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先生的作品
郁达夫 沉沦
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 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 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在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用抒情的方式塑 造出了真实感人的“零余者”形象。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 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 《沉沦》 他想到这里,就自家嘲笑起自家来: “呵呵,你也被日本人的社会主义感染了。你要救日本的劳动者,你何不先去救救 你自家的同胞呢?在军人和官僚的政治的底下,你的同胞所受的苦楚,难道日本的 劳动者更轻么?日本的劳动者,虽然没有财产,然而他们的生命总是安全的。你的 同胞,乡下的农夫,若因纳捐输粟的事情,有一点违背,就不得不被军人来虐杀了, 从前做大盗,现在做军官的人,进京出京的时候,若说乡下人不知道,在他们的专 车停着的地方走过,就不得不被长枪短刀来斫死了。大盗的军阀的什么武装自动车, 在街上冲死了百姓,还说百姓不好,对于死人的家庭,还要他们赔罪罚钱。你同胞 的妻女,若有美的,就不得不被军人来奸辱了。日本的劳动者到了日暮回家的时候, 也许有他的妻女来安慰他的,那时候他的一天的苦楚,便能忘在脑后,但是你的同 胞如何?不问是不是你的结发妻小,若那些军长师长委员长县长等类要她去作一房 等八、九的小妾,你能拒绝么?有诉讼事件的时候,你若送裁判官的钱,送了比你 的对争者少一点,或是在上级衙门里没有一个亲戚朋友,虽然受了冤屈,你难道能 分诉得明白么?………” 《南迁》
屠格涅夫的影响
屠格涅夫小说中有许多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 “零余者”,如“罗亭” 人”或“多余人”,是十 等人,他们作为贵族知 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 识分子,言辞机敏、思 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维丰富,想要对抗社会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 现实,却缺乏行动的勇 希金《叶甫盖尼·奥涅 气,保持贵族生活的懒 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散性,彷徨苦闷,内心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 空虚。他们是“语言上 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 的巨人,行动上的矮 子”。别林斯基称他们 的《零余者的日记》出 为“聪明的废物”。 版之后。
郁达夫作品
郁达夫作品郁达夫,原名隐秀,生于1881年,去世于1943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郁达夫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抒发著称,他的文风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充满遗世独立的浪漫主义情调。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郁达夫的几部重要作品进行介绍。
《故都春秋》《故都春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以杨子荣的一生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成长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等,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多维度生命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故都春秋》的描写手法独特,兼具写实和寓意,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具体形象的刻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郁达夫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使小说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具有了时代的厚重感和社会的触动力。
《子夜》《子夜》是郁达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中学生川内的成长历程为线索,通过对他个人的情感变化和社会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思想的转变。
小说中展现了郁达夫对青年成长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婚姻家庭、友情、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探索。
《子夜》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表达简练明快,情感细腻真实。
郁达夫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行为表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使读者对角色产生深入的共鸣。
这部小说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孤雁》《孤雁》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小说集包含了郁达夫多年来的短篇小说作品,涵盖了社会真实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多个方面。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有趣,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孤雁》的短篇小说以一种精炼而又深刻的方式展现了郁达夫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中国近代人物之郁达夫
佳句欣赏(郁文)
•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远一程,山一程》
• 无雨那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到昼之光芒。 ——《炉边独语/雨》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钓台题壁》
• 倾城春色,终不过繁华过往。
文 学 成 就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 《血泪》(《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 《日记九种》1927年,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 《达夫日记集》1935年,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达夫散文集》1936年, 《闲书》(散文集)1936,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 《达夫诗词集》1948,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 《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1982,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 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作品江南欣,秋赏当之然也故是有都的的,但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 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 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 。。。。。。。
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共10篇)
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共10篇)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一):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中陈二妹形象《春风沉醉的晚上》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生活无着的穷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窄小破旧的阁楼里.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活处境,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他们相识后很快从相互同情,发展到相互关怀、体贴.作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了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及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出,在那样的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与穷苦工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歌颂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具有朴素的阶级反抗意识的下层女工的形象.17岁的女工陈二妹,在一家小烟厂做包烟工,她每天从早到晚,要站在机器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有时还要被迫加班,得到的报酬却十分低微,除了吃饭,根本不够付房钱和买衣服.由于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她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工厂的管理人便总想乘机戏弄她.正是由于陈二妹生活在社会下层,因此她对剥削压迫她的资本家有着强烈的仇恨.当她发现“我”吸烟时,便规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她所在工厂的烟,因为她痛恨那个厂.尽管陈二妹的这种反抗和报复,对她所在的那个工厂不会有丝毫损伤,然而这反抗的呼喊,毕竟是发自被压迫者内心深处的,它代表着当时下层工人群众自发反抗斗争的要求和心声.陈二妹是个爱憎分明的姑娘,她身上有着对资本家朴素的反抗意识,同时也有着对遭遇同样命运的落难者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她自己生活相当贫困,然而当她发现“我”的生活同她一样窘困时,便主动买来面包留给“我”充饥;当她发现“我”整夜不归,行为令人可疑时,便真切地担忧“我”走上邪路,规劝“我”改过;当她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别人时,又马上坦率地检查自己.作品通过刻画这样一位下层女工形象,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善良美好的可贵品质,同时也揭示出了她们苦难的根源是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二):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希望是要《春风沉醉的晚上》的简介,然后在一小段原文,再进行评论,评论150字左右的,简介《春风沉醉的晚上》由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另外还有同名电影,有内地演员陈思成等主演.讲述了发生在现代南京的一个春天里的故事.王平的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委托罗海涛私家跟踪,由此发现丈夫和一个叫做姜城的男人相恋.读后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是备受压榨的工厂女工,一个是贫困窘迫的知识分子,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儿在小说中相遇了,他们由素不相识到后来互相关切同情,而女工的善良和真诚感人至深,她那不被贫困、苦痛所泯灭的人性之光,不仅在当时的黑暗中熠熠生辉,也在如今的社会中十分珍贵.小说的背景是在民国时的一个小租屋,那时侯,人们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我”因为没有工作只得租一间破房子,女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可能开始读的时候会想这个女工会在某个晚上偷“我”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看来,人为了生存,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身边的东西.但出人意料的是,女工并未行窃,而是担心“我”不走正路,发不义之财,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相对而言,如今我们的生活是非常优越的,我们不必为交不起房租而担心,也不必为填不饱肚子而着急,但是我们确实感受到我们的精神生活实在太空虚了,我们的精神高度也实在太低下了.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手扶扶杆艰难地站着,而旁边就是一位年轻的小姐和一位健壮的青年.这两个人似乎都被窗外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却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看,好象丝毫没有觉察到身边有一位需要帮助的母亲.我不禁要想,窗外的水果就真的有如此大的诱惑力,让两位青年如此的专注不用说大家都会明白,这两位青年只是想逃脱让位的义务.可也真的难为他们如此受罪了.这看上去是多么的恶心,但多的是让人伤心.不是吗就为了一时的舒服,而宁可昧这良心忍心让这位母亲站着受累,事情虽小,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的人,他们的良心何在因此我要呼唤真情,我不奢望有像郁达夫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么真挚,只渴求在我们身边少出现些类似的画面,多一些谦让的镜头,这就足够了.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郁达夫,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郁达夫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值抗日时期,妻子王映霞红杏出墙,与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许绍棣(郁达夫旧日同学)有染。郁达夫忍痛说:“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强的多,并且国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并作词《贺新郎》:“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欲弥子,留取吴钩拼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尚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在驱雏。”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
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
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
于是有“五四”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出来为《沉沦》说话,他认为《溶液》“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道德的性质”,《沉沦》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趋势与普遍的所在”,并明确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
由于击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影响和分析的有理有据,终于澄清了封建卫道士们所强加于《沉沦》的“诲淫”、“不道德”的罪名。
1932年10月,郁达夫的《茑萝集》问世,又马上引来一批评论文章。
对之持肯定态度的,有萍霞的《读〈茑萝集〉》、胡梦华的《读〈茑萝集〉的读后感--覆郁达夫的一封信》,他们都中肯地指出郁达夫小说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和浪漫率真的特点。
但是,持批评意见也不少,如徐志摩、殷公武等人就认为郁达夫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作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郁达夫创作的又一个旺盛期。
他先后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柳》、《寒宵》等小说。
随着作品的大量问世,郁达夫成了当时文坛的热点,几乎每年都有数篇有份量的专题评论出现。
如仅1931至1933年,就先后出版了素雅(李赞华)编的《郁达夫评传》、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邹啸(赵景深)编的《郁达夫论》三本郁达夫研究专集。
郁达夫及其《迟桂花》
迟桂花(短篇小说)郁达夫著【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13年赴日留学,1922年毕业回国。
1921年与郭沫若等在东京筹建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30年代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8年赴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
郁达夫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沉沦》《鸡肋集》《寒灰集》《在寒风里》《迟桂花》等。
《沉沦》出版于1922年10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内容梗概】秋高气爽的农历九月的一天,我接到当年留学日本时的同学翁则生的信。
我们已十几年没见面了,他在书店里看到我写的几本书,才写信给我。
信中谈到自己这十几年的遭际,真是让人同情。
原来,他因生病和家道中落,已被对方逼着退掉了婚约;如今身体好了,很快要结婚,盛情邀我去参加他的婚礼,信中还说他现在和老母、寡妹住在一起。
第二天我就乘车到了杭州--翁则生的家乡翁家山就坐落在西子湖畔的群峰环抱之中,这里真是个适宜居住的好所在。
除了满目葱茏的风景外,微风吹过,一股撩人的桂花浓香吹了过来。
真是让人奇怪:这样晚的季节,这样深的山里怎么还会有丹桂飘香呢?最先见到的是则生的妹妹翁莲,她是位寡居在家的年轻女子,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看去个子比则生还要高一些;他们的母亲则是位60开外的老人,面貌清癯和善。
一会儿则生被找回来了,他兴奋地握着我的手。
我们边谈着家常边喝茶,茶里又飘出一股令人欲醉的桂花香气。
则生说:"桂花吗?这茶叶里的还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味哩!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啊,原来是这样!我们两个人的话题实在是太多了,后来就转到了他这回的喜事上。
其中涉及到妹妹,翁莲总觉得哥哥讨了嫂子,自己就无权在娘家寄食了。
则生对这一层特别忧虑,他觉得妹妹一辈子住在家里他都没意见,除非她再嫁。
郁达夫简介及作品分析
郁达夫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
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
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
郁达夫
我想这一回,若在把机会放过,即我此生就永 远不能再尝到这一种滋味了,干下去,放出勇气 来干下去吧。 我的钱已经花完了,……我若能得到王女士的 爱,那么恐怕此后的创作力要更强些。啊,人生 还是值得的,还是个、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写 小说,快写小说,写好一篇去换钱去,换了钱来 为王女士买一点生辰的礼物。
《别隆儿》
犹有三分癖未忘, 二分轻薄一分狂。 只愁难解名花怨, 替写新诗到海棠。
“那一双雪样的乳峰!
那一双肥白的大腿!
这全身的曲线!
呼气也不呼,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 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挛来了。愈看愈颤 得厉害,他那发颤的前额部竟同玻琉窗冲 击了一下。”
“进来吓!请进来吓!” 里面又娇滴滴的叫了起来,带着笑声。 “可恶东西,你们竟敢欺我胆小么?”
三、郁达夫的这些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 的无意义的展览,它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 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 之不得的结果。他的真率和坦诚的自我暴露有力 地证明:人的情欲,人的天性本能,人对于异姓 的渴望追求,原本是自然的、正常的,应予肯定 (也应理智的统驭),而绝不是卑鄙的、可耻的、 罪恶的、文艺作品不可以表现的。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评论《沉沦》
“性的冲动,和性欲生活的要求,是青年男 女必然有的一种要求,在狂热的时期,没 有法子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是出于压抑 的意图,由压抑生出苦闷,由苦闷陷入悲 观,由悲观而不得不作践自己。” ——阿英(钱杏邨)
——沈从文
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 边,好像吹来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 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 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 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 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 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直率,使他们 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教案
故都的秋郁达夫一、导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
心上有秋便是愁。
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
有诗为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县人。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
达夫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二、整体感知1、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的成就:
●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 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 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 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 《沉沦》,他在《沉沦》中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 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 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春风沉醉的晚上》
小说高潮依赖于情 绪的抑扬起伏,并 用诗一般语言倾吐
抒情主人公“我”
《薄奠》
心中情素。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
1927年后,以《过去》为标志,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方面努力追随时代的浪潮,探索着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反映社会和时代,写下了《她是一个弱女子》、《出
奔》等作品,同时,他的忧郁气质、纤弱敏感的个性和 表现自我的艺术观又使他倾心于渲泄和呻吟,追求抒情 风格,这样又创作了《烟影》、《东梓关》、《迟桂 花》等代表他后期艺术成就的抒情之作,三十年代郁达 夫的创作就徘徊于这两种艺术倾向之间。
郁达夫
(2)在“表现自我”的艺术主张支撑下,凭借着
“零余者”的形象,郁达夫尽情地抒写着一己的体验
、心境,渲泄着那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我情感中体验出来的思乡、
念子、怜妻、哭穷等情绪,并混合着病态的性苦闷, 激烈的社会人生牢骚,使作品涌动着忽高忽低、忽急 忽缓的情绪潮,形成了极富个性的抒情特质。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位于杭州余杭区路场官弄63号
嗯~
有机会去看 看~~~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沉沦》
主人公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态眷恋。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在 主人公眼里,自然的最突出特点是 什么?
主人公性心理变态的种种表现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 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 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 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 人了”
1904年,私小说第一作(山田花袋)
男主角时雄,人到 三十五,完成了作 为人的天然使命— —功成名就、娶妻 生子,却还觉悟到 自己的私欲——爱 上学生芳子,又因 为种种世态人情而 道貌岸然地不能抒 发自己的爱欲,最 终因为无法得到爱 欲的满足……
日本《红楼梦》
通过源氏的生活经 历和爱情故事,描 写了当时社会的腐 败政治和淫乱生活 上层贵族之间的互 相倾轧和权力斗争 是贯穿全书的一条 主线,而源氏的爱 情婚姻,则揭示了 一夫多妻制下妇女 的悲惨命运。
《沉沦》1921.5,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 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 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 “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 “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 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 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 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⑤周作人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批评”栏发 表《“沉沦”》一文,为《沉沦》作了有力的辩护。 1、集内所描写的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似乎更为确实。 2、小说写出灵与肉的冲突,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地 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 遍的所在。 3、认为小说对于需要性教育的儿童不合适的。还有 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诵读的资格。 分析的深刻、有见地,加以周作人的声望,攻击和否 定《沉沦》的声音销声匿迹,郁达夫感激不尽。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
1.《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2.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是童养媳,逃离婆家,同曾帮助过她的可望结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
尚洁出于慈悲之心搭救受伤的盗贼,遭到丈夫的妒嫉而被刺伤。
丈夫要与她离婚,她只身到土华岛,内心坦然,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尚洁对此并不感到多大痛苦,她认为命运的偃蹇和亨通,对于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犹如被虫蛀伤的花朵,剩余的部分,仍会开得很好看。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郁达夫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郁达夫散文专练郁达夫作品:《怀鲁迅》《西溪的晴雨》《花坞》《半日的游程》《钓台的春昼》《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枢,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文本二秋夜(节选)①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
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
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
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
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
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
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
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
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郁达夫,作品
内 容 简 介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 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 某些影子在内。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 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 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 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 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 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 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 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 剧性结局。
共同点
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郭沫若引李初梨的话这样 评价郁达夫。
郁达夫的小说洋溢着颓废的气息,花街柳巷,秦楼楚馆,作者将色与欲 的描写独特地运用到文章里,跟“诲淫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 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 义主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 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 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愤与哀怨并 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性 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
出身书香门第的翁则生曾留学日本,
踌躇满志。后家道中落,自己又患病辍学
、婚姻受挫,从此在老家静心养病。恢复健康 后,他当了小学教师,后又为使其母亲安心便 答应娶媳妇。由于娶亲的缘故,使他想起了十 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郁并邀其来参加他的婚礼。老郁受 邀前来,对翁家山的美景所吸引,并深深的感触的翁则 生妹妹翁莲纯洁,可爱,善良宛如山中的迟桂花那样美 丽的天性。 小说以“我”应邀到杭州满觉垅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 为线索,歌颂了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在此“我” 遇见新寡而被迫回到娘家的年轻女子莲。莲是朋友的妹 妹,因哥哥结婚而触景 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 在陪莲游五云山时,竟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 动心,不禁产生“一 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
郁达夫
4
文学成就
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 郁达夫作品图片 (12张) 早期:1920—1933。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 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 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 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 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 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晚期:1938—1945。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 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15]
3
人物生平2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郁达夫与关楚璞、姚楠、许云樵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民国三十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 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年初,郁达夫出席了由陈嘉庚领导成立的“新加坡文化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大会, 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二月,新加坡沦陷后,胡愈之、 郁达夫等参加抗战委员会的28位文化界人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公务市,郁达夫化名赵 廉,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后来日本宪兵得知他精通日语,胁迫他当了7个月的翻译。其间,他暗 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抗战胜利后,陈嘉庚曾对中共党员国外统一战线负责人夏衍说:“那 时郁达夫不仅掩护了我,还援救了许多被日本人逮捕的华侨。”一位马来西亚共产党负责人说:“没有 他的帮助,我们的组织会遭到不可补救的损失。”由于汉奸告密,日本宪兵开始全面调查郁达夫,并准 备对郁达夫在内的南下文化界人士实施大屠杀。身处险境的郁达夫安排胡愈之等人先行离开印尼。六月, 郁达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在当地华人协助下开设酒厂谋生。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郁达夫及其作品
在文艺标准尚未确定的时代,那些善于自吹自捧的、工于谩骂的、作品含有强烈刺激性的、质虽粗滥而量尚丰富的作家,每容易为读者所注意。
所以过去十年中“创造社”成为新文艺运动主要潮流之一;有夸大狂和领袖欲发达的郭沫若,为一般知识浅薄的中学生所崇拜;善写多角恋爱的张资平,为供奉电影明星玉照,捧女校皇后的摩登青年所醉心;而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的郁达夫,则为荒唐颓废的现代中国人所欢迎。
郁达夫在一九二一年发表小说集《沉沦》,引起上海文艺界剧烈的攻击,当时握批评界最高权威的周作人曾为文为他辩护。
以后他陆续出版《寒灰》、《鸡助》、《过去》、《奇零》、《敝帚》、《薇蕨》、《忏余》等短篇小说集;《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后改名《饶了她》)等中篇小说;以及《日记九种》等其他杂著,以产量论算是很丰富的。
郁氏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都是一贯的,那就是所谓“性欲”的问题。
本来“性”是人类一切情欲中最基本的一种,像弗洛依德所说还是情感的泉源,能力的府库,整个生活力的出发点,抓住这个来做谈话和写作的题材,决不怕听者读者不注意的。
何况中国民族本如周作人所说,多少都患着一点“山魈风”,最喜谈人闺阃和关于色情的事情,对于这些蒙着新文艺外衣的肉麻猥亵的小说,哪有不热烈欢迎之理?况且郁达夫的作品又喜欢尽量地表现自身的丑恶,又给了颓废淫猥的中国人一个初次在镜子里窥见自己容颜的惊喜。
郁氏作品之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便是这个缘故吧。
但郁达夫虽爱谈性欲问题,他所表现的性的苦闷,却带着强烈的病态。
即所谓“色情狂”的倾向,这就是郁氏自己的写照,而不是一般人的相貌。
像《沉沦》中的主人公一见女性呼吸就急促,面色就涨红,脸上筋肉就起痉挛,浑身就发颤,还有其他许多不堪言说的情形,这是一般青年所有的现象吗?《茫茫夜》里的于质夫,到小店女人处,买针买帕,回来自刺等等可笑的行为,又是普通男子感到性欲无可发泄时的情况吗?这些地方郁氏若以“自叙体”的文字来写,我们无非说作者生理状态异乎常人而已,但他所用大都为他叙体裁并声明这可为现代青年的典型,那就大大地错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1920—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
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
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
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
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
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文学创作中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郁达夫虽然在文学作品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
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
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
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
”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
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
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文学主张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
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