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行为理论知识
第一章 农业推广概论
2019/1/12
8
国外对推广的理解
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对农业推广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 在英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农业推广被视为“咨询工作”, 推广咨询人员在推广对象需要做出决策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建议,让他 们洞察到不好的决策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协助其实现相应的目标; 在法国,农业推广强调知识的转化,具体就是指将农业的研究成果作 为知识,将其通俗化,从而传授给普通的民众,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西班牙,推广也指培训,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技能; 在荷兰,推广是指为推广对象提供指路明灯; 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推广的意思与荷兰类似; 在韩国和澳大利亚,推广的目标是实现令人满意的农业发展; 在美国,推广是指非正规的校外“推广教育”,强调推广的目标是 教人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国,不同的文献对农业推广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农业推 广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差异性。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 活质量 •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 与政策
五、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一)直接功能
1.增进农民的基本知识。 2.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3.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 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019/1/12
18
(三)现代的农业推广-信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的发展赋予农业推广 的涵义更为丰富。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仅是农业生 产技术的内容以及随着“技术转让”所需要提供的 教育过程,更侧重信息传播,不断为农业、农民、 农村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 参考手册》中,作了如下解释:推广是将有用的信 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 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 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堂笔记整理(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老师主讲)
第一章导论1、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通过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3、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
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二是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4、农业推广组织框架模型。
6、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1)直接功能:增进农村人口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生产及生活技能;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 )间接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第二章创新的采用与扩散(☆)1、对创新、采用、扩散三个概念的理解。
(1)创新: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2)创新的采用:创新的采用是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它通常是指个体农民对某项技术选择、接受的行为。
(3)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四要素:创新、传播的渠道、时间、社会系统。
)2、两种扩散曲线及其表示方法。
3、创新采用过程及其阶段。
1)认识阶段:农民初听到或通过其他途径意识到某项创新的存在,但未获得此项创新详细的信息,农民不一定相信创新的价值。
农业推广概论
第一章农业推广概论一、本章学习目标:1.应用农业推广定义2.理解农业推广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系3.识记农业推广的概念、农业推广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二、本章主要内容农业推广的概念(一)农业推广的定义农业推广是一种农业活动。
它是把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新技能和信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沟通干预等手段,传播、传递、传授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使之自愿改变其行为,自我作决策,从而改善其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提高其智力、产品产量、质量与经济收入,达到实现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目的的活动。
(二)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1、农村发展的含义农村发展的定义为:“农村发展是指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资源、环境、人的综合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要求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农村发展不但包括农村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社会稳定、民主参与、社会平等、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之,农村发展是指农村社会全面综合有序协调的发展”。
2、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是农村发展。
农业推广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
农业推广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改变从而为实现农村发展总目标作出贡献。
农业推广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农业推广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农业推广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进行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是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力量。
邓小平提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二)农业推广对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农业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推广有两方面的作用:(1)将现有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便于农民应用的实用技术。
(2)将实用技术转化为农民的采纳行为。
(三)农业推广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用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农业推广学 第二讲 农民心理、农民行为与农业推广 图文
第四节 农民的行为的改变
一、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
1、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
农民经济需要引起的内驱力
社会环境改变对农民的推动力
2、农民行为改变的阻力
农民自身障碍和传统文化障碍
环境障碍
二、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的相互作用
三、影响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主要因素
四、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
(2)要采取用什么样的改革方法,是教育、示范、行政 命令的方法,还是态度、环境的改革?
农业推广的改革战略
1、改变农民本身的战略 2、改变农业环境的战略 3、在大多数的农业推广实践中,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采
改变农民行为可以采取三种策略: (1)以改变农民个人为主的策略 (2)以改变环境为主的策略 (3)人与环境同时改变的策略
第四节 行为科学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一、需要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
农业推广工作要符合农民需要,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农业推广工作要符合农民需要也是行为规律所决定的。 要使农业推广工作能符合农民的需要,则必须: 1、应深入广大农村、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状况等)技术需要也有差异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的作用分析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三大动力 (1)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 (2)市场需求是农业推广的拉动力 (3)政府政策导向是农业推广的推动力 2、三大动力相互作用的模式 (1)累加型
(2)相容型 (3)抵消型
三、激励理论
第二节 农民需要与农业推广
一、农民行为的产生机理 二、需要理论及农民需要的重要作用 三、激励理论
一、农民行为产生的机理
1、行为的概念 2、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
《农业推广学》复习资料
《农业推广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给农民, 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上应用从而增加其经济收入。
广义的农业推广: 在改进耕作方式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和体系。
现代的农业推广: 就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并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从而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2.农业推广学: 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以及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3、沟通:是社会的人或群体应用沟通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其核心基础是在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4.创新扩散: 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 通过一定的渠道, 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5、成果示范:将新品种、新技术加以应用,将其优越性和最终成果展示出来, 引起他人兴趣并鼓励其仿效的过程.6.方法示范: 把农业技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展示给农业推广对象的过程。
7、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出来并且得到有关部门或社会认可的有用的知识产品的总称.8、农业推广计划: 农业推广组织为实现发展目标, 以农业推广的现在来推断未来的科学预见和安排, 它既是拟定计划的过程,又是执行计划的过程。
9、农业推广组织:是农业推广体系的职能机构, 是由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稳定的系统.10、推广度: 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11、推广率: 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已经推广的科技成果项数占成果总项数的百分比。
12、推广指数:是反映技术推广状况的综合指标, 可比较全面的反映成果推广的状况。
以上3个的公式见课本328 页二、知识点1.中外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哪年发生的什么事件? 1847 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2.莫里哀法 赠地学院法 颁布的时间、内容.1862 年该法规定 拨给各州一定面积的联邦公有土地 拍卖以筹集资金 开办农业高等教育。
农业推广的行为理论
农民采用 创新的心
理特征
中部地区
西部欠发达地区
信息闭塞的安贫心理 文化素质低下的保守心理 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羞于言商的封闭心理
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 小而全的自给心理 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 小打小闹的实惠心理 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
第2单元 农业推广行为理论
一、行为的发生与改变
行( 为三
) 、 农 业 推 广 与 农 民
消费— 收入增长
同步性
农民市 场行为
销售行为 购买行为
第2单元 农业推广行为理论
技能训练:沟通与交流技能
一、技能训练的目标
通过现场产品推销,训练针对不同群体、 对象的沟通技巧。
第2单元 农业推广行为理论
技能训练:沟通与交流技能
二、技能训练的方式
1.学生日用品推 销沟通能力训练。
2.农资推销沟通 能力训练。
赫兹伯格的双因 素激励理论
1 强调一些工作因素能导致满意感,而另
外一些则只能防止产生不满意感
2 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并非存在于
单一的连续体中。
斯金纳 (B.F.Skinner)的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
海德(Heider)的 归因论
行为挫折理论
核心是强化论,即通过 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 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
意向形成 意向转化为愿望 愿望形成动机
动机形成的阶段
动机成的作用
动机理论
激发作用 指向作用 维持作用 调节作用
目标理论
产生积极的心态和动力,有助于分轻重缓急、把握重点、提高效率。
目标导向行为 目标行为 间接行为
人的行为
第2单元 农业推广行为理论
一、行为的发生与改变
为( 二 ) 、 农 业 科 技 创 新 与 行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的生活。
3.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4.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5. 沟通: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以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过程。
6. 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7.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8.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9.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11. 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12. 创新度: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农业推广学
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的生活。
3.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4.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5. 沟通: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以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过程。
6. 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7.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8.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9.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11. 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12. 创新度: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农业推广学整理
第二讲: 农民心理的基本特点 1、“农本思想”开始动摇,农民出现分化。 2、渴望科学技术,但苦于没有文化。 3、守旧心理强烈,生产只凭自己经验。 4、直观现实、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 5、惧风险和从众心理依然强烈。 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心理心态类型 两方面看法: 推广活动与推广人员 1、自我安宁型 2、唯推广者型 3、推广防卫型 4、采用技术型 5、采用导向型 农民行为产生的机理
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
在农业各个领域内, 通过调查、 研究、 试验、 推广应用, 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具有较明显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为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转化与转移的概念
转化 是指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发挥出效益的运作过程
。
转移 是指将不同来源的科技成果由某一领域或行业向另一相关领域或行业的移植,
精品文档
绪论: 农业美学: 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自然生态化 现代农业:
1. 提供充足优良的农产品(数量、质量) 2. 提供优质的服务。 3. 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 农业经营的目标: 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经营管理
第一章: 农业推广的涵义 定义: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
(一)采用者特征
1、农民的基本素质 2、农民的社会学特征 3.创新采用的动机 4.农户的生产经营条
农业推广学第05章行为改变理论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 业,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农 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 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效果:尽管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应用这些理论,以提高农业 生产者的行为改变程度和生产效益。
社会认同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来定义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影响其 行为。
认知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处理信息来理解和解释环境,进而影响其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内在动力,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个体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态度以恢复认 知一致性。
• 行为改变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目前的行为改变理论主要基于西方心理学和 传播学理论,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环境。因此,需要进一 步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文化和农业生产环境,发展适合的行为改变理论。
• 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了更好地应用行为改变理论,农业推广人员需 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目前,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资源相对较少,需要加 强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资源建设。
农业推广学第05章 行为改变理论
目录
• 行为改变理论概述 • 行为改变理论基础 • 行为改变策略与实践 • 农业推广中行为改变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行为改变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1
行为改变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框 架,它探讨了个体行为改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影 响因素。
2
行为改变理论关注个体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 因素的影响。
农业推广学
1、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农业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由以上内涵不难看出,农业推广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体,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
农业推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扩散、沟通、教育、干预等方法,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根本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村农民生活。
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
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研究如何向农村传播和扩散新的信息、成果和知识,如何用教育、沟通、干预等方法促进农民自觉采用创新成果,如何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轨道的一门学科。
3、如何才能学好农业推广学?1、农业推广的理论研究方法2、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3、各种研究技术1、创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2、何为农业创新的采纳?创新采用者共分几种?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1、创新先驱性2、早期采用者3、早期多数4、后期多数5、落后者。
3、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
经历4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
4、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1、经营条件的影响2、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3、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4、其他社会、政治因素第二章一、何谓农业科技成果?它有什么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核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生态区域性,效果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效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
第一讲农业推广基本原理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狭义农业推广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一、影响农业推广系统效率的因素1、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推广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2、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推广服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P=f(I,E)P一工作绩效I一个人特征f一函数符号E一环境变量。
3、目标团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B =f (P, E)B一农民行为变革P一农民个人特性素质f一函数符号E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二、影响两个系统个体行为的社会内容1、人际关系2、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3、社会文化环境三、两系统的沟通网络四、推广中沟通的双向模式五、推广体系中的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或沟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
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
农业推广复习资料
绪论1.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活动扩散,采纳规律及其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伴随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演化而发展起来的。
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后,即有了原始的农业推广活动,但以“教稼”、“劝农”、“课桑”等行政督导为主。
农业推广活动源远流长,但农业推广学学科的形成只有百余年历史。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2.农业推广学的相关学科和基础学科:传播学、农村社会学、农民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行政组织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
3.现代农业推广的工作内容(1)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2)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的指导(3)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指导(4)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导(5)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的指导(6)家庭生活的指导(7)乡村领导人的培养与使用指导(8)乡村青年的培养和使用指导(9)乡村团体工作改善的指导(10)公共关系的指导第一节农业推广的相关概念一.农业推广的涵义●纵观世界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农业推广的涵义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
●总趋势是:咨询单纯技术教育1. 狭义的农业推广●基本涵义: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活动。
●狭义的农业推广是一个单纯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技术推广活动。
●狭义农业推广以传授农业技术为特征。
2. 广义的农业推广●广义的农业推广=产中技术指导+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产前、产后的技术服务●广义农业推广以教育为特征3. 现代农业推广●现代推广的方法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和教育咨询,推广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农村、农民、农业的综合发展。
●推广工作的形式:多元化、科学化和定量化。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咨询为主要特征。
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落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沿海及城郊地区自给式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兼容阶段现代化、企业化、商品化发展阶段狭义推广为主广义推广为主现代推广为主4 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知识、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三态效益和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一种专门活动。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1.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除了单纯的农业推广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
2·农业推广工作特点:农业推广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是“扩散——接受”系统;可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是一种沟通过程。
3·农业推广在发展中的作用:是农业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4·社会功能:中介作用;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造;是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转化过程;是完善推广组织,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
5·农业推广学:是农业推广的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及相关学科有关理论,经过较长的发展,概括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是一种行为科学。
6·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农业推广的理论方法;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形式;各种研究技术。
农业推广学和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科学,其他学科有关联。
7·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农业经营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农业技术由单凭经济的传统技术体系转变为科技成果为依据的科学技术体系;农业能源由以人力,畜力等自然能源为主转变为石油,电力等工业能源为主。
8·创业扩散:创新扩散是农业推广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8·农民对创新的采用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农民获得新的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
农业推广行为理论知识
在利益动机驱使下,农民都想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由于小农意 识的存在,难以做到根据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安排 生产,往往是求平稳,以风险最小作为经营准则。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③短期性。与农民自身素质和经营环境有关。今天看这个
挣钱就干这个,明天看那个挣钱就干那个,赶潮流,跟风走,没 有真正的经营方向。农民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趋同性,易导致农 产品很快饱和,如果不改变经营项目就难以生存,农民经济行为 必然带有短期性。
④个体性。农民的经济行为主体,一般是个体或家庭。农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1 生理需要
1
包括人类对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各种物
质生活条件如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及休息等的需要。生理
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低级、最迫切也即最基本的需要,因而也是
推动力最强大的需要,在这一级需要未满足之前,其他更高级的需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不同时期或时代背景下农民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当前我国 有关农业推广的农民行为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是改变农民行为的基础。相 对而言,农民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科技采用与购买行为与农业推广 关系密切。
一、农民的社会行为
(一)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农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现形式。3个特点: 一是以感情为重。 二是注重伦理。
求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
全部能力的需要。
需要的循序渐进性: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 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主次性: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 继续存在,但其影响力已居于次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四、行为理论之三——激励理论
(一)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Skinner)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 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 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
求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
全部能力的需要。
需要的循序渐进性: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 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主次性: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 继续存在,但其影响力已居于次要地位。
需求的差异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人的需要的水平、对 需要的满足程度可能不尽不同。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二、农民的经济行为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趋同性。由农民居住方式和文化水平所决定。农民一
般是随地而住,居住分散,造成人际交往的不便,获得信息的 途径有限,除政府引导外,主要依靠周围人们的示范、交流。 因此,他们不愿意冒大的风险,以免影响家庭生活。照搬别人 的成功经验,这样风险最小。
4 尊重需要 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希望自己的能力
和才华得到公正的评价赞许。要求在团体中确定自己的地位: 一种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工作。并要求有相对 的独立和自由;另一种是要求给予名誉、地位和权力等,要求 他人对自己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5
自我实现需要
1
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这是一种要
②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一方面,亲缘关系等初级 关系仍是乡村社会中基本的交往关系,是乡村社会的基本 结构;另一方面,业缘关系及其他次级关系也成为乡村社 会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交往中发挥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③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我国农村社会交往 中的信任关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关系。农民对与自己 存在血缘关系的个体和家庭有一种先天的信任,而对与自己没有 血缘关系的个体或家庭则永远保持着适当的防范意识。血缘关系 不仅为农民划定了交往对象的范围,也为农民划定了信任对象的 范围。
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组合,决定着不同的激励强度:
E高×V高=M高 强激励 E中×V中=M中 中激励 E低×V高=M低 弱激励 E高×V低=M低 弱激励 E低×V低=M低 极弱激励或无激励
表明:第一,一个人追求某一目标的行为动机的强度, 决定于他对可能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对目标效价的重视 程度。第二,同一目标对不同的人所起的激励作用, 也会有差别。
③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长远目标对人的行为 的推动力比较持久。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即内在的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一个人感到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同时又期待满足时,就会产 生欲望,引发动机。但它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意向——愿 望——动机。 2.外在条件:它是通过内在需要而起作用的环境条件。 设置适当 的目标途径,使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 能性时,需要才能形成动机,才会对行为有推动力。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于1943年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 要划分为5个层次;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 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 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 实现需要。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第二章 农业推广行为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 我国农民行为特征 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一、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一)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人的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 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所谓需要的主导性是说众多的需要当中,某
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 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到较大的效果。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行为理论之二——动机理论
(一)动机及其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
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它是行 动的内在原因,它规定着行为的方向。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 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对期望值估计过高,盲目乐观,到头来实现不 了,反遭心理挫折;估计低了,过分悲观,容易泄 气,会影响信心,所以对期望值应有一个恰当的估 计。当一个合理的目标确定以后,期望值的高低往 往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意志、气质、经验等有关。 要求推广人员训练有素,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 领,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努力创造良 好的环境,创造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期望理论表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 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在确定目标 时,要尽可能地在组织目标中能够包含更多农民的 共同要求,使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 切身利益,把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高度联系起来。 在确定目标时,要尽量使目标切合实际。
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的特点, 不易从外部被察觉,但人们可以根据行为追 究真正的动机。有时良好的动机并不一定会 达到预期的行为结果。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如下三大作用:
(1)激发作用
(2)指向作用
(3)维持作用
动机是发动行 为的动力。行 为之所以能产 生,是由动机 驱使的。
三是非契约性。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有如下特征:
①交往对象的等级化。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交往对 象划分了等级。交往对象在农民心目中存在等级差异、有 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交往对象在等级序列中的位置,由 以下因素决定:亲疏远近;交往主体的需要;三是交往对 象的社会地位越高,在农民交往对象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越 高。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积极诱发农民兴趣
同一目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效价; 甚至同一目标,由于内容、形式的变化,也会产生 不同的效价。所以要根据不同农民的情况,采取不 同的方法,深入地进行思想动员,讲深讲透所要推 广的项目的价值,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要一般不会起主导作用。
2 安全需要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需要。当人 的生理需要获得适当满足后,就产生了第二层次的需要—安全 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保障、防止意外事故和经济损失以及 医疗保证、养老保险等。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 社交需要
1
又叫情感和归属需要,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并希望被某一团体接纳为成员, 有所归属。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不同时期或时代背景下农民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当前我国 有关农业推广的农民行为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是改变农民行为的基础。相 对而言,农民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科技采用与购买行为与农业推广 关系密切。
一、农民的社会行为
(一)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农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现形式。3个特点: 一是以感情为重。 二是注重伦理。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主要特征:
1 目的性
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和期望。人 不但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 践活动,变革环境,改造自然,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2 调控性
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观、 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目标
内在需要 外在刺激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行为理论之一 —— 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Needs)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 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个体对生活实践中所 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某种 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是引起动机进而导致行为产生的 根本原因。
(二)社会参与行为
农民的社会参与行为是指农民参加社会管理、经济决策及技术 决策等活动,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参 与最后决策的行为。这是对农民人格的尊重、才能的重视。增强 农村民主意识,调动农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 重要内容。
提倡的“参与式推广”,给予农民较多的参与机会,效果较好。
④个体性。农民的经济行为主体,一般是个体或家庭。农
动机是行为的指 南针。动机对行 为的导向,是在 反馈中不断进行 的。
强化作用是加速 或减弱行为速度 的催化剂。可以 分为正强化作用 和负强化作用。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动机的特征
①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最迫切的需要是主导人们 行为的优势动机。
②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对预见到某一特定 目标的意识程度越清晰,推动行为的力量也就越大。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①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
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 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 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