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释文
清华简《保训》释译
清华简《保训》释译王连成七月初,《文物》2009年第六期终于上市了,但是,先睹为快的人毕竟是少数,直到今天,还有网友称当地买不到,图书馆也见不到该期刊。
笔者也曾经托某省会的亲友购买该期刊,可是,也未能如愿。
笔者感谢互联网的神奇功能,是她将一些热心网友的奉献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笔者目前所参照的图版和释文,均来自于高清晰的网络图片。
一、参考释文最权威的参考释文到目前为止当然还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整理中心的释文,i为了节省篇幅和便于比较,笔者将其73页和75页的两个版本合并,宽式释文与原释文不同之字用圆括号表示:⑴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厉),恐述(坠)保(宝)训。
戊子,自溃(靧)。
己丑,昧⑵[爽]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⑶训。
昔前 (代?)(传)保(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⑷受之。
钦才(哉),勿涇(轻)!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⑸不讳于庶万眚之多欲。
(厥)又(有)(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迩)诣(稽),测⑹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诰(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滋)备惟⑺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於(呜)(呼),(祗)之⑻才(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服)(厥)辠(罪)。
(微)亡(无)(害),迺追(归)中于河。
⑼(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唐>,(祗)备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⑽<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毋解(懈),其有所(由)矣。
不⑾及尔身受大命,敬才(哉),勿涇(轻)!日不足,惟宿不羕(详)。
”二、修订释文根据笔者的逐字考证,上述释文当中有认字、句读和理解错误。
因此,作新修订的释文如下:⑴隹王五十年,不(丕)痧,王念日之多鬲(厄),恐述保训。
0454清华简《保训》释字一则
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首發)沈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近發表的清華簡《保訓》在講到上甲微的事蹟時,有下面這樣的話:微弗忘,傳貽子孫。
簡91“微”後面的一個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73、75)釋為“志”。
我們迄今所看到的各種關於《保訓》簡的論文似乎都接受了這種釋法。
其實這個字跟簡中其他的“志”字還是有區別的,請看簡4“氒志”的“志”的寫法:兩相比較即可以看出,這兩個字下部所從是不同的。
簡4的“志”下部從心,《保訓》簡文裏有“念”(簡1、簡3)、“(恐)”(簡1、簡2、簡3、簡4)等字皆從心,寫法跟簡4的“志”的心旁是相同的。
簡9的所謂“志”後面有“忘”字,“忘”下部所從的心旁跟所謂“志”下部所從也不相同。
其實,簡9的所謂“志”字下部所從是“又”。
《保訓》簡上的文字,作為偏旁的“又”基本上都不是兩筆寫成,而是三筆寫成,即上部通常作一筆寫的弧筆是分作兩筆寫的。
有的學者在網上討論《保訓》簡的文字特點時其實已經指出了此點。
例如公子小白先生說:很贊同一上兄的這句話“我們見到的傳抄古文,過去認為是後世傳抄者所為的一些書寫特點,有些可能是有較早來源的”,至於其來源是不是一定要坐實為青銅器銘文,現在還不好確定。
另外簡文中與三體石經相近的筆法、筆勢,與一些只見于三體石經的字形(特別是那個“隹”旁的寫法)相結合,我覺得恐怕不是偶然的。
簡文中有一些“又”旁起始部分筆劃由兩筆分別寫成,這在以前的竹簡文字中也不多見,而這也是三體石經古文的一個特點。
這些因素湊在一起,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三體石經應當具有積極的意義。
2Llaogui先生在跟帖中指出“又”的這種寫法在侯馬盟書中也有。
3海天先生也接著指出這種寫法的“又”也見於《上博(五)·苦成家父》。
4他們的觀察都是細緻和正確的。
我們所談的簡9的所謂“志”字,其下部所從正是“又”,其寫法跟本篇簡4的“昔舜舊(久)(作)小人”的“(作)”尤為接近:因此,簡9的所謂“志”其實應當隸定為從又、之聲的一個字,此字一般認為就是“寺”字,在戰國文字中很常見,經常用為“持”。
清华简《保训》释文解析
淫 !昔舜 旧作 小 人 , 亲耕 于历 丘 , 求 中 , 厥 志 , 违 于 庶 万 姓 恐 自稽 不 之 多欲 。厥 有 施 于 上 下远 迩, 位 迩 稽 , 阴 阳 之物 , 顺 不 逆 。 适易 测 咸 舜 既 得 中 , 不 易 实 变 名 , 滋 备惟 允 , 翼 不懈 , 作 三 降 之 德 。 言 身 翼 用 帝 尧嘉 之 , 厥 绪 。呜 呼 !发 , 之 哉 ! 昔微 假 中于 河 , 复 有 用受 祗 以
【 参考文献】
诒 让 的 《 戴 礼 记 斟 补 》 。清 人对 《 戴 礼 记 》 笺 注 的学 者 颇 大 等 大 作 多 , 著 名 的有 王 应 麟 的 《 祚 篇 集 解 》 孔 广 森 的 《 戴 礼 记 补 较 践 、 大
Lt r r t dis i a yS u e e
【 摘要 】 清华 简《 保训》 自公布 以来 , 到学者专 家们的 高度 得
重视 , 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讨论 , 中拟在各 家的基础上对 于释文 文 再进行解析 , 使我们对其 内容有一个更明确 的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 清华简; 保训 ; 释文
是 停 留在 笺 注 阶 段 。对 于 《 大戴 礼记 》 容 的 综 合 研 究 还 需 要 我 内 们 当今 学 者 进 一 步 的 深 入探 索 。
礼记》 目为之一新 , 面 基本上恢复到可读 的程度 。戴震之功可谓
巨矣 ! 清 代 校 订过 《 戴礼 记 》 人 也有 不 少 , 汪 中的 《 戴 礼 ” 大 的 如 大 记 正 误 》 朱 骏 声 的 《 戴 礼 记 校 正 》 邹 伯 奇 的 《 正 大 戴 礼 》 孙 、 大 、 校 ,
0460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清華簡《保训》解詁四則(首發)張崇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本文擬在諸位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保訓》的一些字詞和文句作進一步的解釋和疏通。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誦”,原作“詷”,《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侗’馬本作‘詷’,與‘童’通,指幼稚童蒙。
或説此處讀爲‘誦’。
” 1趙平安先生認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
2廖名春先生認為“詷”是諸侯之共主,是天子。
3子居先生訓“詷”為“共同”,認為“這裡是說前人臨終時有所訓命告誡,必會同臣屬、族人而后申言。
”4陳偉先生釋為“諷”,訓為背誦義。
5今按:《釋文》或說讀為“誦”可從。
陳偉先生釋為“諷”,亦通。
“誦”和後文的“念”相呼應。
“念”亦有背誦義。
《漢書·張禹傳》:“初,禹爲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爲《論語章句》獻之……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
’”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念,背誦也。
今猶云讀書爲念書。
”6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
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二“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丘,恐,求中。
自稽厥志,不違于庶。
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
”“久”,原作“舊”,李守奎先生認為可能應讀為“久”,7沈培先生從之。
8“恐”,廖名春先生認為當讀為“工”,義為擅長、善於;9李銳先生疑讀為“恭”。
10今按:“舊”讀為“久”,和後文的“恐”正相呼應,可從。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舜久為小人,蓋無德行以名世,所以“恐”。
“自稽厥志”的“志”,當訓為“德”。
《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高誘注:“志,德也。
”“自稽厥志”當是自省之意。
《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清华简_保训_篇解读
清华简 保训 篇解读廖名春 陈 慧清华简 保训 篇自面世以来,!学人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释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现综合大家的工作,间出己意,对 保训 篇作一系统的解读分析。
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述 保训 。
∀惟王五十年:就在周文王在位的第五十年。
李学勤: 尚书#无逸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 史记#周本纪 记载同。
&不豫:∃豫%, 释文 作∃瘳%。
孙飞燕、李守奎都有隶作∃%的意见。
孙飞燕说∃%可读作∃豫%,李守奎说可读作∃怿%。
∋孟蓬生认为:∃豫%或∃怿%理解为∃安舒%、∃舒服%,看作∃舒%的借字。
(按:上博简 周易#豫 卦之∃豫%皆作∃余%,可见∃%作∃豫%为佳。
∃不豫%是病重的委婉说法,文献习见。
下文∃朕疾适甚%、∃今朕疾允病%,都是明证。
多鬲:∃鬲%, 释文 读为∃历%,并引 说文 解为∃过也%。
李锐认为:古书多有∃多历年%之说,当同于此处的∃日之多历%。
)按: 说苑#建本 :∃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 荀子#修身 有:∃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 韩诗外传 卷四则作:∃暇日多者,出人不远矣。
%∃暇日多者%即∃日之多暇者%,反之即∃日之不多暇者%。
所谓∃日之多鬲%,应与∃日之不多暇者%近。
因此,疑∃鬲%当读为∃易%。
∃鬲%古音为来母锡部,∃易%为喻母锡部,韵同声近。
礼记#郊特牲 :∃乡人裼。
%郑玄注:∃裼或为獻。
%∃易%有快、急速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 :∃∗易+者,疾也,速也。
% 史记#天官书 :∃所居久,其乡利;易,其乡凶。
%裴駰 集解 引苏林曰:∃[易,]疾过也。
%∃日之多鬲%读作∃日之多易%,也就是∃日之多疾%、∃日之多速%之意。
换言之,即日子不多了。
恐,述 保训 :非常忧惧,就口述了 保训 。
释文 作:∃恐述 保训 %,并说:∃∗述+,通∗遂+,读为∗坠+, 国语#晋语 注:∗失也。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中”,测日度地,求地中,是靠土圭和旗表。我在《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 已经说过,“中”字的古文字写法正像旗表。这里的“中”不可能指“地中”,“地中”无法借, 所借只能是测量和标志“地中”的器物,土圭和旗表。
“怀”,楚简多见,一般都是作“负”或“背”字用,这里疑读“负”,不读“服”(我在会上 指出)。“负罪”,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背负罪名的意思。
(4)清华简的《尚书》,概念和范围是什么?只限《书》百篇?还是包括《逸书》?或者讲西周故 事的都算?如果都算,就可能与子书交叉。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公书》也是讲西周故事。三者, 还是应有所区别。
2009 年 7 月 19 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顺便说一句,在拙文《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李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下的 两段话都是引文,因为排版时没有换成引文格式,容易引起误会。我要说明,这两段话都是李先 生的原文。
●简 9 “成康”,相当“成唐”(殷墟甲骨文这样写)或“成汤”(传世文献这样写),“唐”、“汤”作“康” 是通假关系,不是形近致误(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案:徐、楚、吴、越一带出土的煮水器叫“汤 鼎”。下寺楚墓 M3 出土过这种鼎,自名“鎏鼎”。得此可以证明,“康”字可读为“汤”。过去, 我就讨论过这一问题,参看拙作《入山与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 年)252、315 页。 ●简 10 “次”,是“羡”字所从,疑读“羡”,不读“延”。“羡”是多出、有余。案:《孙子·九地》: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就是讲没有余命。 ●简 11 “羕”,东周器铭多借为“永”字,这里读为“永”(我在会上指出)。案:西周金文常说“虔 夙夕”、“恪夙夕”、“夙夜用事”、“夙夜用享”、“夙夜不懈”、“夙夜无怠”,都是勉人勤奋的话。“日 不足,惟宿不永”,“不足”是太短,“不永”是不长,都是珍惜时光,恨日子过得太快,也是勉 人勤奋的话。整理者指出,《逸周书·大开》的“维宿不悉,日不足”、《小开》的“宿不悉,日 不足”是类似的话。“悉”字的上半与“永”相似,也有可能,就是“永”字之误。 二、白话语译 文王五十年时,[文王的病]总是不好。文王担心,日子一天比一天少,如果再不留下遗嘱, 恐怕就来不及了。 戊子之日,从演水出发。己丑之日,天蒙蒙亮,[到达某地。武王最终未能赶到文王的身边]。 文王留下遗嘱说: 发!我的病已经很重,恐怕来不及跟你讲话了。 从前,古人垂教训于后世,都是当面口授,如今我的病日益加重,恐怕等不到最后时刻了, 你还是听我书面讲吧,一定要恭敬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 从前,舜一直是小人,他在历丘下的草莽中亲自开荒种地。他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找到“中” (大地的中心),有标准可依,使自己的想法完全合乎黎民百姓的要求,用“中”来确定大地的高 下远近,所以变方设位,随时观测万物的阴阳变化,使一切顺而不逆。舜有了“中”,说话才很 得体,用不着变实易名,干事也很稳当,一切都恰如其分,小心翼翼,毫不懈怠,因此才立下“三 降之德”。帝尧夸奖他,[舜]因而受命继位。啊,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 从前,上甲微曾向河伯借“中”,以报有易氏之仇。有易氏背上罪名,而上甲微却毫无损失。 上甲微把“中”还给河伯,永记不忘,子孙相传,一直传到成汤。成汤小心从事,决不敢懈怠, 所以得到“大命”。 啊,发!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我已经知道,我是活不长了,多余的生命已经一点儿没有。现 在,你可要兢兢业业,千万不可懈怠,一切照规矩办事。你不能当面受此“大命”,一定要恭敬 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白天太短,夜晚也不长,[你要努力呀]! 三、讨论 (1)我从《光明日报》读李学勤先生和赵平安先生的介绍,因为没有释文,有些情况无法判断。 如李先生说此篇有两个典故:舜和上甲微,赵先生说有三个典故:黄帝、舜、上甲微。现在看来, 还是只有两个典故,黄帝并不存在。 (2)关于文王称王,过去有争论,一说死后追称,一说当时就这么叫,至少在岐周之地这么叫。 后说,当然有可能,但至今没有过硬的证据。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看出土的西周材料。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
清華簡《保訓》“中”字解讀諸說平議(首發)陳民鎮煙臺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2010級碩士研究生清華簡最早披露的是《保訓》,目前爲止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也是《保訓》。
而爭議的焦點正是《保訓》中的“中”字,歧見迭出,紛如其辭。
在簡文中,“中”字凡四見,分別出現于虞舜與上甲微兩個故事中。
在虞舜的故事中,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求中”、“得中”:“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恭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
舜旣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在上甲微的故事中,也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假中”、“歸中”:“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
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祗服不懈,用受大命。
”1筆者擬就諸家歧說作一番梳理,以期對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一、《保訓》“中”解讀諸說平議目前爲止,關於清華簡《保訓》“中”的理解,主要可以歸納爲中道說、標杆說、地中說、旗幟說、讀“衆”說、獄訟簿書說、命數說諸說,以下並載諸說,略作評騭。
(一)中道說李學勤先生首倡此說。
李先生認爲《保訓》中的“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保訓》的思想與儒學有共通之處,很值得探索研究;朱子《中庸章句》序開首講“道統”,現在看《保訓》篇文,似乎堯舜以來確有“中”的傳授2。
後李先生復作補充,指出上甲微怎麼“假中”、“歸中”於河,不太容易理解,然視下文“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中”仍是指思想觀念而言;由此可見,“中”的觀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3。
江林昌先生也認爲“中”應該是一種觀念,並闡發姜亮夫先生的觀點,指出“中”字的上端作飄遊狀者爲氏族圖騰旗幟,中間作圓者爲太陽,下端作飄遊狀者則爲旗幟之投影;“中”是上古時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這種信仰和觀念來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陽崇拜,“中”字的原始義卽來源於初民對太陽的認識;《國語·魯語》有“日中考政”之說,《詩》毛傳有“教國子以日中爲期”之謂;“中”字的原始義卽取象於太陽神中午時分公正直照、不偏不倚的特徵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在历史范畴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考古学家不仅发现、发掘了许多很早以前的文化遗迹,而且恢复了许多古文献,其中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最为突出。
“保训”竹简是清华大学藏中战国期间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文本的内容,而且在于该文献的生存状况。
保训有130竹简,每一竹简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的每一竹简也是按照一定的形状,以及特定的文字组成的。
“保训”竹简包括多种文献,有部分出自上古时期,有部分来自西周时期,有些是清代及唐,宋诸朝的碑刻、文献。
“保训”这名字,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保护训诫”,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词语。
“保训”的第一竹简的内容涉及到发展政策,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全面、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发展政策。
第一部分传记介绍了当时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各个朝代,以及他们的政治、文化发展历史,例如:楚汉两朝、齐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第二部分发展政策主要表述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其中涵盖了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处罚法、抚养费、服务考核等等。
另外,“保训”也有许多科技项目,其中不乏由技术家发明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有用设备,例如:木刻印法、火药弩、木锯连环、天文仪、农业工具等,他们的发明都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促进。
此外,“保训”竹简也有关于社会秩序的法律条文,今天依然活跃于中国社会,这表明中国社会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一种完善的社会秩序。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保训”竹简受到了文化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保训”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他们发现了诸多未知的实质内容,进一步研究了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总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件十分宝贵的文献,它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的历史,是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The Explanation on Baoxun of Qinghua Bamboo
Slips
作者: 张崇礼[1]
作者机构: [1]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出版物刊名: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7-1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清华简;《保训》;解诂
摘要:在诸位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保训》的一些字词和文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疏通,主要有:1.采纳《释文》或说的意见,把"詷"读为"诵",并把"恐弗念终"的"念"训为"背诵"。
2.对"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重新断句并作了解释。
3.对"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允"的意思进行疏通,并认为和《中庸》对"中道"的相关论述比较符合。
4.把"卣"读作"攸",训为"松弛、松懈"。
清华简《保训》篇“咸顺不成”解
清華簡《保訓》篇“咸順不成”解(首發)房振三青島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清華簡《保訓》篇第5-6簡有一句作“測侌之勿,咸川不△”,李學勤先生最早讀為“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1],△,《保訓》釋文作“誥”,疑讀為“擾”,[2]李守奎先生認為:第6簡原釋為“誥”的字,根據圖版,右半部是“屰”,左半部是否“言”尚看不清,但從字形上看釋“誥”不太合適。
[3]廖名春先生認為:李守奎先生隸作“”,讀為“逆”,其說可信。
[4]子居先生亦從之,無說。
[5]按,△,原文作:處理前處理後《保訓》釋文作“誥”,疑讀為“擾”,態度相當謹慎,李守奎先生將該字右旁隸作“屰”,與簡文字形不甚相符,并懷疑左旁是否是“言”,也值得商榷。
諦審該字字形,左旁實從“言”,右旁所從乃“生”字,楚簡文字中“生”字屢見:郭店·老甲15 郭店·太一1 郭店·語叢2.11[6]上博二·民4.28 上博五·競7.9 上博五·弟2.12[7]至於從“生”的“眚”字和“請”字亦見於戰國文字中,多可參看,例不備舉。
值得注意的是,《保訓》簡文該字中右旁所從的“生”字右上角的弧筆略殘,與上述所引上博二《民之父母》簡、上博五《弟子問》簡中的“生”字相似。
准此,該字當隸作“”,不見於後世字書,疑是“請”字之省。
“請”字從“青”,“青”字本從“生”,從“井”,其後下部所從“井”字小有訛變,何琳儀師論之甚詳。
[8]“”乃“請”之省,在簡文中讀作“成”。
生,生紐耕部;青,清紐耕部;成,禪紐耕部。
傳世文獻中從“生”得聲之字與從“青”得聲之字每多通假,如“旌通精”、“星通晴”、“腥通精”等,[9]而從“青”得聲之字與從“成”得聲之字也多通假,如《戰國策·趙策三》:“誠聽子割矣。
”《新序·善謀》誠作請。
《呂氏春秋·具備》:“三月嬰兒,慈母之愛諭焉,誠也。
”《淮南子·繆稱》誠作情。
0448清华简《保训》解析
清華簡《保訓》解析1(首發)子居前數日見東山鐸兄于論壇所貼《文物》所刊《保訓》簡圖片,後又于王連龍先生處得贈《文物》所刊《保訓》簡數碼照片,今日更見網友公子小白先生共享清晰版《文物》所刊《保訓》簡(贴图于下),遂得以逐步字字核對,草成此文,感謝在先。
先列出释文:1、隹王五十=年,不[疒余],王念日之多鬲,恐墜保訓。
戊子自演。
己丑,昧[爽]2、[□□□□□□□□□□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女及3、訓。
昔前人傳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女以箸4、受之。
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新耕于鬲丘,恐救中,自詣厥志5、不諱于庶,萬生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詣,則6、陰陽之物,咸順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惟7、允,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
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於呼!祗之8、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伓厥罪。
微亡害,迺歸中于河。
9、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康,祗備不解,用受大命。
於呼!發,敬哉!10、朕聞茲不舊,命未有所延。
今女祗備毋解,其有所由矣。
不11、及,爾身受大命。
敬哉,毋淫!日不足,隹宿不羕惟王五十=年文王五十年,即其終年。
網友破曉先生指出:《保訓》講文王在位50年,臨終前教導太子發事,《逸周書·文儆·文傳》兩篇也是文王教導太子發之事,《文傳》“文王受命之九年”據黃懷信注釋就是“文王五十年”,于《保訓》同,但內容完全不一樣。
”2查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修訂本)《文傳解》注一:[受命]受天滅商殺紂之大命,在文王四十二年。
九年,文王五十年;三月,文王臨薨之月。
今本《紀年》以此年三月西伯昌薨,當據此。
”3文王五十年,即受命九年,可知《保訓》與《逸周書》的《文儆》、《文傳》篇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李銳先生在《讀〈保訓〉劄記》一文中指出:從金文來看,以“惟王”多少“年”開篇的青銅器銘文,多見于西周中晚期(《尚書·洛誥》用“惟七年”,無“王”字,在篇末),如西周中期的有:曶鼎(《殷周金文集成》5.2838),望簋(8.4272),師酉簋(8.4288),牧簋(8.4343);晚期的有:柞鐘(1.133),散伯車父丁(5.2697),小克鼎(5.2796),虢薑簋(7.3820),五年師簋(8.4216),走簋(8.4244),元年師簋(8.4279),伊簋(8.4287),師簋(8.4311),師簋(8.4312),比盨(9.4466)。
清华简《保训》释文
清华简《保训》笔札(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
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
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以下简称《释文》)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间下己意,录出《保训》释文:(1)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
戊子,自演=(頮水)。
己丑,昧(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3)训。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5)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
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
埶(迩)诣(稽),测(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7)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
於(呜呼),(祗)之(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9)(微)寺(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服)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哉)!(10)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服)毋解(懈),其有所(悠)矣(也),不(11)及尔身,受大命。
敬才(哉),勿淫!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一.对部分文句的新理解在对简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先谈谈笔者对简文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其中有些解释直接关涉到全文的核心思想,故不得不先作一番梳理。
《保训》——中国最早的家训
《保训》——中国最早的家训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的确是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代。
很多文化现象,是在周朝确立的,比如说,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文家训,就是周文王嘱咐周武王的——那就是清华简中最早被编排出来的《保训》。
这篇简文共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
这些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是“清华简”中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并被命名为《保训》,现已收录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书简(壹)》一书中。
据《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李学勤《清华简释读补正》,《保训》释文如下: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
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
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
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
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保训》简的释文大致内容是: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的时候得了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担心没有时间向其继承人传授宝训,戊子这一天,他自己洗了脸,第二天他把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找来,对太子发说:“我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担心没有时间对你加以训告。
过去人们传承‘宝训’,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
现在我病得这么重,你一定要把我说的话记下来。
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纵自己。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
廖名春先生将“ 中” 训为“ 和” 并从简文和其他文献人手给
予 家所说 , 我们认 为 , 廖名春先生 的说法最为恰 当。江林 昌先生 曾在《 清华 <保训 >篇 “ 中” 的观念 》 一文 中谈
月出 版 的《 清华大学藏战 国竹 简( 壹) 》 中的《 保训》 篇 为研 究对 象, 集合各 家观点 , 探求《 保训》 中“ 中” 字的意义。
关键词 : 清华简; 保训; 中
中图分 类号 . H 1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2 — 0 2 0 4 — 0 1
含义 。第一个“ 恐 救中” , 指舜帝担心失去 “ 中” ; 第 二个 “ 既得
中” , 指取于执中; 第三个上甲微 “ 借中” , 指借助公平正义 。第
四个“ 追 中” , 指遵循效法。这 四个“ 中” 字 的使用 , 前两个 是怀 柔, 后两个是手段与 目的 , 既有怀柔 的一面 , 又有强硬的一 面。
文 化 研 究
文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 E L I F E
2 0 1 3 - 0 1
清华 简《 保 训》 “ 中’ ’ 字集 释
赵 昕
( 安徽 大学 文学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摘 要: “ 保训 ” 是清华大 学收藏的一批战 国竹 简“ 清华简” 中的一篇 , 其中“ 中” 字 出现 了四次 。本 文以“ 2 0 1 0年 1 2
根标杆。( 2 ) 竖 形 笔 画 的 中间 有 个 圆圈 , 表 示 这 个 杆 子 的 中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简 3 “前”,下字是“人”,不是“弋”(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不能读“代”。这个“人”字, 左边的一笔是弯勾,和常见的“人”字有点不一样,但对比简 4“小人”的“人”,这个字确为“人” 字(我在会上指出)。 “保”,不读“宝”,这里指前人的“保训”。 “嗣”,《说文解字·言部》有此字,训共、训澉(大言之义),似非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当之义。整理者有 读“童”和读“诵”两说。案:此字与下文“书”字相对,似乎是指当面宣读的文王遗训,读“诵” 好一点。 ●简 4 “泾”,从字形看,乃“淫”字,不是“泾”字,简 11 的“泾”也是“淫”之误(我在会上指 出)。这里的“淫”是淫逸之淫,指耽于吃喝玩乐、安逸享受。《尚书·无逸》记周公告诫成王, 有所谓“无淫于观(观赏)、于逸(安逸)、于游(游乐)、于田(田猎)”,就是讲戒淫逸。 “旧”,简文两见(另一例见简 10),皆应读“久”(会上已有很多学者指出)。《尚书·无逸》 的“时旧劳于外”和“旧为小人”,两个“旧”字也是读为“久”。 “茅”,释“茅”不误,读“丘”可疑。“鬲茅”,可能是“历丘之茅”的缩语(李守奎先生在 会上指出)。 “恐救中自诣”,读“恐求中自稽”。“自诣”当连“救中”读。“求中”,即《周礼·地官·大 司徒》所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的“求地中”。郑玄注:“故书求为救,杜 子春云:当为求。”知原本正作“救地中”。什么叫“地中”?可参看《周礼·地官·大司徒》、孙诒 让《周礼正义》卷十七和《周髀算经》。求地中,测日影,授民以时,定土地之高下远近,对统 治者很重要。“自稽”,是以“地中”作标准,考求一切。《管子·白心》有“自知日稽”说。“稽” 有考、计等训,也有合、当等训。合是合乎标准,当是恰如其分。所谓“中道”的概念就是来自 求地中和立于地中的旗表。我在《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说,这是“为民立极”。 ●简 5 上简的“氒志”应连此简的“不讳(违)于庶万姓之多欲”读,意思是说自己的意愿不违背天 下百姓的要求,句式和下句一样,把“氒”字放在开头。“庶万姓”,《逸周书》的《克殷》和《商 誓》有“商庶百姓”的说法,与此类似。 “易立孰诣”,读“易位设稽”。“易位”是变换方位,“设稽”是设立标准。 ●简 6 “测阴阳之物”,《周礼·地官·大司徒》说,“地中”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 风雨这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诰”,此字左旁是言,右半非告,从照片仔细看,很像是“逆”字所从的屰,而不是告, 疑读“逆”,不读“扰”(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 “言不变实易名”,言有名实,变实易名,则言不顺。这是讲立言,立言要合于“中”。 “身兹备惟允”,战国文字,“备”多半用为“服”,“兹”是虚词,不必读“滋”。“备”字, 简文三见(另两例在简 9、10),恐怕都应读“服”。“服”是从事、行事。这是讲立身行事也要合于 “中”。 ●简 7 “呜呼”下,未经破读的释文没有“发”字,破读后的释文误衍“发”字。 “绪”,指统绪,这里指舜继尧位。 ●简 8 “段”,释读无误,很正确。案:“叚”,古文字的写法是从石从刀,或加又于刀下,象持刀磨 于砺石。《说文解字·石部》有“瑕”字,训为“厉(砺)石”。这个字就是“碬”的本字(我在会上 指出)。
《保训》十疑
《保训》十疑作者:姜广辉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09、5、4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竹简文献,学者称之为“清华简”。
近日“清华简”整理小组成员撰写了五篇关于“保训”篇的研究文章,分别在《光明日报》4月13日、4月20日、4月27日的“国学版”上发表。
“保训”篇简文图版及释文不曾披露,李学勤先生的文章提及《保训》全篇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根据几位学者的引文,我们辑出《保训》简文大致如下:惟王五十年,不瘳。
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
戊子,自靧。
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隆)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昔微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
迺追(归?)中于河。
传贻子孙,至於成汤。
”曰:“不足,惟宿不羕。
”虽然“清华简”整理小组成员已先后发表了五篇关于“保训”篇的研究文章,但整合起来看,我们仍不能对《保训》有一个通贯的了解。
而其中有几篇文章对《保训》某些问题的解释和立论也颇有可商榷之处,笔者提出四点质疑;而对于《保训》篇内容本身则提出六点疑问,合称之为“《保训》十疑”。
一对《保训》篇释读的质疑(一)关于《保训》篇名。
整理者为什么称此篇为《保训》,现有这五篇研究文章均未作交代。
“保”固有“保而弗失”之意,但单看篇名容易被误解为“太保训王”之辞。
李学勤先生文章中引文作“惟王五十年,不瘳。
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王即位五十年之时,病重不治。
文王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日之多鬲),担心前人传下来的宝贵训诫会失传。
原文写作“宝训”,“宝”是“宝贵”的意思,“训”在这里是“训诫”、“准则”的意思。
“宝训”,就是“宝贵的准则”,联系下文是指关于“中”的原则。
释中——读清华简《保训》
方和成南方之所养长。 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 养长之 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 成于和, 生必和也; 始于中, 止必中也。中者 ,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 ,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
美达理也 ,圣人 之 所保 守也 ……是 故 能以 中和 理天 下者 ,其 德 大盛 。
天 之道 》 :
天有两和以成二 中,岁立其中,用之无穷。是北方之中用和阴,而物始动于下;南方之中用和阳,而养 始关于上。其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养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 秋是也。
然 则天地 之 美恶 ,在 两和之 处 ,二 中之 所来 归而遂其 为也 。是 故 东方生 而西方成 ,东方和生 北方之 所起 ,西
也 ,“ 下通 ”@ 中即中和 ,“ 下通 ”即天地 阴阳之 气交 流融通 ,古 人认 为此乃 万物得 以生成 的原 因 。孔 颖达 上 。 上
① 又见 《 公羊 传 》徐疏 卷 一 引 《 统历 》 十三 经 注疏 》 下册 ,中华 书局 ,18 三 ,《 9 0年 ,29 15页 。 ② 此 从徐 锴 《 文系 传 》 说 ,徐铉 本作 “ ,内也 。 中 ”同治 十二 年 陈 昌治据孙 星 衍本 改刻 ,16 9 3年中华 书 局据之 印行 ,此所 引即此 本 。据 上 引汉儒 “ 为 阳中 , 春 秋 为 阴 中 ”及 “ 两和 二 中 ”之 说 , 中训和 为是 , 训中 为 内,于 中之 本义 失之 远 矣 。
的治道理想 ,其义 当从三代 的河洛文化背景 内寻绎 。“ 保训 ”当读 为 “ )”  ̄i ,但绝 非 “ l l 珍贵的训诫 ” 。宝者 以道为贵宝 , 其 义存 于 《 逸周书 ・ 宝典》所记载武王对周公 的训谕之 中。 关键 词:《 保训 》 宝典》 ;《 ;中;中和 ;中正;中庸;极;皇极 中图分类号 :K 7 . 8 75 收稿 日期:2 1 .60 0 20 .7 作者简介 :葛志毅 (9 7 ) 14 一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历史学博士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
内容摘要
总之,清华简《系年》作为一组珍贵的文献资料,为我们揭示了公元前3世纪 中叶战国历史的历史真相。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竹简,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那 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生态和文化发展,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清华简《保训》篇的学术价值
通之处。《周易》的卦辞、爻辞和《彖传》、《象传》应该是汉儒整理过的。 《周易》中的“中”字多达三十余处,而《彖传》、《象传》中“中”字的含义 与《周易》中的含义大体一致。李学勤先生认为,《保训》中的“中”与今本 《周易》相符之
一、清华简《保训》篇的学术价值
处是,《保训》的内容既有原书的义理成分,又有《彖传》、《象传》之解 说成分,也就是包含了原始材料和加工材料两方面的内容。这又说明了《保训》 的内容不是单纯的,《保训》应该属于周公或孔子一类儒家所传承的文献。
内容摘要
在重点突出方面,清华简《系年》强调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争霸和战争。从竹 简中可以看出,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争霸激烈。例如,秦国与楚国的战争持续 了数十年之久,赵国也在战争中逐渐崛起。此外,竹简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和民生问题。
内容摘要
各国之间的战争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背景下的文化、思想、哲学等方面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清华简《保训》篇的学术价值
其中《保训》篇的篇名和篇数经过认真研读简文后才能得知,令人钦佩。 《保训》载:“惟我……,中人以(《又》,或是记音)。”李学勤先生认为, “简文‘中人’即《易经》中所谓‘中’,《保训》篇‘中’字凡四见,故知 ‘中人’指‘中’的辞义”。
一、清华简《保训》篇的学术价值
简文还有“弗复其性,七不,(四),八弗”(李学勤先生释作“八疾”), “八疾”是指周公的八个方面的疾病,“中”则是周公之孙穆公所传承的王道政 治的核心。因此,《保训》应属《周易》类文献。从文字的用法上看,与今本 《周易》也多有相
0450《保训》“疾渐甚”解
《保訓》“疾甚”試解(首發)孟蓬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清華簡《保訓》簡2、3:“王若曰:‘發,朕疾甚,恐不女及訓。
’”1釋文中的“”字,原形如下:(處理前)(處理後)此字也見於上博簡《周易》第14簡,原形如下:(處理前)(處理後)兩種寫法只爭一畫,即清華簡比上博簡多了上部作為裝飾筆畫的短橫而已2。
清華簡整理者的隸定是參照上博簡《周易》做出的,實際上已經替我們做了認同的工作。
由於此字在楚簡中作為單字或偏旁多次出現,已經有多位學者(陳斯鵬、李家浩、魏宜輝、劉樂賢、馮勝君、蘇建洲、陳劍、宋華強等)進行過討論,均認為它跟“啇”字無關。
該字“止”字之外的構件來源如何,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對該字的讀音則有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此字古音當在侵部(談)部。
這是基於以下可以反映該字讀音的材料得出的結論。
(一)1.勿疑,朋㰦(上博簡《周易》)2.勿疑,朋甲讒(馬王堆帛書《周易》)3.勿疑,朋盍簪(傳世本《周易》)“簪”古音在侵部,“讒”古音亦在侵部(或歸談部),則“”字古音也應在侵部(談部)。
(二)1.思坪夜君城瘳速瘥(新蔡簡,零:189)2.城瘳速瘥(新蔡簡,零:300)劉樂賢先生指出:“朁”或从“朁”得聲之字古音在緝部和侵部,“疌”或从“疌”得聲的字古音在葉部和談部。
大家知道,緝、侵部和葉、談部的關係十分密切,例如“讒”字,或歸入侵部,或歸入談部。
因此,从“朁”得聲的字可以與“疌”或从“疌”得聲的字通假。
《集韻·感韻》:“簪、疌,速也。
《易》朋盍簪,王肅讀或作疌。
”《廣韻·感韻》:“朁(从弓),弓弦。
朁(从弓)又作疌(从弓)。
”據此,上引二簡的A(指——引者按,下同)可以讀為“疌”或“寁”。
……要言之,上引簡文的“A瘳速瘥”應讀為“疌瘳速瘥”或“寁瘳速瘥”,是“速瘳速瘥”的意思。
3宋華強先生指出:新蔡簡中的“”可以讀為文獻中的“憯”。
《墨子·明鬼下》“鬼神之誅若此之憯遫也”,又“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
清华简保训载舜事简文再读
清華簡《保訓》載舜事簡文再讀(首發)王寧棗莊廣播電視台清華簡《保訓》裡的“中”一直是學界討論的話題,至今也沒有很確切的結果。
[1]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文中所記舜和上甲微兩則故事的解讀有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對“中”的理解,所以感覺仍有繼續解讀的必要。
《保訓》一文的諸家解釋,主要見於兩種《集釋》,一是林志鵬先生的《清華簡〈保訓〉集釋》,[2]二是胡凱、陳民鎮兩位先生的《清華簡〈保訓〉集釋》,[3]本文即參考兩種《集釋》所引諸家說,談談對《保訓》所載舜事簡文的一些解釋。
先將釋文根據整理者和諸家說,參以己意斷讀如下(釋文主用寬式):昔舜舊(久)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恐救中自詣,氒志不諱(違)于庶萬眚(姓)之多欲,氒又(有)施於上下遠埶(邇)。
乃易立(位)埶(邇)詣,測侌(陰)陽之勿(物),咸川(順)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㝸(變)名,身茲備(服)惟允,翼翼不解(懈),甬(用)作三降之德。
帝堯嘉之,甬(用)受氒緒。
(簡4-簡7)[4]恐救中自詣:諸家多于“中”下斷讀,“恐”字或讀“恭”、“工”,恐均非是,當從整理者依字讀,上文多見“恐”字,均用本義是其證。
“救”整理者讀“求”,李均明先生認為“‘救中’之‘救’指中斷、失去,《說文》:‘救,止也。
’”按讀“求”或依字讀都可通,讀“求”是尋求義,讀“救”訓止,是停止追隨原來的“中”,意同放棄。
“自詣”之“詣”,整理者讀“稽”,諸家多從,然恐非。
兩漢典籍中,“自詣”一詞多不勝舉,如:《新書·屬遠》:“慮非假貸自詣。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伍被自詣吏,因告與淮南王謀反。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今來自詣,此罪人也。
”《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若束手自詣,父子相見,保無佗也。
”又曰:“今以時自詣,則家族完全”。
雖然這些都是漢代的文獻,但可知“自詣”一語本是前人恒語,即自動或自願到某人處去,所以把到官府向官吏自首也稱“自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简《保训》笔札(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
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
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以下简称《释文》)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间下己意,录出《保训》释文:(1)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
戊子,自演=(頮水)。
己丑,昧(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3)训。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5)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
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
埶(迩)诣(稽),测(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7)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
於(呜呼),(祗)之(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9)(微)寺(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服)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哉)!(10)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服)毋解(懈),其有所(悠)矣(也),不(11)及尔身,受大命。
敬才(哉),勿淫!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一.对部分文句的新理解在对简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先谈谈笔者对简文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其中有些解释直接关涉到全文的核心思想,故不得不先作一番梳理。
(一)“懋功逑众”“中”是《保训》贯彻全篇的一个核心观念,前后出现四次。
正如王连龙先生所说,“《保训》篇四个‘中’的涵义应当是一致的。
”[8]不应当分别作解。
对这个“中”字的理解,目前众说纷纭,总的来看,主要有“观念说”(精神层面)和“实物说”(实体层面)两大派。
持“实物说”者最主要的依据,是8号简中的这几句话:“昔(微)(叚)中于河,以有易,有易伓(服)氒(厥)辠。
(微)亡(害),迺追(归)中于河。
”“中”既然可以被借,又可以在事后归还,自然应该是一个有形之物。
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则又有不同解释。
李均明先生认为“中”是指诉讼的判决书。
[3]因唐兰先生曾根据古文字“中”的写法认为其本义为徽帜,故有不少学者主张《保训》里的“中”是与旌旗相关的事物,如王连龙认为“求”读为“聚”,“求中”就是聚集在旂旗之下,“假中”“归中”的“中”则是象征军队的旂旗。
[8]网友子居先生则主张“中”读为“众”,如此简文“微假中于河”的说法正好与汲冢竹书“微假师于河”的记载相合。
我们认为子居的看法是对的,把简文里的“中”都释读为“众”,文意畅通,较他说为长。
[10]4号简有文曰:“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
”关于“茅”字,说法不一。
整理者认为“茅”属上文,断句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
并解释说:“‘茅’,或以为‘茝’字之误,字当即‘’,古音见母之部,在此读为溪母之部的‘丘’。
上海博物馆简《容成氏》:‘昔舜耕于历丘。
’”[4]陈伟先生认为,“茅”应读为“嵍”,并引部分字书“嵍,丘也”的训释,认为“历嵍”意思相当于“历丘”。
[11]赵平安先生则认为“茅”就是“草茅”的意思。
他根据上海博物馆简《子羔》“尧之取舜也,从诸草茅之中,与之言礼”一句,认为“鬲茅”即指“历山草茅”。
[2]其实,类似的说法已见于传世文献,如《战国策·赵策·冯忌请见赵王》:“昔者,尧见舜於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
”以上说法,细究文意,皆有不安。
认为“茅”是错字,未免主观臆断。
说“茅”读为“嵍”,文意固然可通,但应注意,“嵍”为一生僻字,甚为罕用,目前先秦文献中似乎尚未见到此字。
况且,所谓“嵍,丘也”的训释也不应作字面上的简单理解,这是训诂学中典型的大名释小名,字书中多见。
“嵍,丘也”是说“嵍”是“丘”当中的一种(即陈文所引《经典释文》“前髙后下曰旄丘”之“旄丘”),就好比《说文解字》里“鹿,兽也”、“㲋,兽也”之类的解释,并不意味着训释语和被训释语是同义词,在语料中不能简单地替换。
所谓“历嵍”的解释,恐怕不妥。
至于赵平安先生的解释,最为平实,但文献中言及“某人耕于某”,介词“于”后面的宾语一般都是单纯表示地点、处所的名词,例如“耕于定陶”、“耕于海滨”、“耕于东郊”、“耕于野”之类,“耕于某地草茅之中”这样的意思略嫌累赘复沓。
上举《子羔》、《冯忌请见赵王》中的句子,“草茅”只是为了突显舜出身的低微,具有象征意味,与本文语境不甚相合。
4号简中的“恐”字,与简文前面两个“恐”的用法不相同。
“恐坠宝训”、“恐弗念终”二句,都是以动宾短语充当“恐”的宾语,而这里的“恐救中”显然不能如此理解,所以《释文》特别说明“‘恐救中’意应为‘恐而求中’”[4]。
但“恐求中”这种说法,似不合上古汉语的习惯。
笔者认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一句应断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其中“茅”读为“懋”,意思是“盛大”;“恐”读为“功”;“救”读为“逑”,意思是“聚集”;“中”依子居意见读为“众”。
“懋功逑众”,类似《史记·五帝本纪》之“旁聚布功”、《尚书·尧典》之“方鸠僝功”,意思是“建立大功业,广聚百姓”。
“救”“逑”同声旁,“逑”有“聚”义。
《说文》:“逑,敛聚也。
《虞书》曰:旁逑孱功。
”“,具也。
读若汝南水。
《虞书》曰:旁救功。
”许慎所见《尚书》,“鸠”或作“救”,或作“逑”。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亦云:“鸠,一作救,又作逑。
”文献中“鸠”多训为“聚”或“集”(见《故训汇纂》2592页),盖此“鸠”为“逑”之借字。
“救”异文或作“捄”,如《汉书·翼奉传》“振捄贫民”颜师古注:“捄,古救字。
”而“捄”又有“聚”义,如《诗经·大雅·绵》“捄之陾陾”郑玄笺:“筑墙者捊聚壤土。
”正以“捊聚”释“捄”。
“茅”“懋”亦同声旁,“懋”有“盛大”义。
《尚书·毕命》“惟公懋德”蔡沈集传:“懋,盛大之义。
”“懋”可用来形容“功”。
《尚书·大禹谟》:“时乃功,懋哉!”意思是:“这是你的功绩,你的功绩真大啊!”“懋功”一词亦见于文献,如《晋书·周处传》:“宣佩懋功,三定江东。
”此“懋功”是“大功”的意思,而且也在句中充当谓语。
《尚书·尧典》里记述,帝尧求贤才继任其位,讙兜推荐共工,说“共工方鸠僝功,可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汉代语言转写为“旁聚布功”。
“方”、“旁”皆有广大义,为古书常训,此不赘述。
“聚”在上古常常用来特指“人民聚集”,故《说文》段玉裁注云:“积以物言,聚以人言。
”“旁聚”、“方鸠”和简文“逑众”意思相当。
“布”可读为“溥”,亦有广大义,“布功”即“大功”,与《保训》“懋功”同意。
“僝”字,孔安国传云:“僝,见也。
”陆德明音义:“僝,具也。
”据此,“僝功”是“具备功业”之意。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又云:“‘’为‘布’者,‘’与‘撰’声相近。
王逸注《楚辞》云:‘撰,犹博也。
’‘博’义近‘布’。
”则牵合二字。
简文“懋功逑众”的说法,与文献中有关舜的记载相合。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可见,在舜的品行感召下,其聚集的百姓日渐增多,所成就功业可谓大矣。
(二)“自稽”4号简“自诣”,《释文》云:“‘诣’,读为‘稽’,《周礼·宫正》注:‘犹考也。
’”[4]这个解释为学界所普遍接受,是可信的。
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依照《释文》的意见,把简文断句为“自诣(稽)氒(厥)志,不讳(违)于……”认为“氒(厥)志”是动词“诣(稽)”的宾语。
我们则以为,当断于“诣(稽)”字,“氒(厥)志”属下句。
“自稽”相当于《尚书·无逸》中的“自度”,亦即《论语》之“自省”,自我检查之意。
“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一句,是说其心意与民众之意愿合同,不相背离。
“多”相当于“诸”,甲骨文“多臣”、“多方”即“诸臣”、“诸方”。
《尚书·大禹谟》:“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说文》:“咈,违也。
”可以与本句对照。
君王的“志(欲)”与百姓的“欲”是相对立的,贤明的君王不能依从自己的心志而违背百姓的意愿。
舜的“志”与百姓的“欲”能高度统一,能“不违”,这是“自稽”的结果。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逾矩,是因为已经心无邪念,心之所思所欲,皆为正道。
这是长期自省的结果,对孔子来说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舜能“自稽”,故其心志能与民欲相合。
如何“自稽”?读《尚书·无逸》,知贤君之“自度”,在于其本身就曾长期从事劳动,深刻了解小民之苦楚,故每能将心比心,以己度人,才能做到不违民欲。
(三)“易位”简文“易立”,《释文》已指出即“易位”,但以“迺易立(位)埶(迩)诣(稽)”五字连读。
李学勤先生解释说:“舜施政于上下远迩,总要设身处地,就近考察。
”我们认为,“迺易位”独立成句,不与“迩稽”连读。
“易位”字面上的意思是“改换位置”,可指地位的升迁。
《左传·定公元年》:“将建天子,而易位以令。
非义也。
”这是说魏舒以臣之身份改居君位。
简文“易位”则特指尧拔擢舜,命其为司徒。
前一句“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施”读以豉切,去声,今音yì,是“延及”的意思。
《书·君奭》:“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
”《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此文“施于上下远迩”,是指舜的影响力扩大,远近上下皆知。
正因为舜的名声远播,势力扩张,尧不能无视,乃顺从各部落的意见,提拔试用舜(《尧典》:“帝曰‘我其试哉!’”),命其掌管五典、百官,此之谓“易位”。
(四)“其有所悠矣”《保训》篇末有几句话:“今女备毋解,其有所矣,不及尔身,受大命。
”这里的“备毋解”应如李锐等先生所释,读为“祗服毋懈”[6][7],“祗”是“敬”之义,“服”是“服行”之义,“祗服毋懈”犹言“敬行不懈”。
这一点学者们已取得一致。
关于“”字的理解,则有较大分歧。
整理者说:“‘’通‘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