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痹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适和痛苦。
由于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不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根据欧洲多中心研究报道,28%的糖尿病病人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证据。
(-)诊断标准:L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诊可根据病史,及麻、凉、痛、痿等临床表现,结合体检和电生理学检查资料,除病史和临床表现外,物理学检查、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才能确诊。
主要诊断依据包括: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②出现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④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为了给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定量判断的依据,近年来国外学者先后提出多个评分系统,较为简便和广泛使用的是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
1.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21LImmOI/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21LlmnIO1/L(200mg∕dl)oL2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而定)临床症状有蚁走感、肢端麻木、疼痛或出现烧灼感,踩棉花,踏木板等感觉异常,大便干结或不干结而排便不畅。
临床体征可见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膝、腱等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体感诱发电位提示周围神经病变。
2.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的有关内容制定)。
口干咽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肢体麻木、肢端发凉、肢体疼痛,身痒、有蚁走感,便秘。
(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医药辩证论治:主症: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身痒、有蚁走感。
次症:倦怠乏力、咽干口燥、多食易饥、肢端发凉、便秘。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 PN )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60%~90%[1]。
主要表现为上肢和下肢两侧对称性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伴麻木感、灼热、针刺感等,有时伴有痛觉过敏。
晚期运动神经可能受累,肌张力减低,下肢软弱无力,出现肌肉萎缩或完全瘫痪。
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DP N 患者,获得了较好疗效,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对象为2007年6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有关文献制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2]:①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有蚁走感、麻木、烧灼、刺痛;②运动神经表现,如肌无力、肌肉萎缩等;③膝、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④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排除药物中毒、过敏、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平均年龄(50.9±10.3)岁,糖尿病病程(41.3±10.6)个月,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6.1±6.8)个月,空腹血糖(12.4±5.4)m m ol /L 。
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54.0±9.1)岁,糖尿病病程(47.6±9.2)个月,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4.4±16.6)个月,空腹血(12.8±4.3)m m oL/L 。
以上各项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即严格控制其饮食和血糖值。
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 片10m g ,每日2次,口服多贝斯片0.5m g,每日3次,口服弥可保500ug,每日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
中药药物组成:黄芪30~60g,当归尾、赤芍、川芎各10~15g;桃仁、红花、地龙各5~10g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与中医中药治疗
皮分层 样结 构 。
中医学认 为 ,其 发病机 理 与消渴 病 日久 ,伤 阴耗 气 ,气 阴两虚 甚至 阴阳俱虚 ,气 虚血 瘀 ,脉络 痹 阻 , 气 血不 能濡养 四肢 ,阳气不 能布 达 四末 以及久 病损 伤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JM 0 0年 V . ) NO3 OL( 2 .
.9 .. 2.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临 床 分 析 与 中 医 中药 治 疗
Al ia n l sso N i c l ay i f n a DP i TCM n
李玉香 王文慧
如表 1 示。 所
实验室检查:两组病人血脂、血流变部分项 目 在治疗前后平均值的比较,如表 2 所示。
约l 2万元 人 民 币, 一旦 应用 于 临床 并 推广 可产 生不可
地区调查发现, 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 占9%, 0 而其 中有 周 围神 经 病变 者 占 8%,植 物神 经病 变者 占 5 5%。可见,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确实是糖尿病最为 6
常见 的并 发症之 一 。
估量的经济价值 。 2 中医中药治疗
加 重糖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症状 ,或 气血 不能 布达 于
在 综 合 降糖 治疗 的基 础 上 ,用维 生素 Bl0 mg 10 , 维生 素 Bl05 ,隔 日一 次肌 注 。以上两 组病 人均观 2. mg
察2 ~3个 疗程 ,每 个疗 程 为 4周 ,两 个疗 程 间隔 7
21一般 资料 . 9 %糖 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病 人均 为 门诊和住 院病 0 人 符合 WHO糖 尿病 诊断 标准 ,同时 除外合 并眼底 出
糖末宁颗粒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阻证)432例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8 . 25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9 8 (0 7 1 0 6 o 0 3— 7 3 2 0 )0 — 0 6一 4
E et fT n mo ig Grn l raigD a e cP rp ea e rp tywiIQ 一d f in ya dC l tr l f c o a g nn a uei T e t ib t eih r l u o ah t / e c c ol ea n n i N l i e n a
t ld o r e ,mu t —c ntrci c lti sa o td.T e t d g o p wa r ae t li e e lnia ra wa d pe l he tse r u ste td wi TMG r l n h o to r u e h o a l a d t e c n r lg o p r ・ y c ie Mie a a lto a l .Tr a me tc u s fe c o s8 we k .Re ul Th r e fe tv ae a d tt l ev d k b o t b e r ly e t n o r eo a h g up wa e s r s t s e ma k d ef: i e rt n oa c ef ci e r t n ee t my g a wa 0. 6 % a d 68 4 % rs e tv l n t e t d g o .a d t o e o fe tv a e o l cr o o m s6 0 r n .7 e p c iey i he t se up n h s n TCM y — r S n do r 3 r me we e 2 .1 2% a d 9 9 % r s c iey No n 0. 9 e pe t l. v n—i f ro t e twi h rtro f 1 % wa o d ce n t e n e ir yt s t t e c ie n o i h i 5 sc n u t d o h e c c fe e to o a a d TCM y d o ,a d t e u ts o d sa itc lsg i c n .Co l i n TMG a 0 d i f a yo l c r my g m n r S n r me n her s l h we t tsi a i nf a t i ncuso h sg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 —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PN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DPN 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大多采用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另外尚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对 DPN 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中医对 DPN 病名的认识古代医籍中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
宋代《卫生家宝》载肾消“腰脚细瘦,遗沥散尽,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 ;金代李杲《兰室秘藏》记载消渴病人时有“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 ;《丹溪心法》有言“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痛” 。
《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统称为“消渴病”、“痹痿病”,既表明了合并症的症状,还揭示了本病发展的规律即由消渴病到消渴病痹证,再到消渴病痹痿病。
中医对 DPN 病因病机的认识1.古代医家对 DPN 病机的认识。
DPN 的基本病因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太过,情志失调,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
《素问·奇病论》日:“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 ,, 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凡病消瘅,偏枯、痰、厥、气逆、发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指出过食甘美厚味可引起消渴及并发症等疾病。
《内经》载:“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 朱丹溪指出:“麻为气虚,木为湿痰死血。
”说明了 DPN 表现出的四肢酸软、四肢不温或发凉、麻木或疼痛等临床特征与气虚关系密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症 之一 ,发病率 为 3 %~9 %[。其 主要临床特征 为肢 0 0 1 ]
体远 端及躯干部分麻木 、疼痛 、异样感 ,呈袜子样 或手
疗 D N患者,取得较好疗 效,可 以改善肢体微循环 ,使 P 受损 的神经组 织得到充分 的营养并重新修 复,从而取得 良好的治疗效 果。有研究通过给予 D N 患者益气养 阴化 P 瘀通络方药 ,结果表明该法在改善患者 临床症状及 外周 神经传 导速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疗 效,明显优于对 照组【 。 l ”
理 因素 。 2 D N 的 中医治疗 P
药 ( 黄芪 、桂 枝、莪术、 肉桂 、川芎 、鸡血藤等 )治疗 D N,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 照组 。姜光 萍等 】 用黄 P 3 采 芪桂 枝 五物 汤合 四藤 汤加 减 ,结果 证 明观察 组在 改 善 D N 的临床症状 明显优 于对照 组。 P
套样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属 中医学 “ 痹证 ” 血 痹 ” 、“ 、
“ 痿证 ”范畴。 中医药治疗 D N 具有较好 的临床疗效 , P 现将其 作一总结 。 1 中医对 D N 病因病机的认识 P DP 是在糖尿 病久 治不愈 、病程迁 延 的基础 上发 N
2 温 阳活血 通络 法 . 5
蒲翔【 D N 的动物研 究结果证实: 6 ] P 对
29 和营通络 法 刘成【] . "采用和营通络法治疗 D N, P 连
续服用 3 d后 ,发现 治疗后对照组血浆 E 、T 2水平 0 T XB
无 明显改善 ,而 治疗 组均有 明显改善 ,且较对照组有显
实验性 DM 大 鼠出现 D d后坐骨神经血流即 降低 ,为 M4 对照组 的 5 %,4周后达到 4 %。由此可见 ,中医 的瘀 1 0
疗 D N,结果表 明此方 能改善血液流变 学异 常,微循环 P 障碍 ,抑制血 栓形成 ,从而达到加速神经传 导速度 ,消 除肢体 麻木和感觉 障碍 等 。张文 风等[通过实验 以血液 ]
糖痹康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40 2
20 12
6
85.01)
40 1
13 11 15
62.5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 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山 西 中 医 2021 年 7 月第 37 卷第 7 期
SHANXI J OF TCM Jul. 2021 Vol.37 No.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就诊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收治 的DPN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 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6岁,平均(57.45±10.68)岁; 病程2~12年,平均(6.31±3.98)年。治疗组男26例,女14 例;年龄40~75岁,平均(56.70±11.02)岁;病程3~11年,平 均(5.85±3.7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推荐WHO糖尿病诊断标准[4],同时符合糖尿病周围 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指南[5]:①糖尿病病史确诊;②继发性神 经病变,临床症状、体征符合DPN表现;③出现疼痛、麻木、 蚁行等感觉异常症状者;④深浅反射、感觉查体5项,踝反 射、震动觉、压力觉、针刺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者;⑤ 辅助检查:肌电图检查证实胫神经、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 神经传导减慢;⑥临床无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者。 (2)年龄18~80岁。(3)所有纳入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者。 1.3 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及放化疗、心力衰竭、严重 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疾病者;(2)合并甲状腺功能亢 进症、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者;(3)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 酮症高血糖高渗状态、频发严重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或合 并心脑血管意外者;(4)伴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及不能配 合者;(5)其他类型的周围神经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 等。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基础治疗(饮食运动 控 制 、口 服 或 胰 岛 素 注 射 等 调 节 血 糖 药 ,以 及 稳 定 血 压 、 血脂等基础药物),监测血糖调控在正常范围内及血糖波 动 平 稳 。 对 照 组 予 甲 钴 胺 胶 囊( 扬 子 江 药 业 ,国 药 准 字 H20052315),0.5 mg,1 粒/次,3次/天餐前口服。治疗组在 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痹康方治疗,药用:黄芪20 g,生地黄、 延胡索、王不留行、桂枝各12 g,川芎、鸡血藤各15 g,三七 粉、蒲黄、蜈蚣、地龙各9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两组 均连续治疗8周。 1.5 疗效标准[6]: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证候积 分减少≥70%,﹤90%;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证候积分减少﹤30%。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作者:刘有春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10期【摘要】:目前,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迅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组以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在治疗上,中医治疗立足辨证论治观念,采用口服中药、针灸、中药熏洗等方法,西医治疗则以控制血糖、控制危险因素、阻断神经病变、改善微循环、控制疼痛等对症治疗为主。
但目前DPN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统一诊断及检测方法,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能使治疗发挥强有力优势,本文将对中西医治疗DPN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2引言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糖尿病并发症。
据调查,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占50%~8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出现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
该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发生溃疡、坏疽的主要原因。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1 中医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DPN在中医古医籍中并没有明确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中医可归属为“消渴”、“痹症”、“血痹”、“麻木”、“痿证”等范畴。
古籍《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充分指出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是导致消渴病发病的基本病机。
陈修园曰:“五内,即五脏。
五脏为藏阴之地,热气伤阴即为邪气,邪气伏于中则为热中,热中则津液不足,内不能滋润脏腑而为消渴,外不能灌溉经络而为周痹”,充分阐述了消渴病与痹症的联系,即消渴病致津液不足,津亏则血少,在内不能濡养脏腑,在外不能灌溉经络,而致肢体或麻或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摘要:目的:将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并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对照分析法,分为30例治疗组与30例对照组,前者予甲钴胺静推及中药汤剂内服和泡脚治疗,后者实施常规甲钴胺静推、依帕司他片口服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震动感觉阈值(VPT)变化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43(95.56),对照组38(84.44),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两组治疗后腓神经VPT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数据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有修复效果,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综合治疗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及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其中以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为常见,其典型症状为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通过相关体格检查和神经辅助检查,易于被发现和诊断,故早期的筛查、诊断和积极干预,有利患者症状的改善和神经的修复。
本文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研究中使用的资料、方法和临床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其诊断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1]: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2];⑤排除以下情况: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等;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浅析
明确糖尿病后 , 平时未予饮食控制 、间断 口服格列 齐特 、 二 甲双胍 等降糖药物,空腹血糖波动 lm l O mo/ L左右。2
年前 出现双下肢麻 木、疼 痛、发 凉后 ,改 用诺和灵 3 R 0 皮下注射控制血糖 ,空腹血糖波动 8 mo/ m l L左右。 目前
应 用诺 和 灵 3R 用 量 为 早 、 晚 各 2 、 1 0 0 0皮 下 注射 , 自
痹 ”范畴 。中医认识其病 因病机 乃是消渴 日久 、阴精 亏 耗 ,无 以载气 ,燥热亢盛 ,伤阴耗气而致,气 阴两虚 ,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阴虚 日久 ,络脉空虚 ,血行脉道 不
充 ,即久病入络 ,瘀血阻滞于脉络 ,脉络阻滞 ,气 血运 行 不畅而致诸症 。总体病机 为气 阴两虚 、血脉痹 阻L。 2 J 现代 医学认 识该病 :糖尿病病 因及发病机理 尚不完全清 楚。一般认 为由于绝对或相对胰 岛素分泌不足而致糖代 谢紊 乱,能量代谢 ( 包括 蛋白质 、脂肪 、水 电解质 )失 常,致血液 成分 、血液动 力学改变 ,微循环障碍致神经 细胞轴突 、鞘膜中代谢 失常而致病[。 J J 2 中西医并用优势互补 糖尿病 周围神 经病变 的发病 原因和 发病机制 尚未完 全阐明 ,目前认为主要是血糖等代谢紊 乱所导致 的氧化 应 激、血管性缺血 、缺氧 、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 。另外 , 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 乏、遗传和环境 因素等也可 能 与 D N 的发 生有关 , P 主要病理变化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轴 突变性,甚至消失,有髓鞘神经 纤维髓鞘节段 性或 弥散 性皱缩或脱髓鞘 ,以及髓鞘再生引起的郎飞结散节长度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概况
12非 酶 促 蛋 白质 糖 基 化 ( GE ) . A s
协调关 系, 达到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2 2血 液 流 变 学 异 常 .
长期的高血 糖状 态 可产 生 大 量 的 A E , 围神 经 中的 G s周
杜联等 ” 研 究发 现 , 络 糖 泰 ( 连 、 骨皮 、 蚕 、 通 黄 地 僵 玄 参、 延胡索 、 白芥子 、 参 、 丹 川芎等 ) 对糖 尿病 大 鼠周 围神经病 变有治疗作用 , 可能与 降低 2型糖尿病 周 围神 经病变 大 鼠的 组 织纤 溶酶 原抑制 物 ( A 一1 水平 有关 。张 文风等 用链 Pl )
正常生理 条件 下 , 葡萄糖经糖酵解 代谢 , 而在高糖 时细胞 内的醛糖还 原酶 ( R) A 被激 活 , 化葡 萄糖 产生 山梨醇 , 催 山梨 醇脱氢酶 ( O D) S R 氧化山梨醇为果糖 , 山梨醇和果糖 因神经组 织 内无果 糖激 酶而大量 沉积 , 致使 神经细胞 内渗 透压升 高 , 钠
糖 尿 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 i ei p r hrlnuoa y da t e p ea er t , b c i ph D N) P 是糖尿病 常见 的 慢 性并 发症 …。糖 尿 病 病 程超 过 1 0
发 现 , M 大 鼠周 围 神 经病 变 中 的 P C—bt 表 达 及 活性 明显 D K ea
增加 , 中药复方 ( 而 女贞子 、 人参 、 黄芪 、 三七等 ) 对其有一定 抑 制作用 。傅擎宇等 实 验研 究发 现加 味补肝 汤 ( 枸杞 子 、 木 瓜、 当归 、 川芎 、 熟地 、 白芍 、 桑寄生 、 麦冬 、 天花粉 等) 能抑制糖 尿病大 鼠坐骨神经 中 P C—BI的表达 , K I 对糖尿病大 鼠周 围神 经病变有一定 的干预作用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MY2018B026)。
作者简介:涂世伟(199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E-mail:tsw0375@163 com通信作者:陈龙菊(1973-),女,汉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研究。
E-mail:1997029@hbmy edu cn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涂世伟 陈龙菊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湖北 恩施 445000【摘 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晚期的主要并发症,死亡率高,预后差。
文章检索近五年中医药诊疗DPN的文献,从DPN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方面进行探讨,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病因病机;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073-04TheAdvancesinResearch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UShiwei CHENLongju1 HealthScienceCenter,HubeiMinzuUniversity,Enshi445000,China;2 HubeiProvincialKeyLabofOccurrencceandInterventionofRheumaticDiseases,Enshi44500,ChinaAbstract: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isthemostcommoncomplicationofdiabetes(diabetesmellitus,DM) Itisamajorcomplicationoflatediabetes,withhighmortalityandpoorprognosis Inthispaper,theliteraturesonthetreatmentofDPN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recentyearsweresearched,andtheresearchprogressonthe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assummarizedfromtheperspectiveofTCMetiology,pathogenesis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DPN,soastolay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relatedresearchonthetreat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bytraditionalChi nesemedicineKeywords: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tiologyandPathogenesis;Treatment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当今神经病变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病程长短与DPN患病率呈正相关。
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
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病,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更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然而,宁亚功教授却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功底,成功治疗了众多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备受患者的推崇和尊敬。
在本文中,将为您深入解读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医学泰斗的医术精湛。
一、宁亚功教授的医学背景宁亚功教授是国内知名的神经内科专家,毕业于国内一流的医学院校,拥有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多年来,宁亚功教授一直专注于研究神经内科领域的疾病,尤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不仅具有过硬的医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宁亚功教授对患者的关怀和治疗态度也赢得了患者们的信赖和尊敬。
二、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1. 多维度的治疗方案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之一,就是他提出的多维度治疗方案。
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宁亚功教授不仅仅是通过药物治疗,而是将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饮食调理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这种多维度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更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除了多维度的治疗方案外,宁亚功教授还非常重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他看来,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他都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的效果,得到了许多患者的一致好评。
3. 长期的康复跟踪在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他重视患者的长期康复跟踪。
治疗结束并不代表患者的康复就已经完成,宁亚功教授非常重视患者的长期康复效果,会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复查和随访,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
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宁亚功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1.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疾病,患者的高血糖水平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种病变会导致患者出现腿部肌无力、疼痛和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
2. 病因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长期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神经细胞的损伤有关。
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微血管供血不足,引发神经缺血。
高血糖还会引发炎症反应,使神经细胞受到进一步损伤。
3. 宁亚功教授的治疗方法宁亚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内科专家,长期以来致力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
他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
3.1 尽早干预宁教授强调,尽早干预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
一旦发现症状出现,患者应立即就医并接受治疗。
早期干预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切断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3.2 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诱因,控制血糖水平是治疗的首要任务。
宁教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降糖方案,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计划。
3.3 应用中药治疗宁教授擅长应用中药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他认为中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
他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个性化治疗。
4. 疗效评估根据宁教授的治疗经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治疗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的加重或者波动,但随着治疗的继续,症状会逐渐减轻。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坚持治疗3-6个月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5. 个人观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宁亚功教授的治疗方法独具特色,通过尽早干预、控制血糖水平和应用中药等手段,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他的治疗理念也值得我们深思,即要从整体上进行治疗,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近况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近况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随着病程的延长,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越高,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dpn发生,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乏令人满意的疗法,尤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显著。
近几年临床中西结合治疗及结合中医外治的方法治疗dpn 疗效显著,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07-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随着病程的延长,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越高,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dpn发生,其发病率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
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乏令人满意的疗法,尤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显著。
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山梨醇(多元醇)通路学说、肌醇减少学说、组织蛋白糖基化学说和血管性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
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见于四肢特别是下肢远端,主要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四肢呈对称性、有如手套或袜子样感觉障碍,夜间或寒冷情况下加重。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传统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确切病名,但古医籍中早有记载。
从临床表现来看多隶属于中医的“痹证”、“血痹”麻木不仁等范畴。
患者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随后肢体疼痛,后期累及运动神经可有肌力减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足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主要以西医控制血糖、营养神经、血管扩张剂以及镇痛药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中药复方、中药自拟方及中药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主要有从下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
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
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镇痛及神经保护机制。
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发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甲钴胺组及糖痹康高、中、低剂量组,另设10只大鼠为正常组。
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4周检测体质量、空腹血糖,16周后取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光镜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变化,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β-EP变化。
结果治疗16周后,糖尿病大鼠体质量、血糖明显改善。
与模型组比较,甲钴胺组及糖痹康各剂量组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病理组织学损伤程度。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β-EP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中、高剂量组显著增加β-EP表达(P<0.01)。
结论糖痹康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上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EP水平,对坐骨神经的形态具有保护作用。
标签:糖痹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坐骨神经;β-内啡肽;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全世界大约有3.6亿糖尿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且大约一半以上有DPN症状[1]。
临床研究表明,糖痹康具有镇痛作用[2]。
本实验通过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构建2型DPN动物模型,观察糖痹康对大鼠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糖痹康镇痛作用及神经保护机制。
1 实验材料1.1 动物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6周龄,体质量(160±10)g,动物许可证号:SCXK(京)2004-0009,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动物实验中心。
1.2 药物与饲料糖痹康(黄芪、女贞子、桂枝、黄芩、黄连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提供;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30812),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瘀血阻滞证30例总结
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瘀血阻滞证30例总结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瘀血阻滞证30例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之一便是皮肤瘙痒症状。
糖尿病皮肤瘙痒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和毛细血管损害所引起的。
传统中医学认为,瘙痒是治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中药糖痹方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旨在总结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瘀血阻滞证的疗效。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30名患有糖尿病同时出现瘙痒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他们的年龄在40岁至70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等。
这些患者都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仅出现了皮肤瘙痒症状。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实验组使用糖痹方湿敷治疗,对照组使用对症治疗方法,例如抗组胺药物。
治疗周期为4周。
结果显示,糖痹方湿敷治疗组的患者在症状缓解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经过4周的治疗,实验组的患者皮肤瘙痒感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与之相比,对照组的患者症状仅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这表明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症治疗。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糖痹方湿敷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阻滞。
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瘀血阻滞是皮肤瘙痒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使用糖痹方湿敷,中药成分可以通过皮肤途径渗入体内,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消除瘀血,从而减轻瘙痒症状。
此外,糖痹方湿敷还具有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糖尿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这也是瘙痒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通过湿敷疗法,糖痹方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途径渗入体内,对内分泌系统产生调节作用,从而让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减轻瘙痒症状。
总之,本研究总结了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瘀血阻滞证的疗效。
通过糖痹方湿敷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阻滞,减轻瘙痒症状。
此外,糖痹方湿敷还具有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尽管本研究结果较为明显,但是由于样本量有限,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我们的结论,并探索更深入的治疗机制综上所述,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症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皮肤瘙痒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张丽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9(030)011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中医认为该病发生于消渴日久,病属本虚标实,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四肢脉络失于濡养而致.目前现代医学多以控制血糖、缓解临床症状为治疗目的.临床治疗多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则总归补气养血,活血通络,兼以健脾、化痰、祛瘀等法.治疗手段多元化,中药内服、中药足浴及足部按摩、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仪器的使用,配合西医改善血管功能、调整代谢紊乱、营养神经、手术治疗等方法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近3年DPN的治疗及其进展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1564-1566)
【作者】张丽
【作者单位】天津武清中医院糖尿病科,天津30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J], 楚慧慧;刘浩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J], 刘志华;梁宝丽;王晓松;成秀梅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J], 任晶晶
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J], 黄蓉;田瑛;黄洁桦;邓小敏;陈聪;吴耿旭;陈思华;陈兰;罗彪;苏冬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J], 李新安;侯建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损伤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损伤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刘学玲;董崇周【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24(46)2【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损伤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收集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测定相应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Cr)、血尿酸(U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计算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ALB/UCr)];通过神经检测仪检测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神经横截面积。
比较不同特征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HbA1c水平(-Ⅰ)患者的神经横截面积(CSA)异常率。
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结果2组性别比、年龄、BMI、FBG、MAU、TC、Cr、UA和AS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病程、有无高血压、有无血管斑块、服药史、LDL-C、HbA1c、TG、ALT和MALB/U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SCV值和MCV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SA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SCV和MCV与神经横截面积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LDL-C、HbA1c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年、BMI指数≥28 kg/m^(2)、HbA1c水平>8%的患者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CSA异常率均显著较高(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 p a r t me n t o f En d o c r i n o l o g y, t h e Co mb i n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Ho s p i t a l ,S h a n x i Un i v e r s i t y
【 摘要1 目的 观察糖痹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阳虚血瘀证型临床疗效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
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证型患者 ,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糖痹宁颗粒 , 以中医症候积分为疗效判定标
准, 观察 糖 痹 宁颗粒 治疗 糖尿 病周 围神经 病 变 ( D P N ) 有 效性 、 安全 性 , 同时 观察 治疗 前后 机 体氧 化应 激指 标 超氧 化物 歧 化酶 ( S O D ) 以及 丙二 醛 ( MD A ) 的 改变 。 结 果 对 照组 总有 效率 7 0 . 3 7 %, 治 疗组 总有效 率 9 2 . 5 9 %, 两组 相
结论 应用 自 拟糖痹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证患者疗效确切 , 同时改善了机体的氧化应激 , 无
不 良反应 发 生 。
【 关 键词 】 糖痹 宁 ; 糖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 氧化 应激 【 中图分 类 号】R 2 5 9 . 8 7 2 【 文献 标识 码】B 【 文章 编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5 ) 1 0 — 0 1 2 6 — 0 4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Ta i y u a n 0 3 0 01 3,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T a n g b i n i n g gr a n u l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
s e r v a t i o n o f s u g a r , T a n g b i n i n g g r a n u l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D P N)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 s a f e t y ,
・
中医中药
中 国 现 代 医 生2 0 1 5 年 4 月 第5 3 卷 第l 0 期
糖痹 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变 临床疗效及 其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郭志 芹 贾文魁 郭 亚丽 杨 秀萍 李 晶 张 靖 山西 中医学 院 中西 医结合 医 院内分泌科 , 山 西太 原 0 3 0 0 1 3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尺0 . 0 5 ) ; 对照组治疗前后 S O D及 M D A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 治疗组治疗前后 S O D以及M D A
变化 有统计 学差 异 , 且 治疗 组与 对照组 相 比治 疗后 S O D以及 MD A变 化有 统计 学差 异 。两 组均未 发生 不 良反应 。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s y n d r o me o f ra n g d e ic f i e n c y a n d b l o o d s t a s i s t y p e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o n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 Me t h o d s s e l e c ・ t i o n o f 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s y n d r o me o f Ya n g d e ic f i e n c y a n d b l o o d s t a s i s t y p e ,O i l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d d s t h e c l o t h i n g T a n g b i n i n g g r a n u l e ,wi t h s y mp t o m s c o r e s a s t h e c r i t e r i o n o f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b -
Cl i ni c a l t he r a pe u t i c e fe c t o f Ta n g bi n i ng g r a n ul e i n t he t r e a t me n t o f d i a - be t i c pe r i p he r a l ne u r o pa t h y a nd o n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