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 课件 通用

合集下载

礼记大学上.ppt

礼记大学上.ppt
止於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 ○“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静而
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 ○“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和,能思虑於事也。 ○“虑而后能得”者,既能思虑,然后於事得安也。○“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者,若於事得宜,而天下万物有本有末 ,经营百事有终有始也。 ○“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万物,皆识知其先 后也。 ○“则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诸事,则附近於大道矣。
○正义曰:此经大学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亲民,在止於 至善。积德而行,则近於道也。
○“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 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此其一也。
○“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於亲爱於民,是其二也。 ○“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此
其三也。言大学之道,在於此三事矣。 ○“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於至善”之事。既知“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乱,谓身不脩也。末治,谓 国家治也。言己身既不脩,而望家国治者否矣。否,不也。 言不有此事也。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 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 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 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高中语文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礼记》《大学之道》课件(共17张)

高中语文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礼记》《大学之道》课件(共17张)
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注释:
译文:大学的宗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 旨在于彰明美好
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性。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止:至,到。
的德行,在于亲 近爱抚民众,在 于使自己达到善 的最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
要达到的“至善”境 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
静: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
安:性情安和。
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虑:思虑精祥。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得: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
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
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
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 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
1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 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 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 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 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 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
汇编成书。朱熹把《大学》《中庸》
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
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
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
《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4
作品简介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 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 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 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 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 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 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 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大学之道》PPT免费课件

《大学之道》PPT免费课件
何谓明明德?
知晓美好的德行,践行美好的德行,彰明已
有的美好的德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也 是修身的过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何谓亲民?
爱民、教民。 亲近爱抚民众,教化民众有亲人爱人之心。 人人相爱,可让老者可养,幼者可长,弱者可活,君亲 民勤政,臣为民竭力,国强民富,风俗长清。
如何达到“止于至善”?

明明德

修身
亲民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源于《庄子 天下篇》,这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定——静——安——虑——得
“目标的重要性”是什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 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 “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 重则认为离经叛道U。I d从esi这gn 个Pow思er维po模int 式Tem教pl育ate出来的人,虽然 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 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 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 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本善行远。讲求“格物 致知”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知 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 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 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 平”思想,几乎成U为I d读esi书gn 人Pow的er唯po一int 标Tem准pl理ate想。这种思想主 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 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 重要作用。

(2024年)《礼记》二则ppt课件

(2024年)《礼记》二则ppt课件

2024/3/26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25
THANK YOU
2024/3/26
26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 礼记中相关理念在现 代商务、外交等场合 的应用
2024/3/26
礼记中关于礼仪、礼 制、礼俗等方面的知 识点梳理
19
创新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通过解读礼记中的经典语句,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 力
2024/3/26
利用礼记中的故事、寓言等元 素,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训练
语句赏析
从文学角度对关键语句进 行赏析,分析其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及艺术效果。
8
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探讨
思想内涵概述
阐述两则篇章所蕴含的主要思想 内涵,如儒家思想、礼仪文化等

2024/3/26
价值观念探讨
分析篇章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如尊 卑有序、和谐共处等,并探讨这些 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现代启示
儒家思想对礼乐文化的传承
儒家学者通过著书立说、传承经典等方式,不断弘扬和发 展礼乐文化。他们强调礼的实践意义,提倡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践行礼仪规范。
儒家思想对礼乐文化的发展
在传承礼乐文化的同时,儒家学者也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 发展。他们结合时代需求,对礼乐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深入理解 作者情感态度和人生追求的内涵和意 义。
2024/3/26
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讲解和分析《礼记》中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如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等。

礼记.大学ppt课件

礼记.大学ppt课件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 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 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 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 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 《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详训诂,明句读, 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 节。 “大学”是大人之学。十五岁入 大学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国安邦的道理。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 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 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 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 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 得人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 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 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 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 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 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明德 美好的德行
新民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至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一、学习焦点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有 何意义?
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二、《大学》和《礼记》
《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 西汉儒者戴圣、编撰《礼记》,共49篇,
《大学》是其中一篇。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 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 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 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 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 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 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 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 ,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 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 使天下太平。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 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 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 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 会。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所以只能退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 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 的新思考。

《大学之道》ppt课件22张

《大学之道》ppt课件22张

主旨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 道德品质与齐家、洽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 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娃”,并以三纲领“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1.下列选项中,对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分析第一段的论证层次。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 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 逻辑关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创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 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 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 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 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 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 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 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 就是《四书集注》。
A.大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虑而后能得
物格而后知至
C.欲治其国者
其孰能讥之乎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二是齐家治国,党员干部应具备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 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 万家,党员干部应具备家国情怀,注重家风建设。一方面,党员干部 要注重家风建设,争当家风建设的“领头雁”。
党员干部要争当“榜样典型”,做到“廉洁齐家”,同时,党员干 部的家人也要争当“贤内助”,共建好家风。另一方面,党员干部既 要爱家也要爱党爱国,要认识到国与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党员干部 应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做到敬业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 己的力量。
5.2 大学之道/《礼记》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华东理工大学校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三是平天下,党员干部应具备为民情怀。天下之事,民生为大,中 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并不 是说一名党员干部能够公而忘私、敬业奉献,就一定具有为民情怀。 公而忘私、敬业奉献,是为民情怀的前提,党员干部真正具有为民情 怀,还需要有一颗同理心。党员干部具有同理心,才能够换位思考, 了解群众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够将心比心,真正走到群众的心里。党 员干部俯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才能够真正践 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思考: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 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 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 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2024年度《礼记二则》PPT课件速优秀课件推荐

2024年度《礼记二则》PPT课件速优秀课件推荐
2024/3/23
文本内涵
分析《礼记二则》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如“礼制”、“仁义”等 。
思想意义
探讨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学生个人成长的 启示。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3/23
11
பைடு நூலகம்
情境导入法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展示古代礼仪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将学生带入 到古代礼仪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分析教学效果
2024/3/23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礼记二则 》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细节和深 入的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件中丰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教学目标达成度
22
收集反馈信息
收集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 收集学生对课件和教学的反馈意
见。
分析反馈信息
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和 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
改进课件和教学
根据反馈信息,对课件和教学方 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教学效
果和质量。
2024/3/23
23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2024/3/23
100%
合作探究
小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0%
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 本组的讨论成果,锻炼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024/3/23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PPT课件
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包含丰 富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礼 仪的相关知识。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家一贯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
(对己修身)
(对外治平)
找回自我、寻求本性
推己及人,德化万民明明德亲民源自➢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 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 “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近:形作动,接近。
➢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 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 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 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 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 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 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 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 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 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 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 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 物的原理。
3、“至善”是“明明德”、“新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 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 “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新民”的外在事功这两个方 面的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
“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止王于至”善,“止于至善”是最终 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 体到群人体人达的到完道德整的社最高会境界体,系国家。治《理达大到学最完》美它的地表步达。 了儒
如何理解“明明德、亲民 、 止于至善”?
1、朱熹认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 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明德”是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 个体后天的活动都是为了能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征。

《礼记》二则课件(共40张PPT)

《礼记》二则课件(共40张PPT)

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大同”
4.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一方面,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 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 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1.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论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接着 阐述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教 学相长。
2.多用对偶,增强气势。
文章多用对偶句,第一句,以两个“虽有……弗 ……”的类比,引出论点;第二、三句,分别用两个 “……然后知……”“知……然后能……”的句式 ,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这种句式,两两对 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不仅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 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文章开头由“嘉肴”写起有何作用?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 ”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 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其论 证思路。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知识梳理
通假字
(1)学学半(同“ 敩”,教导) (2)选贤与能(同“ 举”)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 鳏” ,老而无妻)
一词多义 学学半(动词,同“ 敩”,教导)
学 学学半(名词,学习)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只是)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

礼记课件PPT

礼记课件PPT
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思想启迪。
05
礼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要点一
礼仪文化的传承
礼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礼 仪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传承这些优秀 的礼仪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点二
礼仪文化的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礼记中的礼仪文化进行创 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例如,在家庭教育中 ,我们可以借鉴礼记中的家庭教育思想,结合现代心理学 和教育学知识,创新家庭教育方式。
影响
礼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也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同时,礼记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礼记中的礼仪文化
礼仪的概念与意义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遵循的行 为规范和仪式,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传 统和社会秩序。
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和价值观,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04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重要性与目的
总结词
礼记认为教育是培养德行和塑造人格的 重要途径,其目的是培养有德行、有才 能的人才,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 发展。
VS
详细描述
礼记强调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行和才 能,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出色的能力, 从而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礼 记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个人素质, 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
有针对性的教育。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总结词
礼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注重 实践和情感教育的教育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
14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
15 、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
?
16 、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
17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
18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
51 、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
52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
53 、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
54 、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
39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
40 、事虽微,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
?
41 、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
42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43 、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
44 、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
45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
74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
?
75 、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
76 、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
77 、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
78 、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
68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
69 、任何山都可以移动,只要把沙土一卡车一卡车运走即可。
?
70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71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
72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
73 、如果一个人爱你、特别在乎你,有一个表现是他还是有点怕你。
?
19 、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
?
20 、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
21 、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
22 、糊涂一点就会快乐一点。有的人有的事,想得太多会疼,想不通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痛。
?
2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24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关乎命运。
?
8、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
9、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时间不会给弱者任何回报。
?
10 、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
?
11 、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
12 、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
1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3、现在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
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
5、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
?
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

7、当你把高尔夫球打不进时,球洞只是陷阱;打进时,它就是成功。
?
79 、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
80 、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
32 、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
33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
34 、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
35 、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
?
36 、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
37 、别人认识你是你的面容和躯体,人们定义你是你的头脑和心灵。
?
38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
46 、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
47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
48 、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
49 、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
50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
62 、心里的感觉总会是这样,你越期待的会越行越远,你越在乎的对你的伤害越大。
?
63 、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
64 、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
?
65 、只要有信心,就能在信念中行走。
?
66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
67 、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
25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
26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
27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
28 、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
29 、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
30 、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
3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55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56 、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
57 、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
58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
59 、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
60 、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天下皆难事。
?
61 、在清醒中孤独,总好过于在喧嚣人群中寂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