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资料概述与简介 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闫慧玲考试时间: 2016.4.28 说明:1.本卷共部分(、) 2.本卷答题时间为10分钟,试题总分分。
3.。
第卷题A秦王诈诈:欺骗 B 蜀道通通:通达 C有穴见大蛇见:通“现”,出现 D许于蜀许:答应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牛 / 虽吾过 / 今有女 / 数五 / 绝色国香 / 愿许之 / 以谢罪 B 牛虽吾 / 过今 / 有女 / 数五绝色 / 国香愿 / 许之 / 以谢罪 C 牛虽吾 / 过今有女 / 数五 / 绝色国香 / 愿许之 / 以谢罪 D 牛 / 虽吾过 / 今有女 / 数五绝色 / 国香愿 / 许之以谢罪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3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7(1)(2)题(11分) 听颖师①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③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 ①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③划然:忽地一下。
这首诗前十句准确地描写出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请对音乐变化的层次加以概括。
(5分) 清人方扶南赞誉韩愈的这首诗“摹写声音至文”。
本诗写琴声琴艺,采用了比喻、通感、移情入声、侧面烘托的手法,试结合诗句选择两个手法具体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完成第8(1)-(7)题(每空1分,共14分) (1)壶口瀑布飞流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气势雄伟。
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一“经验之谈”因为符合人们的朴素、直观的印象,所以历来被奉为圭臬。
然而这种看法正因为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想写出好文章,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为了进行新的工作,从事新的创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就只能作为原料来运用。
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简报、讲稿、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除非抄袭),这就如同木料不会自动变为家具一样。
再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而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像、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准确而充分地揭示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
在一般的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
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创造能力主要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
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
杜甫七岁就写了歌咏凤凰的诗,直到晚年也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可见他主要是在作诗的实践中成为大诗人的。
他说“读书破万卷”,只是强调了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以把任何一个“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来看。
事实上,知识原料加文字表达还不能成为文章。
因为任何一个原料要变为一项特定写作任务中的实际内容,还需要经过提炼加工。
在任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总是要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者主在立新,后者主在破旧,二者又总是难分难解地互相依存与制约。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校区高二下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命题人: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学”的气象与格局中国古代各族诗人,不仅对传播汉语诗歌具有重要贡献,而且很容易将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与写作技巧引入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中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学中,含有大量互相影响、交流、融合的元素,汉族文学题材可以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学。
河西走廊是“中华文学”产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重要通道,担负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
西域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而中原丰富的文化与文学思想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其中就孕育着中华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萌芽。
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的文化元素已出现在河西走廊。
后世汉语小说、戏曲的很多素材,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可以说,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意义,同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学”的生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文学”是既包括汉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中国古代其他各民族作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创作,同时还离不开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作家积极参与的一个文学“凝聚体”。
各方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中华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学”属于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体现出来的是多民族、多地区之间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互相交流、融合与和谐共生。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说明:1.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若要求粘贴条形码,请按照要求粘贴。
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
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
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
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
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
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
精品:【全国百强校】宁夏育才中学孔德校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刘巽达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
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
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
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
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
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
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
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校区2015_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宁夏育才中学勤行学区第二学期高一月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
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
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
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手。
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
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
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
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
”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
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
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
”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
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
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
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
”不过这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
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
”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
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说明:1.本卷共两部分(第一卷阅读题、第二卷表达题)2.本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试题总分150分。
3.第Ⅰ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填涂作答;第Ⅱ卷在答题卡上用0.5黑色中性笔作答。
要求书写工整,卷面干净。
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67分)一.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9分)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
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
“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
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
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
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
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不容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
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的原因之一。
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
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宁夏学益校区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宁夏育才中学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①列坐其次..游目骋怀所以:用..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来B.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丝竹:借指音乐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至、及C. ①夫人之相与..怀抱取诸:从……中取..,俯仰一世相与:相交往②或取诸得D.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襟危.坐危:端正B.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叮嘱C. 苟.非吾之所有苟:如果,假如D. 不知东方之既.白既:已经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清朝名臣谢济世,一生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免官职,一次充军,其经历之坎坷,令人不忍卒读....。
②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布置“萨德”反导系统,无疑火中取栗....,这样做定会使自己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③冰岛已成为本届欧洲杯当仁不让....的黑马,要知道,他们在最后两场比赛中战胜的奥地利队和英格兰队都是世界强队。
④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但相关史书并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记载,人们只能从前人的闲言碎语....中了解他。
⑤那里地处热带,白天太阳灼人,街上不见人影;夜市则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货架和地摊上,物品琳琅满目。
⑥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取新中国温暖的阳光,自己却在黑暗中心甘情愿地忍受着百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死得其所....。
A. ②⑤⑥B. ②③⑥C. ①④⑤D. ①④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中国空军首位歼10女飞行员余旭烈士“回家”的日子,全国各地32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余旭的家乡四川省崇州市,来送别这位女飞行员最后一程.B.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反映自己身边存在“咆哮妈妈”,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C. 随着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电子信息快速提升,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市场潜力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D. 由于秦岭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昨日位于秦岭山麓的陕西省六个县市政府的领导被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集中约谈.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5.名篇名句默写(1)《赤壁赋》中,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侧面描写客人的箫声极具感染力来表达自己此时内心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pdf
学益学区2015年12月高一年级月考试卷 (语文)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语言基础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搽粉(chá) 执拗(niù) 扫帚(zhou) 混沌(tún) B.骷髅(kūlóu) 宛然(wǎn) 房檩(lín) 对称(chēng) C.颤动(chàn) 谄媚(chán) 癖好(pǐ) 蠕动(rú) D.夙愿(sù) 垣(yuán) 傺(chàjí) 兰皋(gǒo)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岌岌可危 蛮横 揩油 嗑头 咳嗽 B.蒙蒙细雨 淹映 瞩目 拭泪 屏彰 C.博闻强记 巅倒 渲染 喋血 箫条 D.蓊蓊郁郁 惦记 参差 椭圆 厮打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这则消息引发了现场所有人的 ,会场顿时乱成一团。
(2)日本地震灾害已经发生两周,许多企业正在 或开始灾后重建计划。
(3)对于不熟悉车的消费者来说,或许不知道保时捷、宾利,但对于车头前 着的三叉星徽车型,绝对不会陌生。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 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 养墨鸦捕鱼的事了。
A.振动 制定 竖立 赢利 B.震动 制定 竖立 营利 C.振动 制订 树立 营利 D.震动 制订 树立 赢利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 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 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 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
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人教版高一下册
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乎,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儿坡也上不去。老马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抱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接近坡顶时,老马像一堵墙重重地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老马的伤,后来用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慢慢好了,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了。他以为那次老马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他这个再苦再累也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的一半的心思,山里孩子们的境况可就不一样了。
精品:【全国百强校】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说明:1.本卷共两部分(第一卷客观题、第二卷主观题)2.本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试题总分150分。
3.第Ⅰ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填涂作答;第Ⅱ卷在答题卡上用0.5黑色中性笔作答。
要求书写工整,卷面干净。
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60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6分)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周成芳①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②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③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④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
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⑤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⑥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
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宁夏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
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
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
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
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
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
宁夏勤行校区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学校、考场、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必须在密封线以内,密封线以外的无效。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芯笔或碳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69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①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
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
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学区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16~17学年第一学期学益高一年级月考二试卷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条形码区域贴条形码。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 注意答题卡题号与试卷题号的对应关系。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当今网民见面的通常问候语。
“围脖”是国内网民对微博的一种亲密称呼。
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现在,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汇。
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是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必然结果。
相比传统博客那种需要考虑文题、组织语言修辞来叙述的长篇大论,以“短、灵、快”为特点的微博几乎不需要很高成本,无论你是用电脑还是手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奇妙的是,尽管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所有的点滴,以至于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
在看似微不足道的100多个字的背后,微博代表的是具体和生动的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
因为新鲜,所以有生命力。
简单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完成了“看”和“说”的两大核心社交功能,并以时间上的即时性,虚拟空间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即时社交的功能。
微博就像是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听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发布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练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学区高一第二学期月考2试卷(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注意:在作答时,答案要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
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
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
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
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
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
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
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
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
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
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
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
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燃。
C.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A.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B.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C.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D.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亦作“受嬗”,指王朝更迭,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C.柱国,古代官名,楚国始设,为最高武官;唐以后,为勋官称号。
D.谥指帝王死后,臣子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甫诞颇有气度,深受重用。
高祖即位后,就让他做了兵部侍郎;后来他又任鲁州长史等职,有贤能的名声。
B.皇甫诞为政有能,深受敬重。
高祖封他做并州总管司马,府中的政治要事,他都一一征询各方意见,为此杨谅很敬重他。
C.皇甫诞心明大理,直言劝谏。
杨谅发动叛乱,皇甫诞极力劝阻,为其分析形势,并劝告他恪守臣子节操以保得长寿和荣华。
D.皇甫诞守节而死,尽享哀荣。
他反对杨谅反叛,与之作战而死,死后隋炀帝下诏书嘉奖他,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
(2) 谅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相与协谋,闭城拒谅。
谅袭击破之,并抗节而遇害。
(二)宋词鉴赏(8分)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8.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4分)9.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2分)(1)传说中让金主完颜亮垂涎三尺的杭州美景是“,,十里荷花”。
(2)《雨霖铃》中,,,这三句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将最能触动离愁的三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哀婉动人的意境(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写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陈迹。
(4)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怀古》(5)《声声慢》中运用叠字细腻委婉写心中之愁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共12分)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
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
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
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
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
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
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
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