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1释文
清华简[尹至]及释文
清华简[尹⾄]及释⽂清华简[尹⾄]及释⽂新浪博客 freeta等简背《尹⾄》篇共有四⽀⽵简,简长45厘⽶,原⽆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
简的长度与字体风格均与《尹诰》篇相同,内容也密切相关,篇中所述的是伊尹见商汤时的对话。
在简⽂中,伊尹说到夏的民众怨恨其后(即桀)。
关于夏后(桀)的罪恶,伊尹特别举出“龙(宠)⼆⽟”,即宠爱琬、琰两位妃⼦。
简⽂中还提到了夏民发⽣疾病。
夏末疾病流⾏、民众困苦不堪,这在很⼤程度上加剧了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盾。
“《尹⾄》的⾯世,使我们对夏朝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先秦《尚书》⼀类的⽂献确实是很多,除了百篇《尚书》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篇⽬。
”刘国忠说,“⽽我们居然能在⼏千年后的今天,重新读到百篇《尚书》之外的《尚书》类⽂献,真是太有眼福了!”《尹⾄》釋⽂⾫(惟)尹⾃(夏)(徂)⽩(亳),[10]⾄才(在)湯〓(湯。
湯)⽈:“各(格)!⼥(汝)亓(其)⼜(有)吉志。
”尹⽈:“句(后)!我逨(來)越今昀〓(旬⽇)。
余?(美)[11] 亓(其)⼜(有)(夏)眾【1】吉,好亓(其)⼜(有)句(后)氒(厥)志亓(其)倉(爽?寒?)[12],⿓(寵)⼆⽟,弗(虞)亓(其)⼜(有)眾。
民沇[13]⽈:‘余﨤(及)⼥(汝)皆(偕)(亡)。
’⾫(惟)胾(災):(虐)悳(德)[14]、(暴)、【2】亡(典)。
(夏)⼜(有)恙(祥),才(在)西才(在)東,⾒章于天。
亓(其)⼜(有)民(率)⽈:‘⾫(惟)我(速)(禍)。
’咸⽈:‘(曷) [15]今東恙(祥)不章?’今【3】亓(其)⼥(如)(台)?”湯⽈:“⼥(汝)告我(夏)(隱),(率)若寺(詩)[16]?”尹⽈:“若寺(詩)。
”湯(盟)(質) [17]﨤(及)尹,(茲)乃柔⼤縈。
湯(往)【4】(征)弗(鳧—附)[18]。
執(摯)厇(宅—度),執(摯)悳(德)不(僭)。
⾃西(翦) [19]西⾢,(戡)亓(其)⼜(有)〓(夏。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考释
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考釋張崇禮北華大學文學院周公作多士敬(儆)怭(毖)琴舞九絉(遂)。
[一]1元內(納)啟曰:[二]“無 (謀)亯(享)君,[三]罔(墜)亓(其)考,[四]亯(享)隹(惟)慆帀(斯),[五]考隹(惟)型帀(斯)。
”[六][一]整理者:作,製作。
多士敬怭,讀為“多士儆毖”,即對眾士的告誡之詩。
敬,讀為“儆”或“警”。
“怭”同清華簡《芮良夫毖》之“䛑”,讀為“毖”。
絉,字見《玉篇》:“繩也。
”簡文中讀為“卒”或“遂”。
《爾雅·釋詁》:“卒,終也。
”“九絉”義同“九終”、“九奏”等,指行禮奏樂九曲。
今按:多士,指周之百官。
“周公作多士敬(儆)怭(毖)琴舞九絉(遂)”當作一句讀,意為周公作警戒百官的琴舞九終。
琴舞,原指用琴演奏的舞曲,這裡指配琴舞演唱的詩。
古樂、舞、詩一體。
如《說苑》卷一:“師經鼓琴,魏文侯起舞,賦曰:‘使我言而無見違。
’”[二]整理者:元,始。
內,讀為‘納’,進獻。
元納,首獻之曲。
啟,樂奏九曲,每曲分為兩部分,開始部分稱“啟”,終結部分稱“亂”。
[三]今按: ,當釋為謀,謀劃,圖謀。
享,當。
清華簡《傅説之命》下:“王曰:‘說,汝毋(忘)曰:“余克享于朕辟。
”’”我們曾釋為“當”。
這種訓為“當”的“享”,是匹配之義,乃“奉上”義的引申。
[四]整理者:,字見郭店簡《老子甲》,今本作“銳”,在此讀為“墜”,《廣雅·釋詁三》:“墜,失也。
”今按:考,當訓為考校、省察。
《國語·晉語三》:“考省不倦。
”韋昭注:“考,校也。
”《楚辭·招魂》:“上無所考此盛德兮。
”王逸注:“考,校也。
”朱熹集注:“考,察也。
”[五]整理者:滔,讀為“慆”,《說文》:“說(悅)也。
”今按:帀,當讀為斯,句末語氣詞。
古師、斯通用。
《左傳·文公十一年》:“獲長狄緣師。
”師,《史記·魯周公世家》作斯。
[六]今按:型,當讀為“刑”,訓為成。
《周易·蒙》:“利用刑人。
清华简第一册补释
清華簡第一冊補釋(一)釋《緇衣》引《尹誥》“自周有終,相亦爲終”句傳世《緇衣》兩引《尹誥》,分別爲:《尹吉》曰: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
《尹吉》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鄭注兩處《尹吉》皆云當做《尹告》。
鄭云“告,古文誥。
……尹告,伊尹之诰也。
”後一條注曰“天,當爲先字之誤。
忠信爲周。
相,助也,謂臣也。
伊尹言:尹之先祖,見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終。
今天絕桀者,以其自作孽。
伊尹始仕於夏,此時就湯矣。
夏之邑在亳西。
見或爲敗,邑或爲予”。
清華簡《尹誥》首句作(以通行字寫出,下同):隹尹旣湯,咸又一悳。
尹念天之贁西邑,曰自亓又民,亦隹氒眾。
“尹念天之贁西邑”對應“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鄭云“見或爲敗”,是也。
念、躬爲侵、冬旁轉。
念所從之今聲爲見母,與躬雙聲。
《毛詩·谷風》“我躬不閱”,三家詩作“我今不說”,可爲旁證。
①而“曰自亓又民亦隹氒眾”與《緇衣》“自周有終,相亦惟終”相去甚遠,似無關涉。
按,終、眾古音全同。
民、眾多連用,民亦有眾義。
據此《緇衣》、《尹誥》可讀作:《緇衣》:自周[其]有眾,相亦惟眾。
《尹誥》:曰夏自其有民,亦惟厥眾。
鄭訓相爲輔助,訓周爲忠信,故不得不破“天”爲“先”,謂尹之先祖,見夏桀以前之先君先臣皆以忠信自終。
驗諸簡本《尹誥》,與上下句意不合。
按《緇衣》又引《君奭》:《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
鄭注:“古文‘周田觀文王之德’爲‘割申勸寧王之德’,今博士讀爲‘厥亂勸寧王之德’。
三者皆異,古文似近之。
”周爲害(割)之形訛,說詳于省吾先生《雙劍誃尚書新證》卷三。
②郭店《緇衣》作“”,从戈,害聲。
③可證于說。
據此,試讀《緇衣》引《尹誥》爲“惟尹念天敗於西邑夏,[夏]自害(割)[其]有眾,相亦惟眾。
”句謂尹念天敗西邑之夏,夏自割害其眾,則其眾亦助成其敗。
連清華簡《尹誥》下句,謂非民無與守邑,夏王作怨于民,故民報之以離心。
而清華簡《尹誥》字整理者釋爲絕,《多士》孔傳正訓“割”爲“割絕”,割絕疊韻。
清华简_保训_篇解读
清华简 保训 篇解读廖名春 陈 慧清华简 保训 篇自面世以来,!学人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释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现综合大家的工作,间出己意,对 保训 篇作一系统的解读分析。
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述 保训 。
∀惟王五十年:就在周文王在位的第五十年。
李学勤: 尚书#无逸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 史记#周本纪 记载同。
&不豫:∃豫%, 释文 作∃瘳%。
孙飞燕、李守奎都有隶作∃%的意见。
孙飞燕说∃%可读作∃豫%,李守奎说可读作∃怿%。
∋孟蓬生认为:∃豫%或∃怿%理解为∃安舒%、∃舒服%,看作∃舒%的借字。
(按:上博简 周易#豫 卦之∃豫%皆作∃余%,可见∃%作∃豫%为佳。
∃不豫%是病重的委婉说法,文献习见。
下文∃朕疾适甚%、∃今朕疾允病%,都是明证。
多鬲:∃鬲%, 释文 读为∃历%,并引 说文 解为∃过也%。
李锐认为:古书多有∃多历年%之说,当同于此处的∃日之多历%。
)按: 说苑#建本 :∃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 荀子#修身 有:∃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 韩诗外传 卷四则作:∃暇日多者,出人不远矣。
%∃暇日多者%即∃日之多暇者%,反之即∃日之不多暇者%。
所谓∃日之多鬲%,应与∃日之不多暇者%近。
因此,疑∃鬲%当读为∃易%。
∃鬲%古音为来母锡部,∃易%为喻母锡部,韵同声近。
礼记#郊特牲 :∃乡人裼。
%郑玄注:∃裼或为獻。
%∃易%有快、急速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 :∃∗易+者,疾也,速也。
% 史记#天官书 :∃所居久,其乡利;易,其乡凶。
%裴駰 集解 引苏林曰:∃[易,]疾过也。
%∃日之多鬲%读作∃日之多易%,也就是∃日之多疾%、∃日之多速%之意。
换言之,即日子不多了。
恐,述 保训 :非常忧惧,就口述了 保训 。
释文 作:∃恐述 保训 %,并说:∃∗述+,通∗遂+,读为∗坠+, 国语#晋语 注:∗失也。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中”,测日度地,求地中,是靠土圭和旗表。我在《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 已经说过,“中”字的古文字写法正像旗表。这里的“中”不可能指“地中”,“地中”无法借, 所借只能是测量和标志“地中”的器物,土圭和旗表。
“怀”,楚简多见,一般都是作“负”或“背”字用,这里疑读“负”,不读“服”(我在会上 指出)。“负罪”,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背负罪名的意思。
(4)清华简的《尚书》,概念和范围是什么?只限《书》百篇?还是包括《逸书》?或者讲西周故 事的都算?如果都算,就可能与子书交叉。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公书》也是讲西周故事。三者, 还是应有所区别。
2009 年 7 月 19 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顺便说一句,在拙文《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李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下的 两段话都是引文,因为排版时没有换成引文格式,容易引起误会。我要说明,这两段话都是李先 生的原文。
●简 9 “成康”,相当“成唐”(殷墟甲骨文这样写)或“成汤”(传世文献这样写),“唐”、“汤”作“康” 是通假关系,不是形近致误(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案:徐、楚、吴、越一带出土的煮水器叫“汤 鼎”。下寺楚墓 M3 出土过这种鼎,自名“鎏鼎”。得此可以证明,“康”字可读为“汤”。过去, 我就讨论过这一问题,参看拙作《入山与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 年)252、315 页。 ●简 10 “次”,是“羡”字所从,疑读“羡”,不读“延”。“羡”是多出、有余。案:《孙子·九地》: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就是讲没有余命。 ●简 11 “羕”,东周器铭多借为“永”字,这里读为“永”(我在会上指出)。案:西周金文常说“虔 夙夕”、“恪夙夕”、“夙夜用事”、“夙夜用享”、“夙夜不懈”、“夙夜无怠”,都是勉人勤奋的话。“日 不足,惟宿不永”,“不足”是太短,“不永”是不长,都是珍惜时光,恨日子过得太快,也是勉 人勤奋的话。整理者指出,《逸周书·大开》的“维宿不悉,日不足”、《小开》的“宿不悉,日 不足”是类似的话。“悉”字的上半与“永”相似,也有可能,就是“永”字之误。 二、白话语译 文王五十年时,[文王的病]总是不好。文王担心,日子一天比一天少,如果再不留下遗嘱, 恐怕就来不及了。 戊子之日,从演水出发。己丑之日,天蒙蒙亮,[到达某地。武王最终未能赶到文王的身边]。 文王留下遗嘱说: 发!我的病已经很重,恐怕来不及跟你讲话了。 从前,古人垂教训于后世,都是当面口授,如今我的病日益加重,恐怕等不到最后时刻了, 你还是听我书面讲吧,一定要恭敬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 从前,舜一直是小人,他在历丘下的草莽中亲自开荒种地。他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找到“中” (大地的中心),有标准可依,使自己的想法完全合乎黎民百姓的要求,用“中”来确定大地的高 下远近,所以变方设位,随时观测万物的阴阳变化,使一切顺而不逆。舜有了“中”,说话才很 得体,用不着变实易名,干事也很稳当,一切都恰如其分,小心翼翼,毫不懈怠,因此才立下“三 降之德”。帝尧夸奖他,[舜]因而受命继位。啊,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 从前,上甲微曾向河伯借“中”,以报有易氏之仇。有易氏背上罪名,而上甲微却毫无损失。 上甲微把“中”还给河伯,永记不忘,子孙相传,一直传到成汤。成汤小心从事,决不敢懈怠, 所以得到“大命”。 啊,发!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我已经知道,我是活不长了,多余的生命已经一点儿没有。现 在,你可要兢兢业业,千万不可懈怠,一切照规矩办事。你不能当面受此“大命”,一定要恭敬 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白天太短,夜晚也不长,[你要努力呀]! 三、讨论 (1)我从《光明日报》读李学勤先生和赵平安先生的介绍,因为没有释文,有些情况无法判断。 如李先生说此篇有两个典故:舜和上甲微,赵先生说有三个典故:黄帝、舜、上甲微。现在看来, 还是只有两个典故,黄帝并不存在。 (2)关于文王称王,过去有争论,一说死后追称,一说当时就这么叫,至少在岐周之地这么叫。 后说,当然有可能,但至今没有过硬的证据。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看出土的西周材料。
【解文识字】……清华简《天下之道》
【解文识字】……清华简《天下之道》【解文识字】……清华简《天下之道》前言清华简(捌)中《天下之道》,共7简。
其中,第5简之下残端,有的认为缺失2字,本文认为整体完整,且笔迹较清晰。
其简背无编号,无标题。
现题目“天下之道”,取自第一简开头4字。
清华简《天下之道》一文,尽管简短,但论道“守”“攻”的根本之“民心”,可谓一语中的,至今掷地有声,可以振聋发聩。
该文的难点,不在于全文论点和论证的把握,而在于个别字体的较难隶定。
所以,业余探究,一厢情愿,仅供参考。
(2022年9月18日草于济南)【简1】【原文】天下之道,贰而改(通假“已”)。
弌者,獸(守)之之器;弌者,攻之之器。
今之獸者,高其城,深其(氵+恶),而利其栌,障享其食。
是非獸之道。
昔【释文】纵横天下的法宝,其实就有两个。
一个是防守,另一个就是攻击。
现今的防守手段,就是建高墙、挖深沟和树路障,目的是为了确保饮食起居的平安。
但是,这并非就是防守的根本法宝。
过去…【简2】【原文】天下之獸者,民心是獸。
如不得其民之常心(合字),为省教,亦亾獸也。
【释文】…所谓守护天下,所守护的根本就是民心。
如果不懂得去赢得庸常大众的心思,也就失去了防守的根本。
【简3】【原文】今之攻者,多其車兵,至其橦階(登城云梯),以发其一日之笯(艹÷女、怒)。
是非攻其道也。
所胃攻者,苪(炳、唤醒、显著)其民之心,是胃攻。
如不得【释文】现今的攻击手段,就是靠人多车多,靠登高云梯,也就是为了能够发泄一时的恼火和愤怒。
然而,这样的攻击,根本不是攻击的法宝。
所谓攻击的根本法宝,应是唤醒并赢得天下民心,这才是符合天道的攻击。
如果不懂得这其中道理,【简4】【原文】之当,亦亾攻也。
【释文】反而失之偏颇,必定是无效的攻击。
【简5】【原文】昔三王者,之所以取之之器。
弌曰,通之以中,以安其邦;弌曰,通之谋人者,以敓其志志;弌曰,厭其侑(或脩),以系(或丽)其衆。
【释文】在往昔的夏禹、商汤和周文王的“三王”时期,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
清华简 佚篇
清华简佚篇清华简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出土文物,也是一部代表秦汉时期上层社会生活的典范,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简是在1975年出土于北京清华大学西北校园的一批竹简,被认为是西汉初期的文物。
共计出土了1027根,其中包含文字的有160根。
这些长约30至80厘米的竹简,被认为是当时国家机关、官员档案与书籍的载体。
清华简上的文字内容十分精彩,涉及宗教、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其中,汉承秦制的法律文献居多,涉及刑名、土地、财富等问题,对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法制建设非常有帮助。
此外,还有许多著作名篇,包括《月令章句》、《阳侯冢羡》、《大荒落田赋》等。
这些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诗书教育和历法观念,对于我们了解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简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古代历史的空白,不仅使我们对秦汉时期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而且也为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过对清华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清华简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物,更是珍贵的研究资源。
每一根简上的文字都是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扇窗口,每一篇内容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考和人文精神。
清华简的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清华简的发现和研究也促进了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发展,激励了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中去。
这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人文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清华简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在当代建设中发扬光大,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据清华简训释金文三则
114据清华简训释金文三则关键词:清华简,金文,允尹,酖,监摘要:本文主要由《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释读金文的三则札记组成,认为史墙盘铭文中的“渊哲康王,尹亿疆”,应该释读为“渊哲康王,允尹亿疆”。
大盂鼎铭文中“酉(酒)无敢”的“”字应该如王国维认为是“䤁”字的异体,读为“酖”,训为沉溺、迷恋,典籍亦作“湛”。
家父盘的自名应该为“监”。
KEY WORDS: Tsinghuja bamboo strip s, Bronze inscriptions, Yunyin (允尹), Dan (酖), jian (监)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notes about new interpretations of bronze inscriptions based on the insight from the new material The Tsinghua Warring States Bamboo Strips (5).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verse ‘渊哲康王,尹亿疆’, in the inscriptions of Shiqiang pan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渊哲康王,允尹亿疆’; the in the verse ‘酉(酒)无敢’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䤁, or 酖 (i.e., obsession); the owner of jiafu pan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jian (监).付 强(上海三唐美术馆)考古与文物 2019年第1期西周共王时期的史墙盘铭文中有“渊哲康王,尹亿疆”一句,对于铭文中的“”字以前学者或释为“分”,或释为“兮”或释为“㒸”读为“遂”,李学勤隶定为“分”读为宾,训为宾服,陈世辉隶定为“兮”读为缅,训为绵长,麻爱民读为遍,吴镇烽读为勔。
五纪篇清华简全文译文及注释
五纪篇清华简全文译文及注释《五纪篇清华简全文译文及注释指南》清华简里的《五纪篇》那可真是一块神秘又迷人的文化宝藏啊。
这《五纪篇》的译文和注释就像是一把把特殊的钥匙,能帮咱们打开古老文化的大门呢。
先来说说这译文吧。
把古老的文字转化成咱们现代能看懂的话,这过程就像是把一种古老的密码给破解了。
那些原本看起来像天书一样的字符,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变成了能让我们理解的故事和知识。
比如说,可能原文里的一个字,就代表着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一个古老的仪式,译文就把这些都清晰地展现出来。
就好像你有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盒子,但是盒子上的锁是古代的样式,译文就是那个能打开锁的巧手。
这译文让我们看到古人是怎么看待天地、社会还有人类之间的关系的。
可能他们会用一种我们现代人很难想象的角度去看待星辰日月,认为星辰的运行和人间的道德是有着某种联系的。
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可是在当时那就是他们的世界观啊。
再看看注释。
注释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助手,在你阅读译文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来给你答疑解惑。
有时候一个词在古代有特殊的用法或者含义,注释就会详细地告诉你。
这就好比你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注释就是那个帮你拔掉荆棘的人。
比如说,一个古字可能有好几种读音,每种读音又有着不同的意思,注释就会把这些都一一罗列出来,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在给你讲每一个细节。
而且注释还会引用其他的古代典籍来佐证,这就像你要证明一个观点,找来了一群小伙伴帮你说话一样。
这《五纪篇》里可能会有很多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
这些礼仪在当时就像是一种社会运行的规则,就像咱们现在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一样重要。
只不过他们的礼仪可能更多地和祭祀、天象等联系在一起。
比如说,什么季节进行什么样的祭祀,祭祀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祭品,这些在《五纪篇》里都有体现。
而译文和注释就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礼仪背后的意义。
是单纯为了祈求丰收呢,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对天地的敬畏呢?还有关于古代天文方面的知识。
子居:清华简《系年》1~4章解析中国先秦史
子居:清华简《系年》1~4章解析中国先秦史清华简《系年》1~4章解析子居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12年1月6日近日,蒙多位友人的厚谊,得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一书,甚是感谢。
其时正逢假期,故得以仔细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间或有一二心得,但不知皆成立与否,多有踌躇,故草成此文,以冀得博雅学者指正。
第一章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
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宗。
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畋,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
整理者在《系年》的说明部分指出“原无篇题,因篇中多有纪年,文字体例与若干内容又近似西晋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故拟题为《系年》”,但阅读了《系年》全篇之后,此篇的文风给笔者的印象则与《竹书纪年》有相当的差异,而是与《左传》、《国语》颇相类似,乃至于若干词汇、文句都几乎全同。
《左传》中虽以事系年,然早有前辈学者指出很多事件素材本是首尾完整,只是被《左传》的编者割裂后置于各相关年代之下[①]。
现在,若将《国语》、《左传》中的大段人物对话删除,而仅阅读事件过程的话,不难看出其与《系年》的相似性。
如《国语·周语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一段的叙事风格就与《系年》第一章颇有类似之处。
监观,整理者言:“监,《诗·节南山》传:‘视也。
’”监观又可见于《银雀山汉简·阴阳之十二》:“帝令司德,监观于下。
”和《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寅,整理者言:“《尔雅·释诂》:‘敬也。
清华简补释四则
清华简补释四则*刘洪涛(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徐州市 211007)提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释文十分精审,但偶尔也有释写不准确之处,例如本文所讨论的“鬼”、“害”、“惠”、“”四字。
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理者在写释文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古文字的形体特点。
本文想藉此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释写古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形体特点。
关键词鬼害惠形体特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释文十分精审,[1] 但偶尔也有释写不准确之处。
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理者在写释文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古文字的形体特点。
本文所讨论的“鬼”、“惠”、“害”和“”四字,都属于这种情况。
一、释“鬼”《金縢》12号与《祭公之顾命》15号有下揭二字:整理者分别释为“畏”和“”。
按前一字与后一字的右上旁写法完全相同,应该是同一个字。
整理者的释写不同,必有一误。
我们认为后一种释法是正确的,所谓“畏”应改释为“鬼”。
我们知道,古文字“人”字形有时会变作“”字形,是在“人”字形的右侧竖笔上加一点或一短横,又在字形底部加一长横而成。
[2] 例如下引“年”、“虎”二字:《集成》4229 《集成》4632 《集成》9730上博《三德》18 上博《采風曲目》4 上博《柬大王泊旱》5古文字“鬼”下部作“人”字形,或在所从“人”字形的竖笔上加一短横,与上引“年”、“虎”二字的第二形同例。
例如:上博《恒先》3号清华简《皇门》8号“畏”字所从之“鬼”的竖笔上也加有一短横,作下引之形:*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度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的资助。
《金縢》12号之字当是在《恒先》3号“鬼”字的基础上,在字形底部再加一横画羡符而成,与上引“年”、“虎”二字的第三形同例。
所以,这个字应该就是“鬼”字的异体。
[3]《金縢》12号“今皇天动鬼,以彰公德”,今本《尚书·金縢》与之对应的文字作“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简文“鬼”字应从今本读为“威”。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繫年》通行釋文【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中西書局年月第版。
】第一章: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至于厲王,厲王大瘧于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宗)。
宣【】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
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
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
【】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
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
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啓【】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武公即世,莊公即位;莊公即世,昭公即位。
【】其大夫高之渠彌殺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壽。
齊襄公會諸侯于首止,殺子【】眉壽,車轘高之渠彌,改立厲公,鄭以始正(定)。
楚文王以啓于漢陽。
【】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
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宀录]子耿。
成【】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 [尸山](翰幹)。
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衛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餘民。
衛人自康丘遷于淇衛。
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衛,大敗衛師於睘,幽侯滅焉。
翟遂居衛,衛人乃東涉【】河,遷于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啓方奔齊。
戴公卒,齊桓公會諸侯以城楚丘,歸(?)【】公子啓方焉,是文公。
清华简释文通行文字版
保訓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墜保訓。
戊子,自演水。
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
昔前人傳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新耕于鬲丘,恐救中,自詣厥志不諱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邇詣,則陰陽之物,咸順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惟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
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嗚呼!祗之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
微無害,乃歸中于河。
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康,祗備不懈,用受大命。
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舊,命未有所延。
今汝祗備毋懈,其有所由矣。
不及,爾身受大命。
敬哉,毋淫!日不足,惟宿不祥!”1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墜保訓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2【□□□□□□□□□□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3訓昔前人傳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4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新耕于鬲丘恐救中自詣厥志5不諱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邇詣則6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惟7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嗚呼祗之8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9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康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10朕聞茲不舊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備毋懈其有所由矣不11及爾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惟宿不祥尹至惟尹自夏徂白(亳),逯至在湯。
湯曰:“格!汝其有吉志。
”尹曰:“后!我來越今旬日。
余美其有夏眾■吉,好其有后厥志其倉,寵二玉,弗虞其有眾。
民沇曰:‘余及汝偕亡。
’惟災虐德、暴[身童]、亡典。
夏有祥,在西在東,見章于天。
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禍。
’咸曰:‘曷今東祥不章?’今其如台?”湯曰:“汝告我夏隱,率若詩?”尹曰:“若詩。
”湯盟質﨤尹,茲乃柔大縈。
湯往征弗附。
摯度,摯德不僭。
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夏料民,入于水,曰戰。
帝曰:“一勿遺。
”惟尹自夏徂白逯至在湯湯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來越今旬日余美其有夏眾■吉好其有后厥志其倉寵二玉弗虞其有眾民沇曰余及汝偕亡惟災虐德暴[身童]亡典夏有祥在西在東見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禍咸曰曷今東祥不章今其如台湯曰汝告我夏隱率若詩尹曰若詩湯盟質﨤尹茲乃柔大縈湯往征弗附摯度摯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料民入于水曰戰帝曰一勿遺尹告(咸有一德)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曰:“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無與守邑。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简 3 “前”,下字是“人”,不是“弋”(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不能读“代”。这个“人”字, 左边的一笔是弯勾,和常见的“人”字有点不一样,但对比简 4“小人”的“人”,这个字确为“人” 字(我在会上指出)。 “保”,不读“宝”,这里指前人的“保训”。 “嗣”,《说文解字·言部》有此字,训共、训澉(大言之义),似非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当之义。整理者有 读“童”和读“诵”两说。案:此字与下文“书”字相对,似乎是指当面宣读的文王遗训,读“诵” 好一点。 ●简 4 “泾”,从字形看,乃“淫”字,不是“泾”字,简 11 的“泾”也是“淫”之误(我在会上指 出)。这里的“淫”是淫逸之淫,指耽于吃喝玩乐、安逸享受。《尚书·无逸》记周公告诫成王, 有所谓“无淫于观(观赏)、于逸(安逸)、于游(游乐)、于田(田猎)”,就是讲戒淫逸。 “旧”,简文两见(另一例见简 10),皆应读“久”(会上已有很多学者指出)。《尚书·无逸》 的“时旧劳于外”和“旧为小人”,两个“旧”字也是读为“久”。 “茅”,释“茅”不误,读“丘”可疑。“鬲茅”,可能是“历丘之茅”的缩语(李守奎先生在 会上指出)。 “恐救中自诣”,读“恐求中自稽”。“自诣”当连“救中”读。“求中”,即《周礼·地官·大 司徒》所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的“求地中”。郑玄注:“故书求为救,杜 子春云:当为求。”知原本正作“救地中”。什么叫“地中”?可参看《周礼·地官·大司徒》、孙诒 让《周礼正义》卷十七和《周髀算经》。求地中,测日影,授民以时,定土地之高下远近,对统 治者很重要。“自稽”,是以“地中”作标准,考求一切。《管子·白心》有“自知日稽”说。“稽” 有考、计等训,也有合、当等训。合是合乎标准,当是恰如其分。所谓“中道”的概念就是来自 求地中和立于地中的旗表。我在《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说,这是“为民立极”。 ●简 5 上简的“氒志”应连此简的“不讳(违)于庶万姓之多欲”读,意思是说自己的意愿不违背天 下百姓的要求,句式和下句一样,把“氒”字放在开头。“庶万姓”,《逸周书》的《克殷》和《商 誓》有“商庶百姓”的说法,与此类似。 “易立孰诣”,读“易位设稽”。“易位”是变换方位,“设稽”是设立标准。 ●简 6 “测阴阳之物”,《周礼·地官·大司徒》说,“地中”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 风雨这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诰”,此字左旁是言,右半非告,从照片仔细看,很像是“逆”字所从的屰,而不是告, 疑读“逆”,不读“扰”(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 “言不变实易名”,言有名实,变实易名,则言不顺。这是讲立言,立言要合于“中”。 “身兹备惟允”,战国文字,“备”多半用为“服”,“兹”是虚词,不必读“滋”。“备”字, 简文三见(另两例在简 9、10),恐怕都应读“服”。“服”是从事、行事。这是讲立身行事也要合于 “中”。 ●简 7 “呜呼”下,未经破读的释文没有“发”字,破读后的释文误衍“发”字。 “绪”,指统绪,这里指舜继尧位。 ●简 8 “段”,释读无误,很正确。案:“叚”,古文字的写法是从石从刀,或加又于刀下,象持刀磨 于砺石。《说文解字·石部》有“瑕”字,训为“厉(砺)石”。这个字就是“碬”的本字(我在会上 指出)。
【稽古传话】……《清华简·楚居》解文释意
【稽古传话】……《清华简·楚居》解文释意【稽古传话】……《清华简·楚居》解文释意前言清华简(壹)《楚居》共16支简,除外有四支简的下端缺失,每支约少3-5字,其他较完整。
背简无编号及标题。
现标题,据说因行文类似《世本·楚篇》,故命名。
该文见于第一批清华简辑本,也是较早接触并倍感兴趣的文本。
但在一年之前,当着手解文识字时,面对其中楚人宗主名姓和迁徙地理名称,翻阅核查手边史料,尤其与《史记·楚世家》对比之间,始终难以契合……其实,即便当下勉强张贴该文,最初的困惑不解依旧未能释怀!总之,通过清华简《楚居》,不仅了解楚人族群在殷商中期到姬周朝代的迁徙路径,而且从中可以透视并佐证商周两代原本稀缺的真材实料。
在本文释说中,个别字词隶定,纯属揣测臆造。
好在围绕《清华简·楚居》的研究者颇多,望同好各取所需,切磋交流。
(2023年1月17日草于济南)【竹简1】【原文】季连(系+車+系)初降于騩(马+畏)山,壬(成长)于空窮,前出于乔山,岩伍爰波,逆上汌水,见盤庚(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之子,伍于方山。
女曰妣隹,秉兹遂【释文】季连降生在騩山,生长在空穷之地,居家在乔山,居住在临水的岩洞中,随后去了汌水上游,拜见了盤庚的儿子,并移居在他们附近的方山。
有女子名字妣隹,相貌出众,【竹简2】【原文】相,詈由四方。
季连闻其有甹(娉),從及之盤,爰生桯(糸+呈)伯、逺中,毓羔(高+长、含义“喂养、放牧”)羊先,伍于京宗。
穴酓(熊姓的先秦写法)避遂(迁徙)于京宗,爰得【释文】名声遐迩。
季连听说这女子要出嫁,便做了上门女婿。
生了桯伯和远中,先是放牧羊群,在京城周围。
穴熊时一直伴随京城迁移,在结识了…【竹简3】【原文】妣敥(?),逆流在水,阙湎聂耳(避免非议)乃娉之,生侸叔、丽季。
丽不從行,渭(溃)自肋出。
妣敥宾于天,巫并謗(见+旁、绑)其肋以楚(荆条)。
清华简《厚父》解析.doc
清华简《厚父》解析子居近日,蒙友人关照,得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电子版,甚是感谢。
在此之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与武汉大学简帛网及论坛已有多篇讨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中诸篇内容的文章,只是多为围绕所讨论内容的片段式征引,难窥全豹,现在由友人相助,才得以阅读全文。
这里将初读《厚父》篇的一些想法整理成文,以冀能有所交流,得到大家的指教。
宽式释文〖〗王监劼迹,问前文人之恭明德。
王若曰,“厚父,遹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乃降之民,建夏邦。
启惟后,帝亦弗?启之经德少,命咎繇下,为之卿事,兹咸有神,能格于上,知天之威哉,闻民之若否,惟天乃永保夏邑。
在夏之哲王,乃严寅,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盘于康,以庶民惟政之恭,天则弗斁,永保夏邦。
其在时后王之飨国,肆祀三后,永叙在服,惟如台,”厚父拜,稽首,曰,“都鲁,天子,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司下民之匿。
王乃竭失其命,弗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刑,颠覆厥德,沉湎于非彝,天乃弗若,乃坠厥命,亡厥邦。
惟时下民鸿帝之子,咸天之臣民。
乃弗慎厥德,用叙在服。
”王曰,“钦之哉,厚父,惟时余经念乃高祖克宪皇天之政功,乃虔秉厥德,作辟事三后。
肆汝其若龟筮之言,亦勿可专改。
兹小人之德,惟如台,”厚父曰,“於呼,天子,天命不可沁斯,民心难测。
民式克恭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启之。
民其亡谅,乃弗畏不祥,亡显于民,亦惟祸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
今民莫不曰,‘余保教明德,亦鲜克以诲。
’曰民心惟本,厥作惟叶,矧其能丁,良于友人,乃宣淑厥心。
若山厥高,若水厥深,如玉之在石,如丹之在朱。
乃是惟人曰,‘天监司民,厥征如友之服于人。
’民式克敬德,毋湛于酒。
民曰,‘惟酒用肆祀,亦惟酒用康乐。
’曰酒非食,惟神之飨。
民亦惟酒用败威仪,亦惟酒用恒狂。
”释文解析〖〗王监劼,?,,,问,前文人之,恭,明悳,德,。
整理者在《厚父》篇的说明部分介绍说,“《厚父》共十三支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尹至》釋文隹(惟)尹自(夏)(徂)白(亳),①至才(在)湯〓(湯。
湯)曰:“各(格)!女(汝)亓(其)又(有)吉志。
”尹曰:“句(后)!我逨(來)越今昀〓(旬日)。
余(美)②亓(其)又(有)(夏)眾【1】吉,好亓(其)又(有)句(后)氒(厥)志亓(其)倉(爽?寒?)③,龍(寵)二玉,弗(虞)亓(其)又(有)眾。
民沇④曰:‘余﨤(及)女(汝)皆(偕)(亡)。
’隹(惟)胾(災):(虐)悳(德)⑤、(暴)、【2】亡(典)。
(夏)又(有)恙(祥),才(在)西才(在)東,見章于天。
亓(其)又(有)民(率)曰:‘隹(惟)我(速)(禍)。
’咸曰:‘(曷)⑥今東恙(祥)不章?’今【3】亓(其)女(如)(台)?”湯曰:“女(汝)告我(夏)(隱),(率)若寺(詩)⑦?”尹曰:“若寺(詩)。
”湯(盟)(質)⑧﨤(及)尹,(茲)乃柔大縈。
湯(往)【4】(征)弗(鳧—附)⑨。
執(摯)厇(宅—度),執(摯)悳(德)不(僭)。
自西(翦)⑩西邑,(戡)亓(其)又(有)〓(夏。
夏)料11民,內(入)于水,曰(戰)。
帝曰:“一勿遺。
”【5】①原釋文讀爲“逯”,訓爲“行”。
按其說可疑,讀爲何詞待考。
②原釋文讀爲“閔”。
按“”在楚簡中多數讀爲“美”,原釋文的讀法可疑。
③原釋文釋爲“倉”讀爲“爽”。
按楚簡中“倉”、“寒”二字形近相混,此字應如何釋有待研究。
④原釋文讀爲“噂”,待考。
⑤原釋文釋爲“極”。
⑥原釋文讀爲“胡”。
本篇其他“”原釋文亦讀爲“胡”。
⑦原釋文讀爲“時”。
讀爲“詩”從李銳先生說,見《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後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0年5月31日。
⑧原釋文以爲“誓”字之訛。
讀爲“質”從蘇建洲先生說,見《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後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0年5月30日。
⑨原釋文讀爲“服”。
⑩原釋文釋讀爲“捷”。
11原釋文釋讀爲“(播)”。
《尹誥》釋文隹(唯)尹既﨤(及)湯咸又一悳(德),尹念天之贁(敗)西邑(夏),曰:“(夏)自①亓(其)又(有)民,亦隹(惟)氒(厥—蹶)眾,②非民亡與(守)邑。
【1】氒(厥)辟(作)(怨)于民〓(民,民)(復)之甬(用)麗(離)心,我(翦)③(滅)(夏)。
今句(后)(曷)不藍(監)?”執(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
今【2】隹(惟)民遠邦䢜(歸)志。
”湯曰:“於(嗚)〓(呼!吾)可(何)(作)④于民,卑(俾)我眾勿韋(違)朕言?”執(摯)曰:“句(后)亓(其)(賚)之,亓(其)又(有)(夏)之【3】金⑤玉日(牣)⑥邑,舍之吉言。
”乃至(致)眾于白(亳)(中)邑。
【4】《程寤》釋文⑦隹(惟)王元祀貞(正)月既生(霸⑧),大姒夢見商廷隹(唯)(棘),廼〓(小子)(發)取周廷杍(梓)梪(樹)于氒(厥)(外),〓(化爲)松柏棫柞。
【1】(寤)敬(驚),告王〓(王。
王)弗敢占,(詔)大(太)子發,卑(俾)霝(靈)名⑨,(祓)。
祝(祓)王,(巫)(率)(祓)大姒,宗丁(祓)大(太)子發,敝告【2】宗方(祊)(社)①原釋文讀爲“絕”。
②“氒(厥)”,原釋文無破讀。
此從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篇補釋》,簡帛研究網站,2011年1月4日。
③原釋文釋讀爲“捷”。
④原釋文讀爲“祚”。
讀爲“作”上引廖名春文已說。
我們的文章當初也有這一條,爲避重複,現刪去。
⑤原釋文補出“金”字。
⑥原釋文讀爲“實”。
⑦本篇簡序調整,詳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程寤〉簡序調整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1年1月5日。
⑧原釋文括注爲“魄”,今改括注生霸死霸之本字“霸”。
⑨原釋文讀爲“凶”,似無據。
禝(稷),(祈)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氶(烝),占于明堂。
王及大(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命【3】于皇〓(上帝)。
興,曰:“發!女(汝)敬聖(聽)吉夢。
朋(棘)()杍〓松〓(梓松,梓松)柏副,棫㯱(包)①柞〓(柞,柞)〓(化爲)雘。
於(嗚)(呼)!可(何)敬(警)非朋?可(何)戒非【4】商?可(何)甬(用)非梪〓(樹?樹)因欲,不違(材)。
女(如)天(降)疾,旨味既甬(用),不可藥,(時)不遠。
隹(惟)商慼才(在)周〓(周,周)慼才(在)商。
【5】睪(擇)用周,果拜(?)不忍,妥(綏)用多福。
隹(惟)杍(梓)敝,不義(宜)②于商。
卑(俾)行量亡乏,明〓(明明)才(在)向,隹(惟)容內(納)(棘),意(抑)③【7】欲隹(惟)柏。
夢徒庶言④⑤又勿亡(秋)。
明武(畏),女(如)棫柞亡堇(根)。
於(嗚)(呼),敬才(哉)!朕(聞)周長不弍(貳),(務)【6】亡勿甬(用),不(?),思(使)卑䐓(柔)和川(順),眚(生)民不(災),褱(懷)允。
於(嗚)(呼)!可(何)監非旹(時)?可(何)(務)非和?可(何)(畏)非彣(文)?可(何)【8】保非道?可(何)㤅(愛)非身?可(何)力非人〓(人?人)(謀)疆(彊),不可以(藏)。
〓戒[〓](後戒,後[戒]),人甬(用)女(汝)母(謀),㤅(愛)日不(足)。
【9】執筆:鄔可晶、顧莉丹①原釋文讀爲“覆”。
按楚簡中此字多用爲“包”。
②原釋文讀爲“芃”,待考。
③原釋文讀爲“億”。
④原釋文隸定爲“”,待考。
⑤此字整理者釋爲“引”,其形與古文字“引”不合,非是。
右旁疑爲“矢倒”,待考。
《保訓》闕《耆夜》釋文武王八年征伐(耆),大之。
還,乃㱃至于文大(太)室▃。
縪(畢)公高爲客,卲公保睪(奭)爲【1】夾▃,周公弔(叔)旦爲宔(主)▃,辛公(原釋文作“”)(甲)爲立(位),(作)策(逸)爲東尚(堂)之客▃,郘上(尚)甫(父)命爲【2】司政(正)▃,監㱃酉(酒)。
王夜(舉——原釋文讀作“舍”)(爵)(酬)縪(畢)公,(作)訶(歌)一夂(終)曰藥〓脂〓酉〓(《樂樂旨酒》:“樂樂旨酒,)(燕/宴)以二公。
[東部]紝俤,【3】庶民和同。
[東部]方(壯)方武,穆穆克邦。
[東部]嘉(爵)速㱃▃,(爵)乃從▃。
[東部]”王夜(舉)(爵)(酬)周公,【4】(作)訶(歌)一夂(終)曰〓〓(《輶乘》:“輶乘)既(飭),人備(服)余不(胄)。
[幽部]士奮刃(原釋文作“甲”),殹民之秀▃。
[幽部]方(壯)方武,克(燮)【5】(仇)(雔)▃。
[幽部]嘉(爵)速㱃,(爵)乃▃。
[覺部]”周公夜(舉)(爵)(酬)縪(畢)公,(作)訶(歌)一夂(終)曰〓(《》:“)戎備(服)▃,(壯)【6】武〓(赳赳)。
[幽部](謐)情(精)(謀)猷▃,[幽部](欲)惪(德)乃救▃。
[幽部]王又(有)脂(旨)酉(酒),[幽部]我以▃。
[幽部]既醉又(侑),明日勿稻(慆)▃。
[幽部]”周【7】公或(又)夜(舉)(爵)(酬)王,(作)祝誦一夂(終)曰明〓上〓帝〓(《明明上帝》:“明明上帝,)臨下之光。
[陽部]不(丕)㬎(顯)逨(來)各(格),(歆)氒(禋)明(盟)。
[陽部]於【8(缺)▃,(歲)又(有)㓷(歇?)行。
[陽部](作)(茲)祝誦,萬壽亡疆▃。
[陽部]”周公秉(爵)未㱃,(蟋)(蟀)【9】(躍——原釋文釋作“”)(降)于尚(堂),[周]公(作)訶(歌)一夂(終)曰〓〓(《蟋蟀》:“蟋蟀)才(在)尚(堂),[陽部](役)車亓(其)行▃。
[陽部]今夫君子,不憙(喜)不藥(樂)。
夫日【10】□□,□□□忘(望?——原釋文作“荒”)▃。
[陽部]母(毋)已大藥(樂),則夂(終)以康〓(康。
[陽部]康)藥(樂)而母(毋)忘(荒),是隹(惟)良士之䢍〓(方)。
[陽部](蟋)(蟀)才(在)【11】(席)▃,[鐸部](歲)矞(聿)員(云)茖(莫)▃。
[鐸部]今夫君子,不憙(喜)▃不藥(樂)▃。
日月亓(其)(邁),從朝﨤(及)夕。
[鐸部]母(毋)已大康,則夂(終)【12】以(祚)▃。
[鐸部]康藥(樂)而母(毋)[忘(荒)],是隹(惟)良士之愳〓(懼懼)。
[魚部](蟋)(蟀)才(在)舒(舍/序),[魚部](歲)矞(聿)員(云)□。
□□□□,□□□□【13】,□□□□,[從(冬)]﨤(及)(夏)▃。
[魚部]母(毋)已大康,則夂(終)以愳〓(懼懼)▃。
[魚部]康藥(樂)而母(毋)忘(荒),是隹(惟)良士之愳〓(懼懼)。
[魚部]”【14】陳志向、謝明文執筆2011年1月5日《金縢》釋文說明:本釋文以整理者釋文爲基礎,改動之處均出注說明。
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又(有)(遲)。
二公告周公曰:“我亓(其)爲王穆卜。
”周公曰:“未可以【1】慼(戚)(吾)先王。
”周公乃爲三坦(壇)同(墠),爲一坦(壇)於南方▃,周公立(焉),秉璧(戴)①珪。
史乃册【2】祝告先王曰:“尔(爾)元孫發也▃,(遘)(害)(虐)疾,尔(爾)母(毋)乃有備子之責才(在)上▃,隹(惟)尔(爾)元孫發也▃,【3】不若但(旦)也▃,是年(佞)若丂(巧)能,多(才)▃多埶(藝)▃,能事(鬼)神。
命于帝(庭),尃(匍)又(有)四方,以奠(定)尔①整理者原讀為“植”,今改讀。
(爾)子【4】孫于下(地)▃。
尔(爾)之(許)我〓(我,我)則(厭)①璧與珪。
尔不我(許),我乃以璧與珪䢜(歸)▃。
”周公乃內(納)亓(其)【5】所為(功),自以弋(代)王之敚(說)▃,于金(縢)之匱▃,乃命執事人曰:“勿敢言▃。
”(就)(後)武王力▃,城(成)王由(猶)【6】(幼),才(在)立(位),官(管)弔(叔)﨤(及)亓(其)羣(兄)俤(弟),乃流言于邦曰:“公(將)不利于需(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7】□□□□亡(無)以(復)見於先王。
”周公石(宅)東三年,(禍)人乃斯(得),於(後)▃,周公乃遺王志(詩)【8】曰《周(鴟)②鴞》,王亦未逆公。
是(歲)也▃,(秋)大䈞(熟)▃,未。
天疾風以雷,禾斯妟(偃),大木斯(拔)。
邦人【9】□□□□覍(弁),夫=(大夫),以(啟)金(縢)之匱。
王(得)周公之所自以爲(功),以弋(代)武王之敚(說)▃。
王(問)執【10】事人,曰:“(信)。
殹(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捕(搏)③箸(書)以,曰:“昔公堇(勤)勞王(家)▃,隹(惟)余(沖)人亦弗﨤(及)【11】智(知),今皇天(動)畏(威),以章(彰)公悳(德)▃,隹(惟)余(沖)人亓(其)親逆公,我邦(家)豊(禮)亦宜之▃。
”王乃出逆公【12】至鄗(郊),是夕,天反風,禾斯(起)▃,凡大木〓(之所)(拔),二公命邦人(盡)(復)(築)之▃。
(歲)大又(有)年,【13】則大┗。
【14】一四周武王又(有)疾,周公所自(以)弋(代)王之志。
【14背】蔡偉執筆2011年1月5日①整理者原讀為“晉”,今改讀。
②整理者原讀為“雕”,今改讀。
③整理者原讀為“布”,今改讀。
《皇門》釋文說明:本釋文以整理者釋文爲基礎,重新隸定或改釋的字均出注說明。
隹(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庫)門。
公若曰:“於(嗚)(呼)!朕(寡)邑少(小)邦,(蔑)又(有)耆耇(慮)事(屏)朕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