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合集下载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创作风格;文学创作阶段特色;早期:1920—1933年;中期:1933—1938年;晚期:1938—1945年;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病态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创作风格文学创作阶段特色早期:1920—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有一部分人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伤感忧郁的抒情格调、“零余者”典型形象的塑造、“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

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旧居
日本留学期间旳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三弟兄
风雨茅庐
郁达夫手迹
《沉沦》第一版封面
二、有关名词概念
1、发明社:直抒情感,“主情主义”
1923年由一批在日本留学旳青年作家组织成 立旳文学社团。发明社主要组员有郁达夫、 郭沫若和成仿吾等。发明社旳作家从理论到 实践都强调小说旳主观性和抒情性。他们旳 作品大都有一种抒情主人公旳自我形象,作 者不着意于经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 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旳强烈 感情,去打动读者。这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 是一全新旳样式,也是对老式小说观念旳一 种新发展。
所以买通了郑秀岳,买到了满口金牙旳青年 男子等。
大胆前卫旳恋爱理念,着重于肉体感官享有
“恋爱就是性交,性交就是恋爱,所以恋爱 应该不择对象,不分畛域旳。不论对方旳是 猫是狗,是父是子,一道玩玩,又有什么不 能够呢?”
美与丑,善与恶 对比强烈
强调主观抒情旳其他作家
叶灵凤(1905-1975) 《菊子夫人》、《姊嫁 之夜》
——成仿吾《沉沦旳评论》
2、《迷羊》:爱情旳迷失
王介生 体弱多病旳文学青年 谢月英 一种演老生旳女戏子 最终因为经济原因,谢月英离开了王介生,
跟随了一种有钱旳老头。 情欲?爱情?
《她是一种弱女子》构思1927年,1932年出 版,起初被政府指为“普罗文艺”被查禁, 后更名《饶了她》,并删节处理。
以新军阀混战为背景,塑造三位女性。女性 之间旳情爱关系,他们旳不同人生路向。
官宦之后:郑秀岳
清贫之家:冯世芬
土豪之女:李文卿
郑秀岳: 软弱贪婪
情感上依赖冯世芬,生活上羡慕有钱人。
逐渐在金钱和肉体旳引诱下被李文卿控制。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对现 代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被誉 为“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之一”。
对当代读者的启示与思考
情感表达:通过 细腻的情感描写, 引发读者共鸣
人物塑造:通过 独特的人物塑造, 展现人性的复杂 性
社会背景:通过 描绘社会背景, 反映社会现实
文化传承:通过 展现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感谢观看
感伤的叙事风格
采用第一人称叙 述,增强真实感
运用细腻的心理 描写,展现人物 内心世界
运用象征和隐喻 ,增强作品的艺 术感染力
运用对比手法, 突出人物内心的 矛盾和冲突
独特的语言艺术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 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 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情感 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明快、富有诗意等,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社会背景:反映社会变革时期, 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情感表达:通过人物内心独白, 表达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隐喻等手 法,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 染力
04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 价值
THEME TEMPLATE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 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和矛盾
对社会现实的忧愤深广
郁达夫的小说中 充满了对社会现 实的不满和批判
他通过描写人物 的痛苦和挣扎, 表达了对社会现 实的忧愤深广
他的小说中充满 了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和批判,以 及对未来的担忧 和期待
他的小说中充满 了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和对未来的 期待,以及对人 性的深刻理解和 反思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与感慨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郁达夫与庐隐是两位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从主题、风格、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主题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主题各有特点。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多以爱情、家庭关系、道德和社会现实等为中心,如《荷花淀》、《范进中举》等作品。

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思想性和道德性,以文化探讨和社会批判为主要表述手段,对于时代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而庐隐的小说主题则主要围绕寻找内心自我、追求人生意义和自由等问题。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人物性格塑造、情感描写的方式,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与深刻。

如《一念重我百万刃》、《无华树下》等作品,他的作品鲜明地表达了个体自由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二、风格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风格迥异。

郁达夫的小说风格以叙事平实、细致、真实,较为纪实、客观;而庐隐则常常采用象征主义和寓言等方式,表现出深厚的诗意和想象力。

例如,庐隐的《一念重我百万刃》中,通过另类的故事情节、奇妙的语言和形象,形成出一种荒诞幽默的独特风格,展开了意象丰富的意境描写。

三、叙事技巧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叙事技巧也各有长处。

郁达夫以坚实的写实功力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出生动的场面和深厚的人物内心动态。

他常常采用回忆法,通过叙述人物的过去来提高故事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如《红楼梦》《完美的陌生人》等作品。

而庐隐在小说中常常通过另类手法来达到叙事效果,如采用倒叙、设问等方式来传递主题和意境。

例如,在《无华树下》中,他用倒叙的方式来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及其成长中的痛苦与喜悦。

综上所述,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作品各有特点,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叙事技巧,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他们的小说作品不仅代表了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层面,而且反映了他们的时代背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有着独特的贡献。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忧郁生命首先,郁达夫创作《沉沦》的背景是: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郁达夫感伤小说的创作特点_管龙娟

郁达夫感伤小说的创作特点_管龙娟

交出来,与你换一个有血有肉的拥抱。

啊!恋爱呀,我恨你是不能糊涂了事的。

我恨你是不能以资格地位名誉来换的。

我要灭这一层烦恼,我只有自杀……③类似这样的独白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大量出现。

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过于敏感,迫不及待地要表白心迹。

一些极细碎极普通的琐事杂感便会引起他的情绪波动,触发他的长篇感叹。

尽管一些心理细节缺乏重大社会意义,其格调也不甚高,但读者所感兴趣的,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愫,一种夹杂着苦闷、饱含着忧郁、儿童般率真的情愫。

(二)景色渲染如果说,宣泄式独白是在情绪冲动中显露人的心境,那么,景色渲染则是在情绪的相对静态中表现人的心境。

按照罗丹的说法,这是“因为艺术家感情丰富,不能想象一件东西不像他自己那样真有感情。

在整个自然中他认为有一种伟大的意识和自己的意识相适应。

没有一个活的有机体,没有一件静物,没有一团天上的云,没有一棵园地上的绿芽,不向他倾吐秘密,蕴藏在一切事物下的无穷的秘密。

”④这种对自然的深情灌注与对心境的微妙探究,在郁达夫某些篇章里几乎是臻于统一的。

他自己曾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郁达夫小说的景色渲染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基调:第一是大自然的清丽纯真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净化。

比如《迟桂花》中一方面赞颂迟桂花的遗世、超然、纯朴的精神,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翁妹“莲”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描绘将迟桂花精神具体人格化,表达郁达夫皈依自然的心态,生动地将自然、社会、人生紧密地揉合为一体。

郁达夫抒情文笔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山水纯真的向往和迷恋恰好曲折地隐露了作品的感伤之情。

第二是着意渲染悲凉凄切的氛围,与人物孤独苦闷的情绪相映衬。

郁达夫常以阴冷的情调描写这种环境,从而使人物眼中、心中的大自然具有忧伤的美。

如《银灰色的死》的末尾,主人公借酒浇愁后独自走在日光下,“他觉得自家一个人孤冷得很,好像因遇着另外风浪后的船夫,一个人在北极的雪世界里漂泊着的样子。

”作者为了凸现人物的无家可归感,铺陈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茫茫“雪世界”,通过自己对于这种生存环境的深刻体验,向一颗绝望的灵魂寄托了同情,抒发了沦落在异国他乡、孤立无援的悲哀,揭露了那个充满冷酷和隔膜的现实社会。

郁达夫小说的自然主义特征

郁达夫小说的自然主义特征

己深爱 的人背叛 的痛苦 ,这 痛苦里夹 杂着愤怒 与伤心 ,夹 小 说 情 节 淡 化 ,结 构 散 漫 , 企 图 以情 感 的发 展 为 内在 线 索 ,
杂 着 对 自 己所 爱 的 人 的 深 深 的 失 望 。 这 痛 苦 终 令 老 郑 不 堪 通 过对 日常 琐 碎 事 件 和 细 节 的 真 实 自然 的 叙 述 与 描 写 , 展 重 负 , 于是 他 跳 进 了 湖里 ,结 束 了一 切 。 “ 不是孤立 的,他生 活在社会 中,社会环 境 中”, 人 现 人 物 的 平 凡 化和 形 象 的 自然 化 ,倾 诉人 物 不 甘 沉沦 却 又 看 不 到 光 明的苦 闷 。如 《 沉沦 》 ,乍 看 起来 ,与 中国传 统 小 说
的身 份 介 入 故 事 的发 展 进 程 ,对 事 件 的 发 展 进 行 评 论 和 判 眼 光 来 表 现 、 评 价 ,这 就 使 得 整 个 文 本 叙 事 的客 观 性 急 剧 断 , 评 价 人 物 的所 作 所 为 ,文 本 中 大 量 充 斥 着 作 家 自 己 的 提 升 ,大 大 增进 了作 品的 真 实感 。 种 种 “ 德 说 教 ” 。 这 种 叙 事 方 式 使 得 文 本 的真 实 性 大 大 道
“ fd说 家 要 进 行 的重 大 研 究 即 在 于社 会 对 个 人 与 个 人对 大 相 径 庭 : 主人 公在 学 校 的孤 独 、寂 寞 ,他 对 日本 人 的矛 盾 我t ' ] 社 会 的 交互 作 用 ” 。 郁 达 夫 笔 下 的平 凡 的小 人 物 ,无 法把 情 绪 , 他 的个 人 、 家 庭 经 历 ,他 对 女 人 、 对 性 的好 奇 与 向 握 自己 的命 运 ,沦 为 了社 会 大 环 境 的 奴 隶 。 《 沦 》 便 充 分 往 ……大量的生活琐碎细节 涌入小说,将 小说情节切割得七 沉 显 示 了环 境 对 人 物 性 格和 行 为 所 起 的 巨 大 作用 。主 人 公 的 徘 零 八 落 ,看似 松 散 平 淡 ,但仔 细 看 来 ,这 些 松 散 平 淡 的叙 述 徊 彷徨 、颓 废 感 伤 乃 至愤 世 嫉 俗 固 然 来 自作者 人 性 的苦 闷 , 而 对积 贫 积 弱 的 祖 国 既 爱又 恨 的矛 盾 心 理才 是 真 正 的病 根 。 从 路遇 日本 女 同学 , 到在 酒 店 吃 饭 ,他 无 时无 刻 不 感 到 日本

小说《沉沦》的艺术风格

小说《沉沦》的艺术风格

小说《沉沦》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选择的是以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主要的写作方法。

他们的作品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

而作品的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影,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所以,一般文学史论者把这种小说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与成就最卓著者。

“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是与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一种文学风格。

郁达夫早年创作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留日学生,在留学的日子里,他深感祖国的落后贫困,并常陷入个人的身体苦闷,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充满着偏激的愤怒,甚至表现出一些扭曲的心理。

在主人公的思想中,祖国的孱弱落后。

与个人的身体痛苦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主人公的痛苦和怨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最后,主人公在绝望之中蹈海,以他的不幸结局向那个时代提出了强烈控诉。

《沉沦》以大胆直率的表现方法,真诚而充分地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心理世界,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道德的反抗与批判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作者强烈的主体情感融注在
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同题小说集问世后.因其描述的“露骨的真率”,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评论,毁誉参半。

它的强烈突出的个性解放思想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郁达夫创作风格

郁达夫创作风格

郁达夫创作风格郁达夫,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文学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首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

他的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通过自叙体的方式,将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自我表现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激荡。

比如他的代表作《沉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描绘了一个留日学生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孤独、苦闷和对爱情的渴望。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郁达夫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其次,郁达夫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

他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气息。

以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这部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描绘工人区的景象时,用到了“乌黑的烟煤”、“昏黄的电灯光”等意象,使得整个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种深刻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薄奠》这部小说中,他通过对一个车夫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冷漠。

车夫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郁达夫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郁达夫的创作

郁达夫的创作
1981年 《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 及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 辑。 《郁达夫诗词抄》浙江人民出版社,在国 内外大部分尚未公开发表过。 《郁达夫研究资料》2卷,1982年天津人民 出版社。 《郁达夫集》(上、下)在日本出版。
(二)抒情小说创作表现内容

1、时代病的色彩
二、郁达夫的创作



(一):生平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 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 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出国。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 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 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 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A、感伤的性格

B、人物的病态
C、祖国的贫病 D、病态性苦闷


2、零余者的形象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 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 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 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 的《多余人的日记》出版之后。 1924年,郁达夫散文《零余者》袋里 无钱, 心头多恨。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
(四)生命的终结:
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
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
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
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
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 。
十分曲折、时有起伏 。
他始终仰慕光明,但并没有勇 气真正参加革命; 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 是失望,甚至颓唐 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 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精)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精)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关键词]郁达夫艺术风格自我暴露郁达夫早期小说常常以自己的遭迹、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充实的勾勒了自己纯真的生活。

正如他所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的。

郁达夫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

郁达夫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大胆的自我暴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保留了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种族歧视及忧闷和孤独郁达夫早期作品,主要写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所受的歧视和侮辱,并对主人公的无限忧郁予以彻底的暴露。

《沉沦》就描写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

对其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惊醒细致的刻画。

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而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

这是一个染有当时“时代病”的青年典型,他酷爱自由,多愁善感,关于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之中,他热爱生活却又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有良心永不死亡,他是一个苦闷的失去任何大小依托的人。

二、暴露的生活的贫困和失业的悲哀,愤怒的诅咒罪恶的社会制度“一踏上上海的岸,生计的问题就逼近到我的眼前来。

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扎紧起来了。

”(郁达夫《茑萝行》)。

郁达夫1922年回国,他开始体验到贫困和失业的痛苦。

在《血泪》中,主人公“我”是个东洋留学生,遇到了一个卖文赚钱的差事,然而却遇到了问题,当外套的二角钱和六七个铜板,若买了纸币,就不得不饿肚写小说,若吃了饭,又没有买纸笔的钱。

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凄惨。

民以食为天。

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郁达夫就是将吃饭问题的艰辛,社会制度的罪恶,失业的悲痛,饥寒交迫的滋味,一一如实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

钱杏邨在《<达夫代表作>后序》中写道:“从他的创作里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社会经济,是不容青年存在的。

郁达夫的特点

郁达夫的特点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郁达夫小说Βιβλιοθήκη 艺术特点: 1:自叙传的写法
2: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
3:病态的心理,潜意识心理的描写
郁达夫散文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忧郁当时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

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性格的作家,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小说集《沉沦》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大胆直白的心理塑造及深厚真挚的抒情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创造社时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小说集中,《沉沦》一篇从性格塑造和语言描写方面直观的展现了“零余者”的忧郁。

文本中大量运用的感叹、疑问和重复句,体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贫弱与富强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社会因素和性格因素方面探究出主人公走向沉沦的悲剧致因。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自我经历的控诉与迫切寻找出路的渴望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关键词:创造社郁达夫《沉沦》零余者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擅长写小说、散文,注重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和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创造社时期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小说,这些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主题上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感悟、革命主张以及文学思想。

《沉沦》作为郁达夫独具特色的自叙体小说,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塑造的“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部分知识青年,彷徨没有目标,渴望找寻生活找的出路,却又忧郁悲愤,自暴自弃,陷入矛盾交织的痛苦中,最终走上黑暗沉沦的道路。

尤其是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更加直观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苦闷、萎靡的精神状态。

一、“零余者”的忧郁影响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文化观念、生命体验等,在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中,父亲的早逝、家庭的破败、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难等都对其个体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郁达夫早期创作阴郁、悲愤的基调。

(1)性格的忧郁《沉沦》描写了一位内心病态,精神颓废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心怀对祖国的思念,因故土弱小而备受欺凌感到愤懑,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主人公在日本学校受到歧视和排挤,想要维护故土的形象,不满学校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成了一位孤独的“零余者”。

概述郁达夫30年代前后小说的创作特征

概述郁达夫30年代前后小说的创作特征

概述郁达夫30年代前后小说的创作特征
郁达夫30年代以前小说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

2、大胆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在小说中大坦地袒露内心,自我反省,根本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作家只充当虚伪的道德教训者的状况。

3、“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有着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世界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些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零余者”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的特点:怀才不遇,有着报国无门的怨恨;时常失业,贫困的阴影一直伴着他们;有正义感,愤世嫉俗,然软弱无力;自卑颓唐,感伤忧郁,内向而多敏感,孤傲复又自卑,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T,有着感伤放荡的愤世嫉俗的心理二重性。

郁达夫30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
1、情绪上由原来的愤世嫉俗、困顿焦虑向隐逸通脱转化,直接宣泄情感的情形有所减少,意境的表现增多。

2、有些小说比较有意识地注重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小说情节的
完整性。

《迟桂花》属于他后期教圆熟的作品,全篇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不仅完美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四、病态感伤
受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及五四退潮后社会环境沉闷压抑的影响,郁达夫总是竭力抒发他的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沉沦》的抒情风格就是感伤病态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感伤沉闷的心理和氛围。小说主人公两眼常含清泪,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又为“吃人”的旧礼教束缚;渴望真挚的友情和爱情,却又因为弱国子民的身份而自卑羞愧;希望被理解和关怀,却猜忌、不信任周围人……最后他去酒馆寻妓,认为自己“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心理的抑郁和失衡达到顶点,终于沉海自杀。
如《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世——故乡富春江上的小市,三岁丧父,有两个兄长,17岁随长兄赴日本求学……这恰与郁达夫的经历吻合。而对于“他”因为“支那人”(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贱称)的国民身份,在日本女子面前异常羞愧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的经历,郁达夫曾说“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此外,主人公性苦闷的心理,也是作者曾有过的真实心理。他在这一时期的自传里写道:“因为20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可以说《沉沦》就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沉沦》主人公的敏感弱懦、自卑孤僻、沉闷阴暗,都透露着郁达夫求学日本时生活和心理的影子(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伤)。
如《沉沦》中毫无过滤地将主人公在被窝里“犯罪”的自慰、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在梅园苇草丛中寻着男女亲热等过程的矛盾心理暴露出来,可谓前无古人!而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郁达夫对一个人性苦闷和追求性释放心理的直接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使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性欲的面纱被捅破了,被郁达夫直率地暴露了出来,卫道学家们装不下去了,他们惊恐,他们愤怒)《沉沦》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此外,郁达夫还将主人公对祖国的爱恨交织情感(恨是因为祖国的积贫积弱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对友情的渴望与唾弃的心理、对个性解放的渴求与受旧礼教旧思想束缚的矛盾都真实细腻地展现出来。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

一、郁达夫的作品特点郁达夫倡导自述式的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都在作品中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作为一个爱国青年,郁达夫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

二、郁达夫作品的写作风格1、“自叙传”色彩郁达夫主张的是“自叙传”创作,因此,自述式的创作是一个特色。

在郁达夫的40余篇小说中,除了少数几篇小说外,其他的都是自述式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物塑造和身世经历上边都是比对着自己来写的,婚姻的不幸、怀才不遇、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不甘沉沦却无路可走,进而厌世颓废,玩世不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影子。

2、坦率大胆的自我剖析我们说郁达夫写的是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暴露,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也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无论是前期的《沉沦》还是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都有着大胆的自我剖析。

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郁达夫的小说感情色彩鲜明,他往往借助日记或者大段的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激愤、痛恨和自怜自叹等情绪。

在《沉沦》中,主人公热爱自由却被压抑着,看到祖国满目苍夷却无能为力,通过“我”的自白,以切肤之痛喊出心中的苦闷,有时候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会在作品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引人入胜!4、病态的人物描写郁达夫小说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比如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他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的绝望,以及《沉沦》里边主人公的“抑郁”和变态的性爱追求最后跳海而亡都让主人公在现实的压迫下,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病态的心理导致病态的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病态社会的一个展现。

三、郁达夫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原因郁达夫讲究的是自述,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刻画,而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的因素主要用生活经历、传统文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1、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郁达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因此7岁就入私塾,9岁就能赋诗,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对旧体诗和韵文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但是童年的郁达夫是孤独的,三岁丧父使他过早的就丧失了父母之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

《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举出其中一例即可)
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沉沦》中以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一-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四、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郁达大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

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韵。

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稼,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如《迟桂花》等佳作,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高度一致,进入了老到的圆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