多地使用了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等认知策略。
3. 实验结果还表明,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会受到实验材料、实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结论:1. 人工概念形成实验有助于我们了解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活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 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形成人工概念时,会运用多种认知策略,这些策略对概念形成能力有显著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专用请勿损坏)
一、普通心理学实验
实验1 重量的差别阈限
目的:学会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的差别阈限。
通过实验理解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的概念,并以定量的方法来描述感觉。
材料:圆柱体8个(标准重量1个,重100克;比较重量7个,分别重88,92,96,100,104,108,114克),遮眼罩1个,随机记录表;转换表。
步骤:
1.排出各对重量呈现的顺序,将比较重量与标准重量配对,每对比较20次,呈现顺序随机,列于随机记录表中。
2.被试戴好遮眼罩,与主试相对而坐。
主试把圆柱体放在被试面前桌上的适当位置。
3.被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把圆柱体提至自己的口部位置,持续2秒,放回原处。
主试立刻呈现另一重量,(时间间隔最好不超过1秒),被试仍用右手指如前提起,放下,并作出判断。
比较后一个重量比前一个重量“轻”、“重”还是“相等”,主试分别用“-”,“+”或“=”表示。
这样一对对比较下去。
各对比较之间至少隔5秒钟。
在正式实验前,可先预试几对重量。
4.每做完35次,休息2分钟。
5.将随机表的结果整理后填入转换表。
标准重量在后,比较重量在前,需改变符号;反之,则符号不变;等号不变。
6.计算出判断百分比,在坐标系中描出曲线(如图),计算出重量的差别阈限,差别阈限=(上阈-下阈)/2。
思考题:
在本实验中,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实验 2 注意分配实验
目的:测定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
仪器:EP708 注意分配仪
1. 接通电源。
选择L(光)刺激,时间选1分钟,按【启动】键开始操作。
结
束后按【显示】键,先后显示***.***秒光的正确平均时间、
LR ***光的正确次数、
LE ***为光的错误次数。
记录后复位。
2.选择S(声)刺激,红键是高音,绿色是中音,灰色是低音。
时间选1分钟,按
【启动】键开始操作。
结束后按【显示】键,
先后显示***.***秒高音正确平均时间、R***高音正确次数、E***高音错误次数,显示***.***秒中音正确平均时间、R***中音正确次数、E***中音错误次数,显示***.***秒低音正确平均时间、R***低音正确次数、E***低音错误次数,记录后复位。
3.选择【S L】(声和光)刺激,时间选1分钟,按【启动】键开始操作。
结束
后按【显示】键,先后显示:
***.***秒光的正确平均时间、LR ***光的正确次数、LE ***为光的错误次数。
显示***.***秒高音正确平均时间、R***高音正确次数、E***高音错误次数。
显示***.***秒中音正确平均时间、R***中音正确次数、E***中音错误次数。
显示***.***秒低音正确平均时间、R***低音正确次数、E***低音错误次数。
记录后复位。
4. 重复做10次,求出平均值。
5. 统计被试三个阶段的所用时间、正确次数。
6. 计算注意分配值Q。
Q=
L1 第一阶段(光剌激) 正确次数L2 第三阶段(声、光剌激)时(光剌
激) 正确次数
S1 第二阶段(声剌激) 正确次数S2 第三阶段(声、光剌激)时(声剌激)
正确次数
思考:1,根据测试结果,分析说明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及注意分配的可能性。
2,分析注意分配的个体差异。
实验3 概念形成
目的:了解个体的思维过程
仪器:EP702叶克斯选择仪
步骤:
1.建立屏风,主、被试坐屏风两侧,主试确定一空间概念,打开设置开关,使被试方灯亮。
2.主试设定概念位置。
3.被试从亮灯的按钮中,找出有声键。
4.如果错误,重复2-3步。
直至被试连续3次从亮灯的按钮中,正确找出无声键。
并说出无声键出现的规律。
5.记录主试的概念,及被试尝试错误的次数。
实验2 注意分配实验(备用)
目的:测定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
仪器:ZYFP 注意分配仪
步骤:
1.熟悉仪器,选择1-6-6试听声音。
2.被试将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高、中、低音按钮上,试听声音。
3.选择1-1-1(第1次实验时复位),测定“三声”反应,记录反应次数;再选择1-3-3,测定“光”反应,被试用右手按光按钮,记录反应次数;再选择1-5-5,测定“三声光”反应,分别记录声光反应次数。
(请勿复位)
4.选择1-5-6,查看Q值,记录。
(复位)
Q =(/)*(/)
2121
L L R R
Q<0.5表示没有注意分配;0.5<Q<1.0表示有注意分配;Q=1.0表示注意分配最大。
5.重复3-4步,10次,并作Q值曲线图。
思考题:注意分配系数Q受哪些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