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拾遗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拾遗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拾遗
白于蓝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4(0)2
【摘要】SincethebookTheWarringStatesBambooSlipsCollectedinTsinghuaUniversity (Ⅲ)
waspublished,academiadidmanyresearch.Referringfromhistoricalliteraturea nduneartheddocu-
ments,thispaperpresentsnewinterpretationstosomesentencesandtermsofth ebambooslips.%《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出版至今,学界多有研究。

本文参证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献,对简文中部分字句进行新的解释。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白于蓝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文字训释三则 [J], 鹏宇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J], 罗涛
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八)》札记四则 [J], 高佳敏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J], 罗涛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拾遗 [J], 羅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一、鹃肩《说命上》简2-3:“敚(说)方(筑)城,縢(降)(庸)力,氒(厥)敚(说)之(状),鹃(腕)肩女(如)惟(椎)。

”1这段话中的“鹃(腕)肩女(如)惟(椎)”,描述的是傅说的相貌。

“鹃”字整理者括注为“腕”,“惟”字括注为“椎”。

整理者在注释中引《荀子·非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认为“可与此参看”。

2“植鳍”指鱼背直立的脊骨3,整理者把直立的鱼鳍和形状相似的椎相联系,因而把“惟”释读为“椎”,可备一说。

“鹃”字从鸟、肙声,“肙”古音为影纽元部,与同为影纽元部的“腕”字相通假,音理上毫无问题。

问题是“腕肩如椎”不好理解4,且于古籍无徵。

“鹃”当读如“鸢”。

“鸢”古读余纽元部,“鹃”古读影纽元部,两字皆为喉音,又同属元部,可以相通。

“鹃肩”读作“鸢肩”,古籍中用来描摹人的特异相貌,例如:《国语·晋语》:“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

’”韦昭注:“鸢肩,肩井斗出。

”5所谓“斗出”即像斗一样陡出。

古代陡峭之陡概作斗,段玉裁于《说文》“斗”字下注云“此篆叚借为斗陗之斗,因斗形方直也。

俗乃制陡字。

”根据韦昭的注释,可知“鸢肩”之状就是双肩陡立高耸的样子。

古籍中用“鸢肩”来形容人的状貌并不少见,他如:《淮南子·墬形》:“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

”《淮南子·道应》:“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渠颈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6《论衡·道虚》:“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䳒肩7,浮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后汉书·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李贤注曰:“鸢,鸱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内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内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内容《清华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一部分。

它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可以说包罗万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清华藏战国竹简的内容吧!《清华藏战国竹简》对于古文字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出土填补了先秦历史的空白,是先秦历史的新材料,推动了先秦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清华藏战国竹简》还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纪年的历史文献。

清华藏战国竹简》的书法也是令人感叹不已,不仅简单而且美观,每一个字都显得大方整洁。

清华藏战国竹简》的书法主要由两种字体组成,即汉字和金文。

《清华藏战国竹简》中许多字与后世的楷书相差无几,但是仔细看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例如“地”“滋”等字。

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书法自然不会与现在的书法水平相提并论,这里的“滋”字明显没有现代汉字的美观,但是却有着古朴典雅的美。

春秋末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皆有,形成了当时较为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

汉朝以后,又分别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范缜的神灭论,李翱的贵己论,张载的气一元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论,陆九渊的心学,王阳明的致良知论,等等。

同时,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见解,社会上流传着百家之言。

儒家讲仁义,道家讲无为,法家讲刑罚,名家讲辩论,阴阳家讲五行。

这就使得人们经常根据他们的话语来批评他人,而且说法不一,或者指责,或者赞扬,使得君主更加昏庸,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曾经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各种史料融会贯通,写成了一部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史记》。

司马迁通过《史记》记载的方式,向后世描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司马迁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他在书中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把个人情感融入其中,所以人们看起来,就像在读诗歌一样。

司马迁用凝练的笔法,描写了那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英雄豪杰。

天人合一,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孔子认为自然是伟大的,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是天人合一。

清华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尚书》佚篇前所未见

清华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尚书》佚篇前所未见

清华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尚书》佚篇前所未见清华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尚书》佚篇前所未见清华校友捐2100枚战国竹简给母校竹简有望展出(来源:京华时报)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为目前所见最早、数量最多的竹简书之一本报讯(记者周逸梅)昨天,清华大学宣布,2100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入藏清华。

这批竹简是目前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

校友捐竹简给母校这批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

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目前已不得而知。

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回忆,当时这批竹简包着保鲜膜,装在密封筒里被送到学校,已经有菌害霉变的危险。

学校特地为此“白手起家”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还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整合清华历史、化学、图书馆等学科资源,聘请专家保护清理。

几天前,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基本完成。

首见古代“口袋书”经过11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这批“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左右,应出土于古代的楚国境内。

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预计整理后为1700支。

“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

“10厘米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口袋书’了,在以前从未发现过。

”李学勤介绍,战国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只有零散的出土。

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两次发现大量的战国竹简书,分别为800支和1000多支,所以“清华简”可以说是目前数量最多、而且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

《尚书》佚篇首现之前发现的竹简书,多为哲学思想领域的书籍,而“清华简”则多为“经、史”类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的检视结果看,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发现了失传的《尚书》篇章。

《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六经之首,为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

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9篇流传下来。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8文字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8文字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8文字编由淸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整理編撰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版了八輯整理報告,包含四十多篇古書文獻。

在每一輯最後最後,都附有經過電腦軟件處理過的字形表。

本字編匯集每一輯字形表中的字形及符號,利用數據庫整理成文字編。

字編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緒論、正編、附錄以及歸字說明。

緒論部分對清華簡文字編編纂的情況進行介紹,其後也對各家的釋字、編聯的觀點進行簡單的概述。

正編部分則是在廣泛吸取學界考釋意見上,依照《說文》大徐本,對清華簡(1-8)冊所有字形及進行分部歸類,每一字形均附有出處以及辭例,以供參閱。

附錄部分收錄了合文、算表、簡序、未識字、残泐字、卦畫、符號等,一些部分如簡序、符號等僅標出處而不附辭例。

歸字說明是對一些疑難字的歸部問題做簡單的說明,標明所採納的考釋意見,其中也包含個人對一些問題的理解。

由清華大學出主文獻研究與保護中也整理編撰的《淸華大學藏戰國竹箇》,到目前為止,己經出版了八晤整理巧告,包含四十多篇古替文獻。

巧毎一輯最後最後,都附有經過電腦軟件處理過的字形表。

本字编匯集毎一輯字形表中的字形及巧號,利用數據库整理成文字编。

字編大致分為=個部分,銷論、正編、附錶臥及歸字說明。

緖論部分對淸華簡文字编编篡的情況進行介紹,其後也對存家的釋字、编聯的觀點進行簡單的概述。

正無部分則是在廣泛吸取學界考釋意見上,彼照《說文》大徐本,對淸華筒a-8)冊所有字形及追行分部歸類,毎一字形巧附有出處^处及辭例,巧供蠢閨。

附錶部分收錢了合文、巧表、箇序、未識字、残湖字、卦皇、符號等,一些部分如簡序、符號等僅標出處而不附辭例。

歸字說明是對一些疑難字的歸部問題做簡單的說明,標明所採納的考釋意見,其中也包含個人對一些問題的理解。

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

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

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子居近日得以看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一书,其中的《说命》三篇,因属于先秦《书》系篇章,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此点李学勤先生已于该篇的说明部分作了介绍。

笔者此文,则仅是在李学勤先生的释读、注释与网上所见诸网友的文章讨论基础上,略陈己见,以就教于博雅学人。

《说命》上惟殷王赐说于天,用为佚仲使人。

王命厥百工向,以货徇求说于邑人。

惟射人得说于傅岩,厥俾繃弓,绅[弓串]辟矢。

说方筑城,縢降庸力,厥说之状,鹃肩如惟。

王乃讯说曰:“帝繄尔以畀余,繄非?”说乃曰:“惟,帝以余畀尔,尔左执朕袂,尔右稽首。

”王曰:“亶然。

”天乃命说伐佚仲。

佚仲是生子,生二戊豕,佚仲卜曰:“我其杀之?我其已,勿杀?”勿杀是吉。

佚仲违卜,乃杀一豕。

说于郼伐佚仲,一豕乃[睿见],保以逝。

乃践,邑人皆从。

一豕随仲之自行,是为赤[孚攵]之戎。

其惟说邑,在北海之州,是惟员土。

说来,自从事于殷,王用命说为公。

整理者指出:“殷王,词见《书·无逸》,在此指高宗武丁,句云武丁受天之赐,与《书·禹贡》‘禹锡玄圭’同例。

”1所说是,“惟殷王赐说于天”即是“天赐说于殷王”,这里称“天”而不称“帝”,当是殷遗民受周文化影响的缘故,由以下文武丁与傅说的对话可见,此处的“天赐”就相当于“帝赐”。

“用为佚仲使人”之“用”,原字作“甬”,整理者读为“庸”2,似不必,此字直接读为“用”即可。

“使人”本就是“庸役之人”,因此前“甬”字若仍读为“庸”而解作庸役,似于文意略显重复。

“佚仲”,整理者读为“失仲”,其人盖为“佚”地的诸侯,如《逸周书·世俘》所称“佚侯”者。

“王命厥百工向,以货徇求说于邑人”句,整理者言:“向,原作‘’,楚文字习见,读为像,指画像。

货,《说文》:‘财也。

’《书序》:‘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

’《国语·楚语上》:‘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与简文有异。

”3此句可见清华简《说命》与各传世文献所引《说命》版本大有差别,文字上亦颇有不同。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句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句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句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是我国战国时期殷墟出土的竹简,经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多年的研究,该竹简被认为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该竹简中,句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是研究语言规律和语言功能的基础,能够揭示当时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同时也为今后处理和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同时探索古代文献中句法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深入了解战国时期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通过对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总体面貌、文化意义和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高古代文献的研究水平句法是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基础,通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古代文献的研究水平,为今后处理和研究古代文献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3.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句法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分支,通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推动句法研究的发展,为今后的语言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句子结构分析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复句和简单句的结构、主谓、宾补、状语等的关系和组合方式。

2.语言特点研究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语言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词汇、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语篇结构和修辞技巧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和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为句法分析和语言特点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持。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程寤〉篇札记(两则)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程寤〉篇札记(两则)

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程寤〉篇札記(兩則)(首發)鄧佩玲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近日讀清華簡〈程寤〉篇偶有所見,撰讀書札記兩則,尚祈大雅君子,不吝賜教。

1.「卑(俾)霝(靈)名(冥)(凶)(祓)」(簡二)清華簡〈程寤〉簡二「卑(俾)(凶)(祓)霝(靈)名(冥)」一語,整理者讀「霝」為「靈」,並引《楚辭‧九歌》為佐証,說明「靈」即「巫」;至於「」,整理者據包山簡讀為「凶」,並認為「名兇」即乃《周禮‧男巫》所見之「授號」。

1有關此句子之釋讀,學者間多有異議,如宋華強曾提出,如若上文用「霝」表示「巫」,那下文的「巫」與這個巫者有何不同?並認為「霝」當讀為「靈龜」之「靈」。

2張崇禮則本諸簡文整理者訓「霝」作「巫」,而「名」則指「評說」,「祓」是「福」,整句意謂「使靈巫說說是凶是福」。

3孟蓬生認為「」音當同「葼」,借為「總」,有「統領」之意,簡文所謂「祓」,即「總領祓事」或「主持祓事」。

4《周禮‧春官》云:「男巫:掌望祀、望衍,授號,旁招以茅。

」「巫」確職掌「授號」,但倘若據《楚辭》釋「靈」作「巫」,有關解釋確又難與下文通讀,但據宋氏讀為「靈龜」之「靈」,則又似有增字為訓之嫌。

又整理者以為「名凶」為《周禮》所見之「授號」,其說明既沒有足夠及充份之解釋,兩者相通之說似仍嫌牽強。

簡文所言之「名」,揆諸上古音,與其同音者尚有「冥」,兩字俱屬為明紐耕部,《詩‧齊風‧猗嗟》云:「猗嗟名兮」,《玉篇‧頁部》引「名」作「」,可見「名」、「冥」二字音同可通。

此外,復從古籍記載可見,「名」、「鳴」、「冥」三者應當音近互通,故疑簡文「名」當讀如「冥」。

例如,《周易‧謙》「鳴謙」下王弼《注》嘗云:「鳴者,聲名聞之謂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鳴」作「名」;又《經典釋文》於《周易‧豫》「冥豫成」下云:「冥,鄭讀為鳴。

」「冥」通「鳴」,從而可知「鳴」、「名」、「冥」三字音近。

5筆者疑清華簡「霝名」當讀為「靈冥」,於先秦古書中與「霝冥」一語相近者猶有「冥靈」,《莊子‧逍遙遊》云: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文字构形系统研究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文字构形系统研究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拾)文字構形系統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文字构形系统研究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文字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关于这一时期文字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文字構形系统的角度,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所呈现的文字形态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拥有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的文字数量较大,涉及到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大篆在内的多种文字形态。

这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文字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通过对竹简中的文字形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交流程度。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竹简中的文字构形比较,进一步研究战国时期文字的演变过程。

其次,在对文字构形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关注文字的形状、结构和线条组合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对比《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不同文字的构形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文字构形的规律。

例如,一些文字构形的变化可能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而其他一些文字构形的变化可能与书法风格、文字使用者的个人风格等因素有关。

这些规律的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对特定文字的构形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同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战争,这使得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

通过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文字的构形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各个文字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揭示战国时期文字的相互影响和演变的过程。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中文字构形系统的研究,推测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

文字作为当时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一、鹃肩《说命上》简2-3:“敚(说)方(筑)城,縢(降)(庸)力,氒(厥)敚(说)之(状),鹃(腕)肩女(如)惟(椎)。

”1这段话中的“鹃(腕)肩女(如)惟(椎)”,描述的是傅说的相貌。

“鹃”字整理者括注为“腕”,“惟”字括注为“椎”。

整理者在注释中引《荀子·非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认为“可与此参看”。

2“植鳍”指鱼背直立的脊骨3,整理者把直立的鱼鳍和形状相似的椎相联系,因而把“惟”释读为“椎”,可备一说。

“鹃”字从鸟、肙声,“肙”古音为影纽元部,与同为影纽元部的“腕”字相通假,音理上毫无问题。

问题是“腕肩如椎”不好理解4,且于古籍无徵。

“鹃”当读如“鸢”。

“鸢”古读余纽元部,“鹃”古读影纽元部,两字皆为喉音,又同属元部,可以相通。

“鹃肩”读作“鸢肩”,古籍中用来描摹人的特异相貌,例如:《国语·晋语》:“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

’”韦昭注:“鸢肩,肩井斗出。

”5所谓“斗出”即像斗一样陡出。

古代陡峭之陡概作斗,段玉裁于《说文》“斗”字下注云“此篆叚借为斗陗之斗,因斗形方直也。

俗乃制陡字。

”根据韦昭的注释,可知“鸢肩”之状就是双肩陡立高耸的样子。

古籍中用“鸢肩”来形容人的状貌并不少见,他如:《淮南子·墬形》:“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

”《淮南子·道应》:“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渠颈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6《论衡·道虚》:“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䳒肩7,浮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后汉书·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李贤注曰:“鸢,鸱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成果发布作者:cwh 本报讯(记者李莉)两年前,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

竹简数量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发布了两年来的研究成果。

两年间,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为首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编写工作,并于2010年底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共整理出60余篇文献。

本次面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九篇文献。

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的,具有特殊的结构风格。

其中部分篇章有传世本可相对照,对于推进楚文字研究有很大便利。

重现两千年前《尚书》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献中,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

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

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

汉景帝末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了16篇,后又佚失。

从那时两千年来,清华简是首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

《金縢》见于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清华简也有《金縢》,但简上标题不是《金縢》,而是“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

此外,简文与传世本比较,还有许多重要的差别,对于研究周初史事至为重要。

清华简中还有性质类于《尚书》的前人未见的文献,如《保训》一篇,是焚书以来从来没有人知道的。

简文讲述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子武王的遗言,提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

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很有哲学意义。

学术疑难得以澄清《尚书》中的《尹至》和《尹诰》是有关伊尹和商汤的重要文献,涉及商汤灭夏的史实,极为重要。

其中的《尹诰》又称为《咸有一德》。

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伪古文系后人伪作,这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影响非常深远。

读清华简3札记(一)

读清华简3札记(一)

读清华简3札记(一)李锐1.竹简题名《说命》上、中、下,似不合通行习惯。

简书有自题“尃(傅)敚(说)之命”,似当以之为篇题。

即便为了表示此篇同于后世习知的《说命》,似也当用清华简1中的方式,题为《傅说之命(说命)》——第1册中,《金縢》是题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题名尤其可商之处在于题名之“上”、“中”、“下”,如此题名法,则以清华简三篇当后世《书序》所说之《说命》三篇。

然而《书序》所说三篇,传统上认为是孔子(实际上可能是孔子及其后学)删定的三篇。

删书包括了去重的工作,可能当时流传的《傅说之命》有很多篇,孔子最后选取了三篇。

此三篇虽然今天已经亡佚,但是一些古籍之中还引有佚文。

而清华简《傅说之命》中,只有中篇和《国语》中的佚文对应得上,下篇缺了第一枝简,即使这一枝简能对应某些文句,仍然有不少佚文无法对应。

目前要说这些佚文都存在问题,不是《说命》,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合适的方式,似可题作《傅说之命(说命)》甲、乙、丙,或《傅说之命(说命)》一、二、三,下文依第一种方式题名。

2.《傅说之命(说命)》甲、乙篇中均有傅说和武丁的对答,当然傅说所说之语短小;但是惟独丙篇傅说没有对答。

疑文中的:王曰:“说,汝毋忘曰:‘余克享于朕辟。

’其又乃司四方民丕克明,汝惟有万寿在乃政。

汝亦惟克显天,恫瘝小民,中乃罚,汝亦惟有万福业业在乃服。

”当读为王曰:“说,汝毋忘。

”曰:“余克享于朕辟,其又乃司四方民丕克明,汝惟有万寿在乃政。

汝亦惟克显天,恫瘝小民,中乃罚,汝亦惟有万福业业在乃服。

”3.《傅说之命(说命)》甲篇的“帝(抑)尔以畀余,(抑)非”,疑第一个“”当读为“益”或“委”。

“王曰:‘亶然’”,疑武丁之语到此结束,其下“天乃命说伐失仲”非武丁之语。

“失仲是生子”,“是”疑读为“时”。

4.《傅说之命(说命)》丙篇开头王之言,“余惟命汝说融朕命,余柔远能迩”疑当作“余惟命汝说融朕,命余柔远能迩”,后一“命”字乃教告之义。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所 讲 的孔 安 国承诏 为《尚书 》 十九 篇 所 作 的 传 , 经魏 晋 间学 者重 新 整 理 而成 。 田旭 东 ( 五 后 西 北大学 文 博学 院 ) 尹挚 与伊 尹 学派— — 以 出土文 献 为考 察 中心 》 析 了 马王 堆 帛书 《 尹 ・ 《 分 伊 九主 》 的思 想 内涵 以及 战 国时期 伊 尹学 派 的流 行 。廖 名 春 ( 华 大学 历史 系 ) 清华 简 ( 清 《 尹诰 )
“ 惟尹 自夏 徂毫 , 条至在 汤 ” “ ” , 及 意为 “ ” 指 伊尹 至 于汤 的处所 。 至 ,
二 、 程寤 》 《 训 》 究 。罗 新 慧 (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 清 华 简 ( 寤 ) 与 文 王 《 、保 研 北 《 程 篇
受 命 再 探 》 纳 了受命 说在 西 周 时期 的大 致情 形 , 出殷周 变 革 之 际 , “ 伐 ” 归 指 在 杀 之外 , 扬 梦 ” “
是周 人 用 于翦 商 的重 要 方法 , 于周 人 意义 重 大 。艾 兰 ( 国达 慕斯 大 学 ) ( 训 ) 楚 国 书 对 美 《保 及
的问题 》 重点 就 “ ” 书 的概 念 、 质 等 问题 进 行 了讨 论 。柯 鹤立 ( 国理 海 大 学 ) 清 华 简 ( 性 美 《 保
训 ) 的“ ” 中 训 及古 代传 播 “ ” 训 的方 式 》 为 , 训 ” 认 “ 一类 的文 献 在 战 国时期 是 用 于教 学 的材 究。虞 万 里 ( 海 社会 科学 院历 史研 究所 ) 由清华 简 ( 《 研 上 《 尹诰 ) ( 论 古
文 尚书 ・ 咸有 一 德 ) 性质 》比较 了《 诰》 《 有 一德 》 之 尹 与 咸 的异 同 , 对 《 有一 德 》 并 咸 的性 质 和 来 源进 行 了讨论 , 为 《 认 咸有 一 德》 是 真古 文 《 应 尹诰 》 “ ” 其 来 源可 能是 《 文 尚书序 》 之 传 , 古 中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

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

赵平安教授等认为《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但笔者认为当属《诗经》类文献。

依据《毛诗序》分“大序”“小序”推理,《芮良夫毖》前之“序”可称为“小序”,为先秦《诗序》之遗存。

而对比“小序”再考《芮良夫毖》正文,可确认其中有《诗经》诸篇常见之笔法。

标签:“清华简”;《芮良夫毖·小序》;先秦;《诗序》之遗存《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

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

①这是一篇蕴含丰富的历史文献,在文献学上有重要意义。

仅其开篇四十字,就值得认真研究。

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兹引其辞如下:周邦骤有祸,寇戎方晋,厥辟、御事各营其身,恒争于富,莫治庶难,莫恤邦之不宁。

芮良夫乃作毖再终,曰:(引者按:以下为《芮良夫毖》正文,引文用通行字体)②这段文字非常重要。

李学勤先生在《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中已将其先行拈出,简要介绍。

③赵平安教授《〈芮良夫毖〉初读》将其与《尚书·康诰》前段文字等进行了比较,认为从文献性质来说,《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

④这些讨论具有启发性。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这段文字的性质及其他相关问题。

一、《芮良夫毖》前部文字为该篇“序言”《〈芮良夫毖〉初读》指出:“《芮良夫毖》的结构和《周书》多篇相似,都是两段式,先交待背景,然后详载君臣之言。

”至于“两段”之间的关系及各段的文体性质,文中未明确。

我们认为,《芮良夫毖》前段上述四十字为小序,其后为正文。

关于其文体特征及意义,兹分述如下。

先秦古书正文即主要叙述部分前往往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可称为“序辞”或“序言”。

《楚辞·招魂》开头“朕幼清以廉洁”等六句,叙述作文之背景,可称为《序辞》。

《〈芮良夫毖〉初读》所引《尚书》的《多士》《多方》及《康诰》前部文字则可称为《序言》。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二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二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二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二、介睪寺悳《周公之琴舞》简14:“大亓(其)又(有)慕(谟),介(匄)睪(泽)寺(恃)悳(德),不畀甬(用)非颂(雍)。

”1整理者注曰:“介,读为‘匄’,祈求。

《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介’为‘匄’。

‘睪’,疑读为‘泽’,《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

’寺,读为‘恃’。

句意为祈求上天的之恩泽,依凭有德。

”2林义光根据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以眉寿”、“用祈眉寿”等,正确地把《诗经》中“以介眉寿”的“介”释读为求之“”,这是根据地下材料解读古书的一个典型例子3。

但是“介泽恃德”中的“介”,似不应作求之“”解,而当作“因依”、“怙恃”解。

“介”作因、恃解的例子,如:《左传·文公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

”杜预注:“介,因也。

”《汉书·南粤传》:“欲介使者权谋,诛嘉等。

”颜师古注:“介,恃也。

”“介”的这个意思时常被误解,例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

”司马贞《索隐》云:“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介;一云介者,夹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二》案:“二说皆非也。

介者,恃也。

言恃江淮之险也。

……阻、负、介三字同义。

”4又如《汉书·五行志》:“是时虢为小国,介夏阳之阸,怙虞国之助。

”颜师古曰:“介,隔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五》案:“介、怙,皆恃也。

”5因为“介”与“恃”义同,所以“介恃”也可并列连用,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

”杨伯峻注:“介,因也。

介恃犹言仗恃。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

”《宋书·本纪第二·武帝中》“鲜卑负众,僣盗三齐,狼噬冀青,䖍刘沂岱;介恃遐阻,仍为边毒。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证实周朝二王并立存在,史记遗漏一段重大历史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证实周朝二王并立存在,史记遗漏一段重大历史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证实周朝二王并立存在,史记遗漏一段重大历史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周之交历史的重大变故,源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独宠褒姒,以烽火戏诸侯博取褒姒一笑,褒姒生子伯服之后,周幽王想废掉申后之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史记·周本纪》:(周幽王)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周幽王此举引发权力之争,宜臼外公申侯联合缯、西夷犬戎杀了幽王之后,诸侯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此后,周平王迁都雒邑,躲避戎寇。

在周平王时期,王室衰落,对诸侯没了约束力,诸侯开始互相攻伐,吞并弱小,由此拉开了春秋大幕。

然而,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即清华简),记载的内容却要改写这一段历史,尤为重要的是,《史记》还漏记了一位周王。

幽王之后,谁来继位?根据《史记》记载,周幽王父亲是周宣王,有两个后妃,即申后与褒姒,分别育有一子姬宜臼与姬伯服,其中姬宜臼是嫡出,姬伯服是庶出。

当然,周幽王后妃与之女应该不止这些,还有一些可能没有记录,尤其是一些庶出之女,往往不被史书重视。

正常来说,周幽王应该传位姬宜臼,但因为幽王宠爱褒姒,废除姬宜臼太子之位,而立姬伯服为太子。

更为重要的是,周幽王还要杀死姬宜臼,致使申后父亲申侯大为愤怒,于是公元前771年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和姬伯服,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但与《史记》不同的是,《左传》、《尚书》、《竹书记年》等书中却有“二王并立”的记载,就是当时出现了两个周王。

《竹书记年》: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考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考释
Ap . 01 r2 2
《 清华大 学藏 战国竹简 ( ) 考释 壹 》
张 峰
( 吉林 大 学 , 吉林 长春 102 ) 304

要 : 清华大学藏 战国竹简( 》 布以后 , 《 壹) 公 引起 学术界 的关注。经过整理 者和 学者 们的 积极努 力, 决 了很 多问题 , 解
但还是 有值得探 讨的地方。如 《 程寤》 8的“ 应释为“ , 尹至》 《 简 思” 畏” 《 、 祭公》 等的从 中从亡的字应是“ 。 丧”
“ 畏忌” 一词 古代很 常见 。比如《 邾公 华 钟》 : “ 余毕鼻( ) ( ) ” 《 恭 威 畏 忌 、 上博六 ・ 日》 5 “ 用 1 : 告
众 之所 畏忌 。 传世 文献 中也 很常 见 , : 匪言 不 能 , ” 如 “
体, 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隶定为“ 。《 忌” 玉篇 ・ 心部》 “ , :忌 畏也。 ”
关键词 : 清华 简; 考释 ; 古文字 中图分 类号 : 87 5 K 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27 2 1 )2— 16— 4 17 9 2 (0 2 0 0 4 0
《 清华大学藏战 国竹 简 ( 》 下 文一般称为 壹) (
《 华壹 》 于 2 1 清 ) 0 0年 1 出 版 。其 内容 多 涉 及 古 2月
整理 者 疑为 “ ” 引《 文》 为 “ 也 ” 慕 , 说 训 毒 ,
又 引《 文 通 训 定 声 》 “ 恶 也 ” 或 疑 “ ”之 说 云 憎 , 恶 省 。 黄怀信 认 为 ,“ ” 借 位 “ ” 恨 也 ; 思 ” … 慕 , 忌 , “ 读
《 上博一 ・ 性情论》 3 :凡於道路毋思 , 简 0“ 毋独 言” 郭店简 ・ 自命 出》 6 。《 性 简 O作 : 凡於路 毋恨 “

刘沧龙分享:清华藏竹简,经典传千年

刘沧龙分享:清华藏竹简,经典传千年

刘沧龙分享:清华藏竹简,经典传千年北京——五年前的本月,一批宝贵的竹简抵达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一名清华校友在香港的艺术品市场上购得了这些泥迹斑斑的竹简,然后捐赠给了清华。

“我们打开箱子时,箱子里一股难闻的味道。

发霉的味道。

许多竹简都破了,”清华大学知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说。

在夯实、坚硬的泥土下面,是一些令人大为震惊的东西:竹简上有用性质稳定的纯墨汁写的古代文学作品。

李学勤领导的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清洗细竹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竹子全部浸透了水,像煮过的面条一样软。

竹简上刻着一些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据信它们是被人从一位历史学家的墓里非法挖出来的,这位历史学家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战国时期的楚国。

这些竹简正在让我们对古代思想的认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源自过去却有着惊人的当代特征的问题,比如:固定含义是否存在?被我们当做真理的东西实际上是真的吗?在中国经常可以听到要坚守正统理论的训诫,比如“热爱共产党”和“学习经典”,而且它们还往往被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经典到底是什么?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总计约为2500片,其中包括一些竹简碎片,竹简最长可达46厘米。

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萨拉·艾伦(Sarah Allan)说,在中国寻求显示自己不同于西方之际,竹简上的内容也挑战着中国文化。

“如今,中国希望重拾自己的传统,以此抗衡西方的影响,但那种传统的本质是什么?”艾伦在邮件中说。

“作为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个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之际,这些手稿提供了大量有关中国思想形成时期的全新信息,”她写道。

竹简让学术界和文化界大为兴奋,比如,驻北京的意大利记者郗士兵(Francesco Sisci)就将这些文稿的发现,以及中国1993年以来的另外两次发现,和欧洲重新发现前基督教文化以及罗马和希腊的价值相提并论。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概述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概述

作者: 李均明[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5-8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清华大学;高宗;“十五”;“君子”;“一”;“三”;竹简
摘要:�殷高宗问于三寿》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之一,原由28支竹简编联而成,今缺第三简,见存27支。

其中第25简上部缺大半,第8简上、下及第9简下端亦稍残。

完整简长约45、宽0.6~0.7厘米,设三道编绳。

满简书写28~34个字符不等。

简背有次序编
号“一”至“廿八”,今缺序码“三”。

序号有错乱,其中原编号“十五”当排在第10简位置,而原编号“十”当排在第15简位置,今已据文义互换。

篇题“殷高宗问于三寿”写在篇末最后一简简背(封三:3、4)。

文字较清晰,唯第八简上端有一字缺损,又第九简中段“君子”前一字及第二十简“责”字笔画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札记之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
一、鹃肩
《说命上》简2-3:“敚(说)方(筑)城,縢(降)(庸)力,氒(厥)敚
(说)之(状),鹃(腕)肩女(如)惟(椎)。

”1这段话中的“鹃(腕)肩女(如)惟
(椎)”,描述的是傅说的相貌。

“鹃”字整理者括注为“腕”,“惟”字括注为“椎”。

整理者在注释中引《荀子·非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认为“可与此参看”。

2“植鳍”指鱼背直立的脊骨3,整理者把直立的鱼鳍和形状相似的椎相联系,因而把“惟”释读为“椎”,可备一说。

“鹃”字从鸟、肙声,“肙”古音为影纽元部,与同为影纽元部的“腕”字相通假,音理上毫无问题。

问题是“腕肩如椎”不好理解4,且于古籍无徵。

“鹃”当读如“鸢”。

“鸢”古读余纽元部,“鹃”古读影纽元部,两字皆为喉音,又同属元部,可以相通。

“鹃肩”读作“鸢肩”,古籍中用来描摹人的特异相貌,例如:《国语·晋语》:“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

’”韦昭注:“鸢肩,肩井斗出。

”5
所谓“斗出”即像斗一样陡出。

古代陡峭之陡概作斗,段玉裁于《说文》“斗”字下注云“此篆叚借为斗陗之斗,因斗形方直也。

俗乃制陡字。

”根据韦昭的注释,可知“鸢肩”之状就是双肩陡立高耸的样子。

古籍中用“鸢肩”来形容人的状貌并不少见,他如:
《淮南子·墬形》:“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


《淮南子·道应》:“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渠颈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6
《论衡·道虚》:“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䳒肩7,浮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后汉书·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李贤注曰:“鸢,鸱也。

鸱肩上竦也。


《刘子·命相》:“伏羲日角,黄帝龙颜,帝喾鸢肩,颛顼骿骭,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帝喾、傅说与叔鱼、梁冀贤愚有别,善恶不同,但均有“鸢肩”之相8。

值得一提的是,《说
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原大图版第2页、放大图版第29-30页;释文第122页。

2同注①,第123页注释第[一一]。

3《荀子·非相》杨倞注云:“植,立也。

如鱼之立也。

”《礼记·少仪》:“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祭膴。

”孔颖达疏:“鳍,谓鱼脊。


4腕是手腕,肩是肩膀。

如果“腕肩”是指手腕至肩膀一段,则应表达为“肱臂如椎”。

正常人的手臂都可屈伸自如,如果腕肩如椎是指僵直如椎的手臂,则傅说岂非残疾。

5四库本高诱注作“肩井升出”,其中“升”乃“斗”字形误,“斗”“升”二字古籍中屡相误。

6“渠颈”原作“泪注”,据王念孙说改,参其《读书杂志》,第87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7“䳒肩”一本误作“戴肩”,当从宋本作“䳒”,“䳒”同“鸢”。

“雁颈”或是“渠颈”之误。

8古俗一般以鸢肩为恶相。

元代谢应芳在《辨惑篇》卷三引宋人说,力驳世俗之说,其文云:“胡忠简公曰:世俗所谓骨相之至恶者,宜莫如虎狼、䝉倛、鸢肩之相也。

然尼父面如䝉倛、阳虎亦如䝉倛;窦将军鸢肩、马宾王亦鸢肩;杨食我熊虎之状、班定逺亦燕颔虎头。

然则虎可以比尼父、而窦之不臣可以比宾王
文》无“鸢”字,有“”字。

《说文·鸟部》:“,鸷鸟也。

从鸟、屰声。

”徐铉曰:“屰非声。

一本从,疑从雈省。

今俗别作鸢。

”徐铉以为“鸢”为後世俗字,今出土文献中已见“鸢”字,徐说不一定正确。

另外,《说命上》中的“縢(降)(庸)力”,整理者注云:“縢,《诗·鲁颂·閟宫》传:‘绳也。

’《广雅·释器》:‘索也。

’,卽‘降’字,读为同属见母冬部
的‘躬’,《说文》:‘身也。

’《墨子·尚贤下》:傅说庸筑,‘衣褐带索。

’”9整理者为了与《墨子》中的“衣褐带索”相联系,把“縢”解释为绳索,把“”解释为躬身。

但是所谓绳索躬身用力,于文意和句法皆有窒碍,且与《墨子》文意也不完全吻合。

不如直接把“縢降”读为腾降,腾降犹升降,腾降用力即上下用力,描述傅说版筑用力之状。

之忠、食我之恶可以拟定逺之勲乎!”
9同注①,第123页注释第[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