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戊戌变法
高三历史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08cddd39e31433238689326.png)
2010届高三历史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6课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第6课戊戌变法 A、课标、教学目标、考纲(一)课标要求: 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二)高考考纲:【�二(一)6】戊戌变法(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特点和内容、失败(全国《考纲》) B、教学要点:一、历史背景(目的:救亡图存): 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严重,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③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 1897年德国强占胶洲湾,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1)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原因)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提供客观条件③ 中国人民发起收回利权运动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②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兴办学校③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强学会与《时务报》宣传维新,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3)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p谭嗣同�p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异同)①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② 异: 1)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2)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 3)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4、公车上书:揭开序幕――使其由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5、宣传维新:强学会与《时务报》(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7d9c1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c.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理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理解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和启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巩固所学,提升认知。
6.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应学会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者,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应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培养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的改革措施、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问题。
2.练习过程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影响及改革成败原因。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5戊戌变法(人教选修1)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5戊戌变法(人教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b6c891e0740be1e650e9a8f.png)
新
政治上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
特权
经济
上 高潮: 内容 百日维 新
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创办国家银 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 邮政
文教
上 军事 上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
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 舰
维新 活动
特点
改良社会制度不全面,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改革有缺陷
事件
创办 学堂
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
请愿
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 维新活 动 发展 影响 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 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 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维
新 活 动
时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 高潮: 百日维 间 戌年) 内 容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
清政 背 景 政 治
①增收:增加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
府统 措施 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②节支: 治危 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结果
机加
剧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
进一步加剧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
中国民
背 景 经 济
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
族资本 原因 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想的 主义的 影响。③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
初步发
展 表现
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①民办厂矿数量增加。②投资总额迅 速增长。③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
中国民族 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 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 影响 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 基础
戊戌变法(一轮复习学案)
![戊戌变法(一轮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297ef369eae009581becdf.png)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探究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第2讲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考点五 戊戌变法
【知识梳理】
民族危础:
思想基础
康梁的准备:
过程
政治
内容经济
戊戌变法
文教
军事
失败原因:
性质
影响积极
局限
【基础学习交流】
1、戊戌变法的特点
2、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异同
【核心探究】
探究一(2011浙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c5e2644fcaaedd3383c4d397.png)
专题九戊戌变法[考纲]戊戌变法。
[课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酝酿中的变革1.国际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发展经历着两大变局。
在经济上,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
在政治上,英美等国开始建立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国内背景(1)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把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①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二、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e66516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5.png)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失败的原因。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戊戌变法的教训。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2. 讲解戊戌变法:(1)讲述戊戌变法的原因和目的。
(2)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3)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4. 总结戊戌变法的意义:(1)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5. 布置作业:(2)让学生复习戊戌变法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戊戌政变、戊戌教案等。
3. 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戊戌变法 一轮复习导学案
![戊戌变法 一轮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ce672e4b35eefdc8d3332e.png)
专题七:戊戌变法一、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
(2)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维新变法经过㈠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1、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曾担任《时务报》主笔。
他提出“民权论”,他的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严复:戊戌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人”。
创办《国闻报》,译述《天演论》、《原富》等著作,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的介绍到中国来,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1)焦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2)实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影响: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3.士人干政①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维新变法由理论走向社会实践;②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原《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③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建立;④成立保国会,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㈡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高涨1.背景:①1897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兴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学案(教师用)
![戊戌变法学案(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8c57b24ebe23482fb4da4ca6.png)
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师讲解参考用)课程标准:⒈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⒈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一、历史背景㈠国际局势:⒈两大变局:⑴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⑵政治上:英国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完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⒉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㈡民族危机:⒈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成为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苛不平等条约,加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
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㈢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㈣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㈤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⒈代表: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⒉主张:⑴认为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
⑵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影响: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维新变法经过㈠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⒈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⒉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B.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⑷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七、戊戌变法教学案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七、戊戌变法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38569f4028915f804dc265.png)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七、戊戌变法教学案一、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历史根源)2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319世纪下半叶,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
二、内容(一)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想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以减少变法阻力;另一方面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方式:?(了解)3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这是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了解)(二)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公车上书1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运动逐步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成为实际的行动。
1895年,康有为联合各省会试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维新变法,康、梁等人还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成立维新团体,1895年,成立强学会,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儒教)。
在它的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等相继成立,预示着维新变法高潮即将到来。
(三)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性质:资产阶级政治改革2.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内容:1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4文教: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戊戌变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3d6c5802768e9951e7385e.png)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会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考纲要求:戊戌变法复习重点难点(1)重点:康有为、梁启超等会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和失败原因【问题导读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2013高考重点关注并考查的内容之一,仅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卷就出现了两次,一是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二是46题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方面的不同以及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另外本单元内容与必修部分的联系非常密切,如与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联系就非常密切,很容易以必修的面目和形式出题,因此,在复习本单元时要认真复习对待,不能把它当作选修来复习,而应把它作为必修来看待,而且要注意和必修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复习。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而导致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
2.同时,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危机也日益加深。
(包含有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3.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的维新思想的形成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5.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6.维新派倡导成立学会、办报刊、兴学堂的活动,一方面宣传了维新改良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1898.6.11—1898.9.21)1.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光绪第六书》)和保国会的成立(1898)。
2. 百日维新的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到1898年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具体内容为:(1)政治方面:①告诫延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②鼓励官绅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③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④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制度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9晚清戊戌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9晚清戊戌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2d6c87458fafab069dc02e7.png)
专题9 晚清戊戌变法【基础知识】一、变法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失败和《》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二、变法过程(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和学会: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1895年)、 (1898年)等团体以及《中外纪闻》(1895年)、《时务报》(1895年)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抢劫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纲领:《》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百日维新:①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参与政权。
②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设置邮政局。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④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三、失败原因资产阶级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因素势必导致变法的失败。
四、评价(1)积极: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教训:在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习题精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9讲 戊戌变法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9讲 戊戌变法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e46f179b89680202d82568.png)
课题:——第69讲 戊戌变法姓名:
考纲展示: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前预习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而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1)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维新思想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军事方面:
(2)评价:
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44年,顺治元年)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 ——刘墉《清朝通忐·食货略六》
(清末满族大臣端方说)旗人则以兵之名额,坐领饷糈,有分利之人,而无生利之人”。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未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
材料二 (光绪帝)谕内阁:……现当开创,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以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共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即行裁撤。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
高三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华东师大版(1)
![高三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华东师大版(1)](https://img.taocdn.com/s3/m/c215a48a6bd97f192279e9ab.png)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总第15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公车上书,《时务报》与《天演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1)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
(2)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
(3)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永垂史册。
(2)戊戌变法宣传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的失败教训也唤醒了更多的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
【学习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难点: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
【学习要点】一、公车上书★:1、历史背景:2、主要参与者:3、主张:4、结果与历史影响:二、《时务报》与严复的《天演论》★:1、《时务报》★时间:宗旨:2、严复与《天演论》★三、百日维新:1、主要内容:2、戊戌政变3、历史意义:【学后反思】第7课戊戌变法练习(总第16课时)1、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3、 19世纪末,中国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一轮复习学案.doc
![戊戌变法一轮复习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219671b19e8b8f67d1cb995.png)
戊戌变法一轮复习学案东平明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班级:姓名:座号:排号【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会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考试大纲】戊戌变法【课前预习案】(认真阅读课文,完成并记忆以下基础知识并记忆展示)1、戊戌变法的背景?2、百日维新的内容?3、对百日维新内容的评价?4、戊戌变法的结局和原因?5、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课堂学习案】材料一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材料二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木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交),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戊戌变法(人教选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戊戌变法(人教选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4fff97fbdd3383c4bb4cd2f6.png)
专题七戊戌变法【史论共享】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9世纪末,欧美国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19世纪末的中国,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中的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的要求到19世纪末日益强烈,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一场救亡图存、改革旧制的维新变法兴起了。
2.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考点梳理一、背景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历史教案:《戊戌变法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历史教案:《戊戌变法复习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b7ddd7192e45361166f583.png)
高三历史教案:《戊戌变法复习教案》教学设计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1)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斗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峻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进展,形成肯定的社会基础。
(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头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月开头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变法主见。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进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主要是由于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脆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士气,只实行改良的方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可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2.同时顽固派特别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期望中国走上独立进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3.归根究竟是由中国资本主义进展水平打算,中国资本主义进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气弱小。
资产阶级力气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缘由。
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6.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的相异性及形成缘由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预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转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脆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坚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戊戌变法
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
【课前诊断】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
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中倡导在中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c.三权分立制D.君民共主制
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①俄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埃及
A②④B.①c.①②④D.②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0、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345678910
【知识疏理】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
民族危机: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宣传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措施除旧布新
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
创办报纸
经济方面裁撤驿站等旧机构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办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改用西法训练。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等改为中西兼修的学校,创办专业学堂,选派留学生。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重难点突破】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彻底地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④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
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典型例题】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明治维新: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戊戌变法: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戊戌变法: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戊戌变法:传统思想文化要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
物;
【巩固练习】
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支持维新派
B、实行君主立宪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维护清王朝统治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B、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D、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
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
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
B、②③c、②④D、①③
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
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c、②③D、①③
345678910
二、问答题
1、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思想主张:中国维新思想要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不同作用: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原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
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