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发表时间:2020-09-24T15:18:38.8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5期作者:周璇[导读]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周璇冷家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省盘锦市 124010摘要: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会给开采和挖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剩余油分布的预测已经成为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开采复杂断块油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才能知道影响分布规律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剩余油分布预测需要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保持生产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数值模拟法;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主要任务,可以有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以及开发效果。
高含水区油藏中的油水关系非常复杂,尤其是复杂断块油藏内的剩余油研究难度非常大。
利用数字模拟技术预测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可以有效预测油田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合理地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能够有效实现全方位的动态描述和预测。
1精细地质建模1.1地质模型为了准确描述复杂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1)建立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参数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矫正和标准化处理。
(2)对区块内的工作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包括层位数据,断层数据等。
(3)加强数据转换和录入,包括测井解释数据、录井资料数据。
(4)分析测试数据及地质数据的录入。
建立完善地层层面构造模型,利用交互式方法建立储层沉积分布模型,在建立模型时要考虑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校正。
1.2储层参数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用参数体的形式充分反映出储藏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储层内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充分表明油藏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
因此建立模型中利用高斯模拟方法,输入参数为变量统计参数、差函数参数以及条件数据。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值模 拟地质模 型 , 并在此基 础上进 行精 细油藏数 值模 拟 及 剩余 油 分 布研 究 , 分析 该 油藏 平 面、
纵 向储 量动 用状 况和剩余 油分布规 律 , 定 了剩余 油分布 的主要 类型 , 出剩余 油挖 潜的 可行 确 提 措施 , 取得 了较好 的增产效 果 。 关键词 剩余 油分布 油藏数 值模 拟 地 质模 型 储 量丰度 高含 水
骼 *
缸 如
4 井附近由于储层变化大, 8 油层变薄, 剩余 油丰 度 不高 。西块 中部砂 体发育 , 油层 较厚 , 尽管含 油 饱和度不高 , 但剩余油丰度仍然相对较高。
格, 在划分 网格 时采取平 面上 两 井 间至少 有 3—4
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 , 尤其是复杂断 块 油藏 , 余油 分 布研 究难 度 很 大 … 。应用 油 藏 剩 数值模拟技术预测 高含水油 田的剩余油分 布规
律 , 通过精 细 的油藏历史 拟合 , 是 重现油 藏 的开 发
收 稿 日期 : 0 0 — 3 2 6— 8 2 。 0
马厂油 田断 层 多 , 层 厚 , 角 大 (5 ) 上 地 倾 2。 , 部含 油 , 有底 水 。经 过 1 下 5a的开 发 , 行 了精 进
3 6
作者简介 : 杨承林, 15 男, 7年生, 9 高级工程师, 8 1 2年 9
组, 一般含 油井 段 长 10—20m, 水 关 系 比较 0 0 油 复杂 , 藏类 型为 复 杂小 断 块层 状 油 藏 。储 层 物 油 性较 好 , 均质性 中等 , 均孔 隙度 为 2 % , 均 非 平 0 平
经过历 史 拟 合 计 算 的地 质 储 量 为 26 1 9 .5× 1 t模拟 与计算 的储 量相 差 30 , 合 储量 已 0 , .% 拟
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研究质量控制与精度检验
119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陆上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以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已成为油田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内外在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研究中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衍生出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其中,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研究,实现了动态与静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研究成果不确定性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主要通过油藏地质模型、渗流数学方程以及数值模型来表征油水运动规律、剩余油分布特征。
整个研究过程的多个环节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1.1 数据采集、整理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在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过程中需要收集油藏完整的井位数据、测井数据、构造解释数据、地质研究成果,油藏物性分析化验数据、生产数据、井措施、动态监测数据等等,这些数据的一部分在完整性和准确性上存在欠缺,一部分存在多解性,将直接造成原始油水分布以及剩余油富集区的分布的不确定性。
1.2 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三维地质建模采用的是完全随机模拟技术,目前主流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则是运用前期地质研究取得的成熟的沉积相、岩相、地震相、油砂体展布等确定性研究成果为主约束,利用软件的随机过程算法建立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半确定性”建模方法[1]。
完全随机过程模拟技术将带来地质模型实现的多解性,而“半确定性”建模技术则对前期地质研究成果的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对于复杂构造如复杂断块油藏[2]构造建模的复杂性,复杂岩性油藏的属性建模的特殊性,均将使得三维地质建模的不确定性远远高于常规油藏。
1.3 建模软件和数值模拟软件完善程度带来的不确定性油藏数值模拟的思想是将实际油藏模型抽象化、微分网格化,通过数值模型实现油藏地下流体渗流过程的动态模拟。
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对每一个网格赋予一套油藏参数值,每一个网格就是一个均质体,对于不同的网格则赋予不同的参数,通过微分均质模型实现油藏宏观上的非均质性,而实际油藏模型则是一个绝对非均质模型,油藏非均质无处不在。
J2t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 1
Jt 藏 数 值 模 拟 与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2油
郭龙 ; 庞 日轩。 王 杰 刘 平
( .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东 ) 石 油 工 程 学 院 ;2 胜 利 油 田石 油 开 发 中 心 ; 1 华 .
始饱 和压力 、油水界面以及界面对应处 的毛管压力。
部 分 井注入 水 窜 且 治理 难 度 大的 开 发 现 状 , 依 据 油藏类 型和 渗透机 理 建立 了该 油藏数 值
模 型 , 应 用 el s ci e油 藏 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对 该 p 区 块 进 行 了油 藏 数 值 模 拟 和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通过 油藏 地 质 储 量 和 生 产 历 史 拟合 , 预 测 了模 拟 层 剩 余 可 采 储 量 与 剩 余 油 的 分 布
关键 词 :数 值模 拟 ;剩余 油分 布 ;历史
拟 合 ;调 参
( )地 层水 物性 常数 。包 括水 粘度 、水 体积 系 5
数 以及 水压 缩系 数等 。
( )动 态 数 据 。包 括 井 位 、井 别 、完井 数 据 、 6
1 油 藏 开发 概 况
Jt 藏 的发 现 井 为 X2 油 1井 ,2 0 0 3年 2月 在 X2 l井 附 近设 立第 一 个试 验 井 组 ,2 0 0 4年 3月 采
还 考 虑 井 点 的 分 布 ,使 每 一 井 点 位 于 不 同 的 节 点
内 , 并 保 证 井 之 间 至 少 相 隔 1个 网格 以 降 低 井 间 直
地 质储 量 35 2 0 ,动用 石油 地质 储量 32 2 6 ×1 t 9 ×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面12区剩余油分布
据: 、 、 射孔 补孔 压裂 、 、 堵水 解堵 日期 、 层位等; 生产数据 :
平均 日产油 、 日产水 、 日产 气 、 平均气 油 比、 含水率 等; 压 力数据 : 井底流压 、 地层压力等 。面 1 2区投产时间 1 8 97
模 :2 X2 X4 见表 1 。 10 0 ( )
表 1 面 1 网格数 据 表 2区
标定采收率 3. , O4 可采储量为 11 0t 6 ×1 。
面l 2区 18 年投入开发 ,97 1 月投入注水开 97 18 年 2
发, 采用面积注水方式注水 , 分沙三上 、 沙三 中、 沙四段三 套层系开发。截止到 20 年 7月 , 区共有 油水井 5 07 全 3 口, 中油 井 3 其 4口, 井 2 开 8口, 注水 井 1 9口, 开井 1 5 口, 核实 日产液 14m , 28 3核实 日产油水平 3t综 合含水 6,
2 油藏数值模拟
2 1 建立油藏模拟模型 . 油藏模拟模型建立 的可靠程度 , 是数模研究成败的 关键。油藏模拟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数据 : 网格数 据、 表格数据和动态数据 。
[ 收稿 日期]2 0 一O ~1 08 2 8
在 一 采 简 ] 彩 ( 7 ) 2 1 月 业 大 石 学 石 与 然气 质 专 ・ 学 科, 士学 助 工 师, 第 河 l 介 李 红 1 8 ・ 0 年7 毕 于 庆 油 院 油 天 地 勘察 业。 本 学 位, 理 程 现 清作油 者 9 一 女・ 0 大
油藏。探 明含油面积 15r2石油地质储 量 50 0t .k , n 3 ×1 ,
结点为 40 , 2 0 网格 系统规 模 : 0 0 。沙 四段 X Y 7 ×3 ×2 、 方 向最大网格步长为 10 最小 网格步长为 2 m, 向 2m, 0 纵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影 响聚驱后 剩余 油分 布 的因素较 多 ,不 同 的地质 条件 、生产 方式 和生 产制度 都会 影响 到剩余 油 的分
布 特征 。 目前 ,国内在大庆 、胜 利 、河 南等 油 田开展 了聚 驱后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的研 究 叫 ,针 对 具 体 的地 质和 生产情 况 ,从 不 同的角 度对 聚驱后 剩余油 分 布规律进 行分 析 、总结 。如 李本 维等 研 究 了沉 积 ]
[ 收稿 日期 ] 2 1 oo—o 5—2 4 [ 者 简 介 ] 郭 正 怀 (9 5一 ,男 ,20 作 18 ) 0 8年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 汉 ) 毕 业 ,硕 士 生 ,现 主 要 从 事 油 藏 地 质 建 模 与 数 值 模 拟 方 面 的 研 究 武 与学习。
第 3 卷 第 5期 2
应 用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方 法 研 究 聚 驱 后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郭 正1 不,关 振 良 (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资源学院, 武汉 407) 湖北 304 杨 永 利 (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 发研究院, 河南 南阳433) 712 黄 文 欢 ,贾 振 甲 ,陈 琼 瑶 (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40 4 30 ) 7
透储层 。储 集层平 均孔 隙度 2 . % ,平 均空气 渗透率 1 5 m。 35 . 。主要 的沉积 相 有分 流河 道 、天 然 堤 、河
口坝 、远砂 坝和 扇三 角洲等 。 Ⅱ断块 已有 2 年 的开 发历 史 ,经 历 了天 然 能 量 开 发 阶段 及 长 达 4年 的水 驱 阶段 ,注 聚 井 数 为 1 6 1 口 ,提高 采收率 2 4 。至注 聚结束 采 程度 为 2 . ,含水 率 为 9 . 。 . 91 12 根据研 究 区的实 际地质 特征 ,运用 油 藏 建模 软件 建 立 了 下二 门油 田核二 段 某 油 组 的地 质 模 型 ( 图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六类:
1、应用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评价油层水淹状况技术;
2、常规测井水淹层评价技术;
3、生产测井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4、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即利用新井(老区内所钻的调整井或更新井)投产和老井卡堵水资料、含油带的宽窄、储层展布资料综合研究剩余油的技术。
5、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数学的求解,结合油藏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热力学、化学来重现油田开发的全部实际过程,达到搞清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而通过由不同措施组成的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来解决油藏有效挖掘剩余油的实际问题。
6、模糊综合评判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
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及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田中高含水期及高含水期后期检查井各类油层水淹状况的解剖,分析研究了各类油层水淹程度与其各种影响因素(注采关系、砂体类型、连通状况及注水状况等)的关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小层任意井点处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进而确定各小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
⑴、模糊综合评判法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实现逐层逐井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特别是那些缺少监测资料的
井点;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提供新思路。
⑵、由于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及复杂性,目前剩余油描述的精度及量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⑶、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不受样品数限制,但样品越具有代表性,判别的精度越高。
⑷、由于储层物性及开发条件迥异,判别油层水淹程度时,若资料充分应建立各自隶属关系图版及学习模型,
利于保证判别精度。
检查井资料不足时可用单层试油或测试资料。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油藏中的原油,经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开采之后,仍然保存在油藏之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
剩余油开采难度较大,但作为中后期油田提高产能的可靠途径,是不少油田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简要讨论了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标签: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以往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中,主要应用原始的测试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常规方法分析潜力、拟定措施,这种定性研究难以满足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分析、精细挖潜的要求。
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就是一种更快速、更直观、信息处理更加迅速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剩余油分布等研究达到量化描述水平,为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精细挖潜提供有利条件。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
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
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1.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1.1地质因素沉积微相的展布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剩余油分布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1)空间中的砂体几何展布形态。
砂体顶--底界面的起伏形态、油层的构造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分布,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油井的生产。
2)存在着不同的微相物性。
不同的微相物性之间存在差异,此种差异会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
3)砂体内部结构。
砂体内部结构呈现出向上的韵律性。
研究发现,在正韵律的油层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反韵律油层的底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复合韵律层垂直向上会出现渗透段,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1.2开发因素1)井网分布不均匀。
对于整个开采区没有分层系开采,而是采用一个井网,这种情况会引起层位井网的不均匀,容易形成剩余油。
当井网分布不均匀时,一些油藏区域中分布有井网,一些油藏区域无分布井网,则这些无井网油藏区域会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卫11块剩余油分布
第 2 7卷
内 蒙 古 石 油 化 工
13 1
油 藏 数值 模 拟 方 法 研 究 卫 l 块剩 余 油 分 布 1
闰静 华
摘 要
杜 永波
张 林艳
( 中原 油 田 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科 学 研 究 院 ) ( 原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二 厂 ) 中
目前 研究 剩余 油 分布 的方 法 主要有 取 芯沽 , 动态 法 ,: } 藏数 值模 拟 法等 。 l h 卫 1块 由于 内部存 在多条 小断 层 , 构造 较 为破 碎 , 由于受 到小 断层 的影 响, 且 构造 相对 复 杂。 些 都为 研究 工 怍带来 一定 困 难 ,『 这 1 i i
3 1 模 拟 层 的 划 分 .
维普资讯
l4 1
3 2 网 格 系统 的 建 立 .
油藏 数 值 模 拟 方法 研 究卫 1 ]块 剩余 油 分 布
第2 7卷
模拟 所 采用 的网 络系 统需 综 合考 虑 油藏 的实 际形 状 及断 层 走 向 , 面上 网 络 划分 选取 沿断 层 走 向 平 的 非正 交 网络 , 格 应尽 量使 井 处于 网格 中心 . 格 的疏 密程 度 既要 能使 之有 效 的控 制 油 水流 动 变化 , 网 网 又 要 考 虑 到 计 算 的 要 求 ( 图 1 。 高 产 区 井 密 的 地 方 可 能 用 密 网 格 以 便 详 细 描 述 地 层 内 的 油 水 运 见 ) 在 尽
向相交 形成 断 阶式 断块 , 以新卫 1 7断层 为界 地 势 南低北 高 , 南 2 西低东 高 , 呈北 东一 南西 走 向 , 主力宙
油 层 位 于 沙 三 下 4 6砂 组 , 藏 油 气 界 面 为 一 2 7 m , 水 系 统 呈 明 显 层 状 油 藏 特 点 , 水 界 面 在 — 油 6o 油 油
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在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对从单井采集来 的岩心分析 、测井和试井数据加 以综 合分析 ,以确定横向和垂向上 油藏性质的分布。还可提供用手 描述岩石性质所需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 以绘制成等值 图,以供 黑油模拟之需要 。它主要包括 :油藏的构造图 ,有效厚度和总 厚度 、孔隙度 、渗透率 、岩石区域分布等值 图等。
3 E c l i p s e 数 值模 拟 软件 的 应 用 3 . 1 选择 模 拟 区块 建 立模 型
态监测,必须提供 完井数据和注采数据等动态数据 。
3 . 3动 态历 史拟合
建立的地质模型最真实接近实际油藏 ,在 油藏初始化和储 量拟合的基础上 ,进 行油藏开采动态历史拟合 ,目的就是 以该 块油藏的开发动态数据为参照 ,通过不断与油藏开发实 际相匹 配 ,即再现油藏 开发 历史 ,使地质模型最真实地 代表油藏地下 实际 ,掌握 目前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
技术创新 l 6 9
蚕l i p s
躲 l l
在油藏剩 余油分布研
◇ 中原 油 田分公 司采油二 厂 杨 宗霞 王聚 高 李 爱军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是 研 究 剩 余 油 分 布 的 重 要 手 段 。 应 用
E c l i p s e  ̄藏数值模 拟软件 ,根据模 型 的需 要输入油藏 的地质
2油 藏 开发 特点
所需的流体数据 。在把地 面 、岩石和流体数据恰当地输入模型 后 ,由模型程序可计算出流体性质 、储量及其分布 。为进行动
濮城 西 区沙 二 上2 + 3 油藏 】 9 8 1 年1 0 月 投 入开 发 ,1 9 8 2 实 现 全
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标题: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并提供相应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油气田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呈现,得出相应结论并进行讨论,从而推动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研究问题及背景、研究方案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结论与讨论。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及背景1.1 研究问题本部分将界定研究的范围,并提出研究问题:如何在油气田开发后期,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以提供合理的开采方案和优化管理措施。
1.2 研究背景介绍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重要性及当前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研究方案方法2.1 模型建立介绍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在油气田开发后期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包括物理介质参数的选择和模型方程的建立。
2.2 边界条件和参数设定详细讨论油气田开发后期模拟中的边界条件和参数设定,包括生产井、注水井的位置和产量、注水量的设定等。
2.3 模拟软件和算法介绍常用的油气田模拟软件及其原理,以及常用的求解模拟方程的算法。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取最适合的算法进行数值模拟。
第三部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3.1 数据收集与整理描述如何收集和整理实际油气田数据,包括地质参数、开发资料和生产数据等。
3.2 模拟结果分析展示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包括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等。
第四部分:结论与讨论4.1 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发现。
4.2 讨论讨论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以推动剩余油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的可行性。
结语:本论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究,并提供了相应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油气田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呈现,得出相应结论并进行讨论。
油藏数值模拟法预测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措施——以临南油田夏32块油藏为例
a )构 造 特 征 。夏 3 2断 块 位 于 夏 口大 断 层 和 双 丰 1号 断 层 的 下 降 盘 , 层 向北 西 、 和 北 东倾 地 北 斜 , 角 5 。夏 口大 断 层 和 双 丰 1号 断 层 控 制 了 倾 。 夏 3 2块 的 沉 积 发 育 及 油 水 分 布 。油 水 关 系 比较
郭 腾 明 杨 承 林 赵 永 强 王勤 田 曹 志 军 杨 晶
( .胜 利 油 田有 限 公 司 临 盘 采 油 厂 1
2 .中 原 油 田 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科 学 研 究 院 )
摘 要 以 临 南 油 田 夏 3 2块 油 藏 为 例 , 述 了 边 水 活 跃 油 藏 中 高 含 水 期 油 田 调 整 模 式 。 叙 在 精 细 油 藏 描 述 的基 础 上 , 用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技 术研 究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是 较 为 直观 的好 方 法 。 利 通 过 对 开 发 动 态 进 行 历 史 拟 合 , 析 了 剩 余 油 的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控 制 因 素 , 对 不 同 的 剩 余 油 分 分 针
维普资讯
断
块
Hale Waihona Puke 油 气 田 第 9卷 第 3期
FAU IT— BLOCK 1 & GAS FI O 1 EID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法 预 测 剩 余 分 布 及 调 整 挖 潜 措 施 油
以 临 南 油 田夏 3 2块 油 藏 为 例
型 。
面 不 同 。含 油 层 主 要 分 布 在靠 近 南 部 和 东 南 部 的
双 丰 1号 断 层 和 夏 口 大 断 层 附 近 , 面 和 西 面 是 北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
海绵取心:在常规的岩心筒上加上一个海绵套(海绵套是由多孔 亲油聚氨酯海绵制成),岩心中渗出的油被海绵吸入,用来校正含油 饱和度。
11
223.2 100 160.9 72.1
56
373.4 171 211.1 56.5
74
12
159.5
67
122.3
76.7
49
10
99.4
34
34.9
35.1
16
258.9 101 157.2 60.7
65
13
172.7
83
108
62.5
47
172.7
83
108
62.5
47
1582.9 703 978.8
37.5 80.0 80.0 37.7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剩余油定性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四、剩余油数值模拟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利用区块的射孔、采油、注水等各种动静态数据及吸水、产液等测试资料, 对每口井进行综合分析,劈分出该井在各时间单元的产油、产水和注入量, 结合沉积微相图、渗透率等值图等地质图件,绘制出小层水淹图。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3)时间单元累计产水量的确定方法 计算前首先扣除因作业和和井况差而大量出水的水量,然后再结合油井
见效情况进行劈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层见水,水量全部劈分到该见水 层上;二是多层见水,产水量按下式进行劈分:
W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
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
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
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一、研究进展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马岭油田中一区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剩余 可采储 量 采油速 度 1 6 . %。 8
12 存 在 的 问题 . 随着 开发 生产 的不 断继 续 。中一 区已进人 中高
采 出程 度不 均 、 注水关 系 复杂 、 管破 损造 成注 采井 套
网不 完善 , 剩余 油分 布不 清 , 因此加 大剩余 油 分布 规
律研 究 , 导油 田稳产 挖 潜 迫在 眉 睫 。通 过 在 马岭 指 油 田中一 区等 区块 开 展精 细 油 藏油 藏 数 值模 拟 。 定
2 研 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21 研 究 思 路 .
根 据 马岭油 田多 层层 状油 藏 开发特 点 。在坚 持 中油股 份公 司油 藏描 述技 术规 范 的基础 上 。重点 是 利 用历 年开 发动 态资 料进 行开 发特 征研 究 。然后 开 展精 细 地层 对 比、 阻油 层识 别 、 低 水淹 层 解 释 、 动 流
进 行 预 测 。 对提 高侏 罗 系河 流 相 低 渗 多层 油藏 的 开发 水 平 和 采 收 率 具 有 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马岭 油 田 中一 区 层状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 挖 潜
马岭油 田是 2 0世 纪 7 年 代 初期 开发 的侏 罗 系 0
年 的 开发 历程 。
1 中一 区油 田概况及开发存在 的问题
11 油 田概 况 .
复 杂 , 采井 网 不完 善 , 上该 区多 油 层 叠合 , 注 加 由于
马 岭 油 田共 发 现油 砂体 2 8个 , 油 层 4 2 储 4层 ,
分 层采 出程 度不 均 , 余 油量化 分 布不 清 ; 剩 剩余油 分
及 分布 规律 . 同类 型油 藏 及 整个 油 田的稳 产 挖潜 为 指 明方 向 , 为下 一步 开发 部署 调整 提供 可靠 依据 。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建 立 了三维 地质 模 型 : ) 1 建立 本 区各 项地 质 参数 的数 据 库管 理 系统并 对数 据 进行 校 正及 标准 化处 理 ; ) 2 工
区数据体格 式转换 包括层位 数据 、 断层数据 等 ; ) 3 测井
数值模 拟采用 E l s ci e数模 软件 。 p 在储层 地质建模 的基础上 , 根据油藏 的实 际情况 , 结合模 拟精 度要求 与
的一个沉积 微相三 维栅状 图 .可 以反映不 同沉 积微相
的可靠性 。通过 多项开采 指标 的历史拟 合使模 拟模 型 更 接 近油藏 实 际地质 情况 , 准 确地 反 映地 下油 、 、 更 气 水 的分布规 律 。 ]
321 区块 储量拟 合 ..
的空 间分 布特征 。
储 量 拟 合 是数 值 模 拟 过 程 中历史 拟 合 的首 要 一 步 .在 地质 储 量 拟 合 中 。主 要 修 改孔 隙度 、净 毛 比 ( T , 外 还包 括 和体 积有 关 的 油 、 、 层 的压 缩 N G)另 水 储
系数 。
在本 次研究 中 . 初始化 采用 的是非平 衡法 , 以储 所
量拟 合是在 储层地 质建模 过程 中已经完 成 的 .含水饱 和 度值 ( 在储 层 模 型 中 已经 给定 , S) 然后 输 入数 值模 型, 压力模 型通过深 度一 压力关 系方程 计算得 出 。 9 沈 5 区块 北块 的地质储 量 为 4 93 x 0 t模 拟 中使 用 的地 1 . 1 , 4 质储量 为 4 34 l , 2 . O t南块 的地 质储量 为 9 6 5 l4 , x 5 . x 0 8 t 模拟 中使用 的地质储 量为 9 22 l4 。 6 .x 0 从结果 上来看 . t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
李国庆;阎建华
【期刊名称】《试采技术》
【年(卷),期】1995(016)003
【摘要】在注水开发的油藏中,尤其是当达到高含水期时,定性或定量研究剩余油的分析,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应用油藏数据模拟新技术,先后在十几个断块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地下的存在状态及数量主要受岩石润湿性,储层毛管结构,注采方式,增产措施以及原油性质等方面的影响,剩余油还可以用烃类有效孔隙体积来表示。
【总页数】5页(P23-26,17)
【作者】李国庆;阎建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19
【相关文献】
1.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河86-河91地区沙二9中低渗油藏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J], 田曙光
2.准噶尔盆地砾岩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一东区克上组砾岩油藏为例 [J], 颉伟;林军;李全伟;孙玉;李想;丘争科;韩甲胜
3.基于储层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J], 钱川川;骆飞飞;吕文新;罗治形
4.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以玉门老君庙油田M油藏为例 [J], 张虎俊;刘亚君;杨会平;李克勤;仲崇碧;侯智广;李世文;唐喜鸣
5.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J], 王晓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数值模拟研究【摘要】目前,我国油田平均含水己达80%以上,但仅采出可采储量的2/3左右,因此高含水期开发将是我国重要的油田开发阶段。
首先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调研,其次以某稠油区块高含水期天然水驱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机理模型。
该油田为正韵律,设计井网为反九点法井网,其中提液方式取两个水平,其余因素各取三个水平。
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油田特高含水期挖潜措施。
【关键词】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正韵律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1.1 机理模型的建立针对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特性及开发特点,建立机理模型。
原油粘度为50mPa.s,小层厚度为2m,井距为300m,采液速度为3%,开采时间为25年。
对于平面剩余油分布主要考虑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平面渗透率平均值取为3000mD,设计级差取三个水平,分别为4、9、19,平面渗透率分布见表1。
对于平面渗透率的分布状态主要考虑两种形式,一种为斜向分布,另外一种为垂向分布。
1.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1)渗透率斜向分布:级差由低到高原油采出程度分别为24.68%、23.15%、22.56%和最终含水率分别为87.78%、88.58%、89.06%,随非均质性级差的增大,水区开发效果变差,剩余油越富集。
模型左上部渗透率低,剩余油饱和度高,右下部渗透率高,剩余油饱和度低,所以储层的左上部为剩余油富集区。
随着级差的增大,剩余油富集区逐渐向渗透率低的左上方偏移。
图1?各级差下的剩余油平面饱和度场图(2)渗透率垂向分布:剩余油平面饱和度分布如图1所示,随非均质性级差的增大,水区开发效果变差,剩余油越富集。
模型左侧渗透率低,右侧渗透率高,随着级差的增大,剩余油富集区逐渐向渗透率低的左侧偏移。
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2.1 机理模型的建立针对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特性及开发特点,设计研究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油层厚度、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原油粘度、采液速度、提液方式。
油藏数值模拟让地下剩余油可视化
油藏数值模拟让地下剩余油可视化过去的配产配注,一口井上调参数,到底增加多少液量算合适,地质人员拿捏不定。
有了油藏数值模拟,地质人员再也不用迷茫了。
借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地质人员能未卜先知,在注采调配前,模拟开发,优选最佳的配产配注方案。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上推演开发油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指导方案论证、井位部署和动态分析。
地下油藏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认知途径是通过地质平面图静态分析。
由于是人工绘制的平面图,科研人员对油藏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的定性认识,对地下剩余油分布说不清,也道不明。
随着开发的日益深入,地下油藏更是变得错综复杂。
认识不清,决策就不明。
以前注采调整,往往靠经验决定配多配少,这样容易造成开发效果不尽如人意。
油藏数值模拟让开发人员彻底告别了过去拍脑袋决策的行为。
他们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起了描述油藏渗流特征的数学模型,重现油藏开发的全过程,定量描述剩余油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明确合理的挖潜增效方向。
数值模拟技术是把历史数据输入到油藏模型中进行历史拟合,拟合曲线与实际运行曲线重合度越高,表明模型推演越准确。
获得好的、有效的历史拟合后,开发人员就可利用该模型来预测油气藏未来的生产动态,指导后续油藏开发调整。
由“经验定性到模型定量化、可视化”,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了油藏的透明数字化开发。
通过精细的历史拟合,数值模拟软件把各套措施方案中的调整参数输入到模型中,自动计算出运行效果曲线。
哪个方案的曲线增油幅度最高,说明该方案效果最好。
同样,在新老区产能建设过程中,开发人员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设计开发方案,及时跟踪生产动态,预测开发效果,真正实现“效益开发、精细开发、科学开发”。
在部署新井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不同开发技术政策下的采收率,计算方案的整体开发指标。
当前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不仅能提高油田开发的技术水平,还可以获得少投入、多产出的效果,实现低效变有效、有效变高效、高效再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5 25. 4
1. 9
98. 0
14. 1 16. 5
2. 4
74. 0
20. 4 20. 8
0. 4
95. 0
2. 52
3. 0
0. 48 91. 0
13. 89 15. 1 1. 21 46. 0
5. 91
5. 0
0. 91 29. 0
29. 52 32. 2 2. 68 87. 0
2. 39
1 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原理
油藏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油藏 的物理性质及流体的流动规律 ,其基本原理立足于 渗流力学 、数理方法及计算方法 ,以工程软件的形式 出现 ,是油田开发研究的重要工具 。油藏数值模拟 的基本步骤是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生产历史拟合 →生产动态预测 →以图表的形式输出预测结果[1] 。
3 TX 油田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和油藏描述的结果一致 。 3. 1 TN 区块
各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与测井解释 、测试 结果基本一致 ,总的趋势是含油性从构造高部位向 低部位逐渐变差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 ,S217 主断 块含油性好 ,绝大部分区域含油饱和度大于 50 % ; S229 、QK114 这些小断块含油性较差 ,大部分区域含 油饱和度小于 50 %(图 1 、图 2) 。
第1期
王晓蕾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7
3. 2 XW 区块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的 S236 井 、S237 井 、S238
井 、QK113 井 、QK122 井等构造高部位含油饱和度都 较高 ,在 50 %以上 ,而从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含油 性变差 (图 3 、图 4) 。
②QK122 断块 :QK122 井采出程度比较低 ,只采 出可采储量的 24 % ,剩余油相对富集 。在分支河道 的边缘部位如 F4 号断层与 S240B 井之间 ,注水井波 及不到 ,含油饱和度在 50 %左右 。
图 1 TX 油田 TN 区块 T Ⅲ23 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图 2 TX 油田 TN 区块 T Ⅲ24 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在油田开发中 ,对于进入开采中 、后期油藏剩余 油分布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是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是在油藏建 模的基础上 ,通过生产历史拟合 ,再现从投产到当前 的全部生产过程 ,从而可得到油藏目前剩余油饱和 度的分布状况 ,并根据剩余油分布及生产情况 ,进行 开发方案的调整[2 ] 。
收稿日期 :2003 - 03 - 24 ;修订日期 :2003 - 04 - 14 ;编辑 :李卉 作者简介 :王晓蕾 (1973 —) ,女 ,江苏阜宁人 ,中石化新星华东分 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图 5 TX 油田 TN 区块 T Ⅲ23 油层 2002 年 12 月底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数模结果)
图 6 TX 油田 TN 区块 T Ⅲ24 油层 2002 年 12 月底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数模结果)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0
0. 39 96. 0
31. 45 35. 5 3. 95 91. 0
5. 56
6. 3
0. 74 24. 0
11. 74 11. 6 0. 14 97. 0
6. 23
6. 5
0. 27
2. 0
含水率
拟合值 绝对误差
/%
/%
84. 0 14. 0 86. 0 12. 0
92. 7
2. 3
77. 6 13. 4
江苏地质 ,28 (1) ,45 —49 ,2004 文章编号 :1003 - 6474 (2004) 01 - 0045 - 05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王晓蕾
(中石化新星华东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31)
摘要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在储层建模和动态历史拟合的基础上 ,研究 TX 油田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 规律 ,为 TX 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有利依据 。 关键词 :TX 油田 ;剩余油分布 ;油藏数值模拟 ;江苏 中图分类号 :TE132. 1 文献标识码 :A
50. 0
4. 0
34. 0
5. 0
88. 5
1. 5
92. 2
3. 8
82. 0
9. 0
28. 2
4. 2
90. 0
7. 0
7. 5
5. 5
2. 2. 4 拟合结果 表 1 给出了部分单井的累积产 油量和含水率的拟合结果 ,可以看到误差较小 ,拟合 结果较好 ,可以满足对该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 。
2 TX 油田数值模拟过程简介
TX 油田于 1996 年 4 月投入开发 ,经历了天然 能量开采阶段 ,注水开采阶段 ,目前进入开发调整阶 段 。截止 2002 年 12 月 ,整个油田的日产量已由投 产初期的 230t/ d 降至目前的 35t/ d ,油田综合含水 率高达 74 %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只有 610 % ,鉴于目 前这种高含水 、高递减 、低采出的状况 ,运用油藏数 值模拟技术手段对主力开采层 T Ⅲ3 、4 油层进行了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 ,为 TX 油田下一步的调整 、挖潜 提供依据 。
储层非均质较强 ,在中含水期剩余油有利分布 区范围较大 ,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 ,剩余油有利区范 围较小 ,图中的灰色区域为剩余油有利区 ,平面上呈 大小各异的条带状 、土豆状分布于区块的西南部和 中部 (图 5 、图 6) 。
图 3 XW 区块 T Ⅲ23 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图 4 XW 区块 T Ⅲ24 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
4 TX 油田平面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 布特征
TX 油田油藏数值模拟充分利用动 、静态资料 , 考虑储层及流体参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 化 ,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油井动态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 对 T Ⅲ油组进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 。将油藏数值模 拟 2002 年 12 月 31 日的含油饱和度等值图与各参 数图件结合起来分析各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T Ⅲ 3 、4 油层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有利区 含水率小于 70 % ,剩余油饱和度在 35 %~45 %之 间 。以下对 TX 油田分区块分层阐述各主力油层的 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 。 4. 1 TN 区块 T Ⅲ3 、T Ⅲ4 油层
XW 区块的 T Ⅲ3 、T Ⅲ4 油层目前进入中高含水 期 ,因物性较差 ,水洗程度较均匀 ,剩余油有利区范 围小 ,图中的灰色区域为剩余油有利区 ,平面上呈连 片状分布于区块的中部 。见图 7 、8 。
①苏 236 断块 :在 T Ⅲ23 油层和 T Ⅲ24 油层的分 布规律基本一致 ,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注采井网控制 不到区域 ,如在 S236 与 S238 井区之间 ,含油饱和度 在 45 %左右 。
46
江 苏 地 质
2004 年
手段得到孔 、渗 、饱 、油层厚度等静态参数场 ,数值模 拟地质储量拟合值 TN 区块为 132 万 t , XW 区块为 71 万 t ;容积法储量分层复算结果 TN 区块为 158 万 t ,XW 区块为 86 万 t 。存在误差是因为在精细油藏 描述中 ,考虑了井与井之间油气层的尖灭与断缺 ,使 储量拟合值略偏小 。 2. 2. 2 产量拟合 TX 油田的数值模拟采用的是定 压求产法 。井底流压由于测试资料较少 ,用动液面 以经验公式计算得到 。以单井的累积产油量及含水 率作为拟合的开发指标 。在拟合过程中根据 T Ⅲ3 、 4 油层油藏参数特征 、分布规律及演化特点 ,通过按 地质条件约束原则调节和修改一些油藏参数 ,使产 量计算结果和油藏实际生产相吻合 。 2. 2. 3 含水率的拟合 TX 油田阜三段油藏为弹性 —弱边水驱 ,1996 年投产初期除苏 229 井外 ,其余各 井均为无水采油 。由于天然能量不足 ,1997 年 12 月 TX 油田进入注水开发阶段 ,从 1998 年 3 月开始 ,各 生产井先后见水 。TX 油田在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 质性较强 ,含水率的拟合难度较大 ,因为油藏模拟计 算时一个油田一般用一组或几组相渗曲线 ,而实际 上由于油藏层间 、层内及平面上的非均质性 ,油藏内 各处的油水相渗曲线都会不同 ,另外开发过程中的 层间干扰 、井间干扰等都会影响含水率的变化 ,因此 除了相渗曲线 ,还需要调整注采井间渗透率分布及 各井的表皮因子 ,使拟和的含水率变化趋势与实际 一致 。
2. 1 地质模型的建立 TX 油田分成 TN 区块和 XW 区块分别建立地质
模型 。在平面上 TN 区块划分成 217 断块 、229 断 块 、114 断块 、S248 断块 、S244 断块 5 个平衡区 ; XW 区块分成 S236 断块和 QK122 断块 2 个平衡区 ,每个 平衡区均具各自的油水边界和独立的压力系统 。T Ⅲ油组在纵向上划分成 4 个模拟层 : T Ⅲ21 、3 、4 、5 , 每个模拟层均控制一定储量 ,层间均有大于 2m 的 阻渗隔层 ,因此每个模拟层间互不连通 。网格划分 过程中 ,充分考虑通过油藏描述揭示出的油藏非均 质特征 ,同时还要兼顾计算速度 ,对油藏描述划分的 网格进行抽稀 ,TN 区块和 XW 区块分别采用了 36 × 18 ×4 和 28 ×18 ×4 的不均匀网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