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进展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dacd9d8762caaedd33d46b.png)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997年9月-2007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1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随访、分析。
结果:臂丛神经损伤引起电生理改变结果与手术发现完全及基本符合率为93.3%;本组共有4种手术方法、2种神经修复方式,神经松解的疗效较好。
结论:电生理检查在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范围、性质、部位与程度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对开放性损伤,应力争急诊修复;对闭合性损伤,如伤后1个月仍无电生理反应,也应积极手术探查;对下干损伤应早期手术修复。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外科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中的重点、难点,病情复杂,疗效较差,致残率高,多发生于青壮年。
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高速发展,臂丛神经损伤正不断增加。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臂丛神经损伤从诊断到治疗的方案也得到不断更新,但由于臂丛结构复杂,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较多,损伤平面较高,神经、肌肉退变程度与神经再生程度和速度极不相称,以致于臂丛损伤的疗效仍不理想,其预后不容乐观。
本篇就1997年9月-2007年9月,经我院骨科诊断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共1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术中所见及手术疗效作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7年9月-2007年9月经我科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臂丛神经损伤共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62岁,平均25.25岁。
受伤原因:闭合性损伤6例,其中车祸伤2例、重物压伤2例、乳癌局部转移1例、神经鞘膜瘤1例;开放性损伤9例,其中刀伤5例、火器伤2例、玻璃伤1例、重物击伤1例。
损伤部位:上干损伤5例、下干损伤4例、全臂丛损伤6例。
合并伤:锁骨骨折2例、锁骨下血管损伤1例、腋血管损伤2例、肩关节脱位1例、血胸1例、头伤1例。
1.2 检查方法1.2.1 EMG检查应用美国尼高力Viking IV型多导肌电诱发电位仪。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259eade7aeaad1f346933f52.png)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徐建光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机理,可分为切割伤、牵拉伤、枪弹伤、压砸伤、产伤、手术伤等。
多年来,医师们曾做过许多努力,进行过各种治疗,但其最后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后,疗效有所提高。
如臂丛根性撕脱伤,可分别采用膈神经移位、副神经移位、颈丛运动支移位、肋间神经移位、健侧或同侧颈7移位等手术方法。
从作者随访结果初步看出膈神经移位疗效最佳,优良率达75%;其次为副神经55%;颈丛运动支50%;颈7移位70%。
疗效虽不理想,但对一个毫无功能的瘫痪上肢,恢复部分屈肘、屈指功能,对病人也是很大的收获。
一应用解剖(一). 臂丛的组成臂丛由颈5、6、7、8神经根及第一胸神经根组成。
颈5、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的外缘处相合形成上干,颈7神经根独立形成中干,颈8胸1神经根相合形成下干。
每干仅行径0.5~1cm后,即分前后两股。
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
上、中、下三干的后股合成后侧束,下干的前股独立形成内侧束,三个束的命名以与腋动脉的位置关系而定。
在相当喙突水平处。
外侧束分为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为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正中神经由内侧头与外侧头合并而成,后侧束分为腋神经及桡神经。
(二). 臂丛的分支1臂丛神经根的分支有斜角肌肌支及颈长肌肌支;膈神经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
2臂丛神经干的分支有肩胛上神经;锁骨下肌支。
3臂丛神经束的分支有胸前外侧神经;胸前内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三)臂从神经根的机能分布1 颈5神经根:主要组成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肌皮神经、肩胛背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组成。
单根颈5损伤临床主要出现岗上、下肌萎缩,表现出肩外展启动动作受限;对三角肌虽有较大影响,但因有颈6纤维代偿,对上肢各关节活动功能影响不明显。
2 颈6神经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胸前外侧神经(有颈5纤维参加)的组成。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治疗进展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f57944fe4733687e21aaf3.png)
臂丛神经损伤 是常见 严重损伤 , 节后 损伤 预后 较好 , 而节 前损伤或称根性撕 脱伤 预后较差 , 如何提高节 前损伤的诊治水 平, 一直是国内外同道 共同关 注的难 霹 , 现将 近期有 关治疗 的 经验报道如下 , 供同道们参考。
一
岁者 7 , 4例 小于或等于 l 岁者 2 例 , 8 2 两组疗效 差异有显著性 , 年轻组运动功能恢复 地 或 以上者达 5 %。 0 该作 者报道的结果 与我们报道 的疗 效相差 的原 因 与下列 因素有关 : 1我们 强调颈 () 神经移位术应分 两期 手术为佳。第 1 作健 侧颈 期 神经与 患侧尺神经缝 台 , 待神经再生 到患侧 腋 部或上臂时再作第 Ⅱ期手术 , 将再生 良好的尺神经 与受 区神 经 ( 通常为正中神经或 桡神经 ) 缝台。分两期 手术有利 于神经纤 维通过第 2十吻台 口, 我们 的实验研 究也证 实立即的同期 移位
二、 同舅颈 神经根移位 术
19 96年 3 一19 月 99年 2月 , 院 已开 展 同侧 颈 我 神经 移位 1 , 3倒 均为男性 , 龄为 拍 ~4 岁 。其 中 l 年 8 0例为臂 丛上千 撕 脱伤 , 例为上干撕脱 合并中干部分 损伤 . 例为臂丛神经下 干 2 1 撕脱伤 ; 左侧 l髑 , 侧 5倒 。术 前体检 及肌 电检查 均证实 患 右 馕 上千及下 干支琶 区肌 群运动功 毖完 全丧失 , I 肌力均 为 0 . 级 颈 5 6神经支配 区或颈 神经支配 区感觉 消失。2倒合并 中 胸 干部分损伤病例 , 背阚肌肌力 2级 , 伸肘肌 肌力 3级 , 伸腕 伸指 功 扼基本正常 , 肌力 4 。l 级 0倒肌 电及 x线胸片证实膈神经 为 完全性损伤 , 3例桶神经部 分损伤 。 手术方法 : 全麻下锁骨上臂丛神经显露切 口。术中证 实为 臂丛神经上千或 下 干根性 撕 脱 , 以电刺激 膈神 经 无任何反 并 应, 切断部分前 斜角肌 后显露同侧颈 神经 根 , 在干股交 界处分 出前 、 后股 , 选择切 断部 位为颈 神经 前股 7例 , 前股 外侧束 6 例, 移位于上干前股 1 倒 , 1 上千后股 1 , 倒 下干 1 。移位于上 倒 千前股 的 】 例 , 1 1 经 年以上随访的 8例中脓二头肌肌力恢复 达 4级 的 1 , 级 的 4倒 , 的 3例。该 8倒在 术后 4周 内原 倒 3 2级
临床治疗臂丛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临床治疗臂丛神经痛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fbac4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3.png)
临床治疗臂丛神经痛的研究进展杨成波;王英峰【摘要】臂丛神经属周围神经,其疼痛性质属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继发于臂丛神经损伤、颈椎间盘病变、局部卡压及放疗后,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及预后方面,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差且不良反应大,短-中频理疗效果不确定,脉冲射频虽安全但效果不持久,连续射频效果较好但并发症严重.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故效果有限,微创介入镇痛术可望成为未来治疗臂丛神经痛的方向,克服射频并发症后推广有创连续射频热凝治疗符合这一趋势.%Brachial plexus belongs to peripheral nerve whose pain property is neuropathic pain,which is often secondary to brachial plexus injury/cervical disc protrusion/local tissue compression and postradiotherapy.Its pain is so severe which can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As to its treatment andprognosis,conservative treatment has poor results which can result in adverse reaction.The physiotherapy of low-medium frequency has uncertain effect,and the pulsed radio fre-quency is safe but does not have long-term effect,while the continuous radio frequency has better effect but may cause seri-ous complications.For brachial plexusneuralgia,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still the main treatment at present and which has limited effect.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analgesia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neuralgia,and in my opinion,promoting 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fter overcoming complications of continuous radio frequency is in line with this trend.【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21【总页数】5页(P4271-4275)【关键词】臂丛神经痛;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射频【作者】杨成波;王英峰【作者单位】解放军兰州总医院介入疼痛科,兰州730050;解放军兰州总医院介入疼痛科,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41近年来周围神经痛发病率增高,据报道其患病率在我国高达6.0%~7.7%[1],在疼痛疾病中属治疗效果最差的疾病之一。
神经端-侧缝合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神经端-侧缝合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bcaed2ce2f0066f53322cd.png)
处缝合 的模 型 , 证实了端 一侧缝合后神经功能恢复 的可能性 。这
一
动物模 型被国内外广泛采用或改 良, 为研究端 一 缝合 的经 成 侧 由于上臂段 正中神经 、 尺神经 以及肌皮神经在解剖关 系上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典模 型。
神经端 一 侧缝合 的常见方式 有如下几种 : ①损伤神经 远断端 缝合到正常神 经的侧方 , 外膜 开窗 或 不开窗 , 即经典 的端 一
近 , 些 学 者建 立 了端 一侧 缝合 修 复 上 肢 神经 损 伤 的 动物 模 一 型¨ 。对 端 一侧缝 合修 复臂丛 损伤 的复 制 , 多学 者也进 行 了 许 有益 的尝试 。李 文军等 设计 了如 下动 物模 型 , 于大 鼠臂 丛 内 侧束远 端外 侧外 膜上开窗 , 将桡神经远 断端和内侧 束开窗处作端
神 经 长段 缺损 , 者 神 经 根 性 损 伤 , 常 因无 法 直 接 修 复 。 临 床 或 通
作 为结 合材料 , 避免开 窗或缝合 对供体 神经 的损伤 , 发现修 复后 未 见神经 功能 恢复 , 认为 可能 和端 一侧缝 合 时主干 上的神 经束
膜、 外膜阻碍再生有关 ; 董震 等 在动物实 验 中比较 了开窗及不 开 窗对 神经再 生的影 响 , 实验结 果证实前 者有利 于神 经的再 生 , 再生质量 明显优 于后 者 ; 但曹学诚等 观察 到两 种方式 , 供体神 经侧芽 生长 能力 及远端神 经乙酰胆 碱转移 酶活性 均处于相 同水 平, 认为神经外膜 的存在对侧芽生长没有影 响。Z ag hn 等 应用 固蓝和核黄 双标荧光 染色 , 证实无 论外膜 是否开 窗 , 在端 一侧 缝
了该 术 式 , 从 临 床 实 际 中证 实 了这 种 方 法 的 有效 性 ; ms 但 Ha 等 于同年采用分离受损 的颈 5神经根部分束 , 与相邻的颈 6神
臂丛神经损伤修复的治疗进展
![臂丛神经损伤修复的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699116a417866fb84a8ead.png)
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得治疗进展一、概述臂丛神经损伤得治疗就是周围神经外科得难题之一,其损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引起严重得功能丧失。
由于人们对周围神经解剖、生理及代谢得认识不断增加,神经修复方法越益改进,神经得修复效果也更为理想。
但目前臂丛神经损伤国内外早期仍主要应用神经移位,晚期也可用肌肉移位等方法治疗[1]。
但效果仍不太满意,故将目前得国内外得治疗进展作一简要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及其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二、病因与病理1、牵拉损伤: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颈、肩、上肢使强力牵拉上肢、头颈过度弯向对侧或强力将肩部下压从而使臂丛神经受到过度牵拉、断裂。
2、切割损伤:锐器直接切割神经、锁骨与第一肋骨骨折断端得刺入,造成神经得断裂。
3、压迫损害:骨折、脱位得压迫,及其出血、血肿得压迫,神经周围肿瘤得压迫。
三、分型说明以锁骨为界可将臂丛分为锁骨上部与锁骨下部。
锁骨上部主要为根干部,而锁骨下部主要为束枝部。
临床上区分此两部主要依据胸大肌及背阔肌得状况,此二肌受累为锁骨上部损伤,未受累为锁骨下部损伤。
对锁骨上部损伤又分根性与干部,临床上依据冈上下肌就是否受累,区分上干与颈5、6根部;依据大圆肌就是否受累区分中干与颈7根部;依据有无Horner征(瞳孔缩小、眼睑变狭、眼球内陷、半脸出汗)区分为下干与颈8胸1根部。
对根部损伤又应区分为孔内与孔外损伤,出现斜方肌萎缩,耸肩受限及Horner征孔内损伤较多见,依靠电生理检查,测定头皮体表诱发电位(SEP)及神经干感觉诱发电位(SNAP)可提供较可靠得结论。
SEP与SNAP均受限或消失为节后损伤。
SEP 消失,而SNAP存在为节前损伤[2]。
四、临床表现(一)臂丛完全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手,前臂与上臂肌肉全瘫。
感觉改变为手、前臂与上臂得一部分感觉消失。
颈8胸1近椎间孔处损伤,可出现霍纳(Horner)氏综合征[3]。
(二)臂丛上部损伤(Erb-Duchence型) 此型较多见,为颈5-6神经根在厄氏点处损伤所致。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233b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6.png)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1 引言1.1 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义及背景臂丛神经损伤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的损伤,臂丛神经是由颈神经根C5-T1发出的周围神经,主要负责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损伤原因多样,包括创伤、肿瘤、感染等。
1.2 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病率及病因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病率较高,占全身周围神经损伤的30%-40%。
其中,创伤是最主要的病因,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
此外,肿瘤、炎症、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臂丛神经损伤。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对臂丛神经损伤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在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针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然而,由于臂丛神经损伤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诊治策略仍需进一步优化和个体化。
2.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2.1 症状描述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症状包括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常见的表现有:•感觉异常:受伤区域出现疼痛、麻木、刺痛或蚁行感;•运动功能障碍:患肢力量减弱,部分或全部关节活动受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汗减少,患肢皮肤干燥;•患肢肿胀: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患肢可能出现肿胀。
2.2 体征表现臂丛神经损伤的体征主要包括:•肌肉萎缩:患肢肌肉可能出现萎缩,尤其是手部小肌肉;•感觉减退:受伤区域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和振动觉可能减退或消失;•肌电图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肉动作电位振幅降低;•关节活动受限:由于肌肉力量减弱,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2.3 辅助检查为明确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常需进行以下辅助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肌电图检查,用于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和部位;•影像学检查:如X光、CT和MRI等,了解神经通道有无压迫或损伤;•超声检查:观察神经束的连续性和周围组织情况;•血液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糖尿病、感染等。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及进展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16d630168884868762d65c.png)
桡神经 腋神经
尺神经
腋动 脉两侧
主 干
正中神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根
二、臂丛的分支
根的分支
(1) C5神经根 肩胛背神经 支配肩胛提肌
(2) C5、6、7神经根分支,此三根距椎间孔 1cm处均发出细支走行于斜角肌深面组成胸长神 经,沿胸廓表面下行支配前锯肌。
C5、6、7、8神经根分支,斜角肌肌支及颈长 肌肌支,由C5-8神经根出椎间孔后1-2cm处 发出支配临近的肌肉,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或 刺激这些肌支,可引起斜角肌痉挛,致斜角肌间 隙窄及第一肋抬高,致使臂丛神经根受压,故颈 椎病患者可同时出现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的症状。
2、桡神经 从后束发出,由C5-8、T1神 经根组成,是后束的延续,行于腋动脉之 后,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之前,在背 阔肌下缘入腋部沿桡神经沟而进入上臂。
3、肌皮神经 从外侧束发出,由C5、6神 经根纤维组成沿上干及中干前股进入外侧 束,是外侧束外侧的终末支,在喙突下邻 近喙肱肌发出该肌肌支后,由肱二头肌内 侧进入该肌
萎缩有利于肋锁间隙的增宽。
束的分支
(1)外侧束,在前期起始部发出胸前外侧神 经,主要由C5、6、7神经根组成,在锁骨 中点处该神经与胸前动静脉一起进入胸大肌, 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
(2)内侧束,在其起始部及中点发出2-3支 胸前内侧神经,主要由C7、8、T1神经根组 成,前位于腋动静脉之间,经胸小肌进入胸 大肌胸肋部,常发出1-2细支与胸前外侧神 经交通。主要支配胸小肌及胸大肌胸肋部。
1、上臂丛神经根损伤
上臂丛(C5-7)神经根受伤时,腋神 经、肌皮神经、肩胛上下神经以及肩胛 背神经发生麻痹,桡神经、正中神经发 生部分麻痹,因此,下述肌肉如三角肌、 肱二头肌、肱肌、肩胛下肌、大圆肌、 岗上下肌、胸大肌锁骨头、桡侧屈腕肌、 旋前圆肌、肱桡肌、旋后肌出现瘫痪, 以及背阔肌,指总深肌有部分瘫痪现象。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诊治进展实习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诊治进展实习](https://img.taocdn.com/s3/m/afac529d71fe910ef12df8e1.png)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进展 -|顾玉东发表于 2007-9-6 1 1:40:00几个世纪以来,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被认为是上肢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Smellie于1768年首先报告了一例分娩引起的双侧臂丛麻痹,Duchenne(1861)证实了产瘫的分娩性起源,Erb(1875)描述了产瘫所致最常见的臂丛上干损伤的典型表现。
Seeligmueller(1877)和Klumpke(1885)则分别描述了全臂丛型及下干型产瘫。
Kennedy(1903)曾建议对产瘫进行早期神经探查及外科修复并取得一定疗效,但Sever(1925)报告了1100例产瘫的治疗结果,认为经过适当的保守治疗,产瘫患儿大多数可以自行恢复,再通过某些功能重建手术则可使疗效进一步改善。
这种以保守治疗为主的观点在产瘫治疗领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80年代开始,Narakas(1981)、Gilbert(1984)等相继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产瘫,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产瘫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病因与损伤机制根据上海华山医院资料,胎儿超重(大于4000克)、胎位异常及助产技术不当是分娩性臂丛损伤的三大因素。
超重及胎位异常易使分娩时颈肩区受到暴力牵拉而产生分离作用,常为肩部卡在耻骨联合后方而头侧屈,或臀位产中头卡在骨盆内,此时用力牵拉一侧身体致臂丛损伤。
二、临床分型与诊断传统的Erb-Duchenne(上干型)和Klumpke(下干型)已由Tassin(1984)根据产瘫病理解剖特点的四型分类法取代:第一型−C56损伤:表现为典型的Erb’s麻痹:肩外展、屈肘不能。
通常第一个月内开始恢复,4-6个月可完全恢复。
病理上多为Sunderland神经损伤I-II型(传导中断或轴索断裂)。
第二型−C 567损伤:表现为肩外展、屈肘、伸腕不能。
大多数病例从6周以后开始恢复,但至6-8个月时可遗留肩关节的内旋内收畸形,6岁时常有肱骨短缩2-3cm。
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d72daa80029bd64783e2caf.png)
1 发 病 率
发 病 率 的 影 响 。 Osn等 对 1 l o 9例 患 者 导致神经功能下 降和丧失。Jr ez y等 报
( 龄3 年 1—7 4岁 ) 的 研 究 表 明 :年 龄 越 道 术 中见 :臂 丛 神 经 被 大 量 瘢 痕 组 织 包 Jhnsn等 … 研 究 表 明 在 照 射 总 剂 轻 发 病 率 越 高 , 中 位 发 病 年 龄 为 5 o as o 6岁 。 绕 ,神经 粘 连 严 重 ,灰 白无 光泽 ,看不 到 量为 5 y 7G ,生 物 效 应 剂 量 为 6 y 3 G ,单 A i 等 … 对 10名 患 者 的研 究 显 示 年 龄 表 面 的血 管 网 ,质 地 比较 坚硬 ,对 电刺 激 mr a 4 次 平 均 剂 量 为 35G 时 ,对 7 名 乳 腺 癌 对发 病 率 的 影 响 不 显 著 。 Jhnsn等 . y 1 oaso 无反应 。患者本身 的内在因素 ,如 :体型 患者随访 3 4年 的发 病 率 为 6 % 。Bj v 研究 也 未 发 现 年龄 对 此 病 发病 率 有 影 响 。 偏瘦 , 自身免疫力低下 ,合并其他系统疾 3 a oi r c 等 研究表明在 总剂量为 5 y 2G ,生物效 2 发病 机 制 病等增加对射线 的敏感度 。B t 等 报 as e 应 剂 量 为 5 . y 98 G ,单 次 剂 量 为 2 6G . y 放 射 线 损 伤 由 于 手 术 清 除 了 吸 收 X 道放射剂量的增加 ,高能射线的使用 ,放
成 患 者 终 身残 疾 ,严 重影 响患 者 的 生存 质 发病 率 明显 增 加 。总 之 ,放 射 剂 量 是 影 响 对 局部 淋 巴结 的 清扫 难 免损 伤 营 养臂 丛 神
臂丛显微外科治疗进展
![臂丛显微外科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298d82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0.png)
05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经验分享
伤情评估
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通常导致肩 外展、屈肘和手部部分功能丧失 。通过详细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 试,准确评估损伤程度和范围。
手术技巧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神经修复 ,包括神经松解、神经移植和神 经吻合等。手术过程中需精细操 作,避免进一步损伤神经组织。
某些生物材料具有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能够促进 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从而加速神经修 复进程。
降解性和吸收性
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应具备合适的降解性和吸收 性,以支持神经组织的再生和重塑,同时避免长 期异物反应。
组织工程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中潜力挖掘
种子细胞研究
01
研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种子细胞,如干细胞、神经嵴细胞等
操作步骤
麻醉、体位摆放、手术入路选择、显微镜下操作、止血与缝合等。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并发症类型
感染、神经损伤、出血等 。
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轻柔细致 操作、彻底止血等。
处理方法
抗感染、神经营养药物应 用、再次手术等。
03
臂丛神经修复与重建策略
神经修复材料选择
自体神经移植
采用患者自身的神经组织 进行移植,具有较低的免 疫排斥反应风险,是临床 上常用的神经修复材料。
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神经再生机制复杂
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挑战
臂丛神经损伤涉及复杂的神经再生机制, 包括神经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多个环 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需要经过 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面临诸多技 术和伦理挑战。
患者个体差异大
跨学科合作需求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高大脑皮质的可塑性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高大脑皮质的可塑性](https://img.taocdn.com/s3/m/d579ff00b8f67c1cfbd6b87e.png)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高大脑皮质的可塑性来自中国同济医科大学东方医院孙贵新等作者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综述了多种神经移位外科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进展,以及神经移位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大脑皮质可塑性的影响。
臂丛神经损伤预后不佳,可引起部分或全部上肢功能障碍。
神经移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最佳方法。
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早期神经修复十分关键。
神经移位是通过将近端神经作为神经元和轴突的供体,促使远端靶肌肉内长入神经。
实现这一目的的神经有2种来源:臂丛内、外供体神经。
前者包括肋间神经、脊髓副神经、颈丛和对侧C7神经根,后者包括同侧神经干或正中、尺神经束支。
神经移位已成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臂丛神经重建外科干预的主要手段。
大脑皮质可塑性在神经重新支配的肌肉功能恢复中有重要作用。
许多动物和临床研究证实,周围神经损伤后大脑功能可出现广泛的重组。
2004年,Li等证实臂丛神经根撕脱伤成年大鼠对侧运动皮质发生神经可塑性改变。
Feng等于2005年功能MRI研究证实,行对侧C7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呈现了初级运动皮质重组,并提出患者的早期康复干预会使这种皮质功能重组更为广泛。
作者的综述文章深入阐述了这些现象和机制,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4年12月第23 期。
Article: "Nerve transfer helps repair brachial plexus injury by increasing cerebral cortical plasticity" by Guixin Sun1, Zuopei Wu1, Xinhong Wang2, Xiaoxiao Tan3, Yudong Gu4(1 Department of Trauma Surgery,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 Pathophysi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3 Medical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St. Lucia, Queensland, Austualia; 4 Department of Hand Surger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Sun GX, Wu ZP, Wang XH, Tan XX, Gu YD. Nerve transfer helps repair brachial plexus injury by increasing cerebral cortical plasticity. Neural Regen Res. 2014;9(23):2111-2114.Nerve transfer repairs brachial plexus injury by increasing cerebral cortical plasticityIn a recent report published 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Vol. 9, No. 23, 2014), Guixin Sun at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hina and his colleagues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use of diverse nerve transfer methods for repair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nd the influence of nerve transfer on cerebral cortical plasticity after brachial plexus injury.Poor prognosi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may cause paralysis of part or even the entire upper arm. Nerve transfer is the optimal clinical manage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from treatment, early nerve repair is essential. Nerve transfer involves the renovation of a distal de-innervated nerve element by using a proximal foreign nerve as the donor of neurons and axons to re-innervate the distal targets. Two sources of nerves can be applied: extra-plexal donor nerves or intra-plexal donor nerves. Of the former, nerve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transferinclude the intercostal nerv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cervical plexus, phrenic nerve and contralateral C7 root. Intra-plexal donor nerves include the ipsilateral nerve trunk or bundle branch of the medial or ulnar nerves. The use of nerve transfers has become a major method for reconstruction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y.Cortical plasticity appears to play an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role i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re-innervated muscles. Many animal and even clinical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e brain is capable of extensive reorganization whe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suffers from injuries, and its main reason is plasticity.In 2004, Li et al. proved that plastic changes indeed took place in the contralateral motor cortex in adult rats with total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 2005, Feng et al. demonstrated the changes within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locatio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by using functional MRI. He also proposed that earlier rehabilita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resulted in better and more extensive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Guixin Sun and his colleagues further described these phenomenon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Article: "Nerve transfer helps repair brachial plexus injury by increasing cerebral cortical plasticity" by Guixin Sun1, Zuopei Wu1, Xinhong Wang2, Xiaoxiao Tan3, Yudong Gu4(1 Department of Trauma Surgery,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 Pathophysi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3 Medical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St. Lucia, Queensland, Austualia; 4 Department of Hand Surger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Sun GX, Wu ZP, Wang XH, Tan XX, Gu YD. Nerve transfer helps repair brachial plexus injury by increasing cerebral cortical plasticity. Neural Regen Res. 2014;9(23):2111-21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组成:
桡神经
参与组成:
肌皮神经(肱肌)
正中神经(屈指浅肌) 尺神经(尺侧屈腕肌) 胸背神经(背阔肌)
C7
中干
后股
桡神经
中 干
肱三头肌
C7
中 干
背阔肌 伸指总肌
尺侧屈腕肌
C8
神经纤维数: 14636-41246
主要组成: 正中神经:掌长肌;屈拇长肌;屈指深肌
参与组成:
桡神经(尺侧伸腕肌,伸拇长肌) 尺神经(指深屈肌)
主要组成:
参与组成:
桡神经(旋后肌;肱三头外侧头;桡侧伸腕肌) 正中神经(桡侧屈腕肌) 腋神经(小圆肌) 胸前外侧神经 (胸大肌锁骨头)
C6
肌皮神经 外侧束
上 干
肩胛上N + 腋 N + 肌皮N 肩上举 + 肩外展 + 肘屈曲
C5 + C6
上 干
C7
神经纤维数: 18095-40576
肱三头肌长头(伸肘) 桡侧伸腕肌(伸腕) 伸指总肌(伸指)
EP-MEP
• MEP(Motor evoked potential)
经颅刺激大脑皮层运动细胞、脊髓神经根及 周围神经而在相应肌肉上记录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根据刺激方式分为磁刺激和电刺激。利用此项 技术可用于神经根损害、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平面 、脊髓同神经根损害鉴别等的检测,弥补SEP只提 示感觉神经传导通路情况的局限性。
C5 C6 C7 C8 T1
代表肌
三角肌 肱二头肌 背阔肌 屈指肌 手内部肌
定位(根部)
腋+肩胛上 肌皮+胸前外侧 桡+胸背 正中+胸前内侧 尺+前臂内侧
定性(完全性)
+ 大圆肌 + 肱桡肌 + 前锯肌 + 尺侧屈腕肌 + Horner征
六、影像学检查
CTM(CT结合脊髓造影):
敏感性,特异性高,但有创伤
一. 有无臂丛损伤
五大神经中任何两支同时损伤(非切割伤) 手部三大神经(正中,尺,桡神经)中一支损伤
+ 肩肘关节功能障碍(被动正常)
手部三大神经(正中,尺,桡神经)中一支损伤 + 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非切割伤)
二. 锁骨上下部臂丛损伤的鉴别
锁骨上部臂丛 = 根 干
部
锁 骨 部 臂丛 = 股 锁骨下部臂丛 = 束 支 部 部
未能记录到运动单位 感觉、运动检测指标正常
2. 臂丛神经功能失调
感觉、运动功能丧失;无明显肌萎及失营养性 一般持续6周—2年 一旦手术探查,神经外观正常 一般持续6周—2年 一旦手术探查,神经外观正常
电生理表现
靶 靶肌肉群无明显的失神经改变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 对电刺激治疗敏感肌萎肌肉群无明显的
NCS
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F 反应(H反射)+体感诱发电位
EMG
•EMG(Electromyography)
指利用针电极(同心圆、单纤维、单极 针电极等)放大神经肌肉接头、终板、肌 纤维的电活动,以判断肌肉性状、受神经 支配情况等 。
横纹肌
运动单位
1 2
同芯针
EMG
主要指标包括:
放松时的正尖波、纤颤波(轴索损害标志) 复合重复放电、肌强直电位、募集肌电等
距离(cm)
近端潜伏期Hale Waihona Puke 远端潜伏期(mS)SNCV
刺激
小指
潜伏期 ms
2.6
距离 mm 速度 m/s
155 60
记录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F反应
• F反应:是前角细胞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 因此F波的测定有助于对最近端节段神经的 运动传导进行评价。一旦F波出现异常,而 远端运动传导正常,则可说明近端损害的 可能。
SNCV
刺激
小指
潜伏期 ms
2.6
距离 mm 速度 m/s
155 60
记录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潜伏期
MNCV
腕
记录.
3.5 ms
刺激. 1
肘
8.2 ms Diff.: 4.7 ms
刺激2
距离 mm: 240
C.V.: 51 m/s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
MNCV motor 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
自发电活动,募集反应减少;刺激神经干可引 出CMAP、SNAP,但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MNCV和SNCV减慢。
臂丛神经损伤的电生理表现 定位诊断
• 束支部损伤
外侧束损伤:以肌皮N、正中N 损伤为主,胸前外侧N也可有损 伤表现,胸前内侧N 、肩胛上N 及胸背N正常。 内侧束损伤:正中N 、尺N损伤 为主,胸前内侧N可有损伤表现 ,胸前外侧N 、肩胛上N及胸背N 正常。 后束损伤:桡N 、腋N损伤为主 ,胸背N可有损伤表现,胸前内 侧N 、胸前外侧N 、肩胛上N正 常。
Klumpke
Thorbum
下干损伤
手术修复
前 言
术前术中电生理检测; 术前影像学检查(MRI B超); 显微外科技术进步; 神经修复方法增加,术式改进; 新技术如内镜技术应用等
臂丛神经的解剖
臂丛神经的解剖
根 干 股 束 支 外侧束 后侧束
肌皮N
腋N 桡N
上干 中干
下干
内侧束
臂丛神经损伤的 电生理诊断
田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
肌电图室
前 言
• 交通事故
(绝大多数)
• 工业伤 • 生活伤 • ------
上肢功能部分 或全部丧失
“麻痹”
前 言
1768年 1874年 1875年 Smellie Flpubert Erb 产瘫 成人臂丛损伤 上干损伤
1885年
1886年
在
颈5,6(或上干)根性撕脱伤
病史特征: 往往有肩部对撞性暴力 肩上举, 屈肘功能丧失 颈5、6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 临床检查: 斜方肌萎缩, 耸肩功能受限
颈8胸1(或下干)根性撕脱伤
病史特征: 往往有上肢向远侧牵拉伤暴力 拇指对掌, 对指, 手指屈曲及内收外展不能 手及前臂尺侧感觉消失 临床检查: Horner氏征阳性
S
SNAP
- +
-
+ -
+ -
+ +
神经
CMAP
潜伏期
MNCV
腕
记录.
3.5 ms
刺激. 1
肘
8.2 ms Diff.: 4.7 ms
刺激2
距离 mm: 240
C.V.: 51 m/s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
MNCV motor 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
距离(cm)
近端潜伏期—远端潜伏期(mS)
EMG-募集反应
运动神经周围神经 横纹肌
0 MUP
运动单位电位(MUAP)
非收缩
1 MUP
间断收缩
3 MUPs
中等收缩
大力收缩
运动单位
++ MUPs
无 MU P 单纯 相 单纯混 合相 混合相- 干扰相
NCS
• NCS(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指利用电刺激对神经的兴奋性、传导性进 行的检测。
正中N
尺N
C5
主要组成:
神经纤维数:7000-33000
肩胛上神经: 冈上、下肌(肩上举, 肩外展启动) 腋神经:三角肌(肩外展) 参与组成:
肌皮神经(喙肱肌) 桡神经(肱桡肌) 正中神经(旋前圆肌) 肩胛背神经(提肩胛肌)
后束
C5
腋神经
后股
C6
神经纤维数:14227-39036 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肘屈曲)
(耸肩, Horner征)
节后损伤程度判定 ---- 临床与肌电的配合
(部分、完全)
臂丛神经损伤的分类
1. 臂丛神经震荡伤(臂丛神经休克) 发生在损伤早期,通常3天后逐渐恢复, 持续时间一般小于3周
发生在损伤早期 通常3天后逐渐恢复 持续时间一般小于三周
电生理表现 募集反应消失,无自发电位,神经功能基 本正常
全臂丛(C5-T1)根性撕脱伤
病史特征: 上肢遭受对撞或牵拉暴力较大, 持续
时间较长,常伴有昏迷及多发性骨折
上肢除臂内侧感觉存在外,余均消失
临床检查: 有上下干根性撕脱的典型体征
上干
中干 下干
全撕脱
臂丛神经损伤的电生 理诊断
肌电图检测项目
EMG
NCS F反应
EP
EMG
所检肌肉名称+放松状态+轻 收缩+重收缩时募集反应运动 单位电位情况
2-5掌指关节屈曲指 间关节伸直 手指内收外展
拇指对掌对指
臂丛解剖规律性
C5 → 腋神经 → 三角肌 → 肩外展 C6 → 肌皮神经 → 肱二头肌 → 肘屈曲
C7 → 桡神经
→ 伸肌群
→ 肩肘腕伸
→ 腕指屈 → 拇对掌指伸直
C8 → 正中神经 → 屈肌群 T1 → 尺神经 → 手内肌
臂丛损伤的临床 表现
F反应模式图
记录.
M
F
M
刺激.
F波
阻滞
F 波潜伏期30 至50 ms
EP-SEP
• SEP(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在躯体感觉系统(感觉或含感觉纤维的周围 神经或感觉径路)的任一点给予适当刺激,于皮层 特定区域记录的波形。 可反映感觉上行通路的传导功能与完整性。 利用SEP结合SNAP可推断后根在椎间孔附近的连续 性,进而判断前根撕脱与否 。