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病【专业知识文档】
中医治疗胃病理论汇集
中医治疗胃病理论汇集我把中医治疗胃病分为四个类型西医治疗胃病只是什么胃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等等来治疗,局限在一个胃,中医就不一样了,分的比较细致,我把常见的胃病分做四个类型就是胃之胃病——-胃本身产生的胃病,一般多为受寒、胃热、食积,溃疡,治疗相对比较好治。
脾之胃病————脾引起的胃病,一般是湿,或者湿热引起的,常见的不知道饥饿,呕恶,纳呆腹胀等。
肝之胃病————肝引起的胃病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症状有恶心,呕吐,打嗝,嗳气,腹胀,疼痛等等肾之胃病————肾引起的胃病有胃上口烧心,发热,食道噎,泛酸等等,严重的食道癌。
也有几个脏腑同时不好引起的病,如脾胃亏虚,脾胃不和,肝郁胃虚,等等总之中医不是把胃病本身当成一个器官,而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这样治疗的更快,更好。
一个治疗胃肠病的中医医生应该有这样的水平,想让病人饥,就下药后病人就会饥,想让病人放屁,就会放屁,想让病人不撑胀就会不撑胀,用药得心应手,掌握了这些技能,治疗胃病不是难事.。
肝和胃的关系在治疗胃病中,见到许多脉象是肝脉异常的病人,有肝火,肝郁,肝血少等,治疗胃病不从肝上等于你根本就不懂,不知道肝在胃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你是个门外汉,最少是在治疗胃病方面。
为什么有人说某某不治肝,就是肝,胃,脾在中焦气血的运化中非常复杂,肝脾胃在人体中是中枢,它们是连接上下,统调气血的主要脏器,内经说肝主疏泄,此话不假,一方面肝分泌胆汁,下渗肠道,胆汁是苦的,苦就趋下,帮助食物的消化,另一方面,肝还有疏通气机的作用,它的开关就是肚脐左一寸的地方,它的通畅与否,反映了肝的状态,例如,那一点痛了,或者感觉不顺,就说明肝不太疏通,那一点很顺,空,小便利,说明肝热,人上下的气机也通顺,根据脉象,从肝下手,治疗胃会更快,更准,如,肝郁用柴胡,香附。
玉金,肝火用栀子,黄芩,肝阴虚用麦冬,杞子,沙参。
,脾胃阴也亏者可以用归脾丸,肝脾同治,胆汁不利者用玉金,栀子,金钱草,总之,治疗胃病先调肝,肝的工作功能正常了,胃往往就好的快了,甚至有的胃本身就没有病,直接病就好了。
《中医内科学》胃痛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展开全文打开想看资讯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一、概念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二、病因病机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不畅4.脾胃虚弱三、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诱因: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症状: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理化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1.与胃痞的鉴别2.与真心痛鉴别注意:1.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2.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五、辨证要点1.辨寒热2.辨虚实3.辨气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具体治法: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
七、分证论治l.胃气壅滞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或可兼见纳呆少馨,嗳腐,或有伤食病史,或有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
舌脉:伤食:苔白厚腻,脉滑;伤于风热: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伤于风寒:苔薄白,脉浮数;伤于暑湿:苔白腻,脉濡。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香附——行气和血;陈皮——理气和胃降逆;甘草——和中。
2.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连及两胁,攻撑走窜,可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川芎——调血中之气;香附——理气中之血;3.胃中蕴热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或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
中医胃病
❖ 小结 ❖ 习题:
1、胃痛的概念是什么? 2、引发胃痛的原因有哪些? 3、胃痛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 4、胃痛分几型,治法,方药各是什么?
谢谢!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解:前方蒲黄、五灵脂行血散瘀止痛。后方丹参活血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加减:如瘀滞较甚,疼痛明显,可加乳香、没药、刺猬 皮、九香虫以祛瘀血、通滞气以止痛。如瘀血阻络,血不循 经,而见呕血、黑便,可加三七、白芨、花蕊石、血余炭、 藕节等以祛瘀止血,并可参照血证辨治。
(三)分证论治
❖ 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恶寒喜暖,拒按,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方解:本方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 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寒甚者可加吴茱萸、干姜、陈皮等 加强散寒理气之功。
加减: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以疏散 风寒。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 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或呕吐者 ,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 食导滞,温胃降逆。
加减: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仍可斟酌配用左金丸。 若阴虚胃热偏盛者,可加石膏、知母、玉竹、芦根以清泄胃热。
预后与演变
❖ 胃痛一般预后良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 胃气安;虚实并见者治疗难度较大,易经常反复发 作预后难料。若久治不愈,辗转反复,正气亏虚, 加之气滞、血瘀、痰聚,有可能转成积证;或因热 灼脉络、瘀血阻络和脾不统血而导致呕血、便血之 证;若出血量大,气随血脱,脑失血养,可致血厥 ;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心脾两虚,心 神失养,又可合并郁证、不寐。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草药疗法、食疗等。
以下是详细叙述各种方法的内容。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口服药物和中药外用药物两种。
中药口服药物一般使用中药粉末、中药颗粒、中草药浸膏等形式。
常用的中药有胃络疏肝片、香薷片、苏叶胃痛片等,这些中药具有舒肝理气、和胃利湿、疏风止痛等功效。
中药外用药物主要是使用中药贴敷于患处,如使用小柴胡贴、薄荷膏等,这些贴敷具有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疗法。
对于胃病的治疗,针灸可通过调整胃的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起到治疗胃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手法有温针、毛刺、取穴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法,对胃病的疗效有一定的帮助。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胃病的传统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草药有陈皮、山楂、薄荷等,这些中草药具有理气降逆、健胃消食、调中和胃的作用。
中草药可以通过煎煮、浸泡或研磨等方式制成药物,一般是口服或外用。
食疗:食疗是一种通过调整饮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对于胃病的治疗,中医认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油腻食物等。
常用的食疗方法有燕麦粥、山药粥、薏米粥等,这些食物具有益气健脾、调和胃肠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提倡在饮食中注意养生,如定时定量进食、细嚼慢咽、避免过食等。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只有结合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和调整心态,才能更好地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知识科普
中医治疗胃病知识科普
中医治疗胃病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应用于胃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认为,胃病主要是由于胃脾功能失调、气血不畅、湿气和寒气蕴结等引起的。
以下是关于中医治疗胃病的知识科普:
1. 脾胃理论: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
脾胃失调导致胃病的发生。
中医将脾胃分为虚寒、实热、瘀滞等不同的状态,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法。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胃病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胃病的性质和病因。
3.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使用中药来治疗胃病。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陈皮、山楂、黄芩等。
这些中药可以调整胃脾功能,改善消化和吸收能力。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胃病的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
在中医食疗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
比如,对于胃寒病人,应以温热的食物为主,如姜、葱、肉类等,而对于胃热病人,则应以清淡、凉性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等。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胃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脾胃功能,改善胃病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医在治疗胃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胃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定。
对于胃病患者,建议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务必咨询专业的医生和中医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
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中医调理胃病调理脾胃改善胃痛胃病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常见疾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经典,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对于调理胃病,改善胃痛有着特殊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并探讨如何调理脾胃以改善胃痛。
一、胃病的中医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合理饮食对于调理胃病至关重要。
首先,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胃的刺激。
其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粥、煮熟的蔬菜和瘦肉,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注意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细菌感染。
2. 草药调理中医认为,胃病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所以通过草药调理可以改善胃痛。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陈皮、山楂等,这些草药具有健脾胃、消食化湿、和胃止痛的作用。
但使用草药治疗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宜自行服用。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调理脾胃,改善胃痛有独立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胃痛。
一般建议在专业针灸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二、改善胃痛的脾胃调理方法1. 合理安排饮食中医将脾胃视为“后天之本”,脾胃弱者易导致胃痛。
因此,合理安排饮食是改善胃痛的重要一环。
建议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并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要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饮食,同时规律进食,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
2.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与脾胃的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胃痛的发生。
因此,调整生活习惯对于改善胃痛至关重要。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杜绝熬夜现象。
此外,要避免长时间的坐卧不动,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
3. 药膳调理中医药膳在调理脾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胃、消食行气的食材,如山药、白扁豆、茯苓等,煮熟或制成汤品食用。
中医治疗肠胃的科普知识
中医治疗肠胃的科普知识
中医治疗肠胃疾病的科普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认识: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比较容易发生肠胃疾病。
例如,中医理论中
的“脾胃虚弱”体质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而“湿热体质”容易引发胃肠炎等疾病。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肠胃健康非常重要。
例如,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冷热食物要适量搭配,避免过多
冷食或热食。
3. 中药治疗:中医常用中药来治疗肠胃疾病。
例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
于治疗胃肠炎、腹泻等疾病;人参、陈皮等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胀
等问题。
4.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肠胃功能失调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经常坐姿不正的人容易发生胃下垂,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改善胃的位置和功能。
5. 调节情绪:中医强调情绪对于肠胃健康的影响。
情绪紧张、压力过大常常导致肠胃不适。
因此,中医强调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对于肠胃健康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科普知识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了解,对于具体疾病的治疗还需要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和指导。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胃病,是许多疾病的总称,它们的症状都很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式都不同。
胃病大多是慢性病,比起西医,中医在治疗胃病上更有优势。
在中医的认知中,治病并不是仅针对治疗炎症,而是要找出病根并拔除,胃病的种类有很多,这就需要中医在治疗中体现辩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经典的“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的症状,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药方来治疗。
“中焦如恒,非平不安”,体现的就是脾胃对人体功能和身体安康的重要性。
一、胃病的种类在《中藏经》卷上,胃病的描写是“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
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
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
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
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
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
胃中风,则溏泄不已。
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
”现代医学中,胃病有很多临床表现,其中比较常见的要数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结石、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扩张等。
他们的症状都是腹部或胃部疼痛不适,胀气反酸和恶心呕吐等。
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排便异常,如黑便和血便。
二、胃病的成因有哪些对于胃病的成因,中医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因:1.外邪不通则痛,是中医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
中医认为,外感寒热或湿阴,就会在胃上显现出来,气的运动阻止滞,导致胃痛。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人吃了很多生冷的食物后,很多人就会胃痛,这就是风寒侵体导致的。
2.饮食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但是并不是这样的。
不干净的食物会刺激胃,导致胃痛。
除了不干净的饮食,饮食无度、过饥过饱,长期过度饮酒饮浓茶,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等都会伤害脾胃,使脾胃正常的功能失常,引起积食,长久以往就会导致胃病。
3.情绪在中医眼中,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一旦忧思过度,身体也会产生病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精神因素与胃病关系的病例。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讲课文档
2、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瘀型)
• 胃炎Ⅱ号方:
• 桂枝、川芎、当归、炙甘草、红花、三棱、莪术、 良姜、香附、干姜、吴茱萸、香附、枳壳、九香 虫、乌药、砂仁、陈皮、广木香各10g,
• 玄胡、厚朴、刺猬皮、蒲黄、白术、党参各15g。 • 泛吐酸水者加瓦楞子15g。
第四十五页,共63页。
• 胃痛甚者,加失笑散;
• 泄泻者,加参苓白术散。
第三十九页,共63页。
(3)气滞血瘀
主证
• 胃脘胀痛,牵引两胁,或串痛,或固定刺痛,夜 间痛甚,情绪不良加重,反复发作;
• 时有嘈杂、Βιβλιοθήκη 气,• 甚则呕血黑便。• 舌质暗红,脉弦涩。
治则
•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第四十页,共63页。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1)气虚血瘀
主证
• 胃脘痞闷,餐后加重,上腹痛无定时,时轻时 重,反复发作,喜暖喜按;
• 神倦无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不饥纳少, 大便溏软。
• 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则
•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第三十六页,共63页。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味: • 黄芪、丹参、珍珠母各30g, • 生晒参、白术、桂枝、肉桂、川芎、当归、
• 浅表性胃炎 浅层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正常。 • 萎缩性胃炎 全层炎性细胞浸润,
腺体大部消失, 代以幽门腺化生与肠腺化生,
严重者有异型增生。
第十八页,共63页。
(四)胃液分析…………………………
• 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稍高,
• 萎缩性胃炎胃酸正常、减少或缺乏。
• 测定基础泌酸量(BAO)、 最大泌酸量(MAO) 及胃液pH值,
3、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阴虚型)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中药治疗:中医药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半夏、陈皮等,可通过煎煮、泡服等方式服用,有助于舒缓症状、调节胃肠功能。
2. 针灸治疗:中医常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胃肠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枢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患者的胃部,刺激腹部的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胃肠功能。
4. 中医饮食疗法:中医认为饮食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治疗胃病。
比如,推荐食用易消化的食物,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根据个体症状调理饮食。
5. 中医草药熏蒸疗法:利用中草药的挥发性成分,通过熏蒸的方式让病人吸入,以达到清理胃肠、舒缓炎症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胃病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调整,并且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治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理和坚持,不能仅依赖于短期治疗的效果。
胃病的中医治疗【专业知识文档】
胃病的中医治疗【专业知识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章导读对于国人来说,患有胃病的人是非常多的,可以说十个人里面最少会有两三个有胃病。
胃病也是国人的一种通病,原因就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生活节奏都比较快,所以每个人身上的压力都很重,为了工作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只为了能够多赚钱。
那么得了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呢?脾气虚损: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中阳不振,虚寒内生而致。
症见胃脘隐痛,呕吐清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甚则呕血,大便色黑。
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摄血宁神。
方选归脾汤化裁,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茯神,酸枣仁,砂仁,伏龙肝,焦地榆,槐花,甘草等。
肝火犯胃:因恚怒伤肝,疏泄不畅,气机阻滞,日久化火,逆犯胃气,失于和降而致。
症见吐血鲜红,或呈褐色,便如柏油,嗳气恶心,脘胁胀闷,烦躁易怒。
舌质红,少苔,脉象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方选柴胡疏肝散化裁,药用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楝子,郁金,黄芩,山栀,川楝子,龙胆草,吴茱萸,仙鹤草,甘草等。
瘀血阻络:因久病胃痛,反复发作,气机不利,伤及胃络,血瘀阻滞,不通则病而致。
症见胃痛拒按,痛处不移,宛如针刺,夜间尤著,或彻胸背,呕血便血。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选金铃子散加味,药用川楝子,元胡索,丹参,五灵脂,生蒲黄,赤芍,广木香,佛手,制没药,制乳香,甘草等。
热伤胃络:因恣食肥甘,偏嗜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日久化热而致。
症见脘腹胀闷,衄血呕血,高热汗出,口渴引饮,大便黑干,小便黄赤。
舌质绛红,苔黄燥,脉象洪数。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选三黄泻心汤化裁,药用黄芩,黄连,大黄,赤芍,丹皮,生石膏,知母,生地黄,侧柏炭,大蓟炭,甘草等。
提醒各位患有胃病的患者,因为本身就已经有胃病了,千万不要再做任何伤害胃部健康的事情了,在平日应该多学习一下如何保护自己的为不健康。
胃炎中医药知识培训
胃炎中医药知识培训
(中医属胃脘痛范畴)
1.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
2.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类。
3.患者大多表现为饭后饱胀、泛酸、暖气、无规律性上腹部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4.中医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灵活多变,治法万千,独具特色,疗效满意,深受病人欢迎。
【预防与保健】
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精神与饮食方面的调摄。
1、膳食方面:避免进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饮食和药物(如辛辣食物、水杨酸盐类、泻药等)、饮食有节、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饮料和食物,细细咀嚼后咽下。
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2、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烟、酒等。
3、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刺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寒冷刺激。
4、情志方面: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5、有胃部胀痛者,可服用解痉止痛药。
6、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另外,胃炎病人平紊应注意观察大便情况。
素常可选用中药汤剂、验方调治。
胃脘痛痛甚之时选用针灸、推拿、敷贴、穴位压迫、耳穴、按摩等疗效显著。
如足三里,中脘等穴能够有效的缓解胃痛,使用方便,见效快。
解读胃病的特征和中医药治疗
解读胃病的特征和中医药治疗胃病是指胃的功能紊乱或胃黏膜发生病变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它的特征包括消化系统的不适症状,如胃疼、胃胀、恶心、呕吐、胃灼热感等,并且这些症状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如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等。
中医药治疗胃病依据中医的学说和理论,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胃病主要与脾胃失调、气滞血瘀、湿热互结等有关。
中医药治疗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胃病是根据胃病的不同类型和症状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陈皮、白术、茯苓、山楂、藿香等,可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平衡胃酸和胃液分泌,缓解胃痛和胃胀等症状。
中药治疗胃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因为中药治疗的原则是温补脾胃、扶正祛邪,需要时间来调理和健康胃肠系统。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胃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用来调理和滋补脾胃。
例如,饮食调理时可以适量食用温热性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暖胃和消化;同时也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以免加重胃病症状。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吸收和排泄能力,缓解胃痛和胃胀等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天突等。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胃病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按摩腹部、穴位等,可以改善胃肠道的运动和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功能。
常见的推拿按摩方法有腹部按摩、垂体按摩、扭转脊椎按摩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胃病注重对病因的辨证施治,以及通过中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等手段来调理和健康胃肠系统。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治疗胃病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而定,最好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中医治疗胃病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正文:一、胃病概述⑴胃病定义胃病是指胃部组织发生病理变化导致胃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
⑵胃病分类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胃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
3)胃溃疡。
4)胃食管反流病。
5)幽门螺杆菌感染。
6)胃息肉。
7)胃癌等。
二、中医治疗胃病原则及方法⑴中医治疗胃病的原则中医治疗胃病的原则是调和胃气、养护中焦、清理胃火、祛除湿热。
具体原则包括:1)清热解毒:针对湿热胃病,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2)调和气机:对气滞胃病,采用调和气机的方法。
3)补益脾胃:对于脾胃虚弱型胃病,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
4)消食化滞:针对消化不良型胃病,采用消食化滞的方法。
⑵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中医治疗胃病常用的方法包括:1)中药治疗:通过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的中药,制定合理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胃经或相关穴位,调节胃的功能,提高胃部的自愈能力。
3)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胃脘部位,刺激脾胃经络,促进胃蠕动,改善胃病症状。
4)艾灸疗法:通过燃烧艾叶,作用于胃脘部位,温经散寒,调和胃气。
三、常见中药治疗方剂⑴清热解毒方剂1)黄连薏苡仁汤2)黄连阿胶汤3)黄连阿胶石膏汤⑵调和气机方剂1)理中汤2)养胃汤3)陈皮梅汤⑶补益脾胃方剂1)四君子汤2)六君子汤3)人参归脾汤⑷消食化滞方剂1)升麻陈皮汤2)导滞汤3)小柴胡汤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内容包括:1)中医治疗胃病的相关研究文献。
2)中医胃病治疗的典籍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6年12月25日颁布的国家法律,用以保护和规范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1年12月发布,用以管理医疗机构的运行和服务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胃部的重要性已经得以确立。
中医认为胃病多是由脾虚导致的,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大多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
但是在治疗前需要先详细地检查胃病发生的机理,如果不清楚病机就妄用补腻药物,很可能造成痰、气、食、湿、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
中医治疗胃病时把脾列为五脏之一,胃为脾脏之腑,两者相互依托,胃主受纳,脾为运化。
中医以病的症状进行辨证,并且在进行医治的时候更注重调节身体各个脏腑平衡。
一、胃病病因病机胃病的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
以胃气瘀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瘀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
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病因。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厚味,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病。
3、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素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
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潘养,则均可导致胃痛。
5、药物损害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二、胃病辨证分型按照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一般将胃病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者是在吃饭的时候吃太多的生冷食物,损伤脾阳,出现胃部隐痛、四肢发冷、吃饭后疼痛减轻、空腹疼痛加重等情况,治疗时应以黄芪建中丸温脾暖胃。
-中医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
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
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属中医胃脘痛痛”的范畴。
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多属虚寒。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
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
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胃痛的治疗,中医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须进一步审证求因,辩症施治,不能在这里以偏概全,以免产生误导。
但是,我国医学和民间验方,素有食疗调理胃寒的办法,兹向各位介绍一、二。
胃痛者的饮食调理特别重要,对于脾胃寒湿,便溏,舌苔白腻者应该少吃或是禁止吃生冷的食物,从冰箱取出的水果,尤其是橘子类,应该隔一个时候才吃。
同时,不论任何人,都不要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脾胃虚寒者应多吃温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枣、黑豆、老姜、狗肉、猪肚等。
而且一定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谨防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过热、过凉的食物。
推荐食疗膳食1,茴香狗肉汤(引自《民间药膳方》)备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陈皮6克,草果6克,生姜2片,狗肉250克,酱油适量, 大蒜头4枚。
制作:将大回香、陈皮、桂皮、草果、生姜洗净;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头去皮;狗肉洗净,切小块,放鼎内热油炒去膻味。
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烂即成,饮汤吃狗肉。
每天1料,分2次食完,连服5天为1疗程。
2,糖姜片、糖姜水: 糖姜片即超市所售成品,而且价格不高,比自己制作要省事,直接买来零食即可。
糖姜水则是将生姜切片,加红糖共煮,胃寒疼痛不断时,趁热饮用有效。
3,姜制枣豆(源自《民间验方》):红枣1000克,黑豆1000克,姜500克(切片),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凉水煮。
中医养生之胃病治疗
5.治胃炎、胃溃疡秘方 首先将0,5千克蜂蜜倒入碗中,用锅将125-150克花生 油烧开,以沫消失为止,然后将油倒进盛有蜂蜜的碗中, 饭前20-30分钟服用一匙,早晚各服用一次。病重者可 增加一次。此方对胃炎和胃溃疡、十二指肠不熟部溃疡 都有效。注意,不能喝酒,忌食辛辣食品。 6.治疗胃病的其它方法 七个核桃去皮切碎,用铁锅小火炒至淡黄色时,放入一 份(350克分为12份)红糖,再炒几下即可出锅,趁热慢 慢吃下,每天早晨空腹吃,过半小时后才能吃饭、喝水, 连吃12天,不要中断。或者将鲜姜洗干净,切成薄片,带 汁放在绵白糖里滚一下,再用筷子夹放在烧至六七分热的 香油锅里,待姜片颜色变深,轻翻一下,又稍炸,出锅, 每次两片,饭前趁热吃。一天二至三次,十天左右可见效, 半个月可除根。
按摩治疗胃病
一 穴位疗法
1.梁丘穴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 凸出处的凹陷;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 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梁丘穴属足 阳明胃经,是胃经之气血汇聚之处,有 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功效。(急性腹泻, 可以用艾灸在梁丘穴施灸。)
2.上脘,中脘,下脘穴
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按压上脘 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 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平时用手轻轻按摩腹部的上中下三脘穴,充分调动它们的积 极性,对于防治胃部疾病会有很好的效果。
3.足三里 用双手食指罗纹面同时按揉两侧足 三里穴1至2分钟。此穴在外膝眼直下三 寸(约四横指),距胫骨约一横指处。 足三里穴是全身性强壮要穴,又是足阳 明胃经之合穴。所以,按摩足三里穴可 以调动并促使胃经的气血运行,不仅能 理脾胃、调中气、和肠消滞、疏风化湿, 治疗胃痛、腹痛、急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且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强身健体之 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胃病【专业知识文档】
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文章导读
目前,在中国患有胃病症状的人数是相当巨大的,胃病的存在,不仅仅带给自己健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面对很多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大饱口福的遗憾,而胃病的治疗也是很艰难的,可以说,很多人都是长期受到胃病的困扰而无可奈何,因此,对于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也是最令大家关心的。
说起中医治疗胃病,是一种深受很多胃病患者青睐的治疗胃病的手段,由于中医治疗胃病有着不损伤健康的旗号,因此,很多胃病患者在面对西医治疗胃病和中医治疗胃病方面会更青睐于中医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有哪些?
脾气虚损: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中阳不振,虚寒内生而致。
症见胃脘隐痛,呕吐清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甚则呕血,大便色黑。
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摄血宁神。
方选归脾汤化裁,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茯神,酸枣仁,砂仁,伏龙肝,焦地榆,槐花,甘草等。
肝火犯胃:因恚怒伤肝,疏泄不畅,气机阻滞,日久化火,逆犯胃气,失于和降而致。
症见吐血鲜红,或呈褐色,便如柏油,嗳气恶心,脘胁胀闷,烦躁易怒。
舌质红,少苔,脉象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方选柴胡疏肝散化裁,药用柴胡,
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楝子,郁金,黄芩,山栀,川楝子,龙胆草,吴茱萸,仙鹤草,甘草等。
瘀血阻络:因久病胃痛,反复发作,气机不利,伤及胃络,血瘀阻滞,不通则病而致。
症见胃痛拒按,痛处不移,宛如针刺,夜间尤著,或彻胸背,呕血便血。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选金铃子散加味,药用川楝子,元胡索,丹参,五灵脂,生蒲黄,赤芍,广木香,佛手,制没药,制乳香,甘草等。
热伤胃络:因恣食肥甘,偏嗜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日久化热而致。
症见脘腹胀闷,衄血呕血,高热汗出,口渴引饮,大便黑干,小便黄赤。
舌质绛红,苔黄燥,脉象洪数。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选三黄泻心汤化裁,药用黄芩,黄连,大黄,赤芍,丹皮,生石膏,知母,生地黄,侧柏炭,大蓟炭,甘草等。
看了本文中关于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要提醒胃病患者,由于自己患有胃病,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胃部,切不可因为食物太美而大吃大喝,以免加重胃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