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一、鹃肩《说命上》简2-3:“敚(说)方(筑)城,縢(降)(庸)力,氒(厥)敚(说)之(状),鹃(腕)肩女(如)惟(椎)。
”1这段话中的“鹃(腕)肩女(如)惟(椎)”,描述的是傅说的相貌。
“鹃”字整理者括注为“腕”,“惟”字括注为“椎”。
整理者在注释中引《荀子·非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认为“可与此参看”。
2“植鳍”指鱼背直立的脊骨3,整理者把直立的鱼鳍和形状相似的椎相联系,因而把“惟”释读为“椎”,可备一说。
“鹃”字从鸟、肙声,“肙”古音为影纽元部,与同为影纽元部的“腕”字相通假,音理上毫无问题。
问题是“腕肩如椎”不好理解4,且于古籍无徵。
“鹃”当读如“鸢”。
“鸢”古读余纽元部,“鹃”古读影纽元部,两字皆为喉音,又同属元部,可以相通。
“鹃肩”读作“鸢肩”,古籍中用来描摹人的特异相貌,例如:《国语·晋语》:“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
’”韦昭注:“鸢肩,肩井斗出。
”5所谓“斗出”即像斗一样陡出。
古代陡峭之陡概作斗,段玉裁于《说文》“斗”字下注云“此篆叚借为斗陗之斗,因斗形方直也。
俗乃制陡字。
”根据韦昭的注释,可知“鸢肩”之状就是双肩陡立高耸的样子。
古籍中用“鸢肩”来形容人的状貌并不少见,他如:《淮南子·墬形》:“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
”《淮南子·道应》:“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渠颈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6《论衡·道虚》:“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䳒肩7,浮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后汉书·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李贤注曰:“鸢,鸱也。
清华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尚书》佚篇前所未见
清华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尚书》佚篇前所未见清华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尚书》佚篇前所未见清华校友捐2100枚战国竹简给母校竹简有望展出(来源:京华时报)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为目前所见最早、数量最多的竹简书之一本报讯(记者周逸梅)昨天,清华大学宣布,2100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入藏清华。
这批竹简是目前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
校友捐竹简给母校这批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
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目前已不得而知。
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回忆,当时这批竹简包着保鲜膜,装在密封筒里被送到学校,已经有菌害霉变的危险。
学校特地为此“白手起家”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还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整合清华历史、化学、图书馆等学科资源,聘请专家保护清理。
几天前,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基本完成。
首见古代“口袋书”经过11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这批“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左右,应出土于古代的楚国境内。
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预计整理后为1700支。
“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
“10厘米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口袋书’了,在以前从未发现过。
”李学勤介绍,战国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只有零散的出土。
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两次发现大量的战国竹简书,分别为800支和1000多支,所以“清华简”可以说是目前数量最多、而且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
《尚书》佚篇首现之前发现的竹简书,多为哲学思想领域的书籍,而“清华简”则多为“经、史”类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的检视结果看,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发现了失传的《尚书》篇章。
《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六经之首,为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
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9篇流传下来。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命训》里,隐藏着《周易》的身世!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命训》里,隐藏着《周易》的身世!2008年,清华大学所收藏了大批战国竹简,又称“清华简”。
这批竹简中,有不少失传已久的古书,同时,也有一部分古书则是一直流传于世的。
——《命训》就是其中之一,它一直保存在《逸周书》里面。
除了《命训》,清华简中还有几篇古文,同样见于《逸周书》。
这就意味着,《逸周书》里面确实保存了不少原汁原味的战国古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易》成书的文化和时代背景。
《度训》这一篇,就与《周易》一书有着直接关联。
不信?不妨细细读来。
一、《度训》和《周易》的作者传说中,嗯,仅仅是传说中,《周易》是周文王写的。
这个传说,还被太史公写到了《史记》里面,搞得后人一提到《周易》,总要忍不住提到文王。
巧的是,《度训》这一篇古文,据说也是周文王写的。
《周书序》云:“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
殷人作教,民不知极,将明道极以移其俗,作《命训》。
纣作淫乱,民散无性习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训》。
”这段话描述了文王作《度训》的背景,与《系辞》里面文王作《周易》的猜测几乎如出一辙:《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真的这么巧吗?文王他老人家这么圣明而且高产,写了一部一部又一部经典?不是的,他只是躺枪。
自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周道,文王和周公就成了儒家的两个大箭垛子——儒生们想编什么牛逼一点的语录,都要扯上这两位圣人。
这也恰恰暴露出,《周易》和《度训》这些一大堆挂着文王名号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孔子以后的儒生写出来的。
二、《周易》坤卦与《逸周书》三训《逸周书》开篇的三篇,都以“训”为名。
《度训》、《常训》和《命训》,因为据说都是文王所作,所以合称三训。
巧的是,清华简中另外一篇据说是文王的遗训,名字叫做《保训》。
巧的是,我们说过,《周易》开篇的第二卦,名字也叫《训》!(海昏侯竹简和帛书《周易》均写作“巛”,是“训”的本字。
)这些挂名周文王的“训”,究竟都是干嘛的呢?《说文》曰:训,说教也。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程寤〉篇札记(两则)
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程寤〉篇札記(兩則)(首發)鄧佩玲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近日讀清華簡〈程寤〉篇偶有所見,撰讀書札記兩則,尚祈大雅君子,不吝賜教。
1.「卑(俾)霝(靈)名(冥)(凶)(祓)」(簡二)清華簡〈程寤〉簡二「卑(俾)(凶)(祓)霝(靈)名(冥)」一語,整理者讀「霝」為「靈」,並引《楚辭‧九歌》為佐証,說明「靈」即「巫」;至於「」,整理者據包山簡讀為「凶」,並認為「名兇」即乃《周禮‧男巫》所見之「授號」。
1有關此句子之釋讀,學者間多有異議,如宋華強曾提出,如若上文用「霝」表示「巫」,那下文的「巫」與這個巫者有何不同?並認為「霝」當讀為「靈龜」之「靈」。
2張崇禮則本諸簡文整理者訓「霝」作「巫」,而「名」則指「評說」,「祓」是「福」,整句意謂「使靈巫說說是凶是福」。
3孟蓬生認為「」音當同「葼」,借為「總」,有「統領」之意,簡文所謂「祓」,即「總領祓事」或「主持祓事」。
4《周禮‧春官》云:「男巫:掌望祀、望衍,授號,旁招以茅。
」「巫」確職掌「授號」,但倘若據《楚辭》釋「靈」作「巫」,有關解釋確又難與下文通讀,但據宋氏讀為「靈龜」之「靈」,則又似有增字為訓之嫌。
又整理者以為「名凶」為《周禮》所見之「授號」,其說明既沒有足夠及充份之解釋,兩者相通之說似仍嫌牽強。
簡文所言之「名」,揆諸上古音,與其同音者尚有「冥」,兩字俱屬為明紐耕部,《詩‧齊風‧猗嗟》云:「猗嗟名兮」,《玉篇‧頁部》引「名」作「」,可見「名」、「冥」二字音同可通。
此外,復從古籍記載可見,「名」、「鳴」、「冥」三者應當音近互通,故疑簡文「名」當讀如「冥」。
例如,《周易‧謙》「鳴謙」下王弼《注》嘗云:「鳴者,聲名聞之謂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鳴」作「名」;又《經典釋文》於《周易‧豫》「冥豫成」下云:「冥,鄭讀為鳴。
」「冥」通「鳴」,從而可知「鳴」、「名」、「冥」三字音近。
5筆者疑清華簡「霝名」當讀為「靈冥」,於先秦古書中與「霝冥」一語相近者猶有「冥靈」,《莊子‧逍遙遊》云: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若干通假字辑释
异 体字有 : l 垒 作 迥。
六、 释“ 眉”
《 清华大学藏 战 国竹 简( 贰) 》 一一 简 : “ 立其 弟子衅
“ 共” 字形到秦时期 的演变 :
( 金文 ) ( 小篆 )
寿 ’ , @ 中 , 衅 字 形 为 饕 释 文 “ 盎 ” 通 “ 眉 ” , ・ ・ 眉 寿 , 为“ 公 子
通假字 的划 分标准 。
一
字形从到秦 时期 的演变 :
皇 ( 金 文 ) 、 ( 小 篆 )
异体字 : 缓 繁 蘑 曝 鼹 碡 镭
二 、释“ 共”
《 清华 大学 藏 战 国竹简 ( 贰) 》一简 “ 昔周 武王 监观
、
释“ 重”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贰) 》 八五简
王” 。由此可知 , “ 共” 和“ 龚” “ 龙 …‘ 恭” 三 Fra bibliotek字 可 以互
通。
郭店竹 简 《 老 子》甲“ 竺( 孰) 能 庀 以适者 ” 。上 博 简 五
《 季康子》 : “ 子之言也 已要” “ 匿” 与“ 重” 。 ‘ 鞋” 与“ 重”
上博简四《 曹沫》 : “ 收而聚之……鲢 ( 重) 赏泊” 。
摘
要: 清 华大学于 2 0 0 8年 7月收藏 的一批 战 国竹筒 , 被 称为“ 清 华简” 。清华 简 的 内容 多为经 、 史 一
类 的典籍 , 我国史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 也为古文 字学的研 究提供 了珍贵 的材料。 重现 了《 尚书》 及 类似 典籍、 发现 了前所未知 的周代诗篇 、 复原 了楚国历 史及地 理、 提供 了古 文字特 别是 楚文 字研 究的珍 贵材 料。文 字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
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
赵平安教授等认为《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但笔者认为当属《诗经》类文献。
依据《毛诗序》分“大序”“小序”推理,《芮良夫毖》前之“序”可称为“小序”,为先秦《诗序》之遗存。
而对比“小序”再考《芮良夫毖》正文,可确认其中有《诗经》诸篇常见之笔法。
标签:“清华简”;《芮良夫毖·小序》;先秦;《诗序》之遗存《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
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
①这是一篇蕴含丰富的历史文献,在文献学上有重要意义。
仅其开篇四十字,就值得认真研究。
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兹引其辞如下:周邦骤有祸,寇戎方晋,厥辟、御事各营其身,恒争于富,莫治庶难,莫恤邦之不宁。
芮良夫乃作毖再终,曰:(引者按:以下为《芮良夫毖》正文,引文用通行字体)②这段文字非常重要。
李学勤先生在《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中已将其先行拈出,简要介绍。
③赵平安教授《〈芮良夫毖〉初读》将其与《尚书·康诰》前段文字等进行了比较,认为从文献性质来说,《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
④这些讨论具有启发性。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这段文字的性质及其他相关问题。
一、《芮良夫毖》前部文字为该篇“序言”《〈芮良夫毖〉初读》指出:“《芮良夫毖》的结构和《周书》多篇相似,都是两段式,先交待背景,然后详载君臣之言。
”至于“两段”之间的关系及各段的文体性质,文中未明确。
我们认为,《芮良夫毖》前段上述四十字为小序,其后为正文。
关于其文体特征及意义,兹分述如下。
先秦古书正文即主要叙述部分前往往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可称为“序辞”或“序言”。
《楚辞·招魂》开头“朕幼清以廉洁”等六句,叙述作文之背景,可称为《序辞》。
《〈芮良夫毖〉初读》所引《尚书》的《多士》《多方》及《康诰》前部文字则可称为《序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虚词整理
(始) 简中写 作 “ ”,表 示 动 作 开 始 的 时 点。 有 9 例。如: (1)邦君诸侯焉 (始)不朝于周(8①)
(将) 简中 写 作 “ ”,表 示 动 作 行 为 即 将 实 施。 有 10 例 。 如 : (1)秦师 (将)东袭郑(46)
(早) 简中写作“ ”,表示动作行为早已实施。 仅有 1例。如: (1) (早)世,简公即位。(100) 既 表示动 作 行 为 或 状 态 已 经 出 现 或 已 经 完 结。 有9例。如: (1)周 武 王 既 克 殷 ,乃 设 三 监 于 殷 。 (13)
先 表示动作开始的时点。有5例。如: (1)公 命 驹 之 克 先 聘 于 齐 (66) 遂 表 示 动 作 行 为 发 生 时 间 的 先 后 。 有 15 例 ,如 : (1)翟 遂 居 卫 ,卫 人 乃 东 涉 河 (19-20) 昔 多 用 以 表 示 过 去 很 长 时 间 内 发 生 的 事 情 ,仅 有 1例。如: (1)昔 周 武 王 监 观 商 王 之 不 不 恭 上 帝 (1) 后 表示事情发生在后来。有1例。如: (1)我 后 果 入 ,使 君 涉 河 ,至 于 梁 城 。 (33-34)
* 收稿日期:2013-10-17 ① 所引简文后括号内的数字为该简的序号。
陈 迎 娣 :《清 华 大 学 藏 战 国 竹 简 (二 )》虚 词 整 理
135
(皆) 简中写作“ ”,表总括意。有3例。如: (1)乃 (皆)背之曰:“我莫命招之。”(52)
(尽) 简中写作“ ”,表示统括动作行为支配对象的 全 部 。 有 2 例 ,如 : (1)楚师围 之 于 , (尽)逾 郑 师 与 其 四 将 军 以 归 于 郢 (131) 同 表示不同的施动者共同发出某一动作或同一 情 况 。 有 1 例 ,如 : (1)诸 侯 同 盟 于 咸 泉 以 反 晋 (103) 各 用在谓词性词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各自或分 头进行的。有1例。如: (1)使 各 复 其 邦 。 (104) 或 表示动作 行 为 的 交 替 发 生 或 同 时 存 在。 有 6 例。如: (1)吴 人 颜 或 (又 )服 于 楚 。 (80) 大 表示程度之甚。有7例。如: (1)大 败 卫 师 于 睘 (19) 甚 表示程度之深。有2例。如下: (1)文 公 十 又 二 年 居 狄 ,狄 甚 善 之 (36) 必 表示对事实趋势的肯定推断。有2例。如下: (1)息 侯 之 妻 甚 美 ,君 必 命 见 之 。 (27) 果 表示情况的确凿。有1例。如下: (1)我 后 果 入 ,使 君 涉 河 ,至 于 梁 城 。 (33-34) 弗 用 在 动 词 前 ,表 示 否 定 义 。 有 10 例 。 如 : (1)乃 背 秦 公 弗 予 (34) 不 表 示 叙 述 的 否 定 。 有 14 例 。 如 : (1)随 会 不 敢 归 ,遂 奔 秦 。 (54) 未 否定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有3例。列如下: (1)晋 文 公 卒 ,未 葬 (47) 毋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有2例。如: (1)毋 修 长 城 ,毋 伐 廪 丘 (123-124)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二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二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二、介睪寺悳《周公之琴舞》简14:“大亓(其)又(有)慕(谟),介(匄)睪(泽)寺(恃)悳(德),不畀甬(用)非颂(雍)。
”1整理者注曰:“介,读为‘匄’,祈求。
《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介’为‘匄’。
‘睪’,疑读为‘泽’,《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
’寺,读为‘恃’。
句意为祈求上天的之恩泽,依凭有德。
”2林义光根据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以眉寿”、“用祈眉寿”等,正确地把《诗经》中“以介眉寿”的“介”释读为求之“”,这是根据地下材料解读古书的一个典型例子3。
但是“介泽恃德”中的“介”,似不应作求之“”解,而当作“因依”、“怙恃”解。
“介”作因、恃解的例子,如:《左传·文公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
”杜预注:“介,因也。
”《汉书·南粤传》:“欲介使者权谋,诛嘉等。
”颜师古注:“介,恃也。
”“介”的这个意思时常被误解,例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
”司马贞《索隐》云:“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介;一云介者,夹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二》案:“二说皆非也。
介者,恃也。
言恃江淮之险也。
……阻、负、介三字同义。
”4又如《汉书·五行志》:“是时虢为小国,介夏阳之阸,怙虞国之助。
”颜师古曰:“介,隔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五》案:“介、怙,皆恃也。
”5因为“介”与“恃”义同,所以“介恃”也可并列连用,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
”杨伯峻注:“介,因也。
介恃犹言仗恃。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
”《宋书·本纪第二·武帝中》“鲜卑负众,僣盗三齐,狼噬冀青,䖍刘沂岱;介恃遐阻,仍为边毒。
《文物》杂志2009年第6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_保训_释文_
75
[ 16] 临夏回族自 治州博物馆《甘 肃康乐县 边家林新 石器 时代墓 地清理 简报》 , 《 文物》 1992 年 第 4期。
[ 17] 甘肃省博物馆 、兰州市文 化馆《兰州土谷台 ——— 马厂文化墓地》 , 《考古学报》 1983 年第 2 期。
[ 18] 甘肃省博物馆藏品 。 [ 19] 甘肃省博物 馆文物工作队 、武威地区 文物普查
[ 13] 李恭笃 、 高 美璇《试论小河 沿文化》 , 《中国考 古 学会 第二 次 年会 论 文集》 , 文物 出 版 社 , 1982 年 。
[ 14] 武保 中《 吉林 公主 岭猴 石 古墓》 , 《 北方 文 物》 1989 年第 4 期 。
[ 15] 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洛阳 发掘队《 河南偃师 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65 年第 2 期 。
次发掘》 , 《考古学报》1978 年第 1 期 。 [ 23] 夏星南《浙江发现上海马桥四层文化陶器》 , 《考
古与文物》1989 年第 2 期 。 [ 24] 同[ 22] 。 [ 25] 同[ 15] 。 [ 26] 郑隆《内蒙古扎 赉诺尔古墓群 调查记》 , 《文物》
1961 年 9 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扎赉诺 尔古墓群发掘简报》 , 《考古》1961 年 12 期 ;王成 《 扎赉 诺尔 圈河 古墓 清 理简 报》 , 《 北方 文 物》 1987 年 3 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赉诺尔 古墓群 1986 年清理发掘报告》 , 《内蒙古文物考 古文集》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94 年 。 [ 27] 赵跃《内蒙古额右旗拉布达林发现鲜卑墓》 , 《考 古》1990 年第 10 期 ;《额尔古纳右旗拉布达林鲜 卑墓发掘 简报》 , 《内蒙古 文物考古文 集》 , 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94 年 。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证实周朝二王并立存在,史记遗漏一段重大历史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证实周朝二王并立存在,史记遗漏一段重大历史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周之交历史的重大变故,源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独宠褒姒,以烽火戏诸侯博取褒姒一笑,褒姒生子伯服之后,周幽王想废掉申后之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史记·周本纪》:(周幽王)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周幽王此举引发权力之争,宜臼外公申侯联合缯、西夷犬戎杀了幽王之后,诸侯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此后,周平王迁都雒邑,躲避戎寇。
在周平王时期,王室衰落,对诸侯没了约束力,诸侯开始互相攻伐,吞并弱小,由此拉开了春秋大幕。
然而,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即清华简),记载的内容却要改写这一段历史,尤为重要的是,《史记》还漏记了一位周王。
幽王之后,谁来继位?根据《史记》记载,周幽王父亲是周宣王,有两个后妃,即申后与褒姒,分别育有一子姬宜臼与姬伯服,其中姬宜臼是嫡出,姬伯服是庶出。
当然,周幽王后妃与之女应该不止这些,还有一些可能没有记录,尤其是一些庶出之女,往往不被史书重视。
正常来说,周幽王应该传位姬宜臼,但因为幽王宠爱褒姒,废除姬宜臼太子之位,而立姬伯服为太子。
更为重要的是,周幽王还要杀死姬宜臼,致使申后父亲申侯大为愤怒,于是公元前771年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和姬伯服,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但与《史记》不同的是,《左传》、《尚书》、《竹书记年》等书中却有“二王并立”的记载,就是当时出现了两个周王。
《竹书记年》: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刘沧龙分享:清华藏竹简,经典传千年
刘沧龙分享:清华藏竹简,经典传千年北京——五年前的本月,一批宝贵的竹简抵达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一名清华校友在香港的艺术品市场上购得了这些泥迹斑斑的竹简,然后捐赠给了清华。
“我们打开箱子时,箱子里一股难闻的味道。
发霉的味道。
许多竹简都破了,”清华大学知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说。
在夯实、坚硬的泥土下面,是一些令人大为震惊的东西:竹简上有用性质稳定的纯墨汁写的古代文学作品。
李学勤领导的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清洗细竹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竹子全部浸透了水,像煮过的面条一样软。
竹简上刻着一些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据信它们是被人从一位历史学家的墓里非法挖出来的,这位历史学家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战国时期的楚国。
这些竹简正在让我们对古代思想的认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源自过去却有着惊人的当代特征的问题,比如:固定含义是否存在?被我们当做真理的东西实际上是真的吗?在中国经常可以听到要坚守正统理论的训诫,比如“热爱共产党”和“学习经典”,而且它们还往往被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经典到底是什么?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总计约为2500片,其中包括一些竹简碎片,竹简最长可达46厘米。
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萨拉·艾伦(Sarah Allan)说,在中国寻求显示自己不同于西方之际,竹简上的内容也挑战着中国文化。
“如今,中国希望重拾自己的传统,以此抗衡西方的影响,但那种传统的本质是什么?”艾伦在邮件中说。
“作为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个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之际,这些手稿提供了大量有关中国思想形成时期的全新信息,”她写道。
竹简让学术界和文化界大为兴奋,比如,驻北京的意大利记者郗士兵(Francesco Sisci)就将这些文稿的发现,以及中国1993年以来的另外两次发现,和欧洲重新发现前基督教文化以及罗马和希腊的价值相提并论。
清华简《系年》1~4章解析(子居)
整理者引《国语·周语上》:“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对应《系年》中“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事,自是无异说。但整理者于此后言“据《诗·祈父》疏引孔晁云‘宣王不耕籍田,天怒民困,为戎所伐,战于近郊’,在周都附近,与《左传》桓公二年所述晋穆侯千亩之战的千亩在今山西并非一地,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九二页(中华书局,1990年)。”此说恐有待商榷,所谓“战于近郊”,乃是指战于“郊地”,是指郊祀之地,将其理解为周都附近并不正确。《后汉书·西羌传》:“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注言见《竹书纪年》,可见此戎是据有姜侯之地,所以才名为姜氏之戎[⑦]。又由晋人败于汾隰,可知姜侯之邑邻于汾隰。
共和之事,整理者言:“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宣王即位,与《周本纪》合。”笔者在《清华简〈楚居〉解析》一文的注中也提到:“今以《楚居》内容论,若以周厉王在位三十七年而后奔彘论,则其在位时间内要安排四代楚君的更迭,已经是很紧张的事情了;若以厉王仅在位十几年即奔彘的话,则前面需扣除熊渠的几年,后面还需扣除熊勇的六年,那么其年数,基本上就可以认为完全没有可能容纳楚君四代人的更迭了。也就是说,若以《楚世家》和《楚居》所记楚君的年数论,周厉王必须是在位三十七年而后奔彘,共和也须是独立纪年,才与楚君年数相合。”现在清华简《系年》篇的内容再次证明的这一情况。
第二章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征东方之诸侯。武公即世,庄公即位,庄公即世,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试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书写特征
试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书写特征作者:汤雷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1期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战国文字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书风,这批古文字自出版以来,研究成果卓著,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学和历史学等方面,但它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故本文试从书写特征方面入手,对其书写特征及用笔、结体和章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价值;书写特征;用笔;结体;章法一、《清华简》书风上的承接关系(一)继承篆书遗韵清华简的书法风格已经开始出现隶书化倾向,但仍然还留有篆书遗韵蕴含其中,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中,留存了金文大篆的一些线条特征,从线条来看,用笔粗犷豪放,体现出一种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内敛与粗犷的审美取向,虽然线条凝重遒劲,却不乏潇洒旷达。
《清华简—程寤篇》可以看得出来,依然有金文大篆的韵味蕴含其中,线条依然保有凝重的质感,古朴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清华简》受到金文大篆影响而形成的风格。
(二)向隶书风格开始演变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当一种字体基本成型以后,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变得更加的规范化,二是变得更加草化,字体的规范化逐渐使这种书体变得更加成熟,那么草化的结果就可能使得萌生出新的字体,隶书在成熟之初本来是作为大篆的草写,是一种“辅助性书体”,在官方的小篆正式颁布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与成熟隶书相近的字体,即“草篆”,也可以称为草隶。
(三)由纵向取势向横向过渡比《清华简》出土更早的像四川青川木牍、甘肃天水放马滩竹简,这些实物资料充分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渡性文字(草篆),这其中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也有的字出现了隶书的笔势、字势等特征,与篆书相比,它减损了盘曲,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变狭长字形为正方形、扁长字形或扇形,往往以轻挑短笔、延展字尾之法、曲近笔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书写速度之时横画自然形成“蚕头雁尾”的雏形。
二、用笔宗白华认为,书法艺术“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等区别,所以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象,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①。
读战国简札记两则
(18ZDA304)
阶段性成果
· 73 ·
2019.
6
研究与探索
读战国简札记两则
笔划上并无这一重要的圆点。
铭文中“拜稽首,敢 昭告朕吾考”,
《左传·成
其次,从文字构形及书写笔划特征来看,
A 字当拆分为“ ”
(下文用字母“C”代替),与 A 字之字形看似
一致,但实质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即 C 字上部
(除去“日”旁的部分)中间的笔划上有一圆
点,是声符“屯”旁之省写,而 A 字上部中间的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华简文字与晋系文字对比研究”
(19CYY02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65
”字的释读意见,如网友黔之
三《彭祖》简 8“ 耈老二拜旨(稽)首曰” 。传
菜认为“ ”可读为“致”,
“鉴 ”即“坚致”,是
世文献中的例子如《左传·襄公十五年·经》中
同 义 复 词 ,坚 硬 的 意 思 ;
“ 亢 ”即“ 伉 直 ”之
“晋侯周”之“周”,
《史记·晋世家》
《集解》引徐
“伉”[10]。网友 ee 认为“ ”当读为“实”[11]。网
“ 口”两部分,而不是“
”
“日”两部分。
《国语·晋语九》
“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
叔、文祖襄公、昭考灵公”。这对笔者把“告”
再次,楚文字中“告”字作“
22)、
“
公十三年》
“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公”,
”
(包山简 159)等形
[3,4]
”
(包山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考释七则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考释七则
苏建洲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4(0)1
【摘要】本文对《清华简》第二册《系年》的字词提出新解,内容计有七则.首先分析第十八章简100“(景)(早)”字作(器)的构形.第二则认为第十八章“晋庄平公即世,昭公、顷公皆[九九]早世,柬公即位”.一句可能抄错位置,并认为“晋定公”《系年》写作“晋柬公”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是说有声音的因素在其中.第三则指出《系年》的“魏”共出现五次,形体皆作“(拳)”.此种形体可以证明《玺汇》3200、3201的“(囡)”也应该释为“魏”,也可以说明古文字的“魏”字还有写作“(晷)”者.第四则讨论第十一章“乃行穆王思(使)殴(驱)(祟)(孟)者(诸)之麋”一句的释读.第五则指出第十一章“以女子与兵车百(章)(乘)”中“女子”实为“女、子”,指男女奴隶.第六则认为第九章简51“癕(雍)也”与第十章简54“雍子”二种称名都是对的,没有必要认为前者的“也”是“子”的错字.第七则认为第九章简50“未可奉承也”的“奉承”即“承奉祭祀”,与《新出》1483燕王职壶铭云:“践阼(祚)承祀”的“承祀”相同.
【总页数】9页(P65-73)
【作者】苏建洲
【作者单位】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台湾彰化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考释 [J], 张峰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考释 [J], 张峰
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八)》札记四则 [J], 高佳敏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拾遗 [J], 羅濤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简再现《孟子》引文整理报告收6篇战国竹书
清华简再现《孟子》引文整理报告收6篇战国竹书昨天,清华大学发布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报告,共收录六篇战国竹书,有五篇是传世文献未见之篇章。
其中,《厚父》、《封许之命》为《尚书》佚篇。
前者是孟子曾经熟读并引用过,后来散佚的篇章。
后者是周王分封许国的文件,列有礼品名单。
另两篇《汤处于汤丘》和《汤在啻门》,记载了战国时流行的伊尹(商朝名相)的故事。
李学勤对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报告的情况做了概要的介绍。
这批文献的整理公布将为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
专家解读孟子引用过的《厚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刘国忠教授表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中,共收录《厚父》、《封许之命》、《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命训》、《殷高宗问于三寿》六篇战国竹书。
除《命训》见于今本《逸周书》外,其他五篇皆为传世文献未见之篇章。
刘国忠介绍,《厚父》一篇由13支竹简组成,篇题是原有的。
“这篇没有出现在传世的百篇《书序》(《尚书》目录)中,但肯定是《尚书》中的一篇。
”他解释说,《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句话,“《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这句话在出土的《厚父》简文中是这么写的:“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意思是治)下民。
”可以看出,《孟子》引用的正是《厚父》中的话,只是略有讹误、脱漏。
《厚父》的体裁为商王与贤人厚父的问答,体现了民心对国家的重要性。
“当时的人们就很重视民心,具有民本思想,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资料图:专家在做"清华简"第四辑整理报告时的场景册封文件列礼品名单这次发现的另一《尚书》佚篇是《封许之命》。
这篇原由9支简组成,第一、四两支简缺失,但全篇基本格局未受大的影响,篇名也是原有的。
刘国忠介绍,《封许之命》是周王分封许国(都城在今许昌城东20公里)的文件。
许国受封的开国之君名为“吕丁”,据《封许之命》记载,吕丁在周文王时“司明刑”,即法律,随后又“扞辅武王”,参与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二)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第二章周亡王九年【8】《清華簡·繫年》第二章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西周滅亡到平王東遷之間的一段歷史。
“幽王(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
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 (虢),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矦(仇)乃殺惠王于 (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矦(焉)(始)不朝于周。
晉文矦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 (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
”關於“周亡王九年”,整理者認為是幽王滅后九年。
很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整理者意見有誤,“周亡王九年”是指攜王被弒,周有九年的時間無王,然後平王即位。
案:此說法難從。
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說法進行推算,幽王死後,攜王在位2 1年,為晉文侯所殺,根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文侯十年幽王被殺,那2 1年后應該是晉文侯三十一年。
“周亡王九年……晉文侯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 (師)”,晉文侯在位為35年,則此時不可能逆平王,這其中就有矛盾。
那么如何解釋“周亡王九年”呢?《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
”《正義》引《紀年》云:“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
幽王既死,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
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通鑒外紀》卷三引《汲冢紀年》:“余為晉文侯所殺,是為攜王。
”《繫年》與《紀年》記載是很相似的。
我們認為《繫年》里之所以稱“周亡王九年”正是因為如《紀年》里所說,攜王本非適,因此幽王死後,攜王被虢公立,然并未被眾諸侯邦君所承認。
平王也是如此,雖為大子,且被一些諸侯擁立稱為天王,然地位處境也只是與攜王一樣,所以《紀年》稱“周二王並立。
”一直到幽王死後九年,因為晉文侯、鄭武公、齊襄公、衛武公、魯侯等眾多實力強大的諸侯擁護周平王,這種局面才得以改變,平王正式被認可為周王,接續幽王。
這一年是晉文侯十九年,也即是公元前761年。
三年后平王正式東遷,即公元前758年。
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即晉文侯三十一年。
這樣就不矛盾了,不然無論如何,晉文侯是不可能立平王於京師的。
而且這樣也與許多傳世文獻相合,如《史記·衛康叔世家》:衛武公“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
”衛武公卒于公元前758年,如果平王立於公元前761年,這樣是合適的。
《國語·晉語四》:鄭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
”而據《史記·鄭世家》,鄭桓公死於幽王之難,武公隨后即位,其卒年在744年。
這樣也是相合的。
而且《繫年》“奠(鄭)武公亦政(正)東方之者(諸)矦。
”也可為證。
至於《史記·秦本紀》載,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
”襄公1 2年即公元前766年卒。
則是平王被擁立為天王期間的事,雖未正式被眾諸侯認可成為周王,然而因秦有功,其對秦行使封侯還是可能的,畢竟平王最後成功成為了周王。
因此整理者意見可取。
第三章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子耿。
成【13】王屎伐商邑,殺子耿【14】訓為“繼”,文義固然暢通,然而翻檢故訓材料,未見“侎(敉)”字訓為“繼”之例。
1齊器陳侯因敦“屎”(下稱“A”)、《繋年》“屎”(下稱“B”)二字形分別如下:(陳侯因敦)(《繋年》)釋A為“侎”在字形上可疑。
舒連景先生曾指出陳侯因敦之“屎”形字即“徙”字古文。
2李家浩先生也與“徙”字古文系聯,釋為从“尸”,“沙”省聲的“”字。
和“A”有關的字形金文已經出現幾次,如:1“敉”字故訓可參宗福邦主編:《故訓匯纂》,第961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2舒連景:《說文古文疏證》,第11-12頁,引自《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現當代卷》第五冊,第766-767頁。
(1)禹鼎:命禹賸(朕)且(祖)考政于井邦(《集成》5.2833)(2)豆閉簋:用乃且(祖)考事(《集成》8.4276)(3)逨盤:肇朕皇且(祖)考服(《近出二編》939)(4)陳簋:擇吉金(《集成》8.4190)(5)叔弓鎛:擇吉金(《集成》1.285-7)禹鼎、豆閉簋、陳侯因敦、陳簋、叔弓鎛等器中相關字,李家浩先生認為都从“沙”省聲3,而且各字聲符與“米”形有別。
4此外,吳振武先生也指出,齊系文字中“米”形偏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真正的“米”字,一個是糞便的象形寫法(讀音近與“沙”字),“A”形右半就屬後一種來源。
5李先生認為在禹鼎、豆閉簋、陳侯因敦中的當讀作“纂”,訓為“繼”,6逨盤銘文有“朕皇祖考服”,裘錫圭先生也主張讀為“纂”7,訓作“繼”,各處文意暢達。
讀作“纂”的A、(1)、(2)、(3)四字皆从“尸(人)”从“少”,恐非巧合,可能“”就是訓為“繼”的“纂”這個詞的專字。
“B”从“尸”从“米”,3陳劍先生認為也可看作从“沙”之初文“少”得聲。
參陳劍:《甲骨金文“”補釋》,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101頁,綫裝書局,2007年。
4李家浩先生意見見俞偉超著:《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第12-13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
5吳振武:《古璽姓氏考(復姓十五篇)》,《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第74-75頁,中華書局,1998年。
6同註4,第14頁。
7裘錫圭:《讀逨器銘文札記三則》,《文物》2003年第6期,第75頁。
宋華强先生認為其“米”旁中間上下兩點連成一竪,是陳侯因敦、叔弓鎛那種寫法的進一步訛變。
8我們主張只把它視為陳侯因敦“”字的訛變。
可虛擬一個大概的演變軌跡如下:楚文字中的“(徙)”字的“少”形為何沒有訛寫成“米”形。
“”字或許一開始就从“尸”,或許很早就不从“尾”,而“”字从“”或从“尾”9,“少”形與“尾”末端的字形相似,二者存在共筆現象,如下《繫年》的“”字,“少”形的與“尾”共筆,只保留最下的一個左撇筆劃。
“”字已經沒有了完整的“少”形,何談訛變為“米”形,所以“”、“”二字沒有相同的演變趨勢。
8宋華强:《清華簡<繋年>之“纂伐”之“纂”》,簡帛網,2011年12月21日。
9省作从“辵”从“尾”情況可參《楚文字編》第99頁,“徙”字形表。
簡9簡39李家浩先生讀“纂”,訓為“繼”的說法,仍然可以置入《繫年》。
宋華强先生参考并同意李说,引《國語·周語上》“纂修其緒”,认为“纂”字後接動賓結構,用法與《繫年》同,10此说至为精当。
需要補充的是,12月19日日下午清華近春園研討會上,不少學者已經指出”A”字當與“徙”字古文聯繫起來,劉釗先生主張讀為“剪伐”,孟蓬生先生主張讀為“肆伐”。
復旦讀書會引陳劍先生說也主張讀“踐伐”11。
我們發現整篇《繫年》“伐”字出現29次,除了第13 0簡有“(侵)伐”是同義復詞,其他的“伐”字都單獨使用,尤其是“成王屎伐商”后隔兩句,又有“成王伐商蓋”。
這使我們意識到,這裡的“伐”不大可能和同義或近義詞連用,或者被表程度副詞修飾。
10宋華强:《清華簡<繋年>之“纂伐”之“纂”》,簡帛網,2011年12月21日。
1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清華簡(貳)>討論記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2011年12月23日。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1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13都指出訓為“繼”的“纂”當是“纘”之假借。
《說文》:“纘,繼也”。
“伐商邑”可直接讀成“纘伐商邑”“纘伐商邑”是目前最為合理的說法。
第六章乃 (背)秦公弗(與)【34】整理者云:“保字寫法比較特別,很可能是在商至西周之類寫法(詳見《商周圖形文字編》第三頁,文物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的基礎上演變來的,像一人負子之形,讀爲‘背’。
保,幽部幫母,背,職部幫母,二字音近可通。
一說當隸作‘’,從仔聲,之部精母,讀爲‘背’。
”按:簡文“”字作:與《古文四聲韻》卷三引《古老子》“抱”字作“”形體完全相同14。
楚簡《老子》常以“保”表“抱”15,《古文四聲韻》此字當即“保”字異體。
《汗1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64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第755頁,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
14(宋)郭忠恕、夏竦編,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古文四聲韻》,第104頁下欄,中華書局,2010年。
15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第43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簡》卷三引《華岳碑》“包”字作“”,黃錫全先生已指出是“保”字,假爲“包”16。
簡文及《古老子》的“”字,當是在“保”字的這類形體上增加“爻”形而成。
整理者將簡文此字釋爲“”可從,而或說隸作“”, 從仔聲,恐非。
讀書會又有人提出,“爻”形可能是後加的聲旁。
商至西周之類字《戰國古文字典》(241頁)、《古文字譜系疏證》(686頁)皆釋為“保”。
第十章晉人(起) (師)敗之于(堇)(陰),(左)行(蔑)、(隨)會不敢(歸)。
【54】《繫年》可證《左傳》之失。
《左傳》文公六年“八月,乙亥,晉襄公卒。
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
趙孟曰:“立公子雍。
……使先蔑、士會如秦,逆公子雍。
”文公七年: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
宣子与诸大夫……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箕郑居守。
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
步招御戎,戎津为右。
及堇阴,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
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左傳》云晉御秦师,“先蔑将下军”,杜預強為彌縫,謂先蔑“逆公子雍前还晋”,故仍在軍中,則下“己丑,先蔑奔秦”是從軍中奔秦。
據《繫年》簡文,是晉人背公子雍,先蔑、隨會在秦不敢歸,即奔秦。
《繫年》是。
第十三章(一)……[(莊)]王回(圍)奠(鄭)三月,奠(鄭)人爲成。
【63】整理者云:“簡上部殘失,約缺七或八字。
楚莊王圍鄭,事見《春秋》宣公十二年經傳,卽楚莊王十七年。
”按:《繫年》章首每以事件發生之年份開頭,如:第七章:晉文公立四年16黃錫全:《汗簡注釋》,第294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第八章:晉文公立七年第十一章:楚穆王立八年第十二章:楚莊王立十又四年第十四章:晉景公立八年第十六章:楚共王立七年第十七章:晉莊平公卽位元年第十八章:晉莊平公立十又二年第二十章:晉景公立十又五年第二十一章:楚簡大王立七年第二十二章:楚聲桓王卽位元年第二十三章:楚聲桓王立四年頗疑本簡開頭所殘當作“楚王立十又七年”,適爲八字,則“王圍鄭三月”之王自爲“莊王”無疑,如第十二章“楚莊王立十又四年,王會諸侯于厲”,整理者補“(莊)”字實無必要。
(二)(趙)(旃)不欲成,弗卲(召),(席)于楚軍之門。
【64】整理者指出即射字,是。
但牽合宣十二年《左傳》“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破“”爲席,其實“”(射)可以讀如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