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郁达夫

合集下载

郁达夫散文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郁达夫散文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五四”时期是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岁月,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特别是觉醒中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都可以说是经历了非同一般的浮沉。

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觉醒了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怀着满腔热烈的情感、美好的向往,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改造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与道德,但随着“五四”落潮之后又很快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

而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大批知识分子背井离乡,从农村涌入城市,或出国留洋,国难家愁郁积于心,诸多原因造就了20世纪初期一大批孤苦的魂灵,于是苦闷、孤独、迷惘、彷徨就成了普遍的“时代病”。

而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浪漫抒情派小说的代表,也许是其在小说中所取得的夺目成就,使人们忽略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艺术才华。

其实除去他那些曾经激励过一代“五四”青年的小说创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之外,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比他的小说创作时间还要长。

在那个岁月,散文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抒情达意的文体,备受青睐,不少文人在散文中找到了感伤情绪的最佳载体,郁达夫便是其中之一。

因其早年生活的不幸,加上社会的黑暗,使郁达夫散文具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的情感也偏重于个人的孤独苦闷。

于是郁达夫便以他忧郁、凄切的笔调,从各个方面营造出充满悲剧美感的忧郁伤感的境界。

他常常在其散文中将自己孤独、感伤、苦闷,甚或种种颓废情绪,直接明了地告诉读者,在那个充满了贫弱、孤独、苦闷的时代,发出了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

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将悲观、忧郁、感伤视为艺术美的人,他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

所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经历、思想、感情,看到他毫不掩饰的痛苦、忧伤和愤懑,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灵魂深处,而这也正是郁达夫的散文之所以震憾人心灵的魅力所在,也是郁达夫散文的真正价值所在。

郁达夫: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情多累美人
责 编:李卫兵 lwbbb@
夫。 直到去杭州考中学的前夕,他们
才有过一次独处的机会,是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 临行前的夜晚,赵家
庭院里,月光如水。 赵姑娘微笑着,
看看郁达夫,看看月亮;郁达夫微笑
着看看她, 看看空空的庭院。 月光
下,两个少年默默相对。 他感到一点
如同水一样的春愁。
○冯 渊
路,直通富春江。 在小学念书的时候,郁达夫老爱到江边上去玩。 那里空气清
新,在无边的桑槐的树影里,可以望见一碧无底的长空。 隔江是 烟树青山,少言寡语的郁达夫从小就在大自然里做白日梦。父亲 积劳成疾,在他 3 岁时去世,母亲是全家生活的主心骨,成日在 外辛劳,家里有个信佛念经、百事莫问的奶奶,哥哥在外求学,郁 达夫的童年是寂寞的。
中 旬 刊
2014.1~2.
]
56
开除,回家自修。 一年后,兄长郁曼陀前往日本考 月初回到离别四载的家乡。 他这次回来的目的,是
察,带郁达夫到日本去读书。 轮船到达日本长崎港 与孙荃订婚。 孙荃小郁达夫一岁,性格温存,能诗
口,明媚的风光给他留下了“像处女似的清丽的印 能文。 郁达夫致长兄信谈到孙荃“荆钗布裙,貌颇
— —— —— 天外杨花化浮萍— —— —— 郁达夫被杭州府中录取了,可
是因学费无着,改往嘉兴府中就读。 由于用功过度,他病了一场。 暑假离 校回家路过杭州时, 口袋里还有一 点余钱, 他就在旧书摊里买了一大 堆书。 郁达夫一生穷愁多于显达,但 一有钱就买书的嗜好伴随终生。 由 于嘉兴路途太远, 第二学期还是转
比较率性大胆,完全不像诗人在国内见过的情形。 爱来,所以几次想离婚,几次受了家庭的责备,结
这给了诗人很大的诱惑。 郁达夫在求学之余,接触 果我的对抗方法, 就只是长年避居在日本……我

郁达夫婚变始末

郁达夫婚变始末

郁达夫婚变始末作者:孙玉祥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第01期“烈女怕缠夫”在现代文人中,郁达夫是位颇有“艳福”之人——他娶了当时的大美人王映霞。

从照片上看,王是当之无愧的美人,而从当年文人的描绘来看,作家唐瞍就在《记郁达夫》中记叙了自己的观感:“映霞女士比他(指郁达夫)年轻得多,体态匀称,真所谓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两眼灼灼有神。

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与其说她长得美,不如说她长得有风度,是一个举止大方、行动不凡的女人。

难怪达夫先生一见倾心,如醉似痴,颠倒至于发狂的地步。

”1927年1月14日,寓居上海的郁达夫前往法租界的尚贤坊,去拜访留目的老同学孙百刚。

一略上寒风凛冽,但他并不觉得冷,因为身上穿了远在北平的夫人孙荃寄来的皮袍子。

正是在孙百刚家,郁达夫见到了“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20岁姑娘一王映霞。

王映霞是杭州学者王二南的外孙女,当时跟孙百刚等人一块从温州逃难到上海。

郁达夫一看这丰满美丽的少女,大有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之感——“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王映霞没搭理他,还是孙太太打圆场:“也许是在杭州什么地方碰到过吧。

”聊下来才知道,王小姐毕业于杭州女师,是出名的校花,社交能力很强,参加选美还被评为“杭州小姐”。

到了吃饭的时间,郁达夫大方邀请其他人到南京路新雅饭店吃饭,饭后又提议一起看电影,再逛街。

回到家中,他更是热情澎湃地写下日记:“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接下来,这位已婚并有三个子女的大文豪,便开始了对王映霞的疯狂追求,武器当然是自己得心应手的文字。

他不停地给对方写情书,时而说自己如何苦闷,准备到法国去了却残生;时而说自己真快要死了,爱情朝不待夕,“如猛火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己身不可的”。

他甚至想出了几条王映霞不爱他的理由:“第一是我们的年龄相差太远,相互的情感当然是不能发生的;第二我自己的丰采不扬——这是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不能引起你内部的燃烧;第三我的羽翼不丰,没有千万的家财,没有盖世的声誉,所以不能使你五体投地地受我的催眠暗示。

郁达夫从沉沦到殇国

郁达夫从沉沦到殇国
人物春秋
RE NW UCHUNQI U
遮夹
舣 治 副 殇 图
◎ 李乃 清
的期望 ,最终成 了一 名 “ 文 ”人 ,但 人生底
色却是 悲情 。他 一生 困于矛 盾之 中 :有着 强
烈 的政 治抱 负 ,但总觉 自己怀才不 遇 。他 有 文字命 ,字字 见性情 ,却常遭 误解 。他有 女 人缘 ,次次都倾 情 ,但 屡受 伤痛 。踽 踽独 行 于兵荒 马乱 的时代 ,狂狷 于文字 ,浮浪 于生
活, 零余 于当世 , 这样的人 , 大抵 和他 笔下 “ 沉
沦 ” 的 主人 公 一样 , “ 孤冷得可怜 ”。
天 真 、感 伤 的 小 说 家
1 9 2 1 年l 0 月, 郁 达夫 的小说集 《 沉沦 》
由泰东书 局 出版 ,一时洛 阳纸 贵。有人 甚至 从无 锡 、苏 州连夜 赶火车 专程 到上海来 买这 册 薄薄 的 “ 畅销 书” ,还有 人跟 风定制 了 书
1 9 1 5 年 ,年方二十 ,他就 在诗 中写 道 : “ 我生虽 晚犹今 日,此后 沧桑变 正多 。千 载
盖棺 良史笔 ,老夫 功罪果如何 。”
月上是第 一 ,他 那种 惊人 的取材 与大胆 的描
写” , “ 也还不 能不说 是第一 。”
郁达夫 的父亲 给他取名 郁文 ,依 据孔 子
怙与病 体缠 身都影 响着他 的性情 , “ 自小 就
习于孤独 ……怕羞 的心 ,畏 缩 的性 ,更使 我
的胆量 ,变得异 常的小 。”
多病 多愁 亦多情 ,少年 时代 的他 就浸在
“ 水样 的春愁 ” 里, 青 春期阶段 , 欲念尤盛 , 幻念尤 多 。在 散文 《 雪夜 》中,他坦承 ,2 0 岁的光 景 ,因着 “ 性 的苦 闷,昂进到 了不可 抑制的地步”, 他忍不住 步人 日本妓 馆 , “ 选 定 了一个 肥 白高 壮 的花 魁卖妇 ……于狂 歌大

论郁达夫小说的悲剧特征及其表现

论郁达夫小说的悲剧特征及其表现

郁达夫在他 的作 品 中刻画 了种种 悲剧 人物 的影 响 ,如
《 沉沦》 中的 “ 他” ,《 春风沉 醉的 晚上》 中的 “ 我” ,《 薄 奠》 中的车夫等等 。这些 悲剧 人物 都被称 作 为 “ 零余 者 ” , 郁达夫是 中国现 代文 学史 上写 “ 零余 者” 的 大师 。他 小说
个没落的知 识分 子家庭 ,幼年 丧父 ,十多岁 随兄 长 留学
日本 ,由于 明治 维新 日本走 上 了资本 主义 扩张 之路 ,变 得
日益强大 。在 E t 本 他饱受 被称 作 “ 支那 人 ” 的痛苦 ,回 国 之后 ,他事业又 非常 不顺 ,加 之婚 姻生 活 的种种 变故 与受 挫 ,使得其一生 都充 满 了悲剧色 彩 ,这种 悲剧 也 深深影 响 到了郁达夫 的小 说创 作 ,强烈 的悲 剧意 识 和浓郁 的忧郁 风
每个人都 有不同程度 的 自卑感 , 自卑感 实际上 是活 生生 的 个体 面对 实在 的世界 ,一 下子 无法认 识 ,把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征服 ,无 法肯定 自己表现 自己和发 挥 自己 ,因而从 心理 产生 的气馁
和无 可奈 何 ,这是一种隐秘的痛苦心境 。 L 4
们意志薄弱 ,精神 萎靡 ,不 能在 人生 低谷 期奋 力 向上 ,不 能 冲破 困难 的束 缚 ,不能 为 自己命 运打 开新 的大 门 ,于是
当然也会决 定某 些 人 的命 运 。当 “ 他 ” 想 自由,想 解 放 , 诗一般 ,梦迷一 样 的理想 都归 于幻灭 ,他 想洁 身 自好 却苦
于性欲无 处发泄 ,他 想理 性 ,理智 却 习惯性 地颓废 ,于是
在绝望之余 ,他 只能是在 呼唤 祖 国快快强 大 的喊声 中投海 自尽 。正是 “ 零余者 ” 这种感 伤气质 ,使 他们 逃脱 不 出悲

风雨茅庐:悲情文人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伤心地

风雨茅庐:悲情文人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伤心地

而后 , 居 当时 杭 州 4大 美 人 之 首 。郁 达 夫 一 见 到他 的 心被 搅乱 了。但也 正 是在 同一 天 ,郁达 夫 更 还 倾 心 , 求再 见 、 遂 三见 , 是上 演 了现代 文 坛 一 段 收 到妻 子 孙 荃寄 来 的 皮 袍子 ,心 中十 分感 激 , 于 轰轰 烈烈 的 恋爱传 奇 。 盘 算着 要 写一篇 小说 卖 几个 钱寄 回 家 中。
发 着迷 人的 光彩 ,怅 惘也 罢 ,迷 离也 罢 ,悲歌 也 喜欢 孙 荃 ,与孙 荃 生活 的 时间不 算短 ,他 在 日本 罢 , 之都 成 了传世 的 名作 。 总 留学 时 写给孙 荃 的信充 满 感情 ,而 孙荃 为他 养 儿
郁 达夫风 流 倜傥 ,浪 漫 多情 。他 的第 二 任夫 育 女 、 照顾他 的 生活 , 达 夫对其 也 十分 感激 。 郁
中动 显丰满 , 曲线 窈 窕 , 肉停 匀 , 杭 州女 中和 浙 江 像 闪 电一 样击 中了郁达 夫 这位 多情 浪 漫而 又 骨 在
省 立 杭 州 女 子 师 范 就 读 时 , “ 花 ” 誉 , 笄 的作 家 ,他 当即 陷入 了情 网。郁达 夫 在 日记里 写 有 校 之 及
风 雨茅 庐 ■
悲情 文 人 郁 达 夫 与 王 映霞 的伤 心地
口 周 军
文学 与 恋爱 , 郁达 夫 是互 为表 里 的 , 爱的 年 ,他被 母 亲召 回 家 乡匆匆 完婚 ,娶 了~ 位 知书 在 恋
郁 激情 早 已融化 在他 的 血 液之 中 。观其 一生 ,无 时 达 礼 、颇 有 才 情的 贤惠 女子 孙荃 ( 达夫 与王 映
人, 即是 为人 熟知 的王 映 霞。 1 2 7年 1月 1 9 4日 , 12 9 7年初 ,就 在 在 留 日同学 孙 百 刚 家 邂 逅 了王 映 霞 ,一 见 倾 达 夫 随着 南 方 革 命 军 胜 利 北 伐 的 步 伐 来 到 了上

历史趣谈著名作家郁达夫被害真相 郁达夫是被谁害死的?

历史趣谈著名作家郁达夫被害真相 郁达夫是被谁害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著名作家郁达夫被害真相郁达夫是被谁害死的?导语: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1938年12月,郁达夫接受胡文虎的聘书,携夫人王映霞和儿子郁飞乘船前往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华文副刊。

三年内,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抗日,在东南亚读者中形成了密集的影响。

1940年3月,由于自曝家丑,《毁家诗纪》捅出大娄子,郁达夫与王映霞协议离婚。

嗣后,他的感情空白在星岛得到填补,才貌双全的记者和播音员李筱瑛进入他的生活。

李筱瑛是福州人,在上海长大,毕业于暨南大学,中英文俱佳。

她年轻浪漫,崇拜郁达夫的文学天才,乐意以身相许。

两人热恋一段时间后,李筱瑛即以“契女”的身份搬至郁家居住。

王任叔(巴人)在《记郁达夫》一文中写到郁达夫与李筱瑛的恋情:“达夫对于这位同住的女人,十分关心留意她的謦欬、笑貌和烦躁,忠顺与卑屈,已到奴隶的程度。

而那女人呢,大有法国贵妇人气质,自恃青春,傲慢而骄横,在不可一世的气概之下,包着一颗实利主义的灵魂。

尽可把一个男子作为工具而使用,但必须和她站在平肩的时候,既须有名士的才气,又须有达官的权势与巨贾的富有。

”不知为何,王任叔的坏印象与刘海粟等人的好印象并不吻合。

郁达夫有了女朋友,这件事情不可能瞒得住十三岁的儿子郁飞。

尽管李筱瑛对郁飞关心备生活常识分享。

郁达夫愁情写山河_高三作文

郁达夫愁情写山河_高三作文

郁达夫愁情写山河―郁达夫写景技巧精析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他生性抑郁,加之国难当头、人生失意、中年丧子,下笔为文自然凄恻动人,让人荡气回肠。

他的散文常用清丽潇洒的语言,挥洒写影传神的妙笔,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画廊留下了一幅幅感伤忧虑而又秀丽隽永的画卷。

郁达夫写景状物描摹入微,曲尽其妙,如:北面数峰,远近环拱,至西面而南偏,绝壁千长,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倒伏危墙。

危墙腰下,离地二三丈的地方,墙脚忽而不见,形成大洞,似巨怪之张口,口角上下,都是石壁,五峰书院,丽泽洞、学易斋,就建筑在这巨口上下腭之间,不施椽瓦,而风雪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立在五峰书院的楼上,只听得见四周飞瀑的清音,仰视天小,飞鸟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向东展望,略见白云远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天中。

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袭向心来……(《方岩纪静》)是的,“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不仅袭向了作家的心头,让他几乎忘却了现实的忧伤;也袭向了我们的心头,给我们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而日渐烦躁的心田带来了一丝丝清凉的滋润。

在写景中,郁达夫善于运用烘托与比喻。

如: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

……将花来比花坞,更象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

(《花坞》)作家先用“石人坞”和“龙归坞”烘托花坞的“深”和“秀”,再连用妙喻突出花坞的生机与隽永。

在朴素天真、沉静幽娴的村姑似的花坞的纯情中,忧郁的作家暂时得到了解脱。

郁达夫才情过人,写景时常将古典诗词信手拈来,使文章意境更为优美深邃:……“春来晚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雨酒香村。

”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尽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雪景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情解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情解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情解读作者:孙倩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第10期摘要: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出的情感有孤独、寂寞、感伤、悲凉,还有对故都之秋的赞赏,以及对故都的由衷喜爱之情等。

可是面对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不了解郁达夫其人、其事、其情以及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基础上,是很难准确体会的。

所以本文对文中体现出的悲情进行解读。

关键词:故都的秋;悲情;解读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是一种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

例如: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曾说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玉在《九辩》中也曾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除了表达当时的悲凉寂寞的心境之外运用大量笔墨描写故都之秋丰收的情景,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强烈的热爱之情。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解读一下“悲”从何来。

一、个人处境之悲郁达夫曾经在日本求学十年,他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他爱日本,但是在作品中却流露出恨的一面,在近代去过日本留学的留学生大都有这种爱恨交集的感情。

因为在日本,中国人受尽了歧视,郁达夫也不例外,在日本期间他饱受歧视与侮辱,使他产生了极其自尊而又极其自卑的“零余者”的心里,他是“颓废、忧郁、感伤”的,读者想了解他这个人,就要尽量阅读他所有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自叙传”。

他当时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他当时生活与思想的真实写照,这种悲观的情感一直都存在于他的骨子里。

回国后,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在北平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但是在思想上他认为作家的本分是写作,而不该像战士一样搞斗争、发传单,这与当时左翼作家联盟中的大部分人意见是不统一的,所以在1930年左联领导人作出了开除郁达夫的决议,郁达夫被左翼作家联盟除名,政治上的失意促使他搬到风景宜人的杭州,居住近三年。

40年后解密:郁达夫之死

40年后解密:郁达夫之死

40年后解密:郁达夫之死40年后解密:郁达夫之死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两周后,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苏门答腊的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

随即,郁达夫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衣服都未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据他的朋友说,当时听见外面有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

而几个小时后,郁达夫的小女儿郁美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关于郁达夫的失踪有很多说法,而死于日本宪兵之手,是目前的通说。

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副教授铃木正夫早在1968年就开始了对郁达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做实地调查,先后寻访了上百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士。

经过种种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当年下令杀害郁达夫的日本宪兵班长。

铃木正夫找到这位宪兵班长的时候,此时的日本宪兵班长已经75岁了,他也直截了当地承认了是自己叫人绑架了郁达夫。

这名宪兵班长承认,是他下达了杀害郁达夫的命令,而且他的手中还有当时下令的复印件,从而证实了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推测。

——在那天晚上,他先是找了一个本地人将郁达夫骗出去,然后让几名宪兵将他绑了,再者把他扔车上,再将车开到没有人的荒野,最终将其掐死了。

而至于原因,班长也不再隐瞒地说出是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当过日本宪兵翻译的郁达夫对他们的行径很了解。

如果郁达夫活下来,自己在这里的恶行将会被他毫无遗漏地抖出来。

因此,宪兵队便对郁达夫下了狠手。

当他们奉命绑架了郁达夫之后,便在森林里将郁达夫活活扼死。

01.无母何依,此仇必报1921年10月的一天,当时日本政界赫赫有名的所谓“党政之神”,历任文部大臣、司法大臣、东京市市长等要职的尾崎行雄,到中华留日学生青年会给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演讲。

郁达夫:被日寇残杀的最后名士至今尸骨无存

郁达夫:被日寇残杀的最后名士至今尸骨无存

郁达夫:被日寇残杀的最后名士至今尸骨无存酒醉鞭名马,情多累美人初读郁达夫的作品,很美,美得让你瞬间感觉到如行走在四月的杏花春雨江南,但是,如果读多了后,却又有着有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般地忧郁,仿佛在那梅雨时节中时间呆得太久,天天“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这心情便渐次地灰暗了起来。

他姓“郁”,这个字总是同纠结和忧郁相联,而又叫“达夫”,好像又是个豁达之人,而他本人亦同他的名字一样,充满着矛盾,似乎上天早就先知似地描出了他一生的矛盾,故而赋其名。

郁达夫,一个在矛盾里打滚的人,用他满盛的愁与爱,在风雨如晦的二十世纪上半叶,轰轰烈烈,起起落落,演绎了比他的文字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传奇。

郁达夫于我来说,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作家,想当年,为了混张文凭,查阅了几乎能找到的所有关于他的文章,比如《名作欣赏》等杂志,也作了不少笔记,东拼西凑地写了篇所谓论文,没想到居然还蒙混过关了,不过,当时论文的标题是啥,现在都忘却了。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郁达夫可谓是声名远播,喜欢文学的没有不知道他的,他少有才名,通古博今,学贯中西,他首创自传体小说形式,他是天才,是大师,也是现代诗坛执牛耳者。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他一生从事创作,在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这是郁达夫赞美他家乡的一首诗,他出生在乌篷船摇曳一江春水的江南,在这样的绮丽风光的潜移默化中,郁达夫造就了自己特定的气质框架;但是,他后来却长年辗转漂泊于日本、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南亚等地;他爱他的祖国可以为之献出生命,却时常郁闷颓废,甚至喝酒狎妓堕落无涯;他天生脆弱文静却一生都陷在与文敌的论争里,成为斗争漩涡的中心。

75年前的今天,郁达夫遇害身亡,74年后,遗稿拍出897万元

75年前的今天,郁达夫遇害身亡,74年后,遗稿拍出897万元

75年前的今天,郁达夫遇害身亡,74年后,遗稿拍出897万元【历史上的今天】75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17日,爱国诗人郁达夫在苏门答腊丛林被日本宪兵杀害,年仅49岁。

初识郁达夫,源于中学课本里他的那篇散文《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不过,如果要真正去了解郁达夫,或许可以从两个视角去解读。

一、爱国者的一生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富饶的浙江省富阳市,原名郁文,字达夫,他是家中幼子,上有两个哥哥,大哥郁华和二哥郁浩。

郁家原是书香门第,后逐渐衰落。

父亲曾做过私塾教师,后又在县衙门做过文房司书等工作,但是在郁达夫三岁那年,父亲因积劳成疾而离世,这使得原本就状况不佳的郁家更是雪上加霜,孤儿寡母从此饱受生活的磨难,郁达夫也早早地体会到了世间的辛酸。

但兄弟三人始终秉承了家族的传统,即使再艰难也要去读书。

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进行基础教育,5年后转入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他考入嘉兴府中学,成绩优秀,名列前茅。

1913年,大哥郁华被派往日本考察。

郁达夫提出要跟一起去留学,大哥答应了。

在日本,郁达夫结识了一生的挚友郭沫若。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组织起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沉沦》,立刻轰动文坛,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体现了作者作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积弱的忧虑及对残酷现实的控诉。

1922年毕业回国后,郁达夫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并一直坚持着文学创作。

同时,他还不忘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活动,先后在全国多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担任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救亡文艺》主编等职务。

1938年,应新加坡方面的邀请,郁达夫前往南洋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开启了他海外抗日的生涯,又先后担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带领组织当地的抗日力量进行斗争。

郁达夫遇难记

郁达夫遇难记

郁达夫遇难记郁达夫遇难记1945年9月17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

郁达夫的故居坐落在浙江富阳镇鹳山西端不远处一条普普通通的满舟弄(今称达夫弄)里。

一道低矮的围墙内,有个小庭院和一幢坐北朝南的三开间楼房。

1945年8月29日晚,他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9月17日遭日本宪兵杀害。

他的海外蒙难成了震动中国文坛的要闻。

与他同垒战斗过的郭沫若说:“郁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

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他不失为觉醒的民族革故鼎新的英雄。

1921年6月,在他的东京寓所宣告成立的创造社,给略显岑寂的“五四”新文坛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同年秋,他返沪接替郭沫若主编《创造季刊》创刊号,并梓行了他的第一部、也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小说集《沉沦》。

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它无情地轰击了封建礼教这座禁锢人性的巴士底监狱。

它把一个弱国子民的七情六欲受压抑的情形公之于世,使小说以矫枉过正的方式突破了世代沿袭的儒教伦理禁区。

它以一个无家可归的漂泊灵魂,呼出了渴慕祖国富强的声音,凄楚动人。

以后郁达夫又写了《茫茫夜》、《茑萝行》等50余篇小说,多带自叙传性质,对于我国封建史家多撰帝王将相家谱,鲜见作家真诚的自传这种偏枯情形而言,也是几无前人的壮举。

他的小说不愧是“五四”时期最强烈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浪漫抒情小说的巨匠。

可是说实在的,他那支自由脱俗且富有情韵的笔更适于写散文和诗。

他的小说也是“散文的”、“诗的”,宛一首首抑扬顿挫的独奏曲或回肠荡气的咏叹调。

郁达夫情感特点与艺术表达

郁达夫情感特点与艺术表达

郁达夫情感特点与艺术表达作者:王丽华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郁达夫常以自己的遭遇和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忠实地勾勒出自己生活的轨迹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打开他的小说集,很显然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都这样或那样地投射到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有着明显的〃自叙传〃色彩。

但他又不是简单地复制“自我"的历史,而是率真的自我解剖,作品中的形象是浸染了文学色彩的.升华了的〃自我气一“自叙传"的色彩郁达夫始终坚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创作主张。

他对这一主张的忠实贯彻,己形成了他的小说的独特风格。

翻阅郁达夫几十篇小说,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形式。

这种"自叙传"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家的生活实录,二是作家的自我表现。

所谓作家的生活实录,即用第一人称写“我",基本上是作家的生活原貌,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爱好、习惯等真实地毫不隐讳地安排在作品里,其至达到细节真实的程度,有时还将自己的外貌作为作品主人公的肖像。

在早期作品《沉沦》中,主人公的身世.际遇、教养以及所感.所思.所欲,基木上就是郁达夫少年时期的自传,尽管有些地名采用了英文字母代替,但基本上都是郁达夫到过的城市的第一个R文发音。

在《茫茫夜》中,他以自己的相貌塑造了主人公的肖像,“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颊上有一层红潮,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

眼睛里红红浮着的,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总之他的眉间,仔细看起来,却有些隐忧含着,他的勉强装岀来的欢笑,正是在那里形容他的愁苦〃。

这个带着忧愁面孔的文弱青年,在郁达夫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岀现过, 这就是读者所熟悉的〃零余者〃形象零余者"的啸傲山水、饮酒狎妓、变态心理、忧郁症等也多是郁达夫所曾有过的实情实事。

郁达夫的“自叙传〃成分,可以在其大部分作品中得到证明。

在郁达夫作品的主要人物性格中,我们不但可以找到客观事实的“自叙传〃特征,而且能找到作者内心世界的自我描绘。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有这样一位作家,生于南方,却将北平称为“故都”,并且对这故都的秋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刻骨铭心。

他爱这故都的秋的清,爱它的静,爱它的悲凉。

这就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品味故都秋的悲凉,了解故都,了解故都的秋,便是了解郁达夫。

文章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曾经说“我认为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要寻这散文的心”,本文的“心”在哪里呢?清、静可以说是景物的特点,而这悲凉则是人的感受,或者说,是郁达夫特别的感受。

——悲凉。

本文标题为“故都的秋”,故都是北平,郁达夫是南方人,为何称北平为故都?文中多次提到“北国的秋”,为什么标题不直接叫“北国之秋”或者“北平之秋”?“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一、自然之景——赏悲凉之景故都的秋,是悲凉的,首先悲凉在秋景。

本文中描绘秋景主要在3-11段,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园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喜人。

秋园静观,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些景象呢?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听到)驯鸽的飞声、丝丝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景物描写十分细致,并且写了观景时的心态、动作,“细数”“静对”,透露出一种惬意和悠闲。

而他对景物的形容,则反映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比如“破”“高”“蓝朵”“蓝色白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等词。

郁达夫的悲凉是秋景的悲凉。

悲凉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珠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

二、景中之情——品景中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眼中这深沉、清静与悲凉的故都秋景,何尝不是故都秋天里的郁达夫悲凉之情的表达呢?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便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

郁达夫之死

郁达夫之死

“郁达夫之死”之谜2006年5月8日东京出版的《日本新华侨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用大字标题刊登了“本报记者”的长篇报道:《郁达夫之死再起波澜——日本学者怒告中国学术堕落》。

这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尤其是从事郁达夫研究人士的关注。

也许有人会说:郁达夫死了还让我们不得安宁;倘若郁达夫地下有知,也许会抱怨:你们怎么搞的?本文围绕“郁达夫之死”的若干谜团及曲曲折折作一些介绍,也许对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有所裨益。

消失于南洋的郁达夫1945年8月29日夜晚,天上下着霏霏细雨。

蛰居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巴耶公务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家里和几个侨界朋友商量他们共同投资兴办的农场结束一事,朋友们都劝郁达夫暂时躲避躲避,或者干脆回到国内去,因为日本虽然投降了,但在联军(同盟国军队)未到之前仍由日军负责维持当地治安,郁达夫仍处于危险的境地。

郁达夫此时正沉浸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之中,思想上未免放松了警惕;他的妻子何丽有又正待分娩,所以即使想走事实上也走不开。

晚8时许,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位印尼青年,郁达夫就从藤椅上站起来,走到门口和那个人讲了几句话,又回到客厅里,向大家说道:“有点事情,要出去一趟。

请诸位少候,我就回来。

”郁达夫穿着睡衣,踏一双木屐,跟着那个印尼青年走了。

从此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霏霏细雨中一个颀长的身子撑着一张伞渐行渐远融入浓浓夜色,是他留给朋友和家人的最后的影像。

郁达夫在南洋消失了……有几种传言:一是他出于同情并支持印尼人民而参加了印尼的独立军,或是因为替日本人作“通译”而被视为“亲日派”,被印尼独立军杀害了。

二是他回到了国内,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名逮捕并秘密处死。

这种说法可能源自于郁达夫生前曾对友人讲过:“国民党会杀我的。

夺去了我的老婆(指郁王婚变),正好没有借口,这会有借口了(指他为日本宪兵充当翻译),还不会杀我。

”三是被中共方面杀害了。

王任叔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尼大使期间,对“郁达夫神秘失踪”这件事本可以调查清楚而未做调查,甚或消灭了有关证据。

深邃的悲凉——谈《故都的秋》里中年郁达夫的人生况味

深邃的悲凉——谈《故都的秋》里中年郁达夫的人生况味

深邃的悲凉——谈《故都的秋》里中年郁达夫的人生况味何华
【期刊名称】《格言》
【年(卷),期】2021()8
【摘要】《故都的秋》里的清、静、悲凉是互相印证的,它们共同表现了郁达夫在中年阶段的人生况味,以及在这之上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一个经历过生死盛衰分合的中年人,在清减的生活里“净化了欲望”,哀而不伤,他的人生精神具有了一种自我超越的意味。

【总页数】2页(P8-9)
【关键词】人生况味;郁达夫;审美境界;《故都的秋》;哀而不伤;人生精神;自我超越;悲凉
【作者】何华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悲凉之好与淡雅“享虐”——也品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凉之味”
2.审美观照下的悲凉言说——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3.审美观照下的悲凉言说——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4.从“凉”字品味悲凉美——重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5.何为"悲凉"?——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情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郁达夫与孙荃■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是一个充满了革命激情与浪漫理想主义精神的时期,也是一个被战争的烽火紧紧追赶的时期。

许多学者作家都曾在新旧两种婚恋模式之间摇摆,处境尴尬,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个。

郁达夫1896年出生在浙江省富春江畔的一个旧式文人家庭里。

他天生有着诗人的气质,性格也是矛盾和复杂的。

他身上既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名士作风,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尚痕迹。

和许多当时的著名文人一样,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亲包办的。

1920年,当他被母亲匆匆召回家乡完婚时,娶来了一位也算是知书达礼颇有才情的贤惠女子孙荃。

但与人们所理解的包办婚姻不同的是,郁达夫并非不喜欢孙荃。

郁达夫与孙荃生活的时间不算短,他在日本留学时写给孙荃的信充满感情,而孙荃为他养儿育女、照顾他的生活,郁达夫对孙荃也十分感激。

1927年初,就在中国时局处于风云变幻之际,郁达夫随着南方革命军胜利北伐的步伐来到了上海。

那一天,在上海尚贤坊的一个朋友家里,郁达夫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对他后半生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女人——王映霞。

她的美丽容貌和青春风姿像闪电一样击中了郁达夫这位多情浪漫而又冲动的作家,当即陷入了情网。

郁达夫在日记里写到他的心被搅乱了。

但也正是在同一天,郁达夫收到妻子孙荃寄来的皮袍子,心中十分感激,还盘算着要写一篇小说
卖几个钱寄回家中。

王映霞是一个新式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放,加之她漂亮的外形,一切都符合郁达夫心目当中的理想女性。

恰巧当时孙荃也不在上海,郁达夫陷入热恋,突然燃烧起对现实生活的热情。

恋爱中的郁达夫时而如痴如狂激情澎湃,时而郁郁不乐伤心自怜。

他终日徘徊在那座“王女士”住的尚贤坊的楼下,一向生活拮据的他突然变得挥金如土,他与王映霞的恋爱方式不是花前月下的清幽境界,而是上高级饭馆、看好莱坞电影,尽情地追赶着摩登都市的时尚。

但是,年轻美丽而又受过新式教育的王映霞,面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几岁、家有妻儿的著名作家始终处于矛盾彷徨之中。

王映霞的犹豫使郁达夫痛苦万分,相思成狂。

他的信如雪片一样飞向她,有时居然一天两封。

他写道: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记了。

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名誉、地位甚至于生命也可以丢弃。

映霞,我从没有这样地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1927年的4月,著名的412事变爆发了,混乱的政治时局使富有正义感的郁达夫感到迷惑彷徨。

也许正是由于对革命失败的失望情绪使郁达夫把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对爱情的追求当中。

一次,郁达夫听说王映霞回到杭州,竟不棺髡吒鋈说慕嵌?公开披露了他与王映霞之间的情感恩怨,并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对他的背叛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

《毁家诗记》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分手。

1940年,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新加坡协议离婚,这对曾被喻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就这样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

王映霞于1940年回到重庆,经人介绍与钟贤道先生再婚,婚后生活十分安定幸福。

在晚年的回忆录里,她始终否认郁达夫在《毁家诗记》里加在她头上的“情感上的背叛”的罪名,她说:我想要的是一个安安定定的家,而郁达夫是只能跟他做朋友不能做夫妻。

所以同郁达夫最大的分别就是我同他性格不同。

离婚后的郁达夫始终流浪在南洋一带。

1942年,他流落到了苏门达腊岛与一位当地的华裔女子结婚。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终年只有49岁。

郁达夫的一生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他的儿子郁飞曾这样评价说:我父亲是一位拥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

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